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緣來緣去b7un
-
2 # 華之少0312
19世紀初的歐洲大部分地區資本主義尚處於萌芽時期。封建勢力十分頑固。拿破崙的戰爭非常大的程度上是鞏固資本主義法國的侵略戰爭。嚴重傷害歐洲各國民族感情。使得他們紛紛加入俄英兩國主導的反法同盟。這就使得拿破收不了手了,如果收手就可能成為失敗的一方。這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了的道理。
-
3 # 太宗歷史
我想你說的是拿破崙為什麼非要去征討俄國。先說一下背景吧,拿破崙是1812年夏徵俄的,此時的拿破崙已經控制了大半個歐洲,只有西班牙和俄國不屬於拿破崙。其實拿破崙本來打算先打西班牙的,但拿破崙向當時的沙皇亞歷山大的女兒求親時,沙皇夫婦百般推辭,拿破崙隨即娶了奧地利的公主,與奧地利結盟,將矛頭對準了俄國。
拿破崙征伐俄國是經過認真準備的,一共集結了52萬兵力,當時的俄國能集結的兵力總共只有12萬,由庫圖佐夫指揮。拿破崙之所以失敗,一是因為補給線拖得太長,物資及兵源都得不到及時補充,二是低估了俄國寒冷惡劣的天氣,在10月份法軍就被迫開始撤退。之後俄軍一路襲擾,法軍則飢寒交迫,實力大損。沙皇亞歷山大乘勝追擊,最後佔領巴黎,流放拿破崙到科西嘉島。
至於拿破崙為什麼不見好就收,大致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拿破崙有自己的報復,而不是一個安於平庸的人。二是拿破崙當時已經控制了大半個歐洲,沒有理由就此停下統一歐洲的腳步。三是拿破崙此時正處於鼎盛時期,實力遠比俄國強大,有很高的把握戰勝俄國。
-
4 # 天上人間文史鑑
拿破崙為什麼不見好就收?這個問題同樣適合希特勒。
見好就收應當有兩個前提性條件:
其一是所收穫的已經達到預期,其二是能夠知道要想獲得更多將付出巨大的代價。
無論是拿破崙還是希特勒都不滿足這兩個條件,況且理想能夠讓人無比的堅定,權力和征服的慾望更會矇蔽理性人的雙眼。
開弓哪有回頭箭,一旦踏上了征服世界的道路,就不會想停下腳步。
在堅定理想和權力與征服的慾望指引下的道路上,勝利能夠激勵人繼續向前,但挫折不會讓人回頭,只會讓人喪失理智,變得偏激。
世界上有一群人,他們只能被殺死,甚至被打敗,但絕不會服輸。
拿破崙在軍事上的天才讓他在戰場上無往不利,這也讓他強化了自身是不可戰勝的神的神話,既然自己都已經認為自己不可戰勝,有還有什麼能夠阻擋他征服的腳步呢?
1805年10月,拿破崙在烏爾姆戰役中取得勝利,反法聯盟投降。
同年12月,拿破崙以7萬兵力擊敗了俄奧聯軍9萬兵力,取得奧斯特里茨戰役的勝利。
透過此戰,俄奧兩國一蹶不振,反法同盟再度瓦解,並使奧地利帝國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歷史悠久的神聖羅馬帝國被終結。
此時的拿破崙已經成為了無敵的神,英國、俄羅斯帝國和普魯士王國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依然被拿破崙的劣勢兵力挫敗。
在第五次反法同盟的失敗之後,拿破崙第一帝國進入鼎盛時期,他也成為與凱撒大帝、亞歷山大大帝齊名的拿破崙大帝。
歐洲歷史上的大帝無不是雄才偉略,功勳卓著的偉大君主,只可惜這些偉大的人物,要麼因故殞命,要麼走向失敗和落寞,也許盛極必衰是他們必然的宿命。
拿破崙走到了人生巔峰,也可惜這就是他的人生巔峰,因為巔峰過後就不得不走下坡路了。
此時的歐洲大陸幾乎已經完全處於拿破崙的統治之下,除了俄國。
如果要見好就收的話,此時便是最好的時刻,但這都只以後來人的角度所做的評判,但對於拿破崙這種偉大人物來說,只有死亡才能阻止他前進的腳步。
對他來說目標達成了嗎?顯然沒有,因為除了俄國,還有英國不再其統治之下,他覺得只有先把陸地上的俄國納入統治,才能更好的征服海峽另一邊的英國。
1812年,拿破崙率領五十多萬大軍遠征俄羅斯,可惜他失敗了,最後只有不到3萬人回到了法國。
拿破崙不是第一位敗在俄羅斯苦寒的氣候上的侵略者,也不是最後一位,因為後來的希特勒也在此重蹈覆轍。
牆倒眾人推,鼓破眾人捶,伴隨著拿破崙的失敗,第六次反法同盟再次向拿破崙宣戰。
從此以後,戰敗成為了拿破崙的家常便飯。
1814年,巴黎被佔領,拿破崙宣佈無條件退位,法蘭西第一帝國宣告破滅。
儘管拿破崙以偉大的人格魅力再次掌控了法國,但他的巔峰早已不在,緊接而來的滑鐵盧戰役更是將他徹底摧毀。
他最終還是失敗了,但他不可謂不是一個成功的人。
對於一個雄才偉略的偉大人物來說,在沒有實現偉大理想之時,見好就收不過是妄言。
後來人所謂的好,對他們來說也許遠不夠好。
-
5 # 般若自在
拿破崙也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想繼續貪天之功,就像人性中對權利和財富永不滿足一樣,歷史長河中,又有幾個人能站在巔峰上,見好就收,急流勇退呢?所謂成也勇猛,敗也勇猛。歷史就是這樣不完美,總是有偉大的另一面來填補失落的另一面,而這就是真實的歷史,真實的人性,所以歷史上那些寥若晨星,見好就收的傑出人物,真的是更加令人佩服,他們才是真正讀懂了歷史——這面神奇的鏡子。
-
6 # 當代曹植
拿破崙為什麼不見好就收?這個問題同樣適合希特勒。
見好就收應當有兩個前提性條件:
其一是所收穫的已經達到預期,其二是能夠知道要想獲得更多將付出巨大的代價。
無論是拿破崙還是希特勒都不滿足這兩個條件,況且理想能夠讓人無比的堅定,權力和征服的慾望更會矇蔽理性人的雙眼。
開弓哪有回頭箭,一旦踏上了征服世界的道路,就不會想停下腳步。
在堅定理想和權力與征服的慾望指引下的道路上,勝利能夠激勵人繼續向前,但挫折不會讓人回頭,只會讓人喪失理智,變得偏激。
世界上有一群人,他們只能被殺死,甚至被打敗,但絕不會服輸。
拿破崙在軍事上的天才讓他在戰場上無往不利,這也讓他強化了自身是不可戰勝的神的神話,既然自己都已經認為自己不可戰勝,有還有什麼能夠阻擋他征服的腳步呢?
1805年10月,拿破崙在烏爾姆戰役中取得勝利,反法聯盟投降。
同年12月,拿破崙以7萬兵力擊敗了俄奧聯軍9萬兵力,取得奧斯特里茨戰役的勝利。
透過此戰,俄奧兩國一蹶不振,反法同盟再度瓦解,並使奧地利帝國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歷史悠久的神聖羅馬帝國被終結。
此時的拿破崙已經成為了無敵的神,英國、俄羅斯帝國和普魯士王國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依然被拿破崙的劣勢兵力挫敗。
在第五次反法同盟的失敗之後,拿破崙第一帝國進入鼎盛時期,他也成為與凱撒大帝、亞歷山大大帝齊名的拿破崙大帝。
歐洲歷史上的大帝無不是雄才偉略,功勳卓著的偉大君主,只可惜這些偉大的人物,要麼因故殞命,要麼走向失敗和落寞,也許盛極必衰是他們必然的宿命。
拿破崙走到了人生巔峰,也可惜這就是他的人生巔峰,因為巔峰過後就不得不走下坡路了。
此時的歐洲大陸幾乎已經完全處於拿破崙的統治之下,除了俄國。
如果要見好就收的話,此時便是最好的時刻,但這都只以後來人的角度所做的評判,但對於拿破崙這種偉大人物來說,只有死亡才能阻止他前進的腳步。
拿破崙也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想繼續貪天之功,就像人性中對權利和財富永不滿足一樣,歷史長河中,又有幾個人能站在巔峰上,見好就收,急流勇退呢?所謂成也勇猛,敗也勇猛。歷史就是這樣不完美,總是有偉大的另一面來填補失落的另一面,而這就是真實的歷史,真實的人性,所以歷史上那些寥若晨星,見好就收的傑出人物,真的是更加令人佩服,他們才是真正讀懂了歷史——這面神奇的鏡子。
對他來說目標達成了嗎?顯然沒有,因為除了俄國,還有英國不再其統治之下,他覺得只有先把陸地上的俄國納入統治,才能更好的征服海峽另一邊的英國。
先說一下背景吧,拿破崙是1812年夏徵俄的,此時的拿破崙已經控制了大半個歐洲,只有西班牙和俄國不屬於拿破崙。其實拿破崙本來打算先打西班牙的,但拿破崙向當時的沙皇亞歷山大的女兒求親時,沙皇夫婦百般推辭,拿破崙隨即娶了奧地利的公主,與奧地利結盟,將矛頭對準了俄國。
拿破崙征伐俄國是經過認真準備的,一共集結了52萬兵力,當時的俄國能集結的兵力總共只有12萬,由庫圖佐夫指揮。拿破崙之所以失敗,一是因為補給線拖得太長,物資及兵源都得不到及時補充,二是低估了俄國寒冷惡劣的天氣,在10月份法軍就被迫開始撤退。之後俄軍一路襲擾,法軍則飢寒交迫,實力大損。沙皇亞歷山大乘勝追擊,最後佔領巴黎,流放拿破崙到科西嘉島。
拿破崙率領五十多萬大軍遠征俄羅斯,可惜他失敗了,最後只有不到3萬人回到了法國。
拿破崙不是第一位敗在俄羅斯苦寒的氣候上的侵略者,也不是最後一位,因為後來的希特勒也在此重蹈覆轍。
牆倒眾人推,鼓破眾人捶,伴隨著拿破崙的失敗,第六次反法同盟再次向拿破崙宣戰。
從此以後,戰敗成為了拿破崙的家常便飯。
1814年,巴黎被佔領,拿破崙宣佈無條件退位,法蘭西第一帝國宣告破滅。
儘管拿破崙以偉大的人格魅力再次掌控了法國,但他的巔峰早已不在,緊接而來的滑鐵盧戰役更是將他徹底摧毀。
他最終還是失敗了,但他不可謂不是一個成功的人。
對於一個雄才偉略的偉大人物來說,在沒有實現偉大理想之時,見好就收不過是妄言。
後來人所謂的好,對他們來說也許遠不夠好。
綜上,不滅俄國,則無法迫使英國屈服,目的達成之前,拿破崙不會收手。另外,法國國內經濟不景氣,矛盾重重,需要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
-
7 # 巴山夜雨涮鍋
拿破崙為什麼不見好就收,停止進攻俄羅斯呢?
希特勒為什麼不見好就收,停止進攻蘇聯呢?
其實,歷史人物並非傻子。所謂的見好就收,也只是部分後來人一廂情願的假想。無論是拿破崙,還是希特勒,那時候根本不具備見好就收的操作可能。
一般認識中,拿破崙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1812年的俄羅斯戰爭。之前拿破崙已經統治了大半個歐洲,徵俄一戰導致6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次年英國就締結了第6次反法同盟, 並導致拿破崙在萊比錫等戰役中失敗,於1814年被迫首次退位。
那麼,按照部分網友設想,假設拿破崙1812年不去進攻俄羅斯,坐擁大半個歐洲,豈不美滋滋?
這選擇其實是不存在的。
簡單說,拿破崙從18世紀末開始的歐洲大戰,本質上說是一場兩個陣營之間為了爭奪西方世界主導權而進行的決戰。決戰的一方是歐洲傳統君主們,包括英國、沙俄、奧地利、普魯士、法國波旁王室、義大利撒丁王國和那不勒斯王國、西班牙王室等等,以英國為總後臺。另一方則是拿破崙代表的新興力量,包括法華人民以及一些受壓迫的民族,如波蘭和部分義大利人等。
這場戰鬥以法國大革命為開端,後來先後經過吉倫特派、雅各賓派(山嶽派)、熱月黨輪番登臺,但大體上都只是革命政權內部派系的更替,拿破崙雖然稱帝,但這個皇帝可稱為革命皇帝。到1811 年,拿破崙已經在Continental粉碎了五次反法同盟,迫使奧地利、普魯士、俄國暫時屈從,扶持了義大利、波蘭、萊茵同盟,佔領了西班牙、葡萄牙、尼德蘭,在Continental一時風光。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最終的勝利。普魯士、奧地利暫時求和,但依舊在舔舐傷口。更可怕的是大英帝國依然對Continental虎視眈眈。只要英國還在,就能夠策動整個Continental的傳統勢力不斷掀起對法蘭西帝國新的圍剿。
拿破崙對抗英國的方式,最直接的當然是登陸英倫,佔領不列顛。可惜這個計劃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時候就已經被拉爾遜海軍上將給摧毀了。因此拿破崙只能退而求其次,實行大陸封鎖,即切斷英國和大陸的聯絡。
而在執行大陸封鎖過程中,沙皇俄國卻拒絕執行。
換言之,1812年時沙皇俄國已經站在了拿破崙的對立面,破壞大陸封鎖體系。如果不迫使沙皇放棄這種立場,拿破崙將遭到英國的不斷圍剿——此時,拿破崙在歐洲並不穩定。普魯士、奧地利正在臥薪嚐膽,西班牙的游擊隊牽制了數十萬法軍。如果拿破崙持久下去,很難頂得住敵人東山再起。畢竟,此時的拿破崙已經在追求個人的王圖霸業了。
所以,假設拿破崙“見好就收”,雖然可能不如歷史位面垮臺得這麼快,但他的收,必然造成英國、沙俄為首的傳統王朝趁勢反攻,最終還是一個敗。而對拿破崙而言,當然寧可選擇一次大膽的進攻,以圖勝利地拔掉英國在Continental的最強大盟友——只不過,他對俄羅斯的嚴冬完全估計不足,這才落到了如此的下場。
,
-
8 # 有時聊人文歷史
拋磚引玉,試從武器角度探討這個問題。
武器三要素無論如何發展,武器都離不開三個要素。
破壞力、射程、機動性。
長子西征時期蒙古騎兵舉中世紀的蒙古騎兵為例,勝在高機動性。蒙古騎兵藉助充足的馬匹供應可以進行數百、上千公里的迂迴。除去馬匹之外,士兵的因素也很重要。蒙古族群過得是遊牧生活,成長在自然條件嚴酷的蒙古高原及西伯利亞地區,他們的生活方式,衣食習慣可以適應長距離的行軍以及寒冷的自然環境。所以蒙古人可以擊敗同緯度地區生活的俄羅斯人,征服廣闊的領土。相反,蒙古人對沿海、海島地區不熟悉,所以他們遠征東南亞會失敗。
在冷兵器時代,在裝備火炮的稜堡出現之前,騎兵可以說是最具優勢的兵種。蒙古族群擁有西伯利亞這個巨大縱深的戰略後方。他們可以利用高機動性優勢從容後撤。
拿破崙時代的法國騎兵拿破崙時代的法國騎兵是當時歐洲最優秀的騎兵。已經按照歐洲習慣分為輕騎兵、重騎兵。法軍的優勢部隊即重騎兵,重騎兵的坐騎為頭高1.5米的母馬或者騸馬,經過專業訓練,是一種可以在炮火的轟鳴中鎮定衝鋒的軍馬,法軍重騎兵是典型的陣地衝擊騎兵。拿破崙在法國大革命後重整法國的騎兵力量,將大革命中流散的騎兵軍官重新召集回軍隊,才恢復了法軍騎兵戰鬥力。由此可見法國騎兵與蒙古騎兵的差異——法國騎兵是準貴族化的軍隊,一旦戰損,短期之內無論馬匹還是軍官都無法迅速補充,一般的馬匹在炮火轟鳴中根本無法執行命令,所以法軍騎兵重新恢復戰鬥力的速度較慢。而蒙古民族全民皆兵,騎兵戰損較為容易快速彌補。
法國本土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溼潤溫暖。法國計程車兵習慣於溫帶或者亞熱帶地區作戰。對於極寒氣候的適應能力不如本地長大的俄軍。
歐洲地緣實際上拿破崙和俄羅斯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是在尚未征服英國的情況下發動針對俄羅斯的戰爭的。這就導致兩線作戰。說到這裡就可以解釋提出的問題了——如果拿破崙在未能征服英國後也放棄擊敗俄羅斯。那麼等待法蘭西帝國的命運只有一個,那就是英俄聯手,從法蘭西帝國的東西兩個方向進攻,法蘭西將陷入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像拿破崙這樣的軍事家是不會放棄戰爭的主動權的。1812年,英國與沙俄簽訂反法條約就是對法國Continental霸權的遏制,沙俄意圖繼續西進,完全控制波蘭,這一點拿破崙是不會坐視不管的。於是與普魯士、奧地利簽訂同盟,發動了對沙俄的戰爭。
失敗的遠征法軍重騎兵的特性決定了法軍重騎兵是個嬌貴的兵種。相對之下蒙古騎兵要比他們皮實的多。從溫帶海洋性氣候地區向高緯度大陸性氣候地區進軍,馬匹因為氣候驟變大量死亡,不僅是戰馬,挽馬也損失慘重。沒有挽馬就沒法移動火炮,也沒法運輸輜重。法軍士兵們也是一樣。大量非戰鬥減員是法軍失敗的重要原因。而鑑於法軍的專業性,法軍大量減員後在短期內很難恢復元氣。而法國國土狹小,沒有戰略後方可言,很容易被反法同盟擊敗。
全球威懾下的平衡翻回頭來,再次探討一下武器。片面地從武器角度來說,二戰後歐洲範圍內的大體和平是因為什麼?
很可能是因為洲際核導彈的存在。
回到武器三要素:破壞力、射程、機動性。
論破壞力,洲際核導彈的威力可以瞬間摧毀一個地區。
論射程,覆蓋歐洲全境。
論機動性,數倍音速,可變軌。
在洲際核導彈時代,任何一個國家的重要城市都可能在數分鐘內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再也不需要戰爭動員、苦戰、長途行軍。
歐洲具備這種打擊能力的有三個,英,法,俄,再加上遙控的美國,四方力量已經足夠讓現代歐洲國家不敢輕舉妄動。
-
9 # Mer86
沒辦法見好就收。
拿破崙時代的大部分戰爭,並不是法國主動發動的,而是英國策動的。
英國之所以這麼熱衷於反法,主要是當時拿破崙觸碰到了英國的兩個禁區:自由貿易和Continental均勢。
這兩個禁區,以第二點為主要矛盾。
也就是說,即便拿破崙願意與英國進行自由貿易,英國也不會與他和解。因為英國絕對不會允許歐洲大陸上出現一個統一,且勢力強大的政權存在。不把拿破崙整下臺,英華人決不罷休。
英國跟法國硬鋼到底,拿破崙怎麼辦呢?
沒辦法,他也只能是硬鋼到底。不然,那就只剩下向英國投降這條路了。
為了反制英國,拿破崙在1805年發動了特拉法爾加海戰,但是結果不理想。法國聯合艦隊幾乎全軍覆沒,主帥維爾納夫和18艘戰艦當場英軍俘獲。
此役後,法國海軍精銳盡喪,拿破崙被迫放棄進攻英國本土的計劃。轉而打經濟戰,想出了一個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招——強制要求歐洲大陸不與英華人做生意。
為此,拿破崙構建了一套大陸封鎖體系。想要把英國孤立,既讓英國的商品進不來,同時也讓歐洲的原材料出不去。
不過拿破崙的辦法並不奏效。因為英國是當時全歐州的金融中心,歐洲大陸的封鎖,起初對英國確實有很大影響,但是英國海軍全殲法國海軍後,牢牢控制了海洋。沒有了歐洲對於英華人來說,不要緊,英國還可以透過各殖民地和海外國家的貿易補充損失。
從1805年至1809年,英國光是從美洲的出口額就從30萬英鎊提升到630萬英鎊。因此英國對拿破崙的封鎖政策有恃無恐。還反而利用金元政策援助那些不滿法國的國家,與這些國家進行走私交易。
拿破崙見英國小日子過得不錯,就繼續加大對英國的封鎖,結果這一加強,就惹惱了歐洲大陸所有國家。
因為當時法國工業生產能力遠不如已經進行了工業革命的英國,生產能力無法滿足歐洲各國的需求。而Continental其他各國大多停留在封建和農奴制,生產力低下,加上長期的戰爭和高昂的賠款,各國非常依賴英國提供的商品。比如當時的德意志地區,就因為拿破崙的經濟封鎖政策,百業凋敝。
所以說,拿破崙的封鎖政策不僅很失敗,而且還搞得Continental怨聲載道,分歧嚴重。
歐洲各國都反感拿破崙,那拿破崙應該怎麼辦呢?有兩個辦法。一是妥協,放棄自大革命之後在歐洲贏得的所有勝利果實,得過且過;二是繼續死磕。
拿破崙是什麼人?打遍Continental無敵手,所以他選擇死磕。並在Continental收拾不服他,繼續與英國眉來眼去的國家。
當時第一個捱揍的是葡萄牙,葡萄牙作為英國盟友,拒絕履行大陸封鎖,導致英國透過葡萄牙這個缺口向伊比利亞半島乃至全Continental進行貿易滲透。拿破崙為此挑起了伊比利亞半島戰爭。
英華人見到Continental內戰了,覺得打倒拿破崙的時機成熟了,就一面在伊比利亞半島牽制並痛擊法軍,一面趁機與反感拿破崙久已的奧地利組成了第五次反法同盟,迫使法軍兩面作戰。
這一戰,法國有些力不從心,險些陰溝裡翻了船,而且沙俄在法國與奧地利大戰的時候袖手旁觀,讓拿破崙很惱火。
於是在1810年開始,拿破崙就跟沙俄正式攤牌了,要求沙俄選邊站——是繼續站在英法之間兩面倒,還是支援法國。
沙俄當時選擇了站在了英華人一側,拒絕履行拿破崙要求的大陸封鎖,重新和英華人恢復了貿易關係。於是之後,拿破崙就策劃了遠征俄羅斯的戰爭。
總的來說。當拿破崙制霸Continental後,他其實就沒有退路了,即便他想退,英華人也不會允許他存在。不把法國打分裂,英華人不會罷手。法國也一樣,當戰爭啟動後,已經不是誰想停就能停的了。所有人,如果不是精疲力竭,但凡還有點力氣廝殺,都會繼續打下去。這就像二戰時期的德國,花了那麼大的力氣取得的勝利果實,怎麼可能說放棄就放棄?如果不是蘇軍打到了柏林城下,德華人絕對不會想到見好就收,放棄既得利益。
我個人認為,拿破崙最主要的敗筆,不是他見好沒收,而是他還不夠狠。他在1807年簽訂《提爾西特合約》後,就應該繼續對奧地利進行窮追猛打,把奧地利打成普魯士那般模樣,而不是回師去打西班牙。允許奧地利繼續保留15萬精銳。
當時歐洲的五大國,英國、法國、沙俄、奧地利、普魯士,拿破崙只摧毀了普魯士。他在拿英國沒辦法,留著奧地利的情況下,居然又連續開拓了西班牙、沙俄兩個戰場,這才是他的敗筆。
假如拿破崙當時徹底瓦解奧地利,鞏固他在歐洲大陸的基本盤,那麼1813年沙俄反攻法國時,就不會進展的那麼順利。畢竟拿破崙遠征沙俄,俄軍損失也很慘。而拿破崙只要還有喘息之機,他也不會敗的那麼慘。
-
10 # 與狼共舞說歷史
“見好就收”這四個字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登天。縱觀拿破崙一生,最終的夢想就是統一歐洲,而要想統一歐洲,就必定見好而收不了。拿破崙想見好就收,其他歐洲國家會同意嗎?
19世紀的歐洲大陸:風雲變幻縱觀拿破崙一生,內壓叛亂、外擊強敵,自始自終都處在戰爭風雲之中。從土倫戰役到滑鐵盧,60多長戰役,只有滑鐵盧一場敗仗,但也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
就當時而言,拿破崙想要重振古代羅馬帝國、亞歷山大帝國雄風,無疑是難上加難。19世紀的歐洲,已經不再是公元前的歐洲,英國、德國、俄國群雄並立,奧地利、西班牙、荷蘭等國也得益於殖民活動的巨大經濟福利而毫不遜色。
拿破崙能不能見好就收?在這樣的格局之下,拿破崙想要統一西歐、乃至整個歐洲無異於痴人說夢。從1793年到1815年短短的22年之間,歐洲各國先後組織了7次反法聯盟戰爭,雖然屢戰屢敗,但滑鐵盧一戰讓拿破崙的統一夢想徹底破滅。
所以說,拿破崙想要在建立起龐大的法蘭西帝國後見好就收,主觀客觀上都不允許。對於拿破崙自身而言:統一歐洲的目標還沒有實現,尚需努力;對於歐洲各國而言,法國的崛起和統治讓其如坐針氈,只有除之而後快。
-
11 # rencong8063
沒辦法,法國當時需要的是殖民地和市場,但是海上航線被切斷了。只能從歐洲其他國家獲取。而這樣做,就只能增加民族矛盾和國家仇恨。根本上說,打敗拿破崙的是特拉法爾加戰役,不是滑鐵盧。至於希特勒,也一樣
-
12 # 蘭臺令君
拿破崙為什麼沒有“見好就收”這個問題要辯證的看,因為題主所謂的“好”很有可能在拿破崙心中還沒有達到“好”的標準。這就好比兩個學生同樣考了80分,平時只有60分水平的學生回家會得到獎勵,而平時有90分水平的同學回家則要捱罵。事實上即使在拿破崙處於事業巔峰期的時候,依然沒有達到拿破崙心中“好”的標準,所以也就談不上收了。他的帝國周邊依然有強敵在虎視眈眈,俗話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就是這個道理。
英國:弱法之心不死對於拿破崙的Continental霸權,英國始終都視之為心腹大患,他們不喜歡歐洲大陸出現一個超級霸主,無論是法蘭西、西班牙還是德意志,英國內閣一直奉行的是大陸均衡政策,誰做出頭鳥就對付誰。拿破崙存在正好挑戰了他們的底線,英國先是撕毀了《亞眠和約》,勾結法國國內的保王黨密謀刺殺拿破崙的行動。另一方面,派遣出使瑞典、奧地利、普魯士與沙俄各國嘗試重新建立反法同盟,企圖由內而外的摧毀新生的法蘭西帝國。在尼凱斯街刺殺事件中,要不是當天馬車伕反常的駕車疾馳而過,被炸死的很有可能就是拿破崙。而事後查明,該事件的謀劃者就是保王黨和英國間諜。此外拿破崙處決昂吉安公爵的行為也激怒了歐洲各國,使其聲譽每況愈下。
西班牙問題,剪不斷理還亂拿破崙另外一個心腹之患就是西班牙問題。西班牙原本是法國的同盟國,法軍也幾乎完成了對該地區的控制,但是隔壁的葡萄牙始終不肯站在法國一邊,成為了英國登陸伊比利亞半島的入口。如果不征服葡萄牙,不僅法國面臨著腹背受敵的危險,甚至連西班牙都有可能重新回到英國的懷抱,再加上西班牙民間的抵抗力量偶然燎原之火,法軍也隨時面臨著覆滅的危險。而拿破崙將西班牙國王換成了哥哥約瑟夫·波拿巴更是激怒了民族意識已經逐漸覺醒的西班牙人,再加上法軍在西班牙作戰不力,約瑟夫從馬德里逃回了法國,使得拿破崙不得不親自率法軍精銳趕往伊比利亞半島,重新收復馬德里,在西班牙站穩腳跟。
沙皇的背盟,法國的霸權搖搖欲墜拿破崙為了對抗英國的,建立所謂的“大陸封鎖體系”,在法國的勢力範圍內(包括法國本土、西班牙、萊茵聯邦、義大利、荷蘭)全部都禁止英國商品進入市場。沙俄原本也是大陸封鎖體系中的一員,不過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眼看著俄羅斯的經濟在該體系的“綁架”下被拖垮,意識到不能再和法國這麼玩下去了,允許英國的船隻停靠俄國港口,允許英國商品進入俄國市場。此舉無疑是挑戰了拿破崙的權威,為此這位法國皇帝數次與亞歷山大一世展開交涉,但結果卻是無功而返,沙俄鐵了心要推翻法國在歐洲的霸權。另一方面,法國在俄國家門口扶持的華沙大公國成為沙俄勢力向歐洲延伸的屏障,也讓沙皇怒不可遏,由此便釀成了1812年的法俄戰爭,這也讓拿破崙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法國的軍事實力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所以說根本不是拿破崙不想見好就收,而是這個所謂的“好”根本就沒有實現過。而且古往今來,所有的政治博弈也從來沒有見好就收之說,拿破崙首先是個政治家,其次才是軍事家。而對於政治家來說,命運的車輪一旦轉動起來,停不停的下來便不是自己說了算了,甚至有時候 自己也是身不由己。
-
13 # 佰海雜談
謝謝邀請!為什麼拿破崙不見好就收?慾壑難填這個成語就是最好的解答!當他把大半個歐洲征服後,征服整個歐洲都已經不能滿足他的胃口了。而且前期的勝利已經讓他變得更加狂妄自大,野心和胃口也隨之無限膨脹。所以,失敗對於拿破崙來說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回覆列表
拿破崙征服了歐洲,俄國是最後一站。拿破崙是軍事天才不假,但是也有侷限性,他也不是神仙,能預知未來。拿破崙最終目的還是統一歐洲,野心驅使他要征服更多國家,百密必有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