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貓叔說歷史

    如題,之所以明宣宗被人戲稱為“蟋蟀皇帝”,簡單點說,就是因為他喜歡鬥蟋蟀遊戲。但是,要真的稱之為“蟋蟀”皇帝,有點抹黑之嫌,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愛好,皇帝也不例外,只要這個愛好不影響朝局的穩定,不給天下造成很大的負擔就可以,宮廷裡面如此封閉,找點娛樂活動自然沒什麼不妥。

    假如硬生生地給他按上一個“蟋蟀”皇帝的稱號,那麼,明宣宗還喜歡古琴,喜歡書法,喜歡山水,為何不稱之為古琴皇帝呢?說白了,是因為蟋蟀的戲稱更加吸引眼球,有點譁眾取寵的意思罷了。這都是清代文人為了拍當朝的馬屁,對前朝皇帝採取的抹黑戰術,以此來討好統治者罷了,權當一樂。不過,既然題主問起了“蟋蟀”,那麼,我們還是說說明宣宗和蟋蟀的故事。

    蟋蟀又稱促織,能鳴善鬥,飼養歷史非常悠久,也不是明宣宗所獨享。沈德符在其《萬曆野獲編》中曾對此事有過這樣的描述:

    我朝宣宗,最嫻此戲,曾密詔蘇州知府況鍾進千個。

    這個記載曾經引起不少人的爭議,認為也是抹黑明宣宗之詞,事實上,宣宗確實喜歡蟋蟀,我人為沒什麼需要隱瞞。因為,隨著考古的進展,確實發現了不少宣宗時期的蟋蟀罐,其中不少都是青花瓷作品,外形精美。史夢蘭《宮詞》中曾寫道:

    秋生滿院月黃昏,香進燻爐閉殿門。欲試江南新進種,羅巾輕拭戧金盆。

    這裡面所說的戧金盆就是蛐蛐罐的一種,是宮中特有,精細絕倫,流傳極少,也從側面反映出明宣宗對江南蛐蛐的喜愛。

    自古以來,常常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明宣宗喜歡蟋蟀,也帶動了民間鬥蟋蟀的熱情,這個遊戲的規模一下子就提升了檔次,成了一個風行一時的遊戲。

    要說鬥蟋蟀對民間有沒有傷害,答案是肯定的,在那種封建集權的體制下,由於明宣宗對蟋蟀的喜愛,必然帶動大家爭相進貢,以至於平日裡鮮有關注的蟋蟀身價大漲,給民間造成了一定的打擾。但這並不至於荒廢朝政。

    總體上看,明宣宗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是一個不錯的守成之君。“仁宣之治”說是仁宗開創,事實上,仁宗皇帝在位時間很短,大部分的盛世時間都是宣宗統治期間。加上宣宗皇帝在位時,明朝尚且處於初創,朱元璋和朱棣的勤政之風影響力還很大,所以,宣宗雖然愛玩,事實上也是比較有限度的,基本上能保持遊樂有度,鬥蟋蟀的事不應過度誇大。

    才疏學淺,不知能否言辭大意,姑且算作一個回答吧,還請多多斧正。

  • 2 # 不知道叫啥子3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感覺都集中在朱瞻基身上,我覺得稍微有點兒跑題,或者說沒答到點子上…

    誠然,朱瞻基確實喜歡鬥蟋蟀(當然他的愛好很廣泛,不止鬥蟋蟀,書畫造詣也很高,還喜歡擼貓,甚至在把貓擼爽了之後畫貓這個愛好不比鬥蟋蟀差)。

    這也算是明朝皇帝的一大特色:愛好是真別緻…幾乎沒一個“正常”的,符合文臣標準的皇帝:朱元璋工作狂、殺人狂,還喜歡去逛街…朱棣喜歡打仗,創下皇帝親征次數記錄…朱高熾不但胖,而且是個陰險的好色胖子(據說他之所以只當了十個月皇帝就是因為放飛自己,馬上風…)朱祁鎮玩大砸;朱祁鈺稍微正常點;朱見深有戀母癖;朱佑樘古今第一專情皇帝;朱厚照簡直玩出花;朱厚熜修仙;朱載坖慫出花;朱翊鈞三十年不上朝;朱常洛完全放飛自己;朱由檢做木工;朱由校勉強正常…

    這是事實,也沒啥好說的…

    不過請注意,有其他愛好不代表就做不好皇帝,說白了,皇帝也不過是一份工作…有工作就不能有愛好了麼?

    而之所以明朝皇帝被“黑”得慘,主要是因為明朝的政治風氣開放…當然,有人要說廠衛的黑暗之類了…不過廠衛只管案子,或者說只管朝堂上的事,不管民間的…民間出書隨便出,印刷業也發達,沒有審查制度,更不會因言獲罪…所以只要在“合理”的範圍之內,隨便你編故事就是…

    所以這些宮帷密事當時就傳得滿天飛了,後世有心,只要稍稍加料,甚至根本不用管,自然會越傳越神…

    實際上朱瞻基雖然喜歡玩蟋蟀,但也只是因為下面當官的迎奉,所以才到處徵收蟋蟀,然後很快他就意識到這樣會勞民傷財,然後就主動叫停了,相比之下,已經是非常好了…

  • 3 # 農民工歪說古今

    “仁宣之治”——中國兩千餘年皇朝史上的倒數第二個盛世,剩下的就只有清王朝的所謂“康雍乾盛世”了。仁者,仁宗昭皇帝朱高熾;宣者,宣宗章皇帝朱瞻基。明仁宗朱高熾在位僅僅十個月,他的主要功績不在洪熙一朝、而在永樂。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多次對蒙古用兵,大部分時間耗費在了馬背之上。作為皇太子,明仁宗朱高熾擔起了帝國的行政重擔,長期監國、處理朝政。換言之,所謂“永樂盛世”,大部分功勞 應該是明仁宗的!這就是後世史家將明仁宗這位在位僅僅十個月的皇帝列入“仁宣之治”的原因所在。正是他在永樂年間二十年多的努力,才為後來為期十年的“仁宣之治”積攢下了豐厚的“家底”。而將“仁宣之治”推向巔峰的,就是提問者所說的那位“促織天子”——明宣宗朱瞻基了。

    “促織天子”的出處

    “促織”,用現在的話講就是“鬥蛐蛐”。明宣宗喜歡“鬥蛐蛐”應該是沒有疑問的,否則也不會傳出“促織天子”的說法。但是,明宣宗的這個小愛好到底影響有多大呢?至少清王朝官修的《欽定明史》中並沒有把他當作什麼“重大抹黑事件”來做文章。清王朝對明王朝的抹黑可謂是不遺餘力的,如果明宣宗的這個小愛好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就如同明熹宗朱由校因“木匠活兒”荒廢朝政那樣,清王朝不可能不在《欽定明史》中“大書特書”!由此可見,鬥蛐蛐不過就是明宣宗業餘生活中的一個小愛好而已,和清高宗弘曆喜歡在書畫名作上蓋章一個道理,並沒有太多特殊意義。

    “促織天子”的惡名之所以廣為流傳,主要還是野史小說的功勞,尤其是清人蒲松齡的小說《聊齋志異》!蒲松齡在小說中提到了明宣宗愛好“鬥蛐蛐”對百姓造成了多大多大的災難,似乎明宣宗就是桀紂一般的存在。其實,蒲松齡的小說言過其實了,他的描述只是針對某些特定人群、或者某些特定區域。不可否認,明宣宗喜歡“鬥蛐蛐”,下面人為了迎合他而幹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在所難免,貪官汙吏趁機勒索虐民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進貢蛐蛐兒畢竟只是特定區域發生的事件,涉及的也只是有限人群。這對於全國的經濟而言,根本不會造成什麼嚴重影響。試問,哪一朝沒有進貢?珍寶、瓷器、茶葉,甚至時令瓜果……明宣宗玩得蛐蛐不過就是換了一個品種而已,不是嗎?

    愛鬥蛐蛐,為何還能成就“仁宣之治”

    愛玩與成功並沒有必然聯絡,沒有任何不良愛好的皇帝也可能一事無成、甚至亡國。反之,愛好廣泛的皇帝也未必就是“玩物喪志”!這具體要看皇帝如何處理玩與工作的關係。像明熹宗那樣,放著工作不幹、整日裡就想著做木匠活兒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明宣宗不是他的後代明熹宗,明宣宗雖然喜歡“鬥蛐蛐”,可這僅僅是生活調劑而已,不是“主業”。這就好比四川人喜歡打麻將一樣,一得空就喜歡碼起來玩兩圈,難道這就叫“玩物喪志”嗎?老人家就是四川人,工作之餘偶爾也打打麻將、而且還喜歡打橋牌,但這並不影響他老人家的任何工作!僅僅是工作之餘的調劑而已。“鬥蛐蛐”對於明宣宗而言,實際上就和打麻將差不多,並不影響他搞出“仁宣之治”。

    明宣宗之所以能夠成就“仁宣之治”,與他個人的政治素養、能力有很大關係。但是,大環境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平心而論,明宣宗生活的時代是明王朝的黃金時代,太祖、建文、成祖、仁宗三代四朝把該剪除的都剪除了、改積攢的都積攢了。單從這一點而言,明宣宗和清高宗弘曆倒是有幾分相似之處,都是吃現成飯,卻又不侷限於吃現成飯!

    外患趨於緩和

    明初,退回漠北的北元政權對新生的明王朝造成了極大的國防壓力。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將不少兒子分封在沿長城一線,很大程度上也是出於國防方面的考慮。經過明太祖幾次與北元政權正面對抗的勝利以及北元政權內部的分裂,後來的瓦剌、韃靼對明王朝的國防壓力實際上已經大大削弱了。在經過明成祖幾次親征對瓦剌、韃靼的打擊,到明宣宗即位時,蒙古人對明王朝的軍事威脅已經到達了歷史的最低谷。

    北方的軍事壓力減弱,明宣宗就有更多地時間和精力可以用在內政方面。同時,與蒙古人的武裝對抗減少,軍費開支必然大幅降低。這對於明宣宗而言,同樣是一個利好,明王朝的財政收入不會再被“無底洞”式的戰爭消耗所佔據多半!明宣宗有更多的財力可以用於國內建設和其他方面。

    內憂基本平定

    經過建文帝朱允炆和明成祖的不斷削藩,尤其是“靖難”之後明成祖對藩王們的各種限制,到明宣宗即位時,藩王們對皇位、皇權的威脅也已經降低到了歷史的最低谷。即便是宣德元年舉起反旗的漢王朱高煦,實際上也沒有能力與明宣宗硬碰硬對抗。這就是為什麼在先機已失的情況下,朱高煦最終選擇投降的原因所在。明成祖是藩王造反起家的,他怎麼可能會容忍藩王們有樣學樣?在明成祖的限制之下,藩王們早已沒有了明初的實力,包括他的親兒子朱高煦。這或許就是朱高煦謀反時聯絡英國公張輔作內應、張輔轉頭把他賣給了,甚至連一直和他穿一條褲子的胞弟趙王朱高燧也沒有公開附逆的原因所在。他們都是聰明人,知道朱高煦這一出根本玩不轉,他們不想跟著陪葬!

    皇權掣肘減少

    再就是相權的消失,明太祖藉助“胡惟庸案”廢除了實行數千年的宰相制,取而代之的是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明王朝的皇權達到了空前強大的規模!彼時內閣雖然已經出現,但尚處於起步階段,依然以諮詢、秘書職能為主,其權勢遠無法與後來事實部分取代“相權”的內閣相比。換言之,彼時皇帝擁有絕對權力,而內閣只是執行機構。文官集團的實力遠沒有後來“國本之爭”時那麼強悍、居然能逼得皇帝不得不讓步!如此一來,皇帝負責決策、內閣負責執行,皇帝也無須像後世那般與內閣勾心鬥角,明宣宗自然有大把時間搞自己的小愛好——“鬥蛐蛐”,他只要把正方向就行了。

    與此同時,因為六部剛剛開始直接向皇帝負責,沒有先例、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六部的尚書、侍郎們還不敢怠慢。萬一出現意外,說不定自己就是第二個“胡惟庸”!因此,彼時的文官集團大多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後來明王朝的黨爭還沒有出現。即便有,也僅僅是萌芽而已,中央機關的辦事效率還是比較高的。

    國庫相對充盈

    最後,一切問題歸結到經濟問題。沒有金剛鑽,做不來瓷器活兒!手裡如果沒有錢,明宣宗縱有天大的能耐也只能是仰天長嘆……永樂一朝二十二年,雖然一直在對蒙古用兵,花銷不菲。但得虧了明宣宗的父親明仁宗,這位監國的皇太子在諸多權力上受到父親明成祖的影響和限制,不敢走得太遠。唯有經濟方面,明成祖是絕對放權!幾乎從不過問。為什麼?因為他打仗需要錢,這個會弄錢的兒子是他的“財神爺”!永樂年間,明仁宗在經濟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大規模來源、適當節流,使得明王朝的經濟不但沒有被長期戰爭拖垮,國庫反而相對比還較充盈。就拿鄭和下西洋來說,明成祖更側重的是這一事件的政治影響力,而明仁宗看到的卻不僅僅是政治影響力,還有經濟方面的利好,明王朝海外商貿在這一時期發展極為迅速,為明王朝帶來了不菲的財政收入。

    綜上所述,在太祖、建文、成祖、仁宗三代四朝的不懈努力下,一切不利因素幾乎都降到了歷史的最低谷。經過明仁宗作為皇太子監國期間在經濟上大刀闊斧的改革,明王朝的經濟不但沒有被永樂年間長期的戰爭拖垮,國庫還變得相對充盈起來。手裡有了錢、又沒有什麼掣肘皇權的不利因素,明宣宗做起事來得心應手,如果搞不出一個盛世來,那才真是明宣宗“玩物喪志”呢!在國家政治、經濟形勢不斷向高峰攀升時,明宣宗那點兒小愛好造成的不利影響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所以說,明宣宗雖然號稱“促織天子”,卻並沒有耽誤他成就“仁宣之治”。

  • 4 # 大山裡的幼稚鬼

    其實朱瞻基不僅僅喜歡鬥蟋蟀,他可是個超級大玩家,文藝好青年。

    朱瞻基很小就喜歡玩各種遊戲,對各種運動都十分感興趣,其中最愛的是鬥蟋蟀和投壺,因為長期痴迷,因而後來使得他又蟋蟀皇帝的名聲。但相比較鬥蟋蟀,朱瞻基投壺也十分厲害,並引領了明朝投壺運動的風尚,成為了風靡一時的比賽運動。

    朱瞻基對投壺有一種天聖的領悟力,在投擲與投壺之間的距離測量拿捏,投擲的力道掌握上,都展現出高人一籌的能力。在每次與大臣議論國事之餘和宮廷飲宴上,都要與人進行投壺遊戲以增加現場氣氛,每次投壺,朱瞻基都能投出高水平的比分,得到眾人的喝彩。

    除了玩樂外,朱瞻基還是個文藝青年,自號長春真人,工畫人物、花果、翎毛、草蟲、也善於書法。《明畫錄》卷一中記載:“宣朝留神詞翰,尤工繪事,山水人物花鳥草蟲並佳,天縱異能,隨意所至,皆非人力能及。........”

    朱瞻基的花鳥畫雖然屬於宮廷花鳥,但卻突破了宮廷花鳥的刻板和一味模仿,他的花鳥畫,畫面生動活潑、清新自然而樸實,注重“思想”的傳達,具有“寫意”花鳥畫的特色 ,所以才能有“天縱異能,隨意所至,皆非人力能及。”的說法。

    你看,這樣的朱瞻基是不是很像宋徽宗趙佶?只是相比較宋徽宗,很多關於朱瞻基的資料和書籍都只關注他在政治上的業績,所以他在繪畫上的成就就被忽略掉了。

    有的皇帝喜歡玩,但是把江山玩丟了,但有的皇帝喜歡玩,卻也有本事把國家打理得井井有條,朱瞻基明顯就屬於後者。至於“蟋蟀皇帝”的稱呼,只是被刻意拿出來過分渲染了而已。鬥蟋蟀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一直都是皇宮貴族、文人雅士的一大喜好。朱瞻基喜歡也並不奇怪。沒有人規定一個人只能天天勤勤懇懇地工作,就不能有點自己的喜歡和業餘活動呀。

    雖然喜歡玩,但是朱瞻基有著堅強的性格,敢於面對現實,不論是親征朱高煦,還是撤兵安南,都顯示出了超人的膽識和魄力。他做事有章法,從不亂來,這種才幹使他取得了許多政治成績,也使他在換皇后、鬥蟋蟀等方面達到了目的。

    他親身經歷過永樂洪熙時期的政治風波,政治上較為成熟,對許多重大問題處理較為得當,內政外交都去的了較大的成就。本人機敏幹練,具有一定的軍事才能,精於騎射,自己參加的對外對內戰事從未敗陣;能夠保持頭腦清醒,並未因大量的巡幸遊樂而影響政務;保持了一支穩定而得力的官僚集團,善於駕馭群臣,使他們的才幹得以發揮;政治上也較為寬容,金雞湖很少濫用權力關殺大臣,具有一定的斷案水平,大體上能夠公正寬容;重視統治人才,不斷地或自己或讓臣下選拔和推薦一些才能之士。

  • 5 # 一半秋色

    題中所說的是朱瞻基,明仁宗是朱高熾,明宣宗是朱瞻基,明仁宗當了九個月皇帝駕崩了,所以仁宣之治的首功是朱瞻基。

    可是,這麼一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卻被清朝黑的一塌糊塗,說他是促織皇帝。

    促織,就是蟋蟀。朱瞻基喜歡鬥蟋蟀確有其事,但僅僅是閒暇之餘的業務愛好而已,無需過多指責。

    然而,清朝入主中原之後,為了證明政權的合法性,對前朝可勁地黑,不遺餘力地黑,抓住皇帝“小嗜好”無限地放大,放大,再放大,於是“嗜好”成了不務正業,玩物喪志。

    結果,朱由校被黑成了木匠皇帝,嘉靖黑成了不上朝皇帝,朱厚照黑成了豹房皇帝,朱瞻基則成了促織皇帝。

    清朝皇帝就完美無缺,沒有黑料嗎?不是的,隨便舉個例子,康乾盛世的乾隆,人稱“遊玩皇帝”,一生六下江南,每次耗費巨大,勞民傷財,乾隆還喜歡到處題字,亂塗亂畫,破壞了名勝古蹟。

    乾隆還是個風流皇帝,處處留情,臨幸了夏雨荷之後,就始亂終棄了,可憐夏雨荷生下了紫薇之後,終因相思成疾,默默離世。

    乾隆皇帝之後的這些皇帝黑料就更多了,同治皇帝喜歡嫖娼,得了天花而死,雍正皇帝喜歡仙丹,吃了仙丹而死,咸豐皇帝喜歡逃跑,遇到事情就知道跑跑跑……

    迴歸正題。再來說朱瞻基。

    “促織天子”的惡名之所以傳播甚廣,與一部清朝著名小說有關,這部小說就是蒲松齡的鬼怪小說《聊齋志異》。

    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皇帝喜歡鬥蟋蟀,攤派任務要求各地進獻好的蟋蟀,有一個地方官愁眉苦臉,一籌莫展,妻子看見了之後,求助於巫婆,在神的指點之下,終於抓到了一隻上等蟋蟀。

    然而,頑皮的兒子不小心弄死了蟋蟀,兒子闖了大禍之後,投井自殺,後來,兒子鬼魂化作了一隻好勇鬥狠的蟋蟀。

    後來這隻蟋蟀獻給了皇帝,地方官因為獲得了豐厚的獎賞,升了官發了財。

    蒲松齡說的這個皇帝,就是朱瞻基了,不過,這篇小說應該改編自《明朝小史》,《明朝小史》記載的事,與蒲松齡的出奇的相似,只不過放跑蟋蟀的是官員的妻子,隨後上吊自殺了,官員見老婆死了,也上吊自殺了。

    不可否認,朱瞻基喜歡鬥蟋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下面的這些官員投其所好,到處高價收購蟋蟀,一時間造成了蟋蟀價格猛漲的局面,但並未造成過於惡劣的影響。

    朱瞻基是個好皇帝,但是難堵悠悠眾口,所以皇帝還是不要有愛好為好。

  • 6 # 文苼尉

    楚王好細腰,後宮多餓死。

    歷朝歷代,皇帝不敢有自己的愛好,因為只要有了愛好,就會被別人抓住機會獻寵獻媚。

    朱瞻基是明朝難得的有為皇帝之一,仁宣之治繼承自永樂盛世,即位後迅速撲滅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又任用三楊管理朝政,派遣鄭和、王景弘下西洋,延續仁宗時的治國理念,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天下太平百姓安康,明朝國力達到巔峰。

    朱瞻基還是一位文藝青年,他的書畫都有一定水平,而且還可以傳世,他對運動也有一定天賦。如果說他真的是一位促織皇帝,那顯然不會有這麼大的作為。

    因此,皇帝的還好就是臣下投其所好的機會,加上宣德年間太監的權利開始放大,也就難免不會有人打著皇帝旗號到處蒐羅。

    給朱瞻基定性,要看大局,他的貢獻、他的作為還是第一等的,小插曲不應該影響主旋律,個人愛好不能掩蓋個人成就。

    但是,朱瞻基對兒子的培養有些問題,他死後憲宗無限信任太監王振,直到造成土木堡之變的巨大丑聞,又有後來的奪門之變,明朝從此由盛轉衰。

  • 7 # 醉觀滄海

    讓我們來看看,我這樣說的幾點原因,並非是想為明宣宗正名,而是從真實歷史來看,他確實沒有玩物喪志。

    首先:喜歡蟋蟀,只是下朝以後的娛樂活動

    明宣宗朱瞻基確實喜歡蟋蟀,這個不可否認。但是,這個只不過是人類的一個小愛好。在當時,有的人喜歡武術,有的人喜歡讀書,有的人喜歡聽曲,所以喜歡蟋蟀和上述愛好一樣,只是娛樂活動,本身並沒有什麼可值得上綱上線的。

    其次:喜歡蟋蟀,並沒有影響治理好國家

    雖然喜歡蟋蟀,但明宣宗知道自己身上的擔子。於是,他日夜批改奏摺,且外出時還要與農名攀談,瞭解民間疾苦。平日裡,他生活節儉,並且號召公里的妃子們也節儉度日,並且把一副織女織布的畫掛在宮中,告誡妃子們要知道勞動的辛苦,讓他們愛惜別人的勞動成果。

    所以,喜歡蟋蟀,並沒有影響朱瞻基去治理國家。

    最後:喜歡蟋蟀,這個小愛好被後世清人所黑化

    之所以現在人們提到明宣宗朱瞻基後,除了“明宣之治”外還會想到“蟋蟀皇帝”,主要是由於後代清人的描述,經過他們的描述,似乎明朝皇帝裡就沒有一個是正常的。朱棣成了殺人王,朱瞻基成了蛐蛐皇帝,還有木匠皇帝朱由校等等。無非就是透過黑化明朝皇帝,來討好清朝的皇帝而已。

    問題總結:

    所以,可以看得出來,明宣宗朱瞻基,喜歡蟋蟀,那隻不過是下朝之後的一個小小的娛樂活動,就跟現在歐美國家總統下班去打個Golf一樣,再簡單不過了。再加上,朱瞻基本身和父親明仁宗朱高熾一起創造了“明宣之治”,所以引得後來的清人有嫉妒心理,難免對其進行黑化,似乎逗逗蛐蛐就成了玩物喪志了。

  • 8 # 小龍教育平面設計交流

    作為統一的封建大帝國,大明王朝一共經歷了十六位皇帝,若要問及明朝歷史上哪位皇帝被後人稱為“蟋蟀皇帝”,人們便會很快想到明宣宗朱瞻基,沒錯,就是那位開創了大明王朝最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皇帝。那麼,明宣宗朱瞻基為什麼被人稱為蟋蟀皇帝?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在野史和文學作品中,明宣宗朱瞻基被描述成為了喜歡鬥蟋蟀的皇帝,而文學作品的廣泛傳播更使明宣宗朱瞻基逐漸成為了大眾心目中的蟋蟀皇帝。

    在明末清初時期,道士呂毖所做的野史《明史小錄》存在有關明宣宗朱瞻基非常喜歡鬥蟋蟀,並且向民間廣泛徵集蟋蟀的記載。在其書中有這麼一段記載,其大意是:宣宗皇帝非常喜歡鬥蟋蟀,於是向江南地區徵尋非常厲害好鬥的蟋蟀,最終人們爭相尋找好鬥蟋蟀,也使蟋蟀的身價倍增。這一系列行為最終搞得人們民不聊生,生活更加疾苦。

    除了野史《明史小錄》的有關記載外,還有關於明宣宗朱瞻基為“蟋蟀皇帝”的記載就主要出現在蒲松齡所做的志怪傳奇小說《聊齋志異》。蒲松齡相信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了,清朝時期著名的小說家、文學家,一生多次參加科舉,屢試不中,一生窮困潦倒。最終憑藉一部志怪傳奇小說《聊齋志異》名揚後世,為後世眾人所熟知。在其小說《聊齋志異》中,有一篇名篇名叫《促織》。其中首句意思便是:明朝宣德年間,皇宮中崇尚鬥蟋蟀的遊戲,於是每年都要向民間徵收蟋蟀。而整篇文章都插入神話色彩,將明宣宗朱瞻基喜歡鬥蟋蟀,最終導致民不聊生,生活困苦表現的淋漓盡致。之後,隨著蒲松齡志怪傳奇小說《聊齋志異》在後世奉為經典,在大眾中廣泛流傳,併為世人所熟知,明宣宗朱瞻基也跟著火了,成為了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促織皇帝”。

    然而關於明宣宗朱瞻基非常喜歡鬥蟋蟀,並且向民間廣泛徵集蟋蟀的歷史記載主要出現在野史《明史小錄》和文學作品志怪傳奇小說《聊齋志異》中。而在記載明朝史實基本史料典籍《明實錄》、《明史》、《明通鑑》、《明史紀事本末》卻絲毫不見有關明宣宗朱瞻基喜歡鬥蟋蟀的記載。

    據明清兩代官修史書《明實錄》《明史》,以及較為可信《明通鑑》、《明史紀事本末》等史料記載:明宣宗朱瞻基,年少時就被其祖父明成祖朱棣稱為好聖孫。繼承皇位後,更是沿襲父親明仁宗時期的做法,輕刑法,施仁政,重用賢臣,採取與民休養生息的策略,努力發展社會經濟,最終造就了大明王朝的盛世“仁宣之治”。此盛世被後世學者稱為功績堪比“文景之治”,其明宣宗本人也是一生仁政愛民、勤於政事、親賢臣遠小人、政績斐然,被後人史學家稱為一代明君。

  • 9 # AlexanderG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載:“吳越浪子,有酷此戲,每賭勝負,輒數百金,至有破家者”。呂毖《明朝小史》記清秋吟蟋蟀,早聞物華兩個黃鸝鳴“宣宗酷愛促織之戲,遣使取之偶之意,又是博物史不記其鬥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等等。賈似道華博之有人”。

  • 10 # 這些歷史要讀

    就因為朱詹基喜歡鬥蟋蟀,就被後世文人譏諷為蟋蟀皇帝。其實,這主要是清代抹黑明朝所造成的後果。

    事實上,明宣宗朱詹基是明朝很有作為的一位皇帝,他在位雖然不到十年,卻開創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從宣德年間的青花瓷的精美造工和珍貴价值,我們不難看出仁宣時期明王朝的繁榮和富強。

    明宣宗朱詹基是朱棣的孫子,傳說有天晚上,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作了個夢,夢見太祖皇帝將大圭賜給了他(大圭是權力的象徵),這不正是象徵著自己即將當皇帝嗎?朱棣夢醒之後正為夢中情景欣喜,門外就有僕從來報說自己的孫子降生了,這個孩子就是朱詹基。

    朱棣立刻起身趕往看望剛出生的朱瞻基,頓時覺得他臉上一團英氣,認為這是個好兆頭,於是朱棣對起兵靖難之決心大增。

    朱棣靖難成功後,越發認為朱詹基是自己的福星。於是,他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自己更是不忘親自教導。永樂期間每次遠征漠北,朱棣也總是讓朱瞻基隨行,學習如何行軍打仗。可以說,朱棣是花了大量的心血去栽培和鍛鍊朱詹基,想讓他作為自己的接班人的。而他的父皇明仁宗能當上皇帝,很大程度是也得益與有朱詹基這個兒子。

    試問從小便如此精心栽培的大明帝國儲君,又是開創盛世的守城之君,這麼是一個只會玩蟋蟀的天子呢?

    這些其實是清代文人將朱詹基好玩蟋蟀的事刻意放大所致的。因為,作為朱瞻基從小就喜歡鬥蟋蟀,即位後他曾讓各地採辦上等蟋蟀來京。而那些地方官員為取悅皇帝,都變本加厲地下達任務,難免會對百姓造成了一些困擾。因此,朱瞻基就被百姓戲稱為“蟋蟀皇帝”。

    後來,被清代文人有意放大和抹黑。就像“頑童皇帝”明武宗一樣,很多游龍戲鳳之類不堪入目的風流軼事,其實都是清代文人的傑作!

  • 11 # 古今通史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無論是皇帝還是普通百姓,都可以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只不過不應該給百姓帶來負擔。明宣宗朱瞻基的執政能力和功績是要給予正面肯定的。

    但是請注意:

    記載明朝史實基本史料典籍《明實錄》、《明史》、《明通鑑》、《明史紀事本末》絲毫不見有關明宣宗朱瞻基喜歡鬥蟋蟀的記載。

    只有野史《明史小錄》和小說《聊齋志異》才出現這種說法。

    明宣宗是明朝不可多得的有為皇帝之一,在位期間,開創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史學家將“仁宣之治”與“文景之治”相媲美,另外有一點大家注意,文景之治可是歷經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兩個時期才出現的盛世,朱瞻基可是獨自一人。

    朱瞻基喜歡鬥蟋蟀的說法

    朱瞻基從很小的時候就喜歡鬥蟋蟀,登基以後呢,某些居心不良的官員為了透過取悅皇帝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在尋找蟋蟀上下工夫,這樣一來就給普通老百姓帶來了一些負擔,那些官員只是作為獻寶者,他們自己才不會自己去抓。所以百姓也就半調侃、半抱怨的背地裡稱之為“促織天子”(促織就是蟋蟀的別稱)。

    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有提到:“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徵民間。”

    不能說這件事情發生在朱瞻基身上就無所謂,因為這樣做畢竟給百姓增加了負擔,但僅僅靠這一件事就質疑一個人的一生執政就太過了,不要學習東林黨的噴子精神,朱瞻基也是人,也有愛好,綜合評述他一生功績才公正,這事他有過錯,但瑕不掩瑜。

    以上只是給大家看了下這種說法的基本敘述,也闡述了我的觀點,即便是真的,雖有過錯,但瑕不掩瑜。我們要根據史料的記載來評述一件事情,可從可信的史料中卻絲毫沒有提及朱瞻基的這個興趣,而野史和小說都是不足信的,《明史》是清代編篡的,如果有這種事情,清廷必會不遺餘力的抹黑朱瞻基的。

  • 12 # 手機使用者53123493851

    誠然宣宗皇帝喜歡逗逗蟋蟀,但也只是工作之餘的小樂趣而已,皇帝也是人,人就會有喜好,就像現在年輕人喜歡玩遊戲,一味的工作狂,恐怕少數。明朝的文官指定很強大,一點點事情會被御史放大到國家層面,而且無罪,御史可以風聞上湊,也就是不需要證據,一點點逗蟋蟀的皇帝,被擴大惡化為蟋蟀皇帝。

    從宣宗的諡號:來說聖善周聞曰宣;施而不成曰宣;善問周達曰宣;施而不秘曰宣;誠意見外曰宣;重光麗日曰宣;義問周達曰宣;能布令德曰宣;浚達有德曰宣;力施四方曰宣;哲惠昭布曰宣;善聞式布曰宣。

    顯然他還是一個有能力的皇帝,雖然唐後基本是美諡,平諡,但宣是美諡。

    到明末清朝小說留行,大興文字獄,借古諷今,尤其是醜化明朝,比較安全,自然就成了老百姓的飯後談資。

  • 13 # 魅族15PLus

    回答這問題前,就先說說離我們近的北洋軍閥在歷史上被黑成什麼樣子!

    北洋軍閥個個都是有骨氣的人,只要有人下野別人不會殺他!北洋軍閥時期國家收回了好多主權,賠款也減少!我們歷史書上為什麼黑它!它的對立面是孫中山,孫被稱為國父!

    明朝的歷史是清朝人修的!打了那麼多年仗!取得了江山!不黑它,怎麼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別人是壞人也能體現自己是好人!馬先生說的好:歷史只存在一個真理!

    裡我們這麼近的歷史,書上記載的都不是真實的,幾百年的歷史又有多少可信度!既然是皇帝,就不是廢物!廢物也當不了皇帝!皇帝也是人,也有興趣愛好!這很正常的一件事!被誇大了而已!萬曆皇帝說的好:你們說我好色,難道你們大臣家裡就沒有1妻多妾?我們夫妻之間很恩愛而已!

    讀歷史書上讀了之後,自己在好好想想!自己能得到什麼結果!這才是最重要的!

  • 14 # 坐看雨收雲散

    看到蟋蟀皇帝這個題目,不由讓人想起南宋亡國丞相賈似道的外號是蟋蟀丞相。其實大明朝的民間到官場直至皇宮內也繼承了南宋未年興起的鬥蟋蟀的這種遊戲活動。明宣宗朱瞻基到底是不是蟋蟀皇帝呢?先看明宣宗到底是個咋樣的人吧!

    明宣宗朱瞻基是仁宗朱高熾的太子,又是永樂帝朱棣的太孫。有人說這不是費話嗎?即然是太子當然是皇爺爺的太孫啦!如果那樣認為那就大錯特錯啦!朱高熾能夠鬥敗朱高熙得到朱棣的承認是多虧自已的兒子朱瞻基的原因。朱高熾為太子時朱棣就直接任命朱瞻基為太孫。這種做法在歷朝歷代中是沒有的。據傳說朱瞻基出生時朱棣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朱元章對朱棣說他將有一個好孫子做皇帝。朱棣對朱瞻基寄於厚望,希望他能將大明朝發揚光大。從小就對他著力培養,朱瞻基也十分聰明好學。朱棣死後,仁宗繼位不到一年也得病去逝。宣宗朱瞻基登"上了皇位,他勤勞理政,任用賢能之臣,在有名的三楊,楊土奇,楊榮,楊薄等人輔佐下,國泰民安一片繁榮景像。史稱仁宣盛世。其實是宣宗一朝的盛世。

    宣宗在閒瑕之時,也在宮中玩鬥蟋蟀的遊戲。他也就是玩玩解乏和煩悶罷了。可是底下的官員為了博皇帝開心,就讓老百姓到處捉蟋蟀揀其好的送與皇上。民間私下戲稱蟋蟀皇帝。宣宗聽聞後,怕引起百姓的不滿就在宮中杜絕了這種遊戲。

    其實真正宣傳朱宣宗是蟋蟀皇帝的人,是後來的清朝統冶者。他們為了突顯大清朝比大明朝好,對大明朝皇帝的抹黑的手段!

  • 15 # 美映椒房

    這個不是黑,明宣宗宣德皇帝確實愛鬥蟋蟀。

    清朝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裡有篇故事很多人應該都不會陌生,那就是《促織》篇。故事裡的小孩子魂魄化身蟋蟀為父親在皇帝那裡博得了榮華富貴,這樣團圓的結局,可謂是善良的作家給與了讀者們一點虛妄的撫慰,因為這篇故事的原型是一個赤裸裸的人間悲劇。

    《促織》裡的“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號,宣德皇帝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孫,他天資英明、聰慧過人,生下來就得到祖母仁孝文徐皇后的寵愛,帶在身邊親自撫養,祖父朱棣又手把手教導他天子之道。永樂年間,朱棣長子朱高熾和次子朱高煦兩兄弟展開了激烈的奪嫡鬥爭,朱瞻基作為皇帝的“好聖孫”是其父朱高熾取得勝利的重要籌碼。宣宗繼承帝位之後,也不負父祖希望,他勤政愛民、政績出色,在他的統治之下,明朝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走上了繁榮發展的軌道。宣宗和其父仁宗的統治被後世讚譽為“仁宣之治”。

    不僅如此,宣德皇帝還文采風流尤善書畫,他的詩文、書法和繪畫都具備很高的藝術水平,比起南唐後主李煜和北宋徽宗趙佶這兩位亡國的藝術家皇帝,宣德皇帝可謂人生贏家了。不過宣德皇帝天生富貴,和他父祖在生活上對物質慾望沒有過多追求的簡樸作風不同,他在勤於政務之餘,也培養了很多富家闊少那般精緻的淘氣,比如鬥雞走馬、養鴿子、蹴鞠、打獵,還有一個小愛好——鬥蛐蛐。

    宣德皇帝有段時間相當沉迷於鬥蛐蛐遊戲,他不僅命太監在民間尋訪蛐蛐,還下令地方官員進貢優質蟋蟀。明人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中記載了宣德對鬥蛐蛐的痴迷:

    我朝宣宗最嫻此戲。曾密詔蘇州知府況鍾進千個。一時語云。促織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此語至今猶傳。蘇州衛中武弁。聞尚有以捕蟋蟀比首虜功。得世職者。今宣鬬蟋蟀盆甚珍重。其價不減宣和盆也。

    王世貞在《王弇州史料》的記載這道密旨,宣德九年七月,宣德皇帝曾千里迢迢給蘇州知府況鐘下了一道密旨:

    “比者內官安兒吉祥採取促織。今所進促織數少,又多有細小不堪的。以敕他每於末進運,自要一千個。敕至,而可協同他幹辦,不要誤了!故敕。”

    這心急火燎鬥蛐蛐的猴急範簡直躍然紙上。地方官員接到皇命自然是心領神會,馬上下達任務層層下壓攤派給下級,最後遭殃受累的仍然是底層,於是,蘇州一帶便掀起了捕捉蟋蟀的“全民運動”。皇帝一念之間,就引發了很多悲歡離合的故事。

    明人呂毖在其文集《明朝小史》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悲劇故事:

    “帝酷好促織之戲,遣取之江南,其價騰貴,至十數金。時楓橋一糧長,以郡督遣,覓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妾以為駿馬易蟲,必異,竊視之,乃躍去。妻懼,自經死,夫歸,傷其妻,且畏法,亦經焉。”

    由於酷愛鬥蛐蛐的宣德皇帝往江南尋找蛐蛐,當時江南蟋蟀身價倍增、價值千金。蘇州有個微末小官收到了上峰要求限期貢精品蟋蟀的命令,只得四處尋訪,功夫不負有心人,還真的被他找到了一個蟋蟀大王。大喜過望的小官趕緊用家中最值錢的駿馬換了過來,小心翼翼收藏在家裡準備完成任務。他的妻子看到丈夫居然用駿馬換了個小蟲子,感到無比新奇,於是趁著丈夫不在的時候偷偷開啟盒子,想看看這是個什麼珍奇寶貝,沒想到一個不小心,彈跳能力很強的蟋蟀嗖地跑掉了。駿馬換來的寶貝就這麼沒影沒蹤不聽見一個響地沒了,嚇傻了的妻子不知等會該如何面對丈夫,心裡又驚又怕一時六神無主,最後乾脆上吊自殺了。而丈夫回來後,看到這一切,可謂萬念俱灰。蟋蟀跑了沒法對上峰交差,妻子死了自己活著也沒什麼意思,於是自己也自殺了。

    正如蒲松齡在《促織》篇尾的點評:“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天子一個舉動就會牽扯到無數人的命運,皇帝一個小小的樂趣,就得無數人拿血汗、金錢乃至生命來填。宣德皇帝的英明因為鬥蛐蛐而受損,也可謂是咎由自取。

  • 16 # 彥書詩詞美文

    蟋蟀皇帝,這詞一聽,便會聯想到一個終日遊手好閒,不務國事,沉迷鬥蟋蟀的皇帝形象,而歷史上得此封號的便是明宣德亮朱瞻基。

    那麼朱瞻基為何被稱為蟋蟀皇帝呢?

    一、 自幼愛好,即位之後更是不惜讓官員全國採買蟋蟀。所謂上行下效,何況皇帝。自古為

    臣之道首要就是要懂揣摩上意。皇帝愛好,而又不掩,為臣的知道,還不得捉住此機會千方討好。而鬥蟋蟀雖說是閒好,而是一旦沉迷,誤國耽事,必是有的,勞民傷財亦或有之。

    二、蒲松齡之《促織》之宣傳推廣,《促織》就是根據一個因為蟋蟀而導致官吏全家自殺的人間悲劇改編的,而宣德帝的痴迷即不加控制亦讓全國興起一股鬥蟋蟀之風氣,“太平天子,促織皇帝”便也隨著松齡之名氣傳遍至今。

    然朱瞻基是否確是此不學無術,遊手好閒之帝。而其在位開創的“仁宣之治”又做何解釋。顯然,我們不能人云亦去。人有七情,更有六慾,所謂瑕不掩瑜。是人便有之弱點,亦有其閃光之處,而宣德之瑜甚至有過其瑕。

    一、遏制窮兵黷武,休養生息。

    朱瞻基剛接位時,經歷“靖難之役”奪得皇位再至仁宗,大明已是千瘡百孔,內憂外患 。對內,百姓賦稅過重,苦不堪言,對外又常年對蒙古征戰,大明之財政已是囊中盡空。面對國祚危搖,朱瞻基放棄征服安南,接受其為附屬國,與民休養。

    二、擁有武治之力,對待藩王卻能安撫親忍。

    為了不傷民力,朱瞻基對自己的叔叔可以作到禮遇安撫,甚至漢王朱高煦已經起兵,其為免戰火,親自修書罷兵,而當斷定漢王叛心不改,又能立馬御駕親征,火速平定,讓天下免於因皇權鬥爭,長期戰亂。

    三、以民為本,注重民生

    朱瞻基把民生視為首重。宣德五年三月,朱瞻基在農田裡試了試農具耕作,他回頭對大臣們感慨道:“朕小試農具,已是筋骨勞疲,農民常年耕種,其苦若何!”以民為本,才是一個偉大的帝王。

    歷史學家谷應泰在自己編著的《明朝紀事本末》一書中,曾稱讚宣德帝:“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這是說在朱瞻基治理下,明朝達到了少有的“天下大治”的水平,而宣德一朝也正是達到了“仁宣之治”的巔峰,為歷史學家所稱道。朱瞻基在位期間,河清海晏、天下太平,經濟、農業等得到空前發展,若拋卻其蟋蟀之個愛,其應是一位有作為,有才情之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做滷湯味道才能更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