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畏無爭的平凡人

    十二歲應是六年級或是初一。孩子已經有了明確的自我意識,有了強大的自尊心,成人意識開始慢慢增強,說的容易明白一點,有些事情不希望家長參合和干預,這個時候的孩子應該開始了叛逆期。此時的家長要特別注意講話的方式。

    1.家長要自己的權威,收斂自己的脾氣,改變與孩子講話的方式。

    2.家長要把孩子當半個成人看待,你考慮考慮怎麼和成人講話,就應該怎麼和孩子講話,因為在他心裡,他已經長大。不再是小孩子。

    3.孩子十二歲以後,不要再用批評這個詞,更不要動不動就做出批評的語氣和行為。試想,哪一個成年人能整天接受你的批評。

    4.凡事要商量,家長不要自己做主,更不要替孩子做決定,要儘量徵求孩子的意見。

    面對叛逆期孩子,其實孩子沒有錯,錯的是家長沒有改變方式,家長還在用對待小孩子的方式去對待大孩子,是家長落伍了。

    所以,家長要反思,要學習,要成長,與孩子一起成長,才可能避免出現“針尖對麥芒”的情況發生。

  • 2 # chuangyejiapingtai

    孩子進去青春期有了自己對人生的初步認識,這時候你要有方法,注意溝通方法。孩子是我們最親的人,可是我們有氣候確實愛的方式太直接。請記住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需要包裝,包括愛,你要用被愛的物件容易接受的方式給與。

  • 3 # 櫻桃麻麻育兒日記

    不要在外人面前批評孩子

    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以保護孩子自尊心為前提,可以把孩子帶到沒有外人的角落,儘量在批評的同時,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不要在孩子後悔時批評他

    有時候一些錯誤,孩子已經嚐到了後果,本來就很難過了,這時候上去批評,無疑又給孩子補了一刀。

    不要不講道理的批評

    很多人懶得和孩子解釋,一句“我說不行就不行”把孩子打發了。用這種不講理的方式對待孩子,只會讓孩子覺得你說的話沒有說服力。

    不要威脅式批評

    “再犯錯就不要你了”,你的一時氣話,會讓孩子當真,不但不能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膽小懦弱。

    不要貼標籤式的批評

    大人的評價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對孩子的內心產生暗示的效果,如果長期給孩子貼負面標籤,孩子真的會變成標籤的傀儡。

    傾聽孩子

    當孩子犯了錯,家長一定要有耐心的傾聽。孩子做錯事情,肯定是有原因的。如果孩子打翻了水杯,可以溫柔的跟孩子說“下次做事的時候要更加小心哦”

    理解孩子

    孩子是知道自己犯了錯的,他的內心也非常忐忑,這時家長需要和孩子共情,告訴孩子“我能明白你的感受”,要讓孩子明白家人可以成為自己的依靠。

    相信孩子

    孩子犯錯時,家長要有條理地進行分析,指出原因,幫助孩子認識事情的嚴重性。

  • 4 # 詩林擷英

    12歲是從小學向初中的過渡時期,是從小朋友向大男孩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男孩子自尊心強,也特別敏感,這個時期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如果教育不當,會釀成不可逆轉的後果。網路上曾經報道一個12歲男孩吳某康因為母親不允許他吸菸,他持刀殺害了自己34歲母親的事。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怎樣在孩子的叛逆期進行有效的家庭教育?筆者認為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一是與孩子交談

    交談是家長與孩子之間最常用的一種教育方式。所謂交談,是雙方站在平等的立場上,父母不要居高臨下,要注意場合地點和說話的語氣,切記,不要喋喋不休,也不要盛氣凌人,更不要在外人面前貶損自己的孩子。交談就是要站在平等的立場上,心平氣和的溝通,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抓住一個孩子感興趣的問題,深入的瞭解孩子的想法。

    二是參加親子活動。親子活動是父母與孩子溝通,建立良好關係的的一個有效辦法。春天可以帶孩子去郊遊,學校裡舉辦運動會或者演講比賽等活動,如果學校允許家長參加,家長就應該放下手中的一切,去義不容辭的參加活動,在活動中跟孩子建立更加親密的關係。

    三是表揚。每個孩子都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都渴望被肯定。所以當孩子取得一點點的成績,家長都要及時的給予表揚和鼓勵,不要視而不見,不要吝嗇你讚美的言辭。也可以透過金錢獎勵,或者是給買書買文具去博物館參觀等方式進行鼓勵。

    四是誠懇道歉。家長不要居高臨下,家長有錯的時候也要主動道歉。我們都讀過曾子殺豬的故事,大人在孩子面前許下的諾言,一定要兌現。大人如果有過錯,也要及時主動真誠的道歉,才能讓孩子信服。

    五是要有耐心。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有愛心,不能簡單粗暴。特別是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要寬容冷靜去原諒孩子。在批評的孩子的時候要就事論事,不要芝麻穀子一起來,更不要拿別人家的孩子說事兒。批評孩子的時候要注意語氣,不要過重的苛責,就是不能一棒子打死,在批評的同時,教他正確的方法,讓他看到前進的方向,讓她看到未來的希望。

    六是以身作則。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給孩子做了榜樣,所以家長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則,比如家長在家要早睡早起,要勤勞儉樸,要喜歡讀書,要講誠信,家長要做到,不要在孩子面前,特別是切記不要在孩子學習的時候玩手機。

    家庭教育還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一是家長要將生命教育納入孩子的生活實踐之中。家長要引領孩子認識自然界的生命現象,幫助孩子建立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呵護生命的意識,告訴他,生命只有一次,不能動不動就拿死說事。

    二是要抓住日常生活實踐,增長孩子居家出行的自我保護知識及基本的生命自救技能。要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一定不要溺愛孩子,不能造成孩子的依賴性,要從細微處入手,以激勵教育為主,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是家長要教給孩子一些勞動能力,給孩子創造勞動機會,培養意識,養成勤勞的好習慣。

    四是培養孩子適度消費和理財意識。鼓勵孩子參與家庭財務預算,合理支配零用錢,防止慾望膨脹,形成量入為出的觀念。不能讓孩子大手大腳揮霍無度。

    五是引導孩子學會感恩父母。家長要為孩子樹立積極的人格榜樣,創造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從大處著眼,從小事入手,及時抓住日常生活事件,教育孩子尊敬老師,孝敬長輩,學會關心,感激和回報他人。

    男還是精力充沛的,12歲的男孩更是如此,因此在這一階段,男孩子對一切事情都表現出很大的熱情,他們熱情的去探索一切新鮮事物,他們願意努力的去做家長交代的事情,他們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更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同。

    但是由於社會經驗少,這一階段的男孩卻常常會體驗失敗,每個人都會經歷失敗,在這個特殊的年齡段,男孩兒似乎對失敗特別敏感。遇到困難與那些年齡較小的男孩相比,12歲左右的男孩更容易沮喪和放棄。12歲左右的男孩有著強烈的渴望,成功和得到他人認同的心理,但是一次次失敗的打擊,使他們自己都不能認同自己,所以更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

    如果在這個時候,家長能夠給予適當的愛撫和鼓勵,孩子就會變得快樂和積極,如果孩子在這時候得到的是一味的批評,孩子就會產生更大的無助感,就會覺得低人一等,覺得人生沒有出路,前途一片渺茫。

    因此,在這一階段,作為家長應該有意識地讓男孩盡情地去體驗成功,例如當男孩想要去完成一項不容易完成的任務時,家長可以在背後默默的幫助他們,即使任務完成的不太好,家長也要尋找他們做的好的地方去給鼓勵和表揚。

    總之,12歲的男孩正處於叛逆期,他們有時會變得脾氣非常的暴躁,他們認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違揹他們的意願,他們會經常表現無助,焦慮,孤獨,所以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和孩子多溝通,多瞭解孩子的內心變化,多鼓勵孩子,多給他成功的體驗。

  • 5 # 張旭語文

    男孩子進入十二歲,就到了青春期,所以叛逆是他的正常心理和生理反應,沒有必要焦慮。但是家長必須做好孩子的青春期教育。

    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家長一定要透過書籍或網路學習青春期的相關知識,做到知己知彼。

    第二,要學著做孩子的朋友,充分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心理和行為變化。

    第三,要把尊重孩子的行為放在首位,切忌不問青紅皂白地責罵。

    第四,要保護和寬容孩子青春期心理和行為的變化,而不是時時嘮叨,事事嚴苛。

    第五,夫妻雙方要統一教育口徑,不能兩張皮,或者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 6 # 蟬之羽

    現在男孩十二三歲多數步入了青春叛逆期,也可以理解為人生的第一次"更年期",無論在身體方面或心理方面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個時期家長就特別要注意孩子的變化,並且適當地改變與孩子相處的方式。

    身體方面的變化相信許多家都會重視,男孩在十二三歲身高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一下就變成一個大小夥子,長到一米六甚至一米七都有,這個時候特別注意加強營養,及時補充鈣,多喝牛奶。

    其實這個時候變化更大的是心理,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上開始從對父母的依賴轉變為尋找自身的獨立,所以家長們就會發現,這個時候你跟他說什麼他都不怎麼服氣,如果微稍嚴厲一些就會發脾氣,甚至尋死覓活的。

    分享我兒子的一個小故事吧,當年他十二歲多,不滿十三歲,七年級,那一年他和我們主動交流的次數漸漸的少了,不再象在小學那樣回家就分享學校發生的他認為好玩的事,有點深沉的樣子,我知道兒子步入青春期了,於是調整與他相處的方式,不再把他當小孩,家裡或他或大家的事都學著去徵求他的意見,讓他提出解決的方法,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他,只要不是很離譜行得通我們就以他的辦法去做,有些行不通的我們也說明理由,並爭取認同,讓他感覺到他長大了。這樣的相處方式早在他心理發生變化之前我就做這方面的功課了,但還是發生了一件讓我們始料末及的事:有一次姨公和舅舅來作客,晚上飯桌上兒子因為一個小細節做得不夠到位爸爸當著姨公和舅舅地面批評了他,他頂回了一句,爸爸忽略了他的情緒地變化繼續說教,兒子突然就站起來把筷子狠狠地丟在餐桌上,跑回他地房間將門反鎖上了,一時弄得幾個大人們很難堪。我料想是小男子漢的自尊心被傷著了,飯後我估計兒子也平靜了些,敲門進屋先替他爸爸道了歉,引導他敞開心扉與我交流,果然不錯,他說他生氣是因為我們父母老是在別人面前說他,他又不是小孩了。他們眼中凡是父母之外的都是別人了,他們也要面子的。之後又就他生氣做出的舉動溝通,他也認識到自己的錯主動打電話跟姨公道歉。

    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們在這個時期,學著與他們平等相處,在教育時也要顧及他們的自尊,幫助他們平穩地渡過青春期。

  • 7 # 悠悠早教

    如果孩子已經開始不接受你的批評教育!甚至有時候你說話他都會特別反感,嚴重時還會頂撞,這時候作為父母的你是不是很疑惑,怎麼會這樣了呢?

    你還會想我平時對孩子這麼好,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想要什麼有什麼,說幾句怎麼就不行了呢?我可是他的父母啊!

    如果真的有以上情況出現出現的話,我覺得咱們做父母也該反思了!你有沒有真正瞭解孩子,有沒有真正為孩子考慮,有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為他思考過呢!他們在咱們父母眼裡永遠是孩子,但是他們也是一個個體啊,也是一個獨立的人啊,他們也會有自己的想法,對於不同事物也有不同的理解!我們為何不能聽他們說說心裡話呢!

    教育孩子是互相成長得過程,孩子出生的同時我們也是為0的!不要因為咱們是父母,咱們說的做的都是對的,咱們也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孩子會學咱們說話,學咱們做事,有時候還會說,為什麼你們能做我就不能做?孩子雖說有錯,但我覺得更多的是我們的錯,總是聽別人說什麼,一聽別人說孩子怎麼,怎沒了,還沒等孩子開口,做家長的先火冒三丈了,聽也不聽,每次都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對家長的也就沒信心了!

    我跟很多孩子聊過天,也問過他們有什麼事情為什麼不和家長說,他們的回答讓我很吃驚,孩子們說,說了也沒用,家長也不會聽,所以他們也就不和家長溝通了!

    可想而之,咱們做父母的在孩子眼裡到底是什麼樣的?如果發現孩子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要及時和孩子溝通,放下身段,放平心態!以前沒有溝通習慣的現在也要開始慢慢溝通了!否則就

    不是不溝通的問題了,甚至危害生命,

  • 8 # 望崖c

    第一次說尋死時就要解決好,讓他不可能再有這個念頭。我家孩子,6歲,批評了他,他說要離家,我立即列舉了在家和在外面的區別,還告訴他,外面的乞丐是怎麼回事。還推薦他如果確實不想和父母一起那就去和爺爺奶奶住段時間吧。什麼時候想回來就回來。小孩哭鬧,威脅父母,無非一想要的得不到滿足二父母的要求不想做三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四想要確認父母對自己的愛。做父母的就找準這幾點,對症下藥一告訴他,他要做的事的結果對他有什麼好處,什麼不好,二告訴他,哪裡他確實是不對的三換種方式讓他思考他要做的事成了之後會怎麼樣。四明確父母對他的關愛,批評不是不愛。

  • 9 # 良師雅集唐山

    12歲的時候正是處於青春期的早期。

    從腦科學和心理學兩方面說,青春期的孩子就是不太適合批評,甚至都不太適合建議。

    1,從腦科學角度來說,就是你大腦的其他部分都已經發育好了,只有額葉皮質還沒成熟的那個人生階段。額葉皮質負責理性、控制和決策,它要等到 20 多歲的時候才能完全成熟。說白了,青春期中的孩子是個判斷力跟不上感情的動物

    2,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說,所以作為父母,你要學會跟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多提問,少給建議。因為建議就是批評,“你應該”,“你為什麼不去試一下”?你:“你應該”,孩子:“我憑什麼應該”?你應該這句話背後潛藏的意思就是你沒做到,你本來應該那樣,但是你沒做到,這就是批評,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你給他特別多的建議,他的反彈就一定變得很厲害,這時候我們應該學會的東西是提問。就是高績效教練那本書裡面所說的東西,就是你要問他說,這件事情你是怎麼想的?那麼如果這樣做的話,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在所有這些備選方案當中,你覺得最喜歡的是哪個?還有沒有更多更好的可能?你看當我們用GROW,G是目標,R是現實,O是選擇,W是意願,用這4組問題問過去,這個孩子的思路就逐漸清晰了,他能夠找到自己的責任感,一個人做事最重要的是來自於它要有對現狀的認知,還要有責任感,所以讓他認知現狀,讓他肩負自己的責任,他才能夠把這件事幹好。如果我們用告知的方法告訴他,你應該這麼做,你應該那樣做,它既不會建立認知,也不會建立自我責任。他會覺得反正是你讓我這麼做的,所以我要做好怪誰呢?怪你,而且他更有動力做不好,

    為什麼? 如果你跟他一說他就做好了,那不是更顯得他沒面子嗎?這件事在你看來給個這麼輕鬆的建議就做好了,那“我”多笨?“我”之前都沒有做好;所以“我”用“你”的建議來做的時候,潛意識當中“我”都會刻意把它做壞,然後來找你說,你看我用了,不管用,啊~這事沒有那麼簡單的啊……

  • 10 # 海海1982

    不論男女孩都一樣。不論之前認為自己孩子有多好,但過了12歲,完全變了,這是怎麼了?

    只要孩子到了青春期,就說叛逆是正常的,我之前也這樣認為,但聽了專家講的,完全是自己的錯誤帶娃導致的,一句話,你對孩子多簡單粗暴孩子將來就多叛逆。之前小沒有力量,現在大了,你說的不對我就有反抗的能力了,簡單吧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解決的方法就是同理心。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對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理解感受價值觀。

  • 11 # 等待燦爛春天

    十二歲的男孩子,心理上已經比較成熟,這時候的孩子已在追求和嚮往獨立,他們會自認為自己已經成熟了,討厭大人總是用看小弟弟小妹妹的眼光看待自己。所以呢,他就會覺得家長對自己的批評“簡直就是一種無聊,以為別人是弱智。”如果你隨隨便便的批評他,他就會覺得家長不尊重自己,就會發脾氣,甚至還會用去死來威脅家長。

    其實這種現象的發生是正常的,是符合孩子心理和生理發展規律的。不過,這時候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也要隨著孩子心理的發展而改變教育方法,否則,還是沿用以前的老辦法教育孩子,孩子不但不“買賬”,可能還會引發孩子更加強烈的叛逆心理。

    心理學告訴我們,對於人的“憤怒”情緒,只有承認有憤怒,並讓憤怒釋放出來,才能最終解決憤怒的情緒。孩子發脾氣是一種憤怒情緒的發洩,就讓他釋放出來,這樣你才能找到解決孩子發脾氣的方法。

    從孩子發脾氣的行為和語言,家長就可以知道孩子為什麼發脾氣的原因。原來十二歲的男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長的理解和關愛,而這種理解和關愛必須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人格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孩子已經是大孩子了,他會有自己的主見,自己的判斷,自己的想法等,你必須尊重他,理解他。

    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你要多給他談心,多與他交流,要尊重孩子的感情。如果孩子有什麼做得不對得事情,你要教育他,你應該把事情弄清楚了,再靜下心來和孩子交談,在交談中指出孩子不對的地方,並要求他改正。這樣孩子才會樂意地接受批評,並且還會尊重和感謝家長。

  • 12 # 旅行大剛

    對十二歲的孩子,有些父母管束太多,而有些則給孩子太多自由。對各個年齡的孩子來說,沒有一成不變的管束規則或限制標準。父母可以根據常識或透過試錯來判斷孩子需要多少自由以及何時需要自由。限定孩子的行為,嚴格說來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事:看電視、打電話的時間、校外活動、言語、食物和節食、何時做家庭作業、晚上何時回家、約會、交友、性行為、做家務、錢財、外表和舉止等等。孩子的自由,是建立在他們與父母之間良好溝通的基礎之上的,同時也要參考其他父母和老師的觀點。儘管現在十歲的孩子擁有更多自由,他們能夠決定自己要做什麼,但對於維持管束來說,正面養育的5個技巧仍然是父母所必需的。當一個十二歲的孩子不受管束並以一種很不尊重的態度對抗你時,你就需要“暫停”了。得讓頂嘴的孩子知道:他的行為不正確,你希望他更尊重別人。隨著孩子的表達能力越來越強,父母需要記住,他們還是不應該用懲罰來威脅孩子,也不應該對管束有過多解釋。當十幾歲的孩子反抗你時,採用獎勵或者命令依然是最有效的方法。你只需要傳達出你的意思,並給孩子時間去理解。只要孩子還沒有獨立生活,他們就需要由你來做主導者,但不需要懲罰。隨著孩子逐漸成熟,他們需要的自由會越來越多。父母經常忙得沒時間參加學校活動,這就很難保持與孩子的聯絡。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他們跟學校的主要聯絡就是孩子,但他們的孩子不願意談太多校園生活。如果父母參與到學校活動中去,這樣他們就變得願意談論了。還好,現代一些新的科技手段使得這種聯絡和接觸變得簡單易行。

  • 13 # 水木格

    講道理,不是批評,人是平等對待,你比他多點經驗,不是你的想發都對,年代照就人,社會養育人,天涼,陽光就好,天熱陽光太熱,黑夜不好,但是人需要,你多說建議,平時教育點點滴滴,是主要,教的不會,看的會,看他平日裡和什麼人在交往,愛做什麼事,看對不對,不能就以你的思路……互相討論[玫瑰][玫瑰][玫瑰]

  • 14 # 張吉林67

    環境造人也可毀人,好環境出好人,壞環境出惡人!古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山有仙,水深出龍,好山才有好水也!

  • 15 # 覃家境

    十二至15歲的孩子是判逆期,打與罵都沒用,只有用自己親身經歷,對與錯,啟發(他她),盲目教育,只有讓他們更判逆。

  • 16 # 木子初然心依舊

    謝謝邀請。找到根源對症下藥即可。作為家長建議先從自身反省。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的大發脾氣,作為家長在平時遇到問題是怎樣對待孩子的,或平時遇到棘手的事是怎樣處理、對待的,有沒有常常忽略孩子的感受亦或有效的陪伴孩子等,這些自身的行為無時無刻的都在影響著孩子。孩子的模仿性很強,言傳身教都是在不經意間形成的。

  • 17 # 繁華前程

    批評孩子不要翻舊帳

    明明的學習成績一向很不錯,但有一次考試考砸了。媽媽看到成績後在書房裡狠狠的教訓他,她找出明明最近幾次考得不好的成績借題發揮,足足訓了一個多小時,直到丈夫回來了還意猶未盡。

    好意容易等到吃飯的時間,她對明明的批評才結束,而明明則一直在小聲抽泣著。媽媽則說得心煩意亂,收拾好東西,拉明明去餐廳吃飯,明明死活不去,而且哭聲越來越大,反抗更激烈。生氣之極的媽媽推搡了明明幾下後,頭也不回自己一個人去吃飯了,而明明則站在書房裡大哭。

    媽媽剛坐下沒多久,就聽到隔壁的書房一聲巨響,接著是稀里嘩啦撕東西的聲音。她和爸爸急忙跑到書房,看到地上亂作一團,明明把書桌上的全部東西都打翻在地,正發狠地撕著卷子……

    面對批評,明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過激舉動?這恐怕需要家長們認真思考一下了。事實上,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會有類似明明媽媽那樣的行為,當孩子犯錯後,家長不是就剛剛發生的錯誤來批評,而是喜歡東拉西扯算舊賬,把以前孩子的過失都放在一起沒完沒了地念叨,殊不知這樣做只會加大解決問題的難度,造成以下後果:

    1.沖淡批評的主題

    某個媽媽在批評孩子時這樣說道:“你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敢表現!像上次小朋友們表演節目,你怎麼不敢上去呢?說一下你就哭了是不是?還哭?你最大的毛病就是愛哭!”“看看,說著說著又亂扔東西了,你最大的毛病就是愛發脾氣!”媽媽想講些什麼了?講來講去,連她自己都不清楚。

    每一位做家長的,都想借著孩子的每一次錯誤,舉一反三,讓他牢記前車之

    鑑,以便以後的路走得更穩健。這種動機當然是好的。然而,批評時嘮嘮叨叨,過

    多地翻一些陳年舊賬,必然會沖淡批評的主題。當批評失去重點,連你都不知道自

    已要講些什麼時,孩子怎麼會知道你在說什麼?這樣的批評能起到什麼作用?

    2.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每個人都可能犯錯誤,試想,如果一個成年人被上司抓住自己的每一次失誤不放,他還能有好心情工作嗎?不可能。成年人都難以忍受,更何況一個未成年的孩子。

    孩子做錯了事,本能地會覺得緊張不安,進而產生會被父母責罵的戒備心理,尤其是一再犯錯的孩子,更是害怕父母把過去的錯提出來。父母翻起陳年舊賬,對孩子沒完沒了地責罵,會讓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孩子有可能會想,自己在父母眼裡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全是缺點,以後再努力也沒有用,自己永遠無法擺脫以前所犯的錯誤,不如這樣一直錯下去,於是從此變得自暴自棄,不思進取,不再改變。這樣一來週而復始,就會形成惡性

    所以,對於孩子過去犯的錯,家長應該學會忘記,不要總是記著孩子的不好。

    父母以寬容和理解的心態對待孩子的過錯,那麼孩子即便再犯錯誤,他也會因為大的理解和支援而激起前進的信心,以及爭取做得更好的決心。

    因此,我們就某一問題批評孩子時,一定要就事論事,有什麼錯糾什麼錯,錯在哪一步批評哪一步,乾脆利落。批評一次,就結案一次,切勿小題大做、借題發揮、“舉一反三”,對孩子以前犯過的錯念念不忘,以防讓孩子無所適從、惶恐不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國時期,為何最終是秦國統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