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娃行走鄉村
-
2 # 玖抒教育
餘\幼時\即嗜[shì]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餘:我。
嗜學:愛好讀書。
致:求取、獲得。
假:通“叚”,指借出和借入。
筆錄:用筆記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
弗之怠:這裡省略的主語“我”,並是倒裝語序,本來為“我弗怠之”,“之”指代抄書這件事。
逾約:亦作“踰約”,超過預定的規約。
以是:因此,“是”代指我按時還書這件事。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加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
益:更加。
碩師:學問淵博的人。
趨:去往。
先達:有德行學問的前輩。
執經:手持經書,也謂從師受業。
德隆望尊:即德高望重。
辭色:說的話和說話時的態度。
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sì]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援疑質理:援,引、提出;質,詢問。意思是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叱咄:訓斥。
俟:等待。
卒:終於。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yìng]人\持湯沃灌,以衾[qīn]擁覆,久而乃和。
負篋曳屣:曳,拖、牽引;揹著書箱,拖著鞋子。
窮冬:深冬。
皸裂:面板因寒冷乾燥而破裂。
媵人:侍婢。
湯:熱水。
沃灌:沃,以水洗手;沃灌,即洗濯。
衾:被子。
和:暖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xiù],燁然若神人;餘\則縕[yùn]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
寓:居住。
逆旅:客舍、旅館。
日再食:每日兩餐。
被:古同“披”,覆蓋。
容臭:香囊。
燁然:光彩鮮明貌。
縕袍:以亂麻為絮的袍子,古為貧者所服。
慕豔:羨慕。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口體之奉:指吃的穿的。
今雖耄[mào]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餘者\乎?
耄老:老年、老年人(宋濂此時已六十九歲)。
預:通“與”,參與。
綴:這裡指跟隨。
侍坐:在尊長近旁陪坐。
謬:錯誤的。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lǐn]稍[shāo]之供,父母\歲有裘[qiú]葛[gě]之遺,無凍餒[něi]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
廩稍:亦作“廩稍”,舊指公家按時供給的糧食。
裘葛:裘,冬衣;葛,夏衣。泛指四時衣服。
遺:贈送,給。
凍餒:謂飢寒交迫。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
卑:低下。
馬生君則:馬生,即一個叫馬君則的人。
餘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yè]餘,撰長書\以為贄[zhì],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朝:舊時臣下朝見君主。宋濂寫此文時,正值他從家鄉到京城應天(南京)見朱元璋。
謁:見。
贄:古時初次求見人時所送的禮物。
夷:平和、平易。
謂餘\勉鄉人以學\者,餘之志也;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餘者哉!
勉:鼓勵。
詆:詆譭。
際遇:指生活中遇到的事。
-
3 # chen清英雅秀
《送東陽馬生序》作者宋濂。
宋濂,元末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宋濂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作有《宋學士文集》等。
本文寫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辭官歸裡的宋濂應詔從家鄉浦江到應天去朝見朱元璋時,他的同鄉晚輩馬君前來拜訪。宋濂寫了這篇序,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度,勉勵他人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
作者敘述自己青少年時求學的艱難和勤奮 將自己的縕袍敞衣和同捨生的華麗穿戴對比,又將自己求學的艱難與太學生優越的求學條件對比。 作者意在說明,在困苦中能夠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於優越條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作者以自身經歷相告馬生,現身說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態度懇切,易於人接受。
從《送東陽馬生序》中,我們得到啟示: 學習條件的好壞,對學習效果沒有決定性的影響。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學者的態度:要“勤且艱”,要勤奮,要捨得吃苦,要有恆心。
-
4 # 老大73708
我查了網上資料,提問者幾乎把《送東陽馬生序》的原文、譯文、背景、評價一古腦兒的都囊括和笑納了。不帶這樣的,給人一點兒餘地都沒留,你還提麼事問。你要別人回答,又一點餘地不留,這不是難為人嗎?叫人怎麼回答?你的答案巳經非常全面,非常正確,非常面面俱到,我感到非常不容易作答,難為人也!
不過,我還是被宋濂這篇文章感動了,硬著頭皮給自己找一條勉為其難的、另闢蹊徑的回答路子,有一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試著這樣回答:
先從對宋謙家境貧寒上提一點質疑:”餘幼時即嗜學。家貧,…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宋濂家中既有女俑服侍(不知可有男僕為之勞作?),熱水、棉被立刻服務到位,這樣的家境何謂貧窮也,應該還算不錯。當然比起”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在備容臭,燁然若神人”,確是差了點,但絕不是窮苦人家、苦逼家境,能使用僕人之家庭,怎麼說也應歸於中產之列吧?
後從他的學習精神說起,不可否認,確實值得後人學習。從師”負篋戌屣,行深山巨谷中”,的確辛苦;”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辛苦異常。學問學問,一學二問,”全因得通觀群書”,學得艱辛。”常趨百里外,從鄉之兄達執徑叩問”,問得辛勞,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宋謙自學精神可佳,為後人樹立了學習標杆。
再說宋謙的謙虛美德也是槓槓的,與晚生切磋並未居高臨下,作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並被喻為”當號文章第一”(劉基語)的他,竟自謙”今雖耄老,未有所成”。謙虛至此更讓人敬佩了。他的學問都源於他的聰敏好學,”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他終於以自身學問進任,官至明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明”開國文臣之首”,實至名歸。
慚愧得很,過去的確很少看過宋濂的文章,這次下載其詩文184篇真是一大收穫。今後有時間得好好拜讀。如巜王冕好學》諸君是否有點面熟?巜題李易安書琵琶行》,以詩評詩別有意味。
回覆列表
送東陽馬生序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代文學家宋濂創作的一篇贈序。在這篇贈序裡,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飢寒奔走之苦,並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於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以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全文結構嚴謹,詳略有致,用對比說理,在敘事中穿插細節描繪,讀來生動感人。
《送東陽馬生序》全文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餘者乎?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餘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餘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餘,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餘勉鄉人以學者,餘之志也;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
譯文: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鬆抄錄。抄寫完後,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看各種各樣的書。已經成年之後,更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苦於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揹著書箱,趿拉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上的面板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後,四肢僵硬不能動彈,僕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旅館,我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有紅色帽帶、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於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並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大概就是這樣。
如今我雖已年老,沒有什麼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於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如今的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詩》《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穫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裡,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後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讚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於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於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譭我誇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瞭解我嗎?
註釋
東陽:今浙江東陽市,當時與潛溪同屬金華府。馬生:姓馬的太學生,即文中的馬君則。序:文體名,有書序、贈序二種,本篇為贈序。
餘:我。嗜(shì)學:愛好讀書。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鬆讀書。弗,不。之,指代抄書。
走:跑,這裡意為“趕快”。
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既:已經,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歲時,舉行加冠(束髮戴帽)儀式,表示已成年。
聖賢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統。宋濂是一個主張仁義道德的理學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碩(shuò)師:學問淵博的老師。遊:交遊。
嘗:曾。
趨:快步走。
鄉之先達:當地在道德學問上有名望的前輩。這裡指浦江的柳貫、義烏的黃溍等古文家。執經叩問:攜帶經書去請教。
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辭色,言辭和臉色。
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叱(chì)(咄duō):訓斥,呵責。
俟(sì):等待。忻(xīn):同“欣”。
卒:終於。
篋(qiè):箱子。曳屣(yè xǐ):拖著鞋子。
窮冬:隆冬。
皸(jūn)裂:面板因寒冷乾燥而開裂。
僵勁:僵硬。
媵人:陪嫁的女子。這裡指女僕。持湯沃灌:指拿熱水喝或拿熱水浸洗。湯:熱水。沃灌:澆水洗。
衾(qīn):被子。
逆旅:旅店。
日再食:每日兩餐。
被(pī)綺繡:穿著華麗的綢緞衣服。被,同“披”。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朱纓寶飾:紅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裝飾品。
腰白玉之環:腰間懸著白玉圈。
容臭:香袋子。臭(xiù):氣味,這裡指香氣。
燁(yè頁)然:光采照人的樣子。
縕(yùn)袍:粗麻絮製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耄(mào)老:年老。八九十歲的人稱耄。宋濂此時已六十九歲。
幸預:有幸參與。君子指有道德學問的讀書人,另譯指有官位的人 。
綴:這裡意為“跟隨”。
謬稱:不恰當地讚許。這是作者的謙詞。
諸生:指太學生。太學:明代中央政府設立的教育士人的學校,稱作太學或國子監。
縣官:這裡指朝廷。廩(lǐn)稍:當時政府免費供給的俸糧稱“廩”或“稍”。
裘(qiú):皮衣。葛:夏布衣服。遺(wèi):贈,這裡指接濟。
司業、博士:分別為太學的次長官和教授。
非天質之卑:如果不是由於天資太低下。
流輩:同輩。
朝:舊時臣下朝見君主。宋濂寫此文時,正值他從家鄉到京城應天(南京)見朱元璋。
以鄉人子:以同鄉之子的身份。謁(yè):拜見。
撰(zhuàn):同“撰”,寫。長書:長信。贄(zhì):古時初次拜見時所贈的禮物。
辯:同辨。
夷:平易。
歸見:回家探望。
“謂餘”二句:認為我是在勉勵同鄉人努力學習,這是說到了我的本意。
詆(dǐ):毀謗。際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賞識重用。驕鄉人:對同鄉驕傲。
作者在這篇贈言裡,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文中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飢寒奔走之苦,並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於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作者的這種認識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但他所說的學習目的與內容,則不足取。文章層次分明,描摹細緻,情意懇切,詞暢理達。
《送東陽馬生序》的勸勉之意是力透紙背的。全文對學之意義隻字未提,僅在“非苦學無以成”上大做文章,這是因為,學習的重要,是婦孺皆知的道理,“學有所成”也是眾人追求的目標。作者抓住怎樣實現“學有所成”這一點,現身說法,語重心長,借褒揚同鄉馬君則,以教化太學諸生。
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對年輕後生,並不避諱自己早年家貧、求學歷盡千辛萬苦的往事。文章中,他以現身說法,坦誠而具體地敘說了自己從幼年到成年的艱苦求學歷程,用以勉勵後生勤奮學習。其中,種種艱辛,令人慨嘆;刻苦、勤奮的精神、虛心的學習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作者善於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突出體現文章的主旨;同樣是和顏悅色,侃侃而談,循循善誘,讓人樂於領悟其中的道理。
文中有求學時自己與同學的對比,從另一個側面強調,不僅要矢志不移、不畏生活的艱難困苦,更要追求精神的充實;文中還以如今太學生求學條件之優越與自己當初求學之艱苦,從衣、食、住、學等方面進行鮮明對比,著重強調,學業是否有成,關鍵在於自身是否專心致志
創作背景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從家鄉浦江(浙江省浦江縣)到應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同鄉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寫了這篇序,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度,勉勵他人勤奮學習,成為朱元璋時,正在太學讀書的同德才兼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