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斯沐
-
2 # 李老師淘寶貝
幼小銜接是什麼?
幼小銜接就是提前學習小學的知識嗎?當然不是。
由於外在環境、教育內容、學習時間、學習方式等因素的不同,註定了幼兒園和小學之間本質的不同。
孩子需要做好心理、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準備來適應完全不同的小學生活。
而家長也需要做好過渡期間的準備:
調整好心態 ,調整教育方法,提前安排好接送人員,加強對孩子安全意識的培養。
幼兒園 VS 小學
家長們最想知道的,想必就是幼兒園與小學在學習及生活上有什麼不同吧,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幼兒園和小學都有什麼不同!
幼小銜接在家中怎麼做?
一、生活習慣培養
小學和幼兒園相比,比較大的變化是每班孩子數量增多,教師數量減少,一些簡單的事情必須孩子自己去做,不能總指望老師,這就要求孩子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作為爸爸媽媽,我們可以在家這樣做:
1、在日常生活中重視培養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習慣,逐漸減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顧。 例如:教給孩子有關學校生活的常規知識,要求孩子愛護和整理書包、繪本、文具和玩具;學會使用剪刀、鉛筆刀、橡皮和其他工具,並能製作簡單的手工、玩具等。
2、要求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學會簡單的勞動技能。例如:掃地、抹桌椅,在活動、遊戲或開飯前後,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圖書和其他用具等。
3、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在學習生活中,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例如:明白一分鐘、十分鐘、半個小時等時間段有多長,可以做哪些事情。有意識地安排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些事情,比如上廁所、喝水或準備後續活動需要的用品等。
4、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家長和孩子每天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生活,除了運動、遊戲、閱讀外,我們還要安排自理時間、家務時間、照顧動植物時間等,引導孩子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對事物好奇的好品質,做生活的小主人。
二、行為習慣培養
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非常重要,就象蓋高樓大廈一樣,如果地基打不好,高樓是蓋不好的,孩子的思維敏捷,聰明伶俐固然重要,但從小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其一生的影響都很大,不可忽視和放鬆。
1、養成良好的坐姿習慣。
一個人的坐姿顯示出這個人的精神狀態和個人修養,而且良好的坐姿對自己的身體有益處,孩子在家時間長了,有可能經常趴在地板上、窩在沙發上,我們要隨時提醒孩子們做正、坐直,做手工的時候、吃飯時走路時儘量保持良好的身體姿勢。
2、做好活動前準備工作。
例如:養成做事有準備的習慣,從活動前準備工作開始培養。疫情期間,各個幼兒園也都給孩子們推薦了豐富的線上活動,爸爸媽媽可以在進行活動前,給孩子十分鐘的準備時間,讓孩子做喝水、上廁所、拿取工具等準備工作,當活動開始後,就需要要求孩子專注且投入地進行活動。
三、學習習慣培養
1、良好的傾聽習慣。
想要孩子在學業上走的長遠,就必須培養孩子上課認真聽講的好習慣,這是所有好習慣中的基礎,重中之重。我們可以和孩子多玩一些傾聽的遊戲,比如數字復讀機的遊戲,跟孩子說5個數字,讓孩子複述出來,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在說這5個數字的時候每個數字之間有1秒鐘的停頓。隨著玩的次數的增多我們可以增加數字的個數還可以擴充套件到詞語、成語等,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2、正確的書寫姿勢。
進入大班後,相信爸爸媽媽們一定非常重視寶貝們的書寫習慣。在讀書寫字的過程中,寶貝們的坐姿、握筆姿勢一定要規範哦!
其次家長要了解,孩子手部小肌肉發展的成熟程度決定了孩子將來能不能把字寫好看,能不能寫作業時間長了不累。那麼,在這段宅家時光就要多讓孩子們做些手工活動,比如摺紙、剪紙、捏橡皮泥、手工製作、使用筷子吃飯等,目的就是鍛鍊我們的手部肌肉,促進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為升入一年級寫字打下良好的生理基礎。
3、培養良好的專注力。
我們發現有的孩子上課做不住,上一會兒課就東看西瞧,摸摸這兒摳摳那兒,老師反映出來的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在家裡做手工時有的孩子做著做著一會兒就跑了,愁壞了家長。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首先要給孩子一個可以專注的環境。有的家長孩子一活動就拍照,一邊讓孩子看照相機一邊讓孩子擺拍動作,實際上這嚴重影響了孩子的活動。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讓我們和孩子珍惜”宅”在家裡的時光,一起行動起來,為幼小銜接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吧!
-
3 # 葉子畫畫啦
當看到這個問題時,像是說中了心底的心思。我也是一個幼小銜接孩子的家長,眼看就要上小學了,而目前還未開學,在家閒著都焦慮了。 估計孩子也快被焦慮的媽媽逼瘋了吧,網上也是有不少同學喊話“快點開學吧,我快被我媽給逼瘋了。”
家長要先成為你想要孩子的模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我的理解是:我們這個老師呢,是要以身作則為孩子起到影響作用。不是常說“你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你就要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家長的行為習慣直接影響到了孩子1.孩子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
家長都知道:正確的寫作姿勢,會保護孩子的視力,還能保護孩子脊椎的發育。那家長自己是不是經常躺著、斜著或趴著寫字呢,可能只是看書或看手機,畢竟現在書寫的時刻真的不太多,大部分在電腦和手機上操作。
那如果,家長在用電腦或手機處理事件時,也能保持好的姿勢。孩子會看在眼裡,在你提醒他的時候,他會想“媽媽也是那樣的”,而不是跟你頂嘴“你不是老是躺著看手機嗎?"
2.孩子喜歡閱讀
之前看過海清的一篇報道:海清說丹尼爾之所以有那麼好的閱讀習慣,是因為她無時不刻在看劇本,連陪丹尼爾上游泳課時,她都會帶著劇本。直到丹尼爾上完課她若還未看完,還要丹尼爾等她一會。試問,這樣潛心專研的媽媽,怎麼會養不成一個熱愛閱讀、有專注力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優秀,是有道理的。
家裡是否有閱讀的區域,固定的書架,放滿了各類書籍。如果家長直接都不愛閱讀,那麼請不要強制要求孩子喜歡了。因為你毫無說服力。睡前是否會跟孩子進行親子閱讀呢,各類權威不都說,睡前對培養孩子的閱讀力,起了決定性作用。3.良好的作息時間
不知道你家的作息時間是什麼時候,我說的可是全家熄燈就寢。
我們家全員就寢時間是10:30前,孩子小的時候更早,睡前講完故事就熄燈睡覺,立馬就能聽到小孩均勻的呼吸聲。良好的睡眠會讓人第二天有足夠精氣神。
如果你讓小孩睡覺,房間外各種嘈雜的聲音一片接一片。若此時躺在床上的是你,會不會也輾轉難眠。
習慣是核心,養成良好的習慣,後期上小學,問題雖然不能完全避免,但也不會太難解決。
長情的陪伴和讚美是對孩子最好幫助身邊有這樣一位全職媽媽,她兼職了各種行業,每日活躍在各種微信群。女兒還養得特別好,鋼琴、書法、學習都是拔尖的那列。
有次就像她討教育兒經,她說的是:其實也沒做什麼,就是在小學前,幫助女兒養成各種好的習慣,陪她讀書、寫字、彈琴,習慣養成後就放手讓她自己做決定,不橫加干涉只做適當的引導就好。
她還說,女兒每次取得了進步,她渾身的細胞都在表示著讚美。女兒也是越來越自信,還總跟她說“媽媽,你是我最好的媽媽,也是我最好的朋友。”
不是所有的陪伴都是良性的,也不是所有的讚美都有用。同樣有這樣一位全職媽媽,沒有雖然都在照顧孩子,但孩子膽小、木訥,媽媽也每日蓬頭垢面,面如死灰。 一日看她帶著孩子在公園裡玩,孩子在草地裡趴著認真的用草編著一個環,這個媽媽看見後馬上劈頭蓋臉地揪起孩子罵了一頓,地上髒如此而已。這個媽媽,根本沒有看見孩子手裡攥著的小 草環,也許那是給媽媽編的呢,沒有得到任何認可和理解。 陪伴而不懂得關心、欣賞孩子的成長點滴,是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的。最後,幼小銜接不是關鍵點。在此期間,培養好孩子的優良習慣才是重中之重。家長放平心態,不焦慮,努力提升自己就是在給孩子做好榜樣。學習的路很長,並不是錯過了一個部分,就會落後於人;也不是抓住了一個部分,後面就萬事大吉。
-
4 # 真真老師開講了
孩子從幼兒園升入小學,是孩子生活和學習的一個重要轉折。幼兒園大班的父母都會關心孩子進入小學後能不能馬上適應新的學習環境,能否順利度過孩子認識的第一個轉折點。往常在幼兒園上課時,我們有學校老師的指導,配合老師做好各項工作就行,今年疫情嚴重,孩子只能在家學習,那麼在家怎麼做好幼小銜接呢?
1,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家庭是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第一個場所,家庭的氛圍,家庭成員的整體素質道德水準及言行,都會影響孩子以後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因為每個人的觀念都會有所不同,這就要求家庭成員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儘量做到一致,一切以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出發點,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經調查發現溫馨、和睦的家庭易養成孩子謙和自信友愛的品質,相反家庭不和會導致孩子孤獨、猜疑、固執等不好的性格。所以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至關重要。
2,培養孩子的自覺性,形成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在家讓孩子提前瞭解小學階段在學校要遵守哪些紀律,並告訴孩子遵守紀律的道理,讓孩子養成自覺遵守紀律的好習慣。教育孩子在學校要關心同學、尊敬老師、主動幫助別人,講文明,懂禮貌。還要幫助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家長在家要做好示範,例如學習時坐姿要端正,讓孩子正確的模仿,寫完作業要自己整理書包和學習用品,培養孩子自主的能力。
3,在家陪孩子共同學習幼升小知識
可以買一些幼升小的語文,數學、拼音等相關書籍,給孩子制定出起床、吃飯。學習、活動等方面的作息表,這樣也能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什麼時候幹什麼事,從而讓孩子有計劃有規律的學習一些知識,要是在家這麼長時間不學習,以前學過的也會忘了。況且現在好多小學入學也會有入學測試,如果忘記了以前學過的知識,肯定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在家還要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鼓勵孩子多讀多想多說,培養孩子的觀察、分析、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還有受挫能力
要讓孩子學會承受挫折,學會忍耐,分享,合作,每個人一生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既然挫折時不可避免的,那我們就要培養孩子的受挫能力。比如上小學後因為某件事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同學之間產生了摩擦,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小的時候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它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不要太在意,遇到問題的時候要積極想辦法解決。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培養孩子分享、合作的能力。
總之幼小銜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堅持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些計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行加給孩子。家長要把幼小銜接當成孩子成長里程中的一件大事來做,幫孩子順利成為一個輕鬆快樂的小學生吧。
-
5 # 蝸牛慢養育
幼小銜接這樣做孩子輕鬆上小學
在幼小銜接中家長的作用不能忽視。因為兒童的生活行為習慣,自理能力、身體素質、學習態度和能力以及社會適應力等都離不開家長的言傳身教。 那麼如何讓孩子儘快適應從幼兒園的輕鬆到小學以學習為主的環境,在入小學前和入小學後,家長在家分別可以做些什麼呢?
入小學前, 家長首先應幫助孩子熟悉小學生活, 做好各項物質準備, 有效激發幼兒入學興趣; 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潛移默化, 督促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並且善於挖掘創造, 提升幼兒各種能力。
一、做好入學準備,激發入學熱情
一般說來,孩子到了六七歲的年齡, 心理和身體各個方面都基本具備了接受小學教育的條件。這一階段,由於環境、家庭、學校的影響, 孩子開始羨慕小學生的生活。兒童心理的發展和客觀環境的影響,使他們產生了上學讀書的強烈願望, 時時刻刻流露出要成為一名小學生的美好情懷。 此時家長就可帶著孩子一起購買人小學所需的學習用品的準備, 如書包、 鉛筆盒等,為迎接即將開始的學習生活做好準備。但一定要注意以實用為主,千萬不要過於花哨。因為曾發現有的孩子因為鉛筆盒功能特別全、按鍵特別多,結果鉛筆盒都打不開了,或者易受新鮮事物的吸引,而將它們變成了一堂課的玩物, 並且最終成為分散孩子上課注意力的罪魁禍首。另外, 茶餘飯後,家長可以經常和幼兒討論有關入學的話題, 激發其對小學學習生活的嚮往。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千萬不要隨便嚇唬孩子,“你再調皮, 等上了小學,讓老師好好整你”,“你每天這麼遲起來會不要你去讀書”等,會使孩子未入學校就產生恐懼感,容易形成心理障礙,從而不利於形成入學的心理期待。可以說一些欣賞與鼓勵的話,如:“你真的長大了! 你越來越像小學生了! 我們家要有小學生了!”等, 這樣,會讓孩子覺得上學很光榮, 很自豪。
二、注重潛移默化,養成良好習慣
幼兒入學以後,生活範圍擴大了,生活、學習上遇到的問題更多了,許多時間又是在課餘由他們自己支配者,因而,必須在幼小銜接方面進一步把培養幼兒較強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重點,如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使幼兒完全走向獨立,自理。作為家長, 在家需全面鋪開了這方面的工作,個人衛生習慣,睡眠習慣、飲食習慣,整潔習慣。培養幼兒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自我服務習慣,逐漸減少對父母或其他成人的依賴。
另外,還需注意以下幾項:
1.逐步確立時間觀念。可為孩子準備一個定時的小鬧鐘,規定好時間限制,讓孩子自我監督,自己控制時間。最好能與孩子共同商榷製作一張作息時間表, 貼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 並要求孩子按照時間表去做相應的事。
2.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專心聽別人講話的良好習慣。 比如, 有意識地讓孩子坐下來看看書;或在一小段時間裡集中精神做一件事,從5分鐘到10分鐘,慢慢培養集中精神做事的習慣。
3.家長可以發揮小鬧鐘的叫醒功能,幫孩子提前調整好生物鐘,跟上新節奏。特別是在開學前兩週到一個月,可安排孩子完全按上課時間起床、吃飯和睡覺,灌輸給孩子小學生的一日常規等。
4.培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為幼兒選擇圖文並茂、以圖畫為主的圖畫書, 讓幼兒在畫面和故事內容的吸引下逐漸喜歡上讀書, 在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同時隨機識字等, 可以為孩子入學後的知識學習和理解能力提供極大的幫助。
其實幼小銜接除了孩子要做好各方面準備以外,家長更需要做好自己的心理準備。
-
6 # 通樂者
幼小銜接該怎麼做,首先家長要按照小學的作息時間來要求孩子,如果你覺得在家很難要求孩子做到,等疫情結束後,還是把孩子送到有幼小銜接的幼兒園去學習,事先熟悉一下。還有升一年級時,有的地方會出試卷,測試孩子在幼兒園學到什麼知識。然後再按照成績好壞搭配分班,孩子如果在幼兒園什麼也沒有學到,考試成績又差,一年級老師如果知道分數,對孩子第一感覺,一般都不太好。所以建議還是學習一下。
-
7 # 二寶麻麻小藝
“孩子馬上要上小學了,可成天在家只知道看動畫片,上學後能適應嗎?”家長怎樣幫助孩子做好幼小銜接?這是許多家長都非常關心和焦慮的事情。作為家長應該做些什麼呢?1.培養孩子的環境適應能力,增強入學願望。 2.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3.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4.培養幼兒初步的社會人際交往能力。
-
8 # 給點陽光就燦爛73743
這個特殊時期對於每個人都是一種考驗,幼小銜接可以從一下幾方面入手。
1.孩子的作息要調整,每天早睡早起 小學上學一般是7點40到校,讓孩子養成晚上把東西準備好,吃完飯就能出門。
2.自理能力,自己能夠穿衣服,洗臉 刷牙。
3.學習習慣培養,握筆姿勢正確,坐姿正確,這些開學的時候老師還會教。現在在家可以寫寫字帖。增加閱讀量,像孩子小,家長可以帶著讀,這樣也能學會一些生字。
4.注意體育鍛煉,練習跳繩,拍球等運動。
45.家長心理建設,不要過分焦慮,覺著孩子沒上銜接班可能會做不好,其實不會的,我家孩子沒上過銜接班也很快適應了小學生活,家長做的就是多觀察多引導。
-
9 # 葛老師教育新智匯
根據我我們自己帶孩子的經驗,真正對進入小學起作用的只有一點!
目前只要提到幼小銜接,那些所謂的磚家能給你講出一大堆來,什麼語言、什麼科學、什麼社會,說實話你聽完了也就是聽完了,因為如果對於幼兒教育不是多瞭解的人,聽完你也搞不懂從哪裡入手!
結合自己的育兒經驗,我想說的是,對於幼小銜接只需要做好一點,那就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一個非常直觀的例子就是每當新學期幼兒園剛開學的那段時間,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異是相當明顯的,有的孩子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自己上廁所都已經相當熟練了,而有的孩子呢,甚至連上廁所自己脫褲子都做不了,所以在小班階段,尿褲子的現象還是比較常見的!
可能有的家長會說孩子這麼小,等他大了自然就會了!好一句“大了自然就會了”,有多少家長是一直喝著這碗毒雞湯在養育孩子呢?孩子的成長一定是有順序性和階段性的,三躺六坐八爬,孩子的成長是有著其內在的規律性在裡面的,如果違背了這種規律,或者是拔苗助長或者是把握不住時機,對於孩子的成長都是極為不利的!
那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果不能有效養成,對於孩子的成長會有哪些壞處呢?
1、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挫敗感,對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極為不利!比如說在一個班級裡,就只有那幾個孩子上廁所需要老師幫助,或者時不時尿褲子或者拉褲子了,那其他小朋友就會刻意的保持跟這些小朋友的距離,甚至個別的還會表現出嫌棄,時間長了,孩子自己內心裡面就會因為這種不被認同感,而感到孤獨和無聊,進而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比如不輕易融入團隊等現象!2、因為敏感期的錯失,而導致孩子各項能力的發展出現滯後!敏感期,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到了某個年齡節點上,就會對於某項動作或行為產生極大的興趣,只要我們適當的提供機會與素材,孩子就能在這方面獲得相當大的發展,而如果錯過這個敏感期,即使付出數倍的努力都達不到在敏感期階段的水平了!
比如細小事物敏感期,一般出現在1到2歲,如果發現孩子喜歡擺弄一些細小的東西,比如看到黃豆、花生米,喜歡一個個的拿來拿去,或者外出的路上看到下水道的井蓋,喜歡上去摳那個小眼,說明孩子的細小事物敏感期到來了!
那麼細小事物敏感期如果錯過,會對孩子有什麼不利的地方呢:
細小事物敏感期主要是鍛鍊孩子的小肌肉,也就是主要是手指的靈活性,我們都知道孩子拿筷子、係扣子、寫字等活動都需要運用手部肌肉完成,如果細小事物敏感期,我們錯過了,孩子的小肌肉沒有得到最大程度的鍛鍊,那麼孩子在係扣子等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未來進入學校寫字等方面的能力都會大打折扣!
對於孩子的敏感期,家長如何做才能實現效果最大化呢:
其實家長做的工作無非就是兩項:
1、要學會觀察,即使發現孩子的行為特徵表現,做出正確判斷;
2、為孩子打造有準備的環境,比如細小事物敏感期來臨時,多給孩子準備一些他喜歡的事物,比如玻璃球、各種豆類,還有就是所有孩子都非常喜歡的沙子,只要做好安全工作,就放心大膽的讓孩子玩!
由此可見,對於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是一定會對孩子未來的成長產生至關重要的作用的,所以我的建議就是,各位家長務必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所謂一通百通,只要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好了,其他各項能力的發展就是水到渠成!
回覆列表
今年受疫情影響,或許到時直接讀一年級了。作為家長只能自己有意識地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幫助孩子更順利更快適應小學學習生活。以下幾點我自己也在做的與家有馬上讀一年級的家長一起分享探討:
1.作息時間的調整。幼兒園和小學在作息時間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果孩子作息時間不是很規律,現在就要開始培養孩子的作息時間,早睡早起。
2.培養孩子自理能力。在家裡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到一些事情讓孩子自己做。適當的勞動可以鍛鍊孩子手指靈活度和力度,使孩子入學後更快進入寫字狀態,字寫得不會過於輕、浮。
3.看書坐姿端正,以及愛護書本和學習用品的習慣。正確的坐姿應該是:身子上半部坐直、頭部端正,目視前方,兩手隨意放在身體兩側,兩腿平放,胸膛挺起。告訴他們,不要趴在桌上,或者翹腳架腿。因為良好的坐姿有利於骨骼生長,有利於身體健康。
4.教孩子正確的握筆姿勢,大拇指和食指夾住筆桿,其餘三指托住,筆桿向後稍斜,靠在虎口處。這個非常關鍵,剛開始握筆姿勢不對,以後糾正過來很難,我之前看到一個初一學生的握筆姿勢還是錯的,後來讓他糾正,很難改過來。我自己孩子之前因為在幼兒園畫畫時握畫筆都隨便抓著,當時沒在意,現在握筆姿勢一直在糾正。
5.可以多讓孩子認些字。這個我從大班上學期就開始有意識地教孩子認些字。當然不是拿起書本死認,比如在故事中認字,或者平常在玩的時候看到一些廣告牌上的字也可以教孩子認,孩子認字的興致還是很高的。
6.還有就是一些簡單知識的學習。比如數字,拼音之類,但拼音一定要發音準確,否則到時糾正又非常累。這點,我個人很頭疼,我不是很想教孩子這些,但現在很多小學入學前都有一個測試分班,所以不得不讓孩子提前學些這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