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哇哦你好美
-
2 # L王ZG
不是窮,是人的思想觀念,治理體制的落後。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興起洋務運動,也有錢建成了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海軍艦隊,北洋水師。可是甲午戰爭這個艦隊全軍覆沒。這一切都與當時國家級的防務理念,治軍理念有關。沒有體系化的先進的國防和治軍理念,某一方面先進的武器,阻擋不了侵略者的侵略。其實更大層面看是歷史公論的閉關自守,從朝廷到民間絕大多數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發生了啥,推進人類進步的主要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西方國家工業革命都完成了,清王朝還不知道,生產力落後於西方國家。思想的落後,治理體制的落後,生產力的落後,加上閉關自守不去追趕,所以只有捱打。抗美援朝我們一窮二白為啥能打贏?就是因為我們的思想不落後了。
-
3 # 搞笑快餐車
晚清政府真的很軟弱嗎?清政府究竟有沒有奮鬥過?
對於晚清時期的印象,大多數人都覺得清政府十分的軟弱無能,簽訂著各種各樣的不平等條約,各種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百姓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多少人都覺著清政府的存在簡直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恥辱,使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但是,咱們換個角度來看,近代中國的清政府,又何嘗不在奮鬥,努力使自己融入到世界當中呢?
1840年,由英國最先打開了清朝的大門,發動了鴉片戰爭,迫使中國簽訂了《南京條約》這個不平等的條約。但是此時的中國是剛剛睜開眼睛,對世界還沒有概念,即使是外國侵略的中國,對當時的中國並沒有起到太大的震動。《南京條約》對清政府來說,並沒有讓清政府覺得損失什麼,於是鴉片戰爭一過,清朝又以天朝上國自居。
隨著時間的發展,國內發生了太平天國運動,國外英法聯軍發動了對國內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個時候,中國才慢慢的意識到,其實自己和國外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我們應該效仿外國,進行改革。
但是老祖宗的東西由不能丟,於是由慈禧太后支援,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主辦的洋務運動開始了。洋務運動主要是學習西方的技術,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自強”。在洋務運動的這幾年,由於國家壟斷經濟,各個方面的技術都有了很大的發展,現代化的企業,學校也都建立了,還建立了一支在當時較為強大的北洋艦隊。
可是甲午戰敗,一巴掌給中國打醒了,光是學習西方的技術,並不能使自己的國家真正的強大起來,改變還要在政體上發生改變。此時中國民眾也被激發起來了,上書申請變法。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不斷的在尋找適合自己的變法之路。
日俄戰爭,讓中國看到了方向,選取了君主立憲制為改革的制度,並且清政府還立馬做出反應,讓五大臣出國考察,歸國後,清政府也是立刻付諸行動,在1908年頒佈《欽定憲法大綱》,並預備九年預備立憲,國家的改革形勢一片大好。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1908年這一天,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都去世了,國家權力陷入了真空。之後由宣統皇帝溥儀繼位,隆裕太后垂簾聽政。這個時候,立憲又陷入了困境,由於民眾對清政府這樣的政治結構的不信任,紛紛上書要求儘快迅速成立議會。
清政府也在積極的迴應,把預備立憲的時間縮短到了5年。在1911年就宣佈了議會成員名單。可是這個名單,一下子讓清政府陷入了困境,11個人當中,七個皇族,四個漢大臣,被稱為皇族內閣。同年,清政府要收歸鐵路國有,但是對民眾損失的錢卻是不予理會,爆發了四川保路運動,最終發生了辛亥革命,讓清政府退出來歷史舞臺。
雖然清朝是滅亡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清政府在最後階段,確實是努力的改革,想把國家變得更好,只是當時積怨已深,很多問題,無法得到很好的解決,最終也送葬了清政府。
-
4 # 頤和玉泉
其實清政府當時財政狀況用現在的GDP指標來衡量的話一點也不窮,有資料顯示,當時清政府GDP就相當於現在美國GDP佔世界的總量,可謂相當有錢。經濟實力很強大為啥滅亡了呢,首先,清政府持續統治276年,不論是統治階級還是平民百姓都是安逸的太久了,加上閉關鎖國政策,從上到下都是為我天朝為尊,不思進取,科技和軍事實力逐步退化和落後,老古話說的好,落後就要捱打,當鄰居日本和西方列強看見這個東方大國這麼富有,而且軍事實力這麼弱的時候,就相當於一個小孩守著一堆黃金,不讓人起搶劫的念頭都難,列強就這麼敲開了清朝的大門,開始了他們的燒殺搶掠。其次,清政府的腐敗造成了民心盡失,政府有錢,而民不聊生的時候,會不斷有人揭竿起義,清政府內部就開始亂了,統治之基不穩了,既是沒有列強入侵,清朝滅亡也是遲早的事兒。
-
5 # 愚翁168
清政府的窮和落後都是朝廷自身腐朽守舊所致,也是歷史潮流之必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政治體制落後。二十世紀初,世界己進入資本主義工業社會,而清朝政府還處於手工業時代的農業社會。這種嚴重落後世界發展潮流,西方列強早己虎視眈眈,被動挨打己成必然。二是腐敗無能,一遇外侮,割地賠款求和,把國家變成西方殖民國的提款機器,豈有不窮之理?三是世界先進思想不斷深入人心,華人逐漸覺醒,遂奮起反抗,清朝政府終成人民公敵,故亡無疑。
-
6 # 閒話精彩
清王朝的滅亡,是封建制度沒落的趨勢下,與當時主流的資本主義制度衝擊下的必然。
在封建王朝的體制下,社會的財富主要集中於官僚、地主手裡,對於普通的老百姓來說是貧窮的。封建的小農經濟,與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大國相比較,經濟缺乏競爭力和長足發展的潛力。
另外,整個王朝都以“天朝上國自居”,對於國外的先進思想、技術都缺乏正確的認知,盲目的貶低國外的一切事物;而國內依舊是科舉八股,禁錮著讀書人的思想,在現代文化、科技等領域不能有所發展。
清朝後期,政治腐朽,貪官橫行,而且政府朝堂上的掌權者,造就著大清朝堂上的保守固化、內耗爭權、揮霍無度的昏暗政治。特別是慈禧太后,為過生日,可以挪用軍費,造成日後北洋艦隊有炮無蛋的窘境。儘管有著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等一系列的能臣,卻也不能夠扭轉乾坤。
外國勢力的不斷入侵,清王朝在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事實力等都不如別人的情況下,被迫簽訂了一紙紙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賠償著一筆筆戰爭賠款。這一筆筆賠款的真金白銀,都加在老百姓的身上,觸發了不斷的農民起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嚴重的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將清王朝,進一步拖進了滅亡的深淵。
因此,僅僅是經濟的貧窮落後,一個王朝也不會那麼容易的倒下,大清王朝的滅亡是其所處時代下新舊制度衝擊,和清王朝本身面臨的內憂外患的必然結果。
-
7 # 奮努的的
清政府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巔峰,各個社會功能的執行相對以前諸朝比較成熟,不過並非全部都勝過以前各朝。不論人口、財力、軍事,都發展很不錯,當然也有他的侷限性,畢竟是少數民族統治!
但是,對比歷經文藝復興、一次科技革命、大航海時代的西方列強,只有捱打的份,有著巨大的無法彌補差距!毋庸置疑,他就是落後的!
清政府的滅亡是必然的!他的統治階層絕不容許真正的西方式的君主立憲制,佔有絕大部分的漢人也不容許滿人成為中國的精神領袖,沒有日本式的傳承久遠的皇族!不管是戊戌變法、還是洋務運動,實質上是為了拖延滅亡的程序!
再說各大軍閥,還有無數覺醒的華人也深刻的明白,變法是解救不了清政府,更解救不了中華民族,戊戌六君子就是以他們的鮮血證明了!
-
8 # 古今史外
封建制度異常強大,且有儒家倫理思想“忠君”“盡忠”的維護,人們的思想觀念很難改變;
中國的自然經濟異常分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革命力量不易集中;而且中國百分之80的人口都是農民,資產階級並沒有重視這部分力量;
資本主義經濟異常弱小。僅憑資產階級力量不足以推翻強大的封建地主勢力;
中國的殖民侵略者異常地多。英、法、日、德、意、奧、萄、西、美、荷等都不想讓中國強大起來,他們極力與清政府勾結,鎮壓革命力量;
清政府的領導還是挺負責任的,清政府的衰亡還是因為封建統治的沒落,官場的日益腐敗,軍事上的政令不一,在加上清政府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在受到西方的資本主義衝擊之後還一味保守,一會靠洋務運動造的武器,一會靠義和團,不改進自己的制度,是無法跟上資本主義的腳步的。
-
9 # 最美是距離
清末用一句話可以形容,那就是民困國窮。
一個國家的財政情況不能看軍隊的武器裝備,不然今日的印度豈不是國富民豐?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清朝是一個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然後還要在加上兩條,銀本位和白銀大量流失。
首先是貿易逆差,
光緒十一年,清朝的貿易逆差是2300萬兩白銀
光緒二十一年,增長到了2800萬兩白銀
光緒三十一年,增長到了2億1000萬兩白銀
中國並不是一個銀礦豐富的國家,市場上的白銀是整個明清時代從世界市場上吸收過來的,如此龐大的貴金屬流失,國家的物質財富還能剩下多少?
晚清的田賦長時間維持在三千萬兩左右,同時到了清末膨脹到了四千八百萬兩,在白銀不斷外流的情況下,農民為了完稅會直接承受物價下跌的雙重剝削,在耕地和人口規模沒有變化的情況下田賦增加到了一半。
大家不要覺得這是一件小事情,覺得貿易逆差關農民什麼事。
農民完稅的時候,第一步是將農產品轉化為銅錢,然後再將銅錢轉化為銀兩,朝廷以銀兩計稅。
市場上因為白銀流失必然造成銀價上漲,農民要賣出更多的農業剩餘來完稅。
大清的老爺們是不會懂也不會管這些事情的,即便是林則徐這樣的精英士大夫也只能考慮到“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至於這之後更大的經濟變化並不在孔孟之道的思維方式裡。
羊毛出在羊身上,這樣百姓還能有多少錢?
為什麼一八四零年之後晚清的農民運動此起彼伏,為什麼廣東廣西成為了最早出現農民起義的地區?這裡面是有因果聯絡的。
同時清朝完成了厘金制度改革,在清末每年的厘金收入達到了四千八百萬兩
厘金是標準的惡稅,在這裡不多做描述,其本身對工商業的損害也不展開
這是一筆紙面上的錢,因為這筆錢是控制在地方督撫手裡的地方財政
清廷地方財政和中央財政之間的矛盾,道光年就有所顯現,“茲據戶部查明,積年漸久,延欠頻仍,綜計欠解銀數,除鹽務懸引未完及帑利等款準其分別展緩外,其餘拖欠有二千九百四十餘萬兩之多”。
到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地方督撫更是把握了財權,清廷雖然在光緒年數次加以整頓,但是效果寥寥,厘金從來都是停留在紙面上。
同時英華人控制的海關也能提供接近五千萬兩的財政收入
但是這個財政收入是建立在上面巨大貿易逆差的前提下的,本質上還是一杯鴆酒。
同時清王朝還有大量的外債和賠款。
先說賠款,清王朝的賠款規模是13億兩白銀,這個就不細說了。
再說外債。滿清外債的起始是咸豐三年為了鎮壓太平軍所借銀元13000元
到了滅亡時,五十八年間,清廷可以確認的外債共有280筆,約計13億兩白銀。
比如1903年,當年清朝應賠償的庚子賠款數額在2183萬兩,而之前外債的本息在2330萬兩,佔當年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四十,支出的百分之三十三。
有朋友說晚清收入是兩億兩白銀,只要十年的財政收入就能夠將賠款和借款全部付清。
對不起,真的不行。
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相減的結果財政盈餘才是你一年真正的所得。
而晚清的財政是標準的赤字財政。
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的財政赤字是1290萬兩,到了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財政赤字達到了3000萬兩,整個財政是連年惡化。
若說慈禧老佛爺遠勝康乾,晚清吊打漢唐,那就真是窺一斑不能視全豹。
康熙時期戶部裡有六百多萬兩的白銀盈餘,乾隆晚期戶部的白銀盈餘有一千多萬兩,老佛爺兩億多的財政收入其結果是戶部裡沒有銀子。
所以老佛爺吊打康乾真的是有些黑色幽默。
那麼問題來了,兩億多的財政收入都用到哪裡去了呢?
就是我上面說的,晚清兩億兩的財政收入絕大多數都用在了賠錢上,佔到了全部開支的百分之四十。
而行政支出,佔到了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六。
另一方面清廷更加難以理解的是窮奢極欲的做派,清廷的外債在甲午年前就已經呈規模。
所有外債之中軍費支出3400萬兩,華人引以為豪的定鎮二艦就是十足的借款產物。
而用於輪船局、鐵路、織布局等工業方面的外債投資只有470萬兩,更加驚人的是頤和園、三海等工程的工程款項也有外債所出,佔到了450萬兩。
到了後期,巨大的財政壓力更是逼得清廷涸澤而漁,出賣路權貸款加大盤剝最終引出了保路運動,而辛亥運動之所以能夠徹底推翻清政府更是因為其財政的拮据。
在外國銀行團不貸款的情況下,外華人控制的海關扣押關稅款項之後,清政府連鎮壓的軍費都沒有。
如此大清焉能不亡?
這樣的一個情況就是政府沒錢,國家也沒錢,誰都沒有錢,看一看非洲人民的生活,就知道大清到底是個怎麼樣的活法。
殖民地人民的苦難不用多說。
-
10 # 歷史直達
清政府是落後,不是窮,而且是觀念落後,不肯改變。融入不夠徹底,一直對漢族抱有成見,對人民抱有成見。其實,看清朝的對外作戰,沒有哪一場是真心想徹底打一場戰爭,更沒有發動人民去抵抗。隨便打一下,打不過就投降講和,割地賠款也無所謂,反正也不是我的,就是不認真打。認真打的話,未必輸,鄭成功能打敗荷蘭,劉永福打敗法國就是例子。所以,清朝入關幾百年,戰鬥力下降了,但觀念還是我是關外的,裡面的這些是佔來的,敗光也無所謂。所以,到孫中山的時候,依然打著驅除韃虜的旗號,可以看出清朝的融入感是多麼差。這樣他們一點都不珍惜中國的領土,只是把它當成賺了的財產。以清朝當時的實力,它要下定決心來發動人民與入侵者戰鬥到底,是沒有哪個國家能打贏中國的。近代戰爭,看著就窩火,比如第一次鴉片戰爭,那是戰爭嗎,英國十幾條船過來,就沿著海邊打了幾炮,就割地賠款了,真的是太容易了。真的無法理解,只能理解為這些也是他們佔別人的,隨便花點無所謂,不影響我喝酒就行了。英國很厲害嗎?他們下船到廣州三元里,一群農民拿鋤頭都把他們包圍了,還是廣州知府出城驅散農民解的圍。所以,清朝的高高在上的觀念,看不起漢族的觀念,不肯團結各族的觀念,不肯改變成見,最後導致了亡國,作為統治者,一定得團結人民,及時更新觀念,不斷變革才能長久不衰。
-
11 # 鋒在起時
都窮,所以落下個“東亞病夫”的名號。
對內,財政入不敷出,對外,無力阻止鴉片流入,整天見鴉片,能富的起來麼……
歷史的事實告訴我們,國家撐不住代價是巨大的,鴉片戰爭失敗的代價是直接作用在每個人的身上的,導致無數人傾家蕩產家破人亡,這絕不僅僅是屈辱的問題,而是國破的同時家亡。
現代的事實也告訴我們,伊拉克和敘利亞在國破之前日子還能過,再不濟也不至於饑荒,真到了國破的時候,就該難民遍野、餓殍遍野了,這還是有石油能拿來“換食品”救命的國家
-
12 # 名哥說電影
自從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滿族建立清朝以來,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200多年的印跡,並且還在這個過程中創造了康熙盛世等輝煌的時刻,但清朝的盛世沒有維持多久,從道光執政開始走下坡路,直到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退位,華人民走向共和,這個歷經兩個多世紀的朝代也從此畫上了句號。
關於清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在眾多因素中我認為是以下幾點導致了清政府的滅亡。
制度上的落後清朝政府還是中國封建制度的延續,是皇權高度集中的社會制度,這種制度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點是權力過於集中,權力過於集中就容易造成腐敗,所以在清朝晚期的時候,清朝的政府官員非常腐敗,出了很多貪官汙吏,買官賣官都開始公開化了。
尤其是再加上清朝末期的幾位執政者不太會治理國家,雖然慈禧等人精通權術,但在治理國家的時候還是有所欠缺,尤其是對貪汙腐敗的治理,導致國家形成了不是這個人越有能力,品德越好官做的越大,而是誰給朝廷捐的錢多誰的官才越大,捐官的花了那麼多錢上任後肯定想盡一切辦法把錢撈回來,所以清朝末期是越來越腐敗。
財政上面的入不敷出清朝時期,當時的農業不像現在是大機器耕作,尤其是跟西方相比農民的生產力非常低下,清朝的農業還停留在小農社會當中,耕地種地還得靠牛馬等作業,而當時的西方經過工業革命以後已經開始大機器生產了,自然在生產效率上面比清朝強數倍。
西方列強透過自身革命變得越來越強大,看到落後的清政府,很多尤其是像英國、法國等西方列強紛紛尋找藉口發動了侵華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等等;透過這些戰爭西方列強和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導致了大量的白銀外流,清政府有關經濟上的開支越來越大,財政上面越來越捉襟見肘,入不敷出。
清政府只好加大賦稅,再加上貪官汙吏的剝削,使當時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清政府越來越失去民心。
軍事上的屢戰屢敗雖然清政府在鎮壓國內的農民起義比如太平天國等運動最終獲得了勝利,但清政府軍隊的作戰實力已經不能跟西方列強相比,不論是軍事武器還是軍事管理制度上面,清政府都非常落後。
西方列強還有日本等國的不斷侵略,進一步的加劇了清政府的滅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雖然清政府並沒有消極作戰,也派遣了部隊進行抵抗,但幾乎都以失敗而告終,最終清政府派當時的李鴻章大臣簽訂了一個又一個喪權辱國的協議。
這些協議不僅讓清政府損失了大量的白銀和土地,更重要的是喪失了當時老百姓對清政府執政能力的信任,從古到今中國的百姓都把土地看的非常重要,因為土地對於老百姓而言是他們的衣食父母,而清政府卻接連割地賠款導致民怨沸騰。
歧視其他民族自從清政府掌權以來,就開始和其他民族尤其是漢族區分對待,清政府主要是滿族政權,在用漢人當官的時候都十分提防,沒有完成真正的統一。在清朝統治200多年裡,清政府一直都很排擠漢人,自始至終都沒有消除。
這就埋下了民族矛盾的隱患,比如清朝的軍隊常用兵字和勇字將滿人和漢人區分對待,在清末時期,孫中山等愛華人士打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從這一點不難發現由於清政府排擠其他民族尤其是漢民族,這也導致了各個民族與清政府的隔閡。
當孫中山打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時,很多民族尤其是漢族都紛紛響應,這也是因為清政府沒有包容其他民族的胸懷所導致的。
外國先進思想的傳入當清政府還是在夜郎自大故步自封時,西方民主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慢慢傳入清朝,讓當時的人民逐漸意識到封建制度的落後以及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尤其是沙俄十月革命的爆發,更加劇了當時尤其是擁有比較先進思想的人想要發動革命來推翻清政府的統一,來建立一個民主的社會國家。
所以在清朝末期,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具有民主思想的革命人士,開始籌集錢財訓練軍隊,不斷髮動武裝革命,最終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從此清朝結束了自己兩百多年的統治。
-
13 # 華山鍵客
當然窮!是真窮!
尤其是老百姓!
清朝的財富都集中在皇室和八旗子弟,和極少數富豪手裡,老百姓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
尤其是社會的基礎設施非常差!幾乎還是宋朝的狀態,導致整個國家的生產力和戰鬥力非常落後,非常低!
戰時,國家無法快速聚集資源和人員,老百姓的教育和健康狀況也很差,所以,國家已經被封建統治者掏空了!
當然還有別的原因,但主要是國家財富沒有回饋社會,提高國力!教育,科技,健康,社會基礎設施的落後是滅亡的關鍵。
回覆列表
對於晚清時期的印象,大多數人都覺得清政府十分的軟弱無能,簽訂著各種各樣的不平等條約,各種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百姓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多少人都覺著清政府的存在簡直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恥辱,使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但是,咱們換個角度來看,近代中國的清政府,又何嘗不在奮鬥,努力使自己融入到世界當中呢?
1840年,由英國最先打開了清朝的大門,發動了鴉片戰爭,迫使中國簽訂了《南京條約》這個不平等的條約。但是此時的中國是剛剛睜開眼睛,對世界還沒有概念,即使是外國侵略的中國,對當時的中國並沒有起到太大的震動。《南京條約》對清政府來說,並沒有讓清政府覺得損失什麼,於是鴉片戰爭一過,清朝又以天朝上國自居。
隨著時間的發展,國內發生了太平天國運動,國外英法聯軍發動了對國內的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個時候,中國才慢慢的意識到,其實自己和國外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我們應該效仿外國,進行改革。
但是老祖宗的東西由不能丟,於是由慈禧太后支援,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主辦的洋務運動開始了。洋務運動主要是學習西方的技術,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制夷”,“師夷長技以自強”。在洋務運動的這幾年,由於國家壟斷經濟,各個方面的技術都有了很大的發展,現代化的企業,學校也都建立了,還建立了一支在當時較為強大的北洋艦隊。
可是甲午戰敗,一巴掌給中國打醒了,光是學習西方的技術,並不能使自己的國家真正的強大起來,改變還要在政體上發生改變。此時中國民眾也被激發起來了,上書申請變法。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國不斷的在尋找適合自己的變法之路。
日俄戰爭,讓中國看到了方向,選取了君主立憲制為改革的制度,並且清政府還立馬做出反應,讓五大臣出國考察,歸國後,清政府也是立刻付諸行動,在1908年頒佈《欽定憲法大綱》,並預備九年預備立憲,國家的改革形勢一片大好。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1908年這一天,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都去世了,國家權力陷入了真空。之後由宣統皇帝溥儀繼位,隆裕太后垂簾聽政。這個時候,立憲又陷入了困境,由於民眾對清政府這樣的政治結構的不信任,紛紛上書要求儘快迅速成立議會。
清政府也在積極的迴應,把預備立憲的時間縮短到了5年。在1911年就宣佈了議會成員名單。可是這個名單,一下子讓清政府陷入了困境,11個人當中,七個皇族,四個漢大臣,被稱為皇族內閣。同年,清政府要收歸鐵路國有,但是對民眾損失的錢卻是不予理會,爆發了四川保路運動,最終發生了辛亥革命,讓清政府退出來歷史舞臺。
雖然清朝是滅亡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清政府在最後階段,確實是努力的改革,想把國家變得更好,只是當時積怨已深,很多問題,無法得到很好的解決,最終也送葬了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