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舟獨釣大龍蝦
-
2 # 文文情感故事
換個角度看!
劉璋一千多年後有個算是教科書的成功案例。
嘉慶年間,王聰兒領導的白蓮教起義,一開始暴打各地方政府軍,很快發展到十幾萬人,朝野震動。
那時個地方貪官汙吏橫行,民不聊生,清軍腐化嚴重,戰鬥力堪憂。由於正面打不過起義軍,後來一個叫富察·明亮的向嘉慶獻出“真·堅壁清野”計策,要求各地地主組織武裝民團,修築碉堡。起義軍一來,就把百姓趕到碉堡裡去,叫起義軍找不到群眾幫助,得不到糧草供應。
具體操作是:
為今之計。欲籌恤難民而困賊匪。莫若飭附近有賊地方州縣。於大市鎮處所。勸民修築土堡。環以深寬濠溝。其餘散處村落。酌量戶口多寡。以一堡集居居三四萬為率。因地之宜。就民之便。或十餘村聯為一堡。或數十村聯為一堡。更有山村窵遠。不能合併作堡者。即移入附近堡內。所有糧食牛豕什物、一併收入。被難民人。即於其中安置。搭蓋草棚。賊近則令各戶壯丁、日夜更番守禦。賊遠則仍不禁其出入。俾得無誤耕作。該壯丁各保身家。巡防自必奮勇。壯丁不足。更於難民中擇其驍健者。充當鄉勇。酌給口糧。即以代賑。每堡派文武妥員二三人。紳士耆老七八人。為之董率彈壓。如此防範。未被難之戶。得有捍禦。已被難之民。得謀食息。且收養堡內之人。戶口有稽。不特可免流離。抑且賑無冒濫。又其中有一二小人、曾經入教、首鼠兩端者。亦皆有所拘束。不致附和勾結。設賊匪竄至。溝壘森嚴。難以衝突。矧各堡以逸待勞。併力抵剿。賊匪處處受敵。而人民不為逼擄。糧食牲畜不為搶奪。火藥器械不為掠取。該匪將必飢餓窮戚。料難仍前四竄。加以勁兵雲集。併力兜擒。定能按股殲除。似於御賊安民之道。均有裨益。
嘉慶下令各地採用這種計策,各地地主豪強紛紛支援,王聰兒起義軍的活動果然越來越困難,成為後來失敗的直接原因之一。
可以看出,“堅壁清野”需要各地地方勢力的堅決支援,這個就需要地方勢力和中央的利益保持一致。
而劉璋的情況,先不說自己內部東州和本土矛盾很難解決,各地地主聽不聽他的。他面對的劉備,堪稱古今收服人心穩進前十的高手,所謂搞“堅壁清野”根本不可操作。從劉璋引劉備入川那一刻,被吞併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為啥後來日寇和常凱申都搞了“堅壁清野”,都失敗了,也是同樣的原因,地主都沒了,搞個P。
-
3 # 知了瞭望
鄭度覺得劉備是孤軍來襲,兵馬不過萬人,新收攏計程車卒還沒有完全歸心,軍中也沒什麼輜重。就提議劉璋將巴西、梓潼二郡的百姓遷到涪水以西,再把糧草甚至田野裡的稻穀全部焚燬,挖深溝、築高壘進行防禦,不與劉備交戰。只要堅持一百天,劉備便會因為糧草耗盡而退去。這時候再發動攻擊,就能擒拿劉備。
這樣的方案,表面看,可以說成功的可能性很高。但實際實施起來,筆者感覺並沒有那麼簡單。
首先,鄭度這樣提議是發生在劉備剛起兵的時候。敵軍還未至,不做絲毫抵抗便直接先遷民防禦,這是典型的懦弱之舉。夫戰,勇氣也!未戰先怯,這是兵家大忌。在這種情況下,他手下的將領將很難全心對敵。
而且,劉璋手下沒有統御型的大將,不會像陸遜那樣,在步步抵擋中將劉備誘入陷阱。他們更多的是領兵的衝陣之將,採取防禦性策略,很可能淪為各自為戰,而被劉備各個擊破。
遷民不是遊戲中,一瞬一系就能把一地之民遷到另一地。如何遷,怎麼遷,遷民之後怎麼安置這些百姓,這些都需要詳細的步驟和方案。一個弄不好,很可能引起更大的混亂。
強迫遷民,就相當於強迫這些百姓離開自己的家園,放棄他們的所有,這些百姓會同意嗎?他們會不會因惱怒劉璋,而直接去投了劉備?而且這樣的惡政肯定會在劉璋的統治階層引起軒然大波,為了自己的名聲,支援的人定然少。說到底,鄭度這是一個雙毒計,攻擊劉備的同時也傷害了自己,很難謀求益州眾文武的支援。
除了上面所說的實施的可行性不大外,還有劉璋的性格。他性格軟弱,心存婦人之仁,遷民這樣的舉動,最慘的就是那些百姓。劉璋有仁心,很難下定決心。
還有,劉璋對劉備的危害認識不足,認為劉備實力較弱。他更希望的是手下將領能擊破劉備,而不是採用這樣的毒計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最後一點是劉璋想留個好名聲,也想為自己留一條後路,不想以此將劉備逼上絕路。最後的結果是劉備奪了益州而沒有殺劉璋,這也算是另一層次對他仁心的回報吧!
-
4 # 柔情似水—政委
建安初年,由於天下饑荒,法正與好友同郡的孟達一起入蜀依附劉璋,但劉璋不是個善於用人的人,很久之後法正才當上新都縣令,之後又被任命為軍議校尉。法正懷才不遇,又被州邑中的人誹謗,十分苦惱,益州別駕張松與法正是好友,也覺得劉璋不是個能成大事的人,常常感概自己的遭遇。後來,張松...並在劉備徵蜀過程中準確預測了劉璋不會採用鄭度之計。建安十九年劉備成功取蜀,法正被賜予高位,地位僅次於諸葛亮。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分析形勢,鼓動劉備進攻
法正字孝直,是扶風郡人。建安初年,法正到蜀郡投靠劉璋,不受重用,很不得志。益州別駕(州刺史助理)張松和法正交往甚好,他們揣度著,覺得不值得與劉璋共圖大業,常常暗自嘆息。張松到荊州拜見曹操後返回益州,勸說劉璋與曹操斷絕關係,去結交劉備。劉璋問:“誰可以當使者?張松就推薦了法正,法正推辭...法正說:“劉璋最終不會採納鄭度的計策,你不必憂慮。劉璋果然像法正所說的那樣,罷免了鄭度,不採用他的計謀。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勸劉備說:“曹操一出兵就降服了張魯,平定
談起法正,很多人都會將他和蜀國第一軍師諸葛亮相比。但其實劉備身邊的這兩名軍師,法正主謀,諸葛亮主略。何為謀?何為略?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荀彧和郭嘉,這兩對CP,便是一個主謀,一個主略。謀,謀者,謀一城。略,略者,略一國。所以三國的後期,諸葛亮更多的是坐鎮大後方,制定蜀國發展的總體戰略...果然不出法正所料,劉璋不僅沒有采用這個好的方法,還把鄭度罷免了。看來法正很是瞭解他的舊主啊。法正:劉璋這點小心思,怎麼能逃出我的法眼?劉備的軍隊包圍了雒城,此時
法正(176—220),字孝直,右扶風郡郿(今陝西省眉縣東北),東漢末年劉備部下重要的謀士。建安初,法正與同郡孟達入蜀投靠劉璋,久為新都令,後召署軍議校尉。與益州別駕張松交好,常暗歎璋之不足法正與有為。法正不見璋重用,又為同州邑俱僑客嘲笑,志意不行。張松舉薦法正結交劉備,法正暗中與張松...並在劉備徵蜀過程中準確預測了劉璋不會採用鄭度之計。建安十九年劉備取蜀,正得受豐賜,地位僅次於諸葛亮。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分析形勢,鼓動劉備進攻漢中,並建奇策斬殺
劉備麾下的第一謀士是誰?很多人以為是諸葛亮,法孝直表示不服。以前寫過一篇文章,正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一 建安24年秋,北方的天氣驟寒冷,陰謀家曹操終於實現了天下諸侯夢寐以求的夢想,他在群臣的支援下加九錫,乘六馬車,離天子衣冠僅一步之遙了,這對他而言是莫大的好事,可這位馬車上的男人卻...劉備麾下的第一謀士是誰?很多人以為是諸葛亮,法孝直表示不服。以前寫過一篇文章,正好可以果然不出法正所料,劉璋不僅沒有采用這個好的方法,還把鄭度罷免了。看來法正
生平事蹟: [東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天下大亂,法正與同鄉孟達入蜀避難,投靠劉璋。[東漢獻帝建安年間]公元197年—207年 過了很長時間,法正才做了新都縣令,後來又回成都擔任代理軍議校尉。既不受重用,又遭到同事的排斥打擊。益州別駕張松與法正結為好友,兩人常私下嘆息跟隨劉璋難有...而法正則準確預測劉璋不會採用鄭度之計。法、張一直苦於沒有機會,直到建安十六年(211),曹操欲取漢中,劉璋為防範曹操大軍禍害益州,再次派遣法正為使者去見劉備。
易中天可能誤會了,法政沒必要像文天祥那樣就義,也沒必要寧死不投降,他只是選擇主人而已,並非賣主求榮,他完全有選擇君主的權利,他不貪財,他只是看中了劉備的“才”,所以想為劉備效力。如果劉備不取西川,曹操取了,劉璋的地位就受到威脅,像漢獻帝那樣不得善終就完了,難道他不是為...並在劉備徵蜀過程中準確預測了劉璋不會採用鄭度之計。法、張一直苦於沒有機會,直到建安十六年(211),曹操欲取漢中,劉璋為防範曹操大軍禍害益州,再次派遣法正為使者去見
寫過含有“曲有誤,周郎顧”的詩人是陳壽,詩的題目為《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陳壽,(233—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漢(現在四川南充)人,西晉史學家。擔任蜀漢的觀閣令史,因不願曲附權宦黃皓,所以屢遭譴黜。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陳壽去世後,範頵上書給皇帝,請求派人採錄...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況於瑜身沒未久,而其子胤降為匹夫,益可悼傷。
法正和孔明一樣,是劉備的左膀右臂,法正善於預見成敗,籌劃計謀常有神來之筆,深受劉備的寵信,替劉備收益州、吞漢中,劉備被擁立漢中王時,就任尚書令、護軍將軍。可惜第二年四十五歲就英年早逝,不然和孔明的地位並駕齊驅,孔明怎能動他?怎會動他?況且法正在蜀地只是驕橫放縱一點。當年孔明治蜀,...法正和孔明一樣,是劉備的左膀右臂,法正善於預見成敗,籌劃計謀常有神來之筆,深受劉備的劉備恨鄭度恨得牙根發癢,忙向法正問計,法正笑曰:劉璋蠢才,必不用鄭度之計。
-
5 # 什麼都擅長
劉璋闇弱歸闇弱,能以客臨主一屁股坐穩了益州牧,再瞅瞅一口氣滅了張魯母家的手段,當然不是什麼人畜無害小白兔。
鄭度說璋曰:“左將軍縣軍襲我,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其計莫若盡驅巴西、梓潼民內涪水以西,其倉廩野谷,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將自走。走而擊之,則必禽耳。”
堅壁清野看起來很美,但實操又是另一回事。漢末豪強話事,小政府控制力非常有限,這旮旯的“民”可不止是編戶齊民,更多的是豪強地頭蛇及其依附人口,你敢倉廩野谷,一皆燒除,信不信他們扭頭就去投了萬眾救星左將軍?
大規模遷民這種絕戶計操作難度極高,即便強悍如曹孟德,一不留神照樣翻車:
太祖問濟曰:“昔孤與袁本初對官渡,徙燕、白馬民,民不得走,賊亦不敢鈔。今欲徙淮南民,何如?”濟對曰:“是時兵弱賊強,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紹,北拔柳城,南向江、漢,荊州交臂,威震天下,民無他志。然百姓懷土,實不樂徙,懼必不安。”太祖不從,而江、淮間十餘萬眾,皆驚走吳。
孫權人在江東坐,財從天上來,怕是笑得合不攏嘴。
何況劉璋本就前狼後虎,坐猶未穩益州人便掀起叛亂,其後對土著讓利,搞得東州人也不咋待見他,當初請劉備入川,本意之一便是壓服州中強豪:
後松復說璋曰:“今州中諸將龐羲、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則敵攻其外,民攻其內,必敗之道也。”璋又從之,遣法正請先主。
這位龐羲便是鄭度計劃中的主要徙民地巴西郡的太守,素來和劉璋不對付,一頭開罪土豪,一頭得罪宿將,他劉季玉有這個掌控力麼?倘若真有,還嗶嗶什麼?不過是兵不滿萬的一股孤軍,直接舉益州之力滅了便是,還脫什麼褲子放什麼屁?
其實還有一點可以說明劉璋對政府的掌控力:
先主聞而惡之,以問(法)正。
前腳密謀於室,後腳劉備便得知詳細,真是天下誰人不通耷,就這還搞大規模遷民呢?
劉備畢竟新來乍到,不知底細,估計自我代入劉璋了,覺得這條絕戶計甚是厲害。法正卻是老陰陽,知根知底,料到劉璋絕無此冒險魄力,即便真打雞血十九也要拉稀,故而高枕無憂,洗洗睡可也。
益州爭奪戰,豪強的態度其實挺簡單:
至少別逼著他們幫劉備罷?手動滑稽。
-
6 # 巴山夜雨涮鍋
這時候,鄭度出了個主意:
左將軍縣軍襲我,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其計莫若盡驅巴西、梓潼民內涪水以西,其倉廩野谷,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將自走。走而擊之,則必禽耳。這個計簡單說就是堅壁清野,把所有的老百姓全部驅趕到涪江以西,莊稼糧食全部毀掉,讓劉備在涪水以東完全找不到補給,時間長了自然堅持不住。
這個計策應該說還是相當毒辣的,劉備聽說後也非常擔心,還專門詢問法正。劉備的擔心,一是如果劉璋用這計策,確實會給劉備攻取西川帶來重大困難。二是如果劉璋用這計策,首先就把整個益州給摧毀得七零八落。劉備攻打益州,不是為了洩憤,是要拿下來作為興復漢室的基地。如果被鄭度這麼一鬧,益州先就殘破了,就算拿下來,也是大大折價,對劉備極為不利。
然而,法正就料定了劉璋不會用這個計策,讓劉備不必擔心。而事實上劉璋也沒用:
謂其群下曰:“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於是黜度,不用其計。那麼,劉璋為何不用此計呢?
第一個原因,是劉璋比較仁慈。
劉璋在漢末軍閥中,確實算是很昏庸無能的一個。但是,他有一個好處,對老百姓還湊合——當然,這不是說他治理下生活就很好,因為他法度廢弛,豪強欺壓百姓事情很多。但至少他主觀上會有避免殺傷百姓的想法。
後來劉備兵臨成都,城中還有三萬精兵,糧草足以支援一年。這種有利條件下,劉璋認為繼續再打下去也沒什麼意義,居然就主動投降了:
璋言:“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開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為了讓百姓少受戰火摧殘,他居然在有三萬精兵和大批糧草的情況下出城投降。而鄭度這個計策,可比守城要狠辣多了。不管劉備退不退,先就要把整個西川給蹂躪一半,屬於典型的七傷拳。劉璋的性情,實在下不了這樣的決心。
第二個原因,劉璋也不具備執行這個計策的能力。
當時益州治下的百姓百萬,鄭度的策略至少要把幾十萬人都遷到涪江以西,這個可不是小工程。不但需要出動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還要得到地方豪強的支援。而以劉璋當時在西川的統治狀態,很顯然,是沒法從容完成這種佈置的。之前益州本地人就不鳥他,靠了東州人玩命才保住他的地位;可是之後東州人裡面的孟達法正等照樣勾結劉備,劉璋已經裡外不是人。這時候再出動大軍搞絕戶計,強逼著百姓搬遷,只怕等於是給劉備送去大批人頭了。
綜上,劉璋既不忍心如此殘害百姓,也沒有能力執行如此高難度的計策,故而不曾聽從鄭度。
-
7 # 我是趙帥鍋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劉備按照龐統提出的計謀,召白水軍的楊懷到來並將其斬殺,吞併其部隊,由此正式拉開了奪取益州的序幕。
得知劉備起兵後,劉璋的幕僚鄭度建議他實施堅壁清野的戰術。
換而言之,就是把巴西與梓潼境內的百姓全部驅趕到內水、涪水以西,把巴西與梓潼倉庫中的糧食物資以及田野裡的莊稼全部燒掉,然後高壘深溝,靜待變化。劉備率軍前來挑戰,咱們堅守不出。
在這種背景下,劉備作為一支孤軍,想在益州獲得物資補養就會非常困難,接下來劉璋只要和劉耗上兩三個月,劉備就必然不戰自潰。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這種戰略應用成功,肯定會讓劉備陷入危機之中。
所以當劉備聽到這個訊息後,也是一時間驚得不知如何是好。因為劉備從一開始起,最害怕的事,就是自己做為一枝孤軍,深入益州,有可能在後勤問題上陷入被動。
但是,這種戰略的最大難度就是,他必然會引起各地老百姓的反對。因為,讓各地的老百姓,都拋家舍業大規模轉移;不能搬走的東西就銷燬、藏起來,相關地區肯定是一片騷動,一片怨聲載道,甚至還會出現大規模的叛亂。
所以,想順利執行這項戰略,它需要執行者有足夠的控制力,更得有近於冷酷的性格。換而言之,一旦爭戰開始,就把所有的人當棋子看待了,而且必須得有足夠的信心、能力控制這些棋子。
問題是,劉璋顯然沒有這樣魄力和能力。 因此,法正就告訴劉備,總而言之,你太高估劉璋了,劉璋沒有這種魄力、也沒有這樣強的執行能力力。事實上,法正的判斷一點都沒有錯,劉璋直接拒絕了鄭度的建議。
-
8 # 方圓論壇
說起鄭度這個人想必很多人都滿腦袋問號。歷史上對於鄭度的記載也並沒有多少。在益州牧劉璋手下也不過是一個從事,並不是什麼聲名顯赫之輩。之所以鄭度會被人所銘記,就是因為他對於劉璋的忠心。益州劉璋手下的死忠分子論起忠心,無人能出鄭度左右。
歷史上因為劉璋繼承了益州基業後,他行事懦弱多疑,因此招來了張魯對於益州的垂涎。劉璋雖然懦弱,但身為一方之主,他也不能眼看著張魯蠶食自己的地盤。因此劉璋和張魯展開了激戰。但不久後劉璋就被張魯所敗。戰敗後的劉璋十分擔心益州被張魯所佔。因此在張松和法正的建議下邀請劉備入益州,藉助劉備的手對付張魯。但劉璋哪想到,他迎劉備入益州不過是引狼入室罷了。很快劉備因為利益和劉璋翻臉,轉頭就開始對劉璋的益州展開了吞食。
劉備攻陷雒城後,劉璋聚眾官商議對策。此時鄭度建議劉璋“今劉備雖攻城奪地,然兵不甚多,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不如盡驅巴西梓潼民,過涪水以西。其倉廩野谷,盡皆燒除,深溝高壘,靜以待之。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彼兵自走。我乘虛擊之,備可擒也。”他的主要策略就是趁著劉備兵員不足,糧草不濟立足未穩之時,以堅壁清野的手段困死劉備,然後等劉備所部山窮水盡的時候一舉殲滅劉備。
本身這個計劃是相當絕的。如果劉璋遵照了鄭度的計劃,那劉備是必敗無疑的。劉備自己在聽說了鄭度的計劃後也是嚇出了一身的汗。他趕緊向法正詢問對策。但法正卻說劉璋絕對不會接納鄭度建議的。果然不久後就傳來訊息,劉璋表示“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結果就是劉璋不僅沒有采納鄭度的建議,還罷了鄭度的官。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劉璋的無能。鄭度的金玉之言不懂得采納,反而死板教條,不懂得變通。也難怪最終成為了失敗者。
說到底劉璋就是一個不學無術之輩。劉璋的所作所為充分展現了一個無能之輩的白痴樣子。鄭度建議以堅壁清野對付劉備,劉璋則說我只知道抗擊敵人保護平民,沒聽說過驅趕百姓來躲避敵人的。結果劉璋就連考慮都沒有考慮就直接拒絕了鄭度的提議。鄭度的一片忠心都被劉璋給扔到風裡了。劉璋也因為自己的無能坑害了自己。而鄭度呢,雖然對於劉璋的無所作為感到失望,但鄭度依舊保持了對劉璋的忠心。被罷官後,鄭度索性歸隱田園終生不仕。
-
9 # 2許雲輝
益州牧劉璋在內外交困時,聽信屬下張松和法正之言,迎荊州的劉備西入益州,共抗強曹。孰料劉備入蜀後,在張松和法正暗助下,轉攻劉璋,反客為主欲奪取益州,調鎮守荊州的諸葛亮、張飛、趙雲三路援軍一起攻擊劉璋。
劉備的軍師龐統死於流箭,最終攻陷雒城。劉璋聞訊,集眾官商議對策。州從事鄭度高瞻遠矚,認為“劉備孤軍深入,雖攻城略池,但兵不滿萬,民心尚未歸附,且軍無輜重,全靠野谷為軍糧,難以持續作戰。”於是有針對性地提出堅壁清野戰略:“將巴西、梓潼所有百姓遷往涪水以西,將帶不走的糧食及野谷付之一炬。部隊修築高壘深溝,嚴陣以待,以逸待勞。劉備大軍叫陣,拒不出戰。如此,不超過百日,劉備必將撤軍。那時,我軍趁機出擊,定能活捉劉備!”
這條計策可謂捏住了劉備的七寸,“先主聞而惡之,以問(法)正。”法正胸有成竹安慰劉備:“這條計策雖妙,但主公勿憂,劉璋絕不可能採納!”劉璋“果如正言”,在下一次軍事會議上宣佈罷黜鄭度,“不用其計。”
劉璋當眾解釋這樣做的原因:“我只聽說過主帥必須抗拒外敵保護百姓安寧,從未聽說過騷動百姓來躲避強敵!”
劉璋性格“闇弱”,在亂世中“才非人雄”。他的益州這一畝三分地,如同懸在曹劉孫這三條惡狼鼻子下的肥肉,遲早被三狼之一叼走。但是,劉璋亦有可取之處:愛民。
從劉璋解釋中,可以讀出愛民二字。成都最終被劉備圍困勸降時,城中尚有精兵三萬,糧食可食一年,城中官吏百姓均欲守城死戰。劉璋卻道:“(我)父子在州二十餘歲,無恩德以加百姓,而攻戰三載,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於是開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
可見,劉璋不納鄭度計及出降,均因愛民。
贊同感謝,不喜勿噴!
回覆列表
劉璋為何不聽從鄭度的建議?首先要來了解一下,鄭度是誰?他有什麼樣的建議?
鄭度,益州牧劉璋手下的從事,大概相當於州政府裡的處長或局長一級,善於謀劃。赤壁之戰後,鄭度的老闆劉璋感到日子不大好過,由於劉璋曾殺了張魯的母親及弟弟,和張魯有仇恨,所以張魯欲興兵取川,劉璋知道後很是憂愁。於是在張松、法正等人的慫恿下邀劉備入川,幫助他抵禦漢中的張魯。
在那個亂世,花錢請人幫自己打仗,有一點必須要注意,那就是請來的人不能比你更厲害、更有野心。可惜劉璋不懂這個道理,實心實意把劉備請來不說,還派法正、張松帶數千人馬協助他。
建安十七年(212年)12月,劉備在川北的葭萌關起兵反擊劉璋,之後親率大軍南下,進攻梓潼、涪城等地。
直到此時劉璋才如夢初醒,認清了劉備的真面目,心裡很是後悔。但後悔解決不了問題,清醒過來的劉璋忙派劉璝、冷苞、張任、鄧賢等將領率各部人馬向涪城增援。
但劉備還是攻克了涪城,於次年5月向成都進攻。劉璋亂了陣腳,不知該如何應對,這時鄭度給他出了條計策。
“今劉備雖攻城奪地,然兵不甚多,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不如盡驅巴西梓潼民,過涪水以西。其倉鷹野谷,盡皆燒除,深溝高壘,靜以待之。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彼兵自走。我乘虛擊之,備可擒也。”
意思是說“劉備現在孤軍深入,其前鋒不足萬人,士氣不齊,糧草不足,為今之計不如把巴西郡、梓潼郡的百姓全部遷到涪城以西,把田野里正在長的和倉庫裡存的穀物全部燒燬,之後築起高壘,開挖深溝,靜而待之。劉備來戰時,閉門堅守,時間長了,他們缺少後勤保障,不出百日,自己必然退走。待他撤退時發起攻擊,定可將劉備擒獲。”
也就是俗稱的堅壁清野的計策。那麼劉璋為何不聽鄭度的建議呢?
我們看看劉璋是怎麼說的。劉璋聽到鄭度的建議後對大家說:“我只聽說拒敵以安民,從沒有聽說把人藏起來避敵取勝的(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不僅不用鄭度之計,還免了他的職。
《三國志》說劉璋“闇弱”指的不是劉璋性格懦弱愚笨,而是說他沒有能力整合統治整個益州。
劉璋接任益州之後,做了幾件事情:1.殺了張魯的媽媽和她生的弟弟,逼反了張魯,門戶洞開,益州不再是固若金湯,任何讀了點書的人幾乎都看得出來,張魯的反叛使益州無險可守,只不過長安還沒有完全安定下來,一旦曹操搞定渭河平原,分分鐘會打進來。
2.漢末的戰亂使許多流民從渭河平原或者南陽盆地向四川逃難,這些人被稱為東州人,人要吃飯,東州人和益州土著逐漸勢如水火,劉璋對東州人採取了懷柔策略,這激起了益州豪強的叛變,川東和重慶趙韙的叛亂都打到了成都城下,最後劉璋依靠東州兵成功鎮壓了叛亂,但這也使得劉璋“政令不出成都”,不過是成都平原的王罷了,而成都平原種地可以,打仗嘛,呵呵。
劉璋重用的是東州人,不是益州本土人,鄭而度就是益州人。所以也就顯而易見了,劉璋放不下成見,拿不了主意,終究成不了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