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沐寧

    老子

    《道德經》是中國道家思想的起源,它辯證的哲學思想和深邃的智慧,一直是人們借鑑、學習的榜樣,好多思想家和文人墨客都借鑑和學習他的思想,並且在此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並且有了創新和發展;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兵書《孫子兵法》也是學習和借鑑《道德經》思想的典型例子,《孫子兵法》就是靈活的借鑑並發展了《道德經》重要的思想;而《孫子兵法》一書,則是中國古代兵學的傑出代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影響深遠,已經超越時空的界限而具有永恆的魅力。

    關鍵詞:不戰而勝 上兵伐謀 無為而治 不爭之爭

    出奇制勝 有無相生 奇正轉化 上下同欲

    後發制人 以迂為直 物極必反 知彼知己

    雜於利害 圍師必闕 進道若退 自勝者強

    《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基礎是老子哲學,正如《戰爭論》的作者克勞塞維茨軍事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德國古典哲學一樣,《孫子兵法》十三篇始終貫穿著老子哲學思想,它是老子哲學思想方法論在軍事領域的具體應用和卓越發揮。

    老子原名李耳,具體生卒年代未詳,但他是孔子(公元前551至前479年)的前輩,孔子曾遠道登門“問禮於老子”,終因道不同不相為謀而去。孫武生長於齊國貴族家庭,和孔子是同一時代的人,吳王闔閭(公元前514年至前496年在位)曾拜授孫武為吳軍統帥,“西破強楚,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武是否到過老子那裡求教,史書沒有記載。不過,從他們倆人哲學思想的比較中,略知《孫子兵法》軍事哲學基礎的來龍去脈。

    老子哲學對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均有影響,但對兵家的影響尤大。在老子的主要著作《道德經》五千言中,談兵的字眼就有268字。全書有一部分內容是直接談兵的,還有一部分內容是以哲理來喻兵的,其他內容也貫穿著戰略戰術思想。我們透過比較、評析,可以看到《孫子兵法》對老子哲學在論兵方面的全面承續關係,以及老子哲學對孫武軍事理論和戰略思想的深刻影響。

    一、不戰而勝思想。老子反對輕率的戰爭,認為“佳兵不祥”,即好戰者不能得到吉祥,“兵者,不祥之器”,他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主張“無為而治”。他主張以表面的“無為”,也就是不亂爭,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式,順應規律。孫子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他指出:“凡興師十萬……日費千金……”,“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他強調:“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他主張透過“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的政治和外交手段來爭取勝利,這就是老子“無為而治,不爭而爭”的具體運用,這就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全域性意識。

    二.自勝和先勝的思想。意思是先要自強,利於不敗之地,並且創造勝利的條件。這一點在《老子》和《孫子兵法》中都有論述,在《老子》中,有“勝人著有力,自勝者強”,戰勝他人叫做有力量,戰勝自己才是強者,說明老子對於戰勝自己有著很高的評價,先要自強,然後才能夠戰勝敵人。這種思想在《孫子兵法》中發展的更加精確,在孫子兵法的軍形篇中就有“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先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然後再此基礎上,再創造條件,克敵制勝。其實這是在知彼知己的基礎上,不斷的完善自己,並且隨時抓住敵人的弱點,從而儲存自己,戰勝敵人。這中思想其實是在在老子的思想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和運用。

    三.出奇制勝思想。“無”和“有”是《道德經》中一對很重要的哲學範疇。“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孫武對此發揮得十分巧妙,他指出:“戰勢不過奇正,以正合,以奇勝”,在軍事上,“無”的具體應用就是“奇”,“有”的具體應用就是“正”,“奇正相生如迴圈之無端,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孫武把《老子》的有無相生的思想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化和演變,把自然界有無相生的規律賦予的主觀性,主張透過“有”來進一步麻痺分散敵人,然後同過“無”,也就是從敵人想不到的時間、地點來攻擊,從而進一步戰勝敵人。這是孫武進一步把老子“有無”的變化,轉化為奇正的謀略把“有無”相生轉化為奇正相生,這是孫武把《老子》的有無相生髮展成為奇正轉化,這也是一種思想創新。其實,這些宏論同《老子》哲學中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和“有無相生”的原理是一致的。

    四.愚兵思想。在《道德經》中,似有愚民思想:“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孫武則要求將帥“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犯之以利,勿告以害”,這樣才能如意地指揮作戰。這一種思想有它積極的一面和閃光點,因為保密是成功的前提,保密室謀略的生命,唯有如此,才能夠做到勝敵於無形。儘管如此,這種思想是他們共同的歷史侷限性的反映,其實這也是不可避免的。

    五.上下一心、官兵一致原則。老子主張統治者要“以百姓之心為心”,關心民眾疾苦。老子的思想在《孫子兵法》裡面表現的更為實際,也更為具體,主要表現在他要求將帥“視卒如愛子”,並且還指出:“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說的就是上下同心,齊心協力,因為合則力強,分則力弱。這也就是“上下同欲者勝”,意思是官兵上下一致,有共同願望的可以取勝。這就說明老子和孫武都十分重視民眾的支援,爭取民心或軍心,把政治和軍事的工作重心放在民眾和士卒之中。老子和孫武都是有民本主意思想的。他們還都很注重實際,深知“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不過相對的老子,孫武表現的更為切實可行,看來孫武在老子的思想上做了進一步的延升。

    六.柔弱勝剛強的思想。老子貴柔,認為“物壯則老”,物極必反,所以柔弱勝剛強。他指出:“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在軍事上“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矣”。孫武繼承了這些思想精華,他在兵書中寫道:“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勝者之戰,若決積水於千仞之奚谷者,形也”。並把兵形如水的理論闡述得淋漓盡致。例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中的“不意”、“不備”,就是“虛”,水常居高臨下,避實擊虛,兵也是如此。又如:“聲東擊西”之類的戰略戰術,就是要造成兵勢的高低差,以便形成強大的衝擊力,各個殲滅敵人。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如何以弱勝強、化害為利?孫武主張:“陷之死地而後生,投入亡地而後存”。老子說:“進道若退”,也是這個道理。透過主動陷於絕境來促使矛盾的轉化。歷史上項羽率領的楚軍“破釜沉舟”、韓信的漢軍“背水一戰”,都是著名的以弱勝強戰例。

    七.貴“無”思想。貴“無”也是老子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孫子發揮了這一思想,認為只有達到“無”的境界,才能把握戰爭的主動權。他也希望君王處於“無為而治”的地位,指出:“將能而君不御者勝”。他要求將帥要有“形人而吾無形”的戰略戰術思想,主張虛虛實實、實實虛虛、機動靈活,以便造成“我專而敵分”的戰場態勢,這樣一來,“敵雖眾,可使無鬥,則勝可為也”。孫武大力宣揚“無形”的好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他認為:“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老子、孫子這些“貴無”的戰略戰術思想即便是在現代戰爭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八.洞察先機、超越平凡。事物總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由小到大,由盛而衰,物極而反,貌似強大完美的事物,其實潛伏著危機或困難。老子深刻地指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美好的事物也在不可避免地發生運動和變化,當人們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什麼時,那它已經在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所以就“不善”、不美了。《孫子兵法》在這方面也有類似的論述:“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這裡體現了道家以奇用兵的軍事思想。

    九.後發制人的思想。人的行為客觀上存在著許多制約因素,老子不主張直接探求,而是以退為進、後發制人。他說:“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孫武在軍事學裡具體地發揮了這一思想,他在《軍爭篇》中寫道:“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還有在《孫子兵法》中也有“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意思是避開敵人的鋒芒,等待敵人衰弱了在打擊,也是正確的創造和把握戰機,從而克敵制勝,這與老子的的“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有同工異曲之妙。充分利用各種制約因素和各種假象來牽制、迷惑敵人,使敵方在瞬息萬變的戰局中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春秋戰國時期的假道伐虢和楚漢戰爭中韓信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都是著名的戰例,體現了“以迂為直”和“後其身而身先”的戰略思想。

    十.遊刃有餘。在老子看來,“有無相生”,物極必反,因此,處於正面的時候,要考慮到它的反面。他說:“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而)新成”。保持“道”的人,他不要求飽滿,正因為他不要求飽滿、留有餘地,雖然有缺點(蔽通弊),卻能取得新的成功。這就是老子要求不必事事求完美,不要過於達到極限,要有發展空間。這種思想在《孫子兵法》中也得到了具體的體驗,比如《孫子兵法》中的“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思想是同老子的這一思想一脈相承的。他的這種思想也符合春秋戰國之際諸侯之間作戰的實際情況,當時的作戰是稱霸和外交的重要手段,並不一定要把敵方滅掉,只要能達到目的就行了。當然,不可避免,他的這種思想帶有很大的片面性,也是歷史侷限性的反映。

    十一.樸素的總體戰思想。《道德經》和《孫子兵法》中都有樸素的總體戰思想。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八章中指出:“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高明的統帥可以透過戰爭以外的手段贏得勝利,這裡面已經有總體戰思想的雛形。孫武則繼承和發展了總體戰思想,他明確地指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武認為,對敵作戰首要的是政治手段與謀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其次是外交手段,主要是指縱橫捭闔方面的手段;再次才是軍事手段,攻城則是下策了。戰爭只是政治的特殊表現形式,它是政治的延伸,而又歸宗於政治,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這些基本原理,看來老子和孫武早就發現了。

    十二.知己知彼、自勝者強。老子和孫武都比較注重全面地看問題。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孫武則引伸到軍事領域:“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認識自己的弱點,克服自身的不足,使之立於不敗之地,這是克敵制勝的前提,然後利用敵方在運動變化過程中暴露出的弱點,舉而勝之,這也是軍事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老子和孫武也有精闢的見解。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孫武講得更具體,他認為善戰者應是:“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全面認識和比較敵我雙方力量的大小與分佈情況,積極創造我強敵弱的形勢,相機敗敵。這是老子和孫武軍事哲學的又一貢獻,對後世的影響頗大。南宋名將岳飛在總結其軍事生涯時說:“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清代的曾國藩也說:“先求穩當,次求變化”。這些論述,前後間隔兩千餘年,這條軍事的基本法則可謂沒有變。

    十三.辯證法思想。在老子和孫武的著作中都有較豐富的辯證法思想,用全面的、發展的和能動的眼光看待政治、軍事問題的變化規律,因而,他們提出的不少警句格言至今仍有極大的參考價值。老子認為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發展變化的,僅僅抓事物的正面,反而得不到正面,而善於縱觀全域性、把握事物的反面,因勢利導,卻可得到正面。例如:《道德經》中的“將欲斂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老子的“進道若退”也有這個意思,“進”是以“退”為條件的,“退”促進了矛盾事物的轉化。孫武也有“以迂為直,以患為利”的說法,透過迂迴來避其鋒芒,以空間換時間,同時也就可以將不利的因素轉化為有利的因素,從而化不利為有利,變被動為主動。除此之外,在《老子》還論述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意思是事物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不能夠刻舟求劍、靜止的去看待事物,而要以發展、變化全面的眼光去看待事物,這就更加體現了老子的辯證法的思想光芒。這一思想在《孫子兵法》裡面也有詳細的論述,在《孫子兵法》的九變篇裡,就有“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意思是聰明的將帥必全面思考問題,在不利的情況下考慮到有利的方面,任務就可以完成,在有利的情況下考慮到不利的方面,禍患才可解除。就是要全面思考問題,才能適應不斷髮展和變化的需要。

    從總體上看,《孫子兵法》與《道德經》是一脈相承。從文學修辭上看,這兩部書均詞約義豐、說理精闢、邏輯嚴密、文彩飛揚,妙語聯珠;從哲學思想上看,《孫子兵法》直接淵源於《道德經》,孫武和老子一樣也都是無神論者;而在論兵方面,孫武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都飽含《老子》哲學精髓的《孫子兵法》不愧為世界兵書中一朵不朽的奇葩。

  • 2 # 道法自然powerup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的源頭應該是上古時代,國家君主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總結出的領導者法則。而這些領導者為了更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就把這些整理出來刻在太廟裡金人背上,這個內容叫《金人銘》。“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就出自《金人銘》。老子在《道德經》也有類似的句子:“人之所教,我亦教之”。看見老子多麼講的是,他所講的這些修心,修道,這些事。並不是他獨創的,而是古人承下來的,他只是遵循古訓來教學的。可見老子多麼謙卑啊。那麼老子《道德經》一書,是怎麼來的呢?按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的記載,是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時出關被函谷關的長官尹喜攔住懇請他著書,於是才有了這五千餘字的《道德經》。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這足已說明了,老子著書,並不是為了以己的私益,而是要人遵循自然規律。

  • 3 # 人生就是兩個字

    首先講《道德經》到底是怎麼來的。我有一個觀點,就是我們不要神化老子,我們華人特別喜歡神化一個人,這個人出了名,有了成就以後,我們就開始神化了。

    《道德經》的源頭應該是上古時代,國家君主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總結出的領導者法則。

    當時這些領導者,比如上古時代堯舜禹、夏商周時代,這些領導者總結出一些法則來了,這些法則總結出來以後,要教育孩子,將來孩子要管理國家的,未來接班人要管理國家,怎麼辦呢?

    他們就把這些整理出來,刻在太廟裡面金人背後,這個內容叫《金人銘》當時在好多器具上都有這些銘文,比如寶劍上有劍銘,鼎上有鼎銘,有一些記錄什麼事的,有一些是格言。

    這個《金人銘》據說是在太廟裡面那個金人背後,金屬的人背後刻的銘文。這個內容據說孔子也見過。《金人銘》裡邊的內容今天我們能看到一點兒,不多,但能看到一點兒,看到的內容跟《道德經》一比較好多地方非常相似,甚至有些話也一樣。

    比如說,《金人銘》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那麼老子《道德經》裡面怎麼講呢?老子就說,“人之所教,我亦教之”,人們這麼教育孩子、教育後代,教育管理者的,我也這麼教育,怎麼說呢?“強梁者不得其死”,大家看,“強梁者不得其死”這句話跟《金人銘》裡是一致的。 再比如,《金人銘》裡說:“夫江河長百穀者,以其卑下也”,什麼意思?江河為什麼能統帥百穀呢?因為江河它低下。

    那麼老子怎麼講呢?“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大家看這兩個句子實際是很一致的,說明什麼呢?

    說明老子當年他是國家圖書館的館長, 據《史記·老子列傳》等書載,當老子看到周朝的衰落之勢無可挽回時,便出函谷關一直往西,打算辭官歸隱(時任洛陽守藏史,類似現在的圖書館館長之職)。他見到了這些國家重要的文獻,他因為看到當時時代亂了,領導者沒有這些美好的品德,互相爭奪利益,發起各種戰爭,所以老子辭官歸隱想把這些東西整理出來,希望後世的領導者學習,所以《道德經》裡講的都是上古時代的領導者法則。

    所以我們後世把《道德經》每一個流派或者各個領域的人,把《道德經》引用以後會為我所用,比如說道家用來修煉,有練氣功的,有人說這個《道德經》講的全是運氣的事,各種人有各種人的講法,但是實際上我們要知道,老子《道德經》最早寫的時候並不是給大家修煉用的,而是告訴一個國家領導者,一個組織的領導者,應該有什麼樣的品性,如何修煉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好的領導,它講的是領導者法則。

    但是不得不說老子的這部經典傑作、立道學說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承華夏兩千多年。一部八十一篇章五千言的《道德經》,言簡義豐,政治家認為“可作帝王之師”,軍事家卻當兵書看,哲學家採用其辯證法,經濟家從中尋找某些規律,文學家分析他對漢語言的重大影響,醫藥家和養生家因此而增加了研究延長人類壽命的信心。

    老子修道立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埋下了一條很長很長的中華民族的精神脈絡。

  • 4 # rain2740

    2500多年前,老子李耳,為了避世,隱居時路過函谷關,受當地治理者關令尹喜挽留,然後相擁而坐,相談甚歡。老子為尹喜治理函谷關出了許多主意,尹喜也深感此主意之妙之重要,就懇請老子把這內容寫下來。於是老子就為尹喜寫了五千言,尹喜也相當重視這五千言,就親自刻字成冊,並定名為《老子》

    司馬遷的《史記》在對現在的《道德經》進行論述時就是稱其為《老子》的

  • 5 # 奇正國學

    《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春秋時期老子(李耳)著。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透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 6 # 青山舊時雨

    《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春秋時期老子(李耳)著。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7 # 梨渦淺笑9278

    《道德經》被奉為群經之首,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思想家老子(李耳)所著。

    據文獻記載,老子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尋根問底,十分勤奮。他的老師尚榮將老子推薦到周都深造。在周都老子無所不學,學業飛快長進,被推薦為守藏室吏。守藏室相當於周朝的國家圖書館,集天下之文,藏天下之書。而老子就是國家圖書館館長,因為在這裡的任職經歷,老子的學識更加精進,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學問家。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這樣記載“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至此,《道德經》問世,可以說,《道德經》是老子一生所學,所悟。《道德經》問世受到世人追捧研究,可惜的是很多人窮其一生,也不得其門道。

    最後老子八十高齡倒騎青牛西出函谷關,老子為何西出函谷關,至今有好多種猜想。

    幾千年已過去,這本高深的偉大著作成了影響世界的高深智慧。

  • 8 # 拖拉機CC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

  • 9 # 烏龍56

    《道德經》是老子寫的。老子,名李耳,字聃,是春秋末期人士,出生於陳國苦縣,具體生卒年沒有詳細的記載,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創始了道家學派,其中《道德經》便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來源。老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文化名人,在中國本土宗教道教中,他被尊稱為“太上老君”,在皇室為李姓的唐朝,他被追認為李姓的始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努力到無能為力是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