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侯
-
2 # 明珠啟航
朱元璋又叫朱重八,至於為什麼起這個名字,那是因為他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先看看明太祖出生的地方濠州鍾離,濠洲其實就是現在的安徽省,具體位置就是現在的安徽鳳陽縣。
朱元璋能做到皇帝的位置不只是他個人的能力,當然要有成為皇帝的歷史背景。元末明初的時候我們漢人身份非常的低下,當時被蒙古人統治的中國被分為四個等級,而我們漢人是最低等的,甚至連個名字都沒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作為名字,可以說就是一個代號吧,而且據歷史記載當時如果殺了一個漢人只需要繳納很少的錢就行了,可想而知我們漢人當時是受了多大的委屈,而且那個時代多我們漢人又是實行特別沉重的賦役政策,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是必然的。
大概在他十五歲的那一年,他的父母因為瘟疫相繼去世,然後就和兄弟家人分開了,迫於生活的壓力朱元璋出家做了和尚,相傳是在圓覺寺出家的。在寺院裡每天洗衣燒飯、撞鐘沏茶,這樣的生活過了幾十天當地又出現了饑荒,主持只好讓僧人們外出化緣度日,朱元璋因此開始了在外流浪的日子,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三年,三年後的朱元璋又回到了圓覺寺,只是他已不再是三年前的他了,三年在外漂泊的經歷讓他接觸了很多,也看到了很多,由於在外面的艱苦生活讓他更加的獨立於堅毅。後來他收到了一封兒時小夥伴湯和的一封信,讓他參加郭子興的起義軍隊。
朱元璋入伍後驍勇善戰,深得郭子興的賞識,而且什麼大事都會找他商量,後來還將養女許配給了他,後來朱元璋回家招兵買馬,兒時的徐達等人聽說他現在已經是一個頭目,所以都參加了。郭子興死後,朱元璋被小明王任命為左副元帥,朱元璋心裡是不接受的,但自己勢單力薄,依靠一下這可大樹倒還是可以的,逐依次消滅陳友諒與張士誠等人,自封吳王。
後在朱元璋迎接小明王入應都時,小明王韓林兒途中覆舟而亡,一種說法是被朱元璋故意蓄意謀殺,此言論由後來朱元璋稱帝后肆意斬殺功臣而判斷的,這一點也是比較可信。在小明王死後,朱元璋再也沒有了什麼大的絆腳石,1356年攻下南京,洪武元年1368年一月二十三日,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
3 # 伴讀歷史
題主好,雖然沒有詳細的史料記載,都是流傳的故事,但是從當時的“洪武通寶”可以看得出來朱元璋曾經小時候放牛也非常有可能的。
這枚明代洪武牧童騎牛花錢,直徑為3.4釐米,正面為雄壯有力的“洪武通寶”四字,豎讀楷體,陽文。背面則為牧童騎牛圖,一個光頭牧牛娃,背挎斗笠,騎在牛背之上,那牛兒回頭望去,悠然自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十分有趣,令人愛不釋手。關於洪武牧童騎牛花錢的爭議一直較多,它就是在大明建國之初,洪武通寶錢流通之後,官方所鑄的具有紀念意義的花錢。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京城(南京)工部寶源局及各省寶泉局鑄行“洪武通寶”,由工部主管鑄錢,下設寶源局。朱元璋為避諱元朝的元字,把所鑄之錢錢文一律叫通寶而不叫元寶,以後所鑄之錢也都沒有元寶錢文。當這樣的貨幣制度成功實施之後,朱元璋開始以“洪武通寶”來鑄造紀念幣。為什麼紀念幣上會出現牧童騎牛的圖案呢?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明史》載:“至正四年(1344年)旱蝗,大飢疫,太祖(即朱元璋)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又載“……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至於朱元璋在未入寺為僧以前,是否當過放牛娃,雖無從考證。但從朱元璋的出身貧苦,生活無著,幼年替人家放過牛,也有可能。朱元璋小的時候曾放牛,之後在花錢上鑄上牧童騎牛圖案,正表明了皇帝也出身困苦,與百姓同心相連、同甘共苦,由此激勵人民發展生產。
所以從當時錢幣角度來看,我個人認為朱元璋小時候放過牛~
-
4 # 凝祥聚瑞
雖然正史沒有確切的記載朱元璋曾經放過牛,但是朱元璋年幼時家境貧寒整天忍飢挨餓,給地主放牛也是有可能的,為了能吃飽飯,民間關於朱元璋小時候放牛的故事也很多。
-
5 # 遼水之魚
明史沒有任何關於太祖放牛的記載;《明朝那些事兒》倒是提過,但並沒有標記出處。
還有一本王文祿寫的《龍興慈記》,裡邊對朱元璋偷牛經過描繪得栩栩如生,簡直就是在說評書;而王文祿本人生活在嘉靖時期,他自己都說《龍》一書中所記均來自祖母口傳,據此看來不是野史就是傳說。
本人比較喜歡研究歷史,雖然離專業差著八百里,但覺得既然研究就得力求嚴謹,所以拜請高人示下:到底哪本史冊記錄了朱元璋放過牛?
-
6 # LHC否極泰來
朱元璋(洪武帝、明太祖,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生於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天曆元年(1328)朱元璋生長在濠州鍾離孤莊村的一個貧農家庭,其父為朱世珍,母為陳氏。家裡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後改名朱元璋。根據他自己寫的《朱氏世德碑》碑文記載: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鄉。上世以來,服勤農桑。
他的父親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數輩人都是拖欠稅款者,在淮河流域到處躲債,想找一個地方做佃戶,能過僅能餬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餘孩子都因無力撫養而送人或嫁出。
由於家裡貧困無法讀書,朱元璋從小就給村裡的地主放牛為生。
-
7 # 啥事不楠
朱元璋是否放過牛?那麼我們要從他生活的時代環境去看。
朱元璋出生於元朝末年社會矛盾普遍激化的年代裡。當時元朝統治者在征服廣大中原和江南地區的過程中,把全國各族人民劃分為蒙古、色目(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漢人(包括原先金朝統治下的各族和較早被征服的四川、雲南各族,除漢族外,還有契丹、女真等族)、南人(包括原先南宋統治下的漢族和南方少數民族)。四個等級的政治地位各不相同,蒙古人最高,色目人次之,漢人和南人的地位最為低下,也最受歧視,被蔑稱為“漢兒”“漢子”和“蠻子”。
朱元璋祖籍原在沛國相縣(今安徽濉溪西北)後來,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帶著兩個兒子朱五一、朱五四北渡長江,來到泗州北邊的孫家崗墾荒。
然而好景不長,朱初一去世後,“家道日替”(郎瑛:《七修類稿》卷七,《朱氏世德碑》),生活又變得艱難了。朱家兩兄弟先後遷移到淮河南岸的盱眙津律鎮(又稱津裡鎮),並在那裡娶妻,生兒育女。由於生活艱難,他們又再次搬家。哥哥朱五一遷到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弟弟朱五四先遷到靈璧,再遷到虹縣,後來也來到鍾離東鄉,與先前遷居於此的朱五一家住在一起,以便互相照應。
大約在離開盱眙之後,朱五四開始給地主當佃戶,有時也出外打工。他“勤儉忠實”(《明太祖實錄》卷一),全家佃種地主的幾十畝地,拼死拼活地幹活,打下的糧食有一多半得給地主交租,剩下的往往不夠一家餬口,遇到災荒年月,生活就更加困苦。有時年景稍好,地主就要加租,如不同意,即被奪佃,只好搬家另租地種。所以,他在一個地方往往住不長久,過段時間就得搬一次家。搬到鍾離東鄉不久,朱五四已育有三男一女(大女兒在津律鎮已經送人,但朱五四遷到東鄉又生下二女兒佛女),長子朱重四又娶了媳婦,加上朱五四夫妻兩口,共七口人,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朱元璋十一歲時,朱五四便領著自己的兒女,遷居到人煙稀少的太平鄉孤莊村,租種地主劉德的田地。由於多次搬家,加上二姊出嫁,大哥娶親,花了些錢,日子越發不濟,經常“取草之可茹者雜米以炊”(《明太祖實錄》卷四〇)。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二哥和三哥分別到唐家、劉家當了上門女婿。
至正四年(1344年)春,江淮大地相繼發生旱災、蝗災和瘟疫,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大哥朱重四及其長子聖保、母親陳氏先後染疾而亡。此時,家徒四壁,連塊埋葬的墳地都沒有,朱元璋在《皇陵碑》裡曾不無傷感地回憶道:“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淹三尺,奠何餚漿!”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以當時朱元璋的生活環境來看,幫助家裡給地主放牛,放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
8 # 許其波
我只講我少年時聽到幾個關於朱重八的三個小故事,純屬口口相傳。
樹蔭下,池塘旁,月光中少年總想聽爺爺輩和父輩講故事,滿足好奇心。
一,說是朱元璋給地主放牛,牛掉下山崖摔死了,朱元璋怕回去無法交差,把牛肉和幾個夥伴分著吃了,卻把牛尾巴插進山縫裡,說牛鑽山了,地主這邊拽牛尾巴,那邊牛在叫。
以現在看法就是坑蒙拐騙。
二,朱元璋在廟裡當小沙彌,主持讓他打掃主殿衛生,朱元璋不耐煩,邊打掃邊對佛象及各羅漢說:你們這些泥胎,給老子挪挪地方,我打掃了,具然佛象及羅漢眾神真的自動挪了地方,待朱元璋打掃完了,又各歸原位。
這其實就是宣揚所謂的皇權神授,與陳涉的大楚興陳涉王有異曲同工之嫌。
反正我不信。
三,朱元璋給某地主扛活,(現在的打工),年底應該結算工錢,地主想耍賴不付工錢,給朱提一要求:你把我屋裡的地面,用太陽曬一曬,做到了再給你工錢,朱元璋想了想,拿起钁頭上了屋,要掀屋頂,嚇得地主趕緊把朱元璋叫下來,結清工錢。
彰顯了朱元璋的造反精神及頭腦靈活。
-
9 # 貝卡無極限
朱元璋放牛這事是千真萬確的,史書有記載。他從出生到後來當上皇帝,這一步步彷彿是有先兆的。
朱家在元朝初年是淘金戶,由於繳納不起官府的金子,丟了房屋田地,逃到泗州盱眙縣墾荒。這年,農曆十月,一個秋風瑟瑟的黃昏,當一家人走到盱眙境內太平鄉二郎廟時,好心和尚收留了朱家人。
是夜未時,小廟紅光騰起,直衝霄漢,映紅了半邊天空。鄰居都以為小廟著火,紛紛跑去救火,到了近前,未見有火,只聽見屋裡傳出一陣洪亮的嬰兒啼哭聲,一個男孩在破廟中降生了,取名“重八”。重八降生時,找不到一塊裹身的布片。萬事巧為真。這天早晨朱五四到小河中提水給妻子陳二孃做飯,到河邊一看,一塊“紅羅幛”漂浮在河中,將河水映照成一片紅光。朱五四心中大喜,把“紅羅幛”從河裡撈起,給剛剛出世的孩子當裹身衣。
朱元璋十二歲那年,經鄰居介紹,給盱眙太平鄉孫家崗劉財主放牛。放牛中結識了周德興、湯和、徐達等小夥伴。就是這幾個草根孩子,日後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馳騁沙場,為大明王朝立下了萬世戰功,榮耀一生。
一天,朱元璋和徐達、湯和、周德興一起上山放牛。中午時,黑雲密佈,電閃雷鳴,大雨傾盆。孩子們跑到山洞裡避雨,到了後半晌飢餓難忍。朱元璋說,我們把小牛犢殺了烤著吃。接著他扯來一片草葉子,吩咐小夥伴們拽住牛角,他拿著草葉在小牛的脖子上輕輕一劃,牛頭就齊刷刷地掉了下來。夥伴們找來柴禾,把小牛架在石頭上,一邊烤一邊吃。少了一頭小牛,沒法向東家交差,孩子們害怕了。朱元璋說,不怕,我有辦法。孩子們在朱元璋指揮下,將牛尾巴埋在石頭縫裡,把現場打掃乾淨,回去交差。
回家後,朱元璋對劉財主說,小牛犢被山神拽去了。劉財主不信,拉著朱元璋去看個究竟。到了山上,劉財主拽住插在石頭縫裡的牛尾巴往外拖,竟然小牛“哞……哞……”地叫起來。從此往後,那座小山被稱之為“牛頭山”。
朱元璋在放牛的日子裡,最愛玩“當皇帝”遊戲。他把棕櫚葉子撕成細絲,紮在嘴邊做鬍鬚,用塊木板頂在頭上做皇冠,然後把石頭壘成堆,當成金鑾殿。做遊戲時,小夥伴們輪流坐在“金鑾殿”上,其他的夥伴們跪成一排,行大禮,呼萬歲。當小夥伴們一個個上去後,朱元璋行大禮時,石頭堆塌了,“金鑾殿”倒了。輪到朱元璋坐上“金鑾殿”,“金鑾殿”不倒了。小夥伴們排成一行,一字跪下,高呼萬歲,萬萬歲。
世間的事情就是這麼瞬息萬變,讀歷史,明秋毫,每段歷史都有它存在的依據。
-
10 # 人生每一天
沒有確切的記載朱元璋曾經放過牛,但是朱元璋年幼時家境貧寒整天忍飢挨餓,給地主放牛也是有可能的,為了能吃飽飯,民間關於朱元璋小時候放牛的故事也很多。
-
11 # 薛紅娟
從放牛娃到出家修行,再到上門女婿,這是歷史對人物的擇選。推演歷史依據,父母都是農民身份的朱元璋,生存環境就是最底層的農村生活狀態。真實的農村生活,不放牛,如何生存?
-
12 # 農村孫哥
沒有文化真可怕,放牛娃出生的明太祖朱元璋用白話文發聖旨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而且是貧下中農,小時候朱元璋給地主放牛,根本無法讀書,他的人生第一堂課基本就是苦難和悽慘。
那時候大家都叫他“朱重八”,整天跟在老牛的屁股後頭搶著撿糞蛋,就連如此情形也沒堅持幾年。
沒多久,他家那裡乾旱得連蛤蟆也死了,遭遇了大災之後,又來了嚴重的瘟疫,這次他的父、母、兄、姐、先後病逝,如此悲慘的境遇一下子都讓這個小孩子遇到了,沒辦法的情況下,他去了皇覺寺當行童,可是這時候連寺院都吃不上飯了,不得已又被寺院遣散,無奈之下當了遊方僧,四年之後返回。
之後的事情歷史都已經寫出來了,無非是朱重八參加起義,走到了皇帝的寶座,這裡面的辛苦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
由於從小沒文化,他當了皇帝之後依舊用白話釋出聖旨,只不過這該是自古以來最新鮮的聖旨了,由於皇帝這一身份,他在一時之間竟然引領了“白話文運動”,是真正的“文學藝術領導人了”。
相較嚴肅的聖旨內容和語氣來講,讀他的白話聖旨,總是覺得好笑,有這麼一個事情,某群島有倭寇來犯,地方官吏問咋辦,朱元璋一道聖旨說:“奉天承運,皇帝昭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中國的封建帝制實在漫長,浩如煙海的聖旨大多千篇一律,如此簡潔扼要的聖旨恐怕只有他才能想得出來。不需要任何文秘代筆,只是“直抒胸臆”,想說啥就說啥,我說啥就是啥,看來朱元璋真不愧是白話文的第一人。
-
13 # 花開燦爛願生活如花
其實這個問題最簡單了朱元璋朱元璋和湯和,徐達都是小孩子的玩伴。再者他們父母都是幫地主種地的佃戶,自家人飯都吃不飽哪有錢去讀書,農民的小孩子沒事幹,再者力氣也小重活幹不了,所以只能幫地主放牛餵豬的活。
-
14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我們這裡就有朱元璋小時候給人放牛的傳說。聽老人們講,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父母雙亡,為了活下去,給人家放過牛,當過和尚。在放牛的時候,一天夜裡,由於飢餓難受,小夥伴們想起了殺牛吃的念頭。想殺牛吃沒有刀不行,朱元璋看到地上的茅草葉子,長得像牛耳尖刀,朱元璋把它拔起來看了看,心想你要是一把刀多好啊!沒想到,這個茅草葉子竟然變成了一把鋼刀,他們就用這把鋼刀真的殺牛吃了。天亮了,鋼刀又變成了茅草葉子,他們又把牛皮、牛骨頭藏好,一切如常。牛老闆發現牛少了,也沒有找到憑據,他們都說是放丟了。當出現第二次的時候,受了懲罰,把朱元璋趕走了。朱元璋又當了和尚,方丈每天安排很多事讓他做。朱元璋看到那麼多神像,不好掃地,自語道:“你們不能出去嗎?”誰知他的話一落音,這些神像都跑出去了,朱元璋掃完地,告訴神像們說:“你們進去吧!各就各位!”這些神像都跑進去了。天天如此,誰知這一天事多,忙得忘說“你門進去吧!各就各位!”,這些神像還是都在院子裡,中午被方丈看到了,大驚失色,忙問朱元璋怎麼回事,朱元璋趕緊說“你們進去吧!各就各位!”,這些神像都又進去了。方丈一看,心裡有數了,也不敢收留,也不知和朱元璋說了什麼。從此朱元璋離開了寺廟。
現在可以看到茅草的葉子梢是紅色,人們說,這就是牛血染的;還有一個歇後語:朱元璋掃地,各就各位。
-
15 # 奕垣講歷史
朱元璋究竟是放牛或者放羊,哪怕是放豬,這些都不重要,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朱元璋的家很窮。朱元璋所生活的時代,是元朝末年,元朝本身對漢人都是看不起,更何況朱元璋還屬於比漢人還第一等的南人,意思就是南方的漢人。朱元璋祖孫三代,連個正經名字都沒有,他爺爺叫百六,他爸爸叫五四,他叫重八,可見當時他們家的地位之低。
朱元璋吃的苦不少,比起這些苦難,放牛就好像是在天堂了,一場瘟疫,使得朱元璋瞬間失去了除去哥哥之外的所有家人,孤苦無助的情況下,只得去當了和尚。你想在那個環境下,和尚家也沒有餘糧啊,所以他就只得出去化緣,說直接點就是討飯,可以這樣說,在朱元璋參加起義之前,他基本沒有吃過一頓飽飯!
朱元璋吃過苦,要過飯,知道時間冷暖,他的人生經歷,要高於那些基本上上沒出過門的其他義軍,這也是他能夠迅速脫穎而出的關鍵。所以朱元璋究竟放過牛沒有,這點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元璋少年時候,經歷的苦難,對他整個人生而言,真的是一筆財富。
-
16 # 林皓聊教育
朱元璋又叫朱重八,至於為什麼起這個名字,那是因為他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先看看明太祖出生的地方濠州鍾離,濠洲其實就是現在的安徽省,具體位置就是現在的安徽鳳陽縣。
朱元璋能做到皇帝的位置不只是他個人的能力,當然要有成為皇帝的歷史背景。元末明初的時候我們漢人身份非常的低下,當時被蒙古人統治的中國被分為四個等級,而我們漢人是最低等的,甚至連個名字都沒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作為名字,可以說就是一個代號吧,而且據歷史記載當時如果殺了一個漢人只需要繳納很少的錢就行了,可想而知我們漢人當時是受了多大的委屈,而且那個時代多我們漢人又是實行特別沉重的賦役政策,俗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是必然的。
大概在他十五歲的那一年,他的父母因為瘟疫相繼去世,然後就和兄弟家人分開了,迫於生活的壓力朱元璋出家做了和尚,相傳是在圓覺寺出家的。在寺院裡每天洗衣燒飯、撞鐘沏茶,這樣的生活過了幾十天當地又出現了饑荒,主持只好讓僧人們外出化緣度日,朱元璋因此開始了在外流浪的日子,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三年,三年後的朱元璋又回到了圓覺寺,只是他已不再是三年前的他了,三年在外漂泊的經歷讓他接觸了很多,也看到了很多,由於在外面的艱苦生活讓他更加的獨立於堅毅。後來他收到了一封兒時小夥伴湯和的一封信,讓他參加郭子興的起義軍隊。
朱元璋入伍後驍勇善戰,深得郭子興的賞識,而且什麼大事都會找他商量,後來還將養女許配給了他,後來朱元璋回家招兵買馬,兒時的徐達等人聽說他現在已經是一個頭目,所以都參加了。郭子興死後,朱元璋被小明王任命為左副元帥,朱元璋心裡是不接受的,但自己勢單力薄,依靠一下這可大樹倒還是可以的,逐依次消滅陳友諒與張士誠等人,自封吳王。
後在朱元璋迎接小明王入應都時,小明王韓林兒途中覆舟而亡,一種說法是被朱元璋故意蓄意謀殺,此言論由後來朱元璋稱帝后肆意斬殺功臣而判斷的,這一點也是比較可信。在小明王死後,朱元璋再也沒有了什麼大的絆腳石,1356年攻下南京,洪武元年1368年一月二十三日,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
17 # 碼字的蝸牛
起於布衣,是朱元璋親口承認的
中土有個習俗,“攀龍附鳳”,根據民間野史的記載,朱元璋稱帝之前,曾有文人建議朱元璋將族譜與朱熹家族聯合起來,就像李唐時期,與隴西李氏聯合,但朱元璋拒絕了。
因此在《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明確說了朱元璋家族,歷來貧寒——【高祖德祖、曾祖懿祖、祖熈祖累世積善隱約田裡宋季時。熈祖始徙家渡淮居泗州,父仁祖諱世珍元世又徙居鍾離之東鄉勤儉忠厚人稱長者,母太后陳氏生四子】。
而讓人們都知道朱元璋起於布衣的,還是那篇有名的《奉天北伐討元檄文》——【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
且在明朝官方《朱氏世德碑》碑文記載:本宗朱氏,出自西蜀之安漢。上世以來,服勤農桑。
因此清編明史時,也根據多方資料,延續了朱元璋自己承認的事實,編入《明史》之中——【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鐘離。生四子,太祖其季也……至正四年,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
借地葬親人則是出自於《萬曆野獲編 》補遺卷一和《皇陵碑》1、《萬曆野獲編 》補遺卷一:
洪武十一年,誥封劉繼祖為義惠侯,其詞略雲:朕微時罹親喪,難於宅兆,爾發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見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贈以侯。
2、《皇陵碑》:
“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餚漿!”
朱元璋稱帝返鄉時,劉繼祖已經早死了,因此只能是“誥封”,但是劉繼祖的家人還在,因此根據《萬曆野獲編 》的記載,劉繼祖的兒子劉英一家被任命掌管鳳陽皇陵。因此鳳陽劉氏,在明代時是一個大家族的存在,與明同福。
朱元璋小時候放牛的事蹟,多出自於民間故事在官方文獻中,並沒有記載朱元璋小時候,多是春秋之筆,一筆帶過而已。而朱元璋小時候是個放牛娃的故事多出自於民間故事。
有兩種說法,一是朱元璋自己承認的,二是清代時流傳的。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朱元璋返鄉,重建皇覺寺(之前毀於元末戰火)。在寺中休息時,家鄉的大地主劉德前來請罪(也有的說法是回鄉後,劉德前來請罪),朱元璋承認在年幼時在大地主劉德家放牛。
根據皇覺寺的文字記載,確實是朱元璋稱帝后,於洪武十六年再次重建,後來清代道光十七年時,曾在寺院處立了十九塊碑文,民國時期還有修繕的記錄。但是皇覺寺很快在抗戰時期就被土匪劫掠過了,因此很多貴重文物已經丟失,而那十九塊碑文,也毀於1966年的“非常時期”。
因此朱元璋年幼時在大地主劉德家放牛的事蹟,並沒有官方文獻記載。
到了清中後期時,反清勢力也借“朱元璋放牛娃出身”的事蹟來激勵更多的人。因此晚晴時期,“朱元璋放牛娃出身”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受到了眾多人的熟知。
參考文獻:《明史》、《明實錄》、《萬曆野獲編 》、《皇陵碑》
-
18 # 文獻歷史
大家好我是客觀看歷史,由我給大家解讀!
牛在古代是第一生產力。而放牛娃,相當於現在於,現在汽車4S店,銷售顧問,也相當於現在我們北航飛機技術保養工程技術總監。
至於長的不好看,馬雲長的帥了?男人什麼時候靠臉蛋吃飯了?
一說放牛娃,各種瞧不起,古代牛是很重要的財產。能放牛,那也需要技術經驗,人品的。你放兩天牛,就省個牛皮。肉都燉了,人消失。能用你嗎?說明他還是贏得別人信任的。可靠的。讓你放兩天牛。估計生個小牛都報你們自己家去。一問你,牛呢?放啊,放的…就,放沒了……
據傳劉伯溫,也是在朱元璋放牛時候見到他的,並認為他就是天子。沒錯,最後牛確實讓朱元璋吃了。劇情突然反轉,有木有?所以說朱元璋跟我們想法是一樣的。這個牛肉啊……確實好吃…
-
19 # 三叔影視668899
朱重八出生後,他父親其實是開心不起來的,畢竟他已經有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首先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雖說那個年代孩子很好餵養,給口米湯就能養活,但畢竟是這麼多張嘴,更何況朱元璋家實在很窮。
朱五四家的生活來源主要依靠種地,然後還有一間小小的豆腐店,以此來艱難的維持生計。朱重八的童年是在一間冬季冷風襲人,夏天蚊蟲遍佈的破茅草屋裡度過的。因為是窮人家的孩子,他沒有書可以讀。能不餓死就不錯了,家裡這麼多張嘴,哪裡有錢交學費呢?為了活下去,他聽話地為地主劉德放了十二年牛。
回覆列表
我們這流傳一個古亊。朱元璋放牛。放牛姓吃不到肉,朱元璋說咱們殺東家的牛吃,他人說,不行,東家會殺了我們,元璋說,沒亊。牛肉吃了,朱元章把牛頭按在山前,牛尾按在山後,回家和東家說,咱的牛鑽山一頭。我趕不出來,東家去看,拉牛尾。牛在山前叫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