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公明淏
-
2 # 可可電影剪輯
荀彧在朝廷中,做了多年的曹操代言人,他一直以匡扶漢室為信條來做事情,當曹操要做“魏王”的時候,無疑是改變了初衷,而荀彧作為中間人,無疑是要重新“站隊”的,但是他又代表了一批東漢舊臣的利益,如果對曹操稱王一言不發,就是有負於人,所以依照他的品行,還是規勸了一下曹操放棄稱王的想法。
原著中“忽曹操使人送飲食一盒至。盒上有操親筆封記。開盒視之,並無一物。彧會其意,遂服毒而亡。”
意思有兩種就是:1,荀彧已經沒作用了,如空盒子一般,裡面的東西早已被利用光了
2,盒子是空的,也就是“盒”這個字中是空的,也就是去掉“口”字的“盒”。一個人,一把劍,也就是中間的“一”字,下面是一個“皿”字。意思就是拿劍殺了他,把首級放在器皿裡,荀彧明白了,於是就自殺了。
-
3 # 年輕的老何
首先,從荀彧內心的價值體系來說,他是典型的漢朝士大夫階層,荀氏家族在當時,也算是大族,他是希望振興漢朝的。結束諸侯混戰,還漢朝一統。
當時眾多諸侯之中曹操實力最大,也最有可能實現他的目標,所以荀彧會選擇曹操。即大家價值觀一直,所以一起幹。當然早期的各諸侯都是打著匡扶漢朝的旗號。
後來曹操稱王,到達權力的巔峰,有人說,為什麼,當時曹操不直接建魏取漢呢,因為當時的全國人民還是認同漢朝的,社會壓力大。另外,如果率先稱帝,可能會引起公憤被諸侯藉口聯合討伐,像之前的袁紹,像後來的袁世凱一樣。
雖然曹操是稱王,而不是稱帝,但荀彧跟了曹操很久,很清楚,這只是為曹室以後稱帝做鋪墊打基礎而已。所以荀彧會反對曹操,因為此時二人的共同利益和價值理想已經徹底不同。
總體來說就是,曾經大家目標一致,一起幹。後來目標相悖,散火。
-
4 # 迎接春天的人749
荀彧是曹操的心腹智囊。然荀彧卻是有忠君思想的老夫子。前期曹操沒做大做強,挾天子以令諸侯。荀彧可以出謀劃策以實現荀彧心中依靠曹操的中興漢室。然曹操一代梟雄,雄才大略。有實力後豈能久居人下。故有稱王之心,不臣之心。與荀彧的中興漢室天然產生矛盾。故此荀彧極力反對。也造就了荀彧的悲劇結局。如有不同,請評論
-
5 # 商文君
公元213年。此年漢獻帝派御史大夫郗慮冊封曹操為魏王,以冀州、幷州等十郡為魏國封地。於鄴城建立魏王宮銅雀臺,幾乎享有天子之制,獲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至高權力。關於此次稱王,荀彧極力反對。為何荀彧會反對呢?具體有以下幾天理由。
▲荀彧為舊汗臣首腦
荀彧雖然為曹操盡心盡力,但作為始終忠於汗朝的老臣,他對曹操始終保持有戒心,雖然曹操反覆說自己不會稱帝,但他不是沒有稱帝之心只是沒有稱帝政治條件而已。以前稱丞相大家還能接受,那現在稱王了,那是不是馬上要稱帝了呢。荀彧作為舊汗臣領袖肯定要站出來表明自己的立場。
▲ 汗臣變魏臣不甘心
魏王能建“社稷”,就是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體系,形成獨立的王國,簡單的說,是魏臣就不是漢臣了。雖然名義上有從屬關係,但是由於東漢缺乏控制力,實際上這就是代漢的前兆。和侯爵,官職一樣。王爵可以傳子孫,丞相不能傳子孫。王爵的封地待遇很高,而且獨立,丞相仍然是漢臣,要拿俸祿過日子。丞相死了,丞相的手下就不見得還是下任丞相的手下了。現在稱王了,那些舊汗臣現在變成了魏臣了。他們的屬性發生了變化,一些忠於舊汗的臣子自然不甘心。他們定然會慫恿荀彧站出來反對。
▲荀彧對漢朝還心存希望
荀彧是漢末名士,曹操對荀彧有知遇之恩,荀彧叔侄都是情義至上的性情中人,當然會以死相報。但荀彧是以匡扶漢室為信條來做事情,當曹操要做“魏王”的時候,無疑是改變了初衷。曹操此舉動搖了他忠於漢朝的信仰,把復興漢室的夢想給破滅了。
-
6 # 縹緲峰下一粒沙
荀彧向來被看成曹操的心腹,其實這是一個誤區。荀彧忠誠的從來不是某位割據豪強,而是漢室。他對漢室赤膽忠心,劉備遠遠不及。
荀彧出自名門望族,乃是荀子之後,自幼聰慧不凡,被南陽名士何顒稱為王佐之才。
反對曹操稱王,並不是荀彧忠於漢室的唯一體現,早在董卓專權時期,他就因不願奉承董卓而辭官回鄉。後來投了袁紹,看出袁紹志大才疏,不是收拾江山的人物,便棄之而去,投了曹操。
(電視劇裡的荀彧)
曹操大喜,稱其為“吾之子房”。子房是張良的字,曹操以子房來比喻荀彧,表現出了想當劉邦的野心,荀彧也許聽出來了,但當時他沒有更好的選擇。和董卓、袁紹等人比起來,曹操已經是上上之選了。
公元196年,漢獻帝劉協在楊奉、董承等人的護衛下,逃出長安回到洛陽,一路危險重重,到了洛陽也不安穩,起義軍四起。劉協急召各路將領勤王護駕,大家置之不理,自保實力。
曹操本來也不想管劉協,後在荀彧的勸說下才奉迎天子遷都許昌。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曹操最正確的政治舉措,天子在手,大義我有。從此他的意思就是天子的意思,做什麼都師出有名,和其他勢力打交道容易多了,實現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漢之忠臣荀彧)
但荀彧的本意,絕不是讓天子被挾制。他只是想盡一盡忠臣的本分,保護漢獻帝的安全。而且他對曹操還懷有一絲希望,也許曹操並不會篡位?也許曹操只是像霍光那樣,雖然權傾天下卻不越底線?
但當曹操欲進爵國公、賜九錫的時候,荀彧終於看清了,曹操想當的不是霍光而是王莽,於是極力阻止。
九錫是皇帝賜給諸侯、大臣有殊勳者的九種禮器,分別是車馬、衣服、樂縣、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秬鬯。加賜九錫是皇帝對大臣的最高禮遇,再往上,封無所封,賜無所賜,只能禪讓皇位了。
以曹操的功績,其實當得起九錫。但荀彧從中看出了危險的苗頭,對曹操說:“(您)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意思是您起兵是為了匡扶漢室、安定天下,應該秉持忠貞之性,以德示人,安守臣子本分,在天子面前恭謙退讓,推卻九錫之賜。
(荀彧和曹操)
曹操勃然大怒,到今天才知道原來你是這樣的荀彧!
他起兵真是為了匡扶漢室嗎?名義上是的,各位豪強都是,但實際上無不抱著割據一方的念頭。曹操想得更遠,他想要的是整個天下。
但在荀彧心裡,天下是姓劉的。
這是大方向上的志不同道不合,兩人由此產生隔閡。據《三國志》記載,沒過幾個月荀彧就憂憤而死。
但關於他的死亡還有另一種說法,《魏氏春秋》中記載:“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意思是曹操給荀彧贈送食物,荀彧收到的卻是空食盒,他便明白了曹操的意思,自行服毒藥而死。
(選擇自盡的荀彧)
是真是假,已經沒有辦法去驗證了。但也不無可能,畢竟曹操深知荀彧的才能,眼下又知道了荀彧和自己不是一條心,為了防止荀彧投向別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死。
荀彧自盡,應該可以保住家小及身後名聲。若等到曹操出手,那可就不一定了。
-
7 # 慕容鑑史
荀彧是曹操手下謀士團的團長,並且是曹操推心置腹之人。他與曹交情非常深,二人已經到了無話不談的地步。這樣一位難得的人才,晚年遭到曹操的冷落去了壽春,五十歲時在壽春病死,荀彧可以說是曹操一統北方的奠基人。曹操冷落他原因也很簡單,他率先反對曹操稱王。問題來了忠心耿耿的他為何要在晚年突然反對曹操呢?慕容來分析幾個方面。
政治理念早年相同一統北方後二人政治理念漸行漸遠荀彧摒棄強大的袁紹反而去追隨曹操,首當其衝看重的就是曹操一心想要匡扶漢室的心。與其說荀彧是曹操的忠臣,不如說是漢末僅存不多的忠臣。他擁有經天緯地之才,曹操擁有恢復漢室之志。二人一拍即合成為了非常好的搭檔,這便是經典的表面臣子,內心好友的真實寫照。
荀彧是曹操無話不談的好友,他遇到了曹操不亞於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剛開始曹操是非常弱小的,袁紹已經有即將要一統北方的影子。儘管如此荀彧還是去投奔曹操,原因很簡單能夠幫助一個和自己有相同夢想的人是快樂,袁紹不能算是昏君,只能說他和荀彧的政治觀念不同,走不到一起。
曹操統一北方前可以認為他是一直心存漢室,想要復興漢室的。不過隨著曹操的地盤越來越大、權利越來越大心中他並不想屈居於漢朝的統治,有了自己想做皇帝的想法。這種想法是非常危險的,在荀彧看來任何人在這種權利的誘惑下很難把持住自己,他作為曹操的朋友、手下是有這個責任和義務去提醒他的。
荀彧的政治理念是沒有改變的一直是忠於漢室想要復興,曹操當時有一個特權就是開府。這是一種皇帝給封的特權,當時的北方實則有兩個朝廷,一個是在兗州苟延殘喘的漢王朝,另一個就是在鄴城曹操開府的丞相小朝廷。實權控制著是誰不用多說,自然是曹操的小朝廷。
當時曹操在小朝廷中有很多人提議他進位稱王,他自己心中也是有這個想法的,聰明的荀彧自然是能夠看出來的,為此才會當眾不給他留一點面子的說:天下還未一統,丞相怎可先想著進位呢?他是非常生氣,礙於荀彧在小朝廷的地位他並沒有當堂與荀彧撕破了,內心中正在想著如何整死荀彧。
由此可見二人在政見的道路上是越走越遠,荀彧顯然成為了曹操進王位路上的絆腳石,志同道合的二人直接分道揚鑣。據《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記載:荀彧被曹操派到壽春做一個小官,荀彧鬱鬱寡歡而死。然《三國演義》記載是荀彧的死是曹操送給荀彧一個空盒,荀彧認為這是萬物皆空的意思,因此直接自殺。相較於這種記載,慕容更加偏向相信《三國志》中的記載。
臣與國以及國與國的區別曹操沒有稱王的情況下,他與漢帝對話是臣子與國君。嚴格意義上來講曹操還是隸屬於漢帝的臣子,這種情況下曹操想要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讓漢獻帝下旨。這是必須要走的一道程式,有一點是需要說明的,當初曹操接漢獻帝來兗州是荀彧的主意,若是沒有荀彧恐怕曹操也不會想到挾天子令諸侯。
不過這些諸侯在漢獻帝的眼中都是反賊,所以荀彧才會大力支援曹操利用漢獻帝的名義去要挾諸侯。顯然起到了很大作用,曹操信任荀彧完全是由於他在任何事情上都會做出最保守的判斷,曹操選擇謀略時謀士團團長荀彧的意思,是必要要慎重考慮的。荀彧對待事情的見解與郭嘉恰恰相反,每每都是最為穩妥的。
我國古代的封建制度有一個小小的缺陷,那便是皇帝雖然可以控制分封的王,但分封國內的下屬他們是不能說三道四的。要知道一般情況下皇帝是可能命令其所統治區域的任何人,曹操成為魏王后,漢獻帝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傀儡皇帝。與曹操的直接對話便成為了國與國之間。
顯然曹操的國雖然是漢獻帝分封的,可當時的漢朝已經名存實亡。分封出一個已經一統北方諸侯為王,天下便真的成為曹家的。顯然當時的曹操的做法是沒有錯的,任何人在權利與忠心面前,大多人都會選擇權利。荀彧的想法也是沒有錯的,為了維護大漢王朝,他盡到了一個臣子的職責。
簡而言之荀彧就是怕曹操成為分封諸侯國更加控制不住自己捷越成為皇帝。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曹操可能是由於荀彧的原因,等到他死後才進位魏王。
曹操後期對荀彧的態度,荀彧看不出嗎?荀彧為何堅持反對曹操曹操是非常器重荀彧的,曾經對他最高的評價是:文若真乃吾之子房。這是曹操對其的至高評價,慕容自己的看法是:曹操與荀彧之間並沒有仇,如若沒有大漢王朝或者說大漢王朝已經滅亡,荀彧是否還會反對曹操稱王?我認為是不會的,荀彧與曹操的交情並不能放到國家政治上。
顯然荀彧對待曹操非常真誠,只不過要在兄弟之情和國家政治上面做一個選擇。老話說的好自古忠孝難兩全,忠義也是難兩全的。荀彧的忠言他聽不進去,那麼荀彧便用自己的生命來告訴他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這樣很可能遭來其他人紛紛稱王,若是到那時大漢便真的亡了,任何人再無回天之力。
很多人都認為劉備是忠心於漢室的,不過從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漢獻帝退位後一直活了五十多歲,此時的劉備已經擁有益州、漢中,既然忠心大漢為何看著曹丕稱帝后不去討伐,還利用東吳殺死關羽的藉口去進攻東吳,遭至大敗,退守永安。按照常理來說劉備是有機會有能力將漢獻帝接到成都的。
可是他並沒有那樣做,說明了什麼?不用慕容多說了吧!顯然劉備這位道貌岸然的漢室宗親,還不如一介謀士荀彧。荀彧對大漢的忠心天下可見,日月可昭。他幫助曹操是為了兄弟情義,阻止曹操稱王是漢臣職責。
總結:荀彧幫助曹操是由於二人都承認自己是漢臣,並且為復興大漢做出了實質性的貢獻,後期曹操想要脫離漢室自己稱王,荀彧認為這種做法是不對的,自然要反對。無論是誰恐怕荀彧都會反對,要知道這不是針對曹操是針對這一種做法,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
8 # 三維策論
《三國志·魏書十·荀彧傳》記載: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以彰殊勳,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會徵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由這段記錄可以知道,荀彧死於建安十七年,那時候曹操稱公的事情剛剛提上議程。而曹操稱王是在建安二十一年,因此荀彧只是反對曹操稱公,而沒有反對過稱王,當然如果他還活著我想他會反對的。
(曹操稱王時荀彧已死去多年)
那麼荀彧為什麼反對曹操進位國公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作為漢室老臣,荀彧對復興漢室還抱有幻想。當初董卓亂政之時,荀彧不想助紂為虐,於是辭官回鄉,並帶著族人去投靠了袁紹,之後認為袁紹難成大事,所以轉投了曹操。
當時的曹操是唯一一個迎奉天子的諸侯,並且南征北戰、治理地方都頗有建樹。而荀彧之所以投靠曹操是因為他覺得曹操是漢室的忠臣,想要輔佐曹操匡扶漢室。因此有人要勸進曹操,荀彧自然不會支援。他可是要恢復漢室的,不能容忍別人的僭越。
(荀彧是漢室忠臣)
第二、荀彧覺得曹操本性未改,有著和自己一樣的理想早期的曹操和荀彧一樣都是忠於漢室的。可是隨著權利的提升,曹操漸漸有了一些別的想法。董昭等人的勸進未嘗沒有曹家在背後推波助瀾,可是這些荀彧卻不知道。
甚至直到這個時候,荀彧還認為曹操是忠於漢室的。面對來提議曹操進位國公的大臣們,荀彧說曹操起兵的本意是安定國家、匡扶漢室,他懷著忠貞的誠心,保持著謙讓的品質,作為一個有德行的人,曹操是不應該在這個時候進位公爵的。
曹操雖然對荀彧的說法感到不滿,但是也不會在明面上暴露出來,畢竟他還是需要漢室忠臣這一塊牌匾的,於是荀彧就成為了曹操進位國公的一道障礙,直到荀彧死後曹操才進位國公。
(荀彧與曹操,劇照)
綜上所述:荀彧反對曹操稱公而不是稱王。而荀彧之所以反對曹操稱公是因為他忠誠於漢室,並且他認為曹操也忠誠於漢室,所以他覺得曹操不進位公爵對自己、對曹操、對社稷都是有好處的。
對於曹操日漸膨脹的野心,可能荀彧到臨死之時才幡然醒悟吧。
-
9 # 楊充
先來了解一段歷史東漢自從漢明帝之後,皇權就衰落了。支撐帝國統治的實際上是三類人:宦官、外戚和大士族。到了東漢末年,由於軍閥興起,皇權徹底淪為軍閥的傀儡,需要依附皇權才能生存的宦官和外戚全完蛋,就只剩下士族還在社會上有一定的政治地位。那麼這些士族是怎麼看待漢皇室的呢?現實很殘酷,士族也普遍不看好皇室,紛紛依附於軍閥,甚至有些士族還鼓動軍閥代漢自立。只有極少數計程車族,比如諸葛亮和荀彧之類的,還對復興漢室心存幻想。荀彧投奔了曹操荀彧為何早年要支援曹操?這一點很好理解。荀彧在漢廷不得志,恰巧又碰上了董卓亂政於是荀彧棄官跑路。他原本打算投奔冀州韓馥,但韓馥被袁紹擠走,荀彧便陰差陽錯的投到了袁紹門下。然而袁紹本身也是汝南大族出身,四世三公,十分牛氣。荀彧在袁紹帳下過得很憋屈,難伸大志。因此荀彧投奔了當時還很弱小的曹操。相比於袁紹,曹操只是小士族出身,家族中最有權有勢的是他的養祖父曹騰,一個伺候了四代皇帝的宦官而已。荀彧入曹營,彷彿是博士生到小學當老師,曹操對荀彧必然重用。而荀彧之於曹操肯定也不是平常的下屬關係,而是半平行關係。這對於荀氏一族的發展來說,是再好不過的創業平臺了。並且事實也證明,荀氏一族在曹操陣營中的發展,非常的好。荀彧身居高位,由他所提拔的荀攸、郭嘉、程昱、鍾繇等人也是深受曹操的信任。這也就是說,荀彧跟著曹操創業,直接把潁川荀氏從漢末的一個普通士族直接拔高到了一等一大士族的地位。這種至高的地位,曹操能給荀彧。漢獻帝能給麼?從漢明帝之後的七任皇帝來看,皇帝實際上更信任太監和外戚,對大臣和士族一萬個不放心。如果讓漢獻帝掌權,他肯定是優先重用自己的妻族。士族就得靠邊站。所以說,荀彧幫助曹操建立霸業,甚至還不反對曹操成為權相,這都是因為幫助曹操符合他的利益,符合荀家的利益。荀彧是一心向漢的,從曹操要自稱魏公的時候,荀彧便公然站出來反對。荀彧當時是離開袁紹去主動投奔曹操的,當時在外人看來曹操是忠於漢室的,討伐董卓名動天下,這一點令荀彧非常欣賞。所以荀彧選擇了曹操,曹操在這一時期有了很大的名聲,手下有不少人。那麼這個時候的劉備呢?彧在當時可能不知道劉備是誰,當然不會去投奔他了,劉備這個時候還一窮二白要啥沒啥,曹操當時還以愛才出名,荀彧這樣的人於情於理都不可能去投奔劉備的。所以一開始荀彧壓根就不可能去投奔劉備。荀彧為何後來反對曹操荀彧在曹操陣營效力了二十年,曹操雖然把他稱為『吾之子房』,但是實際上曹操是把他當做蕭何在使用的。蕭何是什麼人?劉邦的丞相啊!這就相當於,曹操給漢獻帝當丞相,荀彧給曹操當丞相。曹操對荀彧,既要倚重,又不能太倚重。北定北方之前,曹操對荀彧十分重用。但是北方平定之後,曹操就不太想用荀彧了。甚至到了後期,曹操還發布求賢令,要求唯才是舉,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實這也是想擺脫他對荀彧的依賴。因為在這之前,曹操手上沒人,都是荀彧替他引薦的人才。曹操也想有自己的人,不能把權力讓給荀氏一族。並且還有很關鍵地位一點,曹操是典型的法家思想,他的政治理想是恢復秦皇漢武式的皇權制度。這與當時士族幻想的,士族與皇帝共治天下的政治立場有矛盾。終曹操之一生,他都在打壓豪強。早年這種打壓還不明顯,或者說曹操還沒有打到荀彧頭上。但是後來曹操對荀氏下手,還打算篡漢自立,這一下荀彧就不能忍受了。荀彧是向漢還是保漢荀彧對復興漢室的態度,是很弔詭的。因為從他後來反對曹操稱魏公一事來看,他貌似是一個“扶漢”派,但如果從他一貫的政治立場來看,他又像是個“保漢”派。疑惑了。難道“扶漢”和“保漢”有區別麼?所謂的扶漢,就是扶持皇室重新掌權。但這種想法太過於理想化,不符合士族利益;而保漢則指的是國號仍然是漢,皇帝仍然是姓劉,但皇帝與士族共治天下。這種想法明顯就靠譜很多了,也符合士族的利益。比如說董卓亂政時,荀彧就棄官跑了,哪管漢獻帝的死活。並且他跑路還不算,讓自己的侄子荀攸繼續留在洛陽,這明顯就是兩面都在押寶,維護自己家族的利益;還比如荀彧投奔曹操前,他讓自己的弟弟荀諶留在袁紹陣營,他自己去投曹操,這明顯也是兩面押寶。這樣一派勢力覆亡,不至於荀氏一族都完蛋。俗稱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因此《後漢書》中過分拔高荀彧,把他反對曹操稱魏公的行為與匡扶漢室掛鉤,我覺得這明顯就是太小看荀彧了。畢竟荀彧好歹也是個政治家,一肚子的計謀,哪有那麼天真無邪?讓曹操牽著鼻子走。荀彧是一個很複雜的人。他確實有向漢之心,但是如果把漢室利益和家族利益擺在他面前,讓他做二選一,他肯定還是會優先選擇家族利益。只有當家族利益得到保障後,他才會考慮漢室的利益。早期為何不投靠劉備早在初平二年(公元191 年),荀彧就投靠曹操了。那時候劉備在哪?到了初平四年(公元193 年),劉備聽到孔融點名希望他去徐州幫場子時,他都覺得自己非常有成就感,因為名揚天下的孔融竟然知道世上有我劉備這一號人物啦!備斂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隨慈。記載《三國志·孔融傳》。劉備崛起的如此之晚,並且還是個不知名的小角色。當時的荀彧怎麼可能帶著一大家子去投靠劉備?說句難聽的,當時的荀彧或許根本就沒有聽說過江湖上還有劉備這號人物的存在。說句更難聽的,就算荀彧聽說過有劉備這號人物存在,也絕不會投奔他。因為劉備當時的實力實在太弱了,弱到連太史慈、趙雲都不想投他。太史慈不用多說,當年救徐州之時,太史慈與劉備並肩戰鬥過,但後來就沒影了。而趙雲早在初平二年(191 年)就認識了劉備,結果直到建安五年(200 年)才正式追隨劉備創業。後期為何不改投劉備等到劉備名滿天下時,荀彧已經是曹操陣營中的二號人物了。他沒有動力,也沒有必要去追隨劉備創業。也許有人會說,劉備再差也是漢室宗親。荀彧不是號稱漢臣麼?他為什麼不追隨劉備這個漢室宗親?其實,所謂的漢室宗親,那就是姓劉的專門用來扯淡的。因為在當時,根本就沒人,真把所謂的漢室宗親當回事。不要說劉備這種八杆子才能和皇帝打著關係的遠房親戚,就是三杆子兩杆子就能與皇帝打著關係的漢室宗親,如果沒有實力和影響力,荀彧這種大士族出身的人,也不可能跟他們去混日子。比如說幽州刺史劉虞、益州牧劉焉、荊州牧劉表。這些人的江湖地位,與當朝皇帝的親疏關係,哪一個不比劉備強?如果荀彧真想投靠一個漢室宗親,也應該優先投靠這些人嘛。也只有等這些人都死絕了,荀彧才有可能可能投靠劉備。還有一點,後來荀彧知道曹操是個怎樣的人之後,並不是真心要幫曹操,這個時候為何不去找劉備。劉備後來也是名聲大噪,手底下有兵有馬,可是荀彧也不會去投奔他,前面說了荀彧投靠曹操之前是跟著袁紹的,在那段歷史中,忠心是很重要的,如果荀彧後來又投靠劉備,那豈不是和呂布一樣成了三姓家奴,這種罵名可不是誰都想背的。可能你會說這種解釋很牽強。關於更多詳細內容可以看我的部落格大彙總: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 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回覆列表
據《曹瞞傳》及《世語》記載,桓階勸曹操稱帝,夏侯惇認為應先滅蜀,蜀地平定了則江東自會歸服,二方既定,然後遵循舜、禹的道路,登基稱帝,曹操聽從這個意見。
怎麼不問為什麼夏侯惇反對曹操稱王?不是一個道理嗎?
朱升對朱元璋說,在軍閥混戰的年代,首先要壯大自己的實力,所以要廣積糧,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為後勤保障做準備;高築牆,就是加強軍事防禦建設,為軍事力量打基礎;緩稱王,可說是很要緊的,朱升告誡朱元璋,不要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在這個時候,各個軍閥都想稱霸天下,誰先稱帝,必先成為其他軍閥,共誅之的物件。只有等各方面實力,時機成熟時,才可以稱帝。
此之謂:廣積糧,築高牆,緩稱王。這就是荀彧反對曹操稱王的最重要原因。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