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夫壹歷史
-
2 # 風塵滾滾
其實是這樣的,滿族從前確實有過殉葬的習俗。但是對於殉葬人選也是有要求的,一般殉葬的都是沒有子女的妾室,偶爾也會有沒有子女的嫡妻,但是很少。
努爾哈赤死的時候,皇太極地母親孟古大妃早已去世多年,當然,即使她沒死,也不會讓她殉葬。至於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她當時的位分是大妃,相當於後來的皇后,而且有育有三個兒子,不管怎麼說,也不應該殉葬。至於她最後之所以會有那樣的結局,完全是政治衝突的結果。因為如果她不死,就會成為皇太后,而她與自己的三個兒子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因而威脅到了皇太極的地位。所以,皇太極若想在當時權力繼承十分混亂的情況下穩固自己的勢力,就必須除掉阿巴亥,這也是大妃最終殉葬的根本原因。
因為本身殉葬制度就存在著不合理,且不文明的因素,滿族在入關後基本接受了漢族的文化,加上入關以後清朝皇室帝位繼承製度已經完善,基本不會出現因皇位繼承不清晰造成的紛爭,所以殉葬制度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不過話又說回來,那些先皇帝的妃子雖然沒有死殉,但實際的境遇卻真的算是活殉了。
-
3 # 回溯史河
明太祖殺功臣從不眨眼,是人名如草芥,他死後共有約上40左右嬪妃為其殉葬。之後,成祖、仁宗、宣宗和景帝又開始了殉葬制度。不過明英宗朱祁鎮臨終時,作出一個決定,他從自己開始廢除人殉制度。他的繼任皇帝明憲宗朱見深在臨終前也謹遵父親遺囑,再次強調不要搞殉葬。由於這兩代皇帝的堅決抵制,讓大明在殉葬制度上畫了個圓滿句號。殉葬制度到滿清又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是出於政治原因,且與清太祖努爾哈赤有關,阿巴亥嫁給努爾哈赤年僅12歲,在孝慈皇后去世後被立為大妃.。阿巴亥是努爾哈赤臨終前唯一的陪伴人,努爾哈赤生前尚未正式確定繼承人,按照曾經制定的“大汗共推”之說在各方角度下,皇太極被推舉為新汗,按理育有三子的阿巴亥不應該殉葬,顯然皇太極是以為先帝殉葬為藉口來處死這位長袖善舞的大妃,為自己除掉了政敵。除了阿巴亥以外,努爾哈赤生前的四位宮女也一塊殉葬了,
-
4 # 人道長隆
清朝的殉葬制度
具體來說也不算了應該說是入關以前了 就是多爾袞的母親大妃殉葬的事 好象應該是皇太極的母親陪葬的 這是為什麼呀 ,
其實是這樣的,滿族從前確實有過殉葬的習俗。但是對於殉葬人選也是有要求的,一般殉葬的都是沒有子女的妾室,偶爾也會有沒有子女的嫡妻,但是很少。
努爾哈赤死的時候,皇太極地母親孟古大妃早已去世多年,當然,即使她沒死,也不會讓她殉葬。至於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她當時的位分是大妃,相當於後來的皇后,而且有育有三個兒子,不管怎麼說,也不應該殉葬。至於她最後之所以會有那樣的結局,完全是政治衝突的結果。因為如果她不死,就會成為皇太后,而她與自己的三個兒子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因而威脅到了皇太極的地位。所以,皇太極若想在當時權力繼承十分混亂的情況下穩固自己的勢力,就必須除掉阿巴亥,這也是大妃最終殉葬的根本原因。
因為本身殉葬制度就存在著不合理,且不文明的因素,滿族在入關後基本接受了漢族的文化,加上入關以後清朝皇室帝位繼承製度已經完善,基本不會出現因皇位繼承不清晰造成的紛爭,所以殉葬制度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不過話又說回來,那些先皇帝的妃子雖然沒有死殉,但實際的境遇卻真的算是活殉了。
-
5 # 熙文朝歌
首先,我們來了解以下殉葬制度的成因。我認為殉葬制度主要分為兩個成因。第一個是由於古代人們對世界自然缺乏認知,迷信鬼神造成的。目前可考證的殉葬制度最早出現在商朝。當時人們認為人死之後所安葬的墓穴只是去了另外一個世界生活,所以上層的奴隸主死前為了在另一個仍然過上上等人的生活,所以選擇將奴隸用來殉葬。這樣可以在死後仍然可以驅使奴隸為他服務。慢慢的發展為一些民族的習俗從而流傳下來。這也是宋代以後,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等邊疆民族,先後入主中原,他們均有人殉的傳統,促使中原人殉再度興起的原因。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成因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力的進步。許多人們對死亡與鬼神已經有了懷疑的態度。那麼為什麼仍然存在殉葬的情況呢?這就不得不解讀一下殉葬者的來歷。我國自夏、商、周至春秋戰國時代屬於奴隸社會,是以漢代之前的殉葬者首先是奴隸,然後就是沒有子嗣的小妾妃嬪。漢、唐之後漸漸的取消掉了人殉的制度,而是選擇了陪葬制度,就是將皇親國戚、達官顯貴死後葬在皇陵的旁邊,用以陪葬。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是這個人殉的取消並不包括無子嗣的妃嬪與小妾。後世的帝王仍然會選擇將先帝的妃嬪來殉葬。這是為什麼呢?很明顯,在古代以孝為先的思潮下,除非是帝王仁慈死前明言不願人殉。否則後來者在孝為先的思想下也多會選擇讓妃嬪殉葬來彰顯孝道。孝!這是第二個成因。
瞭解了以上的兩點我們再來回來看問題就簡單了。明代至明英宗之前仍然存在殉葬制度,而後被明英宗廢除。而後滿清入主。而滿族一直留有殉葬的習俗,所以又發展起來。最後被康熙皇帝廢除。自此結束了數千年的殉葬制度。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6 # 喔喔喔喔喔喔喔
其實是這樣的,滿族從前確實有過殉葬的習俗。但是對於殉葬人選也是有要求的,一般殉葬的都是沒有子女的妾室,偶爾也會有沒有子女的嫡妻,但是很少。
因為本身殉葬制度就存在著不合理,且不文明的因素,滿族在入關後基本接受了漢族的文化,加上入關以後清朝皇室帝位繼承製度已經完善,基本不會出現因皇位繼承不清晰造成的紛爭,所以殉葬制度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不過話又說回來,那些先皇帝的妃子雖然沒有死殉,但實際的境遇卻真的算是活殉了。
-
7 # 親也愛地理愛旅遊嗎
史書裡元朝是不見人殉的,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才又開始有人殉的記載,英宗時期廢止。清朝一開始也搞,後來到康熙朝逐漸廢止。明明兩個朝代半斤八兩,可你這麼提問很容易讓人誤會啊...
-
8 # 厚德載物83860
殉葬制度是由奴隸制開始沿續下來的,隨著封建制度不斷演化發展,這一野蠻制度漸漸被拋棄,這是人類社會由低到高發展的必然選擇,而清政府為向又恢復這一制度,是由於滿清剛剛從奴隸制過渡到封建制。即落後草原文化代替先進中原文化,這是一種歷史的倒退。歷史的發展歷來又是一帆風順,是會反反覆覆,曲折向前發展,是符合哲學原理的。但歷史總竟還是要向前發展的,舊的,落後的做法與制度會被歷史的大潮沖刷的乾乾淨淨,人類歷史發展由低到高向前發展規律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
-
9 # 開放庭院
殉葬是一種宗教儀式。
傳說,周滅商就是起因於商朝總是用周人做祭祀和殉葬的原料。
周人受不了了,就從周文王開始謀劃一直到周武王,把商給滅了。
這種宗教的表現在於把人作為偶像進行祭拜,一旦祭拜,就具有了神明的特徵,為之生,為之死。
也許將要死的帝王將相最怕死後沒人陪,少不了讓人跟著,或者感覺自己活著一輩子,創下家業,讓你們這幫狗崽子享用,心裡不平衡。
祖宗需要祭拜,觀音菩薩需要祭拜,玉皇大帝需要祭拜,祭祀的物品慢慢地從人的生命變為雞鴨魚肉…
基督教說用你的心靈和誠實來敬拜上帝,好像文明許多。
是的,宗教需要的是人的靈魂,進而塑造人的人格。
-
10 # 百年白話
清朝入關以後其實基本沒有殉葬的做法了。即使是入關前的殉葬也只是用一些沒有生育的地位低下的妾室,偶爾也會有沒有子女的嫡妻,但是極少。比如說,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的位分是大妃,並且生育有三個兒子,本來是不應該殉葬,但最後她卻被殯葬了。這個特殊的情況完全是由於當時的政治需要決定的。繼承人皇太極認為如果她不死,就會威脅到皇太極的地位,所以,他就必須除掉阿巴亥。
倒是明朝早中期的幾位皇帝都用了活人殯葬制度。如太祖、成祖、仁宗、宣宗等。據《明朝小史》中記載,朱元璋死後,“伺寢宮人盡數殉葬”,為他伺寢的40餘名妃嬪全部陪葬於孝陵。而《明史》記載:初,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若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自錦衣衛所試百戶、散騎帶刀舍人,進為千百戶,帶俸世襲,人謂之“朝天女戶”。這段記載的意思是,朱元璋死時以活人宮女殉葬,他們的父兄因此受到優恤和恩眷。殯葬的方法一是用毒藥,二是賜白綾。但一些年輕的女子自然不願就此陪葬,於是太監們就在出殯的前一天晚上集體幫那些不願自縊的女人終結生命,宮裡悽慘哭喊聲連綿不絕。
明成祖朱棣同樣也使用了殯葬制度。1424年,明成祖死後殯葬宮妃多達30餘人,其中還包括兩名朝鮮進貢的妃子。據《朝鮮李朝世宗實錄》記載,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帝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輟,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圍於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其中有個朝鮮選獻的韓妃,臨終時對守候在身邊的乳母金黑連呼"娘,吾去!娘,吾去!"話聲未落,便被太監踢開木床,一命嗚呼,真是慘絕人寰!
後來的仁宗和宣宗也使用這種制度,只是規模上比太祖和成祖小了很多。到了英宗朱祁鎮的時候,朱祁鎮不忍心,臨終前下詔說:“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至此,明王朝才最終廢除了這個慘無人道的活殉制度。
-
11 # Bao
不是明朝沒有了殉葬制,而是更加殘酷,朱元璋和朱棣哪個不是殉葬了一堆皇妃和宮女,為此還多次發生宮女為活命行刺皇帝的事情,而真正讓殉葬制度壽終正寢的是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這位大哥親自遠征瓦剌,在土木堡兵敗被俘。後來英宗在漠北度過了數年的俘虜歲月,回來後又被自己的弟弟代宗朱祁鈺軟禁,飽嘗了人間冷暖,又在太監的幫助下成功復位,深知身邊奴婢的疾苦。因此,英宗屬於比較仁慈的皇帝。1464年,英宗朱祁鎮駕崩,根據其臨終遺言“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明朝自此才廢除了殉葬制度。此後的180餘年,明後宮的女性終於不用擔驚受怕被“自願殉葬”了。
-
12 # 喵神觀天下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澄清一下,明朝也有殉葬制度,從朱元璋開始,一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才完全廢除了人殉制度。
我國古代殉葬活動最活躍的是商周時期,不論是古代文獻還是考古記錄,都有大規模殉葬的記錄。
雖然史書記載,古代的殉葬制度在戰國中後期就廢除了,但是從考古發掘來看,戰國後期到秦始皇的年代,列國貴族一直保留著奴隸殉葬的做法。
從漢朝開始我國古代的活人殉葬的記錄便從史書記載中消失,卻而代之的就陪葬制度,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兵馬俑廣泛出現在秦漢以後的王公貴族的墓葬當中。
一提到兵馬俑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秦始皇,但現代考古發掘確認,在漢代帝王陵墓中也發現了規模宏大的兵馬俑,其數量和製作工藝並不亞於秦始皇陵中的兵馬俑。
到了唐宋時期,陪葬制度進一步發展,我們以前在中學課本中看到的“唐三彩”就是唐朝人陵墓中的陪葬品。
元朝以後,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當時還保留著殉葬的習俗,使其影響,明清兩朝的殉葬習俗再次死灰復燃。
明太祖朱元璋就明確回覆了殉葬,一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才廢除。而清朝的殉葬一直到康熙年間才徹底取消。延續千年的陋習,才算徹底退出了,我國的歷史舞臺。
-
13 # 無憂趣史
要說明朝基本上沒有殉葬的做法,那可就大錯特錯了。甚至可以說明朝前期活人殉葬的做法在當時是一種流行,上至皇親貴族、下至小官地主都存在著拿活人殉葬的做法,當然殉葬的規模當然是有差別的咯。
古代的活人殉葬,由於太過慘無人道,用活人殉葬的制度自漢朝開始逐漸為當權者擯棄。
當時間來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平定西南夷後。準備收兵回成都時渡過瀘水,水勢兇猛,風大浪急,難以渡江。這時孟獲建議說,用人頭祭奠河神,才可渡過。諸葛亮不忍用人來祭祀河神,於是用麵糰製成頭顱模樣扔到河裡,頓時風浪止,這就是饅頭的由來。饅頭原名叫“蠻頭”。因為太血腥了,所以後人改為“饅頭”。
諸葛亮用饅頭代替活人“人殉”,既說明了當時的人們還是存在著用活人殉葬的觀念,也說明了當權者已經開始摒棄活人祭祀和殉葬的這一惡俗。
可到了朱明王朝的時候,朱元璋忽然又恢復了已經被廢止上千年的殉人制度,高高在上而又慘無人道的明朝統治者們,給這些殉葬嬪妃們又起了一個非常動聽的名字——朝天女。
明朝的嬪妃雖然殉葬,但不同於夏商周時期的沒有任何補償,明朝為了對這些殉葬人有所補償,下一任皇帝多半會給她們及她們的親戚一些好處。最常見的是追贈諡號,至於其親戚,有時也能得到優恤。有一首明宮詞這樣寫道:“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澤常憂雨露偏。龍馭上賓初進爵,可憐女戶盡朝天”。
這個殘忍的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朱祁鎮去世前不忍心讓這些妃子殉葬才得以廢止。
後來清朝初年,殉葬制度再次復起,至康熙年間,康熙帝玄燁成年以後,對醜陋殘忍暴力的殉葬制度非常厭惡,於是在1673年下令永遠廢除人殉,至此,流傳了幾千年的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真正退出了歷史舞臺。
明清雖然都有廢除殉葬制度的指令,但這僅僅限於某些階層。
例如清朝的“明令禁止”只是針對包衣奴才。清政府又不斷表彰“自願”殉葬的,表面一套,私底下又是一套。所以直到清末都還有殉葬這種殘忍的做法出現。
總得來說就是明朝並沒有完全杜絕掉殉葬這一做法,清朝統治者延續了前面朝代的某些惡習。
幸運的是我們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也有著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並沒有讓這種慘無人道的制度再次出現在我們眼前。
-
14 # 紫藤花下人常在
在我國曆史上,從商周到清朝,一直有著殉葬的傳統,雖然中間廢除過幾次,但最終還是延續到了清朝。很多人就會有疑問,明明明朝的時候這種殉葬的制度就已經被廢除了,為什麼到了清朝這種做法又出現了呢?
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開始,就開始了這種慘無人道的殉制度,皇帝駕崩後,除皇后與皇帝生母外,其他的嬪妃則都要給皇帝進行陪葬。從小見證了自己父親去世時很多妃子白白陪葬慘劇的明英宗朱祁鎮,在自己晚年時下令廢除了殉葬制度,就是為了避免自己百年後大量的妃子陪葬。為此,明英宗朱祁鎮讓後人更加敬重。
既然明英宗已經廢除了殉葬制度,清朝怎麼又出現了呢?
其實,在滿族入關之前,就一直有著殉葬的習俗,不分官民,上下皆然,“夫死妻殉”。滿清入關後,就把“夫死妻殉”的定法,帶到中原了,甚至推廣全國。這也導致了清朝民間各地官府為了鼓勵妻妾殉夫,給她們榮譽,稱其為‘烈女’、‘節婦’,並修書、立牌坊等。雖然清朝的殉葬制度在康熙時就已經廢止,但是直到清朝末年都未根除。
清朝的殉葬,最有名的就是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被生殉了努爾哈赤。
其實,清朝的宮廷殉葬對於殉葬人選也是有要求的,一般殉葬的都是沒有子女的妾室,偶爾也會有沒有子女的嫡妻,但是很少。努爾哈赤死的時候,當時的大妃(相當於後來的皇后)——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育有三個兒子,不管怎麼說,也不應該是殉葬的人選。但是,如果她不死,他就是皇太后,她與自己的三個兒子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對於皇太極來說,是極大的威脅。所以,皇太極為了穩固自己的勢力必須除掉阿巴亥,也就有了大妃的殉葬。
其實除了努爾哈赤死後有生殉的,皇太極死後,妃子敦達裡、安達裡也被殉葬了;順治死後,妃子楝鄂氏、傅達裡也被殉葬了;多爾袞死後,他的侍女吳爾庫尼也被殉葬了。
-
15 # 曹老師xixi
明朝怎麼沒有殉葬,就是朱元璋建明之後,又把殉葬之風帶起來了,明英宗晚年,覺得嬪妃可憐,決定廢除殉葬,結果嬪妃還是都死了,後來明朝禁止殉葬,只是禁止皇帝的殉葬,王公貴族的殉葬,國家不問,你該殉葬,還殉葬。你是重來得出明朝基本上沒有殉葬的?
清朝的殉葬,是因為清朝起初,不是中央王朝,人家少數民族本來就有殉葬,然後帶到中原來了。
中國殉葬真正的結束,是結束於康熙時期。康熙覺得滿清不能在延續原來那種殘忍落後的殉葬制度了,於是下令廢止,自此來是,無論是民間還是皇帝,一律不得殉葬。
-
16 # 狼君歷史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殘忍的殉葬制度自古有之,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殉葬墓,出現在距今約一萬八千年前的山頂洞人遺址中。而後殉葬制度開始迅速發展,至奴隸社會,以殷商和西周時期殉葬制度最盛,考古中常常發現數百人甚至數千人的殉葬坑,慘不忍睹。
春秋以後,人殉制度逐漸衰弱,開始以人俑殉葬,發展至漢朝,開始以法律的形式明令禁止人殉。此後,人殉只零星出現,而且集中在少數民族地區,直至明朝建立後,人殉制度再度死灰復燃,朱元璋復興人殉制度,並且以“祖制”的形式效法於後世。
明清兩朝的宮人殉葬制度明清兩代在開國初期,都不同程度地恢復過人殉制度,明朝的人殉制度,在規模上則較清朝更甚,但人殉制度不論規模大小,都是封建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殘害。明朝的人殉制度,是明顯的歷史倒退,也是明朝君權高度集中的表現;而清朝的人殉制度,則是奴隸制的殘餘表現,是滿清的傳統習俗,隨著滿清的入關,又將這一野蠻的陋俗帶到了中原。
①明朝宮人殉葬制度
從明太祖朱元璋重啟人殉陋習開始,明朝先後有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代宗實行人殉,直至明英宗時被廢止,從朱元璋算起,這一慘絕人寰的制度又被恢復執行了66年。
為明太祖的殉葬的人數最多,有三十八位妃嬪殉葬。明成祖至少有十六位妃嬪殉葬,不同典籍記載人數不同,《明會典》記載:“長陵十六妃,俱從葬。”而《李朝實錄》中,記載卻是三十餘人。之後的仁宗殉五人;宣宗殉十一人;代宗具體人數不詳。
太祖孝陵,凡妃嬪四十人,具身殉從葬,僅二人葬陵之東西,蓋洪武中先薨者。——《萬曆野獲編》明朝為皇帝殉葬者,集中在宮人,也就是皇帝的無後妃嬪和近侍,朝廷對殉葬者也通常加以封賞補償,追封諡號,殉葬者被稱為“朝天女”。朝廷給其親屬加官進爵,給以高官厚祿以示優撫。
初,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自錦衣衛所試百戶、散騎帶刀舍人進千百戶,帶俸世襲,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明史》②清朝宮人殉葬制度
清朝的建立者滿族,是生活在我國東北的遊牧民族,其社會形態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移的階段,以活人殉葬是滿清貴族已經延續了千百年的陋俗,殉葬者也不再侷限於妃嬪和宮女,還包括奴僕和大臣。清初的殉葬制度,在康熙十二年被徹底廢除。
清朝建立初期,殉葬制度仍被保留,只是人數大大減少,通常只有兩到五人。而且清初的殉葬,還摻雜著對政權的鬥爭。比如為努爾哈赤殉葬的大妃阿巴亥,與其說其是殉葬制度的犧牲品,不如說其是皇權鬥爭的犧牲品。
孝慈皇后崩,立(阿巴亥)為大妃……。八月,(努爾哈赤)疾大漸,乘舟自太子河還,召大妃出迎,入渾河。庚戌,舟次靉雞堡,上崩。辛亥,大妃殉焉,年三十七。——《清史稿》清初規模最大的殉葬,發生在順治年間,順治皇帝最寵愛的皇貴妃棟鄂氏去世。順治帝極其寵愛棟鄂氏,命宮女太監三十人為其殉葬,以照顧死後的董鄂妃,這一規模超過了清初歷代有人殉的皇帝。
明清兩朝恢復人殉的原因明清兩朝,其統治者的身份背景不同,在建朝初期實行人殉制度的原因也不行同。明初統治者恢復中原地區滅絕了一千多年的人殉制度,是文明退步的表現。而當時的滿清統治作為落後的遊牧民族,其一直延續的殉葬制度,則就是其本身落後的表現。
1.明初恢復人殉的原因
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空前加強
為加強中央集權,朱元璋總結元朝速亡的教訓,認為必須防範“女禍”和外戚亂政,為此其建立了一整套“嚴內教”的制度,其中一個重要的做法就是以後宮妃嬪殉葬,目的就是嚴防後宮干政。
(朱元璋)上以元末之君,不能嚴宮闈之政,至宮嬪女謁私通外臣,而納其賄賂,或施金帛於僧道,或番僧入宮中持受戒,而大臣命婦,亦往來禁掖,淫瀆邪亂,禮法蕩然,以至於亡。——《典故紀聞》明朝中央集權地空前加強,使得明初封建思想的三綱五常和守貞殉節思想也得到了空前發展。整個明清時期,是對婦女禁錮的最嚴重的時期,貞潔觀成為約束婦女的工具,為夫殉葬或終身守節成為女性追求地最高尚的目標。
②蒙元習俗的影響
明朝初年,社會上的方方面面,還都留有前朝的痕跡,尤其是在文化習俗上,一些蒙元文化已經深入人心,一時無法改變。元朝本身的文化就有弒殺以及人殉的制度,這些對明初的文化取向都有影響。
當時相信人有靈魂,人死靈魂不滅的迷信思想,在元末明初也發展到了高峰,人死後生活的地方只是從陽間轉換到了陰間,這些生前掌握特權的群體,在死後想依舊享受這樣的權利,於是明清之時,厚葬與殉葬之風盛行。
2.清初人殉盛行的原因
①滿族舊俗
前文曾提到過,人殉這一陋俗在中原地區被禁止後,在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這一習俗仍在流傳。努爾哈赤建國時,散居在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族,開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迅速轉變,但文化轉變的卻很慢。
男子死,則必有一妾殉,當殉者,即於生前定之,不容辭、不容僭也。當殉不哭,豔妝而坐於炕上,主婦率其下拜而享之。及時,以弓釦環而隕。倘不肯殉,則群起而縊之矣。——《絕域紀略》制度的轉變容易,但文化習俗則需要一個過程,清初的殉葬制度就是滿族舊俗的遺留,這是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其文化落後的一種體現。滿清入關後,將這一陋習再次帶到中原地區,不過很快就廢止了。
②明朝制度的影響
滿清入關之初,繼承和發展了明朝的旌表制度,對殉葬者從精神和物質兩方面都給予了極高的獎勵,順治十年,還專門頒佈了《旌表宗室節孝貞烈例》,鼓勵滿族宗室起表率作用。
覺羅內有節孝者,給銀三十兩、緞一收。有貞烈者(殉葬者),給羊酒紙張,內院撰文,遣官致祭。——《清世祖章皇帝實錄》滿清繼續發展貞潔觀,極力讚揚主動殉葬者,殉葬者自己會得到溢美的封諡,其家屬也會得到廕庇,以表彰殉葬者對主人的忠心。其實這種做法,為得只是控制人的思想,使人忠心與皇室,加強皇權。
結語明清兩朝初期的殉葬制度,雖成因不同,但是在結果上,都是統治者對於被統治者的一種摧殘和迫害,更是由於明清社會文化的影響,導致無數女性因此喪命。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都是文明發展的倒退。不過好在,不論是明朝還是清朝,雖有過人殉制度,但都及時廢止了,也是歷史退步中的及時改進與退步。
回覆列表
怎麼說明朝沒有殉葬了呢?大規模的官方的有文字記錄的殉葬 中國歷史上最甚的就是商和明。商甚至把殉葬的用的人發明了專用詞。 用 。用分很多種 很多做法。周之所以被我們視為文明的開始很大成都就是去除了殉葬這個醜陋的文明。周以後以中央官方形式的殉葬很少見。有的話就沒有兵馬俑了。明開始這個中央主導的殉葬開始於朱元璋,開始用妃子宮女大規模殉葬,結束了明英宗朱祁鎮。根本原因就是朱家這個恐怖血腥基因,這個基因是很可怕的。這樣的基因掌握了頂級權力,可以讓文化倒退幾百年幾千年。清朝沒什麼殉葬的制度,比較知名的也就是入關前阿巴亥殉了努爾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