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德才有所得
18
回覆列表
  • 1 # 王利秋

    漢字是改良後的歷史老照片,每個字的出現,都有其內在的含意。德是對應道出現的,如果說道是男人,那麼德就是女人;道是天,德就是地;道和德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得對應的是失,得了,失就不存在了,失了,得就不存在了,得和失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所以,在戰略中德用的比較多,在戰術上得用的比較多。

  • 2 # 甘凱平

    德,是做人的準則。上契天理,下合人心。無論在家在社會盡心盡力為大眾服務。得這個字索取,自私自利,心中只有我!

  • 3 # 思德

    德是道德、品行,得是得失、擁有關於德與得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彳】遵從大道規律,“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行不離道,遵道以德,知行合一,如影隨形。

    【十】天道、宇宙、量子、光粒執行呈“十”形周旋,這是自然規律執行原動力,精、微、象、物、數、理、術、變,日月執行、四時變化、陰陽五行,從此中來,見之謂見天道。

    【皿/目】天道執行,其性自然,如來如往,若接若見,看您有沒準備“器皿”、“天眼”,道在身邊,從未走遠,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知而實行不違,謂有德之人。

    【一、心】一者,謂專精也,用心一也,專於一境也。謂之不偏、不散、不雜、獨不變,道之用也。故君子執一而不失,人能一則心純正,其氣專精也;人貴取其一,至精、至專、至純,大道成矣。萬事萬物只有得到混然一體的“一”時,才能獲得自身本性,也就是獲得德。識得天道、承接天道、踐行天道,得“一”而用,“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始終存乎“一心”。 德:dé。

    1.形聲。從彳(chì),惪(dé)聲。從“彳”,表示與行走有關。本義:登高,攀登

    2.同本義

    德,升也。——《說文》

    君子德車。——《易·剝》虞本。按,與剝廬對文。登也,升。君子以順德,亦本字。

    3.感激

    然則德我乎。——《左傳·成公三年》

    4.通“得”。取得,獲得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

    是故用財不費,民德不勞。——《墨子·節用上》

    5.道德,品行

    德,德行。——《篇海類編》

    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周禮·地官》注

    德何如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六三德。正直、剛克、柔克也。——《書·洪範》。注:“至德,敏德,孝德也。”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三國志·諸葛亮傳》

    無德不貴,無能不官。——《荀子·王制》

    6.又如:德薄(德行淺薄);德望(品德與名譽);德器(德行器量);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滿布天下);德薄望淺(謙詞。品德低下,名望輕微);德門(能恪遵禮教道德的人家);德譽(道德聲譽);德馨(道德芳馨);德藝(道德與才藝);德操(道德操行)

    7.恩惠;恩德

    是不敢倍德畔施。——《戰國策·秦策》。注:“恩也。”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項羽本紀》

    8.又如:德施(恩惠;恩澤);德惠(德澤恩惠)

    9.仁愛;善行。如:德意(善意);德政(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績);德法(儒家謂合乎仁德的禮法);德厚(仁厚)

    10.心意。如:同心同德

    11.福。

    。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第一個叫“得”,我們平時讀《心經》經常念“無智亦無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會兒“得”,一會兒又“無得”,有人就會很糾結。那麼,到底什麼叫做“得”呢?我們看看窺基大師的解釋:

    言得者,包獲、成就、不失之義,乃色心生起,未滅壞來,此不失之相也。“得”雖然是分位假立出來的,但它也是一個法,那就也有它的性和相。“得”有獲、成就和不失三個意思。“獲”是說一個東西,從不屬於你到屬於你的這個變化;“成就”是說使一個東西或者一件事情能夠生起或者成立;“不失”就是色和心法生起來了,還沒有滅、壞。“得”包括了這三個方面的意思,只要有這其中的任何一個意思,就可以假名為“得”。得者,於三性法,假立獲得,名之為得。三性指善、不善、無記,這三性所含攝的諸法是“得”能夠安立的所依之處,在這些法的基礎上,假名安立了“獲得”這個概念,然後呢,把這個概念法叫做“得”。《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裡的解釋:

    得者:謂於善、不善、無記法,若增若減,假立獲得、成就。善、不善、無記法者:顯依處。若增若減者:顯自體。何以故?由有增故,說名成就上品信等。由有減故,說名成就下品信等。假立獲得成就者:顯假立。如是於餘,隨其所應建立當知。

    《雜集論》也是用三性法來成立“得”,“善、不善、無記法者:顯依處。”就是用善、不善、無記這些法作為所依處來假立“得”。“若增若減者:顯自體”,諸法都是有體的,“得”的體是你看不見的,要靠增、減來顯。這裡舉了“信”的例子,信是有上品、下品的,由增來成就是上品信,由減來成就下品信。“假立獲得成就者:顯假立”,是表示“得”這個概念是假立的。“如是於餘,隨其所應建立當知,”就是這樣,對於其他的諸法,也是隨著它的情況來假安立的,這個應該要知道。總之呢,透過經論裡的解釋和祖師大德的註疏,我們應該能夠明白,所謂的“得”這個法,其實是根據心法啊、色法啊等等,這些法來假名安立的。前面我們說過,有的部派思想裡面,把“得”也看做一個真實的法,但是唯識的觀念裡面是一直強調它是假安立的,這個要體會一下。

  • 4 # 笑對人生mqb

    “德”指品德、德性和修為;“得”指得到、既得和擁有。有“德”則可“得”,無“德”則難“得”。二者相互一致,相輔相成。

  • 5 # 梁78466046

    得是加法,收入的意思。得子,得孫。得到表揚,得道多助,得罪人。德是品德,是兩個人,士四心,德,品德,道德,德行。

  • 6 # 藍天舞白雲

    德,指一個人的優良品行;得,得到取得獲得,德與得關係,簡單的說,品德高尚的人,必然會贏得人們的尊重,是一種因果關係

  • 7 # 桑天永

    德者,道也。俗話說,君子無德怨自修。說的是一個人有沒有道德都是來自於自己的道德修養,怨不得別人。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自然朋友就多。而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則很少有朋友,起碼也是一些不受大眾歡迎的朋友。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謂的人和,無非是人有道德,有修養,眾心所向,此是得也。人只有有德,才能有得。德也就是善施,善舍,付出,奉獻……正如孔子在《道德經》中所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只有善行於天下,才能得到天下人的尊崇。有高尚的德才能有得,捨得捨得。舍就是德,也是就是道,有舍才有得。這是一種因果關係。

  • 8 # 不需要敷衍

    “德”與“得”聽起來讀音相同。“德”指的是道德,屬於文化領域,道德是人們生活的基本準則。“得”指的是獲得,屬於經濟領域。文化影響經濟。它們有一定的關係。一個人的道德高尚的話他/她獲得的越多。我在飯店做短期工的時候我們老闆娘人特別好,員工的家屬去的話給倒奶茶,讓我們的心裡暖暖的,有的顧客進來不吃飯稍微休息的給倒碗熱水,顧客感激人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好了。我一個姑姑年輕的時候鄰居家的阿姨生孩子難產,那時候醫療條件不太好,交通工具不方便,沒有辦法馬上送到醫院,姑姑知道後照顧了半夜,直到醫生來,後來姑姑遇到了急事,急需用錢,我們也幫了,還差一點,被幫助的阿姨聽了以後直接給3000元了(其實用不了那麼多),被幫助的阿姨說不會忘最難的時候的幫助。我們前年同學聚會的時候我和同學撿到了手機,我們正想怎麼找丟手機的人,手機主人的家人來電話了,我們就約地方見面了,問了以後給了人家了,家屬要給感謝費,我們沒有要。相反的話不但不能獲得,還會失去。我們附近的人的姑姐撿到一個手機了,沒有還給丟手機的人,後來過了一段時間把撿到的手機丟了。有一次我和同學去網咖網上報名,交錢的時候單算各給了10塊錢,我們要剩下的錢,一個小時4元,他們說剩下的錢我們下網後還給我們,說沒有零錢了,後來到時間以後不給剩下的錢了,說到時間了,我們好好說根本不給,後來一次經過的時候那家網咖關門了,透過不正當的方法做生意,根本做不長,日子久了沒有顧客就生意做不下去了。任何行業都一樣,我們跟別人打交道,我們用禮貌的話一般都能好辦事,我們不禮貌的話別人就不理,不配合,事情就不好辦了。社會發展離不開道德,道德規範人們的行為,社會變得和諧。文化和經濟相互促進,經濟發展的話能提高人們的道德素養,文化發展能帶動經濟發展。有效統一兩者的關係,讓它們更好的為社會服務。

  • 9 # 嚴師說字

    德(得)的初文為“惪”,惪是由直(止)和心會意而成的字。心底正直,無歪心雜念為惪;後加行的省形“彳”,表示德不但心底正直,而且行為也要正直。德借“得”聲表示心底正直、行為也正直所得到的才是真正“得”。透過歪門邪道所獲取的財富,非所得。不屬於自己永遠不是自己的,如目前那些腐敗分子,貪汙所得,最終都得被清算充公,一無所得。

    得(德)是由“㝵”繁華而來。“㝵”是由旦和寸會意而成的字。旦指太陽初升,天明之時;“寸”表示手,這裡指示用手取物。“㝵”的字義指“以天亮時取物”為參照,表示光明正大地獲取財務,而不是趁夜色偷東西。後繁華為“得”表示獲取財務,不僅要光明正大,還要行為正當,不從歪門邪道獲取財務。借“德”聲表示有德才有所得。得和德相互借聲,體現“音同意近”之漢字規律。

    解字參考《中華字通》

  • 10 # 酒醉沂蒙山

    同音字跡各不一,

    一字倆寫不為奇。

    德智人生品尚高,

    想得財物用體撈!

  • 11 # 一老沈一

    “德”與“得”,從造字之初來說,沒什麼關係。在含義上,也沒什麼聯絡。

    說“有德才有所得”,過於牽強了。

    甲骨文中,既有了“德”字,也有了“得”字。

    先說“德”字。

    “德”,見於“一期人八七六”、“一期乙三五三七”、“一期人五一反”等近十片甲骨卜辭。寫如以下——

    徐中舒先生說,甲骨文的“德”,“從彳”,很像眼睛的部分“即直字,象目視懸垂以取直之形;從彳有行義。故自字形觀之,此字當會意循行察視之義,可隸定為徝。”

    他說:“徝字《說文》所無,見於《玉篇》:‘徝,施也。’甲骨文徝字又應為德字之初文。”

    徐先生這個釋讀,甲骨文研究學者們基本持贊同意見。

    他還舉了“司母辛鼎”的銘文作為旁證,證明金文的“德”字與甲骨卜辭寫法完全相同。

    他說,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銘文中的“德”字,增加了一個“心”字,“即為《說文》德字篆文所本。”下圖為毛公鼎金文“德” 字——

    徐中舒先生釋讀了“京一二五五”、“林一、二七、一一”等甲骨卜辭,說,“德”在甲骨文中的第一個含義是“循行察視”;而“金四0九”甲骨卜辭中“德”是祭名,這是第二個含義。

    他還說:“《說文》:‘德,升也。’為後起義。”

    再看甲骨文中的“得”字。有兩種寫法——

    甲骨 “一期粹二六二”、“一期菁五”、“一期鐵二九、二”、“一期佚三一七”、“四期甲八0六”等的卜辭中,有上圖第一種的“㝵”字。

    徐中舒先生說:“《說文》:‘㝵,取也。從見從寸。寸,度之,亦手也。’甲骨文㝵、得一字,從貝不從見。”許慎解釋錯了。

    甲骨“一期前八、一三、三”、“一期甲三0九五”、“一期京二二九五”、“一期佚三一七”、“三期人二一一三”等卜辭中,使用的是上圖中的第二種“得”字。

    徐先生說:“從又(手)持貝,以會有所得之意。或增彳,同。《說文》古文作㝵,不從彳,尚略存甲骨文之貝形,至小篆則偽為見矣。《說文》:‘得,行有所得也。從彳㝵聲。㝵,古文省彳’。”

    在卜辭中,“㝵”或者“得”,第一個含義都是“有所得也”;第二個含義,是人名。

    徐中舒先生,已經把“德”與“得”的字形演變、含義和相互關係說得很清楚了。

    第一,“德”,在甲骨文中寫為“徝”,無“心”,司母辛鼎的金文可以為證;到了西周晚年的毛公鼎,才加上了“心”;隸定之後,變為了“德”。

    第二,“德”,在甲骨卜辭中,一是循行察視;二是祭名。別無他意。至少還沒發現。

    第三,“得”在甲骨卜辭中,有兩種寫法——“㝵”和“得”。

    第四,兩種寫法的含義一樣,第一是“有所得”;第二是人名。亦別無他意。至少也未發現。

    由此可知,追溯到甲骨文的時候,“德”與“得”,在造字的“構想”上和最初的本義上,兩個字之間沒什麼聯絡。

    可以再看看“德”與“得”二字,進入西周以後的用法及含義。

    仍然先說“德”字。

    前面說到了毛公鼎。此鼎,為周宣王姬靜所制。他是周朝第十一代王,周厲王之子,生年不定,卒於前783年。

    毛公鼎銘文中說:“王若曰:‘父歆,丕顯文武,皇天引厭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懷不廷方亡不覲於文武耿光。’”

    譯成白話文是——周王這樣說:“父歆啊!偉大英明的文王和武王,皇天很滿意他們的德行,讓我們周國匹配他,我們衷心地接受了皇天的偉大命令。循撫懷柔了那些不來朝貢的方國,他們沒有不在文王武王的光輝潤澤之中的。”

    這裡的“德”,已經與甲骨文有了很大不同,是“德行”的含義了。

    在西周這個時期,“德”之主要含義,是天子的“德行”。

    《書.皋陶謨》雲——九德:寬而慄,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書.洪範》曰——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

    接著,因為“天子令德”,施惠於民,“德”引申出來了一個“施以恩惠”的含義。

    《尚書.盤庚》雲:“汝克黜乃心,施實德於民。”

    《詩.小雅》曰:“既飽以德”。

    再接著,因為天子施惠於民,“感恩戴德”就成了“德”之又一引申義。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曰:“王德狄人。”《左傳.成三年》:“王曰:然則德我乎?”《疏》曰:“加於彼,彼荷其恩,故謂荷恩為德。”

    當然,這個引申義比較晚了,於戰國時期。

    比此時稍早,“德”有了普遍的“道德”含義。

    《易.乾.文言》曰:“君子進德修業。”

    《詩.大雅》雲:“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周禮.地官》:六德,知、仁、聖、義、中、和。

    這種道德,是指士大夫和諸侯而言的。

    老子也講“德”。

    《老子.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老子的“德”,獨樹一幟,他講,“德”之尊貴,在於其可以蓄“道”。

    西周以後的“得”,大致含義如下》

    第一,取得,獲得。

    《詩.周南.關雎》雲:“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

    《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

    《孟子.告子上》:“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第二,貪得。

    《論語.季氏》:“戒之在得”。

    第三,得意、滿足。

    這是秦漢時期才有的引申義了。

    甲骨文的“德”字,進入西周後,不斷有了新的含義。“得”,則相對簡單,無非是正當的“所得”,不正當的“貪得”,以及精神和心理上的“得意”。

    但是,由此可知,“德”與“得”的含義上,並無聯絡,絲毫看不出“有德才有所得”的必然性。

    不論道家和儒家,講到“德”,都是非功利性的。

    老子說,上德不德,大音希聲。就是最高等級的“德”,是不顯露出來的。

    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不追求功勞和名分的,這是獲得真正自由的最高境界。

    孔子主張“克己”。

    孟子也講了六種道德境界。

    應該承認,古人們對於“道德”的領悟和論述,還是蠻精到的。

    至於王弼的《道德經注》,裡面絕無把“德”和“取得”、“貪得”聯絡在一起的含義,如若不信,就請細品。

  • 12 # 玫瑰家途

    德,甲骨文寫成直行。

    什麼是直呢?目上一豎,即十目。

    十全,觀察事物,全面周到,才是直,

    才能保證絕對正確。

    故德,是正確行事的能力。

    正確的標準是什麼?是道。

    道在甲骨文中,寫成人行。人按自然五

    行之路而行即是道,即人天合一。

    怎麼知道?《大學》講得很清楚,致知。

    致知在格物。無非就是努力學習,加強

    對自然規律,人文規律的認知。

    所以講道德,不僅僅是人的品行,更重

    要的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得的甲骨文,寫成持貝,意思是擁有了

    隨身的自我保護防禦的能力,有了自保

    的能力,所有的外物,若不能用來保全

    自己的安全,為自我發展提供保障,都

    不能謂之得,這是古人的得失觀。

    保全自身,發展自我,必然要有能力,要

    有見地,即要德。故:

    有德方能得,德得是一體兩面,德是因,

    得是德的果實之一。

    由於學習是積德的最重要手段,故可以

    講,學習=得到。

    學而時習之,不亦德乎?不亦得乎?

  • 13 # 月山手卷

    中國的哲學思想蘊含在漢字之中。因此,要準確理解“德”與“得”的字義,就要回到二字最開始的樣子。

    先來認識“得”。

    甲骨文

    金文

    “得”字甲骨文與金文差別不大,左邊是“彳”,代表行走、道路。右邊是“貝”+“手”,代表手中拿著財貨。因此“得”的本義是行有所得。

    此處可以先提出並擱置疑問,“怎樣的行為才可有所得?”

    再來看“德”。

    甲骨文

    金文

    “德”字甲骨文可拆為“彳”+眼睛,代表眼睛向前、大道直行的意思。到了金文時期,眼下有“心”,代表眼觀心。如何行路?但憑直心。這顆心不是後天分別心,而是先天與道相應的心,通俗來說,就是坦蕩無私、正直無曲的心,以這顆心行於世,是“德”。那麼“德”便是順天應理的行為。

    現在再回過頭來,思考前面提出的問題:

    怎樣的行為才可有所得?

    若將人類的行為以善惡的維度來區分,便可籠統劃出善行及惡行。不可否認,單從獲得財物的結果來說,兩種行為都可以,但人類可以透過明確的法律規定得知惡行一定會招致惡果。那麼法律規定之外,人又透過什麼來判斷應該怎樣做可有所得?或者再退一步,沒有法律的時候,是不是所有人都只能透過無休止為自己謀利的方式來獲得財富呢?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人類歷史的每一次戰爭都可以為最後一個問題作解答。無休止謀取自身利益的結果,在國家層面是戰爭,在個體層面是人際關係的破裂。最後的結果都是傷害。因此,人應當透過什麼方式獲得財貨,答案自然是惡的另一面——善。惡出自私意旺盛,善則公平無私,這即是前面所說的“德”。

    此處,引用《管子·心術篇》中所言“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就如同,天地有德,萬物賴之為生。人有德,同樣也會引得人心與財物相至。

    圖/網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貓咪碰到危險不是跑,而是全身拱起來硬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