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乖哦絮Airport

    晚年的張愛玲在家中死亡七日才被房東發現,我不願意想象她肉體腐敗的模樣。在延續了大半個世紀的生命中,她曾跨越重洋,從年少時眾星捧月的繁盛一步步走向清冷寂寞的終點。在最後的最後,她的死如同一個偶然被風吹熄的燈籠,無因無果,只遺下一縷稍縱即逝的青煙。

      她生於沒落的官宦之家,如同俗套小說的情節。她童年時母親便拋下家庭,流浪歐洲,父親亦冷落了她,缺乏親人疼愛的她便養成了敏感孤僻的性格。內向而情緒敏感的人,又偏偏缺乏關懷與瞭解,長大之後用如針如炬的目光審視與探討世間萬物,對人對己都毫無同情與憐憫。然而她的聰慧與才華卻是無可否認的。她曾回憶從小自知將成為作家,因為編故事的才能在四五歲便開始展現。少時與弟弟比賽講故事,每每輕鬆得勝,讓弟弟懊惱不堪。

      在極為年輕時,她便寫下膾炙人口的作品,依靠天賦得來的成功不費吹灰之力。然而性格中的孤傲桀驁,卻沒有任何改變。她並非未嘗試過向他人敞開心扉。年少時所愛過的才子,風度翩翩,容顏俊美,卻最終被證明是個花花公子。她在他面前將自己的脆弱與美好暴露無遺,他卻手握著她的弱點,與別的女人交往同居,並期望她能隱忍地接受。與他斷然決裂後,她對他耿耿於懷,卻依然在他最為艱難困頓之時對他的物質加以資助。不知是否冥冥中有因果,他的後半生命運多舛,揹負漢奸的罪名逃亡東洋,政壇仕途一直坎坷,晚年時淪落至出賣自己的隱私,侃侃寫就一本書,專談曾經交往過的女人,參雜自得之意。她,不過是書中短短的一章,未嘗有特別之處。或許於他而言,她不過是他出遊時偶遇的風景,他覺得美,便為之停留,隨手拍下紀念照,然後欣然前往下一個地點,把那山那水拋諸腦後。晚年時翻閱照片,她也不過是相簿中某個值得炫耀的談資,連是否曾經為之付出過感情,也心中迷茫。

    晚年的她在加州瘋狂搬家,平均一星期便更改一次住處,只為躲避一種“看不見的蝨子”,其實不過是日趨嚴重的強迫症作祟。她的冷漠與無謂變本加厲,沒有朋友,拒絕一切約談,把自己反鎖於公寓中,靠廉價的快餐與電視度日。

    在她臨終前的一段歲月裡,有人曾見她在走廊中自言自語。過去問她,她解釋說是在與早已離世的母親交談。在兩任愛人離她而去之後,年老的她手中唯一能夠確切握住的溫暖,竟是來自那個曾讓她無比仇恨的母親,一個在病危時被她拒絕相見的女人。我無從得知,她內心中最後的一絲信任,是源於她對自己無情的悔過,還是僅僅因為她對血緣的無望依賴。

    她死在一張簡陋的行軍床上,浴室地面佈滿隨手扔下的紙巾。她至死都在拒絕一切永恆和安定的事物,似乎她的生命亦不過是一場在世間的草草寄住。

    她遺物通通被寄回臺灣。一沓早年謄寫好的書稿,她叮囑友人火燒淨盡。那是她寫下的少年時的過往,以及早已冷卻的愛恨。她的友人最終違背了她的意願,在她死後二十年終於把遺作發表,名叫《小團圓》。

     她這一段讓人心酸的晚年與年輕時的無限輝煌相互映照,如同月球的陰面與晴面。

    張愛玲的一生當中都是愛美的,除了旗袍還有她心愛的頭髮,在整理她的遺物時還發現了很多各式各樣的假髮,晚年的張愛玲頭部得了皮癬不得已剃掉了心愛的長髮,愛美和對生活精緻的她無奈的戴上了假髮。想來覺得哀傷,卻也很是欣賞和讚歎她。

    特別喜歡一句話:“所有的女人,終有棲息之地,不是他人,唯有自己。”有人說張愛玲的一生孤獨而悲慘,我卻羨慕她按自己的方式過了一生。

    她說:“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裡。”她認為衣服不僅僅是物質的享受,更是一種個性、一種思想、一種精神。

    所以她把一生的穿著喜好都給了旗袍,直至去世前身上也是整整齊齊的穿了一件紅色旗袍。

    也是這樣一個女子用自己奇特的一生賦予了旗袍更鮮活的生命,讓越來越多的女性愛上了張愛玲,從此也愛上了旗袍。

  • 2 # 水流芳2019

    張愛玲與旗袍,愛與極致!

    提起張愛玲,為人知的還是她的小說;但在張愛玲的小說中,旗袍無疑是不可替代的主角。

    《半生緣》中曼楨穿的是淺粉色的旗袍,曼璐穿的是蘋果綠軟緞長旗袍;《色戒》中王佳芝穿的是電藍水漬紋緞齊膝旗袍;《封鎖》裡的吳翠遠穿的是一件白洋紗旗袍;《傾城之戀》裡白流蘇穿的是月白蟬翼紗旗袍。每個女主角都有屬於自己特質的旗袍,而張愛玲本人對旗袍的愛更是深沉。

    幼時的張愛玲身上還只是穿著繼母穿剩的“碎牛肉顏色”的薄棉袍,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打扮時新的女同學和滿大街穿著旗袍性感婀娜的上海女人,她的自卑一發不可收拾。從那時起她就暗下決心一定要賺錢買自己想要的一切。

    在香港唸書之時,她就將獎學金全數拿去買衣料做衣服,樂此不疲。而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香港淪陷,在港讀書的張愛玲不得不返回上海,靠寫小說為生。她的小說很快紅遍上海灘,手頭充裕之後,張愛玲不僅能在父親面前揚眉吐氣,更能買得起她鍾情已久的新式旗袍了。這樣一來,少女時期積壓的購買慾更是一下子爆發,讓她徹底變成了旗袍購物狂。

    而此時,旗袍用上了西方引入的面料,使得裙身更為貼合,稍添性感。而夏裝旗袍則被減省至無袖或短袖,衩高過膝甚至及臀,走起路來不時露出修長的雙腿,惹火又時髦,讓張愛玲更加愛不釋手。

    她也不再僅僅是購買成品旗袍,更是開始親自設計手稿,並將自己的手稿交給上海的知名裁縫張兆春先生縫製,對於自己的設計,張愛玲要求近乎苛刻,幸好張裁縫手藝高超又耐心,總能令她滿意。

    雖然張愛玲一年四季都穿旗袍,但她顯然不是蘇麗珍那樣循規蹈矩的女人,除了別緻她還得衣不驚人誓不罷休。與很多人喜歡vintage的初衷一樣,她曾經告訴旁人:“要想人家在那麼多人裡只注意你一個,就得去找你祖母的衣服來穿。”那人嚇了一跳:“穿祖母的衣服不是穿壽衣了嗎?”張愛玲答:“那有什麼關係,別緻就行!”

    50年代後,旗袍漸漸沒落,但唯獨張愛玲一人穿著旗袍大張旗鼓地參加第一屆文藝代表大會,她氣定情閒坐在統一的藍灰調中山裝之間。到了文革期間,旗袍更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到批判, 這讓大半生都穿著旗袍的張愛玲完全接受不了,她永遠無法想象沒有旗袍的上海到底還有什麼留下來的意義?於是她決定定居美國,逃離這個已經變幻得陌生的城市。

    而最後對旗袍愛到極致的表現可能是,1995年張愛玲在家中去世,在這個旗袍已然退出的時代,她身穿的仍是赭紅色的旗袍,安靜而優雅地走完一生。

  • 3 # 博覽武夷山

    據說身著紅衣而死的人會化作厲鬼索命。張估計是心中幽怨難平,所以選紅色,至於旗袍,那時代的女性偏愛這種穿著。

  • 4 # 慢日時光

    張愛玲,只有明白了旗袍,才能知道旗袍做出來就是為張愛玲這樣的女人穿的,張愛玲生來就是為了穿旗袍的。 喜歡真的不需要理由,喜歡是一種早就註定的情愫。

  • 5 # 蘇恆

    要想明白緣由,需要深入瞭解張愛玲這個人,她的真性情,有人說張愛玲的一生是放蕩不羈的,也有人說她的一生是追求自由嚮往的,也有人說她的一生是絢麗奪目的,也更有很多人覺得她的一生總是在無病呻吟...

    只有讀懂她的作品,瞭解她的故事,才能深知她,字裡行間,透著一個人的心路。

    上世紀四十年代,張愛玲穿著“絲質碎花旗袍,色澤淡雅”地帶著她那敏感於常人的色彩、節奏和情緒登上文壇。

      張愛玲喜歡奇裝異服,甚至有“戀衣癖”。她在《更衣記》裡曾為當時女子不能穿得出眾一點感到憤慨。她親自為自己設計衣服,在香港讀書時,就把所得的獎學金,自選衣料設計服裝,連弟弟張子靜問她是不是香港最新樣子,她笑道:“我還嫌這樣子不夠特別呢!”

      曾經有一次,她從香港帶回一段廣東土布,刺目的玫瑰紅上印著粉紅花朵,嫩綠的葉子,印在深藍或碧綠地上,是鄉下嬰兒穿的,她在上海做成了衣服,自我感覺非常之好,“彷彿穿著博物院的名畫到處走,遍體森森然飄飄欲仙”,這自然可以“完全不管別人的觀感”。

      張愛玲穿著打扮一直標新立異,當時就為人所熟知。最富戲劇性的文字記載,莫過於與她並稱為“四大女作家”之一的潘柳黛《記張愛玲》中所寫的:張愛玲喜歡奇裝異服,旗袍外邊罩件短襖,就是她發明的奇裝異服之一。

      為出版《傳奇》,她到印刷所去校對稿樣,整個印刷所工人會停下工作,驚奇地看她的服裝。她到好友蘇青家做客,整條里弄為之震動,她在前頭走,後面跟著一大群孩子,一面追,一面叫。她參加朋友的婚禮,穿了件自己設計的前清樣式的繡花襖褲去道喜,整個婚宴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張愛玲身上。

      1945年,《傾城之戀》改編為話劇,張愛玲與劇團主持人周劍雲見面,她穿了“一襲擬古式齊膝的夾襖,超級的寬身大袖,水紅綢子,用特別寬的黑緞鑲邊,右襟下有一朵舒捲的雲頭——也許是如意。長袍短套,罩在旗袍外面”。連交遊廣泛的周劍雲,一見之下也不免拘謹,張愛玲的文名和她那身打扮不免令人生怯。

      同年,在華懋飯店,《新中國報社》主辦女作家聚談,到場的張愛玲身穿“桃紅色的軟緞旗袍,外罩古青銅背心,緞子繡花鞋,長髮披肩,眼鏡裡的眸子,一如她的人一般沉靜”。

      張愛玲曾經與好友炎櫻打算合作開服裝店,因故未能正式開張。但是,她卻為之留下了《炎櫻衣譜》一文,發表於1945年4月6日《力報》。這篇只 短短五百字的文章,最近才為人發掘出來,而“衣譜”一詞大概是張愛玲的發明,新穎別緻。

      暮年的張愛玲雖早失去在服裝上驚世駭俗的興趣,但在一些場合下,她仍注意自己的服裝。莊信正夫人楊榮華說:“張愛玲很高,很重視儀表,頭髮梳得絲毫不亂,淺底灑著竹葉的旗袍更是典型出色。”

      1995年秋天,75歲的張愛玲孤獨逝於洛杉磯的公寓,幾天後才被發現。據說,她死前最後一件衣裳是一件磨破衣領的赫紅色旗袍,像極了她曾經絢爛一時而後卻平和閒淡的一生。

      這就是“旗袍麗人”張愛玲,豔絕一時,淒涼無限。當歲月一頁頁翻過,那些漸漸褪去了桃紅配蔥綠的曾經妖嬈,正如李碧華說的那樣,如同亂紋中依稀一個自畫像:稚雅,成長,茂盛,荒涼……

  • 6 # 江南雨中行

    一生愛美的女人。一生寫美的女人。《紅玫瑰白玫瑰》也將紅字放在名首。在她認為,紅色的東西,最能體現美的內涵和潛質,並可以迸發出摯烈與火樣般的激情。雖然世界萬物,色彩各異,落英繽紛。人們對色彩的喜愛,與生俱來,各不相同。並且都會有其真理般的獨到詮釋。一名作家,一名女作家,一名背景更顯獨特的女作家,故事與好奇,探討與思索,一直伴隨著她的寫作,甚或人生之路!彷彿間,她的生命之原色就是紅色,耀眼與炫麗互映的基調下,閃躍著精彩的瞬間,定格著回味悠長、五味雜陳的生活場景。對生活情有獨鍾,對旗袍情有獨鍾,對紅色情有獨鍾,亦成就離世時必定選擇身著紅色旗袍、讓他人想象無限之舉動。因為,她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女人……

  • 7 # 小垣說健康

    不知道為什麼對張愛玲有種喜歡和距離感,彷彿感同但又不同,喜歡她的精神上自由,雖也孤獨但心裡的清高如何能違背,紅色旗袍是她生命中最後一抹顏色吧

  • 8 # 白話石說

    有句詞:“生如夏花般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此句似可解釋張愛玲死時為什麼選擇穿一身紅色旗袍。

    張愛玲是吾國文壇一位特立獨行的女作家,她生前留下的作品讓人們愛不釋手,她告別世界的方式令人不勝玩味。

    她對於死亡是做了特別策劃的,她要把死亡的方式,作為人生最後的作品留在人間。

    她是在浴室一張簡陋的行軍床上,死亡七天後才被人發現,浴室地面灑滿了紙巾,猶如躺在潔白的花叢之中。

    她夏花般燦爛的生命雖然終結,如秋葉之靜美的軀體卻將永恆。

    人們詫異,她死亡時為什麼選擇穿一身紅色旗袍?

    我以為這是出於兩種考量:

    一是精神考量。

    紅是各種顏色中最為燦爛的一種顏色,是色彩的三原色之一,也是人的心理原色之一。

    在吾國傳統文化中,紅色代表著吉祥喜氣、熱烈奔放、激情與鬥志。紅色有驅逐邪惡的功能或寓意,許多宮殿和廟宇的牆壁都是紅色的,五行中的火所對應的顏色就是紅色,八卦中的離卦也象徵紅色。

    張愛玲的一生宛如燦爛的火紅,她的作品常以紅色來描繪,如《紅玫瑰白玫瑰》。

    或許在她的精神世界裡,紅色就是她的人性底色,她把紅色作為向世界告別的宣示。

    二是物質考量。

    張愛玲愛美,她一生鍾愛旗袍,在她的小說中,旗袍是作品人物常常穿著的服飾。

    例如《色戒》中王佳芝穿的是旗袍,《半生緣》中曼楨穿的是旗袍,《封鎖》裡吳翠遠穿的是旗袍,《傾城之戀》裡白流蘇穿的也是旗袍。

    張愛玲認為衣服不僅是物質的享受,也是一種精神的表現。

    她說“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裡。”她還說“所有的女人,終有棲息之地,不是他人,唯有自己。”死就是人的最終棲息之地。

    張愛玲“生如夏花般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她死亡時選擇穿一身紅色旗袍,既讓人們對她投以惋惜疑惑的最後一瞥,也是她對這個悲催世界的最後眷戀。

  • 9 # 棲鴻看紅樓

    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張愛玲死的時候,絕對不是“選擇”穿什麼衣服的。

    張愛玲逝世後多日,才被人發現。發現時她躺在地上,顯然是猝死。如果她能夠“選擇”穿什麼衣服的話,她完全可以打一個急救電話。

    退一萬歲來說,即使她真是了無生趣、不想再活、自願求死,她也一定會安排一個安穩的姿勢,最起碼會躺在床上、坐在沙發上,而不會倒在地上。

    倒在地上,說明她是突然發病,連打電話報警求救都來不及。這樣倉促,她哪裡還顧得上“選擇”穿什麼衣服?

    張愛玲愛穿奇裝異服,是出了名的。什麼紅旗袍、白裙子,在旁人眼中也許奇怪,在她,不過是家常便服而已。

  • 10 # 養我育我

    1995年秋天,75歲的張愛玲在美國洛杉磯的公寓去世,幾天後才被發現,身上穿的是一件磨破衣領的赭紅色旗袍。

    一個會穿的人,是有自己的風格和個性的,還是她說得好:“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裡。”

    “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是隨身帶著的袖珍戲劇。”

    她認為衣服不僅僅是物質享受,更是一種個性,一種思想,一種精神。

    旗袍,是旗人婦女習慣穿的一種長袍,始於清朝,在20年代開始受捧。30、40年代已風靡上海。這時的旗袍受西風東漸影響,無論面料、樣式已西化改良,緊身束腰,開衩至大腿甚至臀部,穿在身上女性曲線畢露,火辣性感。當時無論是影視明星、社交名媛還是時髦女學生,都爭相換裝新式旗袍。

    50年代至文革時期,旗袍漸漸沒落,後期更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批,沒有旗袍的大上海已讓她生無可戀,遂決意於1955年赴美定居。

    她年幼時穿的是繼母穿剩下扔給她的“碎牛肉顏色”的薄棉袍,與同學們穿著時新相比時的自卑感,為她日後成為購物狂埋下了伏筆。在港唸書時曾將獎學金全部買成衣料。

    不光買成衣,她還自己設計手稿交裁縫私人定製。她的張裁縫老早就提醒過她“身材細長,面板白晳”,不適合穿鮮豔的衣服,但她固執地說:“我小時候沒穿過好衣裳,所以想要穿得鮮豔奪目些。”

    她出身名門,祖母是李鴻章長女,父親是貴族遺少,母親是新式女性。可是父母不合導致離婚,離婚後父親再婚,父女二人關係開始緊張,她的童年是有陰影的。家庭環境影響了她的性格: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悲天憐人,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無論待人穿衣均我行我素,標新立異,信奉驚世駭俗的美學。

    她有一句話:出名要趁早。1932年,她12歲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筆稿酬後,買了一支小號的唇膏。隨著以後她的小說紅遍上海灘,小時候積壓在心的旗袍夢終於可以實現了,各種新式旗袍可以隨心所欲買買買……

    她的小說裡旗袍是出鏡率最高的道具,擅以旗袍傳情,女人總是身著面料、風格迥異的旗袍,旗袍刻畫之精細,表現她們各自的性格和命運起伏。如被李安改編的電影《色戒》,湯唯身上不斷變換的27套旗袍,在時時提醒觀眾,這是張氏的作品沒錯的。

    有人說她在感情上敢愛不敢恨,她的婚姻不盡完美。與第一任丈夫胡蘭成的糾葛,對她的藝術創作乃至風格產生了實質的影響。如她所說:“我自將萎謝了。”

    在美期間,與劇作家賴雅結婚,二人一起生活11年,因丈夫疾病纏身離世而落得孑然一身,孤獨終老。

    這就是“旗袍麗人”張愛玲,豔絕一時,晚年淒涼。正應了她這句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裡面爬滿了蚤”。她集冷與熱、雅與俗、傲慢與悲憫於一身,華服之下,隱藏著她的自卑。

    她說過一句話:“所有的女人,終有棲息之地,不是他人,唯有自己”。我喜歡她的追求自由、自立、遺世獨立的精神。

    她一年四季都穿旗袍,她一襲赭紅色旗袍在身,以她喜歡的樣子與世界作別,熱烈而高貴,安靜而優雅。

  • 11 # 另類文史

    另類君解題^_^

    所謂張愛玲愛穿“奇裝異服”一直被後世讀者諸君視為“現實一種”。事實上,張愛玲在著裝上並非特立獨行,只是她有自己的一己之見,穿衣打扮以自己的喜好和習慣為圭臬,而不是逢迎遷就“外人的想法”。

    張愛玲晚年客居美國,在顛沛流離中不斷更換住所。他曾寄情於猶太作家賴雅,也曾偶爾參加獨身主義俱樂部,但不久就又發誓再不參與。

    對她而言,胡蘭成給予的痛苦是深入骨髓,揮之不去的夢魘。儘管她的才情驚豔了一個多世紀的世界文壇,但她終歸是個女人,無法擺脫小女人的窠臼和侷限性。例如晚年她常常臆想有許多跳蚤在床鋪上蹦蹦跳跳,讓她無法安眠。

    她喜歡穿旗袍是從少女時代就有的喜好。成年後,她遇到了一生的摯愛胡蘭成,然而後者是她一生的夢魘,旗袍對她來說或許具有象徵意味。

    我們回到現場。張愛玲遺體被發現的時候。已經停止呼吸七天之久,如果她有的選擇,或許臨終前有所取捨,但按正常的臨終反應,她應該沒有足夠的立體換衣服了,畢竟,她曾飽受胡蘭成摧殘,感染重疾,最嚴重的時候,喝一杯熱水都會休克倒地不起。

    或許,她臨終前穿了一身紅色旗袍,是在緬懷少女時代曾經對愛情的美好憧憬吧,然而並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好事情。

    真是讓人唏噓,太息不已啊……

  • 12 # 暮登天子堂

    我是杭州刺史,我來回答。

    1995 年 9 月 8 日夜, 才女張愛玲在洛杉磯西 木區公寓逝世,享年七十五歲。

    事實上,這位紅極上海灘的民國女作家僅對自 己的身後事做了簡之又簡的交代。

    “第一,我去世後,我將我擁有的所有一切都留 給宋淇夫婦。 第二,遺體立時焚化,不要舉行殯儀館 儀式,骨灰撒在荒蕪的地方,如在陸上就在廣闊範 圍內分撒。 第三,我委任林式同先生為這份遺囑的執行人。 ”這段字數不到百的文字便是其遺囑的全部內容。 諸作者在替張愛玲作傳時,對其中細節進行了豐富的想象和描繪:“她躺的姿勢看上去非常 舒適,面容也十分安詳”(宋明煒《張愛玲傳》),“唯一的傢俱那張岩石桌子的桌面上攤開著一部尚未 完稿的長篇小說《小團圓》”(於清《張愛玲未完》), “旁靠牆放著那一張窄窄的行軍床, 上面還鋪著張愛玲去世時躺的那床藍灰色的毯子”(林式同《有緣識得張愛玲》)……

    旗袍被譽為中國的“國服”,歷經了數百年的社會發展 變遷,書寫了光輝璀璨的篇章。作為中國悠久服飾文化中必 不可少的一部分,旗袍可充分展現中國女性以及世界華人的 曲線和精神面貌。

    作為袍服的一種,旗袍可追溯至春秋 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指的是一種將衣、裳分開剪裁,同 時利用上下縫合工藝技巧將衣裳連結在一種包裹身體的一種 長衫。因為滿族人又可稱作旗人,旗人穿著的長袍稱作旗裝, 由此形成了旗袍的由來。滿族人入關後,為了鞏固統治制定 了服飾制度,由此使滿族傳統袍服形成了主導性的社會地位。 與此同時,在 200 多年的清朝統治下,滿漢文化相互間不同 交融,使滿族服飾也發生了一定轉變,比如左衽被右衽所取代,裝飾方面在漢族服飾文化的影響下,引入了絢麗多姿的圖案, 提高了袍衫的美觀性近代旗袍變遷受到了社會發展很大程度的影響。

    洋務運動的展開,並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由此使大量西 洋服裝式樣及服裝製作技術被引入至中國,進而推動了旗袍 設計的中西方融合發展。20 世紀 20 年代,中國千年的平面 剪裁方式產生出了新的形式,在日本服飾風格影響下,掀起 一陣改良的“文明新裝”。20 世紀 30 年代,旗袍進入黃金 發展階段,電影、招貼畫等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旗袍的 發展,諸多西洋服裝、面料的引入使旗袍進入立體造型時代。 20 世紀 40 年代,旗袍在造型上趨向於簡潔現代,款式變化 十分多元,並分為當時最美、最時尚的婚禮服。20世紀50年代, 在政治因素的影響下,旗袍發展進入消沉時期,旗款式變化 不大。

    上面我們簡單說了一下旗袍的歷史,我們再說說回愛玲。張愛玲從小就接受先進的西方教育,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寫小說, 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獨具魅力的作家。旗袍在上個世紀早期是有知識,文化的女性常穿的一種服裝。當時張愛玲在美國去世的時候,身邊已經沒有多少東西,蓋著一個毯子躺在地上,所以穿著旗袍也就不難理解了。

  • 13 # 漁經獵史小仙女

    民國時期,我國湧現出了多位有名的才女,張愛玲就是其中一位。她是一位特別愛美的女性,如果問什麼衣服是她人生最愛的話,那麼非旗袍莫屬,甚至在她去世的時候,她都將自己收拾打扮妥當並且穿了一身紅色的旗袍。那麼她為什麼會這麼做呢?筆者猜測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愛美的她要穿著自己最喜歡的衣服走進另一個世界

    張愛玲的童年並不幸福,她的母親出身富貴,是接受過新式教育的女性,而她的父親則流連於煙管喜好抽大煙,父母之間的對比可以看出她幼年生活的艱辛,後來她的母親因為出國進修就和父親分開了。她父親很快就為她娶了一個繼母,這位新母親並不是一個好女人,不僅喜愛抽大煙,而且對張愛玲還特別刻薄,並沒有好好照顧正是初中年齡的張愛玲,只是將自己兩箱子不穿的舊衣服扔給了她。

    那個時候的上海學生和女性都打扮得入時而漂亮,穿著舊衣服的張愛玲特別的自卑,她發誓自己以後要努力賺錢,有能力來購買自己想要的。

    後來,張愛玲因為寫小說賺了許多稿費,她不僅把大部分錢都拿去買布做衣服,而且還經常自己進行設計,她認為旗袍是一種非常漂亮的衣服,能將女性的魅力襯托得淋漓盡致,她所寫的小說中的女主都穿著符合自身氣質的旗袍。由此,張愛玲在去世時會穿上一件紅色旗,也不令人意外。

    第二,這是對她人生經歷的總結

    張愛玲去世時穿的紅色旗袍已經磨毛了邊,就像一位張揚的青年走入了暗淡的老年,這正如張愛玲的一生,年輕時熱烈張揚是名揚中國的青有為女性,年老時淡定從容,最終暗淡的退出人生去到了另一個世界。

    張愛玲是一位很特立獨行的女性,她在去世時選擇穿紅色旗袍自有其寓意,本文只是略作猜測,準確的答案我們已經不能得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櫃子都放滿了,還有一大堆東西放不下,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