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太祖趙匡胤

    瑞士歷史上發生的一系列複雜事件導致了瑞士如今的文化差異。由於它位於中歐,穿越的必經之路也在它境內,又位於法國、德國以及的交匯處。因此瑞士被四周強敵所窺視。可以說,它的歷史就是一部記錄歐洲戰場上各種事件的歷史,同時也是一部記載當地人民極力阻止外國侵略者侵佔他們國土的傳奇故事。

    在瑞士有很多種方言,僅瑞士的德語單詞就超過10萬個,但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共同屬於官方語言,除此之外有時還使用拉丁羅曼語. 在瑞士人們使用德語(63.5%)、法語(19.2%), 義大利語(7.6%)和拉丁羅曼語(0.6%)等四種不同的語言; 這是因為瑞士的形成是各州陸續加入的邦聯國家,基於尊重各州人民的自治起見,保有選擇語言的權利. 瑞士因為觀光及貿易的緣故,國民的英語程度很高,在各觀光地區和主要城市,英語暢行無阻,瑞士的英語程度和荷蘭不相上下,高居歐洲前三名。

    所以瞭解瑞士就是了解歐洲文化,所以泛歐洲的名著多看!這裡推薦一部必看的:《瑞士史》本書是一部迄今最完整、最權威的瑞士編年史,已再版8次,深受讀者的歡迎。瑞士是一個聯邦國家,各州的權力很大。由於歷史的原因,加上山區交通不便,瑞士各州,甚至重要的市鎮都有一部區別於它處的地方史,而過去的瑞士史學工作者一般只給大、中、小學校撰寫歷史,書本身的內容很好,一部關於瑞士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演變史,作為瑞士的政治社會史的入門書籍是完全可以的。中間有幾章節的譯筆有些生澀,也有少數幾處有明顯的錯譯和誤譯。總體而言知識性和可讀性都還是不錯的。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是瑞士歷史學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創作的,這部書非常推薦大家。

  • 2 # 心島未晴HeartMind

    《Continental記行》阿爾卑斯山 承載歐洲歷史與文化的脊樑

    高聳的山脈,廣袤的草甸,湛藍的天空,潔白的雲朵,古老的木屋,散落在山坡上星星點點的野山花,牧場上悠閒吃草的成群牛羊,Sunny映照下耀眼的雪峰,這些就是阿爾卑斯山脈互相融合、互相襯托、相得益彰的奇景。正因為如此,阿爾卑斯山在歐洲被譽為“歐洲巨龍”。可見歐洲人對阿爾卑斯山的偏愛,也因為阿爾卑斯山是承載歐洲歷史與文化的脊樑。

    也許華人會說,這樣的山,中國數不勝數,代表華夏民族脊樑的何止三山五嶽。畢竟歐洲大地就這樣一座名山。

    在地球上,雪山、冰川必是大江大河之源。中國的青藏高原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黃河。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則流淌出萊茵河、多瑙河、波河、羅訥河等。阿爾卑斯山脈橫亙法國、義大利、瑞士、德國、奧地利等國,貫穿了大半個歐洲,所以,阿爾卑斯山被稱為“歐洲的脊樑”。這裡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讓我們沿著這條充滿文化和歷史的山脈,去探尋日耳曼、法蘭西、瑞士等歐洲國家歷史與文化的精神源泉。

    阿爾卑斯山源自地中海西南的熱那亞灣,綿延1200餘公里,整個山脈,奇景無數。如果從高處鳥瞰,Sunny照射著千年雪峰,崇山峻嶺中冰雪復蓋的湖泊、蜿蜒的河流與銀光閃閃的雪峰交相輝映,山水風光,美不勝收。英國詩人拜倫稱其為“大自然的宮殿”,而雪萊則深情地吟頌著:“勃朗峰在高處閃爍時,阿爾卑斯山已經代表了歐洲的人間天堂,一種新的世外桃源。”

    無論在法國、瑞士、奧地利,或是義大利,無論從哪個角度,我們看到的阿爾卑斯山都像一幅美麗的圖畫。遙遠的山林靜如水墨畫,玫瑰山麓的霧氣在Sunny下悄然消散,露水從藍櫟樹和銀冷杉的葉子上滴落下來,空氣中洋溢著雪花和Sunny的氣息,這樣的阿爾卑斯山是絕對寧靜的世界。

    神奇的阿爾卑斯山脈匯聚了歐洲的精髓: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自然環境和浪漫的生活。到過阿爾卑斯山的人,無論來自哪個國度與民族,都會在這裡被折服。高山、深谷、冰川、湖泊、絕壁、雪山、叢林交織在一起,大自然的歷史傑作在這裡渾然一體,會感覺到整個歐洲大陸就在阿爾卑斯的懷抱中。

    整個阿爾卑斯山系,有壯美的山峰,有翠綠的河流,有純樸的農民,有平靜的湖泊。在這裡可以放慢腳步,不要那種被導遊牽著走的旅遊,把心平 靜下來,交付給這片壯麗祥和的山脈和土地。

    當我登上海拔2900米的阿爾卑斯山雪朗峰,當我在驚歎於這一自然奇觀時,有一種強烈感受,這冰肌玉骨的美麗畫卷,凝固了多少歷史和神話傳奇,又給予了歐洲人多麼大的心靈慰藉。

    到了雪峰之巔,大自然的雄偉神奇,又讓人頓生“天地蒼茫、人如螻蟻”之感。然而,正因為只有人才有這樣的感嘆,更顯出人是這個世界上最了不起的物種。

    因為人們腳踏在雄偉壯麗的阿爾卑斯山的脊樑上。這一刻,人們的身體和靈魂都在縱情飛揚,不論是凱旋的英雄,還是壯志未酬的勇敢者,在“人與自然”的史冊中,都留下了他們用志向、豪情甚至用生命寫下的濃墨重彩的篇章。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大的山脈,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分水嶺,阿爾卑斯山大體是東西走向,南部靠近地中海。阿爾卑斯山是歐洲溫帶溼潤氣候與冬季溫暖多雨、夏季炎熱乾燥的地中海式氣候的分界線。植物亦因此而成帶狀分佈。從山腳向上,依次可以看到闊葉林、針葉林和高山草地、永久冰雪。這裡,巨大的冰川沿著山谷,一直下移到雪線以下。阿爾卑斯山自然景色優美。夏天,氣候涼爽,是避暑的好地萬;冬天,這裡是滑雪、觀賞雪景的理想場所。

    有如此優越的自然環境,所以,阿爾卑斯山景色十分迷人,是世界著名的風景區和旅遊勝地,被世人稱為“大自然的宮殿”和“真正的地貌陳列館”。這裡還是冰雪運動的聖地,Explorer的樂園。阿爾卑斯山也是每年環法腳踏車賽的必經之地,每年有大批遊客被這兩塊金字招牌吸引來,一邊欣賞阿爾卑斯山的美景,一邊現場觀看環法腳踏車賽,站在路邊給運動員加油助威。

    當世界各地的人們來到這裡的時候,無論是踏著滑雪板馳騁雪域,還是乘坐奧地利最古老的蒸汽火車在冰川雪谷之間環繞,或者乘坐瑞士的黃金列車在湖光山色中目不暇接,都將把你生命中的霧霾盪滌乾淨,讓你對人生、對世界、對宇宙、對靈魂,有一種新的感受、新的視角、新的思考。至此,“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就有了最最真切的體悟。也會忘掉往日的一切煩惱,

    阿爾卑斯山作為“山脈”而言,相對於中國的山,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美景。我們到過的雪朗峰,還有聽說過很多次的少女峰、勃朗峰、楚格峰、大鐘山,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我想原因只有一個:去的人特別多。被廣為傳頌,如此,就有了知名度。

    借用我們旅遊團其它團員的說法,中國最普通的山也和阿爾卑斯山一樣美。純以自然風景相較,比阿爾卑斯更美的山脈真是遍佈全球。不論比拼險峻、奇麗還是秀美,阿爾卑斯都不算最出色的。就不要說喜馬拉雅與喀喇崑崙山,天山山脈、橫斷山脈、安第斯、高加索等等,全都各擅勝場,哪座山不是讓人屏息的驚豔,哪座山不是讓每個登上它的山頂的人體會到自己的卑微?惟一的不同就是距離都太遠,這距離不僅僅是地理因素,更是歷史、政治和經濟因素造成的。阿爾卑斯山,對於歐洲人,想去就去,咫尺之遙。

    所以說阿爾卑斯山的美,就來自它與文明的緊密無間。開啟歐洲地圖,看看環繞著阿爾卑斯山的這一圈城市吧:米蘭,都靈,日內瓦,伯爾尼,蘇黎世,慕尼黑,維也納,威尼斯,個個都是千年以上的歷史名城。

    從巴伐利亞到波河平原,從黑森林到羅納河谷,從漢尼拔到凱撒,從查理曼到拿破崙,整個歐洲的歷史與人文有將近一半就繞著阿爾卑斯山轉來轉去,並且直到今天還與它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阿爾卑斯山不僅為幾乎整個歐洲供給著甜美的水資源,也為這舊世界提供敘事的源泉。還有哪座常年積雪的山脈像阿爾卑斯這樣密集地匯聚了星羅棋佈的小鎮、密如蛛網的鐵軌、九曲盤腸的山路、延綿十里的隧道呢?

    自然景觀是阿爾卑斯的底色,迄今仍舊鮮活的歷史與文化的沉積則是它的油彩。經由現代工業文明的開墾與耕耘,它也是世界上最易於親近的雪山山脈,無需在荒野中自駕上百公里,更無需遠離城市,這座雪山幾乎變成了城市間的中央公園。

    坐上纜車就可以上到山頂,想徒步上山也會其樂無窮,更不用說那些規模龐大裝置精良的滑雪場,設計典雅裝潢優美的豪華酒店。或許很多來過阿爾卑斯的人想著,這不是我要的雪山;但當你真的確想上雪山時,這樣的雪山,阿爾卑斯是唯一的選擇。

    地球上的任何文明都有著特定的歷史,阿爾卑斯山絲毫沒有例外。據考古學家發現,自舊石器時代,阿爾卑斯山就已經有人類生活了。當冰河消退之後,融化的冰水形成了許多河流和湖泊,給人類提供了休養生息的棲息地。這些最原始的居民在湖泊邊和山區洞穴中定居,長期以狩獵和採集野果為生。山可能是人類最早期的棲身地。

    史書記載,在瑞士日內瓦湖沿岸、奧地利托特斯山、義大利的奧斯塔以及莫妮卡河谷中,已發現有早期人類居住過的場所和生活痕跡。雖然這些早期人類後來不知去向,但是,大約在公元前800年左右,有一支歐洲最古老的民族,凱爾特人來到了阿爾卑斯山。凱爾特人的存在形式比較鬆散,他們信奉督伊德教,相信萬物有靈、靈魂不滅。古羅馬人把居住在今天法國、比利時、瑞士、荷蘭、德國南部和義大利北部的凱爾特人統稱為高盧人。

    公元前3世紀前後,分散在歐洲各地的凱爾特人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併成為羅馬人征服世界的主要障礙。此時的羅馬人已經意識到凱爾特人在逐步崛起,便開始向凱爾特人重拳出擊,最終在特拉蒙戰役中把凱爾特人擊敗。直到中歐腹地和高盧地區的淪陷,原本屬於凱爾特人勢力範圍的地方,被羅馬人逐漸掠奪,凱爾特人最終只能融入羅馬。

    凱爾特人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民族。他們以武裝部落聯盟為單位,不斷進行軍事擴張,先後征服了今天的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奧地利、瑞士等地。

    自羅馬人佔領了原屬凱爾特人的這片土地之後,羅馬人在阿爾卑斯山區域大興土木,建造了繁華的城鎮、競技場和劇院。羅馬帝國為阿爾卑斯山地區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使這裡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繁榮。瑞士是阿爾卑斯山最重要的交通樞紐,羅馬人把現在的瑞士所在地域劃分為五個不同的古羅馬省府,統治了5個世紀。

    公元3世紀,北方日耳曼人開始南下進攻羅馬帝國。此時,日漸衰落的羅馬已經難以抵擋日耳曼人的猛烈攻勢,羅馬人對阿爾卑斯山原有的控制力被逐漸瓦解。5世紀之初,羅馬帝國在阿爾卑斯山的統治時代宣告結束。

    與此同時,日耳曼人的兩支隊伍分別佔領了阿爾卑斯山區域的東部和西部,東部的日耳曼人在阿爾卑斯山高原地區重建村落,給地方自治帶來了新的觀念,並保持了日耳曼人的風俗和語言,使這一地區形成了今天瑞士的德語區。而佔領西部的日耳曼人雖然是征服者,卻反而被羅馬人同化,接受了羅馬人的文化和宗教,形成了今日瑞士的拉丁羅曼語和法語區。被日耳曼人追逐逃離到阿爾卑斯山東麓的一部分凱爾特人,直到今天還依然保持著原來的拉丁文化和列託羅馬語言。

    公元前15年,羅馬帝國軍團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橫掃並征服了半個歐洲。羅馬人擴大了古老的塞爾特人村莊;既在通向阿爾卑斯山脈的山谷中,又在阿爾卑斯山脈本身的山谷中,建起許多新的、繁榮的城鎮。

    隨後,羅馬人改進了水的供應,建造起競技場和劇院,這些儲存得最完好的是在奧斯塔。控制阿爾卑斯各山口是羅馬人擴張的關鍵,羊腸小徑被擴大為狹窄的道路。

    歐洲大陸繼之興起的是法蘭克人。公元771年,查爾王即後來的查理曼大帝,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國家經濟以發展農業為主,強制傳播基督教,制定並推行司法制度。這個查理曼帝國,幾乎統一了日耳曼各個民族,其疆域遍及到今天的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德國、瑞士、奧地利和義大利等地域。

    按照法蘭克王國的傳統和制度,王位並不是傳給長子,國王的所有兒子都有資格主宰國家。公元843年,國王的三個孫子在凡爾登簽訂了劃分國土的條約。這是歐洲歷史上一個很重要的歷史事件。長孫羅退爾分得了中法蘭克王國,次孫查理分得了西法蘭克王國,幼孫路易分得東法蘭克王國。到了11世紀,東法蘭克國王又將王國改為神聖羅馬帝國,其疆域涵蓋了今天的奧地利、德國、瑞士、法國東部、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和義大利。

    到了近代還有一個拿破崙穿越阿爾卑斯山的故事:拿破崙的軍隊到了阿爾卑斯山,被這座橫亙的山脈擋住了去路,於是拿破崙問他的工程師們:“到底有沒有可能透過這條路直接穿越過去?”

    這些工程師曾被派去探尋能夠穿過險峻的阿爾卑斯山聖伯納山口的路。他們吞吞吐吐地回答道,“可能行的,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可能性的。”工程師們的弦外之音是:穿越那山口肯定是極其困難的。拿破崙絲毫沒有把它引以為意。身材不高的拿破崙堅定地說道:“那就前進吧。”

    此時,英華人和奧地利人都輕蔑地撇了撇嘴,他們都聽到拿破崙想要跨過阿爾卑斯山的訊息,對於這樣的訊息他們都報以冷笑:那可是一個“從未有任何車輪碾過,也從不可能有車輪能夠從那兒碾過的地方”。

    更何況,拿破崙還率領著七萬大軍,帶著成噸的炮彈,拉著笨重的大炮,運著大量的戰備物資和彈藥呢。

    然而,在熱那亞被困的瑪塞納將軍陷於飢餓境地時,堅信勝利在望的奧地利人看到拿破崙的軍隊突然出現,他們不禁目瞪口呆。失敗不屬於拿破崙,他成功了。拿破崙沒有像其他先行者一樣被高山嚇住,沒有從阿爾卑斯山上潰退下來。

    在種族遷移與歐洲歷史的發展演變中,阿爾卑斯山成了各個種族、部落和帝國擴張領土的重要領域。今天的瑞士、德國、奧地利這三個國家,在歷史上可謂盤根錯節、源遠流長,從這三個國家的官方語言都是德語就可見一斑。

    歷史上的戰爭的硝煙已經遠去,今天的阿爾卑斯山呈現給世界的依然是悠久的歷史和壯麗的河山。阿爾卑斯山見證了歐洲文明的進化史,在未來歐洲的發展程序中,它必將續寫新的傳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有效的改變長期單身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