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回頭看生活

    我覺得,《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小說,對我來說,雖然有點深奧而新鮮,但透過這次學習,我對這樣的世界著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學習慾望。

    老子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能全面處理好本國和別國;人類和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順應了天道,不會有戰爭,並且與天地辦長久。 天長地久,為什麼?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戰爭與和平》有黑和白,有正義和非正義,有好和壞。他們的存在,使得我們的世界達到和諧。達到一種平衡,就像一個人不肯能都是健康一生的。

    它們的存在是必然的。世界不可能永遠和平也不可能永遠戰爭。也不是所有真正都為了和平,有的人發起戰爭就是為了戰爭。也不是和平都是為了戰爭,畢竟我就不希望戰爭。

    但是,雖然和平看似好處更多。但是戰爭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世界發展。所以,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它們的存在是為了世界的推動和和諧。

    戰爭是人類的貪婪醜惡一面的具象化。戰爭是為了求得短暫的和平。而和平是為戰爭積蓄力量 。和平則是:1.善良正義的力量佔優! 2.惡的修整!

  • 2 # 愛古典的好娃娃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現實主義的鴻篇鉅作。

    屠格涅夫當時就稱它是“一部集敘事詩、歷史小說和風習志之大成的、獨樹一幟的、多方面的作品”。

    它在創作方法上它綜合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甚至古典主義諸傳統的優點。屠格涅夫還說,從這本書中可以“更加直接和更加準確地瞭解到俄羅斯人民的性格和氣質以及整個俄國生活,這勝過讀幾百部有關民族學和歷史的著作”。

    藝術真實非歷史真實,藝術形象與歷史人物本身是有所區別的。

    作者無論是在描寫歷史人物還是在描寫虛構人物時,都把他們當做一般的人看待,既寫他們在重大歷史事件和社會政治鬥爭中的表現,也寫他們的個人生活和思想行為。

    《戰爭與和平》里人物眾多,根據統計,總共有五百多人,其中作者對其性格作了比較具體刻畫的約有七十人。這些人物可分為歷史人物和虛構人物兩大類,歷史人物有兩百多。

    總之,《戰爭與和平》結構宏偉,把十九世紀初十餘年的錯綜複雜的事件、各方面的社會生活和眾多人物的活動組織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渾然天成。

    《戰爭與和平》描寫1812年俄法戰爭的全過程,以當時四大貴族家庭的人物活動為線索,反映了1805至1820年間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以及各階層的現實生活,抨擊了那些談吐優雅,但漠視祖國命運的貴族,歌頌了青年一代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是一部史詩般的鴻篇鉅製。

    小說反映了一八〇五至一八二〇年的重大事件,包括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利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作者描寫了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拿破崙、庫圖佐夫以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但作品不是以帝王將相為主人公,而是以一批虛構的人物作主角,著重寫了博爾孔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家大貴族。

    托爾斯泰認為,“人類的運動是由無數人的任意行為產生的,是連續不斷的。”他從這個觀點出發,反對少數英雄人物決定歷史程序的說法,認為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廣大人民群眾。

    小說中對大大小小的晚會、舞會和宴會,對賭博、決鬥和打獵的場面都描繪得非常具體和生動,還寫了某些民間習俗,例如過節、占卜等。另一方面,小說反映了當時的人情世態和社會心理,尤其是表現了國家危在旦夕時各個階級思想的動向和情緒的變化。

  • 3 # 肥宅吳小胖鴨

    先說結論:托爾斯泰批判的並非一切歷史解釋,而是當時的史學和歷史敘述。當時的史學界的確存在托爾斯泰所指出的問題,雖然托爾斯泰作為文學家提出的一些觀點不妥,但遠未達到題幹所說“洗白惡人,黑化英雄”的程度。

    任何特定的言論和觀點首先應當還原到當時的具體語境,《戰爭與和平》成書於1863~1869年,當時歷史學的情況:19世紀蘭克學派興起,很快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範圍內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是最早的專業化歷史學,蘭克作為史學先驅,提出的實證主義觀點其貢獻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其弊病隨著時間推移也逐漸凸顯,比如其民族中心的觀點將歷史敘述侷限在國別史、民族史,忽視超越地域限制的文明間互動;英雄史觀侷限於歷史上精英人物的活動和心理,忽視社會廣大平民的歷史作用;偏重政治軍事史,忽視經濟文化發展的作用等。

    由此一來,就能更準確的理解托爾斯泰在書中的批判,當時的俄國史學家往往以後見之明宣揚俄國早期對抗拿破崙的失敗實際上是誘敵深入,為了最後拿破崙的崩潰做準備,托爾斯泰透過還原戰時形勢正確的指出這種論調並非事實,俄法雙方的長期角力只是在後期才逐漸扭轉了局勢,初期的潰敗實際上是俄國實力不足的結果,史學家的誤判正是由於出於民族國家情感和對法軍的偏見,忽視了還原當時社會環境的結果。

    在分析博羅季諾戰役時,書中指出史學家往往將每一次戰役的勝負完全歸結於雙方統帥的個人能力,這正是英雄史觀的突出體現。然而每個歷史事件的發生背後都存在無數因素的相互拉力,是一系列原因作用下的產物,形象的將拿破崙、繆拉等將軍比作一系列鏈條中的齒輪,這段分析也是書中相當精彩的部分。

    托爾斯泰頌揚了俄國軍民反抗侵略的愛國精神,也沒有僅僅宣揚狹隘的民族情感,皮埃爾一方面曾決心為了俄國去刺殺拿破崙,一方面卻又救下了素不相識的法軍士兵,並深受法國大革命思想影響,最後成為了十二月黨人。書中很少直接描寫兩軍廝殺時的血腥場面,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托爾斯泰對民族國家戰爭的厭惡。

    同時透過文學家塑造小人物時的細膩精妙的揭示了英雄史觀的狹隘,在主角皮埃爾被法軍逮捕時,一同落難的善良農民大叔身上顯然被賦予了托爾斯泰對勞苦大眾的深切感情,許多出身貧寒的俄軍士兵身上也顯示了人性的光輝。而且托爾斯泰並非一味的貶斥精英,安德烈公爵和皮埃爾有貴族的缺陷,但從來不乏人性中的高貴氣質和進取精神,是俄國社會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寄予了托爾斯泰對俄國變革的厚望。當然也毫不留情的批判了瓦西里公爵等尸位素餐的腐朽貴族,這些人恰恰也是俄國最反動的保守勢力。

    儘管如此,托爾斯泰礙於時代和民族侷限,還是存在一些偏見,比如對庫圖佐夫作為俄國將領代表的形象進行了一定美化,卻對同樣為俄國效力的德裔元帥本尼格森不屑一顧,對拿破崙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誤解,但不影響他的批判所具有的先進性。他指出的許多問題後來被新興的年鑑學派等史學學派彌補,這也體現了他對史學的批判有其獨到之處。

  • 4 # 領固Linggu

    透過這一遍的閱讀,我把我丟失的信仰找回來了。它讓我確信這個世界有些東西是確定的,是不需要理由的,是可以超越理性的。它使我可以踏實,篤定的去經歷世事,並坦然積極的去生活。

    個人的理解,這是一部偉大的青春小說…哈哈哈。青年人的迷茫困惑,家國愛恨,跌宕起伏,合上書本,能感受到每個個體面對命運洪流的掙扎與無助。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說,這是一本最長的武俠,其實也未嘗不可。另外,儘管兩百多年過去了,跨越了種族語言與國籍,但那些年輕人的心思我們依然能夠理解,共鳴,證明世界上真有普世的東西吧。當然,我的認識相當膚淺。

  • 5 # 孤獨患者生來孤單

    文學作品都是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小說中的人物是作家觀察現實生活中不同的人,提取出來的“典型”。你在小說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朋友,看到了父母,看到了仇人,這就是小說的魅力所在,你的肉體只能度過一生,而你的精神卻能體會到無限的人生,你的閱讀有多廣,你的精神世界就有多大。不用在意令人著迷的皮埃爾,羅斯托夫,這些躍然紙上的人物是否真實,他們透過《戰爭與和平》存在於無數人的精神世界中,你可以透過書友會,或者其他的媒介,交流你的讀書感受,結交的新的朋友。

  • 6 # 浙江湖州羅林

    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所寫的是一八一二年俄羅斯人民抗擊拿破崙入侵的衛國戰爭為主要內容。這是一部英雄的史詩!小說寫了俄法戰爭中的申格拉本,奧斯特里斯,波羅金諾拿三大戰役,描繪了庫圖佐夫,拿破崙等歷史上的真實人物與歷史事件。小說還廣泛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初年社會的,家庭的,城市與鄉村的真實生活圖景。從小說所囊括的歷史活動而言,《戰爭與和平》完全算得上一部歷史小說。但又區別於一股意義上的歷史小說,因為它不僅僅停留在對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表面現象上的觀察與敘述上,而是深入社會歷史的縱橫交錯中,從人物的思想意識活動中,從人的心理行為中,深刻而具體地揭示了歷史人物的活動的真實意義。寫出了一系列歷史與人物的相互複雜關係,把廣闊豐富的歷史生活與複雜獨特的個人生活有機地統一起來。使個人的心理成會與社會事件不可分離的社會心理。因此,無論是庫圖佐夫或拿破崙,從亞歷山大一世到士兵和農民,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和態度是極然不同的。這就是使得歷史人物具有心靈史的真實性內容。

    《戰爭與和平》既有歷史事件的廣泛性。客觀性,又有人物活動的具體性,心理活動的辯證性。既有戰爭的殘酷性。又充滿著對和平生活的歡樂,既有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和痛苦,又有英雄氣概的豪邁。寫的是宏偉的歷史畫面,卻又對生活細節刻畫入微,表現了作家的傑出的藝術才能。

    《戰爭與和平》藝術上的真實性,來源於作家對歷史事件人物的周密性考察,為了寫好戰爭的地形條件,作家曾親臨當年的戰場,走訪過經歷戰爭與革命中的老一輩人。在小說的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根據親屬和家庭有關成員的生活經歷,性格特徵,社會地位加於提煉和改造。鮑爾康斯基老公爵形象原形來自作家的外祖父,瑪麗亞小姐原形來自托爾斯泰的母親。而羅斯托夫伯爵的原形是根據作家的父親,而娜塔莎的形象來自對作家小姨子的藝術加工,在安德烈,彼埃爾二個形象塑造上,作家是把自已的生活特點及性格興趣投入到他們們身上…。總之書中不少人物形象出自作家所熟悉所掌握的真實人物,作家在寫作中充分依靠現實生活的素材,進行提練加工而成,這就使得作品更具有豐富的真實感!

    當然,依據作家的歷史觀,作家在對拿破崙所作的描繪上,極力給於無情的諷刺和嘲笑,拿破崙是個“矮小的人""肥大的胸脯““圓肚子”和短而粗的大腿"。作家特別強調了拿破崙的狂妄自大,傲慢無禮,自命不凡的一面。這幾乎有些失真。但托爾斯泰這樣貶低和潮諷拿破崙也有一定的理由,因為拿破崙對俄國發動的戰爭是侵略性的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作為一個現實主義作家的托爾斯泰不能不對拿破崙的侵略擴張野心,進行無情的批判和潮笑!

    再說,文學作品既來自生活,又是作家對生活的提煉加工的產物,僅僅摹模擬實,是不夠的,文學作品是真實與虛構的統一,是作家憑藉智慧才華進行的詩意性創造的成果。

    在《戰爭與和平》這部作品中,無論是真實和虛構,盡顯示了作家巨大的藝術創造性,這是不容懷疑的!

  • 7 # 剪刀說史

    是虛構的小說,基本上是建立在拿破崙對俄作戰的歷史基礎之上的。

    除了法國統帥拿破崙、俄國的庫圖佐夫、斯佩蘭斯基、阿克拉切耶夫這些人是歷史存在的,剩下的主角們,都是虛構。

    可以說九成假,一成真。

    但是這種虛構的歷史小說足以產生比歷史書更大的影響力。

    閱讀有多廣,你的精神世界就有多大。

  • 8 # 陽光帶你看精彩影影片

    1.這部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文學作品,而是融合進了哲學、美學、宗教學等等東西於一體的社會百科全書(有點誇張了)

    2.引用 @安德 引用的那句巴別爾的話:

    "If the world could write by itself, it would write like Tolstoy." - Issac Babel

    托爾斯泰並沒有刻意去營造一個世界,只是還原了世界的本來面目罷了。至於這個本來面目是什麼?就是歷史。

    3.托爾斯泰這本書很無聊。因為雖然寫的是戰爭與和平,卻在大段大段講和平。等在真正到了戰爭的場面,也並沒有想象中的那些精彩場面(好比說騎兵衝到步兵方陣切菜切瓜)。

    而且他所寫的幾個主人公參加戰爭,那叫一個慘烈:

    安德烈公爵第一次負傷,出現了幾秒真男人的情況,突然負傷倒地。

    尼古拉參加戰鬥,結果手被打傷被迫撤退(而且後來還向人吹噓自己多麼勇敢)

    皮埃爾想要參加戰鬥,結果被炮彈震暈,醒來之後就跑了。

    拿破崙蒞臨戰場指揮戰鬥,無非就是在那裡喝喝茶,聽聽報告,並沒有帶領士兵衝鋒。

    這就是戰爭嗎??這就是那場曾經將數百萬人捲進去的事關俄國民族存亡的衛國戰爭嗎?

    是的,這就是真實的戰爭。這就是現實主義的戰爭。在戰爭面前,我們都是渺小的,而作為浪漫主義者的彼得·羅斯托夫的遭遇,或許是暗示浪漫主義戰爭的非真實性與悲慘結局?

    4.托爾斯泰這本書寫得棒極了。尤其是那些與主題看似無關的通篇大論,尤其是在尾聲的最後,講了一大堆純粹理論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正是托爾斯泰的歷史哲學。

    5.托爾斯泰的歷史哲學簡單講的話,就是歷史是由權力推動的。歷史的程序包含著無數偶然性,這些偶然性共同組成了歷史的必然性。儘管在偶然性只下,可能會出現一兩個傑出人物,但是這些任務在歷史面前也是身不由己的,不過是小丑罷了。對於歷史的洞察,需要真正的生活的睿智而非理論理性的把握。

    6.權力,並不是一般政治學意義上的權力,在托爾斯泰看來,權力是人對人的一種關係,不同的權力集中到一起,成為了歷史的合力,形成了一個歷史權力金字塔。而在金字塔的頂端,就是我們認為的英雄人物。

    7.歷史的偶然性就是金字塔底端的基座,這是作為歷史的大多數。但是通常,一般的歷史學家研究歷史的時候,覺得這些無數的偶然是很難把握的,所以就從中抽出一個特例或者乾脆直接找金字塔頂端的英雄人物進行解讀。但是這解讀的只是歷史的某個小部分,並非整個歷史全部,尤其是作為大多數的金字塔的底座。而且從權力金字塔本身來看,作為頂端的英雄人物,他只能去直接影響自己下面有限的一部分。而對於權力基座的大多數偶然性,是完全無能為力的。至於那種以英雄人物作為歷史原因的、動因的,則是非常可笑的的。英雄的命令經過層層傳遞,到達底部的時候已經是面目全非,而且並不是所有的英雄的命令都能傳達到地步,真正能夠傳達的總是少數的,但是這並不能作為歷史的原因,只不過是所有原因中的很小的一部分。所以這裡托爾斯泰極力將英雄人物的獨特作用貶低,甚至將他們當作普通人中的一份子來看待。這也就是托爾斯泰獨特的英雄觀。而他更為看重的,則是作為權力金字塔基座的廣大偶然性——人民群眾。

    8.托爾斯泰的英雄觀,是對傳統的唯心史觀的顛覆,儘管他的觀點是建立在歷史懷疑主義上的(歷史的真正原因我們並不知道)。而對於這點的闡述,則是體現在拿破崙這個人物身上。托爾斯泰筆下的拿破崙,不再有英雄的光環。而成為了某個自認為自己的英雄的英雄。裡面提到拿破崙有抖腳的習慣,這無非是拿破崙認為的能夠使自己像英雄的舉止。甚至拿破崙也可以去模仿凱薩等人一言一行,這與我們在歷史書上看到的拿破崙完全不一樣。而且在拿破崙遠征俄國的一開始,亞歷山大一世拍了個近臣去見拿破崙,拿破崙在這個使臣面前的自以為是與粗魯舉止,證明了拿破崙無非就是一個藉助時勢起家的暴發戶而已。後面在描寫博羅季諾會戰的時候,拿破崙的自負與傲慢也暴露無遺,甚至在軍事指揮上,他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奇,更多的是剛愎自用。因而托爾斯泰對拿破崙的極力普通話,則構成了他對英雄主義史觀的深刻顛覆。

    9.而在描繪拿破崙的對手的時候,德國將軍們是非常嚴格的理性主義者,相信軍事科學的存在,可是在托爾斯泰這裡,他認為軍事科學是虛妄的,軍事史是由於一些偶然的軍事行動組成的,這些德國將軍顯得無比可笑(尤其還有一段調侃德華人、義大利人、英華人、俄華人的自信,認為德華人的自信源於對於絕對真理的信仰,俄華人的自信源於無知的睿智——這一點表現在庫圖佐夫的身上)。

    10.托爾斯泰專門描寫了巴格拉季昂公爵的絕地反擊戰役。裡面有一個細節,說是巴格拉季昂公爵故意表現出勇敢,這是作為一個統帥應具有的品質,但是他當時對戰局並沒有確切的把握。這裡也是對於英雄主義的顛覆。

    11.在描寫庫圖佐夫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最多的是庫圖佐夫的虛弱與衰老,甚至當庫圖佐夫最後去世的時候,也是用很平靜的一句話描寫的。可是為什麼這麼一個老頭子,能夠打贏當時的絕世統帥拿破崙?這是因為庫圖佐夫具有一般人所沒有的睿智,這種睿智是洞察歷史規律的重要能力。在博羅季諾會戰之前,庫圖佐夫一直在後撤,等到與法軍展開會戰的時候,俄法雙方損失慘重,正當眾人認為俄軍勝利的時候,庫圖佐夫認為他們已經輸了這場會戰,他主動要求部隊撤退。後來法華人潰逃的時候,眾人皆以為可以追擊法軍,庫圖佐夫極力阻止眾人的行為,當有人真的去追擊了,卻遭遇了失敗。儘管我們認為,在整個博羅季諾會戰及其後,庫圖佐夫顯得十分軟弱,但也不能不承認,他的所作所為是深思熟慮,是在考慮了俄軍與法軍的真實情況下做出的結論(法軍雖有潰敗,卻也有戰鬥力反擊。俄軍雖然處於優勢方面,但是在追擊法軍的過程中,非戰鬥減員請款十分嚴重,而且俄軍在追擊過程中也精疲力盡,無力發動徹底的殲滅法軍的行為。)這就是庫圖佐夫的睿智。他能夠洞察表象之後的本質,作出符合具體情況的選擇,這一點,也只有庫圖佐夫才能把握到,與他相比,其他的將軍則顯得庸俗(追逐名利)。

    12.皮埃爾·別祖霍夫,是書中標準的男一號。私生子、在國外生活過10年、理想主義者,這些標籤無疑使他成為了上層社交圈的另類。在皮埃爾剛登場的時候是在安娜·帕夫洛夫娜的晚會上,這個玩會正如托爾斯泰在後來說的那樣,是一個政治風向社交晚會,也是上層較為重要的社交圈子之一。而我們親愛的皮埃爾同志,一上來就展現了冒失的一面:在晚會上談論有關拿破崙的問題,並對拿破崙具有比較高的評價,結果被安娜·帕夫洛夫娜以優雅的社交技巧堵上嘴。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初入社交圈的冒失的皮埃爾,國外的生活與教育經歷,使得他具有國內一般貴族所沒有的眼界,他的腦海中有著那麼一些比較新穎的觀點,卻也很難完整表述。不過他身上最大的一個特點善良此時也已表現出來。善與愛在他心中尚處於萌芽階段。他所變現出來的更多的是軟弱。

    皮埃爾儘管具有良好的心性,卻也是一個意志薄弱的浪蕩子,在安德烈公爵面前保證與多羅霍夫之流斷絕聯絡,轉身便去參加酒會,還做出了出格的舉動而被逐出彼得堡。

    此時的皮埃爾尚處於探索階段的初期,在繼承了父親的大筆遺產之後,儘管在外人看著是炙手可熱的最佳擇偶物件,而他自己卻還是保持著以前一貫的善良、不成熟的特性。後來在自以為的情況下向海倫求婚,締結了一段讓他痛苦的不幸的婚姻。

    而後,在醋勁的作用下,皮埃爾提出與多羅霍夫決鬥並取得勝利,這一冒失的舉動並沒有帶來平靜,反倒是讓皮埃爾與海倫徹底分開,順帶著敲了皮埃爾一筆。

    接著就是皮埃爾的第二階段,共濟會階段。可以說,這個階段是對皮埃爾影響最大的階段,雖然我們說後來莫斯科大火以後的皮埃爾轉變更為迅速,但不能否認的是,共濟會階段已經將皮埃爾內心的善於美徹底拉到了臺前,也讓皮埃爾的模糊的善與美的觀念成為了具體的概念,儘管這個階段皮埃爾的這些想法還是有著濃厚的理想性甚至是空想性。

    這裡得先拽點俄國思想史的內容。俄國曆史上,共濟會還真的是存在於俄國上層,並且對俄國知識分子的誕生產生了重大影響。眾所周知,俄國的知識份子最早源於貴族,而在貴族知識份子正是形成之前,貴族知識分子總是一小波一小波的小群體,聯絡這些小群體的就是共濟會。

    皮埃爾在共濟會,找到了人生的目標:善與愛。共濟會的入會儀式神秘而莊嚴,這正好符合了皮埃爾的心理變化:當遮蔽在雙眼之上的黑布被去掉後,光明便湧入皮埃爾的內心。從皮埃爾的言行舉止來看,他是真的信仰共濟會,這與同時期的其他共濟會成員不同。當他與安德烈公爵再次見面的時候,皮埃爾滿懷熱情向安德烈公爵一吐心聲,從他的言語裡我們能感覺到皮埃爾的真摯信仰。不過隨著故事的發展,這種感覺是在不斷減弱,那麼失落的皮埃爾又會怎麼樣?

    於是到了皮埃爾的第三個時期,1812年莫斯科時期的皮埃爾。皮埃爾之前曾經做了個占卜,預示著他將要親手刺殺拿破崙,結束他的殘暴統治。皮埃爾懷著這個信念留在了莫斯科。有意思的是,這時候皮埃爾選擇的是去導師的書房裡面沉思、思考。一些法華人來到了這裡。儘管皮埃爾決定要隱瞞身份,可是在他熟悉的法華人面前,他軟弱了,刺殺拿破崙的堅定信念也隨之動搖。在動搖之中,因幫助亞美尼亞女人主持公道而被法華人逮捕。這時他遇到了對他影響最大的另一個人:普拉東。

    普拉東只是一個沒什麼文化的老兵,可是在皮埃爾眼裡,他是最純潔的人,是皮埃爾心中善於愛的具體化身。如果說共濟會階段的皮埃爾認為的善於愛就是共濟會所推崇的哪種抽象的愛,那麼對於現階段的皮埃爾來說,真正的現實意義上的愛,就是如同普拉東那樣生活,對生活充滿真摯的善意與熱愛,也可以理解為身處逆境中的人格的自由。有個插曲,就是皮埃爾走出板棚大喊的那句話:你是管不住我的,我就是我,絕對的不朽的靈魂(與原文有出入)。·我們發現,在此皮埃爾不再是以前的那個被生活所左右的皮埃爾,而成為了生活的主人。

    最後一個階段就是尾聲裡面,從彼得堡回來的皮埃爾。這個時期的皮埃爾,在彼得堡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懷著崇高的熱情,意欲參與社會改造。這裡所講的志同道合的人,其實就是十二月黨人。

    十二月黨人起義是俄國曆史的一個非常重大的事件,標誌著俄國知識分子作為一隻獨立的政治力量等上歷史舞臺。他們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貴族小團體,而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在愛國主義的感染下,眾多貴族投入到保衛俄羅斯民族的1812年衛國戰爭,在俄國軍隊離開俄國,直至佔領巴黎的這段過程中,這些貴族青年份子看到了西歐的現金與文明,看到了不曾在俄國看到的自由。等他們回到國家以後,發現整個衛國戰爭,高漲的民族情感無非是為現存的制度提供了新的支援。那麼怎麼辦?幹!幹掉這舊世界!

    皮埃爾這裡的十二月黨人,還只是處在密謀階段,尚未提出武裝起義的想法(畢竟離十二月黨人起義還有一年時間。)

    以賽亞·伯林說,托爾斯泰筆下的皮埃爾·別祖霍夫是一個探索者的形象。我贊同這個觀點,而且認為皮埃爾探索的正是生活中的善與愛。這種善於愛是深刻蘊藏在人性之中,儘管我們可以從抽象的角度大致勾畫出一些圖景,可是這些都是非生活的善與愛。真正的善與愛,在於你發自內心的生活方式、待人處事的態度。

    我還認為,皮埃爾的探索者身份,是某種意義上的俄國知識份子先驅的寫照。這條線索就是是赫沃羅斯季寧公爵——十二月黨人。

    普列漢諾夫在其著作《俄國社會思想史》中認為,赫沃羅斯季寧公爵正是俄國知識份子的先驅之一。他自幼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對於俄國社會的癥結有著深刻的體現,儘管他的思想並沒有後世的知識份子那樣激烈,卻也點燃了俄國知識份子的叛逆的精神火種。早期的皮埃爾正是這位思想家的寫照。

    假如皮埃爾能夠活到80歲,那麼他將卒於1865年。或許他會成為斯拉夫派,或許是40年代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伯虎最著名的詩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