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2
回覆列表
  • 1 # Abby大白

    《墨菲定律》裡提到了一個【格雷欣】法則,它起源於16世紀的英國女王,鑄造了一批劣幣投入到了市場當中去流通,導致之前同等面額的良幣被收藏起來不再流通。當時身為金融家和商人格雷欣就提出,這種現象會導致損害經濟市場,破壞女王和英國商人信譽。這也就是著名的劣幣驅逐良幣效應。

    例如一個優秀的男士看到一個優秀的女性想要追求,可是覺得她那麼優秀,我還有缺點,我能追上嗎?她一定很多人追呀,再加上很多資訊掌握的不完全。這個良幣它就自動的退出了愛情的市場,然後就給了很多劣幣們的機會。再加上平凡的男生加一點努力,堅韌,執著...就...

    還有的情況,比如古代官場中清官總被貪官排擠,盜版遊戲衝擊正版,小道訊息容易傳播等等。

  • 2 # 幣圈大財主

    劣幣驅逐良幣”是經濟學中的一個著名定律。該定律是這樣一種歷史現象的歸納:在鑄幣時代,當那些低於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鑄幣——“劣幣”進入流通領域之後,人們就傾向於將那些足值貨幣——“良幣”收藏起來。最後,良幣將被驅逐,市場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幣了。

    當事人的資訊不對稱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存在的基礎。因為如果交易雙方對貨幣的成色或者真偽都十分了解,劣幣持有者就很難將手中的劣幣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夠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幣的“實際”而非“法定”價值與對方進行交易。

    不對稱資訊理論的開創者是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喬治。

    阿克洛夫,他因此而獲得了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可是他的開創性論文《“檸檬”市場》(在英文中,次品俗稱“檸檬”)曾經因為被認為“膚淺”,先後遭到三家權威的經濟學刊物拒絕。幾經周折,這篇論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季刊》上發表,立刻引起巨大反響。

     劣幣驅逐良幣(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為16世紀英國伊麗莎白造鑄局長提出,也稱"格萊興法則"(Gresham"s Law),他觀察:消費者保留儲存成色高的貨幣(undebase money)(貴金屬含量高),使用成色低的貨幣(debased money)進行市場交易、流通。

      “劣幣驅逐良幣”是經濟學中的一個著名定律。該定律是這樣一種歷史現象的歸納:在鑄幣時代,當那些低於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鑄幣——“劣幣”進入流通領域之後,人們就傾向於將那些足值貨幣——“良幣”收藏起來。最後,良幣將被驅逐,市場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幣了。

      當事人的資訊不對稱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存在的基礎。因為如果交易雙方對貨幣的成色或者真偽都十分了解,劣幣持有者就很難將手中的劣幣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夠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幣的“實際”而非“法定”價值與對方進行交易。

      不對稱資訊理論的開創者是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喬治。

    阿克洛夫,他因此而獲得了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可是他的開創性論文《“檸檬”市場》(在英文中,次品俗稱“檸檬”)曾經因為被認為“膚淺”,先後遭到三家權威的經濟學刊物拒絕。幾經周折,這篇論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學的《經濟學季刊》上發表,立刻引起巨大反響。

      "劣幣驅逐良幣”是經濟學中一個古老的原理,它說的是鑄幣流通時代,在銀和金同為本位貨幣的情況下,一國要為金幣和銀幣之間規定價值比率,並按照這一比率無限制地自由買賣金銀,金幣和銀幣可以同時流通。由於金和銀本身的價值是變動的,這種金屬貨幣本身價值的變動與兩者兌換比率相對保持不變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使複本位制無法實現。

    比如說當金和銀的兌換比率是1:15,當銀由於銀的開採成本降低而最後其價值降低時,人們就按上述比率用銀兌換金,將其貯藏,最後使銀充斥於貨幣流通,排斥了金。如果相反即銀的價值上升而金的價值降低,人們就會用金按上述比例兌換銀,將銀貯藏,流通中就只會是金幣。

    這就是說,實際價值較高的“良幣”漸漸為人們所貯存離開流通市場,使得實際價值較低的“劣幣”充斥市場。這一現象最早被英國的財政大臣格雷欣(1533-1603)所發現,故稱之為“格雷欣法則”。

      格雷欣法則實現要具備如下條件:劣幣和良幣同時都為法定貨幣;兩種貨幣有一定法定比率;兩種貨幣的總和必須超過社會所需的貨幣量。

      “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不僅在鑄幣流通時代存在,在紙幣流通中也有。大家都會把骯髒、破損的紙幣或者不方便存放的鎳幣儘快花出去,而留下整齊、乾淨的貨幣。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譬如說,平日乘公共汽車或地鐵上下班,規矩排隊者總是被擠得東倒西歪,幾趟車也上不去,而不守次序的人倒常常能夠捷足先登,爭得座位或搶得時間。

    最後遵守秩序排隊上車的人越來越少,車輛一來,眾人都爭先恐後,搞得每次乘車如同打仗,苦不堪言。再比如,在有些大鍋飯盛行的單位,無論水平高低、努力與否、業績如何,所獲得的待遇和獎勵沒什麼差別,於是,年紀輕、能力強、水平高的就都另謀高就去了,剩下的則是老弱殘兵、平庸之輩,敷衍了事。

    這也是“劣幣驅逐良幣”。再有,官場上的腐敗現象如同瘟疫一樣蔓延,不貪汙受賄損公肥私只能吃苦受窮。而且,在眾人皆貪的時候,獨善其身者常常被視為異己分子,無處容身,被迫同流合汙,否則被排擠出局。最後廉吏越來越少,越來越無法生存。這還是劣幣驅逐良幣原則在起作用。

      “劣幣驅逐良幣”法則的內容和條件即如上述,我們這裡再討論一個相反的法則。譬如在一個完全自由的外匯市場,亦即沒有任何法律強制干預的市場,在各種貨幣之間,並沒有一定的法定比價存在,而這些貨幣之間價值各不相同,其中走勢堅挺、含金量較高的貨幣被認為是硬通貨,即“良幣”;反之,走勢疲軟的貨幣被認為是軟通貨,即“劣幣”。

    在國際貿易當中,人們往往樂意接受硬通貨,即“良幣”,而不願意要軟通貨,即“劣幣”。從而優勝劣敗,形成了“

  • 3 # 百嘉讀

    想知道為什麼美女愛渣男嗎?

    假設現在有三人:優質A,渣男B,美女C

    若從理論上來看,A C結合最佳。然而現實並非如此簡單。

    A男因自身稟賦或客觀條件好,選擇面比較廣,而B男則相反是一無所有,這樣B男在追求美女C的努力程度上顯然會大於A男,而C女只能憑藉對方的行為表現來評判其愛戀自己的程度。往往會被B男刻意粉飾的“海枯石爛,一心一意”的傾慕和忠誠而打動,被B男拖入婚姻的“圍城”。這就是美女愛渣男!劣幣渣男驅逐了優質男良幣。

    換到貨幣上也一樣,古達有過金、銀、銅同事作為貨幣,在世面上流通的情況,金、銀、銅因為開採成本和儲量不一樣,價值相差比較大,人們在使用的時候更喜歡價值比價低的銅幣,而把金銀儲藏起來。實質上金銀作為流通中的貨幣就這樣被驅逐了。

    這裡千萬別被電影和小說裡的情節迷惑了,古代流通量最大的還是銅幣。普通人很少用到金銀。

  • 4 # 老戴哦哦

    沒有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只有適合不適合。

    你適合你的環境就可以生存和生長,你不適合你的環境要麼爛掉死掉,要麼離開。就好像種子很難在海水裡發芽一樣。

    誰是良幣誰又是劣幣呢?

  • 5 # 四川達州人

    就是流通中劣幣佔據主體的意思。

    舉個例子:

    近代中國使用銀本位制度。先是白銀後是銀元成為法定主流貨幣。

    可為什麼是袁大頭佔主流?

    袁大頭的銀元重七錢二分,實際含銀6錢4分8釐(與清洋相同),但因火耗原因被視同一兩白銀,顯然沒誰會傻到用31.25克的一兩白銀兌含銀25.79克的銀元,所以兩制白銀迅速退出了市場,7.5億枚袁大頭全面佔據流通絕對主幣地位。

    相對來說,此時的白銀就是良幣,袁大頭就是劣幣。

    1935年國民政府廢兩改元,發行法幣作為國家主幣,同時規定法幣與英鎊掛鉤,1法幣等於1先令2.5便士,又規定法幣與美元鉤掛,100法幣等於30美元。所以,強勢而且具備自由外幣兌換權的法幣迅速替代實物銀元成為主流通幣。

    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因國土淪陷等原因導致財政收入減少,物資匱乏,只能發行更多法幣,又因倭國大量強制兌換法幣用於國際市場,國民政府被迫在1940年宣佈停止法幣的自由兌換,法幣面額逐步擴大,也開始一路的走跌。

    1935年,100法幣可買2頭大(幾乎等於今天的3萬人民幣),1937年還可以買一頭,1940年是一隻。1945年抗戰結束前只能買兩個雞蛋。1947年買1小塊煤,1948年就啥都買不了。

    到1948年8月金圓券發行(1金圓券法定等於300萬法幣),法幣都不叫錢了:

    等到金圓券發行到500萬面額(等於1500億法幣)的1949年6月,4.4億元金圓券才能買1石大米(等於1320萬億法幣):

    這個時候,市場上已經完全看不到黃金銀元流通,因為都搶著將金圓券兌成硬通貨藏在家裡。還得快,否則遲疑幾分鐘就買不到剛剛談妥的實物了。

    下圖這位美國士兵用法幣點菸,因為一張十萬的法幣已買不到一根火柴(火柴當時以根賣,不需專門的火柴擦紙):

    法幣金圓券這樣的劣幣,將良幣的銀元徹底地逐出了流通市場,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最好解釋。

  • 6 # 曉支

    鑄幣和金屬塊的最大區別是,金屬塊的重量是實實在在的,實際多重,就是多重,而鑄幣卻是有“水分”的。

    鑄幣上刻有銘文,標識鑄幣的名義重量。標識的重量和實際的重量,不是一回辨別鑄幣的成色很困難,而成色不同的鑄幣在市場上可以買到同樣多的商品。那用成色足的鑄幣的人就吃虧了。

    誰也不比誰傻多少。雖然一般人不能辨別鑄幣的成色,但總有行家,比如那些鑄造商(雖然貨幣是由政府鑄造,但要禁絕民間鑄造是不可能的),拿到成色好的鑄幣,把它們融化,把其中的貴金屬提煉出來,分成兩份或者更多份,再新增其他賤金屬,重新鑄造成成色減半或者更低的新幣,重新投放到市場中。

    成色低的替換成色高的,這是一個反覆而且不斷惡化的過程,到最後,市場上流通的鑄幣全部都是成色很低的鑄幣。成色低的鑄幣是劣幣,成色好的才是良幣。劣幣驅逐了良幣!

    反應到社會經濟學上,是由於資訊不對稱,導致優質賣家不被承認而退出市場,只留下劣質賣家的現象,經濟學家將這種情況稱作“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最早發現劣幣驅逐良幣這一規律的人,是英華人托馬斯·格雷欣[註釋],所以叫“格雷欣定律”。當然,也許華人比格雷欣更早發現了這個現象,但據明確的文獻記載,格雷欣是最早提出這一定律的人,所以以他的名字命名。格雷欣定律很有名,它除了說明劣幣驅逐良幣,還可以說明壞人驅逐好人,邪惡驅逐良善等等。

  • 7 # 瘋狗的輕武

    這種情況主要是在貴金屬貨幣流通的時候盛行,我就打個比方。

    咱們知道以前的貨幣多為金銀鑄成吧,因為這兩種天然金屬本身就足夠稀缺,因此用來作為貨幣的話非常靠譜,而且面值一般都和貴金屬本身的價值掛鉤。

    但貨幣的發行總得是個政府行為吧,而金屬貨幣他是可以被重鑄的吧~

    然後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枚西里克銀幣是這樣的,假設說它的面值是一塊錢

    但有些人就會把銀幣的邊緣刮掉一點,就變成了這樣,而刮掉的那些碎銀屑可以拿來重鑄,這樣一來,20枚銀幣都掛掉一點邊角產生的碎屑就能重鑄一枚銀幣。也就是說,原本的20塊錢就變成了21塊錢

    你刮一次,我刮一次,最後一枚西里爾銀幣就變成了這樣...

    但這枚銀幣本身代表的是一塊錢啊~ 所以大家在交易的時候都會傾向於把這種處理過邊角料的貨幣(也就是劣幣)先用出去,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再用完好的銀幣(良幣)了,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

    這裡還有個故事,艾薩克·牛頓早年在鑄幣局上班,當時英國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很嚴重。因此牛頓給硬幣設計了鋸齒狀的邊緣,而財政局也下令不準流通缺邊的硬幣,這樣一來算是控制住了那幫人削邊角料重鑄貨幣的髒套路。

    當然,這只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字面含義,他實際上在生活中的適用場景很多。

    比如薛兆豐老師也講過一個故事,戰俘營裡的經濟學

    一般戰俘營裡頭往往會以香菸作為貨幣,而人們往往會傾向於在香菸裡頭摻草、摻頭髮絲之類的來替代部分菸絲,而被替代的菸絲則可以用於製造新的香菸,這也是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再比如現在咱們的自媒體圈子

    早先很多作者就是紙媒投稿出生,或者本身就是作者、學者,對一些事物的觀察非常獨到,有自己的見解。但寫一篇文章需要花費自己很多精力去查閱資料,捋通順序,深入淺出。

    或者說,乾脆就起個駭人聽聞的標題,內容則一篇水,只要使用者點選了,流量也就在了,而且這群標題黨營銷號的產量還特別大,持續產出下平臺的流量、利潤也往他們身上靠,久而久之,認真寫文的人沒有流量,沒有收入,就不幹了。剩下的都是營銷號,這也是一種劣幣驅逐良幣。

  • 8 # 明月松間照968

    一句話的事。大家都爭著把不好的錢用出去,好錢留在手裡,於是市面上流通的好錢越來越少,不好的錢越來越多。劣幣就驅逐了良幣。

  • 9 # 李四三

    解釋

    “劣幣驅逐良幣”是指當一個國家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比價不變的貨幣時,實際價值高的貨幣(良幣)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輸出而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低的貨幣(劣幣)反而充斥市場。

    舉例

    在16世紀的英國,貴金屬不敷造幣使用,必須在新鑄造的貨幣之中加入其他金屬成分,故當時市場上就有兩種貨幣,一種是原先不含雜質的貨幣,另一種是被加入其他金屬的貨幣。

    雖然兩種貨幣在法律上的價值相等,但人們卻能加以辨認,並且儲存不含雜質的貨幣,將含雜質的貨幣拿去交易流通。故市面上的良幣就漸漸被儲存而減少流通,市場上就只剩下劣幣在交易。(此處的良幣指的是不含雜質的貨幣。)

    舉例

    在中國,早在公元前2世紀,西漢的賈誼曾指出“奸錢日繁,正錢日亡”的事實,這裡的“奸錢”指的就是劣幣,“正錢”指的是良幣。 在實行金銀複本位制時出現的理論。當時,金和銀都是法償貨幣,在法律上按一定比價具有相同的價值。但在現實情況中,金銀的開採成本、市場供求是不太可能完全同步變化的,於是當金相對於銀來說更為貴重時,人們必然地儲存更有價值的金而使用相對來說沒有價值的銀,因為交換時是以法定比價而不是實際比價來計算的。如果銀相對來說更為貴重時,劣幣就成了金,銀變成了良幣。

    原因

    問題的根源在於,劣幣驅良幣並不是產生於競爭的前提條件下。每一套貨幣的發行,都是由國家強制人民接受的,儘管付款的一方很樂意使用劣幣,但收款的一方卻不會甘願接受,只有在國家能保證收款方接受的劣幣能夠繼續流通的時候,劣幣才能得以繼續存在,這條規律才能繼續起作用。

    換句話說,如果國家濫用發行貨幣的權利,透過“劣幣驅良幣”的把戲來掠奪民間財富,這個過程可以說是強政府消費自己的信譽的過程。當這個消費過程超過了一定的限度的時候,人民也是有可能拒絕所謂的法償貨幣,透過自由的選擇使得貨幣自發地建立新規律的。

  • 10 # 金融工人

    以前大家用鑄造貨幣,貨幣價值等同於鑄造他的金屬價值,一般是銅+銀+錫之類的。於是有人回收貨幣後加入價值較低的金屬(比如鐵),導致貨幣所代表價值降低。大家注意到流通系統中低價值劣幣越來越多,於是就將足值的良幣儲存起來,使用低價值劣幣,久而久之,劣幣越來越多,良幣越來越少。最終整個貨幣體系崩潰。歷史上以金銀銅等金屬作為貨幣的時候這個問題一直存在,一旦中央政府作為備付金的貴金屬不足,則陷入財政困難——畢竟人家儲存金銀銅不犯法。之後使用紙幣時情況有所改善,但還一直存在,後面這個概念擴充套件到社會各個層面。

    舉例來說,您是一個掌握本事的留學博士,但架不住我這個小本科要的工資低 會溜鬚拍馬,網上找人做課題等等操作,最終你不得不走,這也算“劣幣驅逐良幣”的一種。你生產汽車質量好,但價格高,我的質量一般 但營銷做的好,你說不定就賣不過我,也算一種。

  • 11 # 經濟觀察哨

    劣幣驅逐良幣,就是通貨膨脹的本源,而人類的經濟發展史就是一部通貨膨脹歷史

    什麼是劣幣驅逐良幣

    先講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人們在交易的過程中是物物交換,交換的是實際價值,後來物物交換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了,出現了一般等價物,這就是“貨幣”,一般等價物充當中介,讓交易更順暢,當然,這個時候的一般等價物是具有價值的,價值一般也等於交易的價值,但是後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發現,一般等價物“貨幣”的製造速度跟不上商品的製造速度,怎麼辦呢?有個天才發明者提出了“法定”貨幣的概念,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貨幣的價值不再和商品的價值相等了,而是小於商品的價值的,而為了交易的進行,政府透過國家信用,強制的讓低價值的一般等價物擁有一定的“實際價值”,貨幣在這個時候僅僅只是個代號,後面存在的國家信用才是真正的價值,尤其是在紙幣出現後,紙幣論實際價值,就是一張有特殊工藝的紙張,但是透過賦予其國家信用,這張紙就有了可以交換一定價值商品的能力。

    為什麼劣幣會驅逐良幣呢?假定有兩種貨幣,一種貨幣成色好(國家信用價值高),另一種貨幣成色不好(國家信用價值低),但是兩種貨幣被賦予了相同的購買力,這個時候,成色不好的貨幣實際價值更低,但是購買力缺和成色好的貨幣相同,這個時候人們會傾向於使用成色不好的貨幣,這中情況下,成色不好的貨幣會逐漸替代成色好的貨幣。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

    劣幣驅逐良幣的影響

    劣幣驅逐良幣,會引發通貨膨脹,當通貨膨脹速度達到一定的程度,引發惡性通貨膨脹的時候,這個過程會愈演愈烈,根本無法控制,參見辛巴維(威)、民國的金圓券等等;信用不好的政府透過通貨膨脹可以掠奪民眾的財產,使得民眾手中的資產貶值,怎麼理解,原本有100元,100個餅,一個餅價值1塊錢,這個時候,劣幣進來了,變成了200塊錢,還是100個餅,一個餅就變成了2塊錢,你原本的100塊錢就只能買下50個餅了,剩餘的50個餅被髮行貨幣的一方掠奪走了。

  • 12 # 招商銀行App

    “劣幣驅逐良幣”是經濟學中的著名定律,是一種歷史現象的歸納。在鑄幣時代,當低於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鑄幣——“劣幣”進入流通領域之後,人們就傾向於將那些足值貨幣——“良幣”收藏起來。最後,良幣將被驅逐,市場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幣。

    我們可以透過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來說明這個問題。

    劇中,新皇雍正登基,由八王爺主管的戶部鑄造了一批新錢,銅錢字樣清晰、外觀大方漂亮,惹得雍正大為高興。

    正要賞賜的時候,戶部小官孫嘉誠(原型為清朝名臣孫嘉淦)跳出來說,鑄錢方法不對,要求朝廷改正。原來,這批新錢是按70%的銅和30%的鉛配比鑄造而成。而之前的康熙通寶則是按60%的銅和40%的鉛配比鑄造。兩者相比,雍正新錢的外觀是漂亮了很多,但由於銅含量太高,如果在社會上發行,許多奸商會將這批新錢“收藏”起來,用於鍊銅。造出銅器後,反手出售,一來二去,獲利可觀。

    如此一來,即便發行海量新錢,一樣都會落入奸商手中鍊銅,而老百姓只能夠使用比雍正新錢要差一點的康熙通寶。如果此時停止發行雍正新錢,接下來奸商們就會把目光瞄準康熙通寶,繼續“收藏”。最終,市面上會出現“無錢可用”的現象。

    如果出現這種現象會有什麼後果呢?最明顯的現象就是老百姓會出現“破產潮”。眾所周知,在清代,民間多使用銅錢購物,按照當時的官方比價,1兩銀子兌換約1200枚銅錢(各時代不同),但此時市面上銅錢稀少,因此在民間兌換時,兌換雙方之間拋開官方定價,按照實際價值進行兌換,有可能出現1兩銀子只能兌800枚銅錢,甚至更少,這就導致了老百姓手中僅有的一點財富就被搜刮殆盡。

    更嚴重的是,清代納稅是按照“折銀納稅”。簡單的說,老百姓在平時生活時用銅錢,交稅時要用銀子。那麼,有人會說,既然銅錢價位這麼高,按理老百姓負擔變輕了。

    沒那麼容易,這時候官府仍按1200個銅錢兌1兩銀子的比價,要求老百姓繳納。等收到稅款後,反手到民間兌換成現銀。如此一來,差價部分就落入各級官員、差吏的腰包,大發橫財,遭殃的還是老百姓。

  • 13 # 月出孤舟

    好比你準備去逛一家大型的超市,在逛超市的時候因為好奇駐足在一家小店家的門口,拿著看一下的這家店面的商品,然後這家店小二就拿著商品一直像街邊要飯的人一樣,一直跟著你並一直在你耳朵說到和視線裡像橫著出現,“猜猜你喜歡、推測這是你歡的”,然後超市沒逛成東西也沒淘到,因為視線都這些資訊覆蓋了,大家聽著是不可思議,其實這就目前淘寶天貓的思路,於是就有網紅直播,有了明星帶貨,因為目前的購物平臺,很多資訊傳遞的演算法,早就把這些好東西的資訊傳播給錯位化了,形成扭曲,強買強賣

  • 14 # 多財多毅財富資訊

    劣幣驅逐良幣----是指當一個國家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比價不變的貨幣時,實際價值高的貨幣或銀子(良幣)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輸出而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低的貨幣(劣幣)反而充斥市場。日常生活中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是比比皆是。

    舉例:小鎮集安有一家制鞋企業,由於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相對較低,所以生產出的鞋子價格也不高,老闆為了賺取利潤,模仿阿迪鞋的款式生產了一批運動鞋並貼上了阿迪的商標(高仿版),然後和正品阿迪一起流入市場。由於商標相同,消費者很難分辨真假,但是在價格上高仿版更具優勢,出於對價格的考慮,人們選擇了高仿版,並且發現使用起來也沒有太大的差距,於是逐漸得到認可,這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購買高仿版,導致正品銷量停滯,最終退出了集安市場。高仿版(劣幣)最終驅逐了正品(良幣)。

  • 15 # 最甜的冰糖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股市就是劣幣驅逐良幣。

    現在創業以後上市不是為了做一個好企業,都是為了快速上市以後割韭菜,典型的代表就是瑞幸咖啡。

    當這一類企業越來越多,是對那些好好做企業的企業家來說是巨大打擊,因為人家好好做企業,本本分分研發製造還不如你一個創業兩年就上市割韭菜的企業來錢快,誰都會心裡不平。

    這種現象會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做企業上市割韭菜,沒有人願意傻乎乎的搞研發,這樣的企業越多就會越擠兌原本老實做企業的那幫人。

    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我們搞創作的也是這樣。

    這也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娛樂圈,流量小生大行其道,實力演員沒戲可演。

    影視圈,情懷爛片侮辱我們的智商和底線,實力大片連排片都困難。

    好在是我們意識到問題所在,我相信劣幣始終是劣幣,餵我們吃屎的終究會被屎淹沒。

  • 16 # 18觀察者

    這裡的劣幣良幣應該是個比喻。含金量高的高科技所代表的價值就是良幣,含金量低的如房地產所體現出來的價值就是劣幣。

  • 17 # 潦草995

    能夠取代貨幣在流通的不論良劣,它都有它的市場需要的運用值。良,是國家權力的定向;劣,是國家權力認為對其夠成破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歌曲的傳唱時間遠遠不如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