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坡居士趙武寧
-
2 # 護法天瓶
自由平等博愛三個口號,兩個跟仁有關
自由,本義指免除專制的恐懼,是仁
博愛更是大仁大愛
仁是五常的第一個,也就是說是做任何事情首先就要堅持的,仁為愛為寬容,不仁的人很難做到義(正義),不仁的人禮貌也變成了九曲迴腸,我國熱衷的宮鬥劇很多都有禮節,但是根本沒有仁,看多的人,心也會變壞
不仁的人智了,這個就不說了,
不仁的人信,也容易變成黑社會信,集團式壓迫,信小集體,壓迫他人。
我們看日本,覺得日本禮德做的很好,其實日本的立國之德是仁德,古代禁肉令,一直到現在,屠夫在日本地位極低,和殯葬師一樣,地名鳥取,群馬,鹿兒島,斑鳩。姓名白鶴,龜田,百鳥,飛鳥等。
仁為愛的意思,愛知縣,愛菪山,愛媛縣
仁為寬和,和歌山,族名叫做大和
日本的立國之德為仁德
-
3 # longwen居士
仁,就是倆個人合作,就必須有規矩,守規矩,不逾禮(就是規矩)就是仁。
說白了,就是要守三綱五常(不懂的自己百度) ,不能反對現有的統治階級!否則禮崩樂壞,孔老二會哭活過來的!
-
4 # 御靈飛
看了幾篇其他人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免覺得他們的回答有些幼稚可笑,在這個新時代裡,卻依然有太多缺乏辯證思維能力的人,思考問題總是走極端,比如一提到“孔子、儒家思想”就不加深思,反射性地破口大罵,認為孔子的一切都該是被打倒的,感覺認識水平還停留在魯迅先生的那個年代裡。
我來簡單向大家分享一下我所學到的知識。
首先呢,咱們先來“說文解字”,仁這個字本身是個啥意思?一個“二”、一個“人”,說的是起碼兩個人之間的事,也就是說,仁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學問。
馬克思先生說“人是一切關係的總合”,人是社會動物,這點沒毛病吧?每個人根據場景不同,可以有各種關係,在家你是子女、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在社會,你是領導、下屬、等等關係,因此,如何處理好這些複雜的人際關係直接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乃至生存。 所以啊,這下知道孔子的仁學是多麼的具有實用性、參考性和現實性了吧。
那麼到底處理人際關係的核心智慧是啥?或者說仁學的核心要義是啥?有沒有一招鮮吃遍天的社交秘籍?當然啦!很簡單但也很難,仁學核心就是聽濫了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推己達人”!!!用現在話說就是“要學會換位思考”!!!
舉例,“父父子子”,你想當好父母或者子女嗎?不如雙方換位思考一下,如果父母是子女,父母想要什麼樣的父母,子女是父母,子女想要什麼樣的子女?同理,自愛生命,就不要毀壞他人的生命,自愛錢財,就不要侵損他人的錢財,自護妻室,就不要侵犯他人的配偶.......如此一來,儒家認為,二老何愁不安康?子孫何愁不幸福?社會何愁不和諧?國家何愁不太平?天下何愁不大同?
說仁學難,難在實踐,或者雅緻地說難在“修煉”。反觀,當下,商品經濟帶來物質繁榮的同時,多少會削弱人們換位思考的能力,讓人們變得更加自私和浮躁,塵世中畢竟不好修煉啊,一旦修煉成功,那麼成就也絕不可小視。
總之,我們可以批判儒家思想,但也不要忘了繼承,比如,仁學精神,我們新時代學會了辯證思維的新人類,而不是那個一昧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化暴民。
-
5 # 鑑鐘樓主人
仁也哉,中華文明之本也,人間正道之初也。其與道之善,佛之慈共融為一,即為醒民濟世之良知良能,真美蘊中矣。
仁者,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推之者仁義禮智信、溫良恭位讓、恭寬親敏惠;廣之者大道之行,天下為公___天下大同。仁者,是中華民族於人類之卓越貢獻。是孔夫子為至聖先師也!
中華民政始之所秉者“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仁之初也;今之所循者“天下為公”,“天下大同”___“人類命運共同體”,仁之達也!
百多年來仁學頻遭毀謗,孔夫子亦遭辱罵與批判,是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之不幸也。而今社會正本清源,文化一脈認祖歸宗,是神州黎民之大幸也!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今時若再有以鬼蜮之言而咒孔誅仁者,即是安心敗我斯文毀我中華者也,其與頭上長角,身上長刺,臀上長尾者無異也!
-
6 # 老張老黑
孔子所主張和推行的仁的思想是人們社會公德的基礎。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就是仁。孔子所說的“吾道”正是起於仁,過程充滿仁,目的歸於仁。孔子的“道”是一條濟天下的路,是孔子思想的“體”禮是骨架,仁是靈魂。滔滔者天下皆是,誰與易之。天下就象洪水氾濫一樣,沒有了天下人的出路,人們普遍採取了消極,麻木,逃避。而正是仁使孔子先天下之憂而憂,開啟了濟天下的一生,(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對這一目標堅定不移(君子固窮)他找到了讓天下人走出滔滔者天下皆是哪種狀態的路,那就是“克己復禮”“克”能,能夠的意思,“已”自己,自覺的意思,“復”符合,合乎的意思,“禮”要建立在仁的基礎之上,“巧笑倩兮,明目盼兮,何謂?繪事後素,禮後乎,啟予者商也”詩上這兩句話什麼意思?描眉,畫眼,塗紅嘴唇要建立在白色粉底之上。禮的建立也要有個基礎麼?卜商啊是你啟發了我。是的禮的建立也要有個基礎。這個基礎就是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沒有仁愛之心,禮有什麼用呢?禮要建立在仁的基礎之上,合乎仁愛精神。所以孔不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能自覺的依禮行事就是踐行仁,因為禮合乎仁愛精神,有一天人們都能做到這樣,天下自然就進入到了一個有秩序,充滿仁愛的社會了。這就是孔子的道,並且為之奮鬥了一生。這一切都源於仁。
-
7 # 董海發
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
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本著古為今用、以古鑑今、推陳出新的科學態度,總結出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一、二、三、四、五”:
一、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可以概括為一個字:“仁”
1、“仁”字的原始詞義
仁,是指植物硬殼裡柔軟的有生命力的會發芽的果仁,比如瓜子仁、核桃仁,後來慢慢引申為人軀殼裡的惻隱之心、同情之心、善良之心。人類的這個惻隱之心、同情之心、善良之心和植物硬殼裡的果仁一樣,只要有適合的土壤、氣候、水肥條件,也會發芽、開花、結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反映了這一自然規律。種的瓜是一顆有瓜仁的種子,而收穫的瓜不僅有人可以食用的瓜瓤還有數倍於種子的瓜籽。由此可見,播種一個愛會收穫許多意想不到的成果!
儒家文化的精髓之所以概括為一個“仁”字,就是因為這個仁是一顆善良的人性種子,種在家裡就能結出孝敬父母、恭兄友弟的“孝”與“悌”的家庭倫理道德的成果;種在學校就能結出尊敬老師、友愛同學的“敬”與“愛”的師生關係和睦的成果;種在社會就能結出禮敬他人、誠信朋友的“禮”與“信”的社會公德的成果;種在國家就能結出效忠祖國、報效國家的“廉”與“忠”的政治倫理道德成果。
2、“仁”字的道德含義
孔子曰:“仁者,人也”,《說文解字》曰:“仁,親也”,孟子曰:“仁者,愛人”。所以,仁,就是人與之人間相互親愛。
“仁”字的構成就是左“人”加右“二”,意思就是兩個人之間相互親愛:
第一、父子兩個人相互親愛——父對子不“慈愛”,就是不仁;子對父不“孝敬”,就是不仁;
第二、兄弟兩個人相互親愛——兄對弟不“友愛”,就是不仁;弟對兄不“恭敬”,就是不仁;
第三、夫妻兩個人相互親愛——夫對妻不“義”(情義、恩義、道義),就是不仁;妻對夫不“順”(柔順、順意、順從),就是不仁;
第四、朋友兩個人相互親愛——相互之間“誠信”、“相信”、“信任”,就是相互仁;相互之間“欺騙”、“猜疑”、“防避”,就是相互不仁;
第五、君臣兩個人相互親愛——君對臣不“仁慈”,就是不仁;臣對君不“忠誠”,就是不仁。
由此可見,
道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不同的位置,
德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親愛的規則。位置決定規則,有什麼樣的位置,就有什麼樣的規則。 一句話,道德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行為規範。
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行為規範就是孔孟的仁學,就是堅持仁、義、禮、智、信五條做人道德標準的人學,所謂人學,就是堅持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的人本主義思想。也就是說不管是父子倆、兄弟倆、夫妻倆,朋友倆、還是君臣倆,只能遵循相互親愛、孝老愛幼、共同生存的社會法則;而不可能像野獸那樣,遵從相互爭鬥、弱肉強食、強者生存的叢林法則。所以說一個仁字就充分體現了儒家文化的精髓。
二、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愛”
1、仁愛的深刻含義
仁愛就是指對人要有惻隱之心、同情之心、善良之心,不能有仇恨之心、麻木之心、冷漠之心。也就是說,人人存好心、人人說好話、人人做好事。
2、仁愛的三重含義
第一、不害人——這是仁愛的最低道德要求
心地善良不害人,這是人性善良的種子,有人性善良種子的人,就是一個有德之人,就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大善人,因為一個人只要有這顆善良的種子遲早會發芽、開花、結果的,所以,一個人心靈裡只要有這顆善良的種子,就是一輩子不害人的大善人。
第二、幫助人——這是仁愛的基本道德要求
力所能及的幫助人,這是人性善良的果實,一個人只要做到力所能及的幫助人,就是一個厚德之人,就是一個樂於助人的大好人,社會這麼大,問題這麼多,不需要我們每個人奉獻全部的愛,只要每個人都能奉獻出一點點愛,我們這個社會就立馬變成溫暖的社會、溫馨的社會、和諧的社會。大好人的標準非常寬泛,一個大善人,只要在街道上遇到跌倒的老人扶一把、遇到飢腸轆轆的流浪漢買一碗飯,遇到外地人指一指路,遇到迷路的孩子送到派出所,就是一個大好人。
第三、捨己為人——這是仁愛的最高道德境界
大義凜然的捨己為人,這是人性善良的碩果,這樣的人就是一個大德之人,就是一個捨己為人的大英雄。
A、就像那些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英雄人物,比如戰爭年代的楊靖宇、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等;
B、就像那些捨己為人、大公無私的模範人物,比如和平時代的雷鋒、焦裕祿、孔繁森、郭明義、最美教師張麗莉,最美媽媽吳菊萍等等。
C、就像那些心繫家國天下以改變世界為己任的文化聖人、政治偉人;
D、就像那些心繫芸芸眾生以拯救靈魂為己任的著名宗教人士。
綜上所述,
所謂有德之人,就是堅持做人的最低道德底線,一輩子不害人的大善人;
所謂厚德之人,就是堅持做人的基本道德標準,一輩子做好事的大好人;
所謂大德之人,就是堅持做人的最高道德境界,一輩子做奉獻的大英雄、大聖人。
由此可見,我們做一名大德之人、大英雄、大聖人,太難了,但力所能及地幫一下遇到困難的人,做一個助人為樂、樂善好施的厚德之人、大好人並不難,做一個不傷害別人、不危害社會、不禍害祖國的有德之人、大善人太容易了!!!
三、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可以概括為三個字:“泛愛眾”
泛愛眾,就是指“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也就是說,只要是人,就是同類——同是天地所生萬物滋長的,應該不分你我,不分族群、不分人種、不分國界、不分信仰,彼此相親相愛,相互合作共贏。
泛愛眾是儒家文化的真諦:
第一、 作為兒女既要在家裡孝敬自己的父母,也要推己及人,在社會上尊重天下人的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二、作為父母既要在家裡慈愛自己的兒女,也要推己及人,在社會上關愛天下人的孩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三、作為妻子既然摯愛自己的丈夫,就要愛屋及烏。既要孝敬丈夫的父母,也要慈愛丈夫的家人,更要友愛丈夫的親戚——即愛丈夫所愛的一切。
第四、作為公民,既要在家庭倫理道德方面孝敬父母、恭兄友弟,也要推己及人在社會公德方面泛愛他人、禮敬他人,更要推家及國在政治倫理道德方面效忠祖國、報效國家。
儒家的泛愛思想與墨子的兼愛思想、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有著本質區別。
泛愛思想是基於血親之愛的由內向外擴充套件,向社會擴大、向祖國凝聚的過程。所以,儒家的泛愛文化有兩個鮮明特點:
一是有差別的愛,即親有疏的愛——對自己的親人要付出全部的仁愛,對其他人的愛是泛泛的仁愛,不傷害就是仁愛,能慷慨解囊幫助人,能義無反顧救助人就是人間大愛!
二是有始終的愛,即有始有終的愛——在家庭孝敬父母、恭兄友弟是仁愛的起點,在社會上效忠祖國、報效國家是仁愛的終點。
無論是墨子的兼愛還是基督教的博愛都是無差別的愛,無始終的愛。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無法操作,由此,兼愛、博愛也就變成無法實施的空洞口號!
四、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可以概括為四個字:“仁者愛人”
仁者愛人,不是一視同仁的愛所有人,而是有區別、有等差、有先後的愛所有人,也就是說,不一樣的人,愛的程度不同、愛的方面不同、愛的方式不同、愛的先後不同。
第一、對父母的愛,叫孝敬。這是人間第一愛。具體表現為六個方面:
聽父母之命、養父母之身、暖父母之心、諫父母之過、侍父母之病、祭父母之魂。
第二、對兄弟的愛,叫悌敬。即弟弟恭敬兄長,兄長友愛弟弟。
第三、對妻子的愛,叫情義、恩義、道義。
第四、對丈夫的愛,叫柔順、順意、順從
第五、對老師的愛,叫尊敬。即老師愛護學生,學生尊敬老師。
第六、對同學、同事、戰友的愛,叫友愛。即相互關心、相互愛護。
第七、對朋友的愛,叫誠信。即坦坦蕩蕩、誠實守信。
第八、對上司的愛,叫忠誠。即愛崗敬業、忠於職守。
第九、對祖國的愛,叫效忠。即熱愛祖國、建設祖國、捍衛祖國。
第十、對國家的愛,叫報效。即熱愛國家、建設國家、捍衛國家。
第十一、對自然的愛,叫愛護。即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順應自然。
第十二、對生人的愛,叫泛愛。即心地善良不害人、力所能及幫助人。
仁者愛人,首先愛的是父母,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孝子;其次,推己及人、泛愛他人,做一個心存善念的善人、不做壞事的好人、知行合一的君子。否則,就是不孝、不仁、不義,暴戾、愚蠢、無信的逆子、惡人、壞人、小人,就是有人形、沒人性,披人皮、沒人格,穿人衣、沒人品的衣冠禽獸。
雖然都是愛,但愛的程度有深有淺、有親有疏、有近有遠。所以,儒家的仁愛是有差別的愛,並不是基督教一視同仁的博愛,也不是墨家不分親疏的兼愛。例如,兒女對父母的愛那是不惜代價的付出,即使兒女付出100%也不多。面對街道陌生人不傷害就是一種愛。遇到跌倒的老人扶一把,或者遇到有困難的人幫一把,或者遇到乞丐要飯給幾元飯錢,都是人間大愛。我們試想一下,人人都不傷害別人,還能力所能及的幫助人,這人世間立馬就變成美好的人間,還需要國家法律幹什麼?還需要公檢法機關幹什麼?
五、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可以概括為五個字:“仁義禮智信”
仁義禮智信既是做人的五條道德標準,也是區分人獸的五條根本標誌。
就這麼簡簡單單的仁、義、禮、智、信五個字,是由儒家文化的三位聖人歷經三百多年才完整提出的:
儒家文化創始人——聖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義、禮三條做人道德標準;
儒家文化繼承人——亞聖孟子在孔子提出的仁、義、禮三條做人道德標準的基礎上,提出“智”,形成仁、義、禮、智四條做人標準;
儒家文化完成人——季聖董子(董仲舒)在孔孟提出的仁、義、禮、智的四條做人道德標準的基礎上,又提出“信”,從而形成儒家文化完整的科學的亙古不變的五條做人道德標準。
1、仁義禮智信是做人的五條道德標準:
第一、仁者愛人,不害人,這是做人的品德;
第二、義者為人,幫助人,這是做人的品行;
第三、禮者敬人,尊敬人,這是做人的品質;
第四、智者慧人,聰慧人,這是做人的品質;
第五、信者誠人,不騙人,這是做人的品行。
一個人只有把做人道德銘記於腦,須臾不可忘記,才能形成品德;
一個人只有把做人品德內化於心,融入到血液裡,才能形成品質;
一個人只有把做人品質外化於行,落實在行動上,才能形成品行,也叫德行。
2、仁義禮智信是區別人獸的五條根本標誌
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並不在於人會思維、人會製造並使用工具,這些技能有些動物也具備。那麼人和動物的唯一本質區別在於人有“仁義禮智信”這五條亙古不變的道德標準。
孟子曰:
人皆有惻隱之心,惻隱之心,仁也。人沒有惻隱之心,非人也。
人皆有羞惡之心,羞惡之心,義也。人沒有羞惡之心,非人也。
人皆有恭敬之心,恭敬之心,禮也。人沒有恭敬之心,非人也。
人皆有是非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人沒有是非之心,非人也。
人皆有誠實之心,誠實之心,信也。人沒有誠實之心,非人也。
(最後這句話是我根據孟子的思路概括的,因為“信”字是漢代的董仲舒才提出的)
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是因為人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誠實之心。可以說只要有這“五心”,人人都可以成為孝子、善人、好人、君子、聖人。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希”同稀,也就是說人和禽獸的差別很小很小——僅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誠實之心,這“五心”而己。人只要缺少“五心”中的任何一心,都可能墮落成逆子、惡人、壞人、小人,甚至罪人。
3、什麼是衣冠禽獸?
所謂衣冠禽獸就是指有人形、沒人性;披人皮、沒人格;穿人衣、沒人品的逆子、惡人、壞人、小人。
所謂人性,就是人區別於禽獸的善心、善言、善行;
所謂人格,就是做人的資格,一個人只要有善心、善言、善行,才有資格做人;
所謂人品,就是做人的品質,一個人的善心、善言、善行,就是做人的高尚品質。
衣冠禽獸時時處處嚮往、熱衷、惡行仇、利、暴、蠢、騙惡劣行為:
第一、仇者恨人,人恨人,這是衣冠禽獸的自私陰暗心理;
第二、利者忘義,人害人,這是衣冠禽獸的損人利己行為;
第三、暴者傲人,傲慢人,這是衣冠禽獸的自高自大行為;
第四、蠢者愣人,糊塗人,這是衣冠禽獸的是非顛倒行為;
第五、騙者哄人,人騙人,這是衣冠禽獸的爾虞我詐行為。
人跟禽獸的差別,就是人知道“五常”、“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五常”、“八德”,禽獸不知道。你看看《四書五經》、《十三經》,乃至於乾隆皇帝編的《四庫全書》,以及傳統戲曲、詩詞歌賦,都離不開這個,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靈魂、綱領,這就是滲透在中國人血液裡的道德品質,這就是中國人亙古不變的道德靈魂。
作為“五常”之首的“仁”是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是儒家文化的道德根基,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內涵,儒家文化“以仁愛之心待人”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中華民族數千年,在國際社會塑造了泱泱中華溫潤古雅、恬淡質樸的民族形象。
綜上所述,
儒學的思想精華就是仁義禮智信的做人文化、孝敬父母的孝親文化、推己及人的泛愛文化, 儒學的思想精華——做人文化、孝親文化、泛愛文化是超越時空、超越階級、超越國界的普世倫理價值觀,適用於地球上的所有人——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不管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不管是官員還是百姓:
只要地球上還有人,就必然有仁義禮智信五條做人文化及做人道德標準;
只要人還是母親孕育的,而不是工廠機器批次生產的,必然就有父母慈愛兒女與兒女孝敬父母的孝親文化及家庭倫理道德問題;
只要有人,就必然有誠信朋友、禮敬他人、忠誠上司、效忠祖國的泛愛文化及社會公德問題。
只要人類不滅,家庭還在,國家還在,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做人文化、孝親文化、泛愛文化,就永遠不會過時。
-
8 # 一生有你28342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要崇拜孔子?難道沒有孔子,這些自然而然的道理就不懂?不要貶低自己,一點自信都沒有!這尊神也該從我們頭上去掉了!孔子所說的仁;不外乎天人合一,仁義道德!仁是天地人合為一體!也就是和諧之意!所以,仁對社會進步起著至關重要作用!
-
9 # 明貞
人是命運的載體,命運造化之與人幾等於人與牛馬羊狗豬等物。所以歷史上能夠大面積傳播的文化對於人類,一如我們為牧畜而準備的飼料,離了不行但目的是為了什麼大家都明白。西方從黑暗中世紀走出發生了影響深遠的工業革命和文藝復興,而我們透過反抗我們的儒道佛傳統專制文化會發生什麼?讓我們拭目以待!
-
10 # 50414176534
講仁義就是講和諧古人說,家和萬事興就是這個道理,人人都和睦相處。幹什麼事業能不興旺呢?專講階級鬥爭的人永遠是搞不好世界和平的。
回覆列表
仁是什麼?孔子為什麼創造了仁,我們國人最愛說的就是仁者無敵。
真相是這樣嗎?孔子推崇的≡皇五帝,那一個是用仁取的政權,翻翻歷史都是用武力取得天下。所以才有人說,春秋無義戰,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越得不到的越是盼望的,孔子生活在一個戰亂年間。
他的一生根本沒有看到仁義的一面,所以老子才說他的那一套都是過時的東西。
在他活著的時候自己都懷疑自己說的那一套,孔子說過這樣一句話,吾道不行,泛舟於海上。
胡適說過一句這樣的話,一個國家人人都講道德,做事卻不守規矩,這個國家一定會完蛋,一個國家人都不講道德,每個人都講規矩。這個國家一定是個美好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