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怡心的海shu
-
2 # 0035669984小小不起眼
我沒辦法解決我的問題只知能逃避。越逃越上癮。大小事都想逃避,反而型成了,自言自語的性格。因為問題沒解決。我逃避啦
-
3 # 每日談心
迴避型人格障礙是一種普遍存在社會抑制、無能感以及對負性評價過分敏感的人格障礙型別。患有這種障礙的人群因為害怕被拒絕、被批評和被反對而避免參加社會或職業交往。他們的行為特點包括過分害羞和社交場合的不適感,他們擔心他們說的話會被別人認為很傻。他們還害怕臉紅或在別人面前哭,真實或感知到的他人的反對意見會讓他們很受傷害。
除非徹底確證不會被拒絕,否則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人可能會完全避免結交新朋友。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核心是羞怯和無能感,這會導致在社會和 職業生活中的明顯功能損害。他們可能完全避免談論自己,由於其潛在的對批評或反對的恐懼,他們非常退縮和剋制。
氣質會受到遺傳影響的並會導致人格特質的一些變異性,所以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成因也可能是遺傳造成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在人的發展的關鍵期經歷過了創傷性事件,他們可能會在腦生物學上產生深刻和長遠的影響。
-
4 # 低調的小文雯呀
逃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學家以為,自卑感起源於人的幼年時期,由於無能而產生的不勝任和痛苦的感覺,也包括一個人由於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記憶力、性格等)而產生的輕視自己、以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
對這類人格障礙的治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消除自卑感。
(1)要正確熟悉自己,進步自我評價。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確熟悉和對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須從改變熟悉進手。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優點,肯定自己的成績,不要把別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熟悉到他人也會有不足之處。只有進步自我評價,才能進步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2)要正確熟悉自卑感的利與弊,進步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種有弊無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觀盡看,這是一種不正確的熟悉,它不僅不利於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會加重。心理學家以為,自卑的人不僅要正確熟悉自己各方面的特長,而且要正確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謙虛,善於體諒人,不會與人爭名奪利,循分隨和,善於思考,做事謹慎,一般人都較相信他們,並樂於與他們相處。指出自卑者的這些優點,不是要他們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們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盡看,熟悉這些優點可以增強生活的信心,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礎。
(3)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相信事在人為。當面臨某種情況感到自信心不足時,不妨自己給自己壯膽:“我一定會成功:一定會的:”或者不妨自問:“人人都能幹,我為什麼不能幹?我不也是人嗎?”假如懷著“豁出往了”的心理往從事自己的活動,事先不過多地體驗失敗後的情緒,就會產生自信心。
2.克服人際交往障礙。迴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人交往障礙,因此必須按梯級任務作業的要求給自己定一個交朋友的計劃。起始的級別比較低,任務比較簡單,以後逐步加深難度。
回覆列表
如樓上所說,逃避型人格多是曾經經歷了一些創傷性的事件,事件出現在我們尚未擁有應對它的成熟能力之時,於是當時的我們選擇迴避其。卻不想,後來慢慢地,越來越頻繁地使用了這種迴避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迴避型的人,多是自我效能感(認為自己能夠完成某事的個人主觀上的把握)不足、自信匱乏,甚至是安全感缺乏的人。曾經的那個巨大的挫折,一擊即讓自己感到十分無助、無能、無奈,這種感覺慢慢深入成自我概念中,變成一種歪曲的自我認知,使得遇事時,即便沒有去嘗試,就已覺得無可奈何。迴避成了一種應對困難的習慣,也成為了個人的舒適圈:迴避比挑戰更令自己熟悉,而選擇挑戰則意味著面對陌生,跨出了舒適圈,很可怕。
改變逃避的習慣,最直接的方法是慢慢擴張個人的舒適圈——由全面逃離,轉變為稍稍去“窺探”挑戰的“模樣”(事件真的那麼可怕嗎?它對自己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再而,嘗試圍繞困難做一些細微的嘗試……(行為主義心理學稱之為系統脫敏)循序漸進,建議不要立刻進行180度轉變,一下子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因為如此做失敗的話就很難再積累勇氣去挑戰了(這種突然將自己完全暴露於恐懼的環境稱為“暴露療法”、“滿灌療法”,一般需要有專業人士在場才會使用,否則遇到危險情況難以進行挽救)。
如果想要挖掘深層次的原因,透過根除根源性問題來解決這些表面上的問題,則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想想看,自己持續了這麼多年的逃避,想要改變,是否也需要一段時間?)。
首先,在引發逃避傾向的時刻,或是之後,進行反思:自己現在碰到的困難真的是那麼可怕的嗎?還是,這件事勾起了以前的一種熟悉的感覺,讓自己感覺非常擔心、非常沒有安全感(說明:大多事件是不足以讓現在的自己那麼害怕的,它之所以變得很難去嘗試,多半是它勾起了原始的那種創傷性的感覺,這種原初的感覺往往是逃避當下事件的起源)?經歷過一次或多次的反思後,我們會挖掘到根源性問題。接著,我們可能會感受到非常大的負面情緒體驗,因而建議找一個朋友來傾訴以尋求心靈支援,告訴他們“可能我不需要你的建議,我只需要一個人在旁邊聽我說,在我感覺難受時給我一個擁抱就好”(一個人面對那個問題,往往是很難得,在問題面前我們又彷彿變成了小孩)。關鍵是,要不斷找出那個原初事件的積極意義,以平衡它在我們心中的消極看法,唯有平衡了,我們才可能去接納它,然後重新收回放在上面的心理能量,去全力成長。
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