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吃魚也打貓
-
2 # 西城長樂
我認為不是真愛,楊貴妃名玉環,號太真,原先是唐明皇之子壽王李瑁的妃子,被唐明皇看上於開元二十八年敕書出家做道士,又在天寶四年被召進宮封為貴妃,雖然萬千寵愛於一身,家人也因此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但作為一個女人身處封建社會尤其面對九五至尊的皇帝,楊貴妃自身的命運完全不由自己去選擇,面對著曾經是自己的公公又年過花甲的唐明皇,在看似風光的背後其實說不盡的哀傷,最後在安史之亂中與唐明皇逃到馬嵬坡,遇上軍士譁變,唐明皇將楊賜死,回顧楊貴妃的一生只是一個身不由己的可憐人,想必危機關頭唐明皇明哲保身的做法也應該讓楊貴妃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徹底看清了這個男人了吧。
-
3 # 不貳過者
《新唐書.楊妃傳》裡面就記載了兩件玄宗和楊貴妃吵架鬧矛盾後的情形,從這兩件家長裡短的夫妻相處中可以初見端倪。
天寶五年七月的一天,玄宗皇帝的老毛病又犯了,悠長的歲月,熟悉的面孔讓老皇帝很厭煩,於是派遣自己的“花鳥使”到民間給自己搜刮一些新面孔回來,貴妃很生氣,都有我了你居然還想著到處拈花惹草,就和玄宗吵鬧了一番,被玄宗派人送回了孃家(楊國忠府)。
中午吃飯的時候,玄宗沒有胃口,把氣全撒在了宮人身上,高力士明白皇帝的心思,就試著問皇帝,要不要給楊府送一些酒食過去,皇帝一口答應,還特意把自己的御膳分了一半讓送到楊府。到了晚上玄宗就讓高力士趕緊去楊府接人,貴妃見到玄宗趕緊請罪,沒想到玄宗自己先認了錯,好好地安慰了她一番。第二天,玄宗很高興地辦起了宴會,給身邊的人和楊家諸姐妹賞賜了無以計量的財貨,果真是寵溺非常。
天寶九年二月,據傳玄宗和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不清不楚,楊貴妃一時生氣說了狠話,被遣送回了楊府。玄宗感念往日,就派自己身邊的宦官把自己的食物帶給了貴妃,楊貴妃割下一縷青絲讓宦官給玄宗帶話:“妾有罪當萬株,然膚髮外皆上所賜,今且死,無以報。”玄宗聽到後又是懊悔又是吃驚,趕緊派人接回了宮,之後又親自趕到秦國夫人府和楊府賞賜無數以示恩寵。
從人物生平傳記裡面可以看出李隆基對楊玉環並不僅僅是出於慾望,確是有情感在裡面,貌似欲一旦披上了情的外衣,人們對倫理道德的容忍度就會大很多,不以淫靡去叱責了。
從人物生平傳記裡面可以看出李隆基對楊玉環並不僅僅是出於慾望,確是有情感在裡面,貌似欲一旦披上了情的外衣,人們對倫理道德的容忍度就會大很多,不以淫靡去叱責了。《新唐書.楊妃傳》裡面就記載了兩件玄宗和楊貴妃吵架鬧矛盾後的情形,從這兩件家長裡短的夫妻相處中可以初見端倪。
天寶五年七月的一天,玄宗皇帝的老毛病又犯了,悠長的歲月,熟悉的面孔讓老皇帝很厭煩,於是派遣自己的“花鳥使”到民間給自己搜刮一些新面孔回來,貴妃很生氣,都有我了你居然還想著到處拈花惹草,就和玄宗吵鬧了一番,被玄宗派人送回了孃家(楊國忠府)。
中午吃飯的時候,玄宗沒有胃口,把氣全撒在了宮人身上,高力士明白皇帝的心思,就試著問皇帝,要不要給楊府送一些酒食過去,皇帝一口答應,還特意把自己的御膳分了一半讓送到楊府。到了晚上玄宗就讓高力士趕緊去楊府接人,貴妃見到玄宗趕緊請罪,沒想到玄宗自己先認了錯,好好地安慰了她一番。第二天,玄宗很高興地辦起了宴會,給身邊的人和楊家諸姐妹賞賜了無以計量的財貨,果真是寵溺非常。
天寶九年二月,據傳玄宗和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不清不楚,楊貴妃一時生氣說了狠話,被遣送回了楊府。玄宗感念往日,就派自己身邊的宦官把自己的食物帶給了貴妃,楊貴妃割下一縷青絲讓宦官給玄宗帶話:“妾有罪當萬株,然膚髮外皆上所賜,今且死,無以報。”玄宗聽到後又是懊悔又是吃驚,趕緊派人接回了宮,之後又親自趕到秦國夫人府和楊府賞賜無數以示恩寵。
在這兩次和尋常夫妻一般無二的感情波折中可以想象,一入宮門深似海,歷來在宮牆內,皇帝對後宮妃嬪都有生殺予奪的權利,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宮鬥戲上演,而後妃一旦惹惱了皇帝,一般的下場都不會太好,失寵被幽禁冷宮都算輕的,更別提被送回孃家這樣過家家似的處置,我想除了寵應是有情在裡面的。
天寶十年的七夕,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楊貴妃也在長生殿焚香乞巧,恰好玄宗也過來了,貴妃就像尋常女兒般訴說希望我們的感情能和牛郎織女一樣天長地久,於是玄宗趕緊以牛郎織女雙星為證,在長生殿與上蒼盟誓:“願生生世世,共為夫婦,永不相離。”,這才有了白居易《長恨歌》中的“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
4 # 監控實錄
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是真愛。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這樣的詩句:“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說是四川邛崍有著名道士在長安做客,他能以法術召回魂魄,而唐明皇思念楊貴妃至極,所以連忙請道士做法。
《長恨歌》中道士招來了楊貴妃,更給楊貴妃想了美好的未來,楊貴妃去了海外仙山居住,生活幸福,只以寶鈿做信送予唐明皇。
在歷史上對這個故事有別外的記載,如《古今圖書整合·神異典》中有一故事。楊貴妃死後,唐明皇思念佳人以至於心神憔悴,有道士自稱會李少君的法術,以此求見皇帝。這李少君是漢武帝時的術士,曾幫漢武帝見到了死去的王夫人,此處說他會李少君的法術,其實也是在說他會招魂術。
唐明皇見到後非常喜歡這個道士,對他恩寵有加,表示如果可以見到楊貴妃,馬上去死也不會有遺憾。道士有感後開始做法,只見道士從袖子中掏出筆墨,要黃娟為紙作畫誦咒,後畫一女人像,此像不同凡俗,如符咒一般,只是像女性。
後讓唐明皇齋戒,凝神思念楊貴妃三日。(你自個看看你能不能連續想你女朋友或者男朋友半天,可以想一兩個小時就是真愛了)三日後道士說:“成了。”唐明皇再看畫像,此畫像已成楊貴妃面貌,由此聖上大喜。
道士笑著說:“還沒開始了。就讓人搬出五色帳,建壇供奉此畫。又要十五六歲的美貌少女二十四人。”命這二十四人齊唱《子建步虛歌》,中國歷史上最有名子建是曹植,而這步虛是道教音樂的一種旋律,此歌應為後人假託曹植所作。
少女唱歌之時道士開始做法念咒,又吸菸氣吐在畫像上,更命少女一起吸菸吐像。後又用五色石做媒,以蠟燭做形,此時貴婦已現。
道士讓人關閉此屋門窗,讓唐明皇來隔著五色帳看,只見楊貴妃在帳中哭泣:“你是天下之主,不能庇護我這一弱女子,你到底哪裡來的臉來看妾身?沉香亭下月中誓言,你記得住嗎?”唐明皇聞言哭的不行。後兩人交談諸多,更做曲合唱。
這個故事不一定是真的,可能是當事人可伶這對鴛鴦編出來的,但《長恨歌》中的:“能以精誠致魂魄。”卻是道教法術的要點,道教法術講究的就是精誠,《莊子》曾言:“不精不誠不能動人。”人不能動,也不能動鬼神。
所以道家也提倡精誠之至,金石為開。勸導大家行事能有誠心,如此才不會有遺憾。如果此事是真,不僅需要導師的精誠,也需要唐明皇的精誠,也就是大家說的真愛。
-
5 # 漢魂唐風1987
安史之亂的鬼魅色影像一頂遍地飛舞的轎子,時局的起落升降已不再由唐明皇控制。就算愛到盡頭也回不到當初,經歷了紅粉成灰、輝煌不再的唐明皇,依舊如此執固地對身處幽冥異路的楊貴妃說:“世上只有你難捨,愛字字深刻!”。大唐貴妃的天生麗質、出塵如仙、梨花帶雨讓唐明皇銘記在心,永錘腦際。
人生垂垂暮年之際的唐明皇,一人獨自低語、徘徊、徜徉於西宮南內,人說兩情若在永相忘,奈何他與楊貴妃的相聚只是太過倉促的夢裡相逢。他只能無力迴天地攜帶曾經的山盟海誓四處遊弋,對天上人間發出〝淚縱能幹終有跡,語多難寄反無詞〞的喟然一嘆。
他與楊貴妃之間心有靈犀而又看似錦上添花的不倫之戀,為了半壁江山,在馬嵬之變中並未向楊貴妃雪中送炭。李楊的愛情反而為白居易、鄭畋、張祜、李商隱、納蘭性德等後世詩人提供了津津樂道的話題,他們用宛轉的情思、華麗的詞藻替唐明皇將楊貴妃的魂魄千呼萬喚……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淋鈴終不怨。
何如薄性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節選自納蘭性德《擬古絕決詞》
〝淚雨淋鈴〞與〝比翼連枝〞均出自白居易的《長恨歌》。〝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哀婉悠長的《雨淋零曲》,飽嘗了唐明皇對楊貴妃的追憶與思戀,夢縈迂迴微茫的似曾相識,望穿秋水的未了相逢早已悉數泱泱……
〝比翼連枝當日願〞化用了白居易《長恨歌》中〝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涯地角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詩句。
納蘭這首詞被多數納蘭迷認為是寫給初戀的詞作,從絕決二字可以看出是寫感情問題的,卓文君《白頭吟》〝聞君有兩意,故來相絕決〞。白居易與納蘭都經歷了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他們飽嘗了初戀的肝腸寸斷與如沐春風。他們都是在借李楊〝生生世世永做夫妻〞的誓言,了卻他們的時光遺夢和漫漫長夜背後隱藏的疼痛。《雨淋鈴曲》被後世文人用作詞牌,繼續續寫人間的世事消磨與離合悲歡,銘心相憶的三生不棄,無了歸期的噓唏不已,滿目瘡痍的藕斷絲連……
漸變淒涼的等待,任憑無法觸及的憂傷縱情搖落,縱有夢境中的紅袖添香,但終究還是玄宗一個人的地老天荒。玄宗的懷舊是孤芳自賞的高雅,玄宗的思緒氾濫未必是對現實的徹底妥協。飄霜的兩鬢細細緬念,時光的河流讓思緒靜靜地重演激盪,塵封的往事讓心靈之花漫無目的飄舞……
百轉千回與緣滅緣起,就算此時玄宗呈現1000次回眸,永遠無法忘記那個灑脫高傲、隨性坦蕩的大唐貴妃,翩然入夢似乎已成了特立獨行的一脈風情,流年為玄宗靜靜守侯安暖。
白居易的《長恨歌》堪稱是文人詩中尤其是長篇敘事中最黃的〝小黃本〞,尤其是〝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等詩句,太過風情化,明顯是作為一個臣子的僭越之言。那麼身為當時人的李白的《清平調》寫〝李楊歡好〞,卻寫得風流雅措,富麗堂皇。
大唐貴妃的衣袂飄然,甩出了傾國傾城的水袖,也甩出了千年盡染紅塵的過往,更甩出了傾盡天下的瀟灑轉身,也甩出了已成定局的炙手可熱……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杆。
——李白《清平調》三首
這三首詩是李白寫於半醉半醒狀態下的命題作文,他並沒有見過沉香亭的牡丹,也沒有見到出塵如仙的大唐貴妃。當時沉香亭種植引進了四種牡丹,分別白色、紅色、淺紅色和紫色。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雲〞、〝露〞、〝玉〞、〝月〞都是白色的,明顯是寫在沉香亭種植的白牡丹,〝群玉山〞和〝瑤臺〞是西王母的居所,這明顯是把楊貴妃比成神仙姐姐,屹立在萬人中央,享盡萬眾矚目的榮光。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這一首是寫紅牡丹,而且將紅牡丹與楊貴妃〝紅色香汗〞的傳聞聯絡起來,再借用宋玉《高唐賦》中巫山雲雨的典故,隱喻李楊的琴瑟和鳴。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杆〞,牡丹和貴妃的所有權都是屬於玄宗的,大唐貴妃就是出塵如仙的白牡丹與雍容華貴的紅牡丹,任憑自然界的春風縱情吹拂,此處春風一語雙關,也指代玄宗的皇恩浩蕩,春風即東風,指天子恩澤或朝廷撫卹,起源於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的第十二拍,〝東風應律兮暖氣多,知是漢家天子兮布陽和〞。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怨,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春風〞也是雙關含義。
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李商隱《馬嵬二首》
第一首中的〝紅粉成灰〞似乎成了〝紅顏禍水〞與〝紅顏薄命〞的代名詞。
劉禹錫《馬嵬行》〝軍家誅妻族,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無暉〞,把楊貴妃寫成妖姬,認為她是〝紅顏禍水〞,但是更多詩人都在惋惜楊貴妃的〝紅顏薄命〞。
〝紅粉成灰〞的剎那,玄宗眼神裡一定充滿了遊離的躲閃。白居易《長恨歌》中,為李楊二人設計了〝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的幻境,讓他們遠離權利的銷煙,唯願此生魂夢相連。李商隱效仿《長恨歌》,所以在《馬嵬二首·其二》的開篇,便寫到〝海外徒聞更九州〞,接下來李商隱毅然決然地這個幻境徹底給寫沒了,〝他生未卜此生休〞,這跟李清照在《武陵春》中〝風住塵香花已盡〞,一提筆把春天給寫沒了,似乎如出一轍。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化用了白居易《長恨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如盧家有莫愁〞,似乎照應了白居易《長恨歌》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向後世人傾訴一位大唐皇帝無力迴天且彷徨無助的愛。
身為帝王有太多的無可奈何,楊貴妃在紅粉成灰之前,她的嘴角一定呈現出了一抹欲言又止的美麗弧度,成了玄宗餘生中不可替代的一道風景。楊貴妃與唐玄宗堪稱盛唐藝術的連理枝,楊貴妃在唐玄宗眼裡中,是一本靈與肉相和的心靈日記,而如今這本日記卻真真切切地記載了玄宗的隱痛。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鄭畋《馬嵬驛》
當年的〝雲雨巫山〞縱情開懷地窈窕了大唐貴妃香寐的羅帳,流光的影子慵懶冗長婆娑著迷濃的註腳,絲絲涼意繾綣著最後的悲嘆空留……
馬嵬之變,讓情非得已變成了曾經的情深已許的藉口,紅粉成灰已變成了曾經的半壁江山的託辭,醉生夢死已變了曾經的纏綿繾綣的變白。
蕭瑟的滾滾紅塵裡,暗香遺韻的馬嵬坡下,千般往事略浮生,一株紅萼,紅的是杜鵑泣血,紅的是的深埋於坡下的恩斷意絕與有緣無份。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袁枚《馬嵬》
今夜無眼,燭影搖紅,撫一首錚錚斷腸的《長恨歌》,悽悽惶惶為誰悲嘆空留?未成曲調的異代相思早已復挑,斷竹殘箋裡,只有借銀訶相問,悽風苦雨悴憔了紅顏,兩行清淚侵溼了錦裳。纏纏與堅持積攢了失望和傷心,當年倚風望月,如今今宵別夢,獨數簾櫳,玄宗的心在隱隱作痛,淚在蠢蠢欲動。
瑰麗的心扉是初心依舊,藕斷絲連的過往,割捨不斷的是大唐貴妃的紅蓮花盡與綠蓬風乾。烏雲蔽月,人跡絕蹤,三生陰晴圓缺,一朝悲歡離合,流年的車輪就算遣回了過去,也回不到當初,幽獨的身影正在譜寫說不出的如斯寂寞……
袁枚將李楊的悲歡離合遍及到普通百姓中,用不著再去為李楊的天上人間而嘆惋,人間煙火中也存有一道真真切切的〝銀河〞,使石壕村中的〝老翁老婦〞那樣的千千萬萬對尋常夫妻哭聞戰伐,被迫決別的不勝列舉,黎民百姓的淚水要比長生殿上的淚水更加痛不欲生,沿著悲涼蕭瑟的〝商音〞淚湧千載……
-
6 # 一斛濁酒喜相逢
是真寵、真喜歡、真愛。
白居易的《長恨歌》,說的就是唐明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楊貴妃本是楊家嬌女,天生麗質。巧逢君王慧眼,一朝承恩。身臨玉樹瑤臺,有月貌花容,"長使君王帶笑看";移步百媚千姿,如芙蓉含露,"從此君王不早朝"。
縱觀玄宗的一生,除了與之患難多年的王皇后外,使他長久忠情的女性僅有武惠妃和楊貴妃。自王皇后愛衰之後,武惠妃一人專寵近二十年。然而史書並未記載武惠妃有多麼美麗,她死時已40多歲,用現在時髦的一句話來說“女人四十豆腐渣”。但玄宗仍傷感不已,長久的鬱鬱寡歡,後宮三千佳麗竟無一人能讓他擺脫心中的寂寞惆悵。在武惠妃死後的第三年,他認識了楊玉環。也許是楊玉環與武惠妃有某些相似之處,讓他一見鍾情。在此後的十幾年,與楊貴妃形影相隨,直至楊貴妃死後,還始終佔據著玄宗生活的全部。可見,玄宗並非只求美色,而是一個非常重情的人。
開元二十八年,楊玉環被詔進宮,天寶四年正式冊封為貴妃,從此開始了與玄宗食則同席、寢則同榻的專寵生活。“三千寵愛在一身”就是高度概括。有人說玄宗之所以愛楊貴妃,那是因貴妃的貌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說玄宗看重的是色、是欲,對他們剛開始認識的那一段生活可以這樣認為。事實上,在楊貴妃與玄宗一同生活的十五年間(開元二十八年至天寶十四年),玄宗雖偶有拈花惹草,但對楊貴妃一直是比較專一的,可以說將其全部的感情、愛心都寄託在楊貴妃身上。如果僅從其美貌並不能說明問題,楊貴妃雖姿色出眾,但後宮中的絕色佳人並非沒有,何況玄宗已年過花甲,情慾的追求已非昔日可比,他之所以對楊貴妃如此醉心,應該說,主要的原因是兩人在感情上、志趣上的情投意合。
《悵恨歌傳》載:天寶十載秋,七夕之夜,玄宗與貴妃憑肩而立,因仰天感牛郎織女重逢的悲歡場面,密誓要世世結為夫妻,言畢,抱手嗚咽。這就是白居易《悵恨歌》所寫的“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蓮理枝”。在七夕之夜,對天起誓,足見愛的至深,情的至誠。說明他們生死與共超乎尋常的愛情的確是存在的。
安史之亂,造成了歷史的遺憾,卻也造就了一段愛情佳話。對貴妃的死,玄宗耿耿難忘,憂慮難眠。甚至問仙訪道,以求與貴妃相見。可以說,玄宗在風蝕殘年的最後時光,都是在對貴妃的深深思念、痛苦和哀悼中度過的。對於貴妃的死,玄宗是負有很大的責任的,但事到臨頭,也是被迫的。他只能無奈地說“貴妃是無罪”,在危難關頭,不捨貴妃,即舍江山,熟輕熟重,玄宗自然知曉。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玄宗對貴妃的愛。用今天觀念來看,在國家危難的關鍵時刻,當功與私發生衝突時,玄宗這種舍小家保大家的無私精神,更顯出其偉大。
回到長安,玄宗想祭供貴妃,要改葬,後因政局而罷,於是讓人畫了貴妃的像掛在殿中,朝夕與之相伴。對於宮中的一草、一木、一房、一院都令其觸景傷情,睹物思人。“芙蓉如畫柳如眉,對此如何不垂淚”。“夕殿螢飛思悄然,殘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入夢來。”玄宗也就是在這樣孤獨傷感的思念中,日漸衰老,幾年就追隨貴妃而去。
-
7 # 安定郡小書生
皇家自古是權利相爭最慘烈的地方,弟弒兄、子弒父都是存在的,在權利交鋒的圈子裡,談愛情太奢侈了。
一唐明皇李隆基從小時候就經歷了武則天時期對李唐宗族的打壓,身為武則天的親生兒子李旦,也就是李隆基的父親也是在戰戰兢兢中度過,皇家哪有親情可言。李隆基本人也是在與自己的親姑姑太平公主經過殘酷的鬥爭,才取得自己今日的權利頂峰。血脈相連的親情尚且靠不住,在佳麗如雲的後宮愛情也是童話般的存在。
二在楊貴妃之前,唐明皇李隆基最寵的是武惠妃,甚至廢掉王皇后,欲立武氏為皇后,奈何朝野上下處在一致反武的高潮下,武氏身為武三思的侄女,難免受到牽連,但李隆基還是冊封武氏為惠妃,專寵與後宮。
得到唐明皇專寵的武惠妃,打算讓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為太子,就誣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兄弟入宮兵變,李隆基在盛怒之下將三兄弟貶為庶人並賜死。能夠將自己三個親生兒子同時賜死的父親,可見親情在李隆基心中的地位是多麼的分量輕。
三武惠妃死後,李隆基傷心欲絕,並表示以後不會再有如此寵愛之人。可回頭見到了壽王妃楊玉環,就將武惠妃拋到九霄雲外了,而且楊玉環還是武惠妃親自為自己兒子壽王李瑁挑選的王妃,李隆基全然不顧,盡然讓兒媳婦接替了自己婆婆的班。
四要說唐明皇李隆基寵愛楊貴妃嗎?筆者認為肯定十分寵愛,估計都怕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但要說是是喜歡、是愛情,恐怕未必。這就如同現在社會許多人喜愛寵物,每天抱在懷裡就當兒子、女兒的養,對他父母恐怕未必有這麼好,那總不能說人家與寵物之間是愛情吧。
事實證明,多情的唐明皇李隆基,在面對自己的皇權朝不保夕時,並非是不愛江山愛美人,而是證明了自己的多麼無情,楊貴妃就成了自己荒廢朝政、滿朝怨言的擋箭牌,最後一代美人就這樣香消玉損在馬嵬坡了。
回覆列表
▶️唐明皇是真的喜歡楊貴妃。
喜歡到了什麼程度?一個字,喪心病狂;兩個字,我的眼裡只有你。“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已經千古傳唱了,為了討得楊玉環的歡心,可以動用國家高鐵千里運送荔枝,歷史上有誰能做得到。
下面我們通過歷史是怎麼證明李楊之間的喜歡程度的。
▶️歷史記載與文學作品評價反映出的唐明皇對楊貴妃的喜歡程度。
➡️《新唐書》評價為喜歡到了溺愛的程度:而溺其所甚愛,忘其所可戒,至於竄身失國而不悔。什麼意思,為了楊貴妃可以丟掉江山也不後悔。
《新唐書》記載:自高祖至於中宗,數十年間,再罹女禍,唐祚既絕而復續,中宗不免其身,韋氏遂以滅族。玄宗親平其亂,可以鑑矣,而又敗以女子。方其勵精政事,開元之際,幾致太平,何其盛也!及侈心一動,窮天下之慾不足為其樂,而溺其所甚愛,忘其所可戒,至於竄身失國而不悔。
➡️《劍橋中國隋唐史》:喜歡到了悲情傳唱的程度,是感情。原文是這樣評價的:
“就在他去世的一代時間中,出現了大量與他名字有關的半傳奇故事和民間傳說,而他對楊貴妃的那種招致不幸和災難的感情成了中國文學中一大悲劇主題和無數詩詞、小說和戲劇的內容。”
➡️李商隱:為了一個女人,邊關的報警都不如他與楊貴妃睡覺重要,忘掉了爬上皇帝寶座的艱辛不易。原文如下: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鄭畋:後來再美的景色也不能讓唐明皇有絲毫的感覺,他後來看到的所有美景都讓他想起與楊玉環在一起的日子。原文如下: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熊與龢:與楊玉環在一起的日子,讓唐玄宗忘記了歲月更替,那是神仙的日子啊。原文是這樣記載的:
”巍冠攢疊碧雪花,坐閱山中幾歲華。莫把金丹輕點化,正愁生死困安家。“
➡️何去非:為了美人可以敗壞綱紀,什麼法律權力,全是美人說了算。原文記載如下:
“明皇以英果之氣,起平內難,遂襲大統,可謂誼主矣。然狃於承平晏安之久,府衛之制一切廢壞,盡推其權以假邊將。祿山虎視幽薊,橫制千里,而軍中之吏凡三千人。故范陽之變一起,天下大震,徒驅市人以嬰其鋒。”
➡️蘇轍:搶兒媳婦作妃子為亂,被逼絞殺楊玉環為棄,是始亂終棄,禍亂了江山,真的好可惜。原文記載如下:
“唐玄宗、憲宗,皆中興之主也。玄宗繼中、睿之亂,政紊於內,而外無藩鎮分裂之患,約己任賢,而貞觀之治可復也。憲宗承代、德之弊,政僨於朝,而畿甸之外皆為畔國,將以求治,則其勢尤難。雖然,二君皆善其始,而不善其終,所以失之者一道也。”
➡️邱濬 :喜歡楊玉環可不是小事,後來的人都記住這個教訓吧。原文記載載如下:
“後世人主若唐玄宗、德宗、宋之徽宗皆恃其富盛而不謹於幾微,遂馴致於禍亂而不可支援之地,謹剟於篇以垂世戒。”
➡️王夫之:天天與楊貴妃泡在一起,什麼忠臣賢良,都滾一邊去。原文記載如下:
”若唐玄宗之晚節,未嘗安危而利災也,特以沉湎酒色,而卒致喪敗,則雖知張九齡之忠,而終幸李林甫之能寬假以徵聲逐色之歲月,故言之而必不聽。“
➡️蔡東藩:別人抗旨是死,楊貴妃抗旨可以讓李隆基傷情慾絕茶飯不思,色是一把刀啊!原文記載如下:
”如玄宗之待楊貴妃及安祿山,正中此弊。貴妃一再忤旨,再遭黜逐,設從此不復召還,則一刀割絕,禍水不留,豈非一大快事!何至有內盅之患乎,唯其當斷不斷,故卒貽後日之憂。祿山應召入朝,尚無叛跡,設從此不再專閫,則三鎮易人,兵權立撤,亦為一大善謀,何至有外亂之逼乎?惟其當斷不斷,故卒成他日之變。且有楊妃之專寵,而國忠因得入相,有國忠之專權,而祿山因此速亂,追原禍始,皆自玄宗戀色之一端誤之。天下事之最難割愛者,莫如色,為色所迷,雖有善斷之主,亦歸無斷,甚矣哉色之為害也!“
▶️文學作品描述的李隆基對楊玉環的喜歡。
中國許多文學作品中的李隆基是感情專一的皇帝,民間習稱他為“唐明皇”,《異聞錄》載《唐明皇遊月宮》一事。他和楊貴妃的故事,透過白居易《長恨歌》和陳鴻《長恨歌傳》千古傳誦。不再引用了,大家可以自行看一看。
▶️唐玄宗喜歡楊玉環的事情略舉。
➡️一見鍾情,橫刀奪愛,並且是奪的兒子的愛。楊貴妃是唐玄宗的兒子李帽的媳婦,楊貴妃五年之間恩愛至極。為了緩解唐玄宗因為愛妃病逝而導致的抑鬱症,經高力士引薦,楊貴妃和唐玄宗見面,唐玄宗馬上就驚呆了,驚為天人,經過一系列運作後將楊玉環納為了妃子。
➡️千里之外運荔枝。這個就不說了。動用了驛站,八百里加急運送,中途累死馬匹,馬死人不歇,確保了頭一天摘的荔枝在第二天早上能送到楊玉環面前。新鮮的很吶,還帶著泥土的芬芳。“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嘛。
➡️修建華清池。華清池原先是個溫泉,沒啥好看的,周圍的老百姓尤其是男同胞,偶爾會過去洗洗腳,去去腳臭。在楊玉環喜歡上洗澡後,唐玄宗把這個地方圈了起來,把周圍的老百姓攆走,大造個澡堂子,成了皇家園林。大約支出了一個月的軍費。有人考證說,楊玉環有狐臭,為了去狐臭所以在華清池泡澡。我認為有些不可能,選妃子之前是嚴格檢查的,如果有狐臭,李帽不會讓她成為妃子的。
還有很多事情,比如七夕談情等什麼的,缺乏歷史記載,不再舉例。大家可以當作花邊新聞網上去搜一搜。
▶️背景知識:唐玄宗為什麼被稱為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
▶️背景知識:馬嵬驛事變。《資治通鑑》:丙申,至馬嵬驛,將士飢疲,皆憤怒。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太子未決。會吐蕃使者二十餘人遮國忠馬,訴以無食,國忠未及對,軍士呼曰:“國忠與胡虜謀反!”或射之,中鞍。國忠走至西門內,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以槍揭其首於驛門外,並殺其子戶部侍郎暄及南韓、秦國夫人。御史大夫魏方進曰:“汝曹何敢害宰相!”眾又殺之。韋見素聞亂而出,為亂兵所,腦血流地。眾曰:“勿傷韋相公。”救之,得免。軍士圍驛,上聞喧譁,問外何事,左右以國忠反對。上杖屢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上曰:“聯當自處之。”入門,倚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輿尸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玄禮等乃免冑釋申,頓首請罪,上慰勞之,令曉諭軍士。玄禮等皆呼萬歲,再拜而出,於是始整部伍為行計。諤,見素之子也。國忠妻裴柔與其幼子及虢國夫人、夫人子裴徽皆走,至陳倉,縣令薛景仙帥吏士追捕,誅之。
▶️評價:唐明皇被逼賜死楊貴妃是對國家的大愛戰勝對楊貴妃的小愛的結果,不能成為否定唐明皇對楊貴妃的愛的支撐,即忍痛割愛。在馬嵬坡,眾將群情洶湧,要求殺楊貴妃以謝天下,在這種情況下,唐明皇下令絞殺楊貴妃,有保自已命的自私心理,但更多的是考慮的要凝聚人心保衛政權。雖然唐明皇保的是自已的政權,但這個政權仍是天下人的政權,穩定這個政權是有利天下人民的,這是大愛,舍小愛取大愛是大義。
楊貴妃之死是自尋死路。楊氏兄妹專權禍亂政府,作惡多端,天下人無不恨之如骨,雖百死不足贖身。唐明皇絞殺楊貴妃,就是向天下人謝罪,也可以理解為嚴格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