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緣分追逐
-
2 # 五穀豐登2
水滸傳是小說,作者施乃庵根據民間傳說中北宋年間宋江領導農民起義後又被招安的故事而創作。文學來源於真實而又高於真。書中有些事件有些人物是真實的,但也大多進行文學創作的加工。
水滸傳是小說,且不是演義小說,真實性小,虛構性更大!
-
3 # 楚遊子168
《水滸傳》絕大部分情節屬於虛構,少數歷史事件是真實的,如方臘起義等,但故事雖屬虛構,但有其合理性,我們應該用不求真有,但求會有的態度去賞讀。
-
4 # 任虎鳴
《水滸傳》是一部古典歷史小說。這類文學作品創作一般是有原型人物、有歷史事件及背景作依託的,但並非全部是真實存在的。為了使小說內容更豐滿、故事更加更引人入勝,作者採用虛擬人物、新增故事情節是可以的。但《水滸傳》不是真實的歷史。
《水滸傳》只是一部虛構的演義小說,其中的人物、故事一分真、九分假。所謂“演義小說”,指的是小說中的部分人物和故事,歷史上的確有過,但有相當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卻是編造出來的。換言之,《水滸傳》這部演義小說只是歷史人物、事件的大合集。只是書寫得太好了,以至於讓後人以為這就是歷史。
《水滸傳》中塑造了梁山泊“一百單八將”,個個形象鮮明,故事生動。但是,與史書對比,其中只有三十六個人物是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其餘七十二個,大都是創作出來的,純屬子虛烏有。
據史家考證研究,在宋徽宗宣和年間,確有宋江其人及其領導的梁山泊起義,這就是淮南地區宋江等三十六人“橫行河朔”的歷史事件,但不像《水滸傳》所寫的有一百零八將,也沒有那麼多生動的戲劇性場面。這三十六個人在正史書沒有客觀具體的記錄,大部分是根據民間傳說再加工而成的,這樣一算,整部小說中的人物就一分真、九分假了。
從《宋史·侯蒙傳》《宣和遺事》等的記載看,只有三十六人。據郎瑛《七修類稿》載,這三十六人為:宋江、晁蓋、吳用、盧俊義、關勝、史進、柴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張青、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綽、李俊、花榮、秦明、李逵、雷橫、戴宗、索超、楊志、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仝、穆橫、石秀、徐寧、李英、花和尚、武松。
這個名單有一個可疑之處就是,作為一次有影響的農民起義,僅三十六人就“橫行齊魏”,官兵數萬人不能抵抗,這是不可能辦到的。因此有人認為這三十六人可能是起義軍大小領袖的總數,也就是說與宋江一起舉事起義的三十六條好漢,後來每一個好漢統率一支部隊,但為了方便起見,仍以三十六人的名字稱呼,這種解釋倒也合理。那麼,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到底有多少人?由於史無記載,確切數字無法統計,推測至少應有數千人。
史書記載宋江起義有三十六位英雄,為何到了《水滸傳》卻變成一百零八位呢?或許是作者“欲成其書,以三十六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郎瑛《七修類稿》載),使小說更添傳奇色彩以迎合百姓喜好,琅琅上口,便於流傳。
小說是允許虛構的,並且小說中主要人物在當時也非重要人物,連高俅這樣的朝廷高官在《宋史》上都沒有傳,宋江等36人事蹟在《宋史》上加起來不過百十個字而已。 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有關宋江等人物故事最早在當時(北宋宣和初年)就已在坊間口頭流傳,而以文字形式流傳下來的、存世的,認為是南宋至元初的民間講史(說書)作品《大宋宣和遺事》,再歷經約百年時間,水滸故事才被文人整理成小說。也就說,宋江36人故事從發生到演變成為《水滸》故事,經過了大約三百年(甚至更長)的民間加工。由於南宋與金的對峙,南北交流的阻隔,造成宋江36人故事在南方、北方分別發展和完善,很多事情早已經面目全非了,就連故事發生地------梁山的位置在哪裡(河北太行山或者山東粱山)都成了問題,所以如果在水滸中尋找真實發生過的事件就非常難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宋江等36人故事絕非空穴來風。 補充: 不歡喜真假的說法,此說法在《三國演義》的討論中出現最多,其次是《忠義水滸傳》。所謂“真”、“假”怎樣確定?有朋友看了《三國志》,自然對《三國演義》中的演繹有看法,有看法是可以的,但是上升到“真”與“假”的高度就沒有必要了。 把小說當成歷史看本身就有問題。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有學者研究《大宋宣和遺事》中記載的宋江36事蹟有一半可信(比《三國演義》低一些,現在的相關學者也大多支援這個說法),如果是這樣,“遺事”與水滸都涉及的情節(細節小有出入)有“楊志賣刀”、“智截生辰綱”、“怒殺閻婆惜”、“徵方臘”四個事件。 宋江“殺惜”是有不少存世元雜劇作為旁證的,“真”的分量可以說非常重了,元雜劇凡有宋江出場的劇目,宋江上場讀白中都有“殺惜”的介紹。捎帶說一句李逵這個人物,這個人物在元雜劇中出現次數僅次於宋江,關於他的劇目多達幾十種,存世劇目也最多,最值得關注的是,不少劇目的作家就是山東東平----粱山一帶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可見宋江36人尤其是李逵比較系統、完整的故事在元代這一地區民間流傳之廣。 關於宋江徵方臘,正史上沒有介紹且時間上有衝突。學術界爭論激烈,各方面都有支援自己觀點的材料,多是宋史以外較可靠的史料,有些甚至是近年出土的材料,說法也各種各樣,元修的宋史質量不怎麼樣,這都難怪。宋江即使真的參加了徵方臘,以宋江在真實歷史上的地位(36個主要成員,千人左右的規模)也很難在史料中留下痕跡,畢竟宋朝剿滅方臘是派了15萬各地軍隊,這就象現在到解放戰爭中的某個戰場上,在四、五個縱隊裡找一位營團級幹部的名字一樣,如果沒有立大功,難啊。浙江杭州一帶民間確實有武松獨臂擒方臘的傳說,民間這樣講,總是有原因的------不是小說作者在這一帶著書,名氣很大,就是這件事情可能真實在當地發生過吧。 其他兩件事,就不好推測了。 補充二: 《大宋宣和遺事》是後人研究《忠義水滸傳》的重要史料,儘管它“真假參半”,但它畢竟是產生於小說以前百餘年的東西。《遺事》記載的故事脈絡與《水滸傳》是有差異的,比如“上山”的次序,《水滸傳》上梁山眾頭領的上山次序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就不細說了。《遺事》的次序是楊志、李進義(盧俊義)、孫立等12名壓送“花石綱”的軍官是第一批造反上山的,原因是楊志賣刀殺了人,孫立等11名軍官為救楊志殺了押送公人;第二批是晁蓋、吳學究(吳用)等人,原因是“智截生辰綱”;第三批才是宋江等人…………也就是說,李進義(盧俊義)上山時,宋江還在鄆城縣當官呢。 36人的下落問題也是目前學者們關心的問題,材料少,沒有定論:《宋史》張叔夜傳只講到宋江因副手(很可能是“盧俊義”)被捕,無心再戰,被迫接受了“招安”為止。《大宋宣和遺事》只有一句話:因徵方臘有功,封節度使。其他材料也有說是招安以後被集體屠殺的…………
-
5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首先,《水滸傳》是一部小說,因此必然存在演義虛構的部分。書中描繪的梁山好漢一百單八將,其中有宋江等三十六人的故事是在當時廣為流傳的,後來被用作創作的素材,因此這部分中確有真實發生事件,其餘極可能為作者所虛構。
-
6 # 尊風說
《水滸傳》是後人寫的一部小說!其中的宋江這個人是真有。他確實是如同小說中帶領一幫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梁山好漢反抗過朝廷,反抗過當時的社會。不過也如小說中他最後還是選擇詔安了,再後他被奸臣害死了。小說《水滸傳》中作者借宋江歷史原型,來歌頌他們的忠義俠義和仁義。藉此嘲諷當時社會的腐敗和黑暗以及管理者和治理者的不作為。小說中的人物和梁山好漢當時的勢力多有誇大和虛構。但其歷史背景是真實的,人物形象也是當時生活中有的。
-
7 # 滄桑說教
既然定位為小說,當然是不能成為歷史的。即使它是以真實的事情為藍本而寫,也是有大量虛構的成分的。歷史上在山東是有三十六個英雄好漢,縱橫華北平原,專殺土豪惡霸,救濟貧民。到施耐庵手裡,才被組織成了一部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同樣高的鉅著。
-
8 # 天使小翼
《水滸傳》一部分人物是真實存在的!像宋江,武松,林沖,魯智深等都是真實存在的人物!當然也有虛構的人物與虛構的情節!比如,書中有一段魯智深倒拔楊柳!試想,一棵直徑一米大樹,人的力氣就算再大也不可能拔出來!縱算是項王復生,雖然力能扛鼎,但千斤臂力也不可能拔出大樹!
大家都學過生物,大樹的根鬚特別發達,深藏地下十多米!每根鬚都在牢牢的抓住土地!這樣算來,除去大樹本身的重量,還得需要用上比大樹本身重量多達3-5倍的力量才行!如此算來,臂力何止萬斤!當然,這只是文學塑造,側面表現出魯智深力氣大而已!
再如魯智深把馬打上天,這倒是有可能,一匹馬大約只重二三百斤,古代英雄大多都是神臂力,舉起二三百斤的物體跟我們仍溜溜彈一樣!
還有,古代的時候梁山的確是水源充沛!八百里也就是400公里,換言之,八百里水泊還是存在的!
還有,古代科技不是很發達,又加上戰亂,書中血腥暴力還是比較真實的!只是作為現代人來講,有點受不了!試想,讓現代人去吃人,誰敢呢?想想都噁心!
小說大都是根據史實改編,這樣讀起來顯得真實。但又不可能全部都是真的!必須加入文學素材,這樣才顯得生動有趣!
所以,這本書是根據史實改編,真假參半!喜歡就好!畢竟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9 # 田園106341609
"水滸傳"這部小說中的人物多是真實存在的。許多情節是虛構的,別當真。一般作為小說三分真七分假是常有的事,它是為小說或演義服務的。比方"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內中情節就不一樣,"借東風"、、"草船借箭"也是虛構的。
-
10 # 夢語shanyou
《水滸傳》是一部古典歷史小說。這類文學作品創作一般是有原型人物、有歷史事件及背景作依託的,但並非全部是真實存在的。為了使小說內容更豐滿、故事更加更引人入勝,作者採用虛擬人物、新增故事情節是可以的。但《水滸傳》不是真實的歷史。
《水滸傳》只是一部虛構的演義小說,其中的人物、故事一分真、九分假。所謂“演義小說”,指的是小說中的部分人物和故事,歷史上的確有過,但有相當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卻是編造出來的。換言之,《水滸傳》這部演義小說只是歷史人物、事件的大合集。只是書寫得太好了,以至於讓後人以為這就是歷史。
《水滸傳》中塑造了梁山泊“一百單八將”,個個形象鮮明,故事生動。但是,與史書對比,其中只有三十六個人物是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其餘七十二個,大都是創作出來的,純屬子虛烏有。
據史家考證研究,在宋徽宗宣和年間,確有宋江其人及其領導的梁山泊起義,這就是淮南地區宋江等三十六人“橫行河朔”的歷史事件,但不像《水滸傳》所寫的有一百零八將,也沒有那麼多生動的戲劇性場面。這三十六個人在正史書沒有客觀具體的記錄,大部分是根據民間傳說再加工而成的,這樣一算,整部小說中的人物就一分真、九分假了。
從《宋史·侯蒙傳》《宣和遺事》等的記載看,只有三十六人。據郎瑛《七修類稿》載,這三十六人為:宋江、晁蓋、吳用、盧俊義、關勝、史進、柴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劉唐、張青、燕青、孫立、張順、張橫、呼延綽、李俊、花榮、秦明、李逵、雷橫、戴宗、索超、楊志、楊雄、董平、解珍、解寶、朱仝、穆橫、石秀、徐寧、李英、花和尚、武松。
這個名單有一個可疑之處就是,作為一次有影響的農民起義,僅三十六人就“橫行齊魏”,官兵數萬人不能抵抗,這是不可能辦到的。因此有人認為這三十六人可能是起義軍大小領袖的總數,也就是說與宋江一起舉事起義的三十六條好漢,後來每一個好漢統率一支部隊,但為了方便起見,仍以三十六人的名字稱呼,這種解釋倒也合理。那麼,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到底有多少人?由於史無記載,確切數字無法統計,推測至少應有數千人。
史書記載宋江起義有三十六位英雄,為何到了《水滸傳》卻變成一百零八位呢?或許是作者“欲成其書,以三十六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郎瑛《七修類稿》載),使小說更添傳奇色彩以迎合百姓喜好,琅琅上口,便於流傳。
小說是允許虛構的,並且小說中主要人物在當時也非重要人物,連高俅這樣的朝廷高官在《宋史》上都沒有傳,宋江等36人事蹟在《宋史》上加起來不過百十個字而已。 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有關宋江等人物故事最早在當時(北宋宣和初年)就已在坊間口頭流傳,而以文字形式流傳下來的、存世的,認為是南宋至元初的民間講史(說書)作品《大宋宣和遺事》,再歷經約百年時間,水滸故事才被文人整理成小說。也就說,宋江36人故事從發生到演變成為《水滸》故事,經過了大約三百年(甚至更長)的民間加工。由於南宋與金的對峙,南北交流的阻隔,造成宋江36人故事在南方、北方分別發展和完善,很多事情早已經面目全非了,就連故事發生地------梁山的位置在哪裡(河北太行山或者山東粱山)都成了問題,所以如果在水滸中尋找真實發生過的事件就非常難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宋江等36人故事絕非空穴來風。 補充: 不歡喜真假的說法,此說法在《三國演義》的討論中出現最多,其次是《忠義水滸傳》。所謂“真”、“假”怎樣確定?有朋友看了《三國志》,自然對《三國演義》中的演繹有看法,有看法是可以的,但是上升到“真”與“假”的高度就沒有必要了。 把小說當成歷史看本身就有問題。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有學者研究《大宋宣和遺事》(此話本可以在網上搜到)中記載的宋江36事蹟有一半可信(比《三國演義》低一些,現在的相關學者也大多支援這個說法),如果是這樣,“遺事”與水滸都涉及的情節(細節小有出入)有“楊志賣刀”、“智截生辰綱”、“怒殺閻婆惜”、“徵方臘”四個事件。 宋江“殺惜”是有不少存世元雜劇作為旁證的,“真”的分量可以說非常重了,元雜劇凡有宋江出場的劇目,宋江上場讀白中都有“殺惜”的介紹。捎帶說一句李逵這個人物,這個人物在元雜劇中出現次數僅次於宋江,關於他的劇目多達幾十種,存世劇目也最多,最值得關注的是,不少劇目的作家就是山東東平----粱山一帶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可見宋江36人尤其是李逵比較系統、完整的故事在元代這一地區民間流傳之廣。 關於宋江徵方臘,正史上沒有介紹且時間上有衝突。學術界爭論激烈,各方面都有支援自己觀點的材料,多是宋史以外較可靠的史料,有些甚至是近年出土的材料,說法也各種各樣,元修的宋史質量不怎麼樣,這都難怪。宋江即使真的參加了徵方臘,以宋江在真實歷史上的地位(36個主要成員,千人左右的規模)也很難在史料中留下痕跡,畢竟宋朝剿滅方臘是派了15萬各地軍隊,這就象現在到解放戰爭中的某個戰場上,在四、五個縱隊裡找一位營團級幹部的名字一樣,如果沒有立大功,難啊。浙江杭州一帶民間確實有武松獨臂擒方臘的傳說,民間這樣講,總是有原因的------不是小說作者在這一帶著書,名氣很大,就是這件事情可能真實在當地發生過吧。 其他兩件事,就不好推測了。 補充二: 《大宋宣和遺事》是後人研究《忠義水滸傳》的重要史料,儘管它“真假參半”,但它畢竟是產生於小說以前百餘年的東西。《遺事》記載的故事脈絡與《水滸傳》是有差異的,比如“上山”的次序,《水滸傳》上梁山眾頭領的上山次序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就不細說了。《遺事》的次序是楊志、李進義(盧俊義)、孫立等12名壓送“花石綱”的軍官是第一批造反上山的,原因是楊志賣刀殺了人,孫立等11名軍官為救楊志殺了押送公人;第二批是晁蓋、吳學究(吳用)等人,原因是“智截生辰綱”;第三批才是宋江等人…………也就是說,李進義(盧俊義)上山時,宋江還在鄆城縣當官呢。 36人的下落問題也是目前學者們關心的問題,材料少,沒有定論:《宋史》張叔夜傳只講到宋江因副手(很可能是“盧俊義”)被捕,無心再戰,被迫接受了“招安”為止。《大宋宣和遺事》只有一句話:因徵方臘有功,封節度使。其他材料也有說是招安以後被集體屠殺的…………
-
11 # 逍遙公子峰
《水滸傳》一部分人物是真實存在的!像宋江,武松,林沖,魯智深等都是真實存在的人物!當然也有虛構的人物與虛構的情節!比如,書中有一段魯智深倒拔楊柳!試想,一棵直徑一米大樹,人的力氣就算再大也不可能拔出來!縱算是項王復生,雖然力能扛鼎,但千斤臂力也不可能拔出大樹!
大家都學過生物,大樹的根鬚特別發達,深藏地下十多米!每根鬚都在牢牢的抓住土地!這樣算來,除去大樹本身的重量,還得需要用上比大樹本身重量多達3-5倍的力量才行!如此算來,臂力何止萬斤!當然,這只是文學塑造,側面表現出魯智深力氣大而已!
再如魯智深把馬打上天,這倒是有可能,一匹馬大約只重二三百斤,古代英雄大多都是神臂力,舉起二三百斤的物體跟我們仍溜溜彈一樣!
還有,古代的時候梁山的確是水源充沛!八百里也就是400公里,換言之,八百里水泊還是存在的!
還有,古代科技不是很發達,又加上戰亂,書中血腥暴力還是比較真實的!只是作為現代人來講,有點受不了!試想,讓現代人去吃人,誰敢呢?想想都噁心!
小說大都是根據史實改編,這樣讀起來顯得真實。但又不可能全部都是真的!必須加入文學素材,這樣才顯得生動有趣!
所以,這本書是根據史實改編,真假參半!喜歡就好!畢竟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12 # 照鑑歷史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要是說我們一直熟讀的四大經典名著《水滸傳》是虛構的,是不是讓人驚訝,我是這麼認為的。
一、故事發生的地點錯誤故事發生地位於山東省西南部的梁山,最高主峰只有197米的海拔,但自古以來沒人敢小看它,因為它還有一個名字——水泊梁山,但是這座山究竟是不是《水滸傳》中的原型呢?如今,山寨水滸經典遍佈梁山,比如宋江馬道、點將臺、李逵把守的黑風口。但專家普遍認為它們都是附會文學作品而形成,並不是為史實所造就。數百年來,一些統治者多次封殺《水滸傳》,梁山也曾遭到抄剿和滅跡,只有殘存的一段“宋江寨牆”是梁山上少數被認可的歷史遺蹟,那麼,故事核心地,梁山的水泊在哪裡?沒有人知道吧。
二、歷史時間和人物出場錯誤在史實上,《水滸傳》開卷就錯:“話說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點,天子駕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賀。 …有一大臣,越班啟奏。天子看時,乃是參知政事范仲淹”。 嘉祐三年是1058年,而范仲淹早在皇祐四年(1052)就已經去 世,死了六年,居然還能“越班啟奏”,豈非咄咄怪事!
三、時間和歷史錯位小說在“宋公明全夥受招安”一回錄有招安詔書,落款是“宣和四年春二月”。這在歷史年代上大有問題。其一,與歷史上宋江 投降的年代相差一年,這有《宋史·徽宗紀》宣和三年二月紀事為證:“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諸將討捕。又犯京東、江 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其二,倘據小說的安排,宋江受招安在宣和四年二月,轟轟烈烈徵方臘還在其 後;而據《宋史·徽宗紀》,宣和三年八月“方臘伏誅”,倘若宋江在宣和四年才受招安,哪里還有南征方臘的用武之地呢?
四、水滸傳的作品到底是誰?關於原著的作者一直以來是爭議最大的,其中有多種說法,但具有說服力的證據不強,也存在頗多爭議,按理來說,能寫出這麼精彩的鉅著,在歷史上應該會留下記載,不管哪朝哪代,對於精彩的內容大家都是心之所向的,所以我個人認為水滸傳並非真實存在。
-
13 # 璇兒521
不是,只是其中有幾個人物是真實的,比如宋江,武松確實是真正存在過的歷史人物,武松打虎的故事也是真的。
據史家考證研究,在宋代徽宗宣和年間,確有宋江其人及其領導的梁山泊起義,但不像《水滸傳》所寫的有108將,也沒有那麼多生動的戲劇性場面。
擴充套件資料:《水滸傳》創作基礎:
南宋時,梁山英雄故事流傳甚廣。當時的畫家、文學家龔開的《宋江36人贊並序》稱: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畫家也執筆為他們圖形繪影。
《水滸傳》最早的藍本是宋人的《宣和遺事》,它著力描寫了楊志賣刀、晁蓋等結夥劫生辰綱和宋江殺閻婆惜等事,對林沖、李逵、武松、魯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寫。
施耐庵把有關水滸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創作《水滸傳》過程中,忠實地接受了人民的觀點,這是《水滸傳》之所以取得偉大成就的思想基礎。
-
14 # 貴州醬酒文化傳播者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要是說我們一直熟讀的四大經典名著《水滸傳》是虛構的,是不是讓人驚訝,我是這麼認為的。
一、故事發生的地點錯誤
故事發生地位於山東省西南部的梁山,最高主峰只有197米的海拔,但自古以來沒人敢小看它,因為它還有一個名字——水泊梁山,但是這座山究竟是不是《水滸傳》中的原型呢?如今,山寨水滸經典遍佈梁山,比如宋江馬道、點將臺、李逵把守的黑風口。但專家普遍認為它們都是附會文學作品而形成,並不是為史實所造就。數百年來,一些統治者多次封殺《水滸傳》,梁山也曾遭到抄剿和滅跡,只有殘存的一段“宋江寨牆”是梁山上少數被認可的歷史遺蹟,那麼,故事核心地,梁山的水泊在哪裡?沒有人知道吧。
二、歷史時間和人物出場錯誤
在史實上,《水滸傳》開卷就錯:“話說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點,天子駕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賀。 …有一大臣,越班啟奏。天子看時,乃是參知政事范仲淹”。 嘉祐三年是1058年,而范仲淹早在皇祐四年(1052)就已經去 世,死了六年,居然還能“越班啟奏”,豈非咄咄怪事!
三、時間和歷史錯位
小說在“宋公明全夥受招安”一回錄有招安詔書,落款是“宣和四年春二月”。這在歷史年代上大有問題。其一,與歷史上宋江 投降的年代相差一年,這有《宋史·徽宗紀》宣和三年二月紀事為證:“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諸將討捕。又犯京東、江 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其二,倘據小說的安排,宋江受招安在宣和四年二月,轟轟烈烈徵方臘還在其 後;而據《宋史·徽宗紀》,宣和三年八月“方臘伏誅”,倘若宋江在宣和四年才受招安,哪里還有南征方臘的用武之地呢?
四、水滸傳的作品到底是誰?
關於原著的作者一直以來是爭議最大的,其中有多種說法,但具有說服力的證據不強,也存在頗多爭議,按理來說,能寫出這麼精彩的鉅著,在歷史上應該會留下記載,不管哪朝哪代,對於精彩的內容大家都是心之所向的,所以我個人認為水滸傳並非真實存在。
-
15 # 一路的精彩
《水滸傳》只是一部虛構的演義小說,其中的人物、故事一分真、九分假。所謂“演義小說”,指的是小說中的部分人物和故事,歷史上的確有過,但有相當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卻是編造出來的。換言之,《水滸傳》這部演義小說只是歷史人物、事件的大合集。
《水滸傳》問世後,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了後世中國小說創作的典範。《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流傳極廣,膾炙人口;同時也是漢語文學中具備史詩特徵的作品之一,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擴充套件資料
《水滸傳》中塑造了梁山泊“一百單八將”,個個形象鮮明,故事生動。但是,與史書對比,其中只有三十六個人物是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其餘七十二個,大都是創作出來的,純屬子虛烏有。
據史家考證研究,在宋徽宗宣和年間,確有宋江其人及其領導的梁山泊起義,這就是淮南地區宋江等三十六人“橫行河朔”的歷史事件,但不像《水滸傳》所寫的有一百零八將,也沒有那麼多生動的戲劇性場面。
這三十六個人在正史書沒有客觀具體的記錄,大部分是根據民間傳說再加工而成的,這樣一算,整部小說中的人物就一分真、九分假了。
梁山泊位於山東西部,原是個很小的湖泊,後因從五代到北宋期間黃河多次缺口氾濫,它與四周的許多小湖泊匯成一片,到北宋末年便形成縱橫八百里水域的大湖泊,湖中港汊交錯,蘆葦縱橫,並有許多天然小島,形勢險要複雜。
當時許多破產農民、漁民以及一些被政府通緝追捕的逃犯藏匿於此,成群結夥,靠進行一些“非法”的活動營生。有若干股勢力日益增大,人數愈聚愈多,到北宋末年更掀起了多次反抗官府腐敗、盤剝與壓迫的武裝鬥爭和農民起義。宋江起義軍就是其中的一股。
宋江起義的導火線是宋朝廷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宣佈將整個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為“公有”,規定百姓凡入湖捕魚、採藕、割蒲,都要依船隻大小課以重稅,若有違規犯禁者,則以盜賊論處。
貧苦的農民與漁民交不起重稅,於是在宋江等人的領導下,鋌而走險,憑藉梁山泊易守難攻的地形,阻殺前來鎮壓的官兵。
最初四五年,宋江等人一直堅守在梁山泊,直至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才正式宣佈起義,隨後離開梁山泊,轉戰於青、齊、濮各州之間,官府也才開始注意到這支起義軍的存在。
並下令“(京)東、西路提刑督捕之”“招撫山東盜宋江”(見《皇宋十朝綱要》)。該起義軍最終以被官府招安結束。
回覆列表
《水滸傳》不是真實歷史,只是一部演義小說。 《水滸傳》只是一部虛構的演義小說而已,其中有一些人物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很多故事情節和人物是虛構的。故事也是一分真,九分假。 而“演義小說”,指的是小說中有一部分人物和故事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過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是作者編造出來的。
而這本《水滸傳》相當於一部歷史人物、還有大事件的合集,其中還摻雜了很多虛構的情節。 而現在有很多人誤以為這本《水滸傳》所講的是真實歷史,使得真實歷史反而不被人知道。是因為這本書,寫的太過生動,而且經過這麼年的時間,成為了中國四大名著。影響力太過廣泛,加上很多人對歷史不是很關心與瞭解就誤以為這是真的歷史真相。
此書對社會和文學上都有很大的影響,如,在社會影響上:《水滸傳》對招安的描寫曾經對某些義軍的領袖產生過消極的影響,如張獻忠在谷城受撫,就表示“戮力王室,效宋江水滸故事耳”(《紀事略》)。但比較起來,《水滸傳》對農民起義的積極影響還是主要的。
在文學方面上的影響:《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開創了白話章回體小說的先河。它作為一種新的文體,從此在文學領域內確立了應有的地位,開始逐步改變以詩文為正宗的文壇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