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多傑
-
2 # 品茶賞器
大紅袍,屬於武夷巖茶,屬於六大茶類中的烏龍茶(也叫青茶),
上好的大紅袍,講究巖骨花香。
從青到製作工藝,以及焙火,對茶品質的形成都有很大影響。
-
3 # 蘇州老楊說茶
有幾名茶友問過老楊同一個問題:大紅袍是紅茶嗎?問這個問題的茶友不乏考過中、初級茶藝師的朋友。大紅袍到底是什麼茶呢?本期說茶文章老楊就講講武夷茶王大紅袍。
一、武夷茶王大紅袍
武夷巖茶歷史悠久,是閩北烏龍茶的典型代表,屬於半發酵的青茶類。大紅袍則是武夷巖茶的傑出代表,居武夷巖茶“四大名叢”之首,素有“巖茶之王”的美稱,被一些愛茶之人譽為“中國茶王”。
大紅袍成品茶湯色紅潤,香氣馥郁芬芳似桂花香,滋味醇厚,回甘強烈,巖韻極顯,香味獨特,飲後齒頰留香,素有“茶中狀元”之美譽。大紅袍茶樹為灌木型,樹冠半展開,分枝較密集,葉梢向上斜生,葉近闊橢圓形,尖端鈍略下垂,葉緣微向面翻,葉色深綠光澤,內質稍厚而發脆,嫩芽略壯,顯毫,深綠帶紫。
“大紅袍”母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高巖峭壁上,巖壁上至今仍保留著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裡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巖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九龍窠的大紅袍母茶樹現存6株。大紅袍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Sunny照射茶樹和岩石時,巖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關於“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龍窠巖壁上的茶樹芽葉製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
20世紀80年代,“大紅袍”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採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鑑定無性繁殖的大紅袍保持了原有大紅袍母樹的特質,經20多年的繁育和試製,現已能批次生產。市場上的純種大紅袍都是由九龍窠大紅袍母樹扦插繁育而來的茶樹芽葉加工製作而成的。
二、純種大紅袍與拼配大紅袍
大紅袍作為巖茶之王,在茶葉市場中是最混亂的一個品種,出現了純種大紅袍、拼配大紅袍、商品大紅袍、廣義大紅袍、狹義大紅袍等等。我們到底該怎樣理解名頭繁多的大紅袍呢?老楊整理了一下市場上這些說法,和大家分享、分析一下。
拼配大紅袍:20世紀80、90年代,茶葉科研人員從母樹大紅袍天然拼配的原理中得到了啟發,既然六株大紅袍母樹也是由不同品種天然拼配而成,就將武夷山不同名叢中挑選適合的品種進行人為拼配,這種茶品作為以“大紅袍”為品名的商品茶推向市場銷售。每個廠商的拼配大紅袍都有自己獨特的配方,拼配大紅袍因為配方的不同 所以會呈現不同的香氣和口感,不能體現出大紅袍(奇丹)的茶樹品種香。
純種大紅袍:指母樹大紅袍中的某一品系單獨扦插繁育(無性繁殖)栽培後,單獨採製加工而成的大紅袍。此大紅袍也不能稱為二代、或三代大紅袍,因為無性繁殖不存在代數。
商品大紅袍:指母樹大紅袍中某兩個以上品系的茶葉拼配在一起的大紅袍(有4—5個品系的茶葉)。每個品系也都是用無性繁殖培育移栽的,此大紅袍也不能稱為二代、或三代大紅袍。
廣義大紅袍:廣義的大紅袍就是泛指種在武夷山岩茶產區的巖茶品種,透過武夷巖茶特有的製作發酵工焙火藝(包括傳統工藝和現代工藝)製作出來的巖茶統稱大紅袍。市場上最常見的廣義大紅袍是採用黃觀音種茶樹的原料製成的巖茶。
狹義大紅袍:採用九龍窠大紅袍母樹採用無性扦插繁育的茶樹原料製成的巖茶。
老楊認為,想要真正感受大紅袍的品種香就必須品飲採用九龍窠大紅袍母樹採用無性扦插繁育的茶樹原料製成的巖茶。其他的所謂“大紅袍”中也會有好茶,但是無法感受大紅袍的品種香。茶友們如何取捨,還要看個人的喜好。
三、北斗不是大紅袍
茶葉市場中有一種說法,北斗就是大紅袍。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北斗原產於武夷山北斗峰,亦系武夷名樅之一,無性系品種,原稱北斗1號。北斗1號製成的巖茶,具有品質優、色澤綠褐潤,香氣濃郁鮮爽,滋味濃厚醇和,回甘好,巖韻顯著的特點。
1958年秋,剪枝於崇安茶場原企山品種園,插活後,載於該品種園。茶樹為灌木狀,中葉型,中芽種。北斗1號茶樹品種已有60多年的栽培歷史,20世紀80年代以來,武夷山市內有較大面積的栽培。
2009年,經福建農業大學進行生物DNA測定,大紅袍母樹、新發展無性扦插繁育種植的大紅袍、北斗茶樹均為純種,無混雜。同時也驗證了北斗和九龍窠大紅袍母樹無任何親緣關係。
本文的寫作中參考了陳德華《武夷巖茶(大紅袍)研究》、葉啟桐《名山靈芽—武夷巖茶》、邵長泉《巖韻》等專著中的觀點。
-
4 # 茶葉網
大紅袍,產於福建武夷山,屬烏龍茶,品質優異。中國特種名茶。其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巖韻"明顯。除與一般茶葉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勞、生津利尿、解熱防暑、殺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膩、減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還具有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嚐到巖茶之顛的禪茶韻味。注重活 、甘、清、香。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舉子丁顯上京赴考,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天心永樂禪寺一和尚,和尚取所藏大紅袍茶泡與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狀元用錫罐裝取大紅袍帶回京城。狀元回朝後,恰遇皇后得病,百醫無效,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后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人看管,採製茶葉悉數進貢,不得私匿。從此,武夷巖茶大紅袍就成為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大紅袍的盛名也被世人傳開。傳說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
流傳更廣的是每當採茶之時,要焚香祭天,然後讓猴子穿上紅色的坎肩,爬到絕壁的茶樹之上採摘茶葉。所以廣東話把這種猴採茶稱為"馬騮茶"(廣東人管猴子叫馬騮)。正由於數量稀少,採摘困難,這種茶在市場上是價格昂貴的珍品。
摺疊編輯本段茶葉簡介
武夷巖茶產於閩北“美景甲東南”名山的武夷山,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其創制年代,據全國高等農業院校統編教材《清上明製茶法》載:bd3eb13533fa828b30f5bdeffd1f4134960a304e241f62db.jpg
武夷巖茶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已栽製茶葉,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代列為皇家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御茶園”,專門採製貢茶,明末清初創制了烏龍茶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叫作武夷茶,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武夷巖茶馳名中外,與優異的自然環境是分不開的。武夷山位於北緯27°35′-27°43′,東經117°55′-118°01′。方圓120華里,平均海拔650餘米。四周皆溪壑,與外山不相連線,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及九曲溪所組成,自成一體。巖峰聳立,秀拔奇偉,群峰連綿,翹首向東,勢如萬馬奔騰,堪為奇觀。澄碧清澈的九曲溪,縈繞其間,折為九曲十八灣。山回溪折,真有"曲曲山迴轉,峰峰水抱流"之貌。而沿溪兩岸,群峰倒影,盡收碧波之中,山光水色,交相輝映,實為"碧水丹山"人間仙境。前人題"武夷山水天下奇,三十六峰連逶迤,溪流九曲瀉雲液,山光倒浸清漣漪",概括了武夷山的輪廓。名山勝境,陶冶出巖茶的天然靈氣。
摺疊編輯本段品質特徵
禪茶一味
當代書法家張燕生先生曾為武夷山大紅袍吟賦題寫:“綠葉鑲邊兮紅袍罩身,善緣接善兮一泡心寧”,這應該是對大紅袍“禪茶一味”的品質特徵的精煉概括。大紅袍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綠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巖韻”明顯。大紅袍很耐沖泡,沖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嚐到巖茶之顛的禪茶韻味。注重:活 、甘、清、香的特點。
品鑑
品鑑要從幾個方面來觀察:外形、湯色、香氣、滋味、沖泡次數和葉底等多個方面。其中以香氣和滋味這兩方面為重點。
香氣:香氣清爽,吸入後,深呼一口氣從鼻中出,若能聞到幽幽香氣的,其香品為上。熟香型(足焙火)的茶以果香以及奶油香為上。清香型(輕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為上。
滋味:入口甘爽滑順者美,苦、澀、麻、酸者劣。茶水無質感,淡薄者為下品。苦澀味的輕重往往決定巖茶品質高低。沖泡次數,通常為八泡左右,超過八泡以上者更優。好的茶有“七泡八泡有餘香,九泡十泡餘味存。”的說法。
外形:幹茶的外形色澤也可以作為品質鑑別的參考。通常要求外形勻整,條索緊結壯實,稍扭曲,色澤油潤帶寶色。陳茶則色澤灰褐。條形不完整貨碎茶多的就差了。另外,茶葉的葉底也可以作為茶葉品質的參考,應軟亮勻齊,葉底紅邊明顯。
優質茶應具備:無明顯苦澀,有質感(口中茶水感覺黏,有稠度),潤滑,回甘顯,回味足(初學者不易把握這一巖韻的特點)。
獨特色澤
色澤高貴,色調豐富,有的三節色、蛤蟆背和三紅七青等色。
“三節色”:專指幹茶特點。具體的是幹茶的頭部呈烏褐色,尾部呈淺紅色等三種色彩。可以說“三節色”是武夷巖茶的典型特徵。
“蛤蟆背”:是體現茶葉傳統焙火火攻的特徵之一。一般有蛤蟆背的巖茶,是傳統型的巖茶,在經過較長時間的焙火後,區域性受熱膨脹,在茶葉表面鼓起了小泡點。幹茶較難發現,一般炒年糕葉底上比較容易觀察到。
“三紅七青”是指茶的發酵度。在觀察巖茶的葉底時,可以發現葉片周邊是紅色的,中間是青色的,三分紅邊七分青葉,亦稱“綠葉紅鑲邊”。
摺疊編輯本段茶區環境
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年平均溫度在18~18.5度之間;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峰巖壑之間,有幽澗流泉,山間常年雲霧瀰漫,年平均相對溼度在80%大紅袍茶區環境(9張)左右。正如沈涵《謝王適庵惠武夷茶詩》雲:"香含玉女峰頭露,潤滯珠簾洞口雲"。茶園大部分在巖壑幽澗之中,四周皆有山巒為屏障,日照較短,更無風害。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出巖茶獨特的韻味。
武夷山之地質,屬白堊紀武夷層,下部為石英班巖,中部為礫岩、紅砂岩、頁岩、凝灰岩及火山礫岩五者相間成層。茶園土壤之成土母巖,絕大部分為火山礫岩、紅沙岩及頁岩組成。《茶經》稱茶山之土"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武夷茶園土壤系爛石或礫壤。明代徐火勃《茶考》所述"武夷山中土氣宜茶“。
適宜的土壤,造就出巖茶的優良內質。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爛石礫壤,迷霧沛雨,早陽多陰,"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鍾",武夷巖茶獨享大自然之惠澤,它奉獻給人們以獨特的"花香巖骨",使同屬自嘆不如。
武夷巖茶可分為巖茶與洲茶。在山者為巖茶,是上品;在麓者為洲茶,次之。從品種上分,它包括呂仙茶、洞賓茶、水仙、大紅袍、武夷奇種、肉桂、白雞冠、烏龍等,多隨茶樹產地、生態、形狀或色香味特徵取名。
武夷巖茶屬“葉紅鑲邊”半發酵茶,它的特點以清人梁章鋸概括得最為簡練,即“甘、清、香”字(見《歸田瑣記》)。其條形壯結、勻整,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茶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豔麗;葉底軟亮,葉緣硃紅,葉心淡綠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綠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飲時常用小壺小杯,因其香味濃郁,沖泡五六次後餘韻猶存。這種茶最適宜泡工夫茶,因而十分走俏,其品質獨特,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還曾有“病之藥”譽。
摺疊編輯本段功效作用
大紅袍的功效1:
大紅袍是武夷山最負盛名的茶樹,被譽為“茶中之王”,生長在九龍窠內的一座陡峭的巖壁上。茶樹所處的峭壁上,有一條狹長的巖罅,巖頂終年有泉水自罅滴落。泉水中附有苔蘚之類的有機物,因而土壤較它處潤澤肥沃。茶樹兩旁巖壁直立,日照短,氣溫變化不大,再加上平時茶農精心管理,採製加工時,一定要調技術最好的茶師來主持,使用的也是特製的器具 ,因而大紅袍的成茶具有獨到的品質和特殊的藥效。
大紅袍的功效2:
明目益思,輕身(減肥)耐老(延緩衰老),提神醒腦,健胃消食,利尿消毒,祛痰治喘,止渴解暑,抗輻射,抗癌防癌,抗衰老,降血脂,降血壓,降膽固醇等等。
大紅袍的作用:
1、興奮作用:茶葉的咖啡鹼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幫助人們振奮精神、增進思維、消除疲勞、提高工作效率。
2、利尿作用:茶葉中的咖啡鹼和茶鹼具有利尿作用,用於治療水腫、水滯瘤。利用紅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療急哈哈黃疸型肝炎。
3、強心解痙作用:咖啡鹼具有強心、解痙、鬆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氣管痙攣,促進血液迴圈,是治療支氣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輔助藥物。
4、抑制動脈硬化作用:茶葉中的茶多酚和維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所以經常飲茶的人當中,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較低。
5、抗菌、抑菌作用: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於細菌,能凝固細菌的蛋白質,將細菌殺死。可用於治療腸道疾病,如霍亂、傷寒、痢疾、腸炎等。面板生瘡、潰爛流膿,外傷破了皮,用濃茶沖洗患處,有消炎殺菌作用。口腔發炎、潰爛、咽喉腫痛,用茶葉來治療,也有一定療效。
6、減肥作用:茶中的咖啡鹼、肌醇、葉酸、泛酸和芳香類物質等多種化合物,能調節脂肪代謝,特別是烏龍茶對蛋白質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維生素C能降低膽固醇和血脂,所以飲茶能減肥。
7、防齲齒作用:茶中含有氟,氟離子與牙齒的鈣質有很大的親和力,能變成一種較為難溶於酸的“氟磷灰石”,就象給牙齒加上一個保護層,提高了牙齒防酸抗齲能力。
9、有助於降脂助消化。茶葉中的咖啡鹼能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可以幫助消化,增強分解脂肪的能力。所謂“久食令人瘦”的道理就在這裡。
10、有助於護齒明目。茶葉中含氟量較高,這對預防齲齒,護齒、堅齒,都是有益的。茶葉中的維生素C等成分,能降低眼睛晶體混濁度,經常飲茶,對減少眼疾、護眼明目均有積極的作用。
史料記載
(1)梁代陶弘景《雜錄》稱:“苦茶輕身換骨”。《唐木章》說:“茗,苦茶,茶味甘苦,微寒無毒,一主瘻瘡,利小便,去痰,解渴,令人少睡。”
(2)陳藏器在《本章拾遺》中說:“貴在茶也,上通天境,下資人論,諸藥為百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
(3)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寫道大紅袍的功效與作用:“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痛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又指出茶有“解毒、治病、醒酒、興奮、解渴等功效”。
(4)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關於大紅袍的功效與作用:“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溫飲則以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豈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1]
摺疊編輯本段商業價值
1、高階茶:歷史上武夷茶就是歷代帝王的貢茶。連續多年獲全國烏龍茶類金獎、獲首屆中國國際茶博會金獎。國務院、文化部正式下文公佈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武夷巖茶(大紅袍)的製作工藝名列其中。 武夷巖茶(大紅袍)製作技藝是手工技藝中唯一製茶工藝,大紅袍更是茶中之王,被譽為“國之瑰寶”。
2、生態茶:武夷山的土壤、氣候、溼度等自然條件優越,形成獨特的氣候,再加上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製作工藝,使得生長的大紅袍天賦不凡,得天獨厚、品質超群、獨具特色、香氣馥郁、回味甘爽、“巖韻”明顯。茶園均按國家綠色有機標準管理。
3、品牌茶:大紅袍的品牌地位是由歷史積累,文化底蘊、絕佳的品質等因素決定,加上多年來武夷山旅遊線路的推出,來武夷山旅遊的人,大部分看過九龍窠的大紅袍,聽說過大紅袍神奇的傳說,大紅袍的名氣隨之名播四海。
4、健康茶:武夷巖茶自古就作為一咱養生、保健的最佳飲料。傳說中神農曾以它解72毒,更因治好縣令、趕考書生皇后等疑難雜症而得名。現經科學研究測定,武夷巖茶富含鉀、鋅、硒等微量元素,可分離出草酸、單寧酸和懈皮黃等混合物,對人體益處極大。
5、名貴茶:在世界雙遺產地武夷山舉行的第七屆中國武夷山大紅袍文化節暨“大紅袍”極品拍賣會上,20克“大紅袍”茶葉拍出20.8萬元的驚人天價。
摺疊編輯本段價格爭議
2009年至2010年初,大紅袍茶葉遭遊資炒作,價格暴漲,每斤達到最高10萬。大紅袍自身的神秘玄妙,加上不菲的價格,讓人產生遙不可及的感覺。隨著市場的逐步調整,以及大紅袍獨有的地域限制保護,大紅袍價格終於迴歸正常。市場的逐步穩定和健康化的同時,不少茶企也隨之發展。
摺疊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1959年全國“十大名茶”評比會所評選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1962年春,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從武夷山九龍窠剪了大紅袍枝條帶回杭州扦插繁育作為引種種在品種園內。
1964年春,福建省茶葉研究所培育室科研人員謝慶梓等人到武夷山剪取九龍窠大紅袍枝條帶回福安扦插繁育。
1992年夏秋之交,又從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名叢觀察園中剪取很多武夷名叢,單叢等夏梢帶回扦插,其中包括大紅袍,標明來自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編號***號85年11月17日種。
從1978年底到1982年,市茶葉研究所連續開展對武夷名叢進行挖掘、整理、繁育工作,但並未引起重視。
1985年11月,值參加省茶葉研究所四十週年慶之際,五株大紅袍“秘密”的引回(領導不知情),種在御茶園名叢觀察園中。 1994年,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大紅袍巖茶無性繁殖及加工技術研究》獲福建升科委科學技術成果鑑定透過。
1996年,武夷山市景區管委會開闢了九龍窠大紅袍茶文化旅遊線路。
2001年,“武夷山大紅袍”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註冊成功。
2004年,武夷山市政府下達了《關於啟用“武夷山大紅袍”證明商標的通知》。
2006年,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制作技藝作為全國唯一類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開始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大紅袍絕品作為首份現代茶樣品入藏國家博物館。
2008年,由張藝謀策劃的大型茶旅互動專案《印象·大紅袍》啟動建設。
2010年,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創作的第五部印象作品—《印象·大紅袍》在武夷山正式公演。同年,“武夷山大紅袍”被國家工商總局新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2011年,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創作的觀印象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與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的“印象大紅袍”專屬茶品牌。這是張藝謀、王潮歌、樊躍的“印象鐵三角”合作執導的中國印象系列山水實景演出的第一個衍生茶類品牌,揭開中國茶葉品牌突圍序幕。
“民生銀行杯”2012北京國際茶業展茶葉評比大賽於6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展覽館成功舉行。本次大賽共收到有效參評茶樣136個,涵蓋綠茶、白茶、烏龍茶、黑茶、紅茶、花茶等七個大類。茶葉評比大賽評審委員會由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福建茶葉質量監督檢驗站、福建農林大學、湖南農業大學、西南大學等國內茶行業相關機構權威專家組成,大紅袍獲得金獎。
-
5 # 茶球兒
大紅袍,屬於半發酵的青茶,也就是烏龍茶。
大紅袍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
大紅茶的製作工藝有很多步驟,採摘、倒青、做青、炒青、揉捻、復炒、復揉、走水焙、揚簸、揀剔、復焙、歸堆、篩分、拼配。
大紅袍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後湯色橙紅明亮,葉片紅綠相間。
喝大紅袍,最好按工夫茶的泡法,慢慢細細品味,才能真正品嚐到大紅袍的韻味。大紅袍很耐泡,到第十泡還有茶香味。
大紅袍之中,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這三種有益成分高。
茶多酚中的EGCG,具有抗癌功效。
茶多糖含量是紅茶的3.1倍,綠茶的1.7倍,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降低血脂功效。
茶氨酸含量達1.1%,有促進腦部血液迴圈,增強記憶力、降低血壓的功效。
-
6 # 慧月說茶
大紅袍屬於烏龍茶類,也稱為青茶,青茶也就是烏龍茶。鐵觀音、武夷巖茶(大紅袍,白雞冠、肉桂、水仙等)、鳳凰單樅臺灣凍頂烏龍等都屬於青茶大類,只是他們的發酵層度不一樣。
回覆列表
很多朋友,會拿大紅袍當紅茶喝。估計是因為它名字裡帶有“紅”字,讓不少人產生了誤會。其實,大紅袍是地地道道的閩北烏龍代表品種。若在六大茶類中,大紅袍應該歸為烏龍茶(青茶)。
六大茶類中所說的紅茶,屬於全發酵茶。茶樹鮮葉經萎調、揉捻、發酵、烘乾而製成。大紅袍,真的真的不是紅茶!
六大茶類根據製作工藝的不同,以製成的茶葉的幹茶的色澤和湯色來區分。直觀來看,紅茶應具備紅湯紅葉的特點。名字裡是否有個“紅”字,則不是判斷標準,就像安吉白茶也不屬於白茶。紅茶的代表品種,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等。像日常經常喝到的正山小種、金駿眉、白琳工夫、坦洋工夫等,都屬於紅茶。
大紅袍,享有“武夷巖茶茶王”的盛譽,是武夷巖茶中最具代表性的產品。它既是一個茶葉產品名,又是茶樹品種名。但茶樹品種不等於茶葉產品。再強調一下,茶葉分類是按製作其製作方式。茶樹的鮮葉用不同的加工方式可以生產出不同的茶類。
現在市面上銷售的大紅袍主要分為純種大紅袍和拼配大紅袍。
純種大紅袍是來自母樹大紅袍無性繁殖,同時單獨採製加工而成,由於產量稀少有限而價格昂貴。
現在市面上對大紅袍還存在一個誤解,認為拼配的大紅袍品質不太好。
其實茶葉拼配為了保證質量穩定的必要技術,與酒的勾兌技術一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茶葉品質。
進行拼配是為了保證成品茶符合市場標準,坦白講,這種拼配的技術含量是比較高的。所以,只存在拼配得好不好的問題,拼配本身是無可非議的。
愛茶,除了要多喝也要多聊,解開誤會,知茶、曉茶之,才能更加懂茶、惜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