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程衛國
-
2 # 瑰谷清風
《詩經》根據其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類,《國風》也就是其中的“風”類。
風者,諷喻也。《毛詩治要》雲: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化上,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自誡,故曰《風》。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
《國風》包含了十五個周代諸侯國和地區的民間歌謠,所以國風又分為: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與豳風。
《國風》中第一首便是我們所喜愛的《周南*關雎》。
我們課本中學過的《伐檀》、《碩鼠》則屬於《國風》中的“魏風”部分。
-
3 # 龍門至順
國風就是純粹的中國元素,覆蓋所有中國有關的傳統傳承,例如中醫方面、穿著方面、生活習俗,書畫方面等各種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中國內涵
-
4 # 大敦煌文化圈
風者,諷喻也。《毛詩治要》雲: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化上,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自誡,故曰《風》。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
《詩經》根據其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類,《國風》也就是其中的“風”類。《國風》包含了十五個周代諸侯國和地區的民間歌謠。
-
5 # 頂頂田
國風,原是《詩經》中的一百六十篇作品,《周南》、《召南》、《邶風》、《墉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稱為十五國風。作品體現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揭曉了統治階級的罪惡,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新國風。當今網路平臺廣泛,教育事業興望發達,能寫詩填詞的人,隨抓一大把,心血來潮,寫寫詩填填詞,發到網路平臺,撩以增加生活情趣,抒發一下生活感悟,從而誕生了新國風。
新國風繼承了老國風“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創理念,語言凝練樸實,韻律優美,追求民眾化、大眾化,以曉暢明白為目標,意蘊力爭深遠。
新國風,推崇時代化,精品化,大眾化,市場化。外行讀之喜愛,內行讀之有品。
-
6 # 孟府寒生
什麼是“國風”?
“國風”一詞來源《詩經》。《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西周初至春秋中葉間詩歌305篇,其內容包括國風、小雅、大雅和頌。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華夏民族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國風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華夏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現狀,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墉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也稱為"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能具體表現各地的民情風俗習慣。國君以詩教化百姓,百姓以詩諷刺君王,可以潛移默化,移風易俗,也可以諷刺施政得失,反映民情。如《王風·君子于役》、《魏風·碩鼠》表達人民反抗剝削壓迫的願望和對勞役、兵役的痛苦與反感。如《周南·芣苢》、《魏風·十畝之間》表達對勞動的謳歌。及《墉風·載馳》、《陳風·株林》表現愛國主義情操和對統治階級醜惡行徑的揭露。 還有《邶風·靜女》、《召南·摽有梅》表達愛情的戀歌和反映婦女婚姻與命運的詩篇。因此先秦時期的“國風”就是記錄一個時間段內勞苦人民的現實狀況。
秦漢時期受諸子百家的影響,辭向賦過渡,同時提供了大量的歷史題材,著書立傳蔚然成風,如《史記》《漢書》。新的一種文體的形成,必然帶動一個時期的社會風向,同時又受政治民俗、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敢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影響,賦有了設喻勸導的文風。因此秦漢時期的“國風”就是寫史明歷、勸百諷一。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 各種寫作方式趨於成熟,辭、賦、詩、散文,並著於世。同時時局基本穩定經濟發展生活安逸舒適,又受到老莊人生理想和政治壓迫,在較具系統的文學寫作中,文人志士開始追求一種新的意境形式,抒寫有個性,有力量,有氣質的作品,湧現出“建安七子”“竹林七賢”等,開創田園詩,出現小說,奠定山水詩的雛形;《魏書·祖瑩傳》說:文章須自出機杼,成一家風骨。劉勰的《文心雕龍·風骨篇》說:“用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沉吟鋪辭,莫先於骨。因此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國風”就是風骨。
再到唐宋元明清時期,國風的體現就較為明顯了。慷慨悲涼的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調、寧靜淡泊的生活情趣、風味而氣骨頓衰的寂寞孤獨,大量作品表現出歷朝歷代的發展過程,由初至盛到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社會、政治的真實情況,揭露當時政治的腐敗與社會矛盾,記錄社會的繁榮富強和勞動人民的勤懇習作,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願望。因此唐宋元明清時期的“國風”就是詩、詞、曲、小說。
至現代社會的新國風,即“國風”精神在新時代的體現。狹義的新國風,專指當代詩詞的一個創作流派。廣義的新國風,則涵蓋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的方方面面。在文壇領域,新國風的基本定義是:秉承“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傳統精神,站在民眾的立場,用凝練的語言、流轉的韻律、表達抒發自己對於當代生活的切實感悟,併力求達到曉暢明白卻又內蘊深厚的藝術效果。2003年詩人趙缺發表《新國風宣言》,從而拉開了"新國風運動"的序幕。2008年高佔祥、趙忠祥、空林子等文壇名流加盟新國風,將"新國風運動"推上了新的高峰。在音樂領域,總政歌舞團青年演員雷佳將自己的音樂風格定位為"新國風音樂",2011年6月雷佳在廈門獨唱音樂會上首次展示了"新國風音樂",讓人耳目一新。在群眾領域,人民自發組織“古風”圈,挖掘和傳承古典文化內涵,探索古風發展方向和模式,致力於透過古風音樂的宣傳和推廣,促進千年文化在新時代的文藝復興,如漢服復興運動。因此現代社會的“國風”就是復興。
在新時代的新環境下,望古懷今,我認為“國風”就是在某一個特定時期能夠整體表達出來的符合現實情況的現象。
-
7 # 清流歷史
過去說的國風,就是來自於詩經的那個國風。
現在的國風完全是另一個概念,賣書的、做節目的、演戲的,但凡是跟傳統文化有關係,都能說自己是國風。掛上這個頭銜,就沒人敢批評了——你噴我?你不愛國!
-
8 # 強哥新語
《國風》是收集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周代民歌。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十五個諸侯國的民間歌曲。《詩經》共收集了311篇詩歌(又稱詩三百),其中6篇為笙詩,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現存305篇(既有標題又有文辭的)。詩經分為風、大雅、小雅和頌,此處的”國風“就是詩經中的風,主要有華夏族民間樂歌,分為15個部分,共160篇。
-
9 # 緲語微言
《國風》是《詩經》的一部分。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間各諸侯國華夏族民間詩歌。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華夏民族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華夏勞動人民真實的生話,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國風包括《周南》、《召南》和《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也稱為“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作品大多體現了華夏族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對統治階級的罪惡有所揭露,廣闊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話。但也不盡是民間作品。
-
10 # 青梅煮酒不論英雄
毛澤東《沁園春 雪》一詞中,有這麼一個名句:“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其中,“風騷一詞”具體指的就是代表我國古代詩歌最高成就的《國風》和《離騷》,泛指文學才華。
那麼,《國風》究竟是什麼?它包含哪些內容呢?
《國風》是《詩經》的一部分。它與《雅》、《頌》共同構成《詩經》,同時又代表《詩經》的最高成就。《國風》中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間各諸侯國華夏族民間詩歌。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華夏民族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華夏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國風》大部分作品是漢族勞動人民的集體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下面就《國風》的主要內容、產生地域和藝術手法等方面逐一簡要介紹:
一、《國風》的主要內容:
國風包括《周南》、《召南》和《邶風》、《墉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也稱為"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作品大多體現了華夏族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對統治階級的罪惡有所揭露,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一)、表達人民反抗剝削壓迫的願望和對勞役、兵役的痛苦與反感。例如《豳風·七月》描述了農奴被剝削、壓榨,終年辛勤勞動和痛苦和生活。《魏風·伐檀》揭示當時社會不合理現象,對不勞而食者提出了質問和抗議。《魏風·碩鼠》反映了漢族勞動人民對剝削階級的反抗和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唐風·鴇羽》寫出了久困王事,在沉重的徭役壓榨下人民痛苦的呼號。《豳風·東山》描述戰後農村的破敗景象,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不幸和痛苦,表達了人民對和平與勞動生活的渴望。而《王風·君子于役》則從征夫家屬的角度,表示了對兵役、徭役的憤怒與不滿。
(二)、對勞動的謳歌。如《周南·芣苢》是婦女們三三兩兩去採集車前子時邊採邊唱的歌,表達了婦女勞動時歡快之情。《魏風·十畝之間》唱出了採桑姑娘在勞動中的歡樂和勞動後愉悅的心情。
(三)、表現愛國主義情操,揭露了統治階級醜惡行徑。如《秦風·無衣》反映戰士們在國難當頭為保衛家園,慷慨從軍,團結禦侮,同仇敵愾的豪情。《墉風·載馳》表達了許穆夫人為拯救祖國於危亡之中而奔走的崇高愛國精神。《陳風·株林》還揭露了陳靈公的荒淫無恥,《墉風·相鼠》則對統治者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四)、表達愛情的戀歌和反映婦女婚姻與命運的詩篇。如《周南·關雎》寫了一個青年男子大膽、率真地表露對一位美麗姑娘的相思之情。《召南·摽有梅》寫一個女子惟恐青春易逝而急於求偶的熱切心情,大膽潑辣,真摯動人。《邶風·靜女》寫一對青年男女幽會,富於生活情趣。
二《國風》所產生的地域:
《國風》分佈的地區,"周南"是周公所治的南國,"召南"是召公所治的南國,以陝地(今河南陝縣)為分界線,其東為"周南",大體上是從洛陽向南抵湖北北部江、漢一帶;其西為"召南",大體上是今陝西南部到湖北西北部地區。其他13國風,"邶"、"墉"、"衛"、"王"、"鄭"、"檜"、"陳"為今河南北部、西部、中部及東南地區,"秦"、"豳"為今陝西中部及西北部地區,"齊"、"曹"為今山東東北部及西部地區,"魏"、"唐"為今山西南部及中部地區。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國風》產生的地區很廣闊,包括今陝西、河南、山東、山西、湖北,而多集中於河南,各地的風俗習尚,在詩裡多有反映。如鄭、衛兩國地處中原,商旅叢集,男女相接,約束較少,多桑間濮上之音,投桃報李之作。鄭詩共21篇,情歌就佔了大半。衛詩10首,涉及愛情、婚姻問題的也不少。又如秦國地接戎狄,常相爭鬥,《駟》、《小戎》等篇描述車馬田狩之盛,《無衣》敘寫戰士的同仇敵愾,反映了秦國的尚武之風。又如陳國巫風盛行,迎神祭祀,載歌載舞,在《宛丘》、《東門之墠》等篇裡有生動的描繪。所以《漢書·地理志》也多引《詩經》以說明各地的風尚。
三、《國風》的藝術手法極其成就:
(一)、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以簡樸的語言描摹事物,以樸素的生活畫現反映社會現實,這種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成為《國風》顯著的藝術特點。在形象塑造上,"國風"也具有 現實主義藝術特色。作者們能透過抒情主人公的內心傾訴,表現他們的歡樂與悲哀,刻畫主人公的行動及其性格特徵。
(二)、句式以四言為主,兼以雜言。"國風"在形式上多數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韻,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它常衝破四言的規定,而雜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如《伐檀》就是一首雜言詩。這些隨著情感的波動而富於變化的詩句,讀起來節奏分明,極富音樂性。
(三)、"國風"的語言準確、優美,富於形象性。精確恰當地使 用雙聲、疊韻、疊字,更增加了藝術魅力。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為"國風"大大增強了表現力。
(四)、大量使用賦、比、興的手法。朱熹對賦比興的解釋比較權威。他說:“賦者,鋪陳其事也;比,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也。”在《國風》的大量詩篇中,作者直接抒寫對生活的真實感受,不加粉飾。如《豳風·七月》、《鄭風·溱洧》、《魏風·碩鼠》、《邶風·新臺》、《周南·關雎》、《秦風·蒹葭》等篇,都用賦、比、興的手法,歌詠景物,抒寫情思,託物諷喻。詩人們或透過人物內心活動的描繪,或透過景物的烘托,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如《邶風·靜女》、《周南·桃夭》、《鄭風·女曰雞鳴》、《衛風·碩人》等篇,都把人物刻畫得形象鮮明,個性突出,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以《國風》為代表《詩經》歷來備受重視。孔子曾編訂、修改《詩經》,後來漢武帝將其與《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五經”,作為儒家經典著作。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而《毛詩大序》中把“風雅頌”與“賦比興”合稱“六義”。其實前三者指的是詩的分類;後三者賦、比、興指的是詩的表現手法。
-
11 # 點石教育永生
《國風》是民歌。
《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按照內容來分,可以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其中的“風",又稱作《國風》,是西周到春秋的各諸侯國的民歌。
“雅”,是貴族們聚會宴飲時所唱的歌,分為”大雅""小雅”。
"頌”,是祭祀歌曲。用於追慕,懷念,頌揚。今天我們還有祭祀歌曲,你能想到是哪一首嗎?
《詩經》中的《國風》,經過孔子刪改以後,還有160首,共記錄了15個國家的民歌。包括《周南》、《召南》和《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
它是怎麼採集或者蒐集的呢?
每年春天,春暖花開,黃河流域和漢水流域,人們開始在室外活動,周朝中央會派出一批盲人,前往各個諸侯國,去收集民歌,以此瞭解民聲。
這些盲人的身份標誌,便是手裡搖著木鐸,應該是木舌的鈴鐺,叮叮噹噹,一路搖來,聽見鈴鐺聲響的人,就知道採集民歌的來了,會唱給他聽。
盲人們回到周朝中央,把採集到的民歌唱出來,有專人給他們記錄,只是不會記錄曲譜,只記錄下歌詞。
所以,看《國風》當中的標記,《魏風》,《鄭風》,《曹風》等,這“魏“"鄭”`曹"都是諸侯國的名字。
今天,有音樂家去深入生活,還叫採風。這一說法的起源就在這裡。
《國風》的影響是很大的,“風騷”並稱,最初指的就是《國風》和《離騷》,後來又指詩歌,再後來,又指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又因為許多有文采的人不檢點,再後來,"風騷"就有了貶義。
“風雅”並稱,最初就指《詩經》中的“風"和"雅",現在指的是文雅有修養。
-
12 # 農言h
《國風》是我國周秦時期《詩經》中的周朝民歌,是中國璀璨文化的瑰寶。它主要表現我國周朝人民的生產生活,愛情及勞動場面等等。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幽風》等共十五國風。
-
13 # 青雲器
詩經》存三百零五篇,分《風》、《雅》、《頌》三部分。另有6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有目無辭。《風》也稱《國風》
詩歌的大體內容是:
《風》有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
《雅》分《大雅》、《小雅》,都是用於宴會的典禮,內容主要是對從前英雄的歌頌和對現時政治的諷刺。多為貴族祈豐年、頌祖德的詩歌。《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是統治者祭祀的樂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農神的。
《雅》、《頌》中的詩歌,對於我們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孩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後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詩經》思想內容廣闊,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社會生活。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是表現戀愛、婚姻題材的婚戀詩。這類詩佔全書的三分之一,同時也是全書中寫得最為精彩的部分。或寫男女子相愛時的和諧歡樂,失戀時的痛苦憂傷,讚揚主人公對愛情的忠貞和勇敢追求,如《關雎》、《靜女》、《蒹葭》、《柏舟》等。或寫愛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現女性在當時社會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遺棄的痛苦,如《日月》、《穀風》、《將仲子》、《氓》等。
第二是描寫農業生產的農事詩。有的讚頌農業成就,誇耀田土廣大、農夫眾多、收穫豐盛,如《周頌》中的《臣工》、《隱嘻》、《載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寫歡快的勞動場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寫勞動生活的繁忙,如《豳風·七月》等。
第三是關於戰爭和徭役的徵役詩。這類詩主要表現戰爭和徭役給民眾帶來了沉重災難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婦口吻言之,寫來都感情真摯,聲調悽楚,情節悲慘,如《東山》、《東方未明》、《何草不黃》、《君子于役》等。也有少數表現愛國思想的作品,如《秦風·無衣》、《鄘風·載馳》、《小雅·采薇》等。
第四是頌歌。這類詩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樂官之手,在三《頌》中儲存最多,《雅》詩中也有不少。有的頌帝王歌天命,為周王統治的合理性尋求神學依據,如《維天之命》、《文王》;有的頌戰功揚王威,如《殷武》、《江漢》;有的頌宴飲贊嘉賓,如《鹿鳴》、《南有嘉魚》等。
第五是反映社會矛盾、揭露批判現實的怨刺詩。這類詩主要存於《雅》詩和《國風》中,帶有亂世的鮮明印記。“二雅”中的怨刺詩多為公卿列士的諷諭勸戒之作,的借古諷今,如《蕩》、《正月》。更多的是針砭時弊,指斥昏君,如《民勞》、《板》、《蕩》。還有一些以斥責奸佞為主題,如《巷伯》、《正月》等。《國風》中的怨刺詩多出自民間,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層民眾的思想、感情和願望。其內容更深廣,怨憤更強烈,諷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碩鼠》、《伐檀》、《新臺》、《南山》、《黃鳥》。
第六是周民族的史詩。《大雅》裡儲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詩《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以粗線條較完整地勾畫出周族發祥、創業、建國、興盛的光輝歷史。遠古傳世的史詩極少,此組詩顯得格外珍貴。
《詩經》的藝術風格包括:
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句式和章法以四言為主,還有二言和更多的。還運用了疊句,重章,有很多押韻的方式。
《詩經》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史詩鉅著和藝術結晶,更是我們的文化瑰寶,細細品讀,會對我們瞭解中國古代文化和歷史有非常大的幫助。
大概能說明問題,如果想更多的瞭解,還是親自了解學習。
-
14 # 自樂堂主
《國風》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部分,也稱為《風》。
《詩經》編成於春秋時期,收集的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500多年間的詩歌作品。共收入三百零五首詩,舉其整數,習慣上稱詩三百篇。《詩經》共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分。《頌》是統治階級祭祠祖先、天地的宗廟祭祠樂歌。共四十篇,分為《周頌》、《魯頌》、《商頌》。《雅》的內容比較繁雜,共一百零五篇,分為《大雅》、《小雅》。《風》即《國風》,是各諸侯國的土風歌謠,共一百六十篇。
《國風》主要包括如下內容:《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稱十五國風。由於《國風》是統治階層委派專人採風收集的作品,因而保留了不少勞動人民的原始口頭創作,是《詩經》的精華所在,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源頭。
《國風》在內容上,豐富多彩。有反映統治階層對勞動人民壓迫和剝削的詩歌。如《魏風》:“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
也有反映勞動人民勞動生活的詩歌。如《王風》:“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有反映男女愛情的詩歌。如《秦風》:“兼葮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國風》在藝術形式上,以四言為主,普遍採用“賦、比、興”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疊句,反覆詠歎的特點;在語言上,樸素生動,音節自然和諧。
《詩經》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對我國文學,特別是詩歌的發展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
15 # 新儒哲
國風就是國人的風格與風采
《國風·曹風·鳲鳩》
鳲鳩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鳲鳩在桑,其子在梅。
淑人君子,其帶伊絲。
其帶伊絲,其弁伊騏。
鳲鳩在桑,其子在棘。
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鳲鳩在桑,其子在榛。
淑人君子,正是國人,
正是國人。胡不萬年?
注:《鳲鳩》shī jiū 布穀鳥 顯著特點是雙音節叫聲 弁(biàn): 皮帽 騏(qí):青黑色的馬。一說古代皮帽上的玉製飾品。 忒(tè):偏差,差錯。 榛(zhēn):叢生的樹,樹叢。
心如結:朱熹《詩集傳》:“如物之固結而不散也。” 李二曲形容其景象“虛若太空,明若秋月,寂若夜半,定若山嶽”,表述其完整的體、性、象、用,可用“虛、淨、明、靈”概括。
這首先秦詩和郭店出土文物《孔子詩論》及《五行》,還有西漢《淮南子》有關內容說明隋唐禪宗和宋明儒學,中國自古有之,而非外來。
可嘆,還別說聖人,古代的君子就達到這麼高的水平。
回覆列表
感謝誠邀,國風是《詩經》的一部分,大約是周代至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民間流傳的詩歌。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是華夏民族文化寶庫中耀眼的明珠,國風中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華夏大地的勞動人民真實場景,表達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