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唐明國亮

    淝水之戰中東晉參戰的是北府軍,可以說是東晉的王牌部隊,攻無不克,戰無不捷的存在。

    北府軍,又名北府兵,是中國東晉時謝玄主持創立的一支軍隊,一開始權力幾乎只屬於陳郡謝氏家族,後數度易主,併成為南朝軍隊主力。

    兩晉之際,京口、廣陵所在的南徐州和南兗州北有長江為屏障,故南渡流民大量聚居此地,僑寓人口約有22萬。流民多有武裝,或防禦異族南下,或抵禦土著侵擾。

    太元二年(377年),東晉孝武帝鑑於前秦統一北中國,對東晉構成嚴重的威脅。為充實長江下游軍事力量,拱衛首都建康,抑制上游荊州桓氏勢力,詔求良將,鎮御北方。執政謝安侄謝玄應詔,被任命為建武將軍、南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

    謝玄將南兗州治所由京口遷至廣陵。他整合部分原北府鎮將及其所轄軍士,及“人多勁悍”,獨立或半獨立活動於江淮地區的徐、青、兗三州流民武裝,組建成軍。太元四年,謝玄改鎮京口。這支軍隊遂被時人稱作“北府兵”。

    “北府兵”雖組建匆忙,但因流民軍曾長期與北方異族作戰,戰力強勁,稍加訓練,戰鬥力“爆表”:“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敵人畏之。”

    太元三年二月,前秦皇帝苻堅遣兗州刺史彭超等帥步騎十萬,進攻東線重鎮彭城(今江蘇徐州)。

    次年二月,晉派謝玄率萬餘北府兵援救彭城。當時,彭超軍輜重置於留城(彭城郡屬縣,今沛縣東南)。謝玄揚言遣何謙率軍襲留城。彭超被迫釋彭城之圍,還保留城。彭城太守戴遁乘機帥眾逃離,投奔謝玄。彭超進據彭城,秦將俱難攻佔淮陰。

    四月,秦將毛當、王顯等攻佔襄陽後,帥眾二萬東進,與俱難、彭超會攻淮南。五月,秦軍攻佔盱眙。彭超、俱難等率軍6萬,圍晉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今江蘇寶應)。

    六月,謝玄率北府兵五萬,多次擊敗秦軍。秦軍幾乎全軍覆滅,俱難、彭超等僅以身免,狼狽北逃。

    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戰,北府兵勇猛奮戰,創造了中國戰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一戰成名。

    太元八年七月,苻堅發動步兵六十餘萬,騎兵二十七萬,號稱百萬,大舉入侵東晉。東晉則命謝石為征討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率“北府兵”八萬迎戰。

    十月,秦軍攻佔壽陽。秦將梁成部五萬,屯駐洛澗(今壽縣西南)。

    十一月,劉牢之率五千兵奇襲洛澗,殲滅秦軍一萬五千餘人,殺梁成。晉軍乘勝追至淝水右岸。謝玄遣使至苻融處,要求秦軍略向後退,“使晉兵得度,以決勝負”。

    苻堅假意同意秦軍後移,企圖趁晉軍半渡而擊,“以鐵騎蹙(cù)而殺之”。大軍陣腳移置,不明真相的秦軍頓時惶恐。被俘的晉將朱序趁機在陣後大呼“秦兵敗矣”。秦軍頓亂,自相踐踏。晉軍趁機渡河突擊。苻融馳騎掠陣,不慎馬倒,被晉兵所殺;苻堅也為流矢擊中,秦軍全線崩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淝水為之不流”。秦軍紛紛潰逃,“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成語,即源出此戰。

  • 2 # 清鶴唱史

    先說一下先秦失敗的原因

    苻堅驕傲自大

    苻堅率領軍隊統一了北方,軍事實力是不可小覷的,也是毋庸置疑的,絕對碾壓東晉。但是在進攻東晉的時候,苻堅犯了兵家大忌,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苻堅沒有清楚地瞭解東晉的軍事實力和主帥的治軍能力。他還讓朱序去勸謝石投降,但是這個朱序卻私下將先秦的兵力告訴了謝石,謝石得知情報後,做好了萬無一失的準備,打敗了前秦軍隊的前鋒,苻堅首戰失利。

    苻堅內部政治不穩定

    苻堅統一北方完全是以軍事武力統一了少數民族,沒有在思想上征服他們,各派都有不滿的情緒,都儲存著自己的實力

    慕容垂就是一個典型。苻堅的軍隊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識,軍心不往一處使,看似戰無不勝,其實就是一盤散沙,一戳就破

    苻堅用人不擇賢愚

    羌族投降將領姚萇,苻堅竟然委以重任。他對這些外族將領就是當做成鴿子,任其隨便飛,卻沒有認清他們的真實內心。

    而對忠於他的漢朝官員卻持以懷疑態度。在王猛死後,他不聽賢臣的諫言反而喜歡聽奸臣的阿諛奉承。淝水之戰中,他身邊的智慧賢臣太少了,曹操身邊的能人志士數不勝數,最終還兵敗赤壁,苻堅沒有吸取任何教訓,屬實太天真

    而晉國的情況和先秦的情況完全相反

    東晉官員軍隊上下一心

    謝安在東晉威望很高,鼓動全國軍民守土抗侵略。謝玄招募新兵,成立北府軍。已投降的朱序給謝石送去情報,導致秦軍失去了全力合擊的機會。

    佔盡地利,以逸待勞

    晉軍有淝水天險,可以很好地抵抗秦軍。秦軍長途跋涉,水土不服,晉軍以逸待勞,可以以一當十。

    誘秦軍自亂。最後,秦軍後方知曉前鋒被消滅,全域性崩塌,紛紛敗逃。

    個人認為,所以對於打仗這件事,很大的一部分還是不在於軍事實力的懸殊。而在於領導人是如何帶兵打仗的。軍隊內部計程車兵是否屬於一條心。

    一個不會打仗的將領帶著一群精英照樣打不過一位會領兵打仗,而且身邊賢士的人,這就是關鍵所在。

    感謝你的閱讀,如果我回答的不到位,請見諒。祝您生活愉快!

  • 3 # 蘇小衿

    淝水之戰中,東晉一方參戰的軍事力量主要是北府兵和西府兵,尤其是由謝玄領導大北府兵,真正起到了決勝至關重要的作用。

    1、先說淝水之戰中的北府兵

    謝玄領導的北府兵,是招募徐州、兗州等地的抗擊北方軍事力量,重新組建而成。而北府兵的淵源,最早是在永嘉之亂後,東晉在江左建立,由郗鑑率領流民勢力,構建了北府兵最早的基礎。

    之後,經歷桓溫等人的破壞,北府軍受到破壞。加之郗鑑去世之後,郗鑑之子郗愔又被桓溫奪走北府的掌控權,北府軍在桓溫北伐過程中逐漸分散到徐、兗之間。

    桓溫死後,陳郡謝氏掌權,面對北方前秦的威脅,掌權的謝安讓謝玄重新組建組建北府軍。不夠這不再是招募新兵,而是招募孫無終、劉牢之等,擁有一定兵力的統帥構成北府軍。這是淝水之戰的東晉北府軍的主要參與者。

    由此來看,相對於重新招募新兵,參與淝水之戰的北府軍的確戰鬥力不俗。

    2、劉牢之等北府將領的表現

    東晉兵力是否具有戰鬥力,從參與戰鬥的過程中就可以看出。

    北府將領劉牢之,率軍參與對抗前秦的戰鬥。面對前秦大軍攻破壽陽等地,駐軍洛澗,對抗西進的東晉軍隊的情況下,劉牢之只率領五千精兵,便擊敗前秦五萬洛澗守軍。

    由此來看,很輕易地能看出當時前秦軍隊與東晉軍隊的實力對比。

    3、西府參與戰鬥的過程

    除了作為最終決戰——淝水之戰的主要參與者北府軍之外,東晉荊州西府也是東晉對抗前秦的重要軍事力量。

    在前秦大舉南下伐東晉的前期,處於上游的荊州西府,率軍抵抗上游前秦軍隊,形成了對於下游東晉的配合。

    譙國桓氏桓衝,率十萬西府兵,在上游荊州對抗前秦軍隊,形成了對前秦大軍的牽制,這其實也能夠從戰略層面上,看出當時東晉軍隊的戰力。

    4、淝水決戰中東晉兵的戰鬥力

    前秦對東晉的決戰在淝水,參與雙方之間,雖然前秦一方主力部隊依然沒有到達淝水,但是依然有著數倍於東晉的兵力。

    而最終淝水之戰的結果中,前秦一方兵敗如山倒,東晉北府軍對前秦形成了摧枯拉朽的優勢。

    雖然憑藉計謀、地利等原因,東晉一方才贏得了淝水之戰,但前秦一方所表現出來的不堪,也同樣能夠凸顯東晉一方的戰力。

    綜上四點可知,淝水之戰中的東晉戰力,即便沒有十分突出,但相對於交戰的另一方前秦,戰鬥力的確不俗,也因此,淝水之戰成為以少勝多戰役的代表。

  • 4 # 甲申十七年

    淝水之戰時東晉有八萬人,而且並不是案板上的肉。

    淝水之戰發生在383年,在這之前的378年和379年,苻堅就派出大軍對東晉試探性的進攻。西線17萬兵力攻襄陽,在城下被東晉襄陽太守朱序抵抗了一年,東線也是數萬大軍攻略淮南、徐州,被北府兵殺的全軍覆沒。

    正是這兩次作戰的不利,才讓苻堅橫下一條心,不計後果的發動總動員,一意孤行動用全國戰爭潛力去打東晉,這才有了淝水之戰。

  • 5 #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這個問題我來回答:要知道淝水之戰中晉兵的戰力如何,就必須說到“北府兵”。因為東晉淝水之戰中主要作戰力量就是八萬以“北府兵”為主體的晉軍。提起北府兵,我們第一印象絕對想起兩個人謝安和其侄謝玄。可事實上北府兵真正建立者是郗鑑。

    一、北府兵建立

    1、流民與流民帥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大量流民南遷。流民南來,情況各異,有的是分散行動,有的是由大族率領;有的零星流過長江,有的大股滯留江北。司馬睿南渡後,流民一度零散地湧入東吳,數量不詳。 東晉為了應付流民問題,頒行給客制度以及徵發流民為僮客者為兵,主要就是針對這些留在揚州江南諸郡流民的。

    太興四年的給客制度限於流民之失籍者,地域只是都下及揚州江南諸郡。 制度規定流民皆條其名上有司,並規定為客者皆注家籍,即附籍於主人戶中,其用意在於使流民有名可稽,使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掌握這些流民。

    屯駐於江淮之間受東晉委署的流民帥,多數曾有在北方抗拒胡羯的歷史。他們所統的武裝力 量長期相隨,多少具有私兵性質。東晉朝廷不得不重視他們,又不敢放心大膽地使用他們。 他們是東晉的一支唯一可用的兵力,可又是朝廷不能完全信賴的兵力。

    一般說來,東晉是按 照流民帥原有的地位高低和兵力多寡,委之以太守、刺史、將軍之號,劃分大致的地盤,羈 縻於長江之外,拒絕他們過江南來。對於已經到達或者將要到達長江的流民帥,東晉往往以 軍事理由促其北返。 名義上附晉的流民帥,曾長期置身於北方多種政治勢力之間,須隨時窺測形勢,以謀自存。

    他們南來後對於東晉政權若即若離,在政治上保留有相當大的獨立性。甚至於翫忽朝命,跋 扈專橫。他們雄踞一方,各行其是,無王法亦無軍紀,有的還要靠打家劫舍,攔截行旅以籌 給養,連祖逖所部也是這樣。

    一般來說,流民帥大多門戶不高,並且不具備風流旨趣,無法與“揮麈談玄”的東晉上層門閥士族建立良好關係,因此始終無法進入東晉的權力中心,註定不是一流人物。雖然極大多數流民帥都無法擺脫其身份地位,也不具備出將入相的能力,只能與晉廷保持尷尬關係條件,僅圖自存。但其中不免有例外,這個例外,就是郗鑑。

    2、 郗鑑

    郗鑑,字道徽,東晉重臣、書法家。與其他流民帥不同,郗鑑門第條件尚可,且個人氣質出眾。他少時博覽經籍,以清節儒雅而顯名於外。晉惠帝時,郗鑑先後擔任太子中舍人、中書侍郎。永昌初年,郗鑑入朝任領軍將軍、安西將軍、尚書令等職。

    太寧二年(324年),郗鑑在整合各路流民帥人馬形成一支較為強大的軍隊,以便於對內平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才是北府軍的建立。

    郗鑑一面對抗進攻建康的叛軍大將錢鳳等人,又派兵奇襲王含,成功討平王敦之亂。咸和二年(327年),蘇峻之亂爆發,郗鑑堅守廣陵,之後回屯京口抵禦叛軍進攻,成功討平蘇峻之亂。 之後,郗鑑以大局為重,拒絕大將陶侃、外戚庾亮廢王導的建議,阻止了朝中計程車族鬥爭。

    鹹康五年(339年),郗鑑去世,年七十一,獲贈太宰,諡號“文成”。 郗鑑一生多有建樹。他協調了諸門閥士族之間的關係,為穩定東晉的統治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郗鑑對京口的經營並使其成為重鎮,才是對整個東晉乃至南朝具有更大的意義,更大影響之事。

    3、京口

    京口是鎮江古稱,西周時屬宜的封地,"宜"是吳和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春秋時京口時屬朱方邑,後朱方改谷陽。至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會稽,途經京峴山見有王者氣,命三千赭衣徒鑿斷龍脈,以敗王氣,故改命丹徒縣。

    京峴山西北有雄偉的北固山,那個時代它的後峰伸入江中,北固山的後峰、中峰、前峰起伏連綿,前峰環抱著開闊高平地塊,古人把前峰一帶稱之為京,取義為《爾雅》的"丘絕高曰京",口指北固山下的江口。東漢末年,孫權稱霸江東,於公元209年將蘇州的根據地遷至京口,在北固山前峰築鐵甕城,號稱"京"通稱京口。

    京口地處長江下游﹐北臨大江﹐南據峻嶺﹐形勢險要﹐為兵家所重。其地為江南運河的北口﹐過長江與江淮運河相聯。三國時期,京口仍是貧瘠荒涼之處,發展水平低。但因有長江作為屏障,加之很多南渡流民抵達安全之地後,不願再南行,因此京口成為流民大量的落腳點。

    京口在郗鑑經營時期,已經發揮頗為顯著的作用,概括言之,有控制三吳、抵禦海盜、拱衛京師三個方面。

    控制三吳 在琅邪王司馬睿南渡江以迄東晉初年的大約二十年內,朝廷和執政並未認識到京口的重要性,沒有人去特意經營。京口成為重鎮,是從蘇峻之亂時由於控制三吳地區的需要開始的。首倡“靜鎮京口”的郗鑑受命為都督八郡諸軍事,並節度浙東的王舒之軍和浙西的虞潭之軍,顯示出京口具有控制三吳的功能。這種功能一直維持下去,東晉末年,居京口的北府主將取得了更大的權勢,京口對於三吳的控制也就更為明顯。三吳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就是由來自京口的軍隊壓平的。

    抵禦海寇 海寇騷擾,是晉成帝時的一個頗為嚴重的問題。海寇著者,一為劉徵,一為韓雍,都是由北方的青、徐泛海南擾的石勒部將。郗鑑城京口以御海寇,是那時加強防務所必需的軍事措施,否則海寇溯江而上,陷京口,攻江乘,擾建康,對東晉的威脅就更大了。此後海寇很少,應當說京口防禦加強是重要原因。

    鞏衛京師 京口重鎮的地位自蘇峻之亂後日益凸顯,使京口成為建康“東門”。其時郗鑑自廣陵過江,本在京口,可西向策應建康,也可南向策應三吳。

    郗鑑以及其家族開始經營京口。郗鑑一面招流民,組成軍隊,另一面利用京口靠近盛產糧食的三吳之地的優勢,用三吳糧谷來保障軍隊糧食供應。京口在郗鑑經營下,已經日漸強盛。王敦之亂時,郗鑑就以此地流民為軍,成功平亂。此後,更使屯紮重兵的京口成為東晉朝廷的有力後盾,起到制約(長江)上游各門閥勢力的作用。

    郗鑑去世後,在京口勢力已不存,但由郗鑑開始經營的京口重鎮,在東晉的建康政局中繼續起著關鍵作用。以後,謝玄在京口,組成了關係淝水之戰勝敗的北府兵;王恭據京口,與荊州殷仲堪等聯兵反對執政;劉牢之據京口,鎮壓東方農民暴動;劉裕據京口,繼續鎮壓農民暴動,又平定桓玄之亂,最後竟以京口方鎮轉移晉祚。

    二、謝玄重建北府兵

    1、政治博弈

    謝安執政,最大的弱點是沒有可靠軍事力量的支援,而沒有軍事力量的支援,建康既不能與上游桓氏維持一種較穩定的平衡,更不能應付北方前秦的壓力。支援和護衛建康,本來依靠北府。早年由郗鑑組成的強大的北府軍事力量,由於桓溫兼併郗愔而不復存在。

    謝安利用前秦軍壓境,朝議求文武良將可以鎮御北方者的機會,舉兄謝奕之子謝玄為兗州刺史,重建北府軍。有了這支北府兵,謝安在建康執政才有所憑藉。

    北府兵有郗鑑的先例,是重建而非建立。此時重建的北府兵,主要是南北矛盾加劇的產物,同時也是桓、謝矛盾的產物。從以後的事態發展看來,北府兵既用於淝水之戰,又用於解決桓玄問題,這兩方面,北府兵都是勝利者。

    江淮之間,廣陵左近,東晉時是北方南來流民集中之地。流民南來的浪潮,隨北方形勢和南北關係的變化而具有周期性。流民在地著之前往往是半武裝性質,他們的首領即流民帥,多受東晉名號。流民帥曾助晉討平王敦,也曾釀成蘇峻之亂,是東晉政局中具有很大影響的一個因素。

    東晉視需要而處置流民,徙淮北流民於淮南而用其人力。郗鑑為北府,曾移淮北流民;謝玄受兗州之命的前一年,即太元元年,東晉孝武帝亦有移淮北流民之詔。太元元年所徙淮北流民,當是謝玄補充北府將的主要兵源。

    謝玄組織北府兵,不過是集合一部分以前本屬北府,後來分散開來,處於獨立、半獨立狀態的江淮宿將和流民武裝(江淮宿將亦出於流民武裝),徵發一部分過淮流民予以充實而成。謝玄賴以指揮和聯絡的人,是謝氏豫州舊將劉建之子劉牢之。

    北府兵各支既無特別訓練,又無嚴密組織,但官長、士卒都有與北敵作戰的經驗。他們一旦納入同一系統,有恰當的指揮,就成為拱衛建康、抵禦北敵的重要武裝,不但直接決定淮淝戰爭勝負,而且決定而後東晉朝廷的政局。

    這樣看來,北府兵重組後,實際上是集合一部分原屬北府或獨立活動的宿將,並徵發一部分流民以補充兵員而形成。用這樣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迅速組建軍隊,另一方面可以保障軍隊的戰鬥力。

    順便提及,我們常說到東晉北府兵訓練精良一類的話,認為是淝水之戰中東晉獲勝的原因之一,但是史籍並不見謝玄訓練北府兵的資料,其時北府兵散在江淮,也不具備加以精良訓練的條件。北府兵善戰,主要在於他們來自流民,習戰有素。以為謝玄組織北府兵與歷朝常見徵、募、訓練新軍之事相類似,這可能是一種誤解。

    3、劉牢之

    劉牢之是將門之後,其父劉建,是東晉徵虜將軍,他的頂頭上司是豫州刺史謝萬——謝萬是謝安之弟,也是謝氏家族的重要人物之一。劉建既然為謝氏舊將,劉牢之就因為這層親緣關係而為謝玄所用。

    換句話說,劉牢之有雙重身份——一是流民帥,一是謝氏家族舊將。因此,劉牢之作為謝玄的參軍和前鋒,也是北府兵的實際統帥,是樞紐。謝安,謝玄,劉牢之,北府兵這四者之間,是前一個控制下一個的關係。

    三、北府兵戰績與衰亡

    這支軍隊建立不久,抗禦前秦屢立戰功。

    1、輝煌戰績

    早在太元三年八月,秦將彭超進攻彭城(今江蘇徐州)。次年二月,謝玄率高衡﹑何謙解彭城之圍。後彭超復與俱難﹑毛當等率秦軍6萬南下,圍晉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今江蘇高郵西),朝廷大震。五月,謝玄復率何謙﹑劉牢之等解田洛之圍。六月,又連續大敗秦軍,彭超﹑俱難僅以身免而北逃。

    北府兵最大的戰爭是太元八年淝水之戰。這年七月,苻堅大舉入侵東晉,計步兵六十餘萬,騎兵二十七萬,由苻融和慕容垂率步騎二十五萬為前鋒,是年十月佔據壽陽。

    東晉以謝石為征討都督,以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輔國將軍謝琰(yǎn) 、西中郎將桓伊等率眾八萬迎戰;另派龍驤將軍胡彬率水軍五千增援壽陽。

    十一月,劉牢之率五千襲取洛澗,殲滅秦軍一萬五千,殺梁成。晉軍乘勝至淝水右岸。謝玄為迅速與秦軍決戰,遣使苻融要求秦軍略向後退,"使晉兵得度,以決勝負"。

    由項城率輕騎八千趕來壽陽的苻堅與前鋒主帥苻融同意秦軍後移,企圖半渡而擊,"以鐵騎蹙(cù)而殺之"。誰知一退而不可復止,俘將朱序在陣後大呼"秦兵敗矣",秦軍頓亂,苻融馳騎掠陣,馬倒後被晉兵所殺,苻堅也為流矢擊中,秦軍全線崩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淝水為之不流"。

    淝水之戰,根本原因是人心背向,但與北府兵英勇作戰也是分不開的。東晉用於淝水之戰的軍隊共計八萬五千人,其中有胡彬水軍、謝琰"臺兵"、桓伊西府兵,還有桓溫部將檀玄所部,實際參戰北府兵只有五萬左右(楊德炳《關於北府兵的兵數與兵將來源》(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五期))。

    此後,北府兵乘勝北伐,先後收復今河南﹑山東境內黃河以南大片土地。劉牢之率領的前鋒,還一度打到黃河以北的北方重鎮鄴城。

    2、北府兵的衰亡

    太元十二年,朝廷徵謝玄為會稽(今浙江紹興)內史,以朱序為青﹑兗二州刺史,代玄鎮廣陵。謝玄從此失去對北府兵的領導權。此後,譙王司馬怡,外戚王恭相繼任青﹑兗二州刺史,統領北府兵。

    安帝隆安元年(397),王恭自京口起兵反晉,北府兵從此成為東晉統治集團內部火併的工具。次年,王恭二次舉兵反晉,司馬劉牢之投降朝廷,倒戈擊敗王恭。朝廷乃以劉牢之代恭都督兗﹑青﹑冀﹑幽﹑並﹑徐﹑揚州晉陵諸軍事。

    劉率北府兵鎮京口,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 三年,三吳地區爆發了孫恩起義。朝廷遣衛將軍﹑徐州刺史謝琰(謝安子)與劉牢之前往鎮壓。不久﹐謝琰兵敗被殺,劉牢之率領的北府兵成為鎮壓這次起義的主要力量(見孫恩﹑盧循起義)。東晉政府成立北府兵,也是為了拱衛首都,充實長江下游軍事力量,以改變荊﹑揚的形勢。

    元興元年(402)正月,朝廷以宗室司馬元顯為驃騎大將軍﹑征討大都督,以劉牢之為前鋒都督,率北府兵征討荊州軍閥桓玄。 三月,劉牢之投降桓玄,不久,被桓玄奪去兵權,被迫自殺。北府兵遂為桓玄併吞。三年二月,劉牢之原參軍劉裕與劉毅﹑何無忌(牢之外甥)等聯絡一部分北府兵中下級將領分別在京口與廣陵舉兵擊滅桓玄。劉裕等人都是北府兵將領出身,但此後他們的軍隊已不復是原來意義上的北府兵了。

  • 6 # 遼陽郭同建

    要說淝水之戰中,晉軍的戰力如何?可遠比不上,當時的秦軍。

    話說前秦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前秦統一北方。建元十九年七月苻堅不顧群臣反對舉大軍進攻東晉。八月苻堅發動近百萬大軍南下。九月苻堅弟弟苻融率30萬大軍到達淮河前線。進攻壽陽。接報後,東晉宰相謝安遺尚書僕射,謝石為大都督,以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率軍八萬,前往迎敵。苻堅到壽陽,派尚書朱序到晉軍大營去勸降。這朱序原本是東晉的將領。4年前在襄陽和秦軍做戰中被俘。現在他見秦晉交戰,知道自己為東晉出力的時候到了,他不但沒去勸降,反而向謝石提出了打敗秦軍的建議。他說,苻堅這次發動了百萬人馬來攻打晉國,如果他全部人馬到了,晉軍將無法抵擋。所以,應乘秦軍,立足末穩,儘早發起進攻。

    謝石聽從了朱序的建議,當即命將軍劉牢之帶領一支人馬,乘夜間突然向秦軍發起了進攻。秦軍主帥梁成,夢中驚醒,急出應戰,被劉牢之一刀砍死。秦軍失去主將四散奔逃,晉軍乘勝追擊,在離壽陽城只有八里地,的八公山下,紮下營寨。與秦軍主力隔淝水對峙,

    過了幾天,謝石派人到壽陽城裡,徐苻融下了份戰書。要求定期決戰,條件是秦軍把陣地向後撤出些,騰出一塊空地做戰場。苻堅和苻融同意了晉軍的條件。他們想在晉軍進攻時,半渡而擊。

    謝石,謝玄得到秦兵答應後撤後,迅速帶兵渡河。晉軍渡過淝水,勇猛的衝向秦軍陣地。朱序見狀,在秦軍陣後大呼秦軍敗了,秦軍敗了,快跑哇。秦軍聽到後紛紛潰逃。苻融趕快跑到隊伍後面攔阻潰軍,不料連人帶馬,被擠倒在地,還沒從地上爬起來,就被趕來的晉軍一刀砍死,苻堅見勢不妙,趕緊逃走了,到洛陽清點殘兵時,只剩十幾萬人了。

    當捷報傳到建康時,謝安正與客人下棋。看過捷報後,將其扔在一邊,等客人問時,他才漫不經心的說,(孩子們以打敗敵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肉釣魚效果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