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生活探索J

    人類應該從現在開始,愛護地球像愛護自己家庭一樣,保護環境,保護自然,不能過度開發開採。科技發展到了能夠修復地球時,再去修復地球。我們地球表面離地心還有6000多公里的距離,還夠…

  • 2 # 濃彩畫藝

    除非人類不再去破壞它,也就是說除非人類不戰爭不建高樓大廈,不做戰爭武器,做一個武器不知挖地下多少礦資源,全球多少個國家都在建造這東西,地球慢慢修了一點又要挖來,地球本來有自修的力量,主要人類不要過多的挖地下東西

  • 3 # 子午馬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是我們的保護體。也是自然界的一顆渺小的行行星。

    但最近由於科技的發展,人類的破壞工程的快速發展,沒有節制的開採等等,人類行為對我們的地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特別是汙水的排放。造成了地球上大量的淡水資源被汙染。好多城市的地下水都已經成了廢水。

    保護地球人人有責,時時刻刻有責任。保護地球,從我自我做起,從每一個同胞做起,從每一件小事每一個行為做起。

    有計劃的開採資源,利用資源,創造資源。節制工廠的不規範的實施。汙水都要經過處理再排放,甚至是二次迴圈利用。工廠廢煙都要過濾等等的處理措施。

    保持生態平衡,植樹造林。沙漠變村林海。

    把地球恢復成一個綠色的星球。青山綠水,金山銀山。

  • 4 # 小剪咔嚓

    毀林、汙染、沙漠化……人類對地球已經造成了嚴重的損害。要讓地球恢復原狀實在難辦,但並非沒有可能。下面我們將要介紹的四項與眾不同的方案就是證據。

    1、拯救一片瀕死的“大海”

    1960年,地處中亞心臟位置的鹹海(實為鹹水湖)時的面積還是比利時的兩倍。

    太空中的鹹海,1997年8月

    約半個世紀後,2004年,它的水平面下降了20米,面積也只剩原來的四分之一。期間鹹海已分成了較小的北鹹海和較大的南鹹海。鹹海蒸發殆盡的滅頂厄運看似無可挽回。然而,今天,北鹹海的命運已然被拯救,功臣只是一座簡單的沙堤而已。

    上世紀50年代,當時的蘇聯領袖斯大林以“征服新領地”的名義犧牲了鹹海的未來:他決定將哈薩克和烏茲別克的乾草原用來種植棉花,而這種作物需水量極大。

    於是,為了澆灌700萬公頃的農田,新建造的若干條水渠截走了錫爾河和阿姆河幾乎全部的水流——而這兩條河正是鹹海的水源。

    這下知道問題所在了吧?注入鹹海的河水簡直是數以滴計:1960年注入鹹海的水量已降為55立方千米,到了1986年,就只有區區1.5立方千米了!

    如此微小的水流遠不足以抵消鹹海的蒸發量(當地溫度高,蒸發量尤大),鹹海自原堤岸大幅後退。更糟糕的是,鹹海在乾涸的過程中成了一塊不毛之地:水分蒸發了,鹽卻因無法蒸發而保持恆量。

    鹽的濃度從1960年的10克/升(淡水的鹽濃度為1克/升)升至1990年的30克/升(與大西洋的平均鹽度相當)。2004年,南鹹海的鹽度已經超過了160克/升。

    頑抗的小村鎮

    在這種高鹽度之下,除了若干生命力頑強的浮游生物以外,沒有任何物種能夠生存,原來生活於此處的三十多種淡水魚當然也不能倖免。

    鹹海似乎註定要成為一片死寂的海洋。但是從前就生活在此的漁民們卻固守阿拉爾斯克,沒有放棄。這座哈薩克的小城以前是該地區最大的港口。

    這頭烏茲別克奶牛行走在昔日的湖底,這裡離岸邊已有100千米遠。

    但後來,鹹海退到了100千米以外。不甘心坐以待斃,阿拉爾斯克的居民在上世紀90年代決定建造一座巨大的堤壩,來拯救他們的“小海”,也就是鹹海最北邊的一部分。

    而同一時期,哈薩克也在該地地下發現了石油,於是棉花的種植量大幅減少,從錫爾河抽取的水也隨之減少,錫爾河又恢復了從前的流量。

    問題是,河水一流入原來的湖床就分成了兩支,一支往北流入北鹹海,另一支往南,但在流進南鹹海之前,就在沙漠裡蒸發了。這真是巨大的浪費……

    成功擊退了沙漠

    1997年,阿拉爾斯克的居民集資租來了若干推土機,建起了一堵沙堤來阻斷向南的水流。果然起效了!

    北鹹海的水位出現了回升,鹽度也隨之降低,使得逃往河中的淡水魚能夠重新在鹹海中生存。不幸的是,1999年,一場風暴帶走了沙堤。一切又回到了起點?才不,因為世界銀行同意為此專案出資,建造一座長達13千米的更加堅固的沙堤。

    表面上看起來,這只是一條高出水面9米的沙帶,但它的基部卻是一條長達18千米的緩坡,把任何滑坡的可能性都降到了零。

    結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兩年後,北鹹海高了6米,表面積也增加了50%。更棒的是,它的鹽度自2007年起,跌破了10克/升,回到了鹹海最初的濃度。魚兒回來了,漁業重新開始發展。

    在曾經的漁港阿拉爾斯克,一家小型的罐頭食品廠於2006年重新開張。

    2004年至2007年,捕魚量從50噸回升到了2000噸。2008年還引入了1500萬尾魚苗,其中包括珍貴的鱘魚。阿拉爾斯克的港口和鹹海之間尚隔2千米的沙漠,但第二項堤壩建設工程有望在2018年就讓居民們的船隻重新下水。

    換成從前,誰會相信?

    2、 重新打造一座熱帶森林

    濫砍濫伐摧毀了森林,雨水帶走了土壤。

    每年的旱季,野火都會光臨平原。印度尼西亞的三佛齊(Samboja)是婆羅洲上一個人口1萬左右的小鎮(毗鄰印尼的巴釐巴板市),那裡曾實實在在上演著一場生態災難。

    但21世紀初,生態學家維利·斯米茨(Willie Smits)卻選擇在這片生態沙漠上再造一片真正意義上的熱帶雨林。

    為什麼要從事一項這麼富有挑戰的任務呢?這是為了給那裡即將失去家園——原始森林——的婆羅洲猩猩提供一片得以生存的淨土。

    婆羅洲猩猩

    這些可憐的猩猩引來了世界各地的同情,使得維利·斯米茨建立的婆羅洲猩猩生存基金會(BOS Foundation)能夠籌集到大量捐贈,讓基金會得以在2003年在三佛齊周圍購買了一塊麵積達1852公頃的地(現稱Samboja Lestari),相當於1000個足球場那麼大。

    當時,那裡只是“一片長著稀疏草叢的土地,而且每年都會遭受火災的蹂躪。”維利回憶道。

    滅火林

    在重新種植樹木之前,首先要找到保護當地免受火災的方法。維利·斯米茨想到的主意,是在將來森林區域的周圍種一些桄榔(Arenga Pinnata,見圖①)。

    這種棕櫚科植物的特點是防火性極佳。不僅如此,它們富含糖分的汁液可以用作生物燃料,所以是一種利益非常豐厚的資源。

    種植桄榔還可以保護未來的森林免受當地居民的威脅。要保護森林,就必須說服人們不再砍伐樹木來取暖或是造房子。就像美國密蘇里植物園的皮特·勞裡(Pete Lowry)強調的一樣:“要使一個森林修復計劃成功,就必須考慮到當地居民,要讓他們能夠從中獲取遠勝於類似免費木柴這樣的眼前利益的個人收益……”

    從這個角度來看,桄榔是非常了不起的存在,因為它們不但能防火,還給採集並出售桄榔汁的648戶人家提供了工作。這道桄榔林做成的防護牆形成之後,其他那些受僱於基金會的村民就在受到保護的空地上種起了樹木,種植的順序也有著非常精確的規定:首先是那些喜陽樹種,然後是喜蔭樹種(見圖②和③)。

    漸漸地,婆羅洲森林原產的1200個植被物種被重新引入了保護地帶。10年已過,進展如何了呢?“樹木的獨立繁殖一直沒有實現,”維利·斯米茨解釋說,“這意味著我們尚未重新創造出原始森林那種陰暗、潮溼的環境。所以我們的種植還需要繼續持續一段時間。”這並不一定是件壞事,因為當地數十名居民可以繼續有償維護這片苗圃。

    不可否認的是,現今完成的工作已經非常可觀了。10年前還是一片“生態沙漠”,如今已經是一片茂密的熱帶森林了。

    200多隻被伐木人趕出故林的婆羅洲猩猩被引入此地(見圖④),從此平靜地生活在這片小小的天堂中,以這裡生長的500多種果實為生。

    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功,給當地居民及動物的和諧未來增添了無限的希望。

    3、為荒涼的海底重新注入生機

    1987年之前,馬賽還沒有汙水處理廠。廢棄的汙水被倒入船舶停留的錨地,使海水變得汙暗,讓海底的波喜蕩草叢無法接收到Sunny。於是,這些海底的大型綠洲,連同在裡面生存的動物一起消失了。

    馬賽

    自從馬賽汙水處理廠投入使用,錨地的海水又重新變得清澈起來,但生機卻並沒有就此迴歸這片海域。那兒還缺乏藏身處,而原本擔當這一角色的波喜蕩草尚未準備好:它正以每年僅3~10釐米的不靠譜速度緩慢佔領著故地。

    這樣人們才計劃在那塊地方重新設計一些藏身處,例如一些可供海藻依附,供魚群和甲殼類動物躲藏的岩礁。

    供魚群藏身的混凝土礁石

    這個主意絕非異想天開。

    在日本,把人造礁石沉入水底以營造魚群庇護所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魚群在那裡也可以大量繁殖,給漁民帶來豐厚的利益。12%的日本大陸架得到了利用,每年為日本人提供人均60千克的壽司和生魚片。

    昔日用木頭和繩索製成的人造礁石,如今大部分都改用鋼筋混凝土製成,因為這種材料有很多好處:它不僅沉重(這樣就可以避免被水流沖走),而且堅固、無汙染。

    另外,它還可以被鑄造成不同的形狀。“如果要接納大量物種,庇護所的多樣性是至關重要的。”馬賽市該專案的負責人埃米莉亞·梅迪奧尼(Émilia Médioni)解釋說,“因為不同的物種對光照和水流的強弱也有不同的喜好。我們提供的礁石洞穴的尺寸和朝向越多樣化,就越能吸引不同種類的生命到那兒棲息。”

    工程於2007年7月在馬賽錨地啟動。一年之後,在一個水深25到30米不等,面積達120公頃的保護區裡,已經深深淺淺佈下了401塊礁石。

    在此期間,海中生物也沒有乾等著。海水中總是遊蕩著一些隨時準備開荒闢壤的小個子先鋒:貽貝或水母的幼體,海藻的孢子等。它們巧遇海流而展開的旅行碰到大型岩石體後就會終結,它們隨即附著在上面開始生長。

    僅僅幾個月,馬賽的混凝土礁石已經舊貌換新顏,覆蓋在上面的有貽貝、管蟲、海百合、軟體珊瑚……尤其還有海藻,這樣草食魚也能被吸引過來了。為了確保此次重新落戶工程順利進行,相關的海底被劃分成6個“村落”,每個“村落”都是由60個左右的礁石構成的邊長為300米的巨型三角形。

    波喜蕩草在海底形成了一片魚兒成群的真正綠洲。佔領混凝土礁 石的第一批 生物就來自這片天然的生態系統。

    這些礁石只佔保護區面積的0.3%,但每30米分佈一塊。“這個距離對動物而言不算太長,可以讓它們輕鬆地從一塊礁石到達另一塊,時刻保有安全感。”埃米莉亞·梅迪奧尼解釋道。

    用安全走廊連線各個藏身處

    那我們又如何將生物重新引入這些“村落”呢?答案是從附近一處魚兒成群的波喜蕩草叢開始。

    魚群從波喜蕩草叢出發,經過生態廊道到達人造礁石。

    要讓這些魚進駐到這片荒地上來,保護區的設計者構思了每30米設定庇護所的生態廊道,這樣草食魚就可以順著這些走廊,逐步佔領這些“村落”。然後肉食魚——康吉鰻、重牙鯛、金頭鯛—— 很快就會追尋著獵物的蹤跡而來了。

    混凝土礁石上挖 了一 個 個小洞,以供動物棲息(圖中是一條康吉鰻)

    2008年和2011年間,對38塊礁石的科研監測表明,當地的(動植物種群)生物量已經增至原先的5倍。隨著可繁殖的成年魚的數量增加,馬賽港的礁石群已經進入了一個良性迴圈,連只是經過保護區周邊的漁民們也能從中收益:他們的漁網一年比一年鼓了起來。

    4、去除開礦的傷疤

    加拿大艾伯塔省的森林的地下藏著一份巨大寶藏:約1700億桶瀝青。

    加拿大艾伯塔省的森林

    一直以來,這種和石油相近的黏稠液體開採和提純的成本都太高,使得人們很難對之產生興趣。但“傳統石油”隨著全球儲量的不斷減少價格也不斷攀升,於是開採艾伯塔的瀝青成為了一項頗有回報的工作。

    只是對於環境保護者而言,情況絕非如此利好:他們已經在驚恐中目睹過整坡整坡的森林遭到砍伐,等到開採結束後又無人過問的事例。

    在環保黨派的壓力之下,情況開始有所轉變。舉個例子,道達爾公司從2020年開始要開採的喬斯林北礦(Joslyn North Mine)位於北方針葉林的核心地帶:這塊面積達70.8平方千米,比巴黎城區略小的林地,目前預定在開採結束之後被完整地交還自然。

    而在這之前的整整20年間,這塊地方將是一片令人厭惡的工地,周邊所有的景觀都將變成一片巨大的露天礦場。

    每天抽取16萬桶瀝青

    為了開採出那層瀝青砂(油砂),就必須砍去上面的樹木和植被,翻開下面所有的泥土。而這種沙、黏土和瀝青的混合物在大型挖掘機的敲擊之下很容易碎裂。

    不怎麼費勁就挖上來的塊狀物將會在工地旁就近建造的工廠裡被粉碎,然後加入大量的水進行處理,以便瀝青從沙和黏土中分離出來。

    “我們的開採是先挖一個坑,在選址上經過戰略性的考量。”道達爾公司在加拿大的代表索菲·巴特(Sophie Barthe)解釋說,“這樣一年一年,礦場逐漸就會形成一個以這個坑為中心的螺旋形。在開採之前,礦場的形狀和佈置就已經定好了,這樣才能穩定地給工廠供應原材料:工廠在這20年間,每天應接受處理的瀝青量在15萬到16萬桶(即2500萬升)左右。也就是說我們開採的每一平方米土地都是計算好的!”

    等到一塊區域的瀝青開採完畢,在填土之前,先用一堵沙子和泥土製成的堤壩將其與礦場隔開。

    填土也不是隨意進行的:先用反剷式裝載機給這塊地的表面堆上一個個小土墩,等到這些土墩蓋上經過精心儲存的原來森林的土壤後,就在上面種下當地的一些喬木和灌木。

    這種“活性”土壤無比重要,因為裡面含有給土壤通氣的蚯蚓及提供有機物和營養的細菌和真菌——雖然看不見,但對土壤表面的植被生長來說卻是不可或缺的一整套生物機制。

    然而,這些隱藏著的生命非常脆弱:一旦土壤被翻出並暴露在空氣中,它們就會在兩到三年之內死去。所以我們要在很短時間內就重新利用這些土壤。

    以喬斯林北礦為例,道達爾公司準備一邊開採,一邊消去自己留下的痕跡:從一塊新的土地挖出來的土壤將會用來覆蓋在一塊已經開採完畢的舊地之上。“得益於這個機制,20年後開採結束,礦場表面能有60%恢復如初。然後還需要8年時間來清理完整個區域,從而再現昔日的景觀。”索菲·巴特承諾。若以道達爾公司從2020年開工計算,喬斯林北礦到了2048年就能重新變成一片茂密的森林了。

    不過,並非全部土地都會被森林覆蓋。在最後遭到開採的地方,會留下一個坑,大小是所有開採出的瀝青的體積。“但我們不會將它空留在那兒,我們會將它和鄰近的河流相連作為蓄水池。”對周圍的景觀也會進行調整,使這片水域能夠煥發生機,為周邊地區重新注入活力。魚群會從河裡游到這兒來,候鳥會飛來棲息,或許還會有黑熊前來飲水。礦場留下的痕跡終將消失殆盡,而森林會重掌這片土地。

  • 5 # 紫微故事匯

    人類,不過依附在地球表面的生物種類而已,破壞地球還比較擅長,比如環境汙染,比如核爆。修復,光在洋流裡的劇毒不可降解的物質,還有天量塑膠垃圾,就無法解決。

  • 6 # 半山草廬

    人類修復地球的最好方式就是無為,讓她自己修復吧!可是就連這點都太難達到了。我們人類如果真正想要把地球修復,儘量按順地球的生態發展去生活,而不是讓地球來適應我們人類 ,那樣的話,地球或許還能正常運作些許年!

  • 7 # 邱寶

    種樹的益處:改變C02(二氧化碳)濃度。防止水土流失,可以防止沙塵暴,增加動物棲息地,生態平衡

    減少生活垃圾,垃圾分類。廢物利用,節約糧食,地球資源科學利用。多造可降解塑膠,堅決不用不可降解塑膠。買菜帶環保袋,計劃生育。汙水要淨化才排到河裡。打擊偷排汙水,廢氣。

  • 8 # 癲瘋影視

    修地球?回農村種地去,肯定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呀。個人覺得應該減少汙染氣體汙染水的排放,多植樹造林,讓地球恢復綠色。

  • 9 # 高原草原都是緣

    人類應該保護好地球上的一切動植物,根據相生相剋,每種動植物都是有用的,有些只是現在還不知,比如青蒿素滅絕了就造不出治療瘧疾的藥了

  • 10 # 52赫茲實驗室

    修復地球?

    我們可以使用清潔能源,比如太陽能,風能,電能,核能

    核能是一種高效的能源,而且作為廢物不會產生碳氣體

    但是核能也是又危險的,它會產生致命的放射性廢料

    當然了,如果嚴格管理這些廢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現在主要的能源還是燃燒化石燃料,比如煤炭之類的

    但是燒煤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廢棄,會汙染環境

    汙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一大威脅,包括人類自己本身

    環境汙染會汙染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和水

    汙染的空氣使人們生病,不敢出門

    被汙染的水會汙染了我們的食物供應

    因此,我們永遠不知道哪些食物是安全的

    我們人類需要一個舒適的溫度範圍

    這個範圍的意思是既不太熱也不太冷

    但是隨著全球變暖,全球氣溫正在上升

    隨著氣溫升高,極地冰蓋將會融化

    隨著極地冰蓋的融化,海平面將會上升

    一些國家的部分地區將很快被淹沒

    在自然界中,即使是很小的變化有時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人類很難預測會發生什麼事

    我們所依賴的整個生態系統正在改變中

    所以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我們需要保護它,修復它

  • 11 # 真理再現人間

    《科學已經演變成宗教》

    大家對宗教很熟悉了,可是你可知今天科學也演變成一個宗教。

    比較一下吧!宗教都有廟教堂等場所吧。而科學也有科學院學校等等。宗教都有各類神靈,而科學的大科學家們,牛頓,愛因斯坦等等就成為科學教的神靈。

    宗教都有各級的教士主教首腦們吧!科學有教師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教授導師,最高科學院長。

    各宗教都有理論經書信徙,科學同樣有各種理論經書廣大信仰科學教的信眾。

    各宗教都有那個解釋宇宙人類起源的學說。而科學教也有解釋宇宙人起源學說。

    各宗教神學認為宇宙人類萬事萬物這麼奧妙無窮,一定有個設計他的大智慧,這個大智慧我們沒法形容他是什麼。所以是“神”創論吧!

    宇宙本身就是大生命體,各星系人類是宇宙的細胞,所以人與各種生命都得符合天理宇宙規矩,如果你不善良,就是壞細胞,就會被宇宙這個身體代謝到可怕的地方。

    宇宙是個多時間空間的物體,每層空間都有山水動植物,高層空間的人我們人叫他佛神仙等等,低層許多空間生存著人類、鬼類等等。

    人類是高層空間生命犯罪掉下來的,高階生命用其空間泥土仿照自己形象造出來放到地球上就是我們人類的肉身。人生目地,就是透過修行提高道德返回天上家園。人的生命可轉回轉生,積德行善,善惡有報。這就是宗教三觀。這個三觀是人類道德穩定社會的基石。

    可是科學也有解釋宇宙人類起源的理論,卻是假說理論。稱宇宙是大爆炸崩出來的。人類是進化來的,是獸類。這些理論連實證科學證實證偽可重複性的定義都不符合。卻被奇怪的定為科學教不可挑戰的教義。科學真正發現比如多維空間論平行宇宙論等都漠視不見。口說實證比誰都唯心。

    獸類弱肉強食勢者生存,亂交亂配淫亂,互相撒殺,獸類哪有講道德的。它形成的三觀正好與神學三觀相反。你想對道德破壞有多大!誰若反對雖不能燒死你,但是能罵死你。

    本來進化論跟科技沒一毛關係,反過來指導科技發展。改動人類糧食基因,用獸性思維對等自然,瘋狂掠奪開發,化工汙染,對人類道德與環境造成毀滅性催毀。人還以為發達進步了!科學教才是真正的精神鴉片讓人舒舒服服的自我毀滅。我對科學好的方面是認可的。但是科學若不敢快拋棄進化論教義就完蛋了。(歡迎轉)

  • 12 # 青春那些事兒666

    謝謝邀請,我來說一下我的觀點,在全球經濟發展的快速腳步下,之前是以汙染環境為代價快速發展經濟謀取利益,但隨著各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人類同時也越來越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大到國際環保會議,環境保護法的制訂,小到我們初中課本中學到的,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垃圾分類,愛護花草樹木。首先我們要有時刻保護環境的意識,只有自己做到了,再要求企業加工廠。

    地球環境的保護要靠全球人類的保護,所以應該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去研究開發新能源,一方面減少對環境的汙染,另一方面更充分的利用地球資源,減少對地球地質的開採和掠奪。

    同樣去研究開發新科技,利用新科技來處理已經被汙染的空氣,土壤和水源,讓人們生活在一個清新空氣悠悠的藍天下。

    大力整頓汙染環境的企業,去除老舊汙染環境的機器,更換新開發機器儘可能的減少對環境的汙染,摒棄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舊思想觀念。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力度,保護環境工作讓每個人都參與進來,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光碟行動,節約用水,不用一次性碗筷,垃圾分類處理,這都是我們能做到的,所以從現在開始讓我們共同努力,為我們自己也是為我們子孫後代創造更好的環境而共同努力吧!

  • 13 # 悟空隨筆

    一、水資源、礦產資源迴圈使用。

    所有人類使用後的水資源,過濾後達到飲用水標準,完全實現水資源迴圈利用,不再擴大人和水資源的佔有和浪費。所有礦物質製成工業產品後,重複利用。從宇宙開發水資源及礦產資源,實現核反應制備各種礦產資源。

    二、實現人工碳迴圈及石油資源迴圈使用。

    實現石油製品的迴圈使用。實現二氧化碳、水合成化工基礎原料。徹底解決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的影響。

    三、採用工業方法生產食品。

    人類食品主要透過工業生產的方法,保留少了耕地,透過轉基因技術培育超高效率光合作用的植物,作為工業生產食品的原材料。取消直接家禽、家畜養殖。

    四、居住在巨型樓宇中。

    在10公里×10公里,即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300層的巨型樓宇。每棟樓容納1億到3億人,所有學校、醫院、辦公室、娛樂環境都在裡面,每50層建一個超高速的軌道交通層。電梯採用磁懸浮,可以在縱橫軌道中執行。巨型樓宇採用模組化設計,任何部分可以隨時更換,使得樓宇壽命無限長。樓宇設計防震底座,全部空調,透過虛擬現實技術模仿外部自然環境。各個樓宇間使用超高速真空管道列車連線。考慮世界人口的增長,全世界只要幾百座巨型樓宇就容納了全部人口。巨型樓宇外建一些工廠。這樣節約大量土地,土地還給大自然,還給動植物。

    人類全部能源來自於核裂變、核聚變、太陽能。不使用任何化石能源。

  • 14 # 設計地

    舉手之勞 每個人從自己做起,減少使用不可回收物品和不容易在自然環境中分解的物品。 以小見大,一人少用一個塑膠袋,地球就可以減小70億個塑膠垃圾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談戀愛,別談太長時間,一年左右就應談婚論嫁”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