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劃破幻景
-
2 # 梓凌2018
之前已經長篇撰文說過很多次了,這次就簡單的說吧,原因是清代初期辮髮是為了方便打仗,重點不在剃光頭,而是剃了一次光頭後,很長時間不需要打理頭髮,有時甚至幾個月,因此清初人們的頭髮普編遍相當於現在的陸軍裝,紅毛頭,毛寸,小平頭。
古代生產力薄弱,剃一次頭要磨刀,劈材,燒水,洗滌,古人哪有這麼多時間,乾隆以前,一般一兩個月剃一次,乾隆以後,由於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經濟狀況好了,有錢人家才有了五日一結辮,十日一剃頭的習俗。窮人還是好久不剃。
特別是零下三十多度的東北,剃個光頭出去不冷麼?生存環境惡劣,早期不會生產鐵器,吃都吃不飽的地方,天天拿把剃刀剃頭,是不現實的。
剃髮令嚴格執行在順治朝,從康熙開始實行仁政,剃髮令在民間就已經鬆弛了,剃多少沒有嚴格限制,甚至結辮還是束髮,都是聽之任之,只要沒有公職,不進衙署,一般不管。
直到乾隆年間,國家承平日久,小冰河時代基本結束,全球氣候回暖,人們又開始窮講究了,官民百姓逐漸形成五日一結辮,十日一剃頭的風氣,窮一點的基本兩個月剃一次,乞丐就幾年都不會剃。乾隆中後期,南方開始變成陰陽頭,清末則只剃前額很少一點。
總之,以軍旅征戰為目的辮髮從此就變味了,隨著辮髮越來越像大姑娘,清朝的軍人也越發沒了血性。看一下現在各國軍人的頭髮,除了少根辮子,和女真兵沒有區別。
附張圖比較直觀一點。
清朝前期正常時候的男子頭髮是這樣的。
-
3 # 和小波一起看歷史
從清朝皇帝的畫像來看,是前面幾個皇帝的畫像頭髮多,後面幾個皇帝是光的,沒有看見絲毫頭髮。
其實真正的原因只是遊牧民族的髡髮 (其特徵是將頭頂部分的頭髮全部或部分剃除,只在兩鬢或前額部分留少量餘發作裝飾,根據性別、民族、歷史時期及個人成長階段不同,髡髮有多種髮式),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等清朝前期皇帝都是這樣,這個才是真相。(從塗上可以看出來滿族女真人的兩鬢是有頭髮遮蓋或者長著頭髮的。)
況且皇太極繼位後推行了剃髮易服的制服,要求漢族人按照滿族人頭髮的形式來剃髮,雖然當時這個舉動在短期內給滿清帶來了很大麻煩,但從長遠來說,是利大於弊的。
所以清朝前三個皇帝的畫像兩邊的鬢髮看著有,其實是真的存在的。
-
4 # 畫素說
確實我們從歷代清朝皇帝的畫像去觀測的話,清朝前期的皇帝的髮鬢和前額都保留有頭髮,不經讓我們懷疑他們到底有沒有剃髮?甚至我自己對比他們的畫像後,都會覺得是從雍正皇帝時期才開始剃髮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下面“畫素君”就來為大家做個揭秘吧!
在這裡“畫素”可以負責的告訴大家,他們都是有剃髮的,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他們沒有剃髮呢?
大家先看一下我上面的圖,其實我們看到的那些是遊牧民族特有的髡髮罷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等清朝前期皇帝都是這樣,這個就是真相,我們看到清朝前期皇帝的畫像之所以會有誤會,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畫像都帶著皇冠,兩邊和前面的髡髮漏了出來,所以我們就會產生錯覺,以為他們沒有剃髮,其實他們都是剃了發的。
最後我們再來聊聊,滿清的“剃髮令”也正是因為這個剃髮易服滿清才能坐穩江山270年。這其實是對我們漢人的一個忠誠度檢測和奴化,我們漢人一直秉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還有更改我們服飾之類的,這等於是要了我們的命。
-
5 # 歷史總探長
滿清王朝雖然是中華大地上的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可是在髮型問題上卻是沒少被人詬病,即便實在今天,我們仍然無法接受滿清的小辮子髮型。
其實滿清在位入關之前,女真族之間並沒有規定一種統一的髮型,其真正的統一發型是從公元1644年,清軍在入關之後所推行的“剃髮易服”的政策,這種政策只是為了從髮型上區別是否投降和不投降。
可是在推行剃髮令之後,數以萬計的民眾開始公開反抗,滿清為了實行這項政策,甚至屠殺了數十萬的百姓,而清軍進關之後的髮型並不像我們如今在影視劇中所看到的那種陰陽頭,清軍在入關之後髮型演變大致如下:
他們是從鼠尾辮、蛇尾辮、牛尾辮慢慢開始過度的,隨後才將牛尾辮定為一種通用並且統一的髮型。
可是清軍在沒有入關之前,他們並沒有統一的髮型規定,題目中的三張照片有一個明顯的特徵:
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都有鬢髮,而且鬢髮還十分的濃密,這種現象並不是他們三個人沒有剃髮,而是因為在遼東地區的他們在那個時候並不需要一種統一的髮型。
而他們在未入關之前的髮型大概有如下幾種:
而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的髮型大抵便是圖一、圖四一樣的地中海髮型,他們帶上王冕之後所展現出來的便是臉頰兩側帶有大量鬢髮的感覺了。
-
6 # 與風互語
為什麼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的畫像看著像沒剃頭?
先說一下滿族人的由來,其實鑑真女真和宋代女真並沒有多大關聯。
完顏阿骨打率女真人創立金國進入中原後,幾乎所有部族也全部進入中原,成吉思汗滅金後為了復仇(注:鐵木真有一先祖死於金國木驢之上)所以蒙古人打下一座城池就對所俘金人(女真人)進行清洗屠殺,等到成吉思汗滅亡金國時,幾百萬女真人被殺戮的只剩下不到1%,只在中原地區遺留下也就數千戶。
而在遼河流域和長白山南簏也沒剩下多少,總共下來也就十萬人右,而這些遺留下來的也很快的溶入了蒙古族和漢族之中,到了元朝時女真族其實已經滅絕了。
而滿族人就是這些南下部族的後裔,這些部族合稱通古斯人(今俄羅斯通古斯地區,貝加爾湖以北)所以說滿族人是由通古斯地區多個南遷部落溶合後形成的,所以說他們與宋時的女真人並不屬同一族群。
這些早期遷入遼河流域的通古斯人,遷到當地後因來自偏遠貧困地區,社會地位很低下,為了擺脫這個不利因素,他們從當地為數不多的女真人口訴中知道了女真人曾今的輝煌,所以他們就盜用了女真人的族名,自稱鑑真女真,以此來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
真正的女真族是不火留辮子的,女真人多以短髮為主,也就類似於咱們現的平頭及寸頭,你從史書及歷史故事中可以發現,短頭髮在中國北部地區的各民族中基本上是同一形式,主要是便於清潔,勞動及征戰。
而通古斯地區的各部族多以長髮為主,主要是因為他們所居住的地區是極寒地區,夏天的時間很短,幾乎沒有多少時間來清潔整理頭髮,所以他們很少剃髮,頭髮長了為了方便勞作及征戰,把頭髮編成辮子盤在頭上,這就是通古斯地區名部族的習俗,當然了貴族和身份高的人就會修一下面,也就是額頭剃光點,也是出於美容的目的。
蒙古滅金以後通古斯人對外的稱呼就正式變成了鑑真女真,他們當時的社會地位還是處於下層,比朝鮮族的社會地位都低很多,從元朝一直到明朝期他們其實就處在奴隸階層,明未努爾哈赤透過武為及手段統一了鑑真各部,並擁兵自立為王,從那時起鑑真女真的社會地位才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到皇太極時,手下的漢族學土及官員給當時準備破關入主中原的努爾哈赤講述了金人在中原及整個漢族地區是不受歡迎的,並提議為了以後的發展必須要改變族名及國號,皇太極就接受了大臣們的主張,從此徹底的放棄了鑑真女真的稱號和後金國名,根據發祥地把族稱改為“滿族"改國號為清,從這一變動上大家就應該明白了滿族人其實就是通古斯入,而非女真人。
早期進入遼河流域的通古斯人的髮型受遼河地區民族的影響,是沒有剃光前額頭的,幾乎是原女真人的髮式,所以說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的畫像上就沒有剃光前額頭,而以後剃光額頭則表示他們不是女真人,只不過沒有公開說明而已,剃光前額頭表示他們是通古斯人。
本人的一點推理拙見,不對之處請批評指正。
-
7 # 農民工歪說古今
近些年清宮戲大行其道,“陰陽頭、牛尾辮”也為大家所熟知,有人甚至直接將清宮戲稱為了“辮子戲”。人們就此認為,清朝人的髮型就如同電視劇裡一般,“陰陽頭、牛尾辮”。其實不然,清朝的髮式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所謂“陰陽頭、牛尾辮”只是晚清時期的一種主流髮型而已。
清朝髮式的變遷女真時期,無統一標準
女真時期,滿洲人對於髮式並沒有明確要求。換言之,留什麼髮型都可以,一些與明王朝關係親密的女真貴族中甚至還有蓄長髮、著明服的。與此同時,女真人的常見髮型也不止一種,有女真式的金錢鼠尾,也有其他如契丹式等諸多髮型,同樣沒有統一標準。因為馬背民族的特殊需要,無須刻意打理的金錢鼠尾為長期處於混戰中的女真人所喜愛,漸漸成為了主流。
剃髮易服,全國統一標準
清軍入關之後,漢奸孫之獬為了討好新主子,向攝政王多爾袞提出了“剃髮易服”的建議,被多爾袞採納。自此,“剃度易服”具有了政治象徵意義,是否“剃髮”與是否效忠清王朝掛上了鉤,於是便有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之說,用何種髮式作為標準也成了多爾袞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最終,廣受女真人喜愛的金錢鼠尾成了首選,全國範圍內的“剃髮運動”正式拉開了大幕。在清王朝基本一統天下之後,全國男丁也近乎全部光頭、只留下一綹金錢鼠尾……當然,這主要是針對漢民,滿洲貴族如果選擇女真時期的其他髮型還是可以的。但留漢式髮型政治象徵意義太大,滿洲貴族也基本上拋棄了漢式髮型。
審美進步,金錢鼠尾改良
金錢鼠尾,顧名思義就是在光光的滿門上留下銅錢般大小的一塊頭髮,將這一撮僅存的頭髮編成老鼠尾巴粗細的辮子。可想而知,這種髮型是要多難看、有多難看!網路上就曾經有人拿吳奇隆飾演的“四阿哥”進行過調侃,吳奇隆是公認的帥哥,“陰陽頭、牛尾辮”的扮相也依然帥氣不減。可是,再看看金錢鼠尾,一切盡在不言中……
清朝中期,隨著滿洲貴族的迅速漢化,金錢鼠尾也越來越不符合新的審美標準,於是銅錢般的一撮頭髮變成了巴掌大,老鼠尾巴也慢慢變粗了……於是,新的主流髮型出現了。
隨著滿洲貴族的進一步漢化,清朝人的髮型也在與時俱進。簡單概括起來就是頭髮越來越多了、辮子越來越粗了。但清王朝“剃髮易服”的祖制擺在那裡,剃髮、留辮子是必須的!於是,一種新的“妥協”產物出現了,就是人們熟悉的“陰陽頭、牛尾辮”。既沒有光頭那麼難看了,又基本上遵循了清王朝的“祖制”。新發型一出,立時受到了貴族、百姓的追捧,成為了晚清事情的主流髮型。
從現有的清宮畫像來看,至少到雍正、乾隆年間,“陰陽頭、牛尾辮”還沒有流行或出現。因此,清宮戲中“皇阿瑪”們的陰陽頭純屬“穿越”,別太當真。下圖中的清世宗所留的髮型,基本還類似於清初的金錢鼠尾,諸位看到清世宗頭頂盤著的那條細辮子沒?像老鼠尾巴吧?
至於易服,清王朝的統治者們從來都只是要求別人的,對於自己沒有這方面要求。清宮畫像中,皇帝穿著漢服的畫像太多太多,尤以清世宗和清高宗為甚,下圖就是清高宗穿著漢服的畫像之一。如果不說,您會想到他是清朝的皇帝“乾隆爺”嗎?
所謂“剃髮易服”只是政治象徵,從來都只是用來馭民的,不適用於清朝皇帝和統治階層。清朝後妃著漢服的畫像也同樣在少數,最著名的莫過於清世宗的后妃畫像圖捲了,盡皆漢服,哪裡像清朝的后妃?
為何清朝皇帝畫像會有髮鬢這是很多人心中的一個疑問,無論清初的金錢鼠尾還是晚清的“陰陽頭、牛尾辮”,前半部分都應該是光頭才對,為什麼清朝眾多皇帝的畫像中都有髮鬢存在,以至於讓人覺得他們並沒有剃髮。從前面清世宗的畫像來看,清朝皇帝就漢式髮型的可能性並不大,那為什麼會出現髮鬢呢?個人認為有兩個可能性。
保留部分發鬢的髮式
細心之人想必會發現,清朝皇帝畫像中出現明顯髮鬢大多是清初皇帝的畫像,如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等等。從清世宗開始,清朝皇帝畫像中的髮鬢已經不太明顯了。很可能清初幾位皇帝留的本就是一種保留髮鬢髮型,從金代女真人的畫像也能看得出,女真剃髮是可以保留髮鬢的,並不一定完全剃光。或許清初的皇帝依然保留了這種舊的女真髮式也未可知。
新生毛髮未及時剃除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新生毛髮及時剃除了,男同胞們都知道,一兩天不刮鬍子,胡茬子就會非常明顯。頭髮也不例外,一兩天不剃就會生出很多短短的新生毛髮。清朝皇帝雖然有專人伺候,天天剃頭顯然也是不可能的,幾天不剃,光光的鬢角處長出新生毛髮再正常不過了,前面的那張清世宗畫像其實就已經足以說明問題了,光頭部分都生出了短短的毛髮。畫像不是照相,是可以人為修飾的,將新生毛髮修飾得像鬢角一般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性。
當然,個人還是更傾向於前一種說法,否則清世宗之後皇帝的畫像普遍沒有鬢角就不太好解釋了,不是嗎?綜上所述,清初的皇帝們看到了很可能延續了女真人的舊髮式,因而保留了鬢角。康雍乾時期,尤其是雍乾之後,舊的女真髮式被徹底拋棄,清朝皇帝的畫像自然也就沒有明顯鬢角了。
-
8 # HuiNanHistory
無論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還是順治,他們確定無疑都剃髮了。
之所以有人覺得他們像是沒有剃髮,是因為對剃髮存在誤解。清朝留的辮子,並沒有固定的形制,也就是說並不是網傳的金錢鼠尾。
因此,我們能夠在清初皇帝畫像的兩鬢角,看到非常茂密的頭髮。
同理,在其他畫像中,辮子的形象也有變化。
例如,下面這張《乾隆南巡圖》就刻畫了地方官員接駕的場景。
我將反映出辮子的部分用白框標註了出來,可以看到大家的辮子還是很粗長的,也不是傳言的金錢鼠尾。
不僅如此,甚至還有一些地區的人民,或許根本沒有剃髮。
諸如下面這張《康熙耕織圖》,老百姓還留著明朝時的髮髻,根本就沒有剃髮留辮子。
這或許是因為國家的力量還沒有深入到這裡去,所以就出現了這種情況。
當然,如果說清朝沒有金錢鼠尾,這是一個純粹的謠言,那也是不客觀的。
事實上,我們也能發現一些金錢鼠尾的案例。例如,1799年由日本民間出版的《清俗紀聞》,就刻畫了一位留著金錢鼠尾的教書先生的形象。
這就說明,金錢鼠尾也是存在的。
這些案例想要說的道理是——清朝並沒有規定辮子要怎麼留。
清朝初年的剃髮令,最核心的要求是讓漢人老百姓剃髮,以示投誠之心。
但是,具體要如何操作,辮子要留多長,前面頭髮剃多少,這是朝廷官方管不到的。
甚至於朝廷的力量還沒有強到影響到中國的每個角落,有人不剃髮的情況也是存在的。
因此,我們要理解歷史的不同情況,不要有刻板印象。
-
9 # 藤樹先生
剃髮易服
古代中國的百姓在打扮和穿衣服這方面很不容易。因為穿什麼衣服、如何打扮,完全要看大環境的政策。比如說唐朝時期,河湟地區被吐蕃攻佔,吐蕃強迫當地的漢人百姓穿吐蕃服飾,以至於到了第二代河湟漢人對大唐沒啥認同感。同樣,明朝趕走蒙古皇帝以後,華北地區很多百姓喜歡穿蒙古樣式的服裝,為此大明朝廷沒少下禁令,禁止華北地區的漢人百姓穿胡人裝飾。
在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限制百姓服裝、打扮自由的事件,莫過於清朝初年的剃髮易服——滿洲貴族入關後,仿照之前歷朝歷代的先例(當然也有為了篩選出反對者的動機),強迫清朝統治區的百姓換成滿洲人的髮型,身穿清朝人的服裝。
不過,在清太祖、太宗和世祖的畫像裡,都可以看到明顯的鬢角:即便是隻把頭髮剃掉一半,相信也不會留有鬢角出現,那麼,這其中原因何在?
其實,這個問題,非但當代人覺得迷惘,曾在光緒朝做過舉人的徐珂在其著作《清稗類鈔》裡也曾對清朝帝王畫像中,留有鬢角感到迷惘,並不知原因何在?
原因分析作為清朝的舉人尚且不知道具體原因,後世的人想了解清朝皇帝畫像沒有剃髮這個謎,就需要分析了。
一般來說,清朝皇帝的畫像留有鬢角的原因很可能以下幾點:
在古代中國,皇帝擁有最高的立法權和司法權。朝廷的法度對於百姓乃至官僚來說是法度,但對於皇帝來說,這些法度和虛設無異——尤其是在明朝和清朝這樣專制巔峰的王朝。而滿洲人剃髮其實是一種傳統習俗,是為了在漁獵過程中取得方便。對於像努爾哈赤這樣的君王來說,剃髮只是一個形式的問題,因此,清朝帝王可以象徵性的剃一些頭髮,故此,鬢角可以得到保留。
此外,隨著清朝入關日久,漢族社會的審美觀念不可避免的衝擊到了清朝皇帝。清朝皇帝也意識到,滿洲傳統的剃髮所帶來的髮型太醜。於是為了審美需要,清朝皇帝會指示畫師在重新繪製清朝帝王畫像的時候,儘量做一定的美化。於是,畫師在畫畫的過程中,會考慮將清朝帝王的鬢角一併畫進去。
並且,古代中國有為尊者諱的傳統。畫像有時候只代表一個符號,並不需要和本人真實形象保持一致。因此畫師在畫皇帝畫像的時候,會主動考慮美化皇帝形象。
-
10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剃頭髮這事,最開始的滿人還真沒有啥統一的髮型,剃到是每個人都剃,但根據每個人的喜好不同,他剃的樣式又不一樣。
他樣式也多,不一而足。
所以最開始的時候,他這頭髮壓根就沒啥統一的標準,頭髮是自己的,愛咋剃咋剃,就沒人管你。
那麼題主說的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他們就屬於這種情況,你說剃了嗎?他肯定都剃了,你把他那帽子一摘就能看出來。
所以你說的瞅著沒有剃,那是他們把兩鬢之間的那頭髮給留了下來,這帽子往腦殼上一扣,這瞅起來似乎沒剃,這就是個視覺角度問題。
就跟咱看這三人的畫像,倆眼皮耷拉著似乎是睡著了一樣,但真睡了嗎?那不能夠啊!
咱們認識中的大辮子那麼咱電視劇裡看到的情況,後邊拖著一大辮子,那是滿清入駐中原,為了馴服咱漢人,提出的一項政策。
想要活命,這就把頭髮剃了,你不想剃頭髮,這就得把腦袋砍了。
在當時講這叫剃髮易服。
那麼既然是政策,所以他這就有了規定,這腦瓜除了當中間偏下的一小塊要留下,其他全得剃了,這剃完事了,要求這頭髮的髮辮能穿過銅錢那方窟窿眼,這叫金錢鼠尾。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那電視劇裡邊滿清留的大辮子,油光水滑的跟小姑娘的大辮子一個模樣,他們為了好看還特意在這辮子末端扎紅繩子。
這走一路搖頭晃腦的,挺不好看!
壓根就不是你說的啥金錢鼠尾?
這你就不明白了吧!滿清這大辮子,他也是有變化的。
開頭這叫鼠尾,中期這叫蛇尾,後期這叫牛尾,在往後咔嚓一下沒了。
所以他有一個演變過程,是越來越粗的。
為嘛會有這樣的變化呢?這是因為前期他管控的力度大,這越往後越就放鬆了,所以留下來的頭髮就越來越多了。
您要知道前期就因為這剃髮易服的是,激起了多少反抗,嘉定三屠,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滿清篡改的歷史多了,還有揚州十日,滿人攻入揚州進行了掠奪,十日不封刀這就是以軍令的形式發出的,僅僅被和尚收斂的屍體就超過了八十萬具,這還有沒被和尚收斂的。
就這些個事還是咱辛亥革命前夕才知道的。
-
11 # 夏目歷史君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滿族人入主中原後,釋出了非常嚴格的“剃髮令”,無論大小官員還是平民百姓,自從這一命令下達日開始,10天之內必須要剃頭,否則的話將會被斬首示眾。
出於恐懼,漢族絕大多數老百姓遵守了這一命令,當然了,也有個別人沒有遵守這一命令,之後的結果也可想而知。
大清皇帝對髮型的要求如果放在現在來講的話算是“重口味”,更不要說思想意識非常保守的古代了,“金錢鼠尾”的髮型是需要古人們花時間去接受的。
但是,細心的朋友們在觀察清朝前幾位皇帝的畫像是可能會發現,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等幾位皇帝的畫像中耳邊還保留著頭髮,皇帝自己發起的號召,難道自己也不帶頭遵守嗎?
可能有人覺的滿清對髮型的要求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發展,這才導致了清朝初期的幾位皇帝保留了一定面積的頭髮,所以才有了“耳邊帶發”的畫像。其實從清代髮型發展史中就可以看出,這一說法是不成立的。
清朝初期,也就是“剃髮令”頒佈之時的髮型為“金錢鼠尾”,要求頭頂僅留出金錢大小的頭髮面積。
中期則發展成了“豬尾”髮型,頭頂留髮面積比之前多了很多。而清朝後期則發展成了現在影視很普遍的“陰陽頭”,留髮面積佔頭部一半左右。
可以看出,清代的髮型要求是逐步向著留髮面積越來越多的方向發展的,所以,那些皇帝畫像一開始就在耳邊留髮,顯然不符合當時的法令。
那麼,清朝前期的幾位皇帝究竟是為什麼沒有遵守“剃髮令”呢?這個問題正史中沒有記載過,而當年的畫師們也不可能無中生有隨便就在畫像中添出一些頭髮來,我認為原因主要在於這一方面。
既然是皇帝,當年他們這類人的頭最是讓剃頭師們為難了,誰敢隨便在皇帝頭上動刀子呢?清朝皇帝對於剃髮要求特別的高,給皇帝們剃頭的時間一般要選在太陽昇到東南角時,意為:如日之升。
而且,為皇帝剃頭的刀子也是特製的,剃刀由侍衛檢查好後拿給剃頭師,剃頭過程中剃頭師要一直被侍衛盯著,他們只能用右手拿著刀剃髮的,他們的左手不允許碰到皇帝的任何位置。如果中途碰到了皇帝的頭或者剃出了血,都難逃死罪。
清朝前期由於滿族人剛剛將這樣的命令帶到中原,中原的剃頭師們根本沒有這樣剃過頭,不僅做不到上面的要求,更多的人根本不敢給皇帝剃頭,一出差錯就小命難保,所以,即便是皇帝想剃頭,也根本想不到合適的剃頭師。
清朝初期的剃頭師職業是一個高危職業,很多被皇帝強行拉過去剃頭師都因為在剃頭過程中的一個不起眼失誤被皇帝殺掉。所以,清朝初期的那些皇帝很可能是因為沒有合適的剃頭師而保留了頭髮。
到了清朝中後期就開始不同了,那個時候剃頭師們掌握了一些竅門,加上技術上的成熟,在面對皇上的時候也開始很少出差錯,所以,清朝中後期的皇帝畫像中就不再出現“耳邊帶發”的情況了。
回覆列表
清入關之前一遊牧民族,文化底蘊和禮儀形象完全不能與漢相提並論,順治帝期入關與朱三太子建立的南明對立,雖然這時已經佔領大部分國家領土,但文化禮儀形象還保持著以往,直到真的管理漢人,接觸漢文化,才對禮儀形象重視起來,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最佳化,整理鬢服,滿清學習漢文化起於順治勝於康熙,在康熙年間不僅表面文化儀態等進行最佳化,更多的是學習漢人歷史,文化來管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