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勇士的刀鋒

    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差別不在於認知廣度,而在於認知深度。當下的資訊社會,我們知道的已經足夠多了,很多的領域,即使我們做不到專業,也至少做到了略知一二。認知的廣度,知識的涉獵面來說,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遠沒有達到天壤之別的地步。而認知的深度絕對達到了天壤之別的地步,這個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人性的第一性是自我中心性,換句話說,就是習慣性的自以為是和目中無人。身居井底以為看到了全部的天,自己以為的就認為全世界的人以為的。這個認知差異,不是你不知道他知道的差異,甚至都不是你知道的少他知道的多的差別,而是面對同樣的知道,你是這樣想的他是那樣想的差別。所以面對同樣的資源,開採利用度不同。有些人有著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從而發揮最大效力的能力,而有些人面對資源不知如何利用造成極大的浪費。有些人面對不利環境有些化腐朽為神奇的轉化能力,而有些人面對不利環境只會怨天尤人一籌莫展。普通人如何轉化為成功人士,最快的途徑就是學習,尤其是轉變思維扭轉信念的學習,你認為的僅僅是你個人以為的,並不代表任何人,因為每個人的信念價值觀體系都不盡相同,認知存在差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然而我們習慣性以自己的鏡子來照別人。要承認自己認知有限,這個難度堪比登天,我這裡所說的承認不是口頭上的認知,而是行為上的改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真正的謙卑無需多言。如果太過於自我,加上客觀上認知廣度差別不大,那麼就很容易陷入所謂的舒適區。遇到困境時,我們經常麻痺自己的一句話就是“大家不都這樣嗎”,聊以自慰。心理學上存在二八原則,優秀的人永遠只屬於20%的少數人,因為他們想的和常人不同,也就是認知不同,關鍵是認知深度不同。認知深度怎麼來解讀呢?就好像一個普通人看天空和一個戴著望遠鏡的人看天空,看的都是天空,看到的深度不同,風景自然不同。智者總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東西,在於認知更深一步,看問題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總能洞悉事物本質,從而預見未來。普通人認為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智者知道看到的未必是真相,有可能是鏡中花水中月,有可能是海市蜃樓。智者可以預見未來,所以鍥而不捨;凡人看到眼前,所以半途而廢普通人用眼睛看,智者用眼光看;普通人有視力,智者有視野;普通人有能力,智者有能量。時空上不在一個維度,看到的自然不同。有一幅漫畫是這樣的,兩個人在同一塊兒地方挖井取水。一個人挖到了水,一個人沒有挖到水,而挖到水的僅僅比沒有挖到水的那個人多挖了一下而已。也就是後者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裡,讓人扼腕嘆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因為認知深度有差別。挖到水的人對於此處有水深信不疑,所以鍥而不捨;沒挖到水的人對於此處有水將信將疑,所以無法全力以赴。我們來假設一個事實,如果大家都知道最後的結果,我想誰都會努力拼搏。對於未知事件的看法取決於認知深度,認識越深刻,越能看到未來,越有行動力。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看起來知道很多道理,卻沒有行動力的原因:認知太淺。只是讓大腦知道,那是流於形式,只有讓我們的內心知道,那才會啟動身體,產生行動。如何讓內心知道?如何加深認知呢?只有不停的學習,這個學習不是普通的閉門造車式的學習,不是死讀書,而是啟動身心的學習,去經驗,去體驗,去參與。站著不動永遠是觀眾,死讀書者也屬於站著的觀眾,凡是沒有讓認知更深刻的學習,都是在做無用功。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這裡強調的都是體驗,經歷無法取代,過程無法超越,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沒有身體參與的學習,很難入心,無法入心就無法產生行動。當然,理論學習和知識積累是必備的,沒有理論知識做鋪墊,單純的經驗也無法讓認知達到更高的高度。理論到實踐,實踐再到理論,如此反覆才能讓認知不斷加深,行動更果斷,結果更如願。歸根結底,認知深度決定了人與人最終的人生走向,這也是為什麼大學剛畢業時大家起跑線差不多,畢業十年很多已經大相徑庭。去除家庭背景等客觀因素之外,基本都是認知決定的結果,其中就包括充滿偶然因素的機遇,也是認知吸引來的。如何做呢?放低自己,放空自己,空杯心態,永遠謙卑,滿懷希望。沒有誰在最高層,也沒有誰在最低層,人人都在中間,再高高不過天,再低低不過海。不必妄自菲薄,也不要高傲自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認清自己位置,方能不斷提高認知。我是一切的根源,你是自己的主宰。提高認知深度,方能知而能行,行而有果。

  • 2 # 別匆匆

    首先,我們要理解,認知是什麼意思。

    認知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的資訊加工活動。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活動按照一定的關係組成一定的功能系統,從而實現對個體認識活動的調節作用。在個體與環境的作用過程中,個體認知的功能系統不斷髮展,並趨於完善。

    簡而言之,就是人類將自己對事物的詮釋,稱之為:認知。

    1.橫向來看,有的人是理性的,有的人是感性的。人生下來就是這樣,感性的不如理性的有理智和邏輯,所以感性不如理性的認知深刻。

    2.縱向來看,生活經歷不一樣。有的人經歷的多了,經驗多了,好比一個老人和一個孩童比認知,那肯定老人更厲害。所以有句,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就是經驗的不足。

  • 3 # 隔壁老王愛寫詩

    認知深度的高低與知識和年齡都有一定關係,社會這個大課堂教會了人們如何如何為人處世,閱歷的高低也有很多時候決定了認知深度。

  • 4 # 藍天白雲LGF

    每個人,對同一事物的認知都會不同。我感覺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角度與立場,決定人的感觀。一個人認識事物,首先是從客觀感受開始的。同樣的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面貌。單憑這些對事物所作出的主觀評價,肯定是片面的。只是事物的外在,而不是本質。

    第二,知識量,有助於對事物的理解。對一個事物的真正瞭解,除了客觀上認識以外。主要還是主觀上的理解和認識。你所擁有的知識量多,資訊充足,就能夠幫你很快地認清事物的本質。不會比表象所迷惑。

    第三,興趣和職業,決定一個人對事物認知的廣度和深度。有句老話說得好,隔行如隔山。雖然,你對某些事情有所瞭解,但不是你的興趣和專長,你沒有更清楚地瞭解它的內在。就如同被山擋住一般。工人和農民,誰都知道對方是做什麼的?農民不會開機器,工人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收麥稻?但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都能幹得很出色。就是因為了解和熟悉。

    第四,經驗和教訓,是人們對事物,進行深入探討積累的財富。很多事物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其中會有很多,不可預見的因素。有些人會成功,有些人會失敗?這就是對事物認知的準確與偏差造成的結果。在成功與失敗的過程中,所總結出來的經驗與教訓,是對事物認知最深刻的總結。要不怎麼會叫財富呢!

    由此可見,每個人對任何一個事物的認知,不能只存在於表面現象。要想全面瞭解,就要切合實際深入研究。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質。

  • 5 # 碧雯Sunny

    認知深度,是人對事物認識詮釋的程度。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認識,得出不同的結論。普通人看錶象,思想有深度的人透過表象看事物的本質。

    同樣的人,為什麼我們的認知深度,有時不如別人的深刻?心中時常有疑問,仔細想來,之所以別人的認知深度比我們深刻,除了年齡閱歷豐富的知識外,是因為他們比我們多了這幾點:勤思考、善總結、會運用

    一、勤思考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些事物現象,感覺有興趣就多看兩眼,否則就一閃而過;有的人則不是這樣,他對什麼好像都有興趣,世間事物都能激起他的好奇心,讓他感興趣,所以,他不僅會看幾眼,有時會翻來覆去多角度的盯著看;他還會想,思考研究它的前世今生;還會預測事物發展,甚至對未來的影響。

    二、善總結

    普通人與有深度的人區別在於對事物結果的處理態度方法。普通人看錶象,看現在,有深度的人看本質,看未來。同樣的事情,普通人看結果,有深度的人會深入細緻地研究它,思考它內在本質的東西,多方位觀察,多角度總結所有可能存在的隱患和間接出現的問題,善於發現問題,善於歸納總結教訓和經驗。

    三、會運用

    學以致用是最終學習的目的,我們都知道這個道理,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學以致用。生活中,博覽群書愛學習的大有人在,可是對事物的看法仍然避免不了以偏概全的錯誤,這就是不會運用自己的知識去開發拓寬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思想認識的高度。因此,學以致用同等重要,理論聯絡實際,才能得出新的更加科學的理論,這是一種良性迴圈。

    不必過分糾結:為什麼我們的認知深度,有時不如別人的深刻?深邃的人有他們的人生哲學,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平淡生活;你有你的其樂融融,我有我的小確幸;靜享美好,各自安然,就好。

  • 6 # 達樂奇畫

    1)請堅信自己90%的認知

    認知可以說是一個人所有人生經歷的思想概括,所以,請你堅信自己90%的認知,因為這關係到你維繫你正常的生活裡,不懷疑不猶豫勇敢前行。 還有一層很重要的原因是:堅信可以讓你不後悔,因為不管過去如何,我們都做了當時最好的選擇。

    但隨著生活不斷給你新的體驗,認知是一個動態會變化的。 所以, 請保持10%的空閒,鬆散和允許修正的認知空間,以適應你現在和將來的生活。

    2)想要讓自己認知深刻,多靠近比你優秀的人

    優秀是表現在任何一個方面的,比如,學習習慣,穿衣打扮,說話特點,工作思路,好的廚藝,公司領導等等。

    平常多與他們交流,多模仿,多請教,你會發現,哪怕微小的不同背後都是強大的一整套認知,只要對我們的成長有益,我們就整套學過來,慢慢練習,然後變成自己的。

    3)幸福的人生源自對當下狀態的滿足

    不管你現在處在生活的什麼階段,都希望你能在認知裡是知足的,對未來是有規劃的, 是願意努力的,這樣你才會充滿鬥志的向前進步,螺旋上升。 明天的自己會感恩昨天那個自己。不要苛責自己, 按照最優的路線前進,通往成功的路上也會豐富多彩。

    配圖來自畢加索,老爺子在世間瀟灑了92年,繪畫風格因為對世界的認知不同而不斷變化。

  • 7 # 明月星

    為什麼我們的認知深度,有時不如別人的深刻?

    人與人之間的認知有很大差異,有的人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現象,而有的人可以看到事情的本質,我認為有幾方面的原因:

    1. 知識水平不一樣。有的人博覽全書,有的人喜歡歷史,從小廣泛涉略歷史書籍,有的人對文字敏感,閱讀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學書籍,有的人讀書讀到博士,有的人精通幾門外語,由於知識水平不一樣,人的認知深度和廣度也會不一樣。

    2.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不一樣。有的人不願意思考,有的人是淺層思考,有的人是深度思考。如同下棋,有的人只能看到後面五步棋,有的人可以看到後面五十步棋。

    3.閱歷不一樣。人們常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就是因為年長的人閱歷豐富,也吃了很多虧,所以經驗豐富。上學時看過的書,過幾年有一定閱歷的時候重讀這本書,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年輕時閱讀和做父親之後的閱讀感覺,會完全不一樣。

    4.在某一領域花費的時間不一樣,所以認知深度不一樣。根據一萬小時定律,有的人用一萬小時在某領域達到專家級別。

    那麼,如何提升認知深度呢?

    1.多讀書,多學習。

    2.多思考,鍛鍊和提升思考的廣度和深度。

    3.多實踐,將知識用於實踐進行消化吸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增長見識和閱歷。

    4.勤學苦練,在領域裡深耕,由量變到質變。

    很多認知深刻的人都是愛讀書,勤思考,多實踐,堅持不斷積累的人,所以可以抓住事情的本質,有的人會不斷總結經驗,對未來進行判斷。

  • 8 # 天道若龍

    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對認知深度標準的理解可能不同的;認知同一事物的角度不同;觀察事物的層次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甚至包括之前的閱歷與知識面的不一樣等等。

    就像同樣是看山,由於所在位置的不同,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杜甫看山是"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站在山頂上俯瞰,天下盡收眼底,胸中是層雲激蕩,豁然洞開。眼㡳群山如奔馬起伏,蜿蜒東去。萬物若微塵敷布。那是是一種多麼開闊的胸襟!而蘇軾看山,則是"遠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東坡看山是立足於山腳仰望,眼前是層巒迭嶂,參差交錯,越看頭越大。如墜五里霧中。

    同樣是看山,只是緣於觀看方位的不同而導致認知深度的差異。

  • 9 # EQ情商思維

    弱者只見是非,而強者則見因果;多數人總會談浪費了時間談白辛苦了,而有的人卻相信世上沒有白費的努力,也沒有碰巧的成功,一切無心插柳,其實都是水到渠成。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也沒有白吃的苦,當下跨出去的每一步,都是未來的基石與鋪墊。人的差異,就在於對待得失的認知反思和時限設定,從長遠看,絕大多數的成與不成,是與非,在相對時間內,都是可轉換的。而如何辨別,則取決於我們的認知水平。

    我常說,認知水平決定思維上限。

    所謂的底層人,人踩人;中層人,人幫人;上層人,人捧人。其實也是一樣。

    底層思維慣性,損人利己,因為他們的思維慣性認為,資源獲取本質就是你死我活,他們不相信,甚至不去想,利益可以透過協商獲得;不過,對於底層人來講,他們所具備資源和經歷,決定了他們極少經歷和平解決問題的事情,對於底層來說,獲利的本質就是“爭”和“搶”。正如剛看見一條新聞,一個蹬三輪的違規,刮擦到一輛賓士,賓士覺得三輪車不容易,和交警說走保險吧。結果三輪一看有保險,硬是要賓士車陪他三百,賓士車主見狀,直接定損,讓三輪賠錢。底層人最大的問題中,在於不懂得見好就收。知止則止,終身不恥。

    社會中層,相對具備良好的教育和閱歷,考慮問題相對全面。在為自己爭取利益最大化的時候,他們清楚,對於涉及雙方的博弈,本質是交流、換位和互相妥協。所謂談判的本質,就是互相讓步。而對於互相理解的讓步,本質就是為自己留好後路。畢竟圈子在,抬頭不見低頭見。平時留情面,急時好相見。作為社會中層,也清晰知道,自己並不可控制一切,既能知道自己有什麼要什麼,又能知道自己缺什麼需要補什麼。因此,良性合作就是社會中層人群的根本社交方式。

    社會頂層,那些不論地位還是財富,處於社會頂層的人。最常見的就是面帶微笑,處處謙讓。既能降低身份,與人溝通,必要時候又有足夠威嚴,一言止殺。商場競爭本質就是增量存量,社會市場資源的此消彼長。上層人,因為其閱歷和認知,更能懂得,沒有人能一直處在風口浪尖。河東河西的輪換,可能並不需要三十年。因此,他們更懂得與人為善。正如馬化騰在談與馬雲的競爭“我們互相競爭,但是我們彼此尊重”。這不僅是說話藝術,更是頂層人群的胸懷素質。

    為什麼會出現認知差異,從一以下三個原因尋解:

    1思維慣性。

    在封建社會,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以小腳為美,在裹腳過程中女性承受巨大的痛苦,但是在審美畸形的時候,人們並不會感受到這樣有什麼不妥,甚至連朱元璋的馬皇后是大腳,還被人恥笑。

    思維慣性如何形成?認知心理學家羅伯特·萊希提出了一個思維模型,講為什麼我們會受控於大腦的思想和感覺。其包括四個部分:核心認知、規則制定、偏見、情緒。

    核心認知是什麼?從某種角度講,就是我們自小形成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比如,有些女孩子很美,但是因為其童年,父母總是說她不好看,久而久之,形成思維慣性,便會導致自己缺乏信心。再比如,初入職場的人,被所謂的“好人”誤導,認為,企業本質就是剝削員工,而領導與下屬總是勢不兩立,這類人,久而久之形成思維慣性,職業導向有問題。

    規則制定。比如,對沖基金公司橋水創始人瑞·達利歐在《原則》一書中總結了大量瑞·達利歐自己總結的規則。類似於,絕對公開透明,如果要評價別人就直接當對方面講,給對方一個辯解的機會。如果對方不適合這種規則,那就讓其直接衝突博弈。只是這些規則在保護我們的同時,也可能會讓我們反應過度。比如“”男人有錢就變壞”“好看的男人都花心”“女人變壞就有錢”等,這些只是在自我設限規則中自我催眠。

    偏見。何謂偏見?我總結,即是不借助任何有效證據,盲目定義結果。比如,紋身的女人不正經;吸菸的男人不整潔;升職是因為拍馬屁;做老闆的一定黑心;那些噓寒問暖的一定是為自己好……比如,魯迅先生說,一見到短袖子,就想到白胳膊,然後就想到全裸。缺乏理性的思考,本質就是偏見。而認知水平和社會地位越低,則偏見越重。

    情緒影響。思維偏差,可能是被動,也可能是主動。而受情緒影響,則是主動。比如,當個人地位受到威脅的時候,便會惡意思考他人,不論職業合作還是經營策略中,總是以情緒判斷結果。比如“我不好你也好不了”和氣生財“都是基於情緒影響所產生的認知差異。

    2價值觀

    價值觀是基於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價值觀具有穩定性和永續性、歷史性與選擇性、主觀性的特點。價值觀對動機有導向的作用,同時反映人們的認知和需求狀況。所謂的好與壞,其實更多是人們基於自己價值觀做出的非理性抉擇。比如,我們以前學過的,資本家寧肯把牛奶倒掉,也不會給窮人喝,由此認知資本家很壞!再比如,我們說到,巴寶莉一次燒掉兩千萬美金的產品,也不會打折賣出去,得出結論是這個品牌很無情或者很燒錢;還有,曹德旺是著名的慈善家,也是我很敬仰的實體企業家,累計捐資已經幾十億,網文有傳,他的員工說他為什麼捐錢卻不給下屬加工資,此員工由此得出,企業家黑心,只會給別人,卻對自己員工無情。還有很多例子,價值觀,體現的是特定群體的思維慣性,而思維慣性所產生的認知偏差,不具備公正性,也不具備公辨性。

    3知識體系與閱歷

    知識、閱歷與學歷並不掛鉤。知識體系,更在於學習力,持續思考總結的能力,而閱歷,則是經歷。我常說,讓人成長的是經歷而非年齡,是一個道理。讀萬卷書,還需行萬里路,行萬里還需名師指路。正如現在很火的一位創業家,在一次分享上,說到,讓他感受到企業治理和商業模式的核心,並不是常人所認為的管理和商業知識,而是一本書《普通生物學》,書中所說,對其影響至深“生物從細胞到生態,物種豐富多樣,但背後的規律卻非常簡潔優雅,這對你設計系統或看待企業經濟系統,都會有很多可類比的地方。”一個人的閱歷越多,越善於總結,越是能接近事物本質,正如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感情中多是無法自拔,而一旦成年後,就會覺得所謂愛情不是生活全部;比如剛進入職場,多數人相信能力決定一切,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的歷練才會發現,態度很多時候比能力更重要;多數管理者一開始都寄希望於“仁”,如果經歷了大起大落,才會發現,“仁”必須分物件,不一定是每個人都如管理者一樣有理想有抱負有責任,因此多數管者必要經歷三個階段,初期的“仁”(相信每個人都是主動自覺的),中期的“狠”(相信人是需要被管理被督促甚至是被賞罰的)和後期的“辨”(不再千篇一律,而是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閱歷越豐富,看待分析問題的思路越全面。層級越低的人越是喜歡簡單膚淺的分析問題,然後把簡單問題複雜化;而層次越高的人則喜歡更加深刻的問題,然後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聽過一個經典的故事,一位企業家在當地做了一個規模養漁場,為當地帶來了就業和消費,當地居民覺得只是上班賺錢太慢,便各自家門口設卡對進出車輛收費,並且聚眾鬧市,哄抬租金,最後企業家協調無果情況下,直接撤出。最後,這些居民又回到了從前的生活水平。閱歷多的人,懂得日後相見,合作共贏,而閱歷低的人,則是烏合之眾,只顧眼前,不顧道義與規則。殺雞取卵的結果就是雞卵全失。

    人所能感知的資訊取決於其接收到的資訊和對這些資訊的加工,由於個體的精力有限,所以其所知道的永遠是部分的,也許不是真實的。而如何更好的思辨,則需要更加主動積極的去最佳化知識結構和體系,不斷的總結學習,不斷的提升個體的認知水平。因為認知水平決定人的思維上限,而思維上限則決定了人的成長上限。

  • 10 # 鄺斌3

    謝邀,人類所以能像狗蹦子一樣蹦出地球就是因為積累,財富積累到某個度時產生工業革命,思想遺產積累到某個度時就產生八歲小孩教育孃親的現像,而且絕大多數的人讀完書後就基本上思想定型了,能保持閱讀寫作習慣的人百中無一,從某種意義上說,終身學習比你從清華北大研究生畢業更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那萬世師表的孔老二其實學識不如網路某個雞湯大v。。。你的認識水平不如別人是正常得很的。。。所以我也經常檢討自己,然後像孫子一樣伺候著我那二百五的孫子,因為我知道,他終有一天智商能達到二百五的。。。

  • 11 # 平日寸言

    禪宗大師靖居和尚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第三重:看山是山。

    這也是我們對世界認知的不同深度。

    認知的深淺,與學識、閱歷以及眼光、科學思維緊密相關。加強學習和思考,是提升修為的不二法門。

  • 12 # 亞伯老師

    兩個方面。

    一是跟對人學,二是有深入的獨立思考。

    人的認知一方面源於你在和誰學,有些人和誰都學,學的雜而不精,有些人和誰都不學,只靠自己感悟和提煉,有些人會找到標杆去深入的學。和什麼樣的人學你就會學到什麼樣的認知。這個決定了每個人的認知邏輯。

    第二個深入的獨立思考,會讓你具備更強的自我學習能力,能夠對自己的認知進行不斷的打破和最佳化,從而形成深刻的認知力和洞察力。

    能夠兩者兼具,你的認知就會比常人厲害很多,常常會有很獨特的見解。

  • 13 # Cy的雜貨鋪

    我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著獨立的人格。這種人格的獨立性往往體現在這個人對於外界的認知與反饋上。

    那麼這種認知是如何產生的呢?

    從我們出生開始,外界環境每時每刻都在對我們產生著影響,有的是肉體上的,有的是精神上的。這種影響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產生了認識和理解,簡單來說,我們透過視覺、嗅覺、觸覺、聽覺、味覺等不同的感官,獲取到了外界環境傳遞給我們的資訊,這些資訊透過大腦的加工,轉換成了內在的心理活動,例如記憶、感受、聯想、情緒、思考、觀念等,從而更進一步影響了我們的行為。

    可以說,認知是我們的主觀內在對外界環境認識過程的最終結果。那麼回到問題上來。。。

    為什麼我們的認知深度,有時不如別人的深刻?

    顯而易見,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經歷、見聞、感受等,而這種經歷上的差異就造成了沒有任何兩個個體對於整個世界的認知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的認知深度,有時不如別人的深刻這件事了。因為那一定意味著,在這件事上,別人的經歷、感受一定是比我們更加豐富且深刻的。而你在其他方面,也一定有著別人所不具備的認知深度。

    所以,當我們有一天發現,自己的認知深度不如別人時,那麼恭喜你,你對這件事的認知程度又深刻了一部分!然後,你可以選擇深入的瞭解下去,也可以選擇到此為止,將自己的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這,是你的自由!

    Cy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戰狼2》有什麼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