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夜思160519196

    世界歷史就是如此的諷刺,文明的國度被野蠻人摧毀,然後野蠻人開始學習如何才能成為文明人,重新建立新的文明。當新的文明建立起來,又一群野蠻人過來了……歷史就是這樣不斷的重複。

  • 2 # 史海泛讀

    前言

    羅馬帝國在歐洲的存在時間非常的長,算上羅馬共和國時期和東羅馬帝國時期,有近兩千年的時間。也正是因為羅馬帝國在歐洲歷史上存在的時間非常長,因此羅馬帝國曆史在歐洲的歷史上佔據著一個舉足輕重的位置,羅馬帝國對歐洲產生了深深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延續到了現在。如今的歐盟其實就有當年羅馬帝國的影子。

    羅馬的征服推動了歐洲蠻荒地區的開發

    公元前58年,凱撒發動了對高盧的征服戰爭,隨後凱撒又發兵入侵了不列顛地區。在征服不列顛地區之後設定了不列顛尼亞行省。在這些被新徵服的蠻族地區,羅馬人在這些地區推行羅馬化的教育,他們將蠻族地區貴族的子弟全部都送往羅馬進行教育,這些貴族子弟成年之後又返回蠻族地區擔任行政官員,推動了高盧和不列顛地區文明化的發展。羅馬人廢除了蠻族地區一些落後的傳統習俗,比如以人祭祀的習俗。羅馬帝國的快速擴張促進了蠻荒地區的開化,羅馬人將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帶到被征服的新地區,將羅馬的文化和制度都帶到了歐洲其他地區。

    ▲凱撒征服高盧

    羅馬帝國創立的法律體系影響後世

    羅馬人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其創立的羅馬法體系。從《十二銅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羅馬法有一套完整的成文法律體系。這套法律體系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後被繼承下來。特別是在文藝復興運動開始以後。對羅馬法的挖掘與研究,成為了文藝復興運動一項重要的內容。拿破崙時期制定的《拿破崙法典》就是依據羅馬法體系制定的,而《拿破崙法典》則極大地影響了近代歐洲各國乃至世界各國的法律體系。因此羅馬帝國的法律深深地影響了歐洲歷史。

    ▲古羅馬十二銅表法的頒佈是古羅馬成文法的開端

    羅馬帝國的文化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基石

    歐洲中世紀後期的文藝復興運動,主要的核心內容就是恢復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文化、藝術、法律等等。羅馬帝國的文化是一種世俗的文化。這與當時歐洲中世紀的宗教文化截然不同。文藝復興的藝術家們就是希望透過恢復古羅馬古希臘時期的文學藝術,來擺脫基督教宗教文化的束縛,而這些文學藝術作品受到了當時新興的商人階級的追捧。而這些大商人則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產物,他們渴望豐富多彩的世俗生活,不滿教會對文化的控制。追尋古希臘古羅馬人們的幸福生活符合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則為他們提供了精神食糧,一擲千金的大商人們間接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最終使歐洲從中世紀的黑暗中走了出來。

    ▲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達·芬奇

    羅馬帝國又是如何終結的?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將羅馬帝國分成了兩個部分,分別稱之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由於內部的政治腐敗,內亂導致軍事上的衰落,在隨之而來的大規模的蠻族入侵下,直接導致其在公元476年滅亡。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則繼承了羅馬帝國的衣缽,繼續延續了1000年。因為東羅馬帝國主要統治的區域是泛希臘地區,受希臘文化的影響較大,所以又被稱為拜占庭帝國,而拜占庭曾經是希臘的一個城邦。拜占庭帝國出現了一系列偉大的君主,查士丁尼一世、希拉剋略、巴西爾二世,他們將拜占庭帝國推向了頂峰。但隨著伊斯蘭教的興起。在穆斯林軍隊的進攻下,拜占庭帝國的疆域越來越小,最後只剩下了君士坦丁堡一座孤城。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以身殉國,拜占庭帝國滅亡。拜占庭帝國的滅亡標誌著羅馬帝國的徹底終結。

    ▲《君士坦丁堡之圍》(1499年繪畫)

    結語:

    應該說羅馬帝國對歐洲文明的影響是巨大的,羅馬帝國的一些政治制度也被現在的歐美國家所繼承。比如“羅馬元老院”的英文單詞是“senate”,而美國參議院的英文單詞也是“senate”。美國的總統是任期制和選舉制,古羅馬的執政官也是任期制和選舉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國這個聯邦制共和國,模仿的就是古羅馬的共和國,美國的建國先賢們對古羅馬帝國有過深入的研究。由此可見古羅馬帝國曆史對歐美國家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 3 # 心向青山

    羅馬帝國之於歐洲,猶如漢朝之於中國。

    歷史上,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武力,第二次是宗教,第三次是法律。

    如果說,武力和宗教影響和征服的只是西方世界,而羅馬法則影響了整個世界。

    1,羅馬帝國將地中海變為內湖,在歐洲人眼中,羅馬帝國便是整個世界。

    從此,加冕為“羅馬皇帝”不僅是羅馬帝國時期的無上榮耀,即使在羅馬帝國滅亡之後這一頭銜也被各個帝國反覆爭奪。

    2,君士坦丁大帝是第一個皈依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從此基督教開始在歐洲廣泛傳播。

    最終,隨著羅馬帝國一分為二,西歐成為天主教的天下,而東歐成為東正教的地盤。

    到了近代,從天主教中又分出了基督新教,英國、美國、德國北部等主要是新教

    3,羅馬法集大成在查士丁尼大帝時期,即《民法大全》。

    羅馬法影響了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包括中國。

    4,羅馬帝國的傳承和終結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

    公元476 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

    之後,西羅馬帝國的帝制傳承便在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帝國)――神聖羅馬帝國之間傳遞。

    至公元1806年,拿破崙終結了神聖羅馬帝國,加冕稱帝。

    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從此變為奧地利帝國的皇帝,一戰後,隨著奧匈帝國的崩潰和瓦解,西羅馬帝國的帝系傳承結束。

    東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又存在了一千年。

    至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所滅。

    之後,奧斯曼帝國蘇丹自認同時繼承了東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

    與此同時,東羅馬帝國末代公主嫁給了俄羅斯帝國的伊凡三世,此後俄羅斯帝國自稱繼承了東羅馬帝國,號“第三羅馬”。

    一戰後,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全部消失,東羅馬帝國的帝系傳承也同時消失。

  • 4 # 我沒忘記home

    羅馬帝國在中國史書中被記載為“大秦”或“扶菻”,是羅馬共和國的繼承者,與大約同一時期中國的漢朝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羅馬帝國在語言、文化、宗教、建築、哲學、法律以及政治組織等各個方面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再也沒能出現一個統一的國家,蠻族瓜分西羅馬帝國,教會的權力日益增長,歐洲黑暗時代來臨。

    附圖,公元117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

    羅馬帝國的建立

    公元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軍凱撒成為終身獨裁官,此舉象徵著羅馬共和制的結束;公元前27年,羅馬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Augustus)之稱號,此舉象徵著羅馬帝國的開端。

    羅馬共和國末期,羅馬政局被掌握軍權的將領們所左右。前60年,凱撒、克拉蘇、龐培共同控制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同盟“。前53年,克拉蘇率軍遠征安息,戰死於卡萊(今土耳其哈蘭);前48年,愷撒在內戰中擊敗龐培,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前44年3月15日,凱撒遭元老院成員刺殺身亡,羅馬重新進入內戰。前43年,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結盟,史稱“後三頭同盟”。

    前31年9月,屋大維在亞克興戰役中擊敗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的聯軍,獨掌羅馬軍政大權。前27年,屋大維一面向元老院表示願意放棄一切大權,恢復共和制;另一面又假裝迫於元老院和公民的請求,接受元首(“第一公民”)、最高統帥、最高的代行執政官、終身執政官、保民官、大祭司長、第一元老等官職,並獲得”奧古斯都“和”祖國之父“的稱號。屋大維由此成為事實上的皇帝,羅馬帝國開始。

    附圖,奧古斯都雕像

    羅馬帝國的強盛與分裂

    我們一般把羅馬帝國時期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前期(前27年—192年)、中期(192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三個階段。

    從屋大維建立帝國一直到馬爾庫斯·奧列裡烏斯去世(公元180年),羅馬帝國保持了長達兩百年的穩定與繁榮,史稱“羅馬治世”。180年,康茂德在五賢帝之後登基,希臘史學家卡西烏斯·狄奧認為這標誌著羅馬帝國的沒落,他說:“從一個黃金帝國淪為一個鐵鏽之國”。

    192年,皇帝康茂德遇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同時有五人稱帝。235年,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紀危機“,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為皇帝,直到284年戴克裡先被軍隊擁立為皇帝。戴克裡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但這種不穩定的制度很快導致內戰,最終君士坦丁一世在324年成為帝國唯一的君主。

    附圖,395年,狄奧多西一世死後,羅馬帝國分裂

    395年,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死,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西羅馬帝國因為持續的內戰、蠻族入侵、經濟衰退等因素而崩潰。410年8月24日,西哥特人攻陷羅馬城;455年6月2日,汪達爾人攻陷羅馬城。476年9月,西哥特人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位西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結束。

    西羅馬滅亡後,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繼續存在。公元6世紀,東羅馬帝國達到鼎盛,查士丁尼大帝收復了大部分國土,但查士丁尼晚年的大瘟疫摧毀了這一切。568年到15世紀,斯拉夫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塞爾柱人輪番入侵帝國,帝國在13世紀時搖搖欲墜。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1460年,位於摩里亞的羅馬宗室被奧斯曼帝國佔領;1461年,從東羅馬帝國分裂出去的特拉布宗帝國被土耳其人滅亡,羅馬帝國永遠退出歷史舞臺。

    羅馬帝國對歐洲的影響

    羅馬帝國是歐洲帝制之始,在中世紀,只有東羅馬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因為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和延續,所以其君主能稱為“皇帝”。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皇帝”的稱號被“羅馬帝國的眾日耳曼諸侯”繼承,所以理論上講歐洲自羅馬帝國之後只有一個帝國始終存在,其名義上的統治者為“羅馬帝國皇帝(Emperor of Holy Roman Empire)”這一頭銜的合法繼承者。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信奉基督正教會的莫斯科大公國因為迎娶拜佔廷帝國公主一事而得到繼承東羅馬帝國的權利,更名為“沙皇俄國”,自詡為“第三羅馬”。

    羅馬帝國在各個方面都有極高的成就,但影響最深遠的是其在法律、政治制度等方面。以現代歐陸法系為例,其淵源可以追溯到羅馬法,其中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於6世紀主持編纂的《民法大全》是現代歐陸法系的基礎。

  • 5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古希臘古羅馬文明是當代西方文明的源頭,所以西方有一句諺語”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儘管古羅馬文明的起源也在相當程度上受益於古希臘文明,但古希臘文明一直以城邦割據的形態出現,而羅馬帝國在全盛時期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將地中海變成了帝國的內海。羅馬的偉大時代隨著公元180年馬可·奧勒留的去世而結束——這位羅馬皇帝一改之前選賢的養子繼承製為依據血緣的親子繼承製。

    問題在於個人的威望、人品和才幹是無法遺傳的,拋棄選賢的原則而依據血緣選擇繼承人給羅馬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馬可·奧勒留之子康茂德無視自己作為帝國首腦的職責,沉迷於賽車和角鬥賽。公元193年康茂德遇刺身亡,而他之後的羅馬皇帝中也不乏不稱職者。羅馬帝國首任元首奧古斯都為保護首都安全而創立的禁衛軍開始干預朝政、架空皇帝——幾乎每一代皇帝上臺都必須依靠禁衛軍的支援,上臺後必須極力搜刮民脂民膏以賞賜禁衛軍,如果賞賜不能令禁衛軍滿意的話就有可能釀成軍事政變。

    從公元235年至公元284年羅馬帝國有過近24個皇帝,可只有一個是自然死亡。除了朝政的混亂外,羅馬文明的發展遇到了天花板——事實上任何文明的發展都有自己的天花板,當文明發展到天花板時就必須透過改革進入一個跨越式的新時代。中華文明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是透過變法創新建立了一種嶄新的文明體系,而羅馬文明儘管一度繁榮昌盛,但這一文明始終建立在奴隸制的基礎之上。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羅馬文明終於遭遇了天花板:一個透過不斷壓榨奴隸勞動來獲益的社會自然會傾向於不斷壓榨人力資源成本,而不是透過技術和體制創新來開闢新的利潤空間。

    在羅馬文明的早期階段可以透過不斷開疆拓土,不斷獲得新的奴隸作為勞動力,因此羅馬的生產力一直在不斷髮展。問題是隨著羅馬疆域的擴大,相應的治理成本也會增加,然而羅馬的領土擴張卻無法一直持續下去——以那個年代的生產力和交通條件根本無法支撐一個帝國無限制地向全球擴張,所以當羅馬擴張到一定階段後就遭遇了安息帕提亞帝國,恰恰正是這一帝國的存在阻止了羅馬進一步向東方擴張。事實上就算羅馬能成功征服安息帕提亞帝國,在東面還有貴霜帝國和漢帝國,所以羅馬是不可能無限擴張下去的。

    歷史正是如此:當羅馬征服了整個環地中海地區後其擴張勢頭就停息下來了,與對外擴張同時停止的是羅馬國家的發展,從此羅馬文明進入了停滯狀態。中央朝政的混亂和文明天花板的問題也影響到了曾令羅馬引以為豪的羅馬軍團,尤其是邊境的守備防禦被大為削弱:公元226年薩珊波斯帝國興起,取代安息帕提亞帝國成為羅馬東部最強大的外患;多瑙河北的哥特人於公元251年將御駕親征的羅馬皇帝戴克尤斯擊斃並南下攻佔小亞細亞和愛琴海地區;法蘭克人在公元256年越過羅馬邊境,進入高盧、西班牙等地;阿爾曼人甚至深入義大利中部......

    蠻族入侵已威脅到帝國首都羅馬城的安全。和外患相伴隨的是此起彼伏的奴隸和農民起義:公元206~207年義大利爆發起義;公元238年北非發生暴動;公元263年羅馬造幣工人暴動;公元274年埃及爆發起義......整個三世紀羅馬出現了農村枯竭、城市衰落、內戰連綿、帝國政府全面癱瘓的混亂現象,這被後世史學界稱之為三世紀危機。直到公元284年戴克裡先被手下士兵擁戴”黃袍加身“才暫時終結了羅馬帝國的混亂局面。戴克裡先可以說是歷代羅馬皇帝中權勢最為顯赫者——在此之前羅馬皇帝的正式稱號其實是羅馬元首,元首儘管類似於皇帝,但畢竟無皇帝之名。

    至少從形式上看:羅馬元首依然要受制於元老院。事實上戴克裡先才是第一位真正稱帝的羅馬統治者,從此羅馬的統治者不再經由任何選舉程式產生。他從東方的波斯引入了跪拜禮儀,從此大臣們面見皇帝必須匍匐在地並親吻皇帝腳邊的泥土。然而就是這位權勢最為顯赫的羅馬統治者,卻擁有歷代羅馬統治者中最卑微的出身——他是一名奴隸的兒子,只因曾進入羅馬軍團並立有軍功才一步步得以升遷高位。戴克裡先接受的是三世紀危機後遺留的爛攤子,他為應對此起彼伏的起義和外患而將羅馬軍隊擴充了一倍使其達到40多萬人。

    這支軍隊也成為戴克裡先加強中央集權的後盾支柱,維繫中央集權的另一後盾支柱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大力宣揚君權神授理念以培養臣民們的忠君意識。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戴克裡先在帝國朝廷中樞排擠元老院和貴族勢力,強化君主中央集權;但在地方治理模式上卻採取了較為另類的四帝共治模式:公元286年戴克裡先任命其心腹大將馬克西米安為奧古斯都(正皇帝),兩人成為共治者。293年又任命君士坦提烏斯和加列裡烏斯兩位年輕軍官為凱撒(副皇帝)。他本人駐守尼科米底亞(今土耳其伊茲密特),統治色雷斯、亞洲諸省、埃及和昔蘭尼加。

    與此同時馬克西米安的駐地為米蘭,統治義大利、阿非利加(今突尼西亞)等地;加列裡烏斯駐西爾米烏姆(在多瑙河支流薩瓦河上),統治色雷斯以外的巴爾幹各省;君士坦提烏斯駐特里爾,統治高盧、不列顛和西班牙。戴克裡先為什麼會建立這樣一套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比較另類的治理模式呢?其實戴克裡先這麼做相當程度上是不得已而為之——羅馬帝國的疆域在那個年代實在過於廣袤,以致於邊疆和中亞遙遠的地緣距離嚴重削弱了中央對邊疆的控制力度——當中央的政令下達到地方時往往早已失去了時效性。

    對瞬息萬變的軍事行動而言這就表現得更為突出,因此授予地方軍事長官一定的軍事自主權其實是為了提升羅馬軍團應對外敵的效率。然而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四帝共治模式在解決軍事指揮效率的同時也使地方軍事長官的自主權相應增加,從而為日後羅馬帝國的分裂接替埋下了隱患。公元272年2月27日在羅馬帝國上麥西亞行省的內索斯(今塞爾維亞和黑山東部的尼什)一名嬰兒呱呱墜地。此時的羅馬帝國已不是一個統一的帝國,而是實行一種在世界歷史上都比較另類的四帝共治模式——帝國被分為東、西兩部分。

    東、西兩部分分別由兩名奧古斯都統治,而在兩位奧古斯都之下各設一名凱撒以協助其治理。這名嬰兒是帝國的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克羅爾的長子,也是日後的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丁年輕時主要是為帝國的最高皇帝戴克裡先在東方服役。305年戴克裡先與馬克西米努斯雙雙退位,正是這時君士坦丁的父親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克羅爾升任帝國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丁則奔赴不列顛與已經升為奧古斯都的父親會合。306年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去世,不列顛軍團於306年7月25日在英格蘭北部城市約克宣佈君士坦丁為奧古斯都。

    此時的羅馬帝國由四位皇帝分別統治——他們是李錫尼、馬克森提烏斯、馬克西米安·達扎和君士坦丁。君士坦丁聯合李錫尼反對馬克森提烏斯。他越過阿爾卑斯山,佔領義大利,在312年10月28日臺伯河上穆爾維大橋附近的決戰中擊敗馬克森提烏斯。馬克森提烏斯在逃跑中落水而死。313年君士坦丁與李錫尼在麥地奧蘭(今日之米蘭)會晤。李錫尼與君士坦丁的姐姐君士坦提婭結婚,以鞏固兩人的同盟。兩位奧古斯都同時簽署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在帝國境內的合法地位。在教會史上這是一件頭等大事。

    313年李錫尼在小亞細亞戰勝馬克西米安·達扎,與君士坦丁瓜分了帝國。但他們之間的和睦僅僅維持了一年。兩人都為獨霸帝國而投入了新的戰鬥。314年發生的衝突未分勝負。324年君士坦丁擊潰李錫尼,後者在保住性命的保證下投降。然而君士坦丁在325年以陰謀叛變和私通蠻族的罪名將李錫尼絞死,從此成為羅馬世界唯一的統治者。然而當君士坦丁重新統一羅馬帝國後卻沒選擇帝國首都羅馬城作為自己的駐地,而是在324年選擇了東方的拜占庭作為帝國的新首都。這並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其實羅馬帝國重心的東移早已有跡可循。

    公元3世紀羅馬的奴隸勞動已無利可圖,羅馬國家的發展進入停滯階段。戴克裡先時代就把小亞細亞的尼科米底亞作為自己的駐地並將其建設成為僅次於羅馬、亞歷山大里亞和安條克的城市。事實上帝國中心的東移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在羅馬文明的早期階段羅馬城所在的義大利是地中海貿易的中心,因此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財富;然而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地處歐、亞、非三洲交匯處的帝國東部地區的地位日益凸顯,而拜占庭恰恰是控制黑海到愛琴海的整個貿易的關鍵節點,是地中海世界的商業中心。

    另一方面羅馬帝國晚期所面臨的主要外患是日耳曼人和薩珊波斯,定都羅馬不利於帝國中央加強幼發拉底河、多瑙河和萊茵河一線的防務。事實上四帝共治時期的西部奧古斯都的駐地也並不是羅馬城,而是位於阿爾卑斯山麓的邊境要塞米蘭,因為對監視阿勒曼尼人而言:這裡比羅馬更便利。然而當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統一羅馬帝國後再定都米蘭就顯得過於偏西了,而拜占庭更適合作為一個龐大帝國的首都——這裡位於歐亞邊界,交通上四通八達。這裡既是地中海商業貿易的中心,也利於帝國中央調兵遣將壓制周邊蠻族勢力。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宣佈正式定都拜占庭並將其命名為”新羅馬“,而後世為紀念君士坦丁大帝建城就用他的名字將此城命名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在很多方面幾乎就是羅馬城的翻版:這裡盡力保持了羅馬的城區建設特點和城市管理規則,其城區佈局模式幾乎完全沿襲了羅馬的風格。這裡也按羅馬的模式設立了元老院。城市的管理體系、巡夜制度、消防組織也與羅馬保持高度一致。由於皇帝身處”新羅馬“,這裡一躍成為地中海世界第一大城。不過”新羅馬“也有一點和羅馬城不一樣的地方。

    ”新羅馬“沒有供奉希臘-羅馬神話中諸神的萬神殿,取而代之的是信仰一神教的基督教堂。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初,它的原始教義中包含反對富人和統治者的反叛性,不承認世俗統治者的權威而只承認上帝的權威,這自然引起統治者的敵視。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及其門徒保羅都是被帝國當局處死的,公元64年7月尼祿皇帝認定羅馬大火是基督徒所為,於是大肆搜捕殺害基督徒,此後羅馬皇帝對基督徒進行了10次大規模迫害。戴克裡先時期對基督徒的迫害可謂是最嚴重的:從303年2月開始對基督徒進行了持續兩年的迫害,在這一過程中有2000名基督徒被判處死刑。

    然而羅馬民眾面對三世紀危機的衰落與動盪反而更願意接受不容於官方的基督教,到4世紀初羅馬帝國境內的基督徒人數已達到500萬人左右,約佔帝國總人口的1/10,甚至連戴克裡先的妻子和女兒都傾心於基督教。很快羅馬統治當局就發現:基督教甚至已滲透到帝國軍團之中。戴克裡先任命的帝國西部奧古斯都馬克西米安在執行迫害基督徒的法令時竟一次性處死多達6000名信奉基督教計程車兵,差點因此引發兵變。當時身為馬克西米安部下的”凱撒“君士坦提烏斯(君士坦丁之父)就在自己的轄區對戴克裡先的命令陽奉陰違。

    君士坦提烏斯儘管推倒了高盧和不列顛的基座基督教堂做樣子,但在他的軍隊裡基督徒和多神教徒和平共處。君士坦丁繼承其父的”凱撒“之位後推行了比其父更寬容的基督教政策:不僅結束了對基督教的迫害活動並以皇帝的身份確立基督教為國教。323年君士坦丁又頒佈法令禁止羅馬官員參加多神教神廟的活動。羅馬帝國開始發展為只有一個皇帝、一部法律、一種宗教。君士坦丁是想用統一的宗教意識形態維繫羅馬帝國的統一,然而在經歷漫長的四帝共治以及君士坦丁的遷都之後羅馬帝國東部與西部之間的經濟基礎和生活模式已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特徵。

    君士坦丁之後200年間羅馬帝國始終在外部蠻族入侵和內部軍事政變的雙重打擊下分分合合。公元394年狄奧多西一世擊敗西部的篡位者歐根尼烏斯後成為了帝國的唯一統治者。這是羅馬帝國經歷多次東西分治後最後一次統一。僅僅一年後狄奧多西一世於米蘭去世,而他在去世前再次將帝國分為一分為二:東部分給長子阿卡迪烏斯,西部分給幼子霍諾里烏斯。從此以後羅馬帝國就再也沒統一過。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僱傭軍所滅,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委屈到要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