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hadow背影

    上書房或者尚書房是皇帝他孩子們讀書的地方,皇帝啥玩意,一個國家最牛的人,未來皇帝就從這裡出來,能不厲害嗎?

    “上書房”是“皇子皇孫上學讀書的地方”。清道光之前,叫“尚書房”,道光年間奉旨改為“上書房”。

    上書房位於乾清門內東側南廡,建於雍正初,門向北開,共五間,凡皇子年界六齡,即入書房讀書,一般派滿漢大學士一人或二、三人為上書房總師傅,並設漢文師傅若干人,稱為“諳達”的滿蒙師傅若干人,均多以貴臣充任,又有內外諳達之分,內諳達負責教授滿蒙文,外諳達教授騎射。總師傅有事則來,不必日日入值。師傅們輪流入值,與皇子皇孫們相見,僅以捧手為禮而不下跪。每日寅時(凌晨3:00-5:00)來到書房早讀,卯時(凌晨5:00-7:00)開課,午時(11:00-13:00)下學。各大節日放假一天,暑期上半課。

    皇子皇孫們對師傅極為尊重,例如嘉慶帝的師傅朱文正(朱珪)入值上書房十餘年,乾隆帝崩,嘉慶帝急召他入京,至京哭臨,嘉慶帝執朱珪手哭失聲。命值南書房,管戶部三庫,加太子少保,賜宅第於故宮西華門外。後拜體仁閣大學士,管理工部。朱珪逝世,嘉慶帝親往府上吊唁,由於朱家大門低矮,御車不能入,嘉慶帝便步入,並哭之深哀,特諡文正。這段師生情誼當時傳為佳話。

    乾隆54年3月初七,乾隆帝偶查上書房師傅入值門單,發現自2月30日至3月初六共七天裡,所有師傅竟都沒有到職,乾隆對此師傅失職和皇子皇孫逃學行為極為憤怒,遂召集軍機大臣詢問,又將曠職師傅狠狠訓斥一通,下令將兩名滿籍內閣學士革職,後來覺得不妥,又採取寬大處理,將兩個革職的師傅先打四十大板,仍留上書房行走,以觀後效。上書房師傅挨板子,清代歷史僅此一次。

    清人福格的筆記《聽雨叢談》卷十一中“上書房”一則有比較詳細的說明,雲:尚書房在乾清宮東南廡北向,皇子讀書之所也。皇子年六歲,入學就傅。由上書房總師傅翰林掌院學士,保薦品學兼至翰林官若干員引見,次日詔對便殿,察其器識端謹者,欽點某某為某皇子授讀師傅。又派一二員副之,謂之上書房行走。得預斯選者,鹹具公輔之望。每日皇子於卯初入學,未正二刻散學。散學後習步射,在圓明園五日一習馬射。寒暑無間,雖婚娶封爵後,讀書不輟。……皇子沖齡入學讀書,與師傅共席向坐,師傅讀一句,皇子照讀一句,如此反覆上口後,再讀百遍,又與前四日生書共讀百遍。凡在六日以前者,謂之熟書。約隔五日一復,週而復始,不有間斷,是非庶士之家所及也。每日功課,入學先學蒙古語二句,挽竹板弓數開,讀清文書二刻,自卯正末刻讀漢書,申初二刻散學。散學後晚食。每日一朝於上前及皇太后、皇后宮。率以為常,惟元旦、端陽、中秋、萬壽、自壽,共放五日,餘日雖除夕亦不輟也。

  • 2 # 戰鬥大黃蜂

    清代皇子們必須在尚書房讀書,學習四書五經,而且毎天大部分時間是在學習,又專門的老師,尚書房的老師都相當於相國並且德才兼備,另外尚書房就是學校,厲害的也就是學習條件好,師資好

  • 3 # 鳳凰聊世界

    滿清一朝,對皇子是十分嚴格的。因為清朝的滿人並沒有像漢人一樣採取“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方式來確定皇位繼承人。在漢人政權的制度裡,嫡長子是至高無上的,他一出生就被確定為太子,住在東宮,有自己的一套班子。到了該讀書的年紀,皇帝會選擇飽學之士來教太子讀書。例如明朝的朱標,同樣都是讀書,朱標的老師是當時最好的,用的文具都和別的皇子要好。

    而在清朝時期,基本上皇帝生前是不會明確誰是太子的,只有康熙一朝立過太子,結果太子搞得一塌糊塗,連續三次被廢,最終圈禁至死。所以康熙之後的皇帝,就算心中有數要把皇位傳承給誰,也不會說出來。這樣的話,所有皇子其實都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皇帝,也就是說所有皇子都得進尚書房讀書,長大後分管政務,由皇帝擇優錄取為繼承人。

    別看清朝的阿哥們生活優越,有人伺候,風光無限。其實在清朝,皇子們出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準備吃苦。皇帝怕皇子的生母寵溺皇子,規定皇子斷奶後必須由其他嬪妃撫養。皇子們凌晨三點就要起床去尚書房讀書,遲到或者逃學都要受到重罰,皇帝還要定期考核皇子們的學業,學問不好,也要受罰。

    雖然清朝皇位繼承優先考慮的是出身,但通過後天的努力也一樣能成為皇帝人員的有力競爭者。根據正史記載,雍正皇帝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養子,而且孝懿仁皇后沒有生育皇子,所以雍正在還是皇子時,身份也是很好貴的。當時的八阿哥胤禩的生母是辛者庫人,出生十分卑微,但是胤禩憑藉著後天的努力,依然成為雍正皇帝登基路上最有力的競爭者。

    所以在清朝,皇子們是必須到尚書房讀書的,因為這關係到清朝皇權的傳承。而尚書房也是皇帝最關注的地方之一,在尚書房當值的大臣,如果當差不利,輕則受到皇帝訓斥,重則革職查辦。乾隆皇帝甚至還因為尚書房教習的大臣放任皇子逃學,把大臣抓來打板子。

  • 4 # 歷史差役

    首先糾正一點,皇子讀書的地方通常的寫法是上書房而非“尚書房”。

    提到上書房我們第一印象就是清朝皇子們讀書的地方,這個沒有錯。但清朝皇子讀書的地方並非僅僅只是上書房一個地。為什麼這麼說呢?接著往下看吧!

    清朝皇子們從6歲開始就要學習。他們通常要學《四書五經》、《史記》、《漢書》、詩詞歌賦等,當然還有滿蒙漢三種文字以及弓箭騎射等。

    那誰來教這些皇子呢?

    皇子們的老師一般都是飽讀詩書的翰林和大學士擔任,由當朝的皇帝親自來定人選,可見清朝的皇帝是很重視皇子們的教育。

    至於這些皇子們學習的地方就不是很固定了,並非都是在上書房學習。

    比方說乾隆、嘉慶、道光三任帝王是在上書房學習的,但到了同治帝時情況就有所改變了。因為同治帝在上學前就已經登基稱帝了,所以他學習的地點就改在了弘德殿,後又到毓慶宮學習。

    同治帝之後的光緒和溥儀也曾在毓慶宮學習。他們作為皇子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在該上學之前就已經成為了皇帝,同治帝6歲登基,光緒4歲溥儀則更小。

    清朝早期幾位皇帝子嗣都是比較多,他們大多在上書房學習的。到了後期幾位皇帝的子嗣情況就很少很少了,尤其是同治、光緒、溥儀甚至一個子嗣都沒有。

    皇子越來越少,加上情況特殊學習的地點也相應的發生了變化。總的來說:清早期一直到道光咸豐時期皇子們是在上書房學習的,到了晚期地點就不固定了,如上文提到的毓慶宮。

    清朝的皇子們總體來說是比較累的,一年也休息不了幾天,根本沒有星期天之說。至於上書房的先生本身就是飽讀詩書的官員,再加上這個頭銜還是很厲害的。

  • 5 # 小影觀史

    勸君留一步,小影有話說。

    引言:上書房是清朝供皇室子孫讀書學習的地方,要是放在清朝以前的歷朝歷代,這個地方本不會受到宮廷和官宦過多的關注,但由於清朝特立獨行的儲君選取制度,上書房有了新的寓意。

    上書房是皇傢俬立學院

    這裡拋開上書房不說,小影舉一個當今教育辦學的典型理念——私立學校。在當今社會,私立學校嚴格辦學的教育理念和較高的達線率一直為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鳳的家長所中意。而私立學校往往在生源質量和教學費用上高於公立學校,這也使得家長們熱衷於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讀書的一個重要原因。迴歸本題,清代上書房(道光皇帝以前叫做尚書房)的“辦學理念”和當今私立學校極其類似:

    首先是生源選擇上。私立學校的生源選擇很少按區域劃分,而對學生入學前的考試分數或排名門檻設定較高,那麼上書房的生源已經超出富與貴的招生範疇,非皇室子孫不能進。

    其次,私立學校雖然費用較高,但對於學生教育和管理比較嚴格,當然這也是私立學校追求高考達線率的主要辦學理念。而清代皇子們在上書房學習,也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這裡的辛苦,是指皇子皇孫們要日復一日的在上書房中求學苦讀,沒有過多的文娛和閒暇時間。從清晨3點到傍晚7點,除卻午飯的2個小時,每天用於學習的時間為14個小時,雖然這中間有練習騎射等類似於體育課的時間為4個小時,讀書上課的時間仍有10個小時。無論寒暑、數年甚至數十年如一日,不可謂不苦。

    最後,上書房是為大清朝培養國君和親王的地方。這還要從清王朝皇權傳遞的特殊性說起。清朝以前,對於皇位的傳遞延用很長一段時間的制度為嫡長子繼承製,簡稱嫡長制。說白了就是正妻所生的長子,雖然個別朝代的個別年代由於皇帝的個人喜好在傳位上面也有變動,但都逃不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傳位原則。而到了清代,從順治帝福臨之前的滿清貴族議會制到康熙帝玄燁之後的遺詔制,立太子儲君在有清一代成為稀罕事。以此看來,上書房內在座的諸位皇子在其皇阿瑪沒有駕崩之前,都是有可能成為帝國明日之君的,而君王只有一個,其他一起求學的皇子貝勒們自然就要扮演親王的角色。從清朝十二位皇帝執政來看,親王的待遇和地位也會隨著其閱歷和年齡的增長而水漲船高,卻很少遭遇先前朝代那些皇帝動不動就削藩、逼死或逼反藩王弟兄的事。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想進入上書房求學不僅要生的好,畢業之後(甚至還沒畢業)國家就管分配,成為皇帝或親王,實在是件美差。

    上書房裡有兄弟情,有同窗情,但卻沒有君臣情

    上書房是皇室子孫們共同求學的地方,在先皇未立傳位遺詔之前,大家都是皇子皇孫,有骨肉之情。每日同窗苦讀,課間十分鐘嬉戲玩耍,相信也會建立同學之間的友誼。但一旦先皇駕崩,遺詔傳位,昔日的同窗兄弟的命運就會高下立判。例如康熙8歲登基,從苦學的眾皇子們脫穎而出,早早脫離凌晨三點上學苦讀的苦海(雖然那會兒還沒有正式的上書房,但登基後的玄燁能夠堅持學習和愛好讀書和他作為皇子的求學經歷是分不開的);而嘉慶直到36歲才即位,這之前他只能和自己的兒子輩、孫子輩一同待在上書房讀書;同樣嘉慶的兒子惠親王綿愉到了40多歲,還堅持到上書房讀書,他的兒子奕詳、奕詢也在上書房裡。由此看來,上書房不僅是培養愛新覺羅家族的私立學校,而且也被套上了封建君臣等級制度的枷鎖。上書房讀書,已經超出了人生教育的內涵,擴充套件到君臣禮制的的政治外延。父子同窗讀書,現在看來令人驚歎不已,但在當時的皇朝宗室卻屢見不鮮。

    不僅如此,上書房也是訓誡皇室宗親,加強君權思想教育的地方。許多早已畢業的親王,在輔佐皇兄(弟)期間內,如果有違皇權,甚至欺君罔上,是要被誡令回上書房讀書的,這有點類似於一個天賦異稟的三好學生偶爾不聽老師的話,被罰去教室後面面壁思過的意思,當然懲罰是暫時的,面壁之後,該學生還是會被老師叫回座位,繼續做他的三好學生。小影的比方雖然不是很貼切,但清朝歷史上卻有其人,例如咸豐年間的恭親王奕訢。由於在為其生母,也是咸豐帝的養母靜太妃死後討要皇太后的冊封時違背咸豐的本意,奕訢被免去宗人府宗令、滿州正黃旗都統的職位,回上書房讀書。其實就是面壁思過的意思。當然沒過多久,奕訢就被召回,官復原職繼續當他的輔政親王。此外還有道光年間的一代賢王惠親王綿愉,也受到過回上書房讀書的待遇。

    辛巳,恭親王奕欣罷直軍機,回上書房讀書。《清史稿. 本紀.咸豐五年》 二十六年,以皇五子奕誴為綿愷後,襲郡王。文宗即位,命在內廷行走。奕誴屢以失禮獲譴。咸豐五年三月,降貝勒,罷一切職任,上書房讀書。《清史稿. 列傳. 惇勤親王奕誴》

    結語:這就是清王朝的上書房,一所教學嚴格的皇傢俬立學校,從這裡走出了世代帝王和親王。同時也是封建君臣等級制度的衛道之所。

  • 6 # 古今通史

    軍機處大秘、清代史家趙翼因為工作方面的便利,對清代皇子的學習情況比較瞭解,過保和殿左手隆宗門內就是軍機處,直行的話過了乾清門右手即到尚書房,後於道光年間改為“上書房”,在以後的史料和各項記錄均沿襲“上書房”的稱謂。

    趙翼曾經留下文字記錄:

    “本朝家法之嚴,即皇子讀書一事,已迥絕千古。”就皇子讀書這事來說,已經超越以往歷朝歷代,後又有言,自己這種“窮措大專恃讀書為衣食者”都做不到皇子們這般勤奮(雖然皇子們是被逼的)。

    凌晨4點多到尚書房開始學習,年歲小的還好,中午就放學了,年歲稍大就要從早晨4點,學到下午4點。而且非常抱歉,沒有休息日,一年到頭只有趕上元旦、端午、中秋、萬壽、自己生日的時候可以休息一天,陪帝王巡幸也不能斷了功課,去頤和園療養也得帶著師傅。

    既然融入進了家法,我先簡單介紹一下,清代皇帝對家法極其重視,即便乾隆帝中後期的散漫程度超過康雍二帝,但對家法卻也不敢怠慢,每天凌晨4點多起床,簡單洗漱進食後,第一件事就是恭讀祖宗家訓。

    再比如咸豐帝,在蘭貴人(慈禧)剛剛入宮的時候,兩個人幾乎天天泡在一起,皇帝也不理什麼政務,皇帝這麼任性咋辦呢?家法~

    慈安請了家法跪在門外捧至頭頂,一個字還沒說咸豐就衝出來了,大吼一聲“不要念”,然後就跑掉了,此後大為收斂。

    為什麼要害怕呢?慈安跪著念,咸豐也得跪著聽,整本唸完膝蓋沒幾天緩不過來,挨頓打也不過如此。

    知道了家法的嚴苛,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問題,清代皇子們不在尚書房讀書可不可以?

    可以,除非沒有尚書房或者在頤和園、巡幸期間,但即便這樣學習還是一樣要繼續的,並且沒有哪個皇子敢偷懶翹課,因為一群兄弟會不滿,告密者眾多,並且會受到懲戒。

    有家法的威懾力在,皇子們不敢不認真讀書,師傅不幹,皇帝也不幹。

    從尚書房講起,在順治、康熙時期沒有尚書房,這個稱謂到了雍正元年正月才出現,雍正帝非常重視皇子們的教育,所以在乾清門內南廡特設尚書房,以供皇子們接受教育。

    所以在雍正元年以前,皇子們都不知道有尚書房這回事,當然可以不到尚書房學習了,這個地點不存在,還有一點,如果是直接繼位的皇帝,他是不會去尚書房讀書的,比如同治、光緒、溥儀,但學習任務也不輕,比如光緒帝,不但要完成傳統課程表的內容,還要讀些外國文獻,其中包括外國體制、法制、文化等文獻和以往所簽訂條約等等,這都是自己加課學習的。(受思潮影響,當時有大量的外國書籍被翻譯成中文。)

    雍正元年後設立尚書房後,想不去學習絕對不可以,上文講過,做為家法的一部分,沒有哪個皇子敢違抗,皇帝也都不會慣著皇子,畢竟自己也是這樣一路走來,能力可以有限,但是不能不學無術。

    還有一種例外情況,皇子們跟隨皇帝去圓明園的時候當然無法去尚書房,但也不是單純休養遊玩,一樣要帶著老師學習,並且不時檢視,永璇不請假就回城的行為就曾受到嚴厲斥責,這次就是乾隆帝親自探查時發現的。

    由於自身文化的短板,自皇太極開始,就非常重視教育,並規定8歲以上15歲以下,無論皇子、貴族子弟、大臣子女等等都必須接受教育,一本《三國演義》走天下是不利於大清今後持續發展的。(其實即便是《三國演義》,也是入關後才正式定版,這無意中促成了宗室覺羅、王公貴族等滿洲人士學習漢學的熱潮,而且是控制不住那種。)

    與此同時,皇太極也多次給滿洲貴胄們敲響警鐘,重騎射,重傳統,他要講的就是大金完顏雍當年所面臨的窘境,所以皇太極為了避免這些,一再告誡傳統和家法的重要性,尤為注意的是如果一旦入關,一定要防止迅速腐化、漢化。

    沒能入關的皇太極是看不到後續發生的事情了,入關後八旗子弟很多人出於對漢學的推崇,找人翻譯經史子集、筆記小說觀看的大有人在,以至於官方明令禁止,沒想到子弟們雖不敢違犯禁令,但是直接在漢字資料中標註滿文,以達成看懂的目的,可謂防不勝防,防來防去的最終結果就是八旗子弟的漢文水平有了一定提升。

    這也不能完全怪他們不守傳統,畢竟他們是來中原享受世界的,比如各大娛樂場所,或者逛廟會,看不懂漢字,聽不懂漢話平時總帶著翻譯,那是很麻煩的。

    這些限制不只針對普通八旗子弟,順治帝本人也不例外,孝莊極其厭惡並反對順治帝學習漢學,順治帝並沒有自絕於人民,到了自己說了算的時候,忤逆孝莊的意思,日日手不釋卷長達九年,曾因苦讀吐血,內臣們的翻譯速度哪裡趕得上閱覽速度,一時間怨聲載道,皇帝汲取營養的心情忒迫切。

    這也是他們母子不和的原因之一,最終順治帝福臨天花殞命,孝莊替他出具了遺詔一份,說是遺詔基本就是罪己詔,把孝莊自己和滿洲大臣們的不滿全寫在了上面。

    孝莊對順治如此,對康熙也是如此,她要求半大口袋蘇麻喇姑探望玄燁的時候要教習滿文,其他的?其他的就算了,無奈之下,康熙帝偷偷找太監學習“漢字書寫,經書句讀【dòu】”,後來的康熙帝,除非病得爬不起來,否則必定經筵不斷,而且努力學習西方科學,比如微積分、化學、數學幾何甚至解剖學等等,當初為胤礽選了師傅以後,先嘲諷了一番,因為在他看來,師傅的水平還不如自己,他也的確具備傲嬌的資本。

    康熙不尊重師傅,第一天就讓老師們下不來臺,雍正帝則不同:“要讓皇子們尊崇師傅,師傅自然也會用心教導,‘此古禮也’。”

    在建立尚書房後要求皇子們讀書的第一天行拜師禮,為了自己的腦袋,張廷玉等人拒不接受,所以最後改為皇子們作揖禮敬。桌椅筆墨紙硯這些常備之物都是有的。

    乾隆帝:皇子們的涵養功夫要從幼年抓起,你們(師傅)一定要悉心教導,如果有不聽話的皇子,哪怕是過於嚴厲也不妨事,在教育方面,嚴格才有益處,寬待只能招致自損,將來皇子們長大就明白了(不會怪你們)。

    這樣說是因為乾隆帝也是這樣過來的,他九歲開始讀書,從早到晚都是四書五經、性理綱目、大學衍義、古文淵鑑,不但要用古代聖賢的理論豐富思想,還要寫一些心得感受。其實他還少說了通鑑類著作、練字、作畫、寫詩、騎射和滿蒙漢語。

    尚書房是習文之地,但是其結構設定也有武事專員,一般來說總師傅是滿漢大學士,他們不負責授課,只負責管理和彈劾,師傅才是正經教學的,漢文一般由漢人大學士擔任,滿洲師傅一般都是教習騎射功夫,稱之為諳達,除了教習騎射還負責皇子平時的安全警衛任務。

    大清的皇子們在學習上都被嚴格要求,除了康熙帝不大在意師傅的尊嚴以外,其他皇帝表現的都不錯,道光帝更是因為皇子說“將來我為帝,必先殺汝!”威脅師傅,直接把親兒子奕緯一腳踢死。

    師傅的地位崇高,但是背鍋的事兒也不少,有清一朝想要數清皇子們的過錯懲罰師傅的事例恐怕不大容易,實在太多太多了。

    順治帝手不釋卷,而且入關前就是皇帝無需尚書房,也沒給孩子們準備,康熙帝雖然也是如此,但也有固定的場所和師傅教習皇子,到了雍正帝,重視皇子教育的他在雍正元年就建立尚書房制度,所有皇子尚書房學習,沒有哪個皇子敢偷懶耍滑,尤其弘曆這種人精,到了乾隆帝登基對孩子的要求非常嚴格,即便帶著孩子去頤和園療養或者巡幸四方也要皇子們帶著師傅,相對來說歷代皇帝對教育的態度比尚書房這個學習地點更為重要。

    .

  • 7 # 春秋奮羽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這個問題讓我來!

    尚書房是清朝皇子讀書的地方,明文規定,一年之中,只有一些重大節日才可以休息,比如端陽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自己的生日等等,可以放五天的假。其他的日子,即使是除夕,也要讀書,不能停止。因此,皇子們除非想違抗命令,不然必須去尚書房讀書。

    所謂的尚書房,就在乾清宮的東南廊屋的北邊。皇子讀書的地方不能和一般人的一樣,清代皇子們要在這裡讀書。之前這個書房叫“尚書房”,在道光年間,皇上下旨改成了“上書房”。

    清朝的皇子們一旦滿6週歲,就要上學,進尚書房受教。除了少有假期的每一天早上,皇子早上5:00~5:40期間就要進入上書房,下午14:30才能放學。在放學之後,皇子也沒有自由玩耍的權力,還要學習其他東西,比如步射,徒步射擊,騎馬射擊也是要學的專案。

    皇子的這種學習狀態除了上述假期不可以停止,要日復一日地學習。有時候,皇子就算當了官,結了婚,也要繼續去尚書房讀書。道光年間的惠親王當時已年近四十。他掌管內廷職務,處理完事務,還是要回書房繼續照常讀書。著名的恭親王奕訢被免去軍機大臣職務之後,仍然要到上書房去讀書。因此可見,皇子們不可以不去上書房讀書。在尚書房讀書,管理會很嚴格,對每個內容必須非常熟練,會不時回顧之前學的內容。小測試不過關,還會受到懲罰。據說,皇子幼年讀書時,與師傅相對而坐。當日要學習的內容,他師傅讀一個句子,皇子也要跟著讀一個句子。這樣一遍一遍地朗讀,記熟練之後,還要再讀幾百遍。這種讀書的方法的週期是五天,一天的學習內容完成之後,在這之前四個天的學習內容,還要再讀好幾百遍。每一個五天都這樣,再過幾天,會回顧這之前所有的內容,就這樣一直讀,一直讀,沒有間斷。如此嚴格的教習方法在當時是很少見的,一般人家的學子很難做到。

    清朝的大部分親王、皇子都文雅大度、知書達禮,這和皇室的細心教育,皇子的用功學習是脫不開干係的。這樣的良好教育條件、這樣優異的學識,也不是普通人家計程車子所能達到的。

    尚書房如此科學的管理皇子,他們學習到的知識自然更多,更牢固。所以理所應當,皇子們被規定要去尚書房讀書,

  • 8 # 暖歷史

    皇子不在上書房讀書可以不可以?答案是---不可以。上書房厲害嗎?答案是----厲害。

    先舉個例子吧,乾隆有一天因為有事要找自己的四兒子永珹,就派人去上書房找找他,沒一會被派去的人回來報告說:“永珹沒在教室,因為他今天要參加一個祭祀,請假沒去。”乾隆說祭祀應該是在早晨,祭祀完了就應該去上課,現在以祭祀為藉口不去,就是逃學,你去把他找來,我要和他聊聊。

    發生這件事的時候,永珹多大呢?當年永珹已經31歲了。嘉慶曾經深情的回憶起和弟弟永琳上學的時光,足足有20年,而嘉慶的兒子道光說,您知足吧,我即位之前在教室裡足足渡過了30多年的時光。

    可以不誇張的說,皇子,如果皇帝沒有給他派差事的話,他最大的任務就是讀書。

    皇子讀書具備以下的特點:

    入學早:大概6歲就要開始讀書。這個是康熙給定的。學制長:除了有差事,幾乎沒有畢業這麼一說,唸到幾十歲實屬正常。上學遠:上書房設在乾清宮附近,離皇帝近,主要是便於皇帝隨時檢查,但是對於皇子和伴讀的諸王公大臣的孩子來說,那就比較遠了。尤其有些人不住在紫禁城,那就要走個幾里地上學,又要走個幾里地下學,總之也很辛苦。內容多:主要有:滿洲語文、 蒙古語文、 漢語文;儒家經典,如"四書""五經"等;騎馬射箭後來還加上火槍; 文化知識,史部、子部、集部的書;作詩;書法等。總之是學的不少。紀律嚴:這個嚴對師傅和皇帝都嚴,師傅教的不好,管的不好,要被打板子。嚴重的還要革職。對於皇子來說,一天中休息的時間只有2次,每次一刻鐘,師傅讓走才能走,不讓走就得好好待著,而且活動只能在教室裡,不能出院子裡逛,老師可以讓皇子罰站,但是不能罰跪。

    總結就是,清朝,對皇子的教育的確很嚴格,這也是清朝只出“庸君”不出“昏君”的一個重要原因,至於庸君,主要是傳統教育跟不上時代發展,尤其和西方列強比較起來,對新式科學的無知和對世界發展潮流的無知造成的。有個佐證就是,你想如果清朝的皇子教育抓的不好,也不會到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笨蛋怎麼奪嫡?都是很念過書的。不過也有像老十那樣天生就讀不好書的,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吉利博瑞為什麼不出2.0+8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