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C婭茜

    為何進攻蘇聯?因為這是必然的。德國納粹和社會主義蘇聯,是死敵。德國要統治世界進攻蘇聯是必須的。他們還想與日本會合。蘇聯是必取之地。

    侵蘇聯是納粹黨長期的“即定國策”。這直接決定了攻蘇的必然性! 希特勒在1924年出版的《我的奮鬥》這本書裡,就提出了一個不甚明確的計劃--進攻俄國!1928年還寫了另外一本秘密的書,這本書重申了《我的奮鬥》中關於進攻俄國的觀點。即便那並不是一個詳盡的計劃,它也是希特勒所思所想的清楚表白。希特勒的助手霍斯巴赫上校在1937年貝希特思加登的一次會議上,記錄下了希特勒準備在德國開始失去其優勢前奪取東方領土的計劃。希特勒十分清楚,德國一定要抓住在東面出現的機會。“霍斯巴赫備忘錄”基本上預告了希特勒的行動。 在早期的目標中,法國覆滅之後的兩個多月內,希特勒在東進(攻蘇)和西進(攻英)問題上猶豫不決。攻英計劃和攻蘇計劃差不多是同時制定的希特勒一方面對英國狂轟濫炸,軟硬兼施,一方面又隱蔽地將陸軍大批東調。雖然希特勒很長時間以來就想向東進攻蘇聯,但是他想先吃掉英國,避免兩線作戰。要是德國具有空中優勢,德軍一定會渡過海峽,入侵英國。可是希特勒的空軍在不列顛戰役中遭受重創。由於德國不具備空中優勢,希特勒並未因此推遲執行進攻蘇聯的計劃。儘管德國無力擊敗英國,希特勒還是決定進攻蘇聯,希望迅速擊垮蘇聯,然後對付英國。希特勒計劃:德國武裝部隊應在對英國戰爭結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戰役擊潰蘇聯,為此,德國必須動用一切可以調動的陸軍部隊,而海軍則仍以英國為主要作戰物件,這一工作必須在1941年5月15日之前完成。總的戰略企圖是以裝甲部隊縱深鍥入,大膽作戰,摧毀蘇聯西部的陸軍主力,爾後快速追擊,建立一道從伏爾加河到阿爾漢格爾的防線以對付蘇聯的亞洲部分。而且,他認為德國這樣做還可以阻止英國與蘇聯結成同盟。 那磨希特勒為何作出這樣的決定呢?本人認為主要有以下三條原因: 第一,西歐糧食恐慌,石油短缺,給希特勒擴大戰爭帶來很大困難,要拿下英掄三島反而會增加這種困難。因此他迫切需要奪取烏克蘭的糧食和高加索的石油,給武裝部隊輸血。 第二,德國海軍較弱,渡海作戰困難較大。即使擊潰大英帝國,希特勒也認為“德國人流血犧牲得到的勝利,但獲得實惠的只是日本,美國及其他國家”。何況,希特勒被勝利衝混了頭腦,過高的估計德國陸軍的實力。因而確定了先大陸,後海洋的信念。

    第三,在希特勒的全球戰略中,蘇聯是主要敵人,而英國則是可以妥協的不物件。當時歐洲大陸的戰略態勢是蘇德兩雄對峙。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蘇德當時的力量對比。

    到1940年夏,德國已經佔領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等9個歐洲國家,這些地區擁有1億多人口,是歐洲的心臟,也是歐洲工業集中的地區。另外,攻打蘇聯還將得到盟友義大利,以及匈牙利,羅馬尼亞,西班牙,保加利亞等僕從國和蘇聯的死敵芬蘭方面的幫助。還有,法西斯盟國日本也將在蘇聯的遠東西伯利亞方向牽制大量蘇軍。

    從蘇聯方面不但備戰的動員準備不夠,戰略戰術思想陳舊,而且在斯大林對蘇軍中高領導階層的“大清洗”之後,蘇軍的指揮隊伍在人才方面出現了巨大真空。這些都會告訴德軍一個明確無誤的資訊———我們將有機可乘!!

    在1941年夏,蘇德之間的綜合國力和軍事力量對比關係,從總體上是德國處在優勢地位。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把主要兵力投入侵蘇戰爭,在軍隊人數上佔兩倍於蘇聯的優勢,而坦克和飛機都接近蘇聯的三倍(與此相對的是在火炮方面蘇聯在戰爭的各個階段都保持著絕對優勢,這也可能與蘇聯人“大縱深”和防守的戰略思想有著很大的關係。因此,綜上原因希特勒最終選擇了攻蘇的決策。

    1941年6月,希特勒進攻蘇聯,從而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在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之後,希特勒又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他向美國宣戰。或許希特勒是想讓日本深陷戰爭之中,因為他一直希望日本站在自己一邊,而且他也對美國的船隻發動潛艇戰。這樣一來,希特勒也就挑起了一場葬送第三帝國的全球大戰。

    希特勒的最大弱點之一就是他的種族主義意識形態,他宣稱雅裡安人種是最優秀的。這大大削弱了德國的力量。比如,德國第一次進攻蘇聯的時候,許多烏克蘭人和其他一些民族起來反對斯大林的野蠻統治。但是,希特勒把他們視為斯拉夫人,認為德國不值得與他們合作以來對付斯大林。這使德國錯過了一個建立最廣泛反蘇同盟的機會,這種損失是無法預計的!也認為美國很弱,因為其人口中包括黑人和猶太人,卻殊不知美國社會的多元化也可以是權利的源泉!

  • 2 # 歷史臆想愛好者劉宇

    先不說什麼必然不必然,我們回到1940年的德國看一下國際形勢。

    先說政治,1940年夏,德國已經佔領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等9個歐洲國家。也就是說,西邊除了一個島國英國,就沒有敵人了。遊戲術語敵人都推下海了。而英國畢竟是昔日霸主,十年陸軍百年海軍,德國的海軍底子跟英國完全不能正面剛,所以德國用了鄧尼慈的潛艇群狼戰術,打算打掉英國所有補給運輸船,餓死英國人。而且戰略上,希特勒希望和英國人義和。那麼,準確的說,德國已經距地上無敵。這時候,放眼歐洲,除了蘇聯,都是小弟。北邊挪威給德國生產鐵礦,南邊義大利守護海,東南羅馬尼亞補給石油。就剩東邊蘇聯可以動了啊。

    再說軍事,1940年,正是德國軍事神話巔峰,正好蘇聯那時候弱雞的不行,國內大清洗,把能打仗的都刷了一遍,戰鬥力弱的不行,打個芬蘭殺敵7萬,自損30萬,最後無奈簽訂個和平協議。不過後期,到了救亡圖存的時候,戰鬥力翻過來也是國家總動員的結果。爛地+冷天氣+坦克+人多才是蘇聯翻本的原因。蘇聯弱雞也就算了,偏偏斯大林也有個大雷雨計劃,就是入侵德國。可惜巴巴羅薩計劃實施的更早,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

    再說一下經濟。二戰德國經濟就是欠帳經濟,說白了,借錢造槍,打下領土來償還。西邊打得好,德國就又增加了軍備,又借了錢,不打點土地下來,拿什麼養這些軍隊。

    最後說一下資源,德國缺油和橡膠。雖然有羅馬尼亞的油田,但是不夠用。希望打通蘇聯,搶先高加索油田,開闢一條連線到日本的橡膠通道。

    所以,從政治軍事經濟資源上,德國都傾向於打垮蘇聯。只不過蘇聯水太深,把德國淹了。

  • 3 # 國家人文歷史

    德國進攻蘇聯的決定是一個交雜著希特勒個人意願、德國擴張需要以及德軍還有希特勒對時局判斷以及德國決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而作出的。

    首先,從希特勒來講,進攻蘇聯可以說是他從20年代起就有的主張。一方面希特勒受到德國帝國主義學者和民族主義學者的影響,尤其是一個叫做卡爾·豪斯霍法的地緣政治學家的影響,認為德國要想建立超級大國,基礎就是需要增加人口基數,這就要求領土的擴張。德國需要在領土附近擴張,也就是東歐。而為了搶佔“生存空間”就意味著戰爭。此外,希特勒還將蘇聯的布林什維克主義看做是猶太人的統治,因此,逐漸就發展成了,殖民俄國,侵佔俄國就是摧毀蘇聯的猶太人政權。

    其次,戰略上,希特勒一直希望英國可以是盟友,然而慕尼黑會議之後,他就明白英國只可能是敵人,而英國的背後還有美國這個潛力股,因此德國的時間很緊迫。因為德國軍備建設起步早、成效快,是有先發優勢的。但是這種動用全國之力發展軍備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註定了德國的優勢不會長久。所以發現爭取不到必要的支援,及早發動戰爭也是當時擴張的必要。

    此外,希特勒一下的各級政府部門一直處於相互分割的狀態,也就是說,每個部門單獨與希特勒可以聯絡,彼此之間卻沒有交流,所謂的記集體討論機制幾乎不存在,因此,即便是希特勒做出任何的決定,都是獨裁的,下面的人也很難知曉具體的部署。而當時的三個軍種的總司令也是分別與希特勒打交道。

    正是這些諸多的因素交織在一起,最終在希特勒做出決策時,也就基本上只是依靠希特勒的判斷了。當然,蘇聯方面的石油資源以及物資也讓德國垂涎三尺。

  • 4 # 青年史學家

    二戰時期德國進攻蘇聯是一個必然事件,只不過是早晚的問題。二戰時期德國進攻蘇聯一方面與其戰略目標相關,另一方面與的德國的地緣政治有著很大的關係。

    德國的全球戰略

    德國在二戰期間由於法西斯主義當政,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而歐洲以英法為首的國家對德國的綏靖使得德國的貪慾漸深,每一次和平奪地之後企圖更大的貪念,而二戰初期德軍的所向披靡使其開始相信自己具有統治全世界的能力,對於其軍事技術過於自信。

    因此,如果要達到這個目的必然要突破蘇聯這個“歐洲瓶頸”,不僅如此,在德蘇兩國的戰略互判上,從未將彼此放置於一個安全的角色地帶,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先發制人成為一國戰勝另一國的前提條件。

    蘇聯是德軍實行全球戰略的重要目標,攻佔蘇聯與日本會師的戰略利益明顯,因此德軍在英倫三島遲遲攻戰不下的情況之下對蘇聯開展在情理之中,其所要達到的一個快速目標就是早日鞏固其在歐洲的戰略成果。

    地緣政治必然性

    與蘇聯這樣一個東歐國家的戰爭被稱作不可避免之戰。德國處於蘇聯與法國之間,而法蘇歷來為歐陸強國,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德軍只能夠選擇快速擊敗一方然後再回擊另一方,不得不說“避免兩線作戰”是德軍避免失敗的重要閥門,而每次德軍的失敗總是以陷入雙線作戰而告終。

    德國如果想發動對外的擴張戰爭,東西兩個國家是很要命的,也是其必須要處理好的一個問題,縱觀歷史上的拿破崙戰爭,總少不了俄國的參與,而俄國對於敵人總能夠起到消耗的作用,這和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有著很大的關聯。

  • 5 # 使用者聽松閒人

    攻打蘇聯有三點因素,當時沿途已有許多佔領國,也會受到義大利等國的幫助。還有是烏克蘭的糧食和高加索的石油,這些供給有了保障,回過頭去再與英國作戰,勝算就大得多。因為德國與英國在空軍和海軍的實力還有些差異,只要拿下蘇聯,裝備也無欵會得到補充。卻卻相反,斯大林手下的朱可夫於1944年冬季使列寧格勒保衛戰打出了反攻的局勢,希特勒霸佔世界之夢徹底破碎。

  • 6 # 聯合防務

    德國進攻蘇聯是必然的。首先,德國是要併吞歐洲,然後繼續擴張,稱霸世界的,但是蘇聯卻是德國擴張道路上的一塊巨大的絆腳石。德國只有擊敗蘇聯,才能獲得蘇聯豐富的資源、能源以及戰略通道,一路向東,在亞洲大陸與日本會師,立於不敗之地後,最後再迫降美國,至少讓美國徹底打消與德日開戰的企圖。

    蘇聯的資源和能源是德國極為垂涎的,這從蘇德戰爭爆發初期,德軍集結重兵集團攻擊烏克蘭、巴庫等蘇聯資源和能源地帶就可以看出來。因為德軍在最初橫掃歐洲的戰爭中,只獲得了羅馬尼亞的普羅耶什蒂這一個油田,遠不足以支撐德國的工業和軍隊對能源的需求,而蘇聯的巴庫卻是當時歐洲非常重要的油田,奪下它能夠保證德國的能源需求。

    其次,德國清楚蘇聯對其懷有很深的戒心,而且蘇聯也有著稱雄世界之心。蘇聯在上世紀30年代大規模工業化以及積極發展軍事力量的動作,德國也是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德國之所以在入侵波蘭之前和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且向蘇聯提供一些先進武器,目的就是消除蘇聯軍事介入對德國的威脅,而蘇聯當時同意簽署這個條約也是自身的軍事準備還遠遠不夠,需要時間去完成。在德國閃擊西歐時,雖然蘇聯沒有從德國背後捅刀,但是蘇聯大力加強西部邊界的兵力兵器並且保持著進攻態勢令德國如芒在背。尤其是德國在不列顛空戰中失利,自知拿不下英國之後,便決然轉向進攻蘇聯,目的是利用經過西歐戰役鍛鍊過的強大機械化兵團威勢,趁著蘇聯不備打個措手不及,解除掉東線隱患,否則等蘇聯完成戰備、羽翼豐滿,倒黴的就該是德國了。

  • 7 # 藤娃兒

    以下內容個人看法僅供娛樂,不喜勿噴!

    德國當年寧願放棄海獅計劃中的英國,也要冒著兩線作戰的危險使用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其實戰爭中成敗的厲害關係,德國也是很清楚的。

    1,當年的海獅計劃並沒有達到希特勒預計的理想。其空軍作戰很不順利,空軍死亡也不小,效果也並不大。僅僅是炸燬了幾座城市,炸死了很多平民百姓,但是英國士兵的氣勢卻越打越高。這麼一來,制空權沒有掌握。反而也是覺得橫渡海峽進攻大不列顛是很不理智的。德國理所當然的希望現擊敗蘇聯,一旦成功。第一納粹德國的影響力與面子,也同時可以逼使美國放棄參戰。第二切斷英國與外部聯絡,來加倍孤立英國,逼迫其就範。

    2,蘇聯本身就存在著對納粹政權的威脅。一個是以共產主義為集體中心思想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個是以反共產主義為集體中心思想的國家社會主義。雙方意識形態的差異已經是決定了他們簽定什麼檔案,還是要翻臉的命運。況且希特勒在上臺前後就宣稱共產主義是最大的敵人。進攻蘇聯也不奇怪,我想不管是從戰略方向還是地理物質,又或者是其它什麼原因去進攻蘇聯。當年勢必都會有一戰。

    3,個人認為蘇聯當時本身也有所行動了。從烏克蘭,芬蘭再到與德國瓜分波蘭的戰爭。蘇聯紅軍也是在防著納粹德國,更或者也是想某日某月進攻納粹德國,只是當時蘇聯沒有想過希特勒會不顧兩線作戰的危險。希特勒看見蘇聯已經在活動了自己當然閒不住了。總之納粹進攻蘇聯是其必然,就算1941不打,遲早是要打的。

  • 8 # 漩渦鳴人yy

    二戰時期德國為何要進攻蘇聯,總的來說就是希特勒對於布林什維克的進攻是最不容變更的既定方略。

    德國與前蘇聯之間有著幾乎不可迴避的血海深仇,前蘇聯的前身,也就是沙皇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的西線戰場是不在德國境內的,反倒是在東線戰場上,沙皇俄國的軍隊是到了東德的境內,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沙皇俄國的軍隊。由於其戰略的能力差,軍隊武裝力量不足導致了他損失了1600萬人。並且在德意志沒有開啟,西線戰場的時候曾經糾結了軍隊進攻沙皇俄國掠取了大量的土地。

    德國人明白,兩線作戰,這一點是兵家大忌,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人正是因為這一條被拖入到了戰爭泥潭裡面。對於在東線戰場上那個臥在那裡的那頭雄獅德國人心裡是十分忌憚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對於這個鄰居,德國人是清楚他們有多少實力的前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可以說是搞得轟轟烈烈。而且德國人前期沒辦法明目張膽的裝備,他的坦克部隊找誰幫忙呢,找的就是前蘇聯人幫忙訓練他的坦克部隊提供場地給他研發新坦克,這個時候,前蘇聯軍隊的精神面貌,前蘇聯的人都看在眼裡,而且所有的西方世界都知道社會主義國家在戰爭的時候,對於整個國家的排程能力是所有國家裡面名列前茅的。因此,前蘇聯必須得除掉。

    第二條就是關於希特勒本人了,有人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最看重的是兩個人,一個是墨索里尼,因為這是他的老師。只是斯大林,我們不清楚為什麼希特勒如此懼怕斯大林這個人,但是有一條希特勒是對的,因為斯大林這個人確實左右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希特勒對於斯大林的懼怕,是希特勒一直想除斯大林而後快。

    第三條德國人確實看到了希望,至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候,他們進攻前蘇聯的那段期間,他們確實看到了能夠征服這個國家的希望為什麼這必須得怪到斯大林的頭上。斯大林搞了個大清洗運動使得整個國家的軍隊跟政府之間有點離心離德,尤其是蘇聯五個開國元帥被斯大林整死了三個。使得整個蘇聯的戰鬥能力下降了很大一截,之後在德國與蘇聯平分了波蘭以後前蘇聯人去進攻芬蘭。遭到結果竟然是被一隻毫無能力的第三世界國家被打入了持久戰,一點也遭到了德國的鄙夷。沒辦法,當時的前蘇聯基層的作戰指揮官。由於大清洗運動,有經驗的全部被撤掉,換上來的,都是一批無經驗的憤青,這批人會打什麼仗,除了帶著士兵送死,真的啥都幹不了。而且,德國與前蘇聯平分,波蘭,使得德國隊與前蘇聯的軍事佈防有了一定的瞭解,因為這一條條線路都是希特勒給斯大林規劃好的。我就順著這條線路直接進攻前線的軍隊陣地,你無論怎麼防守都防不了。之後,德國隊與前蘇聯的進攻印證了這一點。

    第四條德國人二戰時候的納粹德國是戰爭經濟。他的整個國家的經濟體系都是圍繞著戰爭運轉的。你別指望希特勒停下來發展。工業或者是輕工業,這一點他做不到,而且也沒那個富裕的時間給他做到。必須透過戰爭的手段,去掠奪財富來維持自己本土國內的高福利和高額的戰爭運轉的資金。當時他想列印過,但是英國的皇家艦隊一直行在英吉利海峽他過不去,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前蘇聯。

    按照他的說法,進攻前蘇聯是為了謀得戰略緩衝地。因為在他的眼裡,美國是一定會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而且他心裡也十分懼怕美國的參戰。所以他必須得給自己的國家謀得一塊戰略緩衝的地方來應對接下來與美國的戰爭。

    蘇聯人也清楚他們與納粹德國之間必有一戰,因此斯大林也在做著積極的準備。德國人依舊是知道前蘇聯正在準備著這些事情,所以他們必須得儘早開始,趁著自己與前蘇聯之間的距離差距還很大的時候,立刻開戰,因為他們知道一旦他們現代化軍隊陷入到了前蘇聯泥濘的沼澤裡面那麼這場戰爭對於他們而言也就完了。

    但是他們對自己的戰爭方法有著足夠的自信因為他們就是憑藉著閃電戰拿下了波瀾,並且在六週之內擊敗了法國完成了先輩們花了四年時間都無法完成的任務德意志人民的心是膨脹的。並且攻下法國以後,納粹德國總體上的工業產值就與前蘇聯的工業產值就扯平了。這也給了希特勒開戰的底氣。

    重要的一條就是希特勒的野心。他夢想著自己的日爾曼民族能夠統一全世界,使得全世界的人民都生活在他的日爾曼高貴血統的統治之下。強烈的愛國主義加上強烈的民族主義誕生了人類歷史上最純粹的本位主義者,這就是希特勒,你說他是不對嘛?對於本國人民而言,他是英雄,但是他讓全世界就看到他錯的如此純粹,如此徹底。之後,柏林,連帶著她的希特勒的第三帝國一起變成了廢墟,淹沒在了人類的歷史之下。

    歷史是公平的,給人很多東西,也奪走了人類很多東西,看清歷史,學會去了解歷史,讀懂歷史。某種意義上而言,你真的看懂的人生。

  • 9 # 新文化街男孩

    原因有以下幾點:

    1,佔領波瀾後,直接與蘇聯接壤,缺少戰略緩衝,容易產生摩擦。

    2,用閃電戰橫掃歐洲,增加軍事自信

    3,攻打英國受阻,無法滿足能源需求4,高估了蘇聯內部肅反的影響,以為人心思變,會一處即潰。

    5,低估美國參戰的決心,低估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和軍備擴張能力。

    6,高估了日本在遠東的影響力,高估了日本對蘇聯的牽扯能力。

    7,受基輔油田的誘惑,急需為戰爭機器尋找糧食

    8,蘇聯猶太人口眾多,受納粹反猶思想指引,必殺之而後快。

  • 1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1939年8月,蘇德兩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隨後,兩國按照條約,德國閃電入侵波蘭,蘇聯也從東邊響應,兩國迅速將波蘭瓜分。此後兩國基本上相安無事。然而在1941年6月,德國突然集結數百萬大軍,向蘇聯發起了進攻。

    (蘇德戰爭)

    那麼,明明簽訂了友好條約,德國卻進攻蘇聯。他進攻蘇聯的理由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從入侵的原因和宣戰理由兩個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

    一、德國為什麼一定要進攻蘇聯?

    在一戰當中,德國的失敗,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兩線作戰。而兩線作戰的問題,同樣是二戰中希特勒所擔心的。

    早在1940年5月,德國軍隊就已經完成了對法國的佔領,英法聯軍更是被迫在敦刻爾克進行了一次大撤退。然而在之後的一年中,英國憑藉皇家海軍和空軍的強大,硬生生將德國人阻擋在了英吉利海峽的另一頭。德國想要佔領英國,還會花上很長的時間。

    但是對於德國來說,最緊缺的資源就是時間。因為德國已經看出來,蘇聯其實一直都有入侵德國的計劃,他必須搶在蘇聯之前。

    (蘇芬戰爭)

    為什麼說蘇聯一直都有入侵德國的計劃呢?

    在蘇德兩國瓜分波蘭之後,德國忙著對西歐進行征服,而蘇聯人也沒有閒下來。斯大林先是挑起了蘇芬戰爭,之後又入侵了波羅的海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這一系列的活動,讓蘇聯的“東方防線”體系得以完善,同時也展現出了蘇聯對德國的警惕。因此,蘇聯同德國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其實完全是雙方一次各懷鬼胎的戰略選擇。一旦時機成熟,蘇德兩方誰都有可能派兵入侵。

    德國渴望蘇聯的土地已經很久了。在《我的奮鬥》一書中,希特勒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提出了佔領蘇聯的想法。德國受到地理環境的制約,資源和土地相當有限。因此如果德國要繼續發展,就必須追求更大的生存空間,這個空間就是土地和原料。在整個歐洲,擁有龐大土地,以及由“下等斯拉夫人”組成的蘇聯,無疑就是最好的目標。

    (斯大林畫像)

    對於蘇聯來說,德國一直是西歐最兇惡的敵人。蘇聯從建國以來就奉行共產主義,而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卻是反共的極右組織。

    由於意識形態的相互對立,蘇聯同德國之間根本就沒有任何緩衝的餘地,這是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哪怕希特勒不進攻蘇聯,蘇聯也會厲兵秣馬向德國發起進攻,這一戰將是無可避免的。

    對這場戰爭,斯大林從二戰開始後就一直在做準備。1939年,蘇聯軍隊人數只有近百萬人,而到了1941年,蘇聯軍隊達到了恐怖的400萬。不過,由於斯大林30年代進行了大清洗運動,蘇聯無數高階軍官或被清洗,或被流放。這也導致了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相當吃力。

    蘇聯的種種行動和變化,其實都被希特勒看在眼裡。隨著西方的戰事推進不力,希特勒越發擔心蘇聯的問題。在他看來,蘇聯正處在一個軍事變革期。如果放任蘇聯發展,那麼不僅蘇聯軍隊人數會進一步膨脹,蘇聯的指揮系統也不不斷強大。一旦蘇聯成長起來,主動發起了進攻,那麼德國將會陷入極度被動的局面中。

    因此,希特勒不顧一切地向蘇聯發起了進攻。

    (布林什維克軍團)

    二、德國到底以什麼理由向蘇聯宣戰?

    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結了數百萬大軍向蘇聯發起了進攻。但比較搞笑的是,就在德國軍隊摧枯拉朽推行的時候,希特勒才不緊不慢地發表了一次全國講話。這份講話內容是說,自從蘇芬戰爭結束後,蘇聯這一年多以來,都在其西部的邊境地區進行擴張。在蘇德兩國的邊境上,蘇聯已經囤積了百萬軍隊。

    並且蘇聯的布林什維克軍團氣勢洶洶,時常在蘇德兩國邊境上耀武揚威,挑起爭端。這嚴重危害了德意志民眾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尤其是6月17-18日,蘇軍已經作出了幾次越界行為。為了捍衛德意志人民主權不受侵犯,德國陸軍將會對蘇聯發起“自衛反擊”。

    希特勒的這一套說辭,也算是讓蘇聯找不到話說。因為斯大林在蘇德邊境屯兵這一點,確實是事實。當然了,就算希特勒不說理由,他要打,其實也是順理成章的,大家也不會覺得奇怪。

    (參考資料:《蘇德戰爭》)

  • 11 # 永遠的溼人

    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根據我對當時國際形式的研究,對蘇聯宣戰有一下幾個考慮:

    第一,可以透過佔領蘇聯使之戰略物質得到快速補充,特別是石油糧食等,第二,進攻蘇聯可以延緩美國的參戰,這樣日本可以有效地拖住蘇聯在遠東的注意力。第三,在軍事上可以把地中海變成內海,可以確保德國在南線的安全。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因素。主要戰略考量應該就這些。

  • 12 # 檳榔強

    原因有很多,因為在西歐,德國無法登入英國本土,更無強大的海軍與英國抗衡。再加上英國本身空軍實力並不弱,更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德國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間,而且,蘇聯剛剛經歷了大清洗,軍隊戰鬥力削弱了很多,這在後面的蘇芬戰場上有很大的體現。這被希特勒看在眼裡,認為這是進攻德國的最好的時機,第二點,納粹黨一直都是反共的,而且,希特勒很明白,斯大林是絕對不會放任自己的鄰居漸漸地比自己更強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資源問題,因為蘇聯有很多石油產業鏈,而且,像一些德國急需的資源蘇聯也有,所以,綜上所述,德國進攻蘇聯是必然的結果

  • 13 # dlggffhj

    早晚要打,都是野心勃勃的法西斯國家,只是蘇聯作為戰勝國,沒人再說他是法西斯而已。從一開始,雙方明裡暗裡就開始各種合作,而且都知道對方在背後緊著磨刀。只不過德三先磨好了菜刀,先動手了。

  • 14 # 不正經的軍棍

    二戰中,德國在西線所向披靡,到了東線,結果深陷泥潭。可為什麼德國要打蘇聯呢?

    利益,一切的戰爭根本都是為了利益。戰爭是要花錢的,但是透過戰爭,也是能賺錢的。國與國之間,根本不存在什麼友誼,只有利益。人與人之間都尚且如此,更何況兩個國家之間呢?

    因為政治理念不同?

    看了其他人的回答,有人說,德國蘇聯兩個國家性質不同,是對立面的,所以希特勒想除掉蘇聯。是這樣麼?

    根本不是。簡單舉個例子,你家吃鴨肉,你鄰居吃雞肉。你能因為他們吃鴨肉去打人家麼?雙方各自過著自己的生活,互不干涉,根本不存在矛盾。你打他,原因只有一個,是自己想吃雞了,而不是看不慣人家吃雞。

    對英作戰看不到希望

    1940年,德軍大舉西進,荷蘭比利時法國都在德軍凌厲的攻勢下迅速崩潰,德軍瀟灑的在巴黎玩了個閱兵式。那麼德國下一個目標就是英國,英國有法國的殘餘,英國是法國的盟友,對於德國來說,打下英國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德國的裝甲部隊並不具備跨海作戰的能力,德國海軍也無力抗衡英國皇家海軍,制海權一直被英華人把控,德國陸軍所向披靡,也只能呆呆的看著英吉利海峽。

    德國出動空軍進攻,然而皇家空軍也不是吃素的,不列顛空戰,德國也沒佔到便宜。德軍最後利用潛艇封鎖英國物資進入,結果這時候,美國出手了。

    利益,打下蘇聯好處是無限的

    德國打不起消耗戰,而英國有美國支援的物資,物資源源不斷的注入英國。死磕下去,德國不但佔不到便宜,還把自己耗跨了。短期內征服英國看不到希望,希特勒把目光轉向了蘇聯。

    德國所需要的鋼鐵石油,都來自土耳其和羅馬尼亞,而這些東西面對英國是遠遠不夠的。蘇聯地大物博,資源什麼的有的是。基輔的糧倉,高加索的油田,都是德軍最希望得到的。佔領了這些地方,到時候即便美國參戰,德國也能拼一下。在這種情況下,德華人開始準備對蘇聯的戰爭。

    錯估蘇聯實力

    德軍根據蘇芬戰爭中蘇軍的表現,斷定了蘇軍戰鬥力不行,蘇聯的戰績幾乎是慘不忍睹了。而蘇聯的大清洗,將蘇軍高官幾乎全殺了,蘇軍的戰鬥力再度打折扣。所以希特勒才信心滿滿的對蘇聯開戰,結果,還是低估了蘇聯。

    戰爭的根本就是為了利益,沒有利益的戰爭,絕對不會打。縱觀所有戰爭,打贏了的,得到的好處都是無限的。看看美國,發了多少財。

  • 15 # springswallow

    二戰時期的蘇聯和德國就像是在同一塊陸地上的獅子和老虎 獅子不進攻老虎 老虎也會挑戰獅子 其勢然也

  • 16 # 俊女

    德國和蘇聯之間缺乏基本的互信。

    德國和蘇聯簽署《互不侵犯條約》並非表明兩國之間充滿了信任,而僅僅還沒有做好和對方開戰的準備,為了給自己爭取時間。德國需要先打敗法國,解決兩面作戰的危險。而蘇聯正在擴充軍備,也需要時間。

    兩國的在戰爭爆發前的舉動也充分證明了兩國是在為戰爭準備。德國積極拉攏位於蘇德之間的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進攻蘇聯做準備。而蘇聯也搶佔了波羅的海三國,並且透過蘇芬戰爭和向羅馬尼亞施加壓力,向西拓展邊境,都是為了改善對德防禦。

    而斯大林和希特勒對彼此也毫無好感,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德國不進攻蘇聯,也無法放鬆對蘇聯的警惕,而隨著蘇聯軍備的增強,德國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主動進攻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蘇聯的資源特別是石油資源對德國至關重要。

    在擊敗法國以後,德國幾乎控制了歐洲大陸。但是在德國控制區內,雖然有著發達的工業,和豐富的煤鐵資源,但是有色金屬和石油卻非常缺少。

    40年德國本土和佔領區的石油產量只有160萬噸,煤制油產量約320萬噸,從羅馬尼亞和蘇聯等國進口石油207萬噸。雖然攻佔波蘭和法國以後繳獲了880萬噸石油,但是隨著佔領區的擴大,佔領區的石油消耗也需要德國供應。這點點石油量是根本無法滿足德國需要的。

    而更糟糕的是由於德國為了發動戰爭,擴軍備戰,嚴重影響了其他工業的發展,加上英國的貿易封鎖,德國的對外貿易受到很大限制,這也導致了德國的外匯日益緊張,無法靠進口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 17 # 一寸三分

    德國在歐洲轉了一圈之後,他們的困境依舊沒有辦法解決。經濟衰退,資源不足等等。而且德國還面對著來自英法美,還有蘇聯等強國的壓力。他們不得不戰。

    德軍當時又豈止是對蘇聯開戰,他們也在英法美那裡轉了一轉。

    德軍為什麼要打蘇聯,其實當時德軍除了蘇聯,還可以選擇打英國。英國還有蘇聯一個在他的西岸,另一個在他們的東部,對於德國來說怎樣都是威脅。而且,除此之外,英法美可是希望著他們可以打蘇聯,而蘇聯也是希望英國可以陷入戰火。

    那德國怎麼想的?

    其實是他們打不了英國,英國有一個對自己十分有利的地理優勢。那就是想要登陸,必須要渡海。而德國的海軍呢?對比英國來說,可以是聊勝於無吧。雖然當時有人提倡登陸作戰,但是沒有強大的海軍,德國真的可以做得到嗎?

    但是英國終究是打不了,且不說地理位置,還有他們的海軍實力,更何況,他們後面還有美國。

    於是德國只有進攻蘇聯,他們期望著蘇聯還沒有反應過來,就可以給他們沉重的打擊。而且當時蘇聯內部也是問題不斷,倒是給了德國一絲機會。

    但是歷史終究還是證明了,蘇聯和英美一樣的難纏,最後德國還是以二戰失敗而結束了。

  • 18 # Prussia

    德國閃擊波蘭挑起二戰:這是基於德國一戰戰敗後的民族主義復仇意識;希特勒以‘’巴巴羅薩‘’突襲蘇聯:這是出於其狹隘的‘’種族優越‘’意識和所謂‘’生存空間‘’意識,以及先下手為強的侵略擴張意識。

    一九四零年德軍突破馬奇諾防線,法國貝當將軍在巴黎貢比涅森林的一列車廂中,被迫與德國簽訂了城下之盟。這列車廂正是當年一戰德國戰敗後,德國代表在戰勝國監督下簽字的那一列車廂:希特勒以此找回了當年德國曾經一度失去的尊嚴。此後在巴黎的一次軍事會議上,希特勒向到會的將軍們公佈了已經制定好的‘’巴巴羅薩‘’行動計劃。

    為了進一步麻痺蘇聯,希特勒煞有介事的發起了進攻英國‘’海獅作戰行動‘’:除了轟炸機對倫敦進行的大規模轟炸,還從陸上的法國海岸向倫敦不斷髮射V-1(巡航)導彈……,以圖讓蘇聯和全世界相信:德國此舉意在征服和佔領英國。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蘇聯利用與德國簽訂的雙方‘’互不侵犯‘’的所謂條約,正夜以繼日的加班加點開足馬力,把第三個五年計劃軍事工業化:以增強蘇聯的軍事工業實力。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凌晨,欲征服蘇聯蓄謀已久的希特勒,以強烈的民族主義種族仇恨,向蘇聯發起了‘’巴巴羅薩‘’的大規模突襲。

  • 19 # lizeyuang十里居書屋

    繼日本帝國主義勢力在亞洲肆虐之後,德國也開始了歐洲大陸的戰爭,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很快就打敗了波蘭,並且很快將槍頭對準了蘇聯。蘇聯當時作為工業化強國,重工業已經得到很大程度的發展,軍隊的武器裝備也是較為先進的。因此,蘇聯在當時也是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而且蘇德兩國也是簽訂了條約的,可是,德國為什麼要撕破臉皮,進攻蘇聯呢?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要對蘇聯開戰?這些歷史真相告訴你答案

    1、反共的政治基本訴求需要

    首先,納粹的基本政治訴求就是反共。攻打蘇聯也是它推行國家社會主義合法性的必然之舉,早在納粹推翻德國左翼聯盟上臺執政的時候,這就註定了。另一方面,納粹之所以得到人民的支援,一開始也是因為它幫助德國大幅度的降低了失業率。而短時間內大幅度降低失業率就在於發展軍事力量,德國在這時期擴充了大量的軍隊以及發展了軍工企業,這也為進攻蘇聯提供了基礎。

    2、判斷蘇聯因“內部大清洗”無軍事指揮人才指揮作戰

    其次,德國領導層早期對蘇聯情況的正確判斷。由於戰略需求,蘇聯在西線部署了大量的軍備,兩國必有一戰,因而先下手為強。還有,蘇聯方面之前發生了“大清洗”運動,大量老一代軍事將領遭到迫害,可以上戰場的指揮員很少,再加上蘇軍的應變能力差,軍事思想也很落後,戰爭開打之後,一定會有很多懂政治不懂打仗的人當戰鬥指揮員,這樣勝算比較大。結果也正如希特勒預想的那樣,蘇軍一敗再敗。

    3、對蘇開戰可獲得巨大戰略資源

    根據德國領導層的預想,打敗蘇聯就可以獲得巨大的戰略物資,比如五烏克蘭的糧倉,高加索地區的油田,頓巴斯的煤礦。如果獲得這些資源,就可以成倍地加強德國的持續作戰能力,以應對將來有可能發生的對美英作戰。在擊敗蘇聯之後,可以迅速和亞洲的日本匯合,打通亞歐大陸交通聯絡,徹底切斷英國殖民地與本土的聯絡,徹底突破英國現實和美國潛在的封鎖和包圍。

    4、使德國生存戰略縱深空間得到擴充套件

    再而就是關於生存空間的擴大問題,希特勒一直幻想著為日耳曼民族奪取更大的生存空間,滿足其“優秀人種”的設想。

    另外選擇進攻蘇聯,也跟其西邊的英國有關係,英國海軍在歐洲大陸的輻射範圍廣,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當時的德國注重發展陸軍,海軍並不強大。因而進攻英國並不現實。

    這是必定會發生的戰爭,因為納粹的基本政治訴求就是反共,不打蘇聯,它推行國家社會主義的合法性何在?這兩家自從納粹打垮德國左翼聯盟上臺開始,就註定是宿命之敵,其實在西班牙,兩家已經打過前哨戰了。另一方面,納粹之所以獲得政權,和它大幅降低德國失業率有關係,而擴充軍隊和軍事工業是短期內降低失業率的不二法門(美國也是這麼幹的),但是不打仗的話,這招很快就會成為國家財政的毒瘤。所以從意識形態和政治實務兩方面,蘇德戰爭都非打不可。

    而且誰都清楚是遲早的事情,更不要說蘇德戰爭前期,德國這邊利好訊息極多。實際上蘇德戰爭初期進展說明德國的戰略預判是對的,第一,蘇軍在西部前線確實擺下了大量軍備,開打只是誰先動手的問題,第二,經過大清洗,蘇軍的應變能力確實很渣,軍事思想落後,裝備陳舊,指揮員嚴重不足。在預計開打了會遍地爆勳章的西線指揮員系統中充滿大量靠政治運動上來的傢伙,結果一戰而潰,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前線坑隊友的事情層出不窮。因此開始很長一段時間,德軍的進攻確實如希特勒所言,就像往一座爛房子上再踹一腳而已。因此相比於死啃英國(一戰說明了海軍弱勢的國家啃英國是多麼困難,相比於政治孤立的蘇聯,打英國幾乎等於對抗小半個世界,太困難了),打蘇聯顯然更加合算,實際上從外交上也是這樣,如果能擊垮蘇聯扮演共產主義終結者的角色,德國和西方世界的矛盾極可能會有所緩解,從政治牌面和實力上,德國都有可能讓美英屈服,承認他獨霸歐洲大陸的事實(美國此時態度曖昧,因為德國對英法動手,應當說此時美國孤島政策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但是如果蘇聯被幹掉了,那美國就需要三思而行)。

    但是戰略預判常常只能猜到開頭,沒想到德國的進攻倒是把斯大林的大清洗留下的政治大坑填滿了。蘇聯的動員能力超出了希特勒的想象,大清洗使得民間政見分子大量消失,也使預想中揭竿而起的景象不見蹤影(雖然有,但是幾乎沒有太影響戰局)。而且蘇聯的縱深工業建設也超出了德軍的預計,大量分佈在烏拉爾山以及以東到西伯利亞廣大地區的勞改城市迅速成為大後方基地,無數受清洗的人乾脆在勞改營裡支援起前線,比如圖波列夫。斯大林則靠著戰爭迅速把大清洗造成的政局以戰時體制又整理起來,只要等到一場勝利,搖身一變就是戰爭領袖(沒有什麼比一場抗擊入侵的戰爭更加適合獨裁體制了,斯大林和希特勒在這一點上情投意合,納粹雖然是進攻方,但在國內宣傳上卻是以抗擊共產主義\西方資本主義進攻為號召的,在這種局勢下,政治上的高壓局面會受到最大限度的容忍甚至迎合和追捧),一下子把分數賺回來了,而且還有大把才俊在勞改營裡等著他點將來將功贖罪。而且希特勒好死不死先西后東,結果還給蘇聯就這麼找到一大群不計前嫌的西方盟友。再加上俄羅斯大地天然的有來無回屬性,毛子軍隊天然的抗擊打和死纏爛打能力(毛子歷史上以爛泥仗著名,持久戰專業戶,很少有痛快的贏,更少有痛快的輸,和毛子對抗,無論是土耳其、普魯士還是法國還是日本,總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還沒完沒了,戰事往往漫長到讓對手無語)~~~

    這盤開局大好的棋,就這麼莫名其妙的翻過來了。

    遙想當年,假如希特勒首先一門心思東進,而非把西進擺在前面的話~~~~

    當然,這麼幹希特勒就沒法大搞國家社會主義,必須採取更加保守的國內政策,其結果也沒有後來那些事了。

  • 20 # 大姨講故事

    德國進攻蘇聯,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因素:

    一、德國和蘇聯之間缺乏基本的互信。

    德國和蘇聯簽署《互不侵犯條約》並非表明兩國之間充滿了信任,而僅僅還沒有做好和對方開戰的準備,為了給自己爭取時間。德國需要先打敗法國,解決兩面作戰的危險。而蘇聯正在擴充軍備,也需要時間。

    兩國的在戰爭爆發前的舉動也充分證明了兩國是在為戰爭準備。德國積極拉攏位於蘇德之間的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進攻蘇聯做準備。而蘇聯也搶佔了波羅的海三國,並且透過蘇芬戰爭和向羅馬尼亞施加壓力,向西拓展邊境,都是為了改善對德防禦。

    而斯大林和希特勒對彼此也毫無好感,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德國不進攻蘇聯,也無法放鬆對蘇聯的警惕,而隨著蘇聯軍備的增強,德國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主動進攻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二、蘇聯的資源特別是石油資源對德國至關重要。

    在擊敗法國以後,德國幾乎控制了歐洲大陸。但是在德國控制區內,雖然有著發達的工業,和豐富的煤鐵資源,但是有色金屬和石油卻非常缺少。

    40年德國本土和佔領區的石油產量只有160萬噸,煤制油產量約320萬噸,從羅馬尼亞和蘇聯等國進口石油207萬噸。雖然攻佔波蘭和法國以後繳獲了880萬噸石油,但是隨著佔領區的擴大,佔領區的石油消耗也需要德國供應。這點點石油量是根本無法滿足德國需要的。

    而更糟糕的是由於德國為了發動戰爭,擴軍備戰,嚴重影響了其他工業的發展,加上英國的貿易封鎖,德國的對外貿易受到很大限制,這也導致了德國的外匯日益緊張,無法靠進口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在這種情況下,要麼因為缺乏資源在消耗戰中被美英擊敗,要麼冒險對蘇發動戰爭,去搶奪資源,德國選擇了後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店長比我小好幾歲,但是直接稱呼我的名字,這樣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