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5
回覆列表
  • 1 # 藍嘟國際娛樂圈

    不管什麼事,都需要這些素質,不懈的努力,機遇,天賦。

    此外,

    1.掌握戲劇、戲曲、電影、電視表演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巧;

    2.具有藝術創造的基本能力;

    3.具有一定導演藝術創作的實踐能力;

    4.瞭解文藝、新聞、出版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瞭解導演理論研究成果及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創作的能力。

  • 2 # Gray皓

    1、什麼樣的人在做導演?

    導演也是普通人:或高或矮,或黑或白,或含蓄內向,或開朗外向;有的囉嗦喧鬧,有的沉默寡言,有男,有女,有同性戀,也有異性戀。要做一個成功的導演需要創造力,也需要有毅力,需要盡團隊的全力,也需要有極佳的精神狀態。同時,面對電影製作的辛勞過程,需要有登山家一樣的熱情。

    別聽信人家說你有沒有天分這些話,我教過許許多多學生,而“天分”往往只是曇花一現。關鍵是你是否努力,是否堅持,是否熱愛這份工作。沒有誰能夠判定誰會做到最好。

    如果入學考試能夠發現一個人的潛能,那英國國家電影和電視學院(Britain’s National Filmand Television School)就絕對不會拒絕邁克• 菲吉斯(邁克·菲吉斯Mike Figgis,英國電影導演、編劇、作曲家。他的導演作品有《遠離賭城》(Leaving Las Vegas,1995)、《布朗寧版本》(The Browning Version,1994)等。)入學了。如果你真的想做電影導演,那麼試著探索出一條路,堅持下去,永不言棄。

    2、責任

    導演對製片人負責,且對電影最終的細節、質量和內容負責。這就要求導演要參與編劇的工作;設想電影的主題範圍、目的、特性和內涵;為加深電影的戲劇性意味及氣氛而選擇合適的場景;面試和挑選演員;組建團隊(如果你有製片人或電影專案主管的話,這些可由他們定奪);透過排練來培養演員並改進劇本;在拍攝過程中指導演員和其他人員;然後監督剪輯工作以及專案的後期合成等。同時,導演也要參與到電影節和巡迴宣傳的影片營銷活動中去。

    一部電影的最初版本被稱作導演剪輯版(director’s cut)。根據製片人和導演的協議,製片人也可能替代導演,並且可以為了商業成功對電影做必要的修改。儘管評論家們並不總是支援導演的版本,但是製片人剪輯版(producer’s cut)的發行可能導致嚴重的怨恨,以及導演和製片人工作關係的終止。

    因為如今有了數字儲存技術,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只要一部影片有足夠多的擁躉,就會有導演剪輯版發行。電影的二次發行並不會有太多花費,製片公司也能因此獲得更多收益。不同版本的銷售會激發影迷對影片藝術性與商業性的爭論,最終使影片在藝術與商業上雙重受益。

    3、個人特質

    從理想狀態來說,一個導演不僅應該擁有廣泛的藝術知識,而且還要有活躍的思想、追根究底的精神,還要善於深入人們的生活中尋找虛構情節的聯絡與根源;即使表面上看起來不拘而從容,但做事一定有條理,有一流的組織能力;如果之前的假設不堪使用,能夠捨得放棄已經做好的準備工作;能擁有無休止的堅韌毅力去尋找好的想法和表現方式。一個好的導演能夠清晰、簡潔地與他人交流;能做出本能的判斷和決定; 不獨斷專行而又能夠使工作人員各盡其能;善於尊重、平等地在周圍的專家中發表自己的意見;瞭解技術人員的問題並讓他們各盡其用。

    這似乎聽起來有點像超人,許多優秀導演往往特立獨行、固執己見、自利吝嗇、糾纏不清而又讓人捉摸不透,他們往往會為了劇組工作人員而虧待演員,反過來也有可能。在製作過程中,大多數導演遲早都會顯示出一種不穩定的跡象(抑鬱、狂躁、低落情緒的爆發、恐慌或優柔寡斷等)。

    如果這還不足以令劇組成員感到頭疼,那麼導演歇斯底里的精神狀態所產生的超人般能量,會把每個人的忍耐推至極限。他們往往在拍攝過程中陷入極度懷疑和焦慮;承受過重的壓力且又猶豫不決;在製作後期,往往病體纏身或得上“產後抑鬱症”。

    事實上,把一個故事呈現在銀幕上是一件令人陶醉的事情。任何能完全地、徹底地做好這件事情的人都活得十分有存在感,也就是說,他們完全活在當下,把每分每秒當做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刻來度過。這種感覺在初次成功之後尤其真實:在那之後,這條道路上的每一步,你都會面臨藝術上和專業上靈感喪失的狀態。這種如怯場般的恐懼和激動會常伴你左右,然而就像所有意義非凡的經驗,既有著無盡魅力,也讓你唏噓恐慌。

    4、合作

    人們認為導演是最擅於自我表達的,但電影能夠達到如今的顯著地位,並非因為它是個人主義的媒體,而因為它是集體協作的媒體 。製作一部故事片需要作家(writers)、劇作家(dramatists)、演員乃至電腦繪畫和視覺效果創作者的通力合作。

    它需要編舞、特技專家、美術指導、佈景師、聲音設計師、化妝師、服裝師、音樂家、剪輯師以及各種不同的藝術家共同合作。為了完成諾亞方舟般的事業,還需要發行人、影院經營者、金融家和投資人的工作,這才使電影製作成為可能,因為他們堅信這部電影能找到願意為之付錢的觀眾。每個專家都為此奉獻了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電影的力量和感染力源自相互合作,這是整個過程的核心。

    克里斯托弗• 諾蘭說:“作為一個導演,我正如透鏡,把每個人的努力積聚到一個焦點。我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做各種決定,以便將諸多同事們的偉大才智匯聚起來,然後融合到一個統一的意識中去。”英格瑪• 伯格曼(Ingmar Bergman)把這比作中世紀的一項偉大事業,那時候來自世界各地的工匠們——這些專家甚至沒想到要留下他們自己的名字——匯聚一堂建造了宏偉的歐洲教堂。

    他說電影是這種集體創作的現代版,每一部電影的整體都遠遠不是其各個部分的簡單疊加。( 克里斯托弗• 諾蘭(Christopher Nolan),《記憶碎片》(Memento,2000)、《失眠症》(Insomnia,2002)、《蝙蝠俠前傳:俠影之謎》(Batman Begins,2005)、《致命魔術》(The Prestige,2006)和《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TheDark Knight,2008)等片的導演,引自《美國電影攝影師》(American Cinematographer,2007 年1 月,封底)。)

    5、領導力

    做導演就是利用技能和說服力讓每個人都能極盡其用。從最初的想法直到最終的剪輯,都需要像導演一樣思考、感覺和行動。這是本書將論及的內容。當拍攝完成,在剪輯室裡導演還需要保有一份嚴苛的態度,反覆修改每一個鏡頭,使這影片的每一個音符最終組合成一出交響樂。

    為此,你有必要培養出自我認知、謙虛、幽默和頑強的耐力,這樣才能令人肅然起敬。你可能會從不斷的挫敗中獲得這些東西,因為電影製作中的大部分學習都是被動的。多年後當你作為一個藝術家逐步走向成熟,你會更明白如何滿足普通人的情感、心理和思維的需求,這些普通人也就是你的觀眾。令人欣慰的是,構成觀眾的人們與你自己有很多相似之處。

    6、面對考驗

    這是對諸多前輩畢生經驗的總結。它是你的良師益友,它能提供建議、榜樣和解釋,幫你解決大多數的難題。剛開始,你會覺得自己像個笨拙的耍把式的人,但毋庸置疑,如果你不斷下工夫,就會做得越來越好。

    你拍攝的東西應是你充分感受、理解和相信的東西。在堅持你最初的設想的同時,還要保證每個人順暢地工作,這需要你不斷地奮鬥,這奮鬥將是艱鉅的、令人驚異的。

  • 3 # 奮鬥的魯小魚

    導演這個職業是將故事拍攝成影視傳達給大眾的。

    大眾透過成品看出導演的表達意思。或者是比較刺激的電影效果吸引更多的關注。

    什麼樣的人適合做導演呢?

    第一:你得有資源,這裡說的資源是隻人際關係。想要拍電影,你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你得在你所擁有的人際關係資源前提下,去尋求投資,技術人才等。包括編劇、場務等等。你得認識相關領域的人。

    第二:你得有慧眼!什麼樣的劇本適合拍攝成品。這樣的劇本哪些演員適合哪個角色。這個演員的角色配合度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用對人才得得到應有的效果。

    第三:你得有思維和感性!你對抓住人的情感的理解思維有一定見解。能夠知道如果表達,如何轉場,如果情緒推動才能抓住部分受眾的情緒。讓人被你的故事線帶領,從而產生情感共鳴。

    第四:抗壓能力。當影視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的時候。有時候的預期難免達不到。你得有能力補救和抗壓能力,不能被一次的失敗擊垮!

    以上請指正!我們一起探討!

  • 4 # 秦王涵東

    第一,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並存。具體事例是,容易感動,但是又有能力控制這種感動,因為你的工作就是製造這種感動,要是自己在現場被自己的作品感動的一塌糊塗的,那還怎麼工作。

      第二,線性思維和非線性思維並存,作品在創作初期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所以要不斷的修改完善,就需要導演隨時都會迸發出不同的閃光點,這些點是非線性存在的,一會兒想到開頭一會兒想到結束,但是關鍵的執行起來,必須按照線性,就是連貫的方式去完成創作,不然會被現場工作人員罵死!

      第三,要有超乎想象的忍耐力,做其他的職業可以默默無聞一生,可以做一顆小小的螺絲釘,但是導演不行,對於導演乃至這個行當,默默無聞等於死,你現在理解為什麼這個圈子新聞特別多的原因了吧!

      第四,要有超級好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讓大家心甘情願的為你付出。這個在中國現在的浮躁社會里很難。

  • 5 # 爆笑超君

    導演掙不了錢的 做製片人才掙錢。你所看到的郭敬明等人都是自己開了家小公司就是撈錢的。你有本身撈的到錢,就可以自己拍片子。

    還有些人是專門泡女製片人,比如陳凱歌,王小帥,王家衛,姜文。其中只有王家衛是本身就是個成功的商業片編劇,寫了很多好評劇本才變成藝術片導演,又因藝術片水準出色,被邀請拍攝安東尼奧尼的遺作《愛神》。其他的都是自己編自導,不能保證水平正常與否。其中姜文的前女友劉曉慶為了他的第一部作品《Sunny燦爛的日子》傾盡家財,回過頭還是把人家玩完丟了。

    另一方面有很多飽受讚譽的都是些認真拍電影的。比如蔡明亮拍了不少高水平電影卻還窮得做地鐵上下班。李安在早期拍了幾部片子後,連頒獎的禮服都沒,借弟弟的錢穿弟弟的衣服去領獎。

  • 6 # 巴黎鐵塔下孤獨的背

    1、什麼樣的人在做導演?

    導演也是普通人:或高或矮,或黑或白,或含蓄內向,或開朗外向;有的囉嗦喧鬧,有的沉默寡言,有男,有女,有同性戀,也有異性戀。要做一個成功的導演需要創造力,也需要有毅力,需要盡團隊的全力,也需要有極佳的精神狀態。同時,面對電影製作的辛勞過程,需要有登山家一樣的熱情。

    別聽信人家說你有沒有天分這些話,我教過許許多多學生,而“天分”往往只是曇花一現。關鍵是你是否努力,是否堅持,是否熱愛這份工作。沒有誰能夠判定誰會做到最好。

    如果入學考試能夠發現一個人的潛能,那英國國家電影和電視學院(Britain’s National Filmand Television School)就絕對不會拒絕邁克• 菲吉斯(邁克·菲吉斯Mike Figgis,英國電影導演、編劇、作曲家。他的導演作品有《遠離賭城》(Leaving Las Vegas,1995)、《布朗寧版本》(The Browning Version,1994)等。)入學了。如果你真的想做電影導演,那麼試著探索出一條路,堅持下去,永不言棄。

    2、責任

    導演對製片人負責,且對電影最終的細節、質量和內容負責。這就要求導演要參與編劇的工作;設想電影的主題範圍、目的、特性和內涵;為加深電影的戲劇性意味及氣氛而選擇合適的場景;面試和挑選演員;組建團隊(如果你有製片人或電影專案主管的話,這些可由他們定奪);透過排練來培養演員並改進劇本;在拍攝過程中指導演員和其他人員;然後監督剪輯工作以及專案的後期合成等。同時,導演也要參與到電影節和巡迴宣傳的影片營銷活動中去。

    一部電影的最初版本被稱作導演剪輯版(director’s cut)。根據製片人和導演的協議,製片人也可能替代導演,並且可以為了商業成功對電影做必要的修改。儘管評論家們並不總是支援導演的版本,但是製片人剪輯版(producer’s cut)的發行可能導致嚴重的怨恨,以及導演和製片人工作關係的終止。

    因為如今有了數字儲存技術,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只要一部影片有足夠多的擁躉,就會有導演剪輯版發行。電影的二次發行並不會有太多花費,製片公司也能因此獲得更多收益。不同版本的銷售會激發影迷對影片藝術性與商業性的爭論,最終使影片在藝術與商業上雙重受益。

    3、個人特質

    從理想狀態來說,一個導演不僅應該擁有廣泛的藝術知識,而且還要有活躍的思想、追根究底的精神,還要善於深入人們的生活中尋找虛構情節的聯絡與根源;即使表面上看起來不拘而從容,但做事一定有條理,有一流的組織能力;如果之前的假設不堪使用,能夠捨得放棄已經做好的準備工作;能擁有無休止的堅韌毅力去尋找好的想法和表現方式。一個好的導演能夠清晰、簡潔地與他人交流;能做出本能的判斷和決定; 不獨斷專行而又能夠使工作人員各盡其能;善於尊重、平等地在周圍的專家中發表自己的意見;瞭解技術人員的問題並讓他們各盡其用。

    這似乎聽起來有點像超人,許多優秀導演往往特立獨行、固執己見、自利吝嗇、糾纏不清而又讓人捉摸不透,他們往往會為了劇組工作人員而虧待演員,反過來也有可能。在製作過程中,大多數導演遲早都會顯示出一種不穩定的跡象(抑鬱、狂躁、低落情緒的爆發、恐慌或優柔寡斷等)。

    如果這還不足以令劇組成員感到頭疼,那麼導演歇斯底里的精神狀態所產生的超人般能量,會把每個人的忍耐推至極限。他們往往在拍攝過程中陷入極度懷疑和焦慮;承受過重的壓力且又猶豫不決;在製作後期,往往病體纏身或得上“產後抑鬱症”。

    事實上,把一個故事呈現在銀幕上是一件令人陶醉的事情。任何能完全地、徹底地做好這件事情的人都活得十分有存在感,也就是說,他們完全活在當下,把每分每秒當做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刻來度過。這種感覺在初次成功之後尤其真實:在那之後,這條道路上的每一步,你都會面臨藝術上和專業上靈感喪失的狀態。這種如怯場般的恐懼和激動會常伴你左右,然而就像所有意義非凡的經驗,既有著無盡魅力,也讓你唏噓恐慌。

    4、合作

    人們認為導演是最擅於自我表達的,但電影能夠達到如今的顯著地位,並非因為它是個人主義的媒體,而因為它是集體協作的媒體 。製作一部故事片需要作家(writers)、劇作家(dramatists)、演員乃至電腦繪畫和視覺效果創作者的通力合作。

    它需要編舞、特技專家、美術指導、佈景師、聲音設計師、化妝師、服裝師、音樂家、剪輯師以及各種不同的藝術家共同合作。為了完成諾亞方舟般的事業,還需要發行人、影院經營者、金融家和投資人的工作,這才使電影製作成為可能,因為他們堅信這部電影能找到願意為之付錢的觀眾。每個專家都為此奉獻了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電影的力量和感染力源自相互合作,這是整個過程的核心。

    克里斯托弗• 諾蘭說:“作為一個導演,我正如透鏡,把每個人的努力積聚到一個焦點。我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做各種決定,以便將諸多同事們的偉大才智匯聚起來,然後融合到一個統一的意識中去。”英格瑪• 伯格曼(Ingmar Bergman)把這比作中世紀的一項偉大事業,那時候來自世界各地的工匠們——這些專家甚至沒想到要留下他們自己的名字——匯聚一堂建造了宏偉的歐洲教堂。

    他說電影是這種集體創作的現代版,每一部電影的整體都遠遠不是其各個部分的簡單疊加。( 克里斯托弗• 諾蘭(Christopher Nolan),《記憶碎片》(Memento,2000)、《失眠症》(Insomnia,2002)、《蝙蝠俠前傳:俠影之謎》(Batman Begins,2005)、《致命魔術》(The Prestige,2006)和《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TheDark Knight,2008)等片的導演,引自《美國電影攝影師》(American Cinematographer,2007 年1 月,封底)。)

    5、領導力

    做導演就是利用技能和說服力讓每個人都能極盡其用。從最初的想法直到最終的剪輯,都需要像導演一樣思考、感覺和行動。這是本書將論及的內容。當拍攝完成,在剪輯室裡導演還需要保有一份嚴苛的態度,反覆修改每一個鏡頭,使這影片的每一個音符最終組合成一出交響樂。

    為此,你有必要培養出自我認知、謙虛、幽默和頑強的耐力,這樣才能令人肅然起敬。你可能會從不斷的挫敗中獲得這些東西,因為電影製作中的大部分學習都是被動的。多年後當你作為一個藝術家逐步走向成熟,你會更明白如何滿足普通人的情感、心理和思維的需求,這些普通人也就是你的觀眾。令人欣慰的是,構成觀眾的人們與你自己有很多相似之處。

    6、面對考驗

    這是對諸多前輩畢生經驗的總結。它是你的良師益友,它能提供建議、榜樣和解釋,幫你解決大多數的難題。剛開始,你會覺得自己像個笨拙的耍把式的人,但毋庸置疑,如果你不斷下工夫,就會做得越來越好。

    你拍攝的東西應是你充分感受、理解和相信的東西。在堅持你最初的設想的同時,還要保證每個人順暢地工作,這需要你不斷地奮鬥,這奮鬥將是艱鉅的、令人驚異的。

  • 7 # 娛樂斯巴達

    做導演沒有真正的規則,但要有導演範兒,而且以下下的條件:

    1.要有自知之明,至少癌症你就治不了

    很多導演到了片場就很容易把自己當神。

    2.準備充分,條理分明

    沒錯,當導演和童子軍很像。製作過程中,錯誤可能多如牛毛,只能儘量做好準備。要不然到了現場你反而成了麻煩製造機。

    3.堅持自我

    “導演必須有強大的自我。”羅賓·康辛說。他是短片導演,曾為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大衛·芬奇、邁克爾·貝、吳宇森等大導演擔任故事板畫師。“自我就像內衣一樣,你不一定要外穿,但你得有。因為你讓劇組成員和演員備受折磨,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想法。如果是自己投錢,這一刻你只想按自己的方式講故事。有時候你可能會茫然失措,或者戰戰兢兢,但這片子終歸是你的作品,因為你是導演和製片。一旦換成別人掏錢,那性質就變了,就得看你能做出多少讓步。拍短片不能退縮妥協,因為當軟蛋對你下半輩子沒什麼好處。”

    4.別跟混蛋似的

    影片製作靠的是團隊,你不僅要跟整個團隊打交道,還要激發和鼓勵他們。馬特·弗勒提醒了重點:“我一直說‘謝謝你,老兄!’我不記得自己說過‘謝天謝地,我對那哥們挺混蛋的,不然怎麼會得到我想要的呢!’除非迫不得已,我絕不會這麼做。還得拍好幾天,做人做事悠著點。”

    5.避免事必躬親

    為什麼要貪多嚼不爛呢?導演艾米·託金頓建議:“找位優秀的製片是必須的,你最好不要自己當製片。不是你做不了,而是兼做製片會讓壓力倍增,轉移你當導演的注意力。我有個朋友,她曾經兼任導演和製片,我給她做副導演。由於她是執行製片,所以當導演的間隙還要發零錢。這可不是什麼好主意。”

    6.確保你有足夠的“自我”空間

    馬德尼·奧尼克回憶道:“拍短片時,我的公寓用來存放裝置。在第二部和第三部影片中,我的公寓還是拍攝現場。對導演來說,在拍攝過程中保持理智很重要。睡在拍片現場各種碎屑中,對你的創作有害無益,會讓你心煩意亂。距離產生美,保持適當的距離很重要。你在家裡拍攝確實可以省錢,但也會讓你抓狂。拍電影需要真正的理智,而不是破碎的自我。”

    7.慧眼識英才

    製作影片,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演員和劇組人員一定要精挑細選。製片人梅麗莎·布蘭德利(Melissa Brantley)分享自己的經驗:“幾年前,我作為聯合制片參與一部超低預算的影片,

    為了省錢,大部分劇組成員都是免費的。場記也是免費請來的,她沒有相關經驗。面試時,我們對她的能力是心存疑慮的,但一心省錢,加上時間緊迫,最終還是僱了她。第五天的拍攝時間很長,劇組終於收工了,大家筋疲力盡,作鳥獸散。這時我和製片接到了電話,讓人抓狂。幾天前,場記把筆記本放在車頂上,所有的片場細節記錄都在本子裡,她一直沒注意……開車回家上高速公路時,她在後視鏡中看到了紙張滿天。透過這種艱難的方式,我學會了要永遠忠於直覺,不要老想著在最重要的事上省錢,要多面試一些人,找到合適的為止。如果這些人知道你是靠譜的,你成功時不會拋棄他們,那麼他們會免費為你幹活的。此外,我還學會了別把劇組逼得太緊,不要弄得大家都崩潰,那樣出不了好活兒。”

    8.讓你的劇組參與

    馬特·弗勒指出:“大家不為錢,只想拍電影,要是你能激發整個劇組,現場就不會亂糟糟的。在我的專案中,開機三週前場務部門就會拿到完整的故事板和鏡頭明細表,清楚各自的職責。

    有一次,我們一個鏡頭都沒完成,場務感到很沮喪。”

    9、不要失去掌控

    堅持自我會讓你記住這片子是你的。在製作過程中要善於傾聽,但是別讓想法更多、經驗更豐富的人貶低你,掌控影片的人是你。如果你妥協,影片就是折中的產物,並沒有體現你真實的想法。

    10.享受過程

    《死後人生》的導演喬丹·霍洛維茲承認拍片時壓力特別大,導致他差點當場崩潰。如果你不熱愛拍電影的真實過程,那麼幹這行實在沒多大意思。影片的結果確實很重要,但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實現的過程。

    當自己最嚴厲的批評者。不要過度關注自己做錯的事,而要為正確的事表揚自己。拉薩德·歐內斯托·格林說:“我拍了六天,還磨蹭了一天,拖得太久了,應該更有條理,不要拖沓,但我們確實把能準備的都準備了。”

    11.照顧身體

    當導演的話,一整天都得站著,而且是在溫差較大的戶外。即使只拍一天,也不要把自己累壞了,保持狀態會讓你敏銳得多。我不想嘮嘮叨叨,但一定要記得吃東西,還要多喝水。正確使用

    防曬霜和潤唇膏,穿舒適的鞋子和外套。能坐著就別站著,你還想留著小命再當導演的對吧?

    12.戴頂棒球帽

    戴棒球帽不但可以防曬,還可以遮住亂亂的髮型,拍片時你肯定顧不上髮型了。戴棒球帽吧,估計你看過不少幕後花絮,很清楚戴棒球帽倍兒有導演範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和老師溝通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