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追溯歷史傳奇
    乾清宮大殿之上駕崩的康熙劇照

    前言:

    通讀全篇讓你透徹瞭解《康熙王朝》整個人物關係,來龍去脈,讓你徹底清楚康熙為何臨死不願閉眼,而想祈禱蒼天再給他二十年的真實原因,其因其果讓康熙悲痛萬分,但又無可奈何,氣數天註定,只可惜人(康熙)定未勝天命。

    一生輔佐兩代君王的政治女星突然隕落,一個想愛而未曾說出口的“女菩薩”也伴隨支柱一同離世,康熙未曾見到這兩位最後一面,悔之晚矣!

    孝莊太后和蘇麻喇姑同一天歸天(《康熙王朝》劇情)

    康熙親征準格爾為了收剿葛爾丹,這是康熙的國策,也是周培公給康熙制定的國策,但是相信這其中也夾雜著康熙看到哭成淚人的蒙古草原月關-寶日龍梅的家仇和國恨,康熙兩次分剿葛爾丹終於塵埃落定,並且大皇子胤褆親手斬下了葛爾丹的人頭,插在了毛尖上;

    但是喜極生悲的是待康熙班師回朝後,讓她一生敬佩的精神和政治支柱孝莊太后駕崩了,與此同時,康熙年輕時的“舊愛”也與當天圓寂,康熙含恨鬱鬱寡歡多日。

    正所謂禍不單行,接二連三,康熙漠北歸京竟然做出了“改變”後世的驚人之事,廢黜了他親手冊封的皇太子-胤礽。

    太子胤礽,荒淫無道,密謀篡逆。

    康熙遠征期間,太子胤礽監國,索額圖依旨輔政,在此期間,太子聽說康熙病逝,有可能御龍歸天,不僅絲毫沒有悲狀,而且府中竟然暗中準備皇冠龍袍,康熙勃然大怒,與此同時索額圖在朝中暗中找人四處散播謠言,更可怕的是太子竟然與索額圖密謀想謀害康熙,且太子還與送花女懷有龍種,最可恨的是此女竟然是前朝欲孽朱三太子的遺孤,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此昏庸之人,康熙豈能將自己一手打造的鐵桶江山毀在這種逆子手中,康熙忍痛割愛,毅然決然的祭天告祖,廢黜胤礽皇太子之位。

    快刀斬亂麻,忍無可忍,無需再忍,殺一儆百,天威不可犯,太子位空虛,大皇子胤褆,第一個露頭被康熙一槍打回原形,同樣被圈入宗人府。

    胤褆對太子位早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但是做事過激,被康熙看透

    大皇子胤褆跟隨康熙遠征期間被葛爾丹所俘,有損大清顏面在先,暗中又有“陷害”太子胤礽的嫌疑,且在李光地查封胤褆府時,有搜出邪惡之巫術,更加表明其用心不止覬覦太子位,更想要的皇帝夢。

    君子如水,小人如油,炒菜不放一滴水容易糊鍋,不放一滴油菜又不香,正是如此,跟隨了康熙幾十年的愛臣納蘭明珠和索額圖也被康熙痛下殺手,在勞中頤養天年。

    納蘭明珠(左) 索額圖(右)

    明珠和索額圖明爭暗鬥本身沒有錯,俗話說的好:“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不想當將軍的兵卒不是個好兵。

    但是他們兩個人錯就錯在不該拉黨結派,不該背後唆使康熙的兩位皇子骨肉相殘,在外人看來他們是康熙的左膀右臂,實則不然,在康熙看來自己的兒子才是他真正意義上的後世之君,不然康熙不會從外地調動人員在上書房走動,已然注入了新鮮血液,早有長江後浪推前浪之勢。

    晚年的康熙痛定思痛,感受到極度的孤獨和寂寞,身邊的親人兒女逐個離他而去,直到他內心摯愛的女人容妃也離他而去之時,康熙才真正醒悟。

    康熙讓自己心中的摯愛-容妃背了罵名和黑鍋,直到容妃病疾累到後才替其平反,而康熙的命運在孝莊太后死前已然給她規劃好了,其遺言就是讓容妃誓死保住太子,但是殊不知,容妃的一言一行,康熙瞭然於心,但是康熙卻不能讓大清的江山終結在一個愚子手中,所以對胤礽也是廢了立,立了再廢。

    康熙經歷了以上的大喜大悲,看透了世間冷暖,觀察黑暗,明爭暗鬥,康熙自知天不假年,但是心中又無滿意的後繼之君,還擔憂源源不斷的黨爭和奪嫡,唯有希望蒼天能夠再給她二十年,能夠在後續的皇子中培養出一個像自己一個全能的太子,才可瞑目。

  • 2 # 小王愛看娛樂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這一天,發生了什麼呢?我們看一下時間表:丑時(凌晨1—3點),康熙病勢加重,詔命胤禛來暢春園;寅時(凌晨3—5點),詔胤祉、胤祐、胤禩、胤禟、胤、胤祹、胤祥和隆科多,宣佈胤禛繼位;巳時(上午9—11點),胤禛趕到暢春園,在隨後的時間裡,胤禛三次給康熙問安,康熙還能說話,只是“告以病勢日臻之故”,避而不談繼位之事;戌時(晚上7—9點),康熙駕崩。

    這個時間表不是虛構的,而是根據《清聖祖實錄》整理出來的,可以說,是來源於鐵證如山的官方檔案。然而,這個時間表並不可信,甚至可以說漏洞百出。第一點,西直門暢春園距離南郊祭所不過二十公里,從詔令發出到胤禛見駕,竟然用了8個小時,時間如此緩慢,除非送信人和胤禛爬著去的。

    第二點,從胤禛見駕到康熙駕崩,中間隔了10個小時,胤禛三次給康熙請安,不但康熙沒有向他宣佈遺囑,胤祉、胤祐、胤禩、胤禟、胤、胤祹沒有傳達聖旨,尤其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胤祥和隆科多兩位死黨也沒有透露半點訊息。如此違反常理和邏輯,只能說明一點,《清聖祖實錄》說謊。

    在一些重大歷史事件上,不要相信官方檔案的記載,因為在秉筆直書的背後,往往因為關乎利益和名譽,夾帶了很多虛偽的構想。《清聖祖實錄》是雍正初年編修的,名義上是馬齊領銜,實際由隆科多操作,雍正最後稽核把關。乾隆在位六十年,《清高宗實錄》編輯了兩千多卷,雍正在位十餘年,《清世宗實錄》也有一百五十餘卷。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文治武功,大事迭出,成就斐然,《清聖祖實錄》卻只編輯了三百卷。這種巨大的反差,只能說明胤禛繼位後,刪改了很多於人有利、於己有害的史料。真實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那只有問一個人,賭徒隆科多。隆科多,步軍統領和理藩院尚書,累世為皇親國戚,康熙的表哥兼大舅哥。步軍統領“掌九門之管鑰,統率八旗步軍,京營馬步兵”,達兩萬多人,整個京城以及暢春園,控制在他的手裡。隆科多曾經依附胤禩,胤禩集團垮臺後,他因有結黨嫌疑,受到康熙的訓斥。

    隆科多見風轉舵,迅速同胤禩劃清界限,與靠攏過來的胤禛結為盟友。在康熙生病的這段時間裡,他將皇帝的飲食起居,迅速提供給胤禛。歷史將隆科多推到了賭桌前。十三日晚,康熙在病床上靜養,皇子和王公大臣在病房外守候,隆科多作為步軍統領,負責照料康熙,來往傳遞訊息。

    到了戌時(晚上7—9點),康熙因併發症,猝然駕崩。康熙在駕崩前,存在三種可能:一、傳位給胤禵;二、傳位給胤禛;三、因為死神來得過於突然,沒有留下一句遺言。無論是哪種可能,有兩件事是確鑿無疑的,第一,康熙沒有留下過書面遺詔;第二,解釋權掌握在隆科多手裡。既然沒有書面遺囑,隆科多通知哪位皇子,哪位皇子就成為大清帝國的繼承人。

    此時,胤禔、胤礽被囚禁,胤祉孤立無援,胤禵遠在塞外,而且,隆科多和他們交往都不深,不可能將皇位安在他們頭上。他曾經與胤禩有一段政治戀愛,因為康熙棒打鴛鴦,最後兩人分手,促成了和胤禛的結合。胤禩集團黨羽很多,有些地位、權勢甚至在他之上。官場最忌諱水性楊花,如果再次投靠胤禩,不可能獲得首屈一指的位置。而胤禛集團人員較少,如果扶持他上臺,自己就會成為白帝受孤的諸葛第二。

    權衡再三,隆科多將寶押在了胤禛身上。《清聖祖實錄》裡記載,寅時(凌晨3—5點),康熙詔胤祉、胤祐、胤禩、胤禟、胤、胤祹、胤祥和隆科多,宣佈:“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這是一個帶有深深加工痕跡的政治謊言,因為根本不存在8人同領皇詔這一事實。

    康熙臨終前,只有隆科多在跟前。雍正二年八月二十二日,胤禛在《上諭內閣》中不小心走漏了機密:“前歲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別有道理。皇考賓天之後,(隆科多)方宣旨於朕。”七十年以後,乾隆不相信官方檔案的記載。乾隆六十年(1795),他談到前朝皇權交接時認為:“聖祖大漸,授位皇考,其時系內大臣隆科多宣傳顧命。”連乾隆也否認了老爸的謊言。是非之地不可久留。當天夜裡,胤禛就趕回了皇宮。

    臨走前,他命隆科多嚴密封鎖康熙駕崩的訊息,防止引起政治譁變,然後令淳郡王胤祐留守暢春園,貝子胤祹安排乾清宮靈堂,阿哥胤祿和世子弘升負責宮禁,阿哥胤祥護衛著鑾輿,像皇帝日常出行般回城。胤禛本人則在隆科多保護下,提前到達隆宗門,跪接靈柩。風雲未定之際,胤祉、胤禩、胤禟、胤鋨等人一個沒用,全部隨鑾輿而行,在胤祥和隆科多掌控之中。

  • 3 # 小晴年

    因為康熙他知道,他執政這一生風風雨雨,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親征噶爾丹;這幾場打仗忙碌其一生,康熙晚年雖說扳倒了明珠、索額圖兩大權臣,但是吏治腐敗,國庫存銀少之又少,他想整頓吏治。

  • 4 # 水鄉殘子

    人生苦短,人生無常的遺憾吧。做為千古一帝,還有許未盡之事。怎一個遺憾了的。其實,平民百姓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 5 # 拾捌好物

    當時康熙在泰山祭祖,見證了百姓在那個時候活的悽苦艱難,民不聊生,他同情,所以想多向老天借點歲數,讓他更好的治理國家,拯救百姓於水火

  • 6 # 喬老九

    看了大家都回答,基本都是偏於認為康熙心願未了,對清朝以後的發展憂心忡忡,我倒不這麼看,發表一下個人觀點

    自秦始皇開始算起,到溥儀,四百多位皇帝,除了溥儀比較悲催一點,其他的哪位不是

    一句話定人生死,只要是王土之內,一言九鼎,不受任何人任何事約束,隨心所欲的做任何想做的事,這樣瀟灑的生活,不要說幾十年,再給他們幾百年,都活不夠

    人心都是貪婪的,就是普通人臨死之前又有幾個能坦然的,更何況皇帝

    給你一個帝權,你願不願意一直活下去?

  • 7 # 小豬快跑2008

    康熙一聲到處都在征戰,雖然穩住了國家的基礎,但是浪費了大量的民力和財力,導致了國家虧空,這個國家已經是看似強大,實際空虛,急需休養生息,但是休養生息並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做到的,需要時間,因此康熙想讓自己再活二十年,好來清朝,但是事與願違,不過這個願望還好在他兒子雍正手上實現了,也算是補了他的遺憾吧,

  • 8 # 房小亞

    1更正一下,這是康熙王朝的主題曲《向天在借500年》,他只是在大結局說了在借一點點光陰,可沒有20年。

    2怕死,試想哪位皇帝不想長命百歲

    3還有遺願沒有完成,

    4擔心朝廷的黨爭

    5憂慮他死了之後清朝會咋樣

    6擔心他設立的雍正會給國家帶來怎樣的影響

    7想看看弘曆有沒有辜負他

  • 9 # 非凡非聖

    昨天剛看完《雍正王朝》,康熙年邁之時已經感覺到國家的弊病所在,有心改革怎奈年事已高,有心無力,再加上九子奪嫡,心力憔悴。在傳位雍正後,雍正勵精圖治完成了改革,為乾隆留下一個盛世。

  • 10 # 倪家菇涼的小麵包

    是憾恨吧 、對於當時的康熙盛世,天下太平, 百姓安居樂業, 如果上蒼再給康熙皇帝二十年, 或者是十年的時間, 康熙皇帝會有精力,更全身心的培養出下一任 下下任 ,更加有大作為的皇帝, 想大清朝許是另一番盛世太平 、不過歷史是不容篡改的, 如果歷史能夠被改寫, 那麼, 我們這一筆又該記到哪裡呢? 總之 一切都有他的命裡, 該是怎樣該是怎樣的 、

  • 11 # 阿邦行走在文化長廊

    《康熙王朝》是部好劇。

    康熙八歲登基,到駕崩,經歷的事情太多太多。像擒鰲拜,前三藩,收服臺灣,親征準葛爾……都是大手筆。特別是為大清歷史上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功不可沒!

    然而,晚年的康熙已無年輕的時候那樣風風火火,而是優柔寡斷,婦人之仁了。吏治上的貪汙腐敗,國庫財政的空虛,已經是今非昔比了。特別是太子兩廢兩立,康熙更加的落寞。

    之所以康熙臨死前向想天再借二十年,就是好好的整治朝綱,培養一個盛世明君。

    l晚年的康熙,已無昔日的銳氣!

    在征討準葛爾後,康熙就下旨休養生息。大力發展農民的經濟。

    在政治上,康熙也沒有像以前鐵腕治政了。於是,那些吏治上的貪汙受賄之風又抬起頭來了。

    其實,財政庫銀在太子的帶頭之下,紛紛向外借,已是徒有數目了。

    當四阿哥把這些情況向康熙稟報時,康熙長長的嘆氣:老了……一副落寞的蕭蕭之色!

    因為,康熙有心無力去處理了。

    2太子兩廢兩立,讓康熙徹底的心灰意冷!

    對於太子胤礽,康熙一片苦心,栽培,言傳身教!

    可是太子?是一堆爛泥扶不上牆!

    這件事對康熙打擊很大。

    加上,晚年九子奪嫡的大戲,如火如荼,圖窮匕見,讓康熙更加的寒心……

    想好好的培養繼位的兒子,留給康熙的時日無多了……

    總結:面對自己曾經可歌可泣的萬里江山,到了晚年卻滿目蒼桑,康熙想整治,從頭再來,可是時日無多又有心無力了。於是,就想向上天再借二十年的陽壽。這是多麼的無奈和落寞的-

  • 12 # 六六井

    莫說一個王朝,就是一塊石頭放六十年也該掉渣了。康熙執政後期,各皇子勢力錯綜複雜,而太平的年頭已經夠長,導致官風糜爛不堪,康熙還沒法兒下手整治。他說的二十年是收尾的二十年,六十年的弊病需要二十年去消除,不然就如虎頭蛇尾一樣,搞一份大事業,留一個爛攤子,不負千古一帝之大號。他需要時間去選一位隔世之君

  • 13 # 歷史伶俜者

    看鐵蹄錚錚,踏遍萬里河山我站在風口浪尖 緊握著日月旋轉願煙火人間 安得天平美滿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這是韓磊老師演唱的一首《向天再借五百年》的一部分歌詞,這首歌也是作為熱劇《康熙王朝》的主題曲而誕生的,說實話,這部劇只能用精彩來形容,多年前看過的電視劇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是回味無窮,有人評價焦晃老師和陳道明老師所飾演的康熙一角的區別,焦晃老師就是康熙本人,而陳道明老師比康熙更像康熙,這主要區別於兩人的演戲風格,焦晃老師是潤物細無聲的型別,而陳道明老師著重於演繹出“帝王氣”,不管是那位老師演的,都是精彩至極。

    下面我們來說一下題主提到的問題,為什麼康熙再駕崩前說向天再借二十年?康熙不甘啊!不甘心就這麼繽天,手握大權六十一年,擒鰲拜、平三藩、三徵葛爾丹、雅克薩之戰、統一臺灣,一生瀟灑肆意、仰天狂笑,誰知道老年力不從心,倦於政務,吏治敗壞,加上太子胤仍謀逆被廢,九子奪嫡,內外皆亂,奈何又無從下手,時日不多,只能留有深深的無奈和不甘。

    不甘其國政腐敗,國庫虧空,只想向天再借二十年,雷霆手段,整頓吏治,奈何年歲以大,力不從心,只能是將其交由下一代處理,奈何這時太子謀逆被廢、大皇子巫邪之術敗露,幽禁宗人府,九子奪嫡進入白熱化,各方勢力混亂,各皇子只顧拉幫結派,造大勢爭皇位,朝廷大小官員爭相押寶,以某其後之福,孤家寡人四個字在這時展現的淋漓盡致,各方壓力、時日不多,怎麼安心離去,自當不甘。

    太子胤仍悉心培養二十餘年,不思進取、心心難平,更是串通謀逆,已奪皇位,大道所傷,罪不可恕,康熙悉年五十八,又有幾個五十八年,康熙六十一年駕崩暢春園,不甘又無奈:不甘就此歸天,無奈未教化一個後繼之君,堪當大業

  • 14 # 背影下的黑影子

    康熙一生滅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滅葛爾丹等等,使大清統一了中國。

    如果他能在過二十年,大清外患全部掃清,國內百廢待興,二十年必定達到全世界頂峰。

    康熙駕崩時,太子阿哥們為了爭奪皇位,骨肉相殘,導致康熙震怒,他後悔沒有培養一個後世之君

  • 15 # 皮皮蝦走

    清王朝面臨的問題,官員腐敗。國庫空虛,康熙是非常清楚的,再給康熙時間,康熙可以逐步解決這些問題,還能培養出個繼位之君!這些劇情在《雍正王朝》裡都有體現。你繼續去看《雍正王朝》就可以理解了

  • 16 # 無憂小劇場

    為什麼康熙要說這句話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兒子們不爭氣,先是立太子,本來就應該好好地培養太子,將來傳位與他。但是太子實在是太無能,或者說太子太想做皇帝,加上索額圖在旁邊胡亂指揮,硬生生的把這個皇太子一步步的逼上了絕路。最後只能關在宗人府裡面。

    而大阿哥雖然能帶兵打仗,卻被抓去當過俘虜,雖然康熙一直在想著辦法的避免這件事被太多人知道,可是畢竟紙包不住火,而且康熙看重的是人的品質,大皇子卻想要親手殺了太子,康熙肯定是心寒的,這樣的人不是他最終的人選。

    最終選擇老四,其實也是一種無奈吧,畢竟挑來挑去只有這麼一個還算可以,這晚之後其實康熙已經把聖旨寫好了,那麼再來看這句話,真的是對老四不怎麼滿意,要不然不會再想活二十年

  • 17 # 左史右經

    透過《康熙王朝》劇中我們知道,康熙一生中除鰲拜,平三藩,滅葛爾丹,收臺灣,豐功偉績彪炳史冊。對於明珠和索額圖更是玩弄於鼓掌之中,內政外交維持在一個平衡狀態,只是唯獨對自己的皇后赫舍裡情意放不下,為了這份情意任命了胤礽為太子。

    簡介:愛新覺羅·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聖祖玄燁第二子,母為仁孝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殤諸皇子外序齒為皇次子。因其胞兄、嫡長子承祜幼殤,在胤礽剛滿週歲時即被確立為皇太子。

    胤礽自幼即聰慧好學,文武兼備,不僅精通諸子百家經典、歷代詩詞,而且熟練滿洲弓馬騎射;長成後代皇帝祭祀,並數次監國,治績不俗,在朝野內外頗具令名,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康熙的負擔。

    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康熙帝巡幸塞外,在巡幸期間,發生了幾件事,促使康熙帝與皇太子矛盾激化,而且以往的表現讓康熙認為太子不孝,不堪重用,決定廢除皇太子。

    康熙四十八年因為大阿哥與八阿哥爭儲失敗,康熙帝諸子矛盾激化,為了緩和局勢,正月二十二日,康熙復立胤礽為皇太子。而自初次被廢黜後,胤礽一反常態,行為瘋癲,便被康熙帝懷疑他是被鬼附身;康熙帝也痛惜不已,無日不流涕,寢食不寧。

    康熙四十九年四月,議處戶部尚書沈天生等串通戶部員外郎伊爾賽等,包攬湖灘河朔事例額外多索銀兩一案。康熙怒不可遏。皇帝與儲君之間的矛盾,終於又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康熙決定再廢皇太子。

    胤礽為太子後受到各方面的掣肘,大爺黨認為他德不配位,自己作為嫡長子有優勢,胤禛和胤祥則是想做點實事,朝廷內外並不是鐵板一塊,黨爭變成了利益集團的相互壓榨,一切就不受控制了。

    康熙駕崩前說,想向天借二十年時間,是因為在諸皇子中,沒有一個能讓他滿意的,且放心把大清江山交給出去的。他想在借二十年時間從諸皇子或新出生的皇子中,好好培養一位後世之君。

  • 18 # 達摩說

    進入晚年的康熙越發孤獨寂寞,親生兒子之間為了皇位,開始結成黨羽,你爭我奪。為了穩定朝政,留給後世一個合格的繼承人,康熙忍痛割愛,將自己的大阿哥胤禔和太子胤礽先後廢掉,終身圈禁,甚至還為此將自己最寵愛的妃子容妃打入了冷宮。

    太子之位虛懸,康熙對繼承人的選拔一直很謹慎,但始終沒有再立儲君。而在《康熙王朝》中,康熙明確提及繼承人問題只有一次。

    那就是在自己晚年的千叟宴結束後,康熙酒醉朦朧,與自己的老哥們兒魏東亭相互攙扶著聊天敘舊。聊著聊著就聊到了繼承人問題,於是康熙便拿出傳位詔書的匣子給魏東亭看,魏東亭看過之後,對繼承人的最終人選大感意外。

    看來康熙對自己立的嗣君也不是非常滿意,畢竟他用半生時間去培養太子胤礽,希望胤礽能夠順利接過自己的接力棒,繼續把這個帝國帶向輝煌。但是,胤礽不僅頑劣,而且還在索額圖的蠱惑下,提前準備龍袍,妄圖謀反。失望至極的康熙最終決定廢掉胤礽的太子之位,隨後又圈禁了意欲奪嫡的大阿哥胤禔,並將二人背後的索額圖集團和明珠集團徹底剷除。

    所以,心灰意冷的康熙只能長嘆一聲,他真的希望上天能再給自己二十年時間,他就能再好好培養一個後繼之君了。

    結果,看過傳位詔書的魏東亭在睡夢中氣絕身亡,而康熙決定在朝會上宣佈傳位詔書,卻在拿出傳位詔書的瞬間溘然長逝。電視劇《康熙王朝》的導演似乎是在用這樣一種方式,巧妙地迴避了歷史上的雍正即位之謎。

  • 19 # 秋媚讀史

    康熙是帝王,也有尋常人的一面

    人來到世上,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這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人又想得永生,不計代價地研究長生之術,企圖為自己延年益壽,這是人性。自古以來,長生不老就是一個產業,無數帝王將相都曾消費過,秦始皇就是其中的代表。位置越高的人,長生之慾越強,從“萬年吉地、萬歲”等皇帝的專屬名詞就能看出皇帝有多麼希望自己能夠永生。

    撇開皇權,康熙也是肉體凡胎,不可避免地受到生老病死的制約。正因為他是人,他也有求生的需求。在千叟宴上,康熙志得意滿,接受大家的頂禮膜拜。這是他一生的巔峰時刻,他感天動地,敬頌蒼穹,換做任何人,恐怕也希望時間能夠靜止,生命能夠永續。他說借命二十年,我認為純屬場面話,長生不老才是終極目的。這就如同《三國演義》裡面的諸葛亮,在五丈原明知自己要油盡燈枯了,還要點燈借命。

    未竟的事業,生前的遺憾

    人在每個階段,總會有所遺憾。康熙是千古一帝,一輩子確實做過如許多事,比如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但也有許多他沒來得及做的事,比方說立儲,他就有點不盡人意。當初,平定三藩時,赫舍裡生下胤礽卻因自己難產而去世。康熙感懷夫妻之情,同時為了穩定人心,立了胤礽為皇太子。

    劇中,胤礽不管是坐朝聽政,還是父子關係,剛開始還行。但到了後來,他開始有點飄了,先是與大阿哥暗中較勁,接著聲色犬馬,還與索額圖串聯謀反,導致與康熙的父子關係破解,最後被關進宗人府。

    公開宣佈後繼之君的前夜,他又對魏東亭說:“有時候,朕真的想祈禱上蒼,再給朕二十年的時間,讓朕培養一個後繼之君。”

    康熙說這話時,其實已經確立了繼位人,還將遺詔給魏東亭過目。但自己品味這句話,感覺康熙對胤禛要麼不是很滿意,要麼不是很放心。所以,向天再借二十年,康熙有足夠的時間重新選擇新君;即使傳位胤禛,也有足夠的時間鍛鍊他,讓他成為一個合格的帝王,能夠挑起大清的千鈞重擔。

    康熙一輩子都為大清的事業而奮鬥,不敢有絲毫怠慢,臨終前最關注的也是繼位人選。一個合適的繼位人,能夠繼往開來,將大清盛世推向高峰;一個昏庸之君,不僅對不起列祖列宗,也會讓大清生靈塗炭。因此,對於繼位人,康熙慎之又慎,只能反覆斟酌,即使確立了,也要觀察。

    此外,康熙的遺憾,遠不止後繼之君,僅就電視劇而言,容妃和藍齊兒也是他的心頭肉。也許再活二十年,他能化解與藍齊兒的誤會,能徹底解決準噶爾問題,能重新整理吏治,能見到蒸汽機……

    秋媚說:康熙向天借命,一是因為他作為一個人,有貪生的一面;二是因為他是帝王,要對大清的未來負責,要多次考驗後繼之君,他才會放心;三是因為他是父親,要對子孫後代負責,想看著他們長大成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困秋乏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