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一公館
-
2 # Q小姐的自愈室
混一堆名利圈子,不如交幾個真心朋友
1
談到成長,總會有人說,要混一個好的圈子,有更多的人脈,才更可能成功。這些文章傳得到處都是,以致於我們都有點過度誇大了人脈圈子的作用。
最近我加了一些社群,發現一個現象:在2018年加付費群,和2015年付費加群,感知到的社群環境已經大不一樣了。而我的社群,倘若不是用“持續行動”作為堅定的門檻,透過行動量把浮躁隔離,也會容易受到這種行業普遍風氣的滲透。
在三年前我加各種群的時候,還是真的可以在社群裡面認識一些很不錯的小夥伴,這些人真的很有水平,很有思想,會往社群貢獻一些內容,卻沒有那麼多的功利,沒有那麼想著從你身上變現,相反還能給你很多啟發。我現在的很多好朋友,其實就是從那個時候認識到的。
在三年後的2018年,你再去各種社群,社群成份已經發生了改變。當你進了一個社群,你會發現十有八九,和以前的成分已經不同。現在的社群,更多的人往往抱著圈粉加人的目的進社群,尤其是進一個還有一定知名度的社群。
在這樣的社群裡,雖然說是大咖雲集,但是成員也是各自心懷鬼胎、心照不宣。這樣一來,社群的氛圍就比較詭異了,你往往很難從社群中獲得一些有價值的內容或者啟發,剩下的只有大家相互吹捧,虛與委蛇。
我有一個朋友比較喜歡報各種價格高昂的線下課,有一次我問她,你上了這個課感覺怎樣?她說,沒怎樣,本來我是去看下能不能圈點粉過來,結果到那發現,有很多人也是來圈粉的……
我記得高中積累作文素材的時候,有一個小故事。以前非洲有個部落每年有個儀式,由各家出一壺酒倒在一起用於祭祀。在儀式上,酋長要把酒倒出來分給儀式上的大家,每個人喝一碗。結果有一年發現,倒出來的都是水,沒有半點酒味。每一家人都認為自己可以拿水去濫竽充數,但是結果是所有人共同湊出了一壺水。
當大家都知道混社群混圈子能帶來變現、漲粉和“躍遷”的時候,這樣的社群和圈子,很容易變成一個走秀和表演的舞臺,變成了一個封閉洗腦與深度變現的場所,變成了一個韭菜的培育種植與收割基地,已經不好玩了。
至少你的時間,應該投入到更有價值的地方。
2
混一個圈子,真的可以帶給人那些想象中的好處,加速你的成功麼?
在圈子裡,好像有很多人知道你,認識你,和你打招呼。這樣看上去是不是很爽?但是你能不能分得清楚,到底哪些是真正有善意,哪些是逢場作戲?
你願意活在所有人都誇你好說你棒叫你大咖,但是就是不告訴你你可能還有盲點一二三、問題四五六麼?
我們嘴上可能說拒絕,但是我們的身體會給出誠實的反應:社交場合中的過度迎合與讚美,會讓我們沉溺於自戀中,而無法看到事實真相。
其實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溫暖人心的圈子,而是一兩個一針見血的朋友,哪怕這些話讓我們難受,真相就是難受的。
你想想你所在的社群,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下,是不是也暗藏了這樣的殺機呢?如果你在這樣的社群混三五年,你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當然我也沒有選擇說出口,而是默默地觀察到了這一切。這時候你看,好像我和對方在一個群裡,是一個圈子,但是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對方無視了你的存在,並把你寫入文章的反例裡。
其實吧,我們混什麼圈子,真不是我們自己所能決定的,而是由外在的觀察者認定的,這樣相對客觀一些。在別人眼裡你的樣子,往往是比較可能的樣子。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在什麼圈子裡,真正圈子裡的人,也許只把你當外人看。
有一次有個人把我拉到一個區塊鏈主題的社群裡,有個我不認識的人看到我進群,便@我說:你這個知識付費圈的人怎麼也到幣圈了,是知識付費完蛋了要來幣圈圈錢麼……
所以你看,其實我並不認為自己是知識付費圈的,因為你在網上也找不到我什麼知識付費的網課,而且我也經常批判知識付費……
我也不認為自己是幣圈的,雖然我接觸比特幣是2010年,那時我在研究密碼學;同時,我講區塊鏈也許比國內許多區塊鏈從業者講得好一些(這是蔡壘磊老師給我的評價,他的原話是“比大部分好”),畢竟我也寫了很多文章,在表達上也有優勢……
但是即使是這樣,在許多人的眼裡,我可能就是一個“知識付費”圈的人,因為我做的事情和那些賣知識的人很像。
所以,你混什麼圈子,是由別人說了算的,不是由你自己給自己貼上標籤就完事了。
這其實可以給那些想透過 “卡位”來“上位”以打造個人品牌的人一些啟發:不要整天沒事給自己加戲,你可以把自己粉飾成一名作家,但是你是不是真正的作家,要看有多少作家真的把你當作家,而不是你忽悠過多少人說自己是作家。
3
我有一個思考的習慣,如果你得到了一個好處,你應該做的是,同時想一下,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假設你真的混到了一個圈子裡,你覺得這就萬事大吉了麼?
圈子其實是一個交換場,是一個大染缸,在你沒有作好準備的時候,你最好還是不要去觸碰它。同時,要知道,你也不太可能有準備好的時候。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在圈子裡更是不會少。江湖紛爭往往是從利益之爭開始,利益之爭的起源往往來自認知不對等、原則不一致或者某方心存邪念。
而這些不對等出現,就啟動了圈子江湖的是非更迭。一旦產生是非更迭,就像一個複雜系統,在圈子裡交錯複雜的關係中,層層擴散,真假摻雜,最終變成個人恩怨。
在這個階段我其實是在做自己的“圈子”,不搞互推也不互換流量,連商業廣告都沒有怎麼做。我就是認為我的讀者質量要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我不願意把一些廣告文案推送到我的號裡,只是為了多賺幾萬塊廣告費,可能這些廣告費太少吧,根本不足以讓我心動。
從2015年底開始,開始加入了一些其他人做的付費社群,認識了一些朋友,分享了我做的事情,於是有了一些傳播,一部分讀者便是從那個時候知道我。
在很長一段時間,其實我是表現得“與世無爭”的。我是一名技術出身的工程師,也算一名內向者。這型別的人有一種特點,不喜歡和太多人打交道,有事辦事,沒事廢話少。內向者的內心力量來自獨自與內省,而不來自與外界過度交流。
但是即使是像我這種處世風格的人,在接觸到很多“圈子”之後,也被大量的“內幕”“紛爭”等撲面而來的訊息所裹挾,讓我感慨到,為什麼有的人一定要活得那麼累,把心思放在折騰人的關係上,而不是用有限的生命做點更好玩的事情。
舉一些例子:
(1)A和B有合作關係,但是A卻在背地對C說B的壞話,說完以後又想把C發展成合作關係……
(2)D與E關係不太好,但是E與F關係好,於是D跑到F處說E的壞話,讓E與F也不要關係好……
(3)H因為一件事情坑過I,I與H不再有聯絡,但是H利用同樣的事情繼續與J建立合作關係, I與J是好朋友,這時I會把事實告訴J,於是J與H關係疏遠,於是又引發H與J的關係惡化……
(4)K出了一本書或者一門課,L把這門課抄了,在自己的渠道賣,銷量還更好,與是K與L交惡……
這些例子可以像劇本一樣持續寫下來,而貫穿其中的主線無非就是利益分配的問題。人往往會利益問題出手,利益是重大紛爭的導火索。利益的問題發酵以後,會變成價值觀的問題、行業影響的問題以及“二選一有你沒我”的問題。
注意,當你進到了一個圈子裡,伴隨圈子而來的就是這些利益相關的糾葛。你也許不想在任何一方站隊,但是就像你最終會被別人劃在一個圈子裡,你遲早也是會被站隊的。
比如你如果和A關係好,即使沒有利益往來,而只是價值觀的認可,你可能也會被A的對手B認為是A一個團伙的,所以你就自然被站隊了……
人其實就是活在偏見裡的動物,當你在一個圈子裡,這些偏見與刻板印象,就牢牢地繫結在每一個圈子的基因裡。
所以當我看到有人說混圈子的時候,我總感覺這是在趟泥而已。
4
但是又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儘管大家在圈子裡,但是大多數人的內心還是像明鏡一樣:知道哪個人有貨,哪個人值得信任,哪個人是個騙子,哪個人可以交朋友……
每個圈子裡還是會有一些這樣的人格存在的,而這些人格,就支撐起了這個圈子的價值標杆。如果我們真的是想趟渾水,我們要向這個高度看齊,與這些人成為朋友,而且是真心朋友。
朋友是相互映照內心的。越是有能量的朋友,越能感受到接觸他的人的能量情況。這是很難利用資訊不對稱進行欺騙的。
在一個行業裡,誰的產出好,誰的套路多,誰的見解鮮明,誰在割韭菜,每個人心理都會有一杆秤的。那些心裡沒有秤的人,最終就會變成韭菜被人連根割掉。而有秤的人,往往最後能夠團結在一起。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做的不好,口碑會傳得比做得好還快。
現在社會,浮躁會是普遍現象。大家都想賺錢,但是從某種程度上,得到尊重比賺到錢更重要。雖然很多人有錢了最後也能得到尊重,但是大多數人因為沒有得到尊重,最終賺不到錢。
最好的方法是,不要特意去混圈子,不要去狂歡裡企圖忘記自我,用實際的行動讓自己活在真實中,解決真正的問題,而不是解決你的敵人或者對手。最好的方式是構建自己的圈子,讓圈子健康生長,這樣你沒有必要讓自己刻意去融入一些圈子,除非你有別的目的。
做一個有點小本事的人,讓圈子反過來吸收你,不是更好?
-
3 # 偏愛coca
我覺得交朋友還是得看人吧,覺得第一印象不錯,可以嘗試多瞭解多交流,瞭解人品再成為真心朋友,數量多少其實沒有什麼太大關係,就怕交錯了“真心朋友”,至於真心朋友耗時間這個說法我是完全不贊同,社交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真心朋友更是社交生活裡的支柱,所以數量並不影響,而更在於質量
-
4 # 經典影片剪輯1025
這話說的其實我是很認同的,安逸的生活中結交的朋友看似很多,但到了你有事情,需要幫忙的時候,什麼是真朋友,什麼是假朋友。
記得2018年9月份,和我是初中同學的朋友,我自認為是很好的朋友,說遇到難處了,需要5000塊,當時我也拿不出這麼錢,但我還是從支付寶的借唄借錢給他,他給我承諾說國慶節能還我,期間我有問過他,但是他總拿別的理由搪塞我,我也不好和他撕破臉,所以到今天,還是沒給我。
到今天我才明白救急不救窮的道理,真朋友假朋友現在知道了吧。
回覆列表
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朋友,很多時候,我們在開啟好友列表,才發現有些朋友已經很久沒有聊過天了,甚至忘了我們是何時相識,又為什麼會分開。
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不聯絡是生活的常態,真心的朋友有兩個足矣。我和你分享生活碎片的時候,傳送出去的訊息不會擔心你沒有回覆而感到失落,我知道你一定會看到並且逐條回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