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奇葩瞄會談
-
2 # 藍色的白羊
岑參曾在西域留下一件讓後人經常提及的物件。當年他行至車師國時,曾借了交河官衙的幾鬥馬料,留下一張欠條。詩人一去或許因條件所限再未返還,因此這張欠條便成了千年債務。將軍作家朱增泉在遊交河故城時,別人跟他說起這事,他一陣激動,要替岑參還債。別人告訴他,這債恐怕是誰也還不起、也還不清的,他一時啞然。
我設想,岑參在當時因為身無分文,而且對那位官員好說歹說,才借到了馬料,他作為詩人的自尊受到了傷害,他的心情一定不好。至於他打過的欠條,早已在時間的煙塵中流失,年代已如此之久,這筆債確實是沒法再還了。一張欠條是一件事的由頭,雖然那張欠條在視線中變得模糊了,而一件事卻變得更為清晰了。我想,這樣的模糊和清晰其實都很好,有些事情正因為它模糊,才一次次地激勵我們嚮往其中的美好。同樣,我們經由變得清晰的事件相信,岑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仍矢志不移,努力克服困難走到了更遠的地方
-
3 # 布夫舟
1.紅樓夢只有前80回
曹雪芹既幸運又不幸。家道的敗落,生活的困厄,倒是他的幸運,正因為他“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見來者”,才激發起他的創作熱情,不然,世上也就不會有一部《紅樓夢》了。他的最大不幸乃是他花了十年辛苦,嘔心瀝血地寫成的“百餘回大書”,居然散佚了後半部,僅止於八十回而成了殘稿。
2.河南人共同的遺憾——拒絕中科大落戶河南
1969年,有意遷往河南的中國科技大學遭遇河南當局的冷淡,時為安徽省革委會主任的李德生(河南省信陽市新縣人,曾任黨中央副主席和軍委副主席)卻主動要去了這所名校。歷史很有諷刺性,李德生的故鄉就是河南。從此後,中科大成為安徽的驕傲和機會,河南則因此而後悔、痛楚,經年不絕。 -
4 # 羊雜哥
歷史上最遺憾沒有之一之錯過的交鋒。
公元1403年春,時年67歲的跛子帖木兒(Timur lenk,或者叫Tamerlane)在橫掃了整個小亞細亞半島之後,達到了他事業的頂峰。至此,他已經連續戰鬥長達六年之久,歐亞多國籠罩在他屠刀下的陰霾:1398年,他從自己位於烏茲別克的首都撒馬爾罕出發,進攻北印度,屠殺德里;1399年在伊朗;1400年在土耳其;1401年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屠殺巴格達和大馬士革;1402年回到土耳其,在同年的安卡拉會戰中擊潰了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帝國。後組織百萬大軍(人數有誇大)遠征明朝,史稱“帖木兒東征”。
同時期華夏大地上的主宰明王朝,年輕,健壯。在趕走了侵略者蒙元后,國家歷經洪武,建文時期的修整,吏治清明,人心歸服。也是在這一年雄心勃勃的永樂大帝朱棣,剛剛透過靖難取代了侄子建文帝,獲得了整個王朝的統治權,麾下謀士良將如雲,可謂兵強馬壯,加之朱棣本人多年南征北戰無往不利所伴生的信心,去轉動國家的暴力機器,透過武功來穩固自己的皇位,在他心裡早已躍躍欲試。
時間撥回六年前,另一邊,奧斯曼騎兵剛剛在保加利亞重創了神聖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與法國聯軍,被公認為當時歐洲最優秀的軍隊,可是帖木兒卻在一天之內就把它殺得全軍覆沒。還有百年之前全殲過當時所向披靡的蒙古遠征軍的埃及馬木留克騎兵,帖木兒在一年之內就把它痛擊兩次。歷史的天秤好像又一次倒向了“黃金家族”。昔日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們所建立的大蒙古帝國本土元朝和四大汗國,窩闊臺汗國被其他四國分滅,元被明王朝擊潰,而剩下的察合臺、伊爾、金帳全部臣服於帖木兒,無論如何這個冒稱為成吉思汗後裔的突厥跛子繼承者似乎真如祖先附體,無論是向歐洲還是非洲進軍都勢如破竹。
可是帖木兒突然收兵了,留下驚魂未定的土耳其人和埃及人去恢復他們的故土。原因無他,在地球上的另一側上發生的意外事件(靖難),正猛烈地刺激著他的神經。他要回去圓一個夢,一個他已經做了半個多世紀的夢。經過一年多且戰且走的山地行軍(對手是喬治亞、亞美尼亞和波斯的土著居民),他在公元1404年春夏之交返回了自己那金碧輝煌的首都撒馬爾罕。帖木兒當然知道,有客人已經在那裡等他多時了。
這位客人是來自遙遠東方的大明使節。他此行是為了向帖木兒催收已拖欠了明王朝的貢賦。而帖木兒就在大庭廣眾之下指著他的鼻子說:“你們的豬可汗叛父害侄,是一個大混蛋!我現在要去討伐他!”顯然,帖木兒懂一些中文,他知道漢語裡“朱”就是“豬”的諧音,所以才管明成祖朱棣叫“豬可汗”。
他已經準備的很充分了, 據當時在撒馬爾罕的阿拉伯人回憶帖木兒東征時的輜重,糧積若山,馬羊成海。公元1404年11月27日,他毅然率軍離開撒馬爾罕,踏上了“中國聖戰”之旅。
...2月下旬他的部隊已推進至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位於吐魯番的東北方),此處離明帝國西部邊界重鎮哈密衛還剩大約400公里。
一場曠世紀的大戰似乎無法避免,一方是孤注一擲的帖木兒帝國,一方是如臨大敵的大明王朝,雙方摩拳擦掌已準備好了對壘。
...然而世事難料,偏偏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正向哈密進軍的哈里·蘇丹突然得到訊息:帖木爾大汗死了!中世紀的穆斯林生活不像現代的這樣充滿禁忌,酒精飲料是允許的,葡萄酒更是最常見的飲料。自從到達訛打刺以來,帖木爾汗就一直在痛飲。不僅是葡萄酒,他還喝了阿拉克燒酒——中東和遠東地區的一種烈性酒精飲料,通常從發酵的棕櫚汁,大米或糖蜜中提取。2月11日當晚,阿拉克燒酒突然把他的體溫燒起來了,而且越燒越高。亞歐非三大洲最優秀的醫生圍繞在他的周圍,卻全都束手無策。2月18日,帖木爾大汗的心臟停止了跳動。(過去還有1月19日和2月15日兩種說法)他生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不要向敵人示弱!拿緊你們的……劍!”
東征中國計劃,也就這樣隨著他的死亡一道煙消雲散。
若果帖木兒沒有死,我們將會看到同時期世界上最強的兩個帝國之間直接的全面碰撞。且必定會成為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兩方君主同時“御駕親征”指揮的超大規模戰役,從而改變整個東亞乃至世界的格局。
是戰勝明王朝恢復昔日張弓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榮光?還是明帝國勝利朱棣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追擊至中東報復?抑或更遠?畢竟有他父親的前例在,而且以朱棣的性格他一定會。
然而這一切都隨著帖木兒的死亡劃上了句號。
-
5 # 朕說
有個人,一直對自己的一生感到非常遺憾。
這個人,就是辛棄疾了!
辛棄疾從小到大一直想當個大將軍,馳騁疆場,可是一生都未能如願。
夢想當個武將,最後卻成了一位文人。可以說是很遺憾、很戲劇了!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在你們眼中,他是南宋文藝好青年。
粉絲們給他組了很多CP,不管是異性還是同性。
辛棄疾出生的時候,“靖康之難”已過了十多年。
他的家鄉山東濟南,早已是金人的地盤。
可能是吃過了山東煎餅卷大蔥,金人又想嚐嚐江南的白糖藕、馬蘭頭、松子魚、蓴菜湯、宋嫂魚羹......於是,他們再次南下侵宋(公元1161年)。
北方豪傑趁此時機,紛紛起事。
辛棄疾瞅準機會,帶著他招來的2000多小弟,投奔了起義大軍。
和他一起投奔義軍的,還有一個名叫義端的花和尚。
某個深夜,月黑風高,義端偷走義軍老大的帥印,一路開溜,準備獻給金軍。
可開溜到半路,在他面前的,卻是抄近道攔截的辛棄疾。
看著辛哥D罩杯的胸肌,花和尚當場就給跪了。
義端曰:“我識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殺人,幸勿殺我。”
——《宋史•辛棄疾傳》
手起,刀落,鮮血,人頭。這一刀,砍出了辛哥“辛青兕”的外號。
(青兕:古代犀牛類獸名。一角﹐青色﹐重千斤。《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坐騎就是這種神獸)
於是,在大家眼中,辛哥從此成為了猛獸——一般勇猛的人:
眼光有稜,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負,足以荷載四國之重。
——宋·陳亮《辛稼軒畫像贊》
精神此老健於虎,紅頰白鬚雙眼青
——宋·劉過《呈辛稼軒》
那一年辛哥22歲,手中的長刀滴答著——Firstblood!
第二年,義軍決定歸宋。
辛棄疾前腳去建康找皇帝商談,後腳義軍大本營裡就又出現了一個叛徒,他的名字叫張安國。
咔嚓掉義軍首領,逃入金國大營後,張國安鬆了口氣:“來啊來啊你來殺我啊~”
社會你辛哥,聽完只說:“哦,好啊。”
於是,辛棄疾領著五十名小弟,闖入金軍五萬人大營裡,把張國安拖了出來,一路跑回江南,咔嚓斬了。
從此,辛棄疾成為了一個傳說,聲聞朝野,名傳廟堂。
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
——宋·洪邁《稼軒記》
“其實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大將軍對我來說是個挑戰!”歸宋前,辛棄疾連面對媒體的講稿都寫好了。
可當他再次踏上江南的土地,才發現,媒體才不採訪他和他的英勇事蹟。因為他們都在聊八卦!
而南宋的權貴們也都紙醉金迷、不亦樂乎。
辛棄疾多次進言皇帝,要去攻打金國。最後都被皇帝一一拒絕了。
“老大咱們去打架!”南宋皇帝眯著眼,不說話。
“老大咱們兵分三路!”南宋皇帝眯著眼,“呵呵~”
於是,辛棄疾在南宋30多年的生活,不是外放做官,就是賦閒在家。
30多年做得最多的不是殺敵,而是嗶嗶!
他開始經常思考人生,思考的結果,就是無盡的迷茫。
“那不如,就寫幾本詞吧!讓所有人都陪我一起迷茫。”
夢境裡恍恍惚惚,於是他寫遙遠的年輕歲月: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現實中約會姑娘,於是他寫夜色中尋找倩影: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
一個人喝醉了,也會耍點酒瘋: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西江月·遣興》
他感慨豪情不再: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也不忘細膩於平淡的生活: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清平樂·村居》
他把很多話寫在詞裡,最終自己成為了一個大V!
但是,他心裡總是有諸多不甘的。直到生命將逝,他還在用最後的力氣呼喊:“殺賊!殺賊!殺賊!”
所以後人說起辛棄疾的詞:
斂雄心,抗高調,變溫婉,成悲涼。
——清·賙濟《宋四家詞選》
他沒有成為大將軍,遺憾了一輩子。
可若他成為了大將軍,我們又看不到那悲傷、壯烈、哀婉、奇麗的文字了!
社會我辛哥,你的詞,我們喜歡!
--------------------------------
-
6 # 桃源居士45
歷史上有太多的遺憾,數不勝數,聊舉幾例:
第一:荊軻刺秦王失敗,是荊軻最大的遺憾,如果刺秦成功,歷史不知會沿著什麼走向走下去。
第二:鴻門宴上霸王項羽沒殺劉邦,是項羽最大的遺憾,如果早知會自刎烏江,不如當初就把劉邦解決了。
第三:初唐四傑之首王勃死的太早,以彼之才,如果天假其壽,其成就恐怕不在李杜之下。
第四:秦檜死的太晚,是秦檜最大的遺憾,如果早知道要在嶽王墳前跪這麼多年,還不如死在岳飛前面來的乾淨。
第五:明末清初金聖嘆評天下六才子書,分別是屈原《離騷》、莊周《莊子》、司馬遷《史記》、杜甫的杜詩、施耐庵《水滸》、王實甫《西廂記》,可惜僅評了《水滸》和《西廂記》,杜詩評了一部分,其他的都還沒評,就因清初哭廟案被殺,真是可惜!如果他能逃過此劫,相信會有更精彩的評書以享世人,其功恐怕不在《紅樓夢》最後四十回原稿之下!
第六:就是曹雪芹寫《紅樓夢》沒有最後完成而撒手人寰,讓《紅樓夢》成為了斷臂的維納斯,成為了永久的、無法彌補的遺憾!
-
7 # 睇影戲
中國擁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在這五千年的滄桑變化中,有著令人悔恨不已的事情,每當想起來就會拍桌嘆息,假如歷史能夠重來這一切都將改變。
公子扶蘇沒能當上皇帝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創下了豐功偉業,希望可以傳下萬世,沒想到到了秦二世的時候這個大國就滅亡了,公子扶蘇,是秦朝諸多皇子中最有政治遠見的人物,然後便被派去監督蒙恬的軍隊,一起修築長城。如果當初扶蘇當上皇帝,秦國肯定不會滅亡那麼快。
焚書坑儒與先秦文化的失落
在秦朝初年,戰國時期剛結束,百家仍然在爭鳴中,思想領域內極度混亂,而一個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統一,最主要的條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價值觀,而思想混亂是形成共同價值觀的大敵。經歷這一場中國歷史上的文化浩劫後,中國到底損失多少歷史記載、文化典籍和宮廷記事等無法估量的歷史寶藏,至今也沒有人能夠統計得出來。
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一直在歷史上是一個巨大的遺憾,如果項羽渡過烏江,重整軍隊,是否會東山再起呢。會不會打敗劉邦建立一個新的王朝呢?“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直也是歷史上的一個巨大遺憾。如果沒有這些遺憾,那麼歷史有可能將會重演!
-
8 # 嘉道文流
歷史上有太多遺憾,往往偶然的一個人、一件事、一個決定,都有可能影響歷史程序,從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比如眾所周知的關羽。關羽是劉備的心腹愛將,他有能力、又忠誠,所以劉備派他鎮守荊州這個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地。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奪取漢中,蜀漢形勢大好。關羽自作主張,貿然發動了襄樊戰爭。戰爭初期,關羽勢如破竹。他“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困曹仁於樊城,《三國志·關羽傳》記載“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徒許都以避其銳”。然而好景不長,由於關羽的剛愎自用,大意輕敵,導致東吳呂蒙白衣渡江,偷襲南郡。此時曹魏方面趁機反攻,關羽腹背受敵,最終敗走麥城,身首異處。關羽在歷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物,然而因為自負的性格,造成太多遺憾。他不但自己身死,更弄丟了荊州。諸葛亮《隆中對》曾謀劃“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眾以向宛、洛,將軍(劉備)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可以說,荊州之失,蜀漢集團自此再無逐鹿中原的機會了,最終也造成了劉備猇亭遺恨。
-
9 # 魔宙
100年前有個華人曾想聯合世界各國退位君主組個流行樂隊,進行世界巡演,遺憾的是這個想法最終沒能實現。
這個歷史上著名的遺憾起因是這樣的:
溥儀的英文老師莊士敦,兼職替他處理外國來信,有次他收到了一封比較特殊的信,信中一個自稱逃亡到美國的俄國退位沙皇,打算聯合世界各國失去王位的君主建立個聯盟,並誠邀溥儀加入。
莊士敦第二天就把這封信轉交給了溥儀,溥儀對這個專案很感興趣,立刻動用了他的幽默感,提出要在聯盟裡增加個專案,讓各國退位君主組個樂隊,進行世界巡演,遺憾的是被“囚禁”在紫禁城中的他最終也沒能開啟自己的演藝生涯。
▲ 在莊士敦的影響下,溥儀認識了西方世界,並嚮往著西方生活。他喜歡打網球,打Golf,他剪掉了辮子,還常穿一身西服,戴一副墨鏡。
據說溥儀這個人非常喜歡樂器,擅長彈奏,也極富自嘲精神。
雖然組個樂隊很可能是他的一句玩笑。
但試想這支樂隊要是真成立了,站在舞臺中央俄國退位沙皇彈著吉他,德國退位皇帝彈著貝斯,奧匈帝國退位皇帝當鼓手,奧斯曼退位皇帝彈鋼琴,清廢帝溥儀親自做主唱,這絕對會成為音樂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末代君王玩兒“搖滾”,聯合廢帝搞巡演,Slogan都給他們想好了:“王朝雖滅,搖滾不死!” 隊名就叫“亡朝樂隊”好了。
沒能看到這些人組成的樂隊,絕對算是歷史上一個不小的遺憾了。
參考資料:《紫禁城的黃昏》 莊士敦 譯林出版社 -
10 # 書僮3m0m
這個問題我前幾天已經回答過了,你可以搜尋下看看,裡面作了比較詳盡的回答。
回答的題目是《你覺得古代歷史上有哪些瞬間最讓人扼腕嘆息?》
回覆列表
和氏璧丟失……
阿房宮被焚燬……
《蘭亭集序》流失…………
禹鑄九鼎失傳…………
焚書坑儒導致先秦之前的文化流失……
“靖康之恥”中國文化瑰寶失傳……
華佗《青囊書》被毀…………
中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但在歷史記載當中,有許多我們只能聞聽卻無法感覺和觸控的文化寶藏……
對那些歷時千年以上的文化損毀所留下的空缺,我們除了遺憾之外,只能遺憾……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中國歷史上哪些極為著名的遺憾之事…………
①和氏璧、傳國玉璽的失落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和最珍貴的一塊寶玉石。
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塊玉石能珍貴到與它相提並論。
和氏璧和由它製成的傳國玉璽在中國歷史上斷斷續續流傳了很長的時間,直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當時石敬塘引契丹軍攻至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玉璽就此失蹤,再也不見了蹤影。
從那時以後的各朝各代,都是當朝的帝王自己刻制自己的玉璽,再也沒有能得到歷朝歷代都認可的真正的“傳國玉璽”了。
這個損失之重,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來說是多麼的巨大,誰都能掂量出其中的分量來。
而傳國玉璽到底是什麼材料製成的,恐怕真的成為一個千古之謎了。
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就此失傳至今……
②華佗《青囊書》的焚燬
華佗行醫在東漢末年,是中國最早能實施外科手術的醫生。
他一生的傳奇醫術令歷代國人歎服。單是給關羽刮骨療毒的事蹟就被寫入了正史、改編為各種戲劇,廣為流傳在民間。
可惜的是,華佗的《青囊書》卻沒有流傳下來,中國醫學就此所損失的東西太多了,許多東西只能是一些千古之謎了。
這真的算是中國醫學界損失的一大筆寶貴的財富……
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宮是歷史記載當中最為雄偉的宮殿建築了。
無論是前三代還是後來直到清末的兩千多年間,再也沒有任何古代的建築可以和阿房宮相比較高低了。
由於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時只建成一座前殿,即阿房宮。
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寫道:“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借杜牧的《阿房宮賦》流傳於千年後的今朝,至今仍令人想入非非。
但阿房宮這座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蹟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它與現在遺留下來的古建築之間有些什麼傳承關係?
是否有些當時建築時奇巧的工藝沒能流傳下來?
這些看來都將是千古之謎了。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阿房宮能夠留存到現在,她一定比印度的泰姬陵、法國的盧浮宮要壯觀得多!
阿房宮毀於西楚霸王項羽的一把火~著實是令人惋惜……
④焚書坑儒與先秦文化的失落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果斷採取一系列有利於統一國家的政策,對穩定當時的政權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這些政策也產生不可預計和估量的後果,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甚至對此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人人皆知的“焚書坑儒”,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的事件。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在咸陽宮置酒宴飲。博士僕射周青臣當面頌揚始皇,稱其“神靈明聖,平定海內”、“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齊人淳于越則不以為然。
他認為:古時殷周分封子弟功臣,故能長有天下。“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一旦有事,誰來救助?為此,他主張以古為師,認為“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本來議論朝政意見相左是正常的事情,甚至是對朝政有好處的事情。
但時任丞相的李斯卻出於自己的利益考慮,向秦始皇進言: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治國措施。“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三代之事,何足效法!因此,李斯建議禁止私學,規定“若有欲學者,以吏為師”。天下“書同文、車同轍”,一切以秦國的標準為是。
除了《秦史》之外,六國的史書全部焚燬,除了秦史官儲存的詩、書、百家言和農、醫、卜筮等書之外,凡民間所藏之書全部焚燬。秦始皇被“建萬世之功”的言論所矇蔽,遂同意了李斯的意見,下令焚書。“書同文”後,則統一按照李斯的小篆體寫字。六國以各自書體所記錄的全部書籍、手稿、政令、檔案等均被付之一炬。秦小篆前六國所書的大篆從此再也無人能識。
就在焚書的次年,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發生一起“坑儒生”事件。公子扶蘇受到牽連被叱到邊塞去了。天下便一步步落到秦二世、趙高等人的手裡。
原本秦始皇想借“焚書坑儒”來達到穩固自己江山社稷的目的並沒有達到,李斯想借“焚書坑儒”來為自己揚名立萬的目的也隨著自己被趙高“腰斬”而徹底落空。
經歷這一場中國歷史上的文化浩劫後,中國到底損失多少歷史記載、文化典籍、宮廷記事和民間傳奇故事等無法估量的歷史寶藏,至今也沒有人能夠統計得出來。
要不是孔聖人家中的影壁裡藏著《尚書》,“五經四書”恐怕就要少一經了。
這不能不算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文化浩劫帶來的千古遺憾。
⑤禹鑄九鼎的失傳
秦漢以後民間就廣泛流傳禹鑄九鼎傳於商周的故事,如《史記》說“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用於祭祀,“遭聖則興”,周滅亡“鼎乃淪伏而不見”。
大禹治水不僅使九州恢復了生機,而且加強了各地的聯絡。
九鼎就是由九州的貢金所鑄,所以可引申為國家統一的象徵。它遭聖則興,亂世淪伏,因此不僅是統一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還是盛世的象徵。
夏亡,成湯把九鼎移至商邑,又為殷鎮國重器。殷亡,九鼎為周所得,周武王又遷至洛邑。陳於西周鎬京。周公制禮作樂,創列鼎制度,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是也。鼎於是成為權利的象徵。
“問鼎”成為爭奪天下權利的表現。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秦掠取九鼎時傳說九鼎突遇風浪沉沒於泗水,秦始皇曾派人多次打撈,始終沒能得手。
記載著中華民族統一歷史的九鼎就此失去了下落。自夏禹鑄九鼎,作為傳國之寶,這九鼎就成為權利和國家的根基和象徵。
⑥《蘭亭集序》的失蹤
東晉時期的書聖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夠撼動。
他傳頌千古的最佳書法作品就是寫於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蘭亭集序》,這是任何對中國書法有起碼瞭解的人都熟知的事情了。
有關《蘭亭集序》的故事也在歷史上廣為流傳,最為人們認可的一種說法就是:唐太宗派蕭翼到辯才和尚那裡騙取到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蘭亭集序》後,把他一直帶在身邊,並留下了遺囑:死後用這一絕世珍品殉葬。世傳閻立本作《蕭翼賺蘭亭圖卷》(現藏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即以繪畫形式反映此事。所以後人都認定《蘭亭集序》最後的歸宿是在唐太宗的昭陵裡。
⑦“靖康之恥”損失的文化瑰寶
宋朝的江山大部分毀在宋徽宗手裡,是歷史的定論。
宋徽宗有才,能寫會畫,還獨創一種書體,叫瘦金體,寫起來瘦勁挺硬、灑脫靈動,是少有的才子皇帝。
但宋徽宗理政昏庸,喜歡聽奉承話,生活奢侈,身邊沒有忠臣,國家大事亂如一團麻。後人說,宋徽宗“創造一種書體,失掉一個江山”。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諷刺。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開封),上自徽、欽二帝,下至三千多后妃、皇子、公主以及宗室近戚,都被金兵俘往北國,北宋就此滅亡。宋宮中所有的法駕、鹵簿等儀仗法物、宮中用品、書籍、印板、渾天儀、銅人、刻漏、古器、各州府地圖,連同宮人、內侍、伎藝工匠、倡優、府庫蓄積,全部被金人席捲一空。
金軍除索取金銀絹帛之外,還搶去皇帝玉璽、儀仗、天下州府圖、樂器、祭器,以及各種珍寶玩物,擄走百工、技藝、宮女、內侍、僧道、醫卜、娼優和皇子、皇孫、后妃、帝姬(公主)、親王等貴族,與太上皇宋徽宗一道押送金營。據說,宋徽宗聽到金銀財寶等被擄掠的訊息時毫不在乎,等聽到他精心收藏的皇家藏書、藏畫也被搶去時,才仰天長嘆。
宋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編成一部皇家藏畫名錄《宣和畫譜》,著錄內府秘藏“魏晉以來名畫,凡二百三十一人,計六千三百九十六軸。”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唐代的大畫家吳道子的傳世作品現在已經看不到,只有民國時徐悲鴻先生收藏的一副《八十一神仙卷》被認為是吳道子的真跡,但還沒有最後的定論。徐悲鴻先生在此畫上題上“悲鴻生命”四字,可見此畫在徐悲鴻心中的無上地位。而《宣和畫譜》著錄的北宋宮廷中收藏的吳道子的畫竟有九十三幅之多!
傳世名畫晉代大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摹本),現藏英國大都會博物館,國內現已沒有顧愷之的畫作。北宋時期宮廷中藏顧愷之的畫作計有:夏禹治水圖、古賢圖、淨名居士圖等九幅,令人仰慕不已。
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是現在故宮所藏最珍貴的一副畫作,是故宮畫藏的鎮館之寶。有關它的身世,收藏家張伯駒用一座王府換來這幅畫的故事盡人皆知。除此而外,隋代的畫作在全世界都沒有第二張。但《宣和畫譜》記載:“御府所藏”展子虔的畫作計有:維摩像、授塔天王圖、法華變相圖等二十幅之多!
舉不勝舉,可惜的是,在遭遇“靖康之恥”後,被金兵掠到北國的無價之寶就再也沒有回來,中華文明就此損失一批無與倫比的珍貴寶藏。
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終究只能成為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