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昆明賣花的胖子
-
2 # 我從山中來570328
這個問題是小四十年前的事兒了。
那一年,我們在年終決算以前處理的,生產隊裡的種子按當時的實際人口分下去的,沒有算錢。農具少,人口多沒法分,打價抓鬮,每家只能抓一次,誰抓著了現錢交易。兩犋牛按大小提前打好價格,全隊人口平均分成四組,也是抓鬮,然後按總錢數找平均,抓著大牛的往外拿錢,抓著小牛的得錢,這些錢歸個人,隊裡沒要。這樣就算種子和牛是無償分給社員的。
交的公糧款、副業收入、分給社員的口糧款、賣了倉庫牛圈所得的錢以及其他的所有收入都放在當年的決算裡,和原來一樣,按工日分下去的,一次性處理的乾淨利索了。
從此,生產隊這一級就成為了歷史了。
-
3 # 邱心似火
四十年前,農村有大隊,有各小隊,基本是以小隊為單位獨立核算,工分的年終分紅是多少,我們小隊隊長管的較好,一工天分紅0.9元,其它隊最少的分紅一工天才0.4元左右。因此看出,生產隊沒有多少資產,我隊有三間隊室,四頭水牛,一個曬穀坪,一個廁所,部分犁耙等工具。田按人口分,資產由隊員選出代表,對資產進行估價,然後開隊員大會,對各種資產進行抓鬮,誰抓到就是誰的,沒抓到的等最後分錢。(大慨是這樣)
-
4 # 三農新觀點
請問各位農民親人們,你們村在分田到戶時隊裡的家底錢是怎麼處理的?
分田到戶應該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隨著農村改革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村各地方陸續實行了分田到戶。當初的做法各地基本是一樣的,能平均分配的都平均分配了,不能平均分配的就採取抓鬮方法,折價現金兌現。最後就剩下了一些固定資產,比如生產隊辦公室、飼養場、會議室等等。另外還有一部分資金和不能分配的荒山荒地等資源性東西。下面就分別說說這些固定資產和部分資源及資金的問題。
生產隊的固定資產,當時就留給了原來的生產大隊,由生產大隊主管;這一部分固定資產,當時能利用起來的,現在還保持良好,比如出租給個人建廠子。如果當時沒有利用的,現在大部分都已倒塌。有的地方事後也都賣給了個人,這部分錢都哪裡去了,可以肯定的說大部分都用在了公益事業上。
生產地的荒灘,荒地,荒山等沒被分配的資源,當時也都留在了生產大隊管理,也就是現在的村統一管理。這部分資源性的家底兒,由於村裡各方面的需要,有的已經出賣,有的已經出租,沒有出賣和出租的部分,現在依然歸村裡管理。這部分資源經過這次全國性的清產核資工作後,將會折股分配到戶。
關於分產到戶時生產隊剩餘的資金,當時省政府有明文規定,這部分資金要由鄉里統一管理。生產隊將這部分資金一分不少的交給了鄉里。當時鄉里成立了經營管理站,這部分資金也就由鄉鎮經營管理站統一管理。這一部分資金,當時是按照每個社員的出勤工分進行了折股,股票分給了每一個社員。鄉鎮經營管理站把這部分資金對外借貸,用借貸利息給社員分紅。有的地方頭幾年社員還分到過紅利,可後來就再也沒有分到。不知道別的地方怎麼樣,在我們這裡已經有20多年沒有分配了。有的人到鄉鎮經營管理站諮詢過,但始終沒有結果。這一部分資金是否還存在,農民也不瞭解,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清查一下,給農民一個滿意的交代
-
5 # 韓兆偉1
分地時農村家底都往哪裡去了。家底錢財和資產。對於錢財給當官作了點心了,對於資產都叫好漢二大爺拿走.,也有有權地送人情了,總地本說有本事的。
-
6 # 春光明媚183282681
我們這裡各小隊把帳務(不管長款或短款),全交給了大隊,直到現在,長款的人拿不回錢,欠集體的也沒有歸還,無法說了。
-
7 # 靈子
看到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很遙遠的過去,那時候我很怕走夜路,卻天天晚上要去幫媽媽記工分。媽媽白天干一天活很辛苦,晚上回家還要做一家人的飯,等到吃完晚飯,早就累的不想動了,所以每天晚上記工分的事情,就由我來代替媽媽去做。最讓我恐懼的是,生產隊記工室的過道里放著一口棺材,每次我都是屏住呼吸經過那個過道,知道多年以後想起來,我還是心有餘悸。
也記不清是從哪一年開始,我不用再每天晚上去記工分了,生產隊解散了,所有的土地都分產到戶,農民再也不用集體出工了。雖然說這對農民來說是一件好事,但又總覺得若有所失。生產隊解散以後,隊裡的一些集體財產也要處理。所謂的集體財產,其實也不過是一些農具而已,我能想起來的那些農具是手推獨輪車、氣燈、保險燈、耬和粑,還有木鍁木叉等等等等。關於這些農具的唯一去向,當然就是拍賣。把每一個小隊的戶主都叫到一起,然後一件一件的拍賣。拍賣所得的費用交給村委會統一管理,這些費用大部分用在了村裡那些大的農機維修上。
雖然說生產隊解散了,但是村裡還是留有一些大的機械農具,比如說深翻土地的拖拉機,夏季麥收以後的脫離機等等,這些大的農機還是留在村裡為村民服務。既然是農機,用的時間久了就需要維修。總之,一個村裡需要花費的地方有很多,拍賣農具的那幾個錢,大部分用在了維修大型農機具和學校的房舍維修上。
拍賣隊裡的農具,是剛開始分產到戶的時期,後來又過了一些年以後,因為計劃生育,村裡的孩子越來越少,適齡上學的孩子,全村也就那麼幾個,所以村裡的校舍也派不上什麼用場了,幾個村的孩子們都湊在一起,去一個村裡讀書,不需要在自己村裡讀書了。這樣的情況下,村裡的校舍也要拍賣。其實那個時候的校舍也很是破舊,說是拍賣校舍,事實只不過是拍賣地皮。最初的時候,農民是不需要買宅基地的,後來村裡沒有地方給村民劃分宅基地,各村就都把學校的佔地,當做宅基地拍賣給村民,所得費用也是用在村裡的事務上了。至於說具體用在了什麼事務上,作為普通村民,自然是不會太清楚。
分田到戶真的是上個世紀的事情,現在想起來,似乎是很久遠的過去,雖然說現在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回想起過去,心裡總還是有幾分不捨的記憶。
-
8 # 人為727
早就無形無蹤了,老的一代已歸西,中年人不清楚,年輕的不在乎,誰保管就歸誰了,現在全村都分散在五湖四海,誰有時間過問
-
9 # 一哥於一
一哥“俗人往事”之——
回憶分地那點事
上世紀農村土地改革是安徽鳳陽小崗村土地包產到戶得到認可後在各地逐步推行的,有早有晚,各地進展不一,其實也不是一次就進行徹底的,是經歷了大致十年的過程才定形的,我們豫東農村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生產小隊下按人口多少自由結合,成立兩到四戶組織的小組,統一對生產大隊(小隊)上繳餘糧、提留款、統籌款等,統一指導農作物種植品種,生產小隊把所有土地按往年產量評為一、二、三類,各小組抓鬮按人口各分得三塊土地,大致是一類地九分按一畝推款、糧,二類一畝按一畝算,三類有按一畝一也有一畝二算一畝的不一,地邊留三尺不算,有老墳地的一畝半或二畝按一畝算。也有的地方留有河灘地、坑塘的,雖說是集體所有,也多是在誰家門口誰就佔用了,久佔為業的例子也不少,後來是多有糾紛的,生產小隊及大隊的隊部沒有分,牲口按評估分了,飼養室沒有分,各組輪流飼養牲口,菸葉炕、紅薯炕等共用,耙犁耬及其他小型工具分到各組,但同時要求可以相互借用,菜園按人口一家分了一點菜地,要求水井及水車輪流使用,分地的時候大部分是冬季,快過年了,生產隊有養豬羊的多是殺光分肉的,因而那年是過了個肥年的。
插個小曲,我們生產隊那年還殺了一匹老叫驢,各家抓鬮分肉時,蛤蟆他娘抓到了騙子那個部位,後來大夥給蛤蟆他娘開玩笑都說是“蛤蟆他娘抓蛋(鬮)-驢勝。”
第二階段,也就是第一輪承包兩三年後,各小組自行解散,原有的牲口經評估後按照要的家庭出錢、不要的得錢進行了分配,我家是分了一匹大騾子的,也出了二十多塊錢吧。飼養室解散,紅薯炕解散,菸葉炕給了願意種菸葉的人家,土地也按人口增減進行了調整,有的進行了重新分配,此時生產小隊大多已經解體了,隊部也分了或者賣了分錢(或抵統籌款),大隊部仍然存在,其實不再是生產指導部門而是一級地方管理組織了,失去了生產大隊的“生產”職能。這個階段,小隊的集體財產已經分完,大隊的各地還略有保留。
第三階段,根據人口增減進行了兩次重新大的調整或多退少補式的調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國家土地承包三十年不變的政策出臺後,基本上定形了。
其實,隨著土地延包及新的土地政策的落實,農村的土地也基本上更加定形了,但是增加人口多的農戶沒有得到有效的補充,而減人戶(進城或者自然減員)卻擁有了較多的土地,比如我家,弟兄們都出來了,老孃一人在家還擁有12畝土地,好在村裡組織統一流轉了,要不然還得像以前一樣,農忙時候都要回家的。
-
10 # 雨潭曲士
分田到戶,個人承包耕種,一晃四十年過去了。真快!
當年分田時,由幹部安排某人分某某田土。由於集體經濟禁固,強權管理下,社員還沒意視到社會公平,正義。幹部安排哪塊土地給你,你就種那塊。對耕牛都按人分配,一條耕牛按人數分攤。一般按相鄰原則分土地分耕牛。土地無好孬補差。耕牛有價值找補。
集體固定資產,如保管室,養豬場,作價出買給社員。但得現金,有的生產隊平分給社員。但也有的成了糊塗帳。不知去向。我們鄰隊就把集體經濟分給社員。可我們生產隊出買的錢不知所終。去年我還問過當時會計,集體帳本還在否?他說早已弄丟了。
後來人們忙於個家各戶生產,生活也好轉了,誰去管那得罪人的舊事?就不了了之。
再後來換隊長,基乎每個隊長,都會根據個人喜好,調整土地。我們生產隊一個人一畝多土地,劃成十幾塊小田土。直今猶存。
幸好後來上面有政策,不準亂動田土。方停止亂劃。
集體分地下戶,與土改分地有本質不同。土改是強收地主富農土地,分給無地的人。生產隊下戶,是集體土地大家分配。沒有流血事件。
現在好了,農民們可自由選擇出外打工,還是在家種地。對過去分田地恩恩怨怨,早拋九霄雲外。只為現實幸福生活去奮鬥了。
說句題外話,感謝改革開放!農民都不愁穿衣吃飯了。人們只會記住社會好。
-
11 # 安康XL
我生產隊在1979年冬實行分田到戶,同時把隊裡財產折價變賣給本隊社員,包括現金共有資金1100多元。為了各農戶以後更好的生產生活,社員們一致認為把全部現有資金用於架設輸電線路,從此改變了我隊沒有電力供應的歷史,也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轉折。
-
12 # 山野秋風向華友
哈嘍,大家好!我是湖北的三農達人山野秋風。很高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記得哪年分田到戶,我剛好高中畢業在家,據我瞭解的情況有以下幾點:1.那時經濟條件很差,隊上根本沒有現金庫存;只有水田,旱地,農具,耕牛,幾棟倉庫,幾十間豬圈,幾幹斤五穀雜糧。2.把水田,旱地按人頭平均分,農具,耕牛,倉庫,豬圈算出總折價,再平均分給每戶農民。3.農具如:犁,耙,只允許有男勞動力的家庭分。4.耕牛以前是餵養在農戶家,定價後可由3至4戶農戶分,由這幾戶共同使用餵養。5.房屋,豬圈作價後,由需要的農屍購買。6.所有庫存沒有現金交易,只有實物抵扣。有些實物由需要的農戶拿出一些錢來補貼不需要實物的農戶。7.糧食由農戶平均分,有的農戶還差隊上的提留款,還必須從農戶的分配中抵扣,總的來說就是各取所需,基本上做到了大體平均分配。以上是我的分享,不知是否邦到你?望點選關注,留言評論,謝謝再見!
-
13 # 用杏林春暖
生產隊單幹後有的社員沒有耕牛,有的就用鐵銑翻地,有的用人力拉犂他,人口少的分下的是老殘牛或驢騾,唉,理啊。
-
14 # 張非9
中國當年的政策就是非左即右,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不能有一戶單幹的。1980~1982年包產到戶,不允許有一點集體的,統統平分到戶。對於沒分乾淨的,1984年來了個“集體痕跡一掃平”,徹底分光抹淨。變賣集體財產的現金,優先歸還信用社的貸款,不足部分按人口平攤。社員的債權債務,生產隊內部互相對撥,餘錢戶跟缺錢戶要。
-
15 # 平安618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聯產承包帶來生機。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了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破除“大鍋飯”的弊端,十八屆三中全會後,農村出現了分田到戶,實行單幹,由原公社、大隊、生產隊管理體制,變成了鄉、村、組的管理體制,生產隊的所有財產和土地都分配到了個人手裡。
回憶過去,當時我生產隊裡的公共財產有手扶拖拉機一輛,大小牲口14頭,公共場所二處院、房間17間,紅八匹柴油機3臺,林場地18畝、廢舊坑塘一個。具體情況怎樣實施?怎樣才能使群眾滿意?經村委會,黨員,及群眾代表大會多次商議後,全部使行抽籤的方式、公平公正的分配到各家農戶家。
(今日干淨整潔的村莊。)
具體過程,有緊張,也有快樂。具體過程,先有群眾代表,黨員代表,和隊委會全體成員,以物作價,分到各個小組裡,然後到戶。我只記得我家分了5斤豆種,1布袋小麥(80斤),喂牲口用的大水缸一個,另和我二爺、堂爺和幾個叔叔家共同分了一個“倒草驢”牲口。我們生產隊的其它東西均為分到戶結束為止,只剩下18畝林場地、和坑塘一個,現以承包到個人使用。
(昔日的坑塘,現在的魚塘。)
在分田地、分生產隊共同財產的過程中,生產隊長是主要人物,必須得有較高水平和素質,公平公正的大無私精神,否則將留下後遺症。我們的隊長說:“必須一碗水端平,才能不留後遺症。”他是這樣說的,實際上他的壓力也最大,都經常失眠,可是他也是這樣做的。至今已經過去四十年了,我們生產隊(現村民組)都無一人有抱怨過一句話,無有一例因分生產隊的財產造成的後遺症而上訪事件。
生產隊的分田到戶,到如今已經40年了,我村的林場地,廢坑塘至今仍在承包戶手裡正常使用,為村民組接時交納承包費,在村民中無有一人抱怨,隊長形象在我組群眾中確實太偉大了,他的為人風格,一直激勵到我今天的工作中。
(昔日的生產隊長,悠閒自在的生活。)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觀點,只要心態平衡,無論做什麼事,到什麼時候,人們都不會抱怨,無無怨無悔,毫無怨言。
-
16 # 肖為華
在沒分田單幹的時候是集體,那時管現在的村民組叫生產隊,大家在一起勞動,生產隊長根據農時分配農活,那時的勞動力叫社員,也就是生產隊的員工,每天下地幹活掙的是工分,實行的是工分制,幹滿一天掙10分,生產隊有會計專門給社員記工分,每個社員都有一個集體發放的工分本,年終統一結算。
集體解散了,實行了分田單幹,那時集體的財產是怎樣分配的呢?聽我給你們說說。集體時掙的是工分,生產隊年終結算,誰家勞動力多掙的工分就多,工分多所分的財產就多,勞動力少的掙的工分就少,分的財產就自然少了。
那時集體財產有牛馬羊等等牲畜,還有喂牲畜和的裝置,比如馬槽,馬車等物品,這些東西都折成價格,凡是集體的家底都折成錢,再把工分折算成錢,社員透過抓鬮分配財產,一戶不夠可以幾戶聯合分配,有的人家沒有掙到那麼多工分,但也可以參與抓鬮,錢不夠可以補錢,實在困難的沒錢還可以找在生產隊存錢的報戶,就是讓有錢的給你墊上,以後有錢在還人家。
我們這分田單幹時集體財產就是這樣分配的,不知道你們那是咋分的,希望探討探討。
-
17 # 沙塵暴5478
請問各位農民親人們,你們村在分田到戶時,隊裡的家底和錢怎麼處理的?
80年代初期,隨著農村實行分田單幹,當時社員天天按時上班的集體生產組織—生產㕥,便紛紛解體解散了。過去的農村最基層的農民組織生產隊,現改為村民組,過去的大隊現在改為村民委員會。
那麼,原生產隊解體前,社員勞動創造積累了很多財富和錢,隨著生產隊的解,當時生產隊的家底和錢都到那裡了呢?
一是當時生產㕥的家底,以各種形式分給了社員。
生產隊解體時,每個生產隊的生產物資,車馬農具、手扶拖拉機、山林、果園等都非常多。為了公平分配生產隊的家底,多數物資按抓鬮,拍賣等形式分配下去。
生產隊的房產,加工房及裝置,粉碎機,手扶拖拉機等等,事先評估做價後,以拍賣的形式,被社員拍走了。
生產隊的母豬及毛豬,及生產農具等以抓鬮的形式分配下去了。
生產隊的騾、馬、驢、牛的分配,當時為了照顧每家的生產,及時都能種上地。當時按家族和自願聯合幾戶的形式抓鬮分配了,使幾戶社員都擁有一頭大牲畜。
生產隊的機動田、果園、山林、養魚池等做價承包給了個人經營。
二是當時的生產隊,還存有不少資金都到那裡去了。
過去生產隊解體時,原生產隊的積累和生產隊解體所拍賣的房產,林地承包款等,都統一上交鄉鎮成立的經營管理站代管了。致於這部分錢的去向:
,(1)是當時各個生產隊水田灌田都是集體統一上水的,當時更新機泵管帶和維修,水利工程等用錢,是可以申請用這筆錢的。
(2)是當時出臺政策,把原生產隊的這筆錢,按人折股形式,每戶都發個小紅本本,每到年終歲尾,各戶給點股份錢,但實施沒幾年,這個農民唯一集體紅利也停發了。
總的來說,過去生產隊的家底都處理給了本組村民。今天,每當回憶起過去生產隊的那個時代,很多很多的往事,彷彿就在昨天,讓人始終難以忘卻……。
-
18 # 辛樂湖畔
大的形勢,小鬼出世。大的作價,小的分,刀耕火種苦眾人,今天機戒是私人,收種一畝是現金。市場經濟實資本,改個名字騙騙人。
-
19 # 職場低層
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經過了農村集體改制解散到農戶,現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土地承包到戶情況。一九八一年,我們村開始搞土地承包,由以前的大集體統一經營改制成分到各家各戶耕種經營。
我們生產隊(村民小組)是田按畝數分,土按丈量畝數分,好歹搭配,實有人口均攤,到二十三未結婚者劃雙份。
上林根據家庭人員多少,劃成片來處理,沒有丈量平大家眼看大小面積,就是估計。有人可能認為,估計肯定誤差大,其實你們低估了沒文化的農村人,他們心裡亮堂得很。只要經過他的眼睛目測的,八九不離十,誤差小得很。
我們家九口人分田土,每人四挑穀子一石二斗的田,約為一畝左右,全家分得田九畝,土地有兩畝左右一人。
二、集體資產資金怎樣分?集體資產分為公房,耕牛,農具和現金或債務。
一)公房的處理和農具的處理。
公房除牛圈外,全都批成錢,農具一樣,根據情況折價,誰要誰出錢買,賣出的錢統一為集體資金,然後按現金進行統一分配。
二)資金和債務處理。
我們地處邊遠高山的鄉村,因種植的是常規傳統稻穀,收層不好,可找副業又不多,無出息,集體不但沒錢,還有貸款800元。由於我們家孩子多(五兒一女六個),年年超支,欠集體超支款900多元,於是集體會上決定,把銀行欠的貸款給我的去還,抵超支款,錢沒分到一分,得這麼大一筆債,當時一家人差點沒愁死!
在那個年代,幹部工資三四十月一月,這八百元貨款簡直是個天文數字!
三、耕牛的處理。那時沒農業機械,耕牛是農民種田的命根,沒一戶離得了。我們這裡是先把耕牛按當力不當力,公牛母牛來批價。然後按田的份數來分耕牛款。又三戶五戶根據田的面積分耕牛。
假如二十份田分一條耕牛,如果你幾家人有二十一份田,別人就只有十九份,於是就補一份錢給你。
假如你家的這頭耕牛批價800元,另一戶的耕牛批價900元,多的就按統一分配價補款給另一戶。
鄰村集體剩了幾千元錢,全部按分田畝數分攤給了農戶。
這就是我瞭解的大集體解散,分田土山林到戶耕管時,集體資產的處理方式。
多說幾句,我的家分得的800元貸款,集體事務解決後,全家大人小孩齊上陣,砍伐了十八個立方米的杉木木材,用人工運送到十六華里的公路邊,以每立方米50元的價格買給林業收購部門才把債務還清。
那時我才十七人歲,肩上磨起包,腳上走起泡,一趟木材從山上運下河腳公給邊,腳扦不停打抖抖,想著那時肩挑背磨的艱辛日子,滿眼都是淚!
-
20 # 夏有喬木286174433
我們村只有未還的銀行貸款按人口平分記在社員家長名下,逐年還請。儲備糧種籽糧都被隊長保管會計這些人弄光了,我們家分槽餵養時的一對牛早死了,這回只分回來一頭十一二歲的老騾子和一頭牛犢子,好在這頭騾子非常理解人的意思,它居然能和小牛配成對耕地。一年後,我們賣掉了小牛又買來一頭騾子,幾年後我們就有了一對強壯的騾子,生活真的有了奔頭。
回覆列表
其實我們村分田到戶的話,首先會安排隊上的那些管事的,去把所有的田地進行歸攏和分類,然後製作成鬮,等村民開完會以後就開始抓鬮,抓到哪個是哪個?這樣就沒有爭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