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堅持真理無私無畏

    言教不如身教。

    說教不如示範。

    教知識不如教技能。

    坐有坐樣,站有站象,

    吃洗按時,自己動手。

    早起晚睡,按時上床。

    尊長愛朋,自立自強。

    守信守時,樹立理想。

    2020.3.13

  • 2 # 文藝媽媽育兒記

    我的孩子也處在幼小銜接這個階段,所以無論是作為家長還是作為一個教育者,我想都會有一些經驗和方法分享。

    孩子在上小學之前,能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孩子上小學以後會學大量的知識,那這些知識要靠能力去吸取。幼小銜接階段必須具備哪些能力呢?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去了解一下。

    1.觀察能力,決定學習的能力。

    2.邏輯推理,思維能力高低的體現。

    3.運算能力,20以內加減法,出題形式多樣化。

    4.動手操作,手巧有助於大腦的開發。

    5.表達能力,鍛鍊記憶力邏輯力,最終提高溝通能力。

    6.記憶能力,能否儲存的基礎。

    7.空間想象能力,空間方位,幾何圖形分析的基礎。

    以上是幼升小必須具備的七大能力,這些在家裡就可以得到培養。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我們需要跟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不做一味督促孩子學習運算寫字的監工。因為能力的培養是全方面的,而運算能力只是一部分。

    我每天都有陪孩子閱讀,做科學實驗。也允許他們胡亂塗鴉,玩益智玩具等,孩子在玩的過程當中,能力也得到鍛鍊。並且在玩兒的時候,專注力,創造力得到培養。

    其次,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作息習慣,飲食習慣,幫助做家務,自己整理自己房間物品的好習慣。

    知識方面,堅持閱讀,數學方面把數學裡的數字運算,空間方位,時間錢幣兌換等知識,在生活中與孩子身邊的人和事聯絡起來。

    最後,作為家長,我們不要有太大壓力,不要過分擔心焦慮,讓孩子愉快的享受,這彌足珍貴的童年時光。透過閱讀影片或實地考察,讓孩子去了解小學學校,瞭解小學生的學習生活,從心理上慢慢的適應。

    孩子總會長大,會有許多成長中的第一次,第一次入幼兒園,第一次做小學生。作為家長,我們所能做到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陪伴鼓勵,從不缺席。

  • 3 # 文淑

    我認為家長要注重習慣的培養,包括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一定要和幼兒園配合好,因為幼兒園會有一系列幼小銜接的活動,只要家園共育做好了,孩子會自然的升入一年級,也會很好的適應小學的生活。

  • 4 # 大成快捷練字

    針對幼兒園和小學的不同特點,主要是習慣的培養。

    1,行為習慣

    2,思維習慣

    3,作息習慣

  • 5 # 一心明家庭教育

    我們要讓孩子多去接觸大自然

    讓孩子在大自然的這個環境的薰陶下呢,去啟發孩子的感受。開啟孩子的各種感官通道,開發孩子的一個感受性。保持孩子的一個好奇啊,那這個時候就要避免過多的枯燥的學習。

    多與孩子溝通交流,讓孩子來決策

    那麼我們家長呢,在這個時候啊,在很多事情的決定上面,可以給到孩子一些引導和建議,然後讓孩子多來做決定,然後在後果當中來學習。那麼這樣就會增強孩子一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建立孩子對於陌生環境他能夠去應對的一個信心。

    多為孩子創造與其他小朋友交往的一個環境

    然後在孩子跟別的小朋友交往的過程當中,甚至於會很正常的發生一些矛盾衝突的過程當中,為孩子建立人際交往的規則。提高孩子人際交往的能力以及環境適應的能力。那麼很多的家長會說,我讓孩子到幼兒園去,將來到小學去,我希望他更多的去學習,不要再跟小朋友玩兒啊、鬧啊,這些事情上浪費時間。在我諮詢的個案裡面,甚至有這樣的家長,就是會覺得孩子到院子裡和其他小朋友玩兒,會被其他人影響了,素質不好啦,學一些壞習慣啦,等等,然後就把孩子直接圈起來,根本不讓下樓,有很多家長是這樣做的。所以呢,我們要為孩子多去創造人際交往的一個環境,這樣的話,孩子進入小學才能夠更加的順利。

    引導孩子競爭的意義,客觀地肯定孩子

    這樣的話,才能夠正確的為孩子建立自信,而不是讓孩子過度的自負或者自卑,將來呢,會影響到孩子對於學業上的一個挫折的應對。

    延遲滿足,不要孩子提任何的要求,我們就立刻去滿足他

    要讓孩子學會忍耐,學會等待,學會耐心,學會去克服心裡的那個慾望產生的時候的那個焦躁。那只有這樣子才能夠讓孩子將來在進入小學之後,首先適應孩子在學校的一些規則同時呢,也會去適應良好的一個師生關係以及同學關係。

    點明六億心燈,幸福三億家庭!

  • 6 # 久明教你管孩子

    實戰派孩子教育專家,久明老師說:15年來,從我解決的2萬多例孩子問題來看,幾乎所有的“問題孩子”,都歸因於家長早期的麻痺大意……

    特別是一年級這個“根基期”,就沒有做到科學的引領,問題越攢越多,突然有一天,家長驚呼:孩子怎麼突然就變成這個樣子……

    問題的根源,在於家長是否能有足夠的遠見,能夠防範於未然。在陪伴孩子漫長的學習生涯中,如果領悟到了這三點,我們將省心不止12年。

    清晰孩子的獨特年齡特徵

    生活中,我們去任何一個陌生地方之前,哪怕是一次輕鬆的旅遊,也都會做足攻略。

    而對於孩子的未來,將走向何方,選擇怎樣的路徑,似乎總是在摸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這全都源於對孩子成長規律的知之甚少。

    對於我們心愛的寶貝,我們需要找到通往孩子心靈深處的那張地圖,找到這樣的地圖,才能真正讀懂孩子每一個行為背後的規律。

    舉個例子:一年級孩子的獨特特徵,其中有一項叫“想贏怕輸”,也就是贏得起輸不起。

    比如下個象棋,玩個什麼遊戲,有的一輸了就摔摔打打的,有的半天不吱聲,有的一天都悶悶不樂。

    我們會說:“你不能總想著你贏啊,你得有點承受能力吧,你怎麼這麼輸不起,你要知道,有贏就一定有輸啊。”

    我們不瞭解一年級孩子的這個規律,就會這樣不斷的馴化孩子,讓他能夠面對,能夠接受。

    可我們不知道,一年級是建立孩子求勝心、好勝心、鬥志的最佳時期,過早的進行抗壓訓練,過早的給他挫折,過早的磨鍊,就是扼殺了他的求勝欲……

    我們要想辦法清晰孩子的特徵,當出現狀況的時候,知道這是他必然規律,我們才能夠耐心的,不帶情緒的,應對他每一個變化

    抓住“品質”培養的最佳時期

    我們希望孩子優秀,希望他身上具備各種優秀的品質:堅強、勇敢、有追求、堅韌不拔、勤奮,恨不得把所有的優點,都囊括於孩子一身。

    可孩子如何才能具備這些品質呢?

    該如何去培養呢?

    什麼時間點去培養才是有效的呢?

    大部分家長都認為,那些優良的品質是與生俱來的,或者寄希望於孩子到了某個階段,自然而然就獲得的,全憑撞大運。

    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一切都沒有發生

    於是家長就牢騷:“這孩子見硬就回,一點都不‘堅強’;這孩子毫無‘追求’,問他喜歡啥都說不知道……”

    最後實在沒轍,不情願的說:“哎呀,我這孩子,天生就不是那塊料……”。

    久明老師說:孩子的品質需要訓練,而且在各年齡段要培養的品質都不同,只有恰到好處、恰如其分,這些品質才會建立完整,才最有效。

    一年級孩子家長必須要培養的兩點品質:

    激發初始學習興趣:

    從幼兒園沒有目標考核的學習狀態,進入到有結果考核,有規則要求的應試教育的初始期,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孩子向上的動力源泉,激發和呵護好最初始的學習興趣,孩子才會喜歡上學習,家長就不必再說:不提學習母慈子孝,一提學習雞飛狗跳……

    但光是這樣還不夠,孩子愛上學習本身,是我們最理想的狀態,但應試教育漫長而枯燥,未來,至少有12年的時間,要承受這種煎熬。

    興趣是以“有趣”為前提的,但隨著孩子年級的升高,趣味性會越來越弱,當難度的增加、量的增加、競爭的增加,光靠直接學習興趣,不足以應付他12年的學習壓力。

    那就需要,把學習興趣昇華為永恆的志趣

    永恆的志趣,是指將孩子的學習,與他的社會意義建立連線,當上升到社會意義時,再出現任何挫折,孩子都會自我激勵。

    這兩個培養目標:呵護激發出學習興趣,並能夠昇華為永恆的志趣,讓孩子從骨子裡愛上學習。

    可一旦錯過一年級這個根基期,未來再想建立事倍功半,我們就將與“省心”二字失之交臂,學習永遠都是父母的事,寫作業永遠都得陪著……

    培養和穩固孩子正確的三觀

    孩子每天都在問題中成長,每一個問題的處理,都會左右孩子價值觀的形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那麼三觀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久明老師說:當孩子出現問題和狀況時,家長的每一個處理方式,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價值觀形成……

    這些點滴不斷累加,慢慢植入到孩子的內心,成為了他的“經驗記憶”,這些記憶就成為了孩子日常行事的準則,決定了他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清晰瞭解這三點,並有針對性的“培育”,孩子才能真正的“不輸在起跑線上”。

    我們總說“別人家孩子”如何優秀,這根本上是源於,那些“別人家的父母”,真正找到了其中的規律,並且真正的下足了功夫……

    我們該如何做,才能做好這三點呢?

    久明老師,解決3-18歲孩子各類棘手問題23800餘例,0失手。歷時16年心血之作【一年級孩子培育說明書】,現已全網開播。

  • 7 # 幼兒園老師李貓貓

    做過相關培訓的周老師告訴我:一提幼小銜接,很多家長就想到讓孩子認識多少字、學會多少加減法。但比起“零起點”入學,真正可怕的是“零準備”入學。

    這個準備,不只是知識準備,更多的是要給孩子培養學習習慣的準備——家長不能只關注孩子會什麼,更應該重視自己為孩子做什麼。

    跟著周老師的啟發、我檢視了自己作為父母的準備——原來,在不知不覺的陪伴和關注中,我們已經完成了啟蒙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不是掰著指頭數123,也不是用識字卡片教他認識多少個字,而是對他上小學後、甚至一生學習更為重要的、有長遠意義的東西——學習力。

    跳出幼升小焦慮,把眼光放的長遠一點就會發現:學習這件事並不只在上小學了才開始,也不只是幼升小時候才重要。

    除了這些,那位學而思研究幼小銜接的老師,還分享了一些學習習慣培養的要點。

    出人意料的是,對孩子真正重要的事,居然是這些總被我們忽略的小事:

    1. 上小學前,要完成分房分床睡的過程,這是孩子走向獨立的一大指標。

    2. 穿脫衣服、繫鞋帶、擦屁屁……熟練掌握這些基本生活技能,能提升孩子的自信。

    3. 養成自己睡覺、起床、穿衣、吃飯等獨立自律的生活習慣,90%會遷移到學習習慣中。

    4. 閱讀與理解能力是學習的基礎能力,每天一定要抽時間陪孩子讀書。

    原來真正該為幼升小做好準備的,不是孩子的能力,而是家長的思想:

    作為最瞭解孩子的家長,去發現他的優點,及時肯定和鼓勵;尋找他的短板,想辦法提升和補齊。

    再貴的幼小銜接班,都不如一個好的生活習慣;認真讀一本書、吃一頓飯、安排好一天的時間,是讓孩子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真正核心。

    家長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這一次,真的就是這樣。

  • 8 # 弧說家道

    幼小銜接不是超前學習:這些能力的訓練,才是幫助孩子過渡的關鍵

    女兒今年小學三年級了,我暗自慶幸沒有讓她在幼兒園就學習拼音和計算。

    現在,公立幼兒園不提前教孩子們學習小學一二年級的知識,到了大班,家長們便坐不住了,給孩子在各種校外輔導機構報班。比如拼音班,計算班,英語興趣班和幼小銜接班等。我心裡也焦灼不安,但看過超前教育的弊端,就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女兒就以文化課零基礎的程度,開始了一年級的學習。因為她零基礎,所以時時刻刻都在用心聽講。而反觀那些認識很多字,掌握計算技巧的孩子,認為這些課程過於簡單和無聊,逐漸對學習失去了興趣,養成了不好的學習習慣。

    到了三年級,一些家長和孩子開始抱怨學習內容突然變難,老師講課節奏突然變快,實際上,是孩子把以前儲備的一二年級的知識用完了。有基礎入學的孩子如今上課習慣性走神,對學習沒有強烈的興趣,這時再想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遠沒有一年級輕鬆有效。

    零基礎入學的孩子,此刻卻感覺學習負擔減小了,他們的聽課效率很高,對待作業也足夠認真,沒有馬虎的毛病。因為他們在一年級時,養成了用心聽課的好習慣,他們為了跟緊老師和同學的步調,付出很多努力,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你家上幼小銜接班了嗎?”是很多幼升小家長常用的“問候語”,很多家長不是不知道幼小銜接的目的,但耐不住從眾的壓力和焦慮,高價送孩子去幼小銜接班。在我看來,很多家長們誤把幼小銜接等同於幼小銜接班。幼小銜接是有必要的,但上不上幼小銜接班,要看孩子的需要,也需要看銜接班的特點。

    德國的法律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他們認為孩子智力過早被開發不是一件好事情,培養學習興趣和習慣遠比掌握知識更重要。幼兒園升入小學,孩子將面臨各方面的挑戰,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人際關係以及學習能力等各方面挑戰。

    家長和孩子到底該如何準備幼小銜接?

    1、提高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表達和交際能力。

    透過日常生活,培養孩子理解每個活動的規則,幫助孩子掌握執行規則的能力。如何處理生活中的小問題也是孩子需要掌握的能力。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也能理解別人的話,這是孩子成功適應小學生活的重要能力。

    2、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給孩子提供鍛鍊的機會,讓他們獨立完成佈置的力所能及的任務。要讓孩子學會獨立吃飯,上廁所以及穿衣服等,不能讓孩子產生過度依賴的心理。

    3、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以及興趣

    很多孩子由於缺乏對學習的興趣,產生厭學心理。父母要及時糾正,加以引導,切不可採用暴力的方式懲罰孩子。家長要在孩子入學前以及進入小學一年之後,不要過多幹預孩子寫作業的事情,這是他自己的事情,你只是輔助他完成作業,即使你幫忙檢查作業,也只是告訴他有錯誤,具體是哪裡則讓孩子自己檢查。

    4、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小學是幾十個孩子坐在一起學習,他們必須克服內心的躁動,抵制外部環境帶來的誘惑和干擾,同時遵守課堂的紀律和學習規則。因此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規則意識非常重要。如何在45分鐘內保持一個狀態這是孩子面臨的第一個挑戰。

    孩子教育無小事,學習本就是一件循序漸進的事情。家長們請放下焦慮,讓孩子在什麼樣的年齡,就學什麼樣的東西,才是對他們最有效的幫助,不可揠苗助長,過早開發。

  • 9 # 家庭教育大V多多媽咪

    到小學後都出現了各種不適應,為了能讓孩子順利在小學生活學習,所以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完成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

    從幼兒園到小學是孩子的一次重要的角色轉換,無論是學習環境,學習方式,行為規範,還是作息時間和生活習慣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孩子由依賴父母、教師逐漸過渡到獨立應對自己的學習與生活;所習慣的以遊戲為主的課堂活動轉變為以規範化的學習為主,要開始預習、複習功課,寫作業;學習以聽說為主轉變為以文字為主的教科書……這一系列的新變化,肯定會對剛由大班升上小學的幼兒心理情緒造成影響,孩子既會因為新環境而興奮,又會因為陌生感和適應性而緊張。因此,剛上小學的孩子有著或多或少的學習壓力與人際交往壓力,如果沒有合適的疏導,有些孩子甚至難以適應小學的學習節奏和方式,出現抗拒心理,也就是家長提到的“厭學”情緒。

    上知教育的幼小銜接的教育專家針對孩子的普遍現象,在孩子更好的適應小學生活的下方面,做一些經驗總結分享給大家:

    幼小銜接在學習習慣方面,

      由於幼兒園和小學的學習方式不同,在幼兒園,直觀感性,具體形象,學與玩交叉進行的方式,孩子通常比較感興趣;而小學實行課堂集體教學,有正式的教材,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教科書裡出現了符號,數字等較為抽象的概念,難度上提升了,學習時間也延長了。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就需要透過各種方式,引導孩子熟悉新的學習方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是集中注意力的訓練。家長跟孩子一起在大街上行走時,有意識地讓孩子注意到一些數字,並鼓勵孩子馬上回想,剛才看到的那一串數字的第一個數字是幾?最後一個數字是幾?家長也可以多與孩子玩棋類遊戲、拼圖遊戲,智力迷宮,這類遊戲能夠促使孩子思考,也能夠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這樣的訓練,既鍛鍊了孩子的注意力,又訓練了她的觀察力和反應能力。有了很強的注意力和觀察力為基礎,孩子的記憶力就能得到很好的發展,以後,只要她見過的東西都記得非常清楚。孩子每天放學回到家裡,父母可以問一問,今天的課程有意思嗎?寶寶舉手發言了嗎?提醒孩子上課時集中注意力,對於孩子儘快適應小學階段豐富的教學內容是非常重要的。

      養成專心致志的學習習慣。有些孩子天天坐在書桌前,好像一直在學習,但往往成績表現並不理解,原來是捧著書本卻心繫別處,沒有專心致志地學習所致。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幼兒園階段也是主要採用讓孩子探索實踐的遊戲教學法,來實現孩子的自主式學習。但進入小學階段之後,孩子要逐步養成專心致志學習的習慣。

      家長要做的,就是教育孩子學會一個時間段裡只考慮一件事情,不要在學習的時候想著玩,玩的時候又擔心學習跟不上。如果不能用心一處,專心致志,一切都是白費。在家時,家長每天要抽出一段時間,陪孩子坐在書桌前,堅持一陣兒之後,就能夠促使孩子平心靜氣,伏案學習的習慣養成。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安排適當的學習時間和遊玩時間,在孩子學習時間裡不要有任何打擾;並在孩子學習完畢後,及時進行檢查,對於孩子認真的學習表現給予充分的肯定與鼓勵。

      在專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孩子的分析能力,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培養孩子多發現問題,研究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時間觀念。讓孩子較早形成良好的時間概念,從而提高做事的效率。和孩子好好溝通,一起合理地安排他的作息時間。讓孩子明白地知道,幾點吃飯,多長時間內完成作業,幾點之前要睡覺等,不斷強化孩子對於時間的概念,就能夠讓孩子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好習慣,能夠有意識地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或者各種小任務。

      此外,家長還要幫孩子養成正確的握筆寫字的姿勢,正確的坐姿,正確地使用文具,做到“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手離筆尖一寸 等,這些好習慣的養成對於孩子的健康學習成長也是不可或缺的。

    幼小銜接在生活準備方面,

      在家裡,家長要有意識地鍛鍊幼兒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處處留心皆學問,要培養孩子的觀察力與注意力,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讓孩子學會自己穿衣、洗臉、疊被、整理房間、端飯、吃飯、擦桌子、掃地等小事,培養孩子按時就寢、按時起床的習慣。

      父母也可以在家裡給孩子單獨開闢一塊區域,有專屬孩子的桌子,椅子和床,由孩子自己來佈置和管理物品,如書本,文具,玩具等。每次課前學會自己整理書包,把教科書,作業和各種文具分門別類,擺放整齊。養成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自我服務的意識,不再依賴他人,具備獨立工作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這種指導將逐步建立起孩子的獨立人格,從而適應相對獨立的小學生活。

    幼小銜接在社會能力培養:

      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即要教育孩子學會與人和諧相處。家長要做的,是把孩子在學校裡學到的與人合作的經驗與交際意識進一步鞏固,教給孩子基本的禮貌禮儀,比如見到老師,同學,好朋友,熟人時主動問候,在公共場合排隊入座,不大聲喧譁等。

      此外,家長還要幫孩子確立一些交往準則,如待人真誠,寬容等,提高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家中來了客人,教孩子如何禮貌待客,什麼是彬彬有禮有修養的表現。孩子結交了新朋友,家長要給與鼓勵,並協助孩子組織生日聚會,郊遊等集體活動,並鼓勵孩子在公開場合裡落落大方地展示自己的才藝特長,如給大家彈一首曲子,跳一個舞蹈 等。

    幼小銜接在心理建設:

      孩子的信心主要來源於外界對他的肯定,父母是孩子外界裡最重要的人物,在誇獎孩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孩子的信心主要來源於父母有效的誇獎。孩子需要誇獎,需要鼓勵。誇獎不僅僅表明了父母的信心,同時也堅定了孩子的信心,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把目光放長遠,把心態放平和。

      家長要做孩子持之以恆的鼓勵者與最佳的學習同伴,讓孩子在解決難題的過程中感受挑戰之後的成就感而並非壓力。讓孩子學會正確對待批評和失敗,具有在群體中既能競爭又能共處的能力。讓孩子知道自己在成長,在學本領,感受到上小學的好處和樂趣。

    幼小銜接在任務意識與規則意識的培養:

      由於孩子在啟蒙時期的教育以遊戲,活動為主,孩子一般來講還沒有形成明確的規則意識與任務意識。但在小學正式的學習過程中,要儘快幫助孩子建立學習與任務的意識,初步瞭解小學的學習活動特點和課堂教學規範。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家庭公約”,共建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透過平等參與的方式,讓孩子自主安排合理的學習與玩耍時間,有效規劃自己的零花錢,主動做家務,參與家庭各項事務的商量決策,從而有意識地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哈為了不吃藥裝死,打針也叫得跟殺豬似得,你家狗狗在吃藥或打針時,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