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做人好難丫

    咱們現代人休閒時候喜歡看電影,刷抖音,聽音樂。那麼古人沒有電燈沒有網路沒有手機,他們日常生活會做些什麼呢?

    夫妻間有賭書潑茶,紅袖添香。戀愛時有山野賞花,紅豆傳情。孩子們玩的是鄉間鬥草,風箏鞦韆。可能是因為生活節奏的緩慢,古人的生活總是充滿了想象力。剪燭時想起愛人,看流水感慨時間,看青峰感慨時局。而我們現在出門旅遊只覺得疲憊想休息,來不及領略名山大川的風光及古人所留下的思想精粹了。接下來我我給大家說說這古人是如何消磨業餘時間的。

    首先我們來講一下茶,茶在很早的中國古代就作為一種飲品出現。最開始的時候,茶是生葉煮來喝的,因為茶味苦澀,所以其間還要加一些香料調味,例如鹽蔥薑桂皮之類。唐代時開始用茶餅烤制,研磨,最後沸水煮茶。漸漸茶的發展已經不能滿足浪漫的古代人了,他們開始研究什麼水煮茶泡茶更美味了。井水一般,泉水美妙,最難得的是無根水,就是雨雪之類。接雨水,摘花上的雪,等等。其實,這樣說來,小編是很羨慕古人的,和如今對比我們大多行業都在為經濟和科技上奮鬥,所以我們在經濟上進步。而古人大多在琴棋書畫詩酒花上下功夫。所以他們的生活看起來是那麼的詩琴畫藝,洋溢著浪漫的感覺。

    還有個發生在夫妻間小故事。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妻倆,在飯後烹茶的時候,做個小遊戲。一人說一典故,另一人說出典故在哪本書的哪頁,哪行。然後決定飲茶順序,但有時候贏的那一方太開心,反到不小心把茶水灑在身上了。這就是有名的賭書潑茶,不過說起李清照呢,又會想起她的詞,《醉花陰》中有一句“瑞腦消金獸”這句話說得就是另一項消遣了,那就是焚香。

    說起香呢,在各種文藝作品中,總有各種香的身影。香囊香爐,也體現了香在古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有的時候聞香,也是聞心事。古人一直特別追求香味,屈原的《離騷》中有描寫主人公的一句“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當中“蕙”“茝”都是可以散發香氣的職務。現在人也很好地繼承了下來,例如香水。我覺得人用香水也好,或者焚香,佩香囊都是很好的感受生活之美的途徑,只是希望人們在時候香的時候可以多多考慮,這個味道是否適合自己的身份,和你是否能從這個味道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這樣就從李清照的詞中引出了兩件古人的消遣,還有一樣, 那我們繼續從李清照的刺中來引吧。《漁家傲》一詞中有這樣的半句,“共賞金尊沉綠蟻”,所謂“綠蟻”就是新酒釀成後,浮在酒上面的一層渣滓,好似螞蟻,於是就給酒取了個雅名叫綠蟻。

    說起飲酒,這是中國人不可或缺的藝術哲學的催產物。開心要喝,難過要喝。喝了就要思考人生,思考宇宙了。飲酒後,詩興一起,又會有無數的詩篇被留在歷史的長河中了。高官飲酒,樵夫飲酒,俠客飲酒。就好像長長的千年之中也瀰漫著淡淡酒香

  • 2 # haitao858

    其實古代和現在人一模一樣,除了工業時代和資訊時代的東西沒有,沒辦法享受外,其它的玩樂也同樣啊,聊天,吃飯,開雅集,打麻將,下棋,糜爛的夜生活,捧戲子,生活也是非常豐富的。

  • 3 # 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

    古代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九大雅事

    焚香

    焚香有禪意,風雨不驚心。香,既能悠然與書齋琴房,又可縹緲於廟宇神壇;既能在靜室閉觀默照,又能於席間怡情助興;既能空裡安神開竅,又可實處化病療疾;既是一種精英文化,又是一種大眾文化。

    一股縹緲怡人、似有若無的香氣,不僅帶來溫暖與祥和,也會讓人淨心慮性。其實,中國從古至今,從宮廷到民間,都有焚香淨氣、焚香撫琴、焚香作畫或焚香靜坐等習俗。

    古人焚香是為了享受高雅,也是宮廷貴族們顯示身份的象徵。擺上一個香爐,焚上一柱香,閉目養神,靜靜地感悟香氣中帶來的奇妙感受。

    焚香起源於春秋時期,最早是最為諸侯王的朝儀。傳說香能闢瘟驅邪,所以宮室、朝堂、議事廳必焚香。到漢代,宮室發展到用香薰衣、驅蟲、抑制黴菌、防腐蛀,還出現了專業的焚香爐,不但士大夫家裡有焚香的傳統,甚至普通百姓家裡也會點燃一支香來淨化空氣。

    到了宋代,焚香成為文人雅士的一大興致。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曾把焚香做為自己的一大喜好。他很青睞焚香靜坐和修身養性。比如,他在赴海南儋州途中購買十多斤檀香,並建一“息軒”,常在軒中焚香靜坐;並且,他的還做詩多首來講述他對焚香的感悟,“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據南宋文人筆記《夢粱錄》中所述:“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這表明,焚香已是宋代文人精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四藝”之一。

    從中醫的角度來解釋焚香的作用,焚香當屬一種獨特的“氣味療法”,這是因為制香所用的原料,絕大部分是木本或草本類的芳香藥物,從而可以利用燃燒發出的特殊氣味,起到殺菌消毒、醒神益智、養生保健的功效。

    透過“鼻聞”來感知香氣,藉此來澄心靜懷,感悟生命之意義,以此來達到愉悅內心的目的;焚香蘊涵著文人生活的情致雅興,所以古人才把它做為諸多雅興之首。

    品茗

    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

    聽雨

    聽雨是一種以平靜的心態對待萬事萬物,聆聽點點滴滴灑落大地的雨聲。彷彿淅瀝淅瀝的雨滴,是雨精靈所奏的催眠曲,讓大地生物都能安然入睡,獲得一種心靈的愜意。

    賞雪

    欣賞雪花的晶瑩剔透,冰清玉潔,讓人想到在這凡塵世界也要保持一種像雪花一樣的純潔無瑕,保持一份超凡脫俗、高潔的心境。

    侯月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月亮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類思想情感的載體,她的意蘊十分豐富。在很多詠月詩歌中,詩人將月融於的內心思想情感之中,並使月與內心的思想情感互為輝映,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並將詩的文學品位、思想內涵與藝術造詣提升到一個極高的水平。

    酌酒

    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莊周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莊子寧願做自由的在爛泥塘裡搖頭擺尾的烏龜,而不做受人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里馬。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蒔花

    蒔,多音字。作二聲,指一種草本植物,作四聲,指採摘。花卉藝術是人們表現自然的生命、展示自然的魅力以及人的內心世界對自然、人生、藝術和社會生活體悟的媒介,是人們藉助於自然界的花草作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一種方式。時至今日,人們對花仍舊情有獨鍾,各地的花展、花市、花節人潮湧動,盛況依然,我認為,國人好花,不僅僅好其花形,更緣於花文化的精髓:花韻。

    尋幽

    在古代,交通不是非常發達,更沒有GPS衛星定位系統,人們探索世界的腳步是十分緩慢的,再加上人口分佈稀疏,一座城郭、一間茅屋想要出現在官方地圖上,需要盡心盡力的尋訪考察,還少不了幾分機緣巧合。當古人忽然發現了一處未曾有人知曉的美景,那種心情,是無異於幾百、幾千年後透過航海發現新大陸的激動。而且,在“道”家思想長期浸潤的社會風氣中,“尋幽”還有一重特殊的意味:與自然的默契,讓肉體凡胎更多了幾分靈性。

    撫琴

    琴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俞伯牙、鍾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琴臺被視為友誼的象徵。

    古人九大雅事,俱為修身養性之舉。身處喧囂塵世,吾輩當效古人,少一些物慾橫流,多一些閒情雅緻。

  • 4 # 賓雁

    古人由於當時製造業的低下和交通的不發達,茶餘飯後一般都會——

    1官宦富人泛舟遊玩,2秀才文人吟詩作對下棋,3農戶人家織布縫衣裳盜竊4僧侶誦經閨房作繡5武者練功飲者舉杯邀明月6釆花者青樓之上走一走(所謂飽飯思淫)

  • 5 # 寫紅塵作夢語

    古人娛樂專案豐富多彩,因為民俗文化的地域不同,各有千秋。有人流的地方必定有娛樂專案專案,古人當然也會在閒暇時光享受生活樂趣。雖說如此,但是普通的百姓大多是務農的勞動人民,生活還是相當的拮据的,休閒的活動多半都出現在富貴人家裡。

    知識分子文雅消遣。

    知識分子們在一起聚會吟詩作畫,推杯換盞之間暢談生活百態,既高雅又促進人文交流。也有的會約上三、五好友泛舟夜遊。既有美景相伴左右,還有好友對詩文創詩詞。酒樓茶館裡聽小曲,聽說書也是快哉。

    推牌九。

    推牌九最初起源於宋代,他是漢族骨牌的一種古老遊戲。推牌九遊戲的基本規則是以骨牌的點數大、小論輸贏,由於遊戲規則比較簡單易學,所以被廣泛傳播成為流行。同時也因為在遊戲流程中會帶來心理的刺激感受,所以稱它為推牌九。

    鬥蟋蟀。

    【“宮中秋興,妃妾輩皆以小金籠貯蟋蟀,置於枕畔,夜聽其聲,庶民之家亦效之。”(出自——唐代《開元天寶遺事》)】

    鬥蟋蟀在明朝是流行的風氣最為鼎盛,基本上就是當時家家戶戶的娛樂專案之一。在選鬥蟋蟀時也僅僅只有雄性蟋蟀能參與其中,它們用自己的對陣來爭取領地和配偶權,進行相互間的拼搏來證明誰是真正的勇者。

    象棋。

    象棋已有兩千年多年的歷史。很多人把棋盤的對弈看做是實力的考量,也是屬於古人修身養性的活動。象棋不僅能夠開發和啟迪人們的思維,還可以鍛鍊自我的辯證分析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時豐富了文化生活,也因此深受普羅大眾的喜愛。

    結束語:

    古人的娛樂專案實在是數不勝數,我估計寫個一年整都折騰不完。普通百姓家常裡短和信仰為上。達官貴人琴棋書畫、古玩玉器。吃喝玩樂樣樣精通。

    原文盜搬者必究其責。

    感謝各位看官的賞閱。

  • 6 # 快樂的人22030

    古代茶餘飯後都怎麼消遺時間呢!舊社會跟現在做比較,那才叫錯了十萬八千里,往年人們生活艱苦,聊聊笑話,講講男歡女愛的趣事,打鬧玩耍吧!在不就散步旅遊,再不就摔跤子,反正是有樂子都拿出來吧!總而言之,比比新時代,那時要玩得也沒現在的花樣多吧!

  • 7 # 有思想的企業家

    消遣方式很多!因時代、因人性、因權勢、因追求,各有所愛!吟詩作對的,喝酒划拳的,寒窗苦讀的,風花雪月的,習武健身的,研佛修道的,琴棋書畫的,紡織女紅的,當然還有造人的!

  • 8 # 大鵬單機遊戲

    古人的娛樂生活並不乏味,甚至可以說是多姿多彩,有的流傳至今仍然影響著人們的娛樂生活,比如牽鉤、蹴鞠、雜技、歌舞、戲曲等,都是從古代演變而來的,依舊被現代的人所喜愛。

      牽鉤---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種遊戲叫牽鉤,據說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次與越國在長江打仗,著名的木匠魯班,為楚國設計了一種叫"鉤強"的武器,使楚國人前進容易,後退比較難;越國人在下游,要前進比較難,後退較易,這種"鉤強"就使楚軍可以用來鉤住越國的船隻進行廝殺。出於實戰需要,牽鉤便在軍隊中用來作為軍事訓練的專案,相互對拉,後來演變為娛樂遊戲在民間廣泛流行。

      牽鉤在唐代改稱拔河,沿用至今。據記載,唐中宗、唐玄宗都曾多次主持過拔河比賽,有一次,參加的人數竟達千餘人。當時有一位河東進士叫薛勝曾作《拔河賦》一篇,記錄了這一壯觀的場面。

      蹴鞠---

      蹴鞠就是我們今天的足球運動。"蹴"即用腳踢,"鞠"系皮製的球,又稱"毛丸",外表是皮,裡面塞上毛或其他東西。《史記》和《戰國策》最早記錄了足球運動的情況,據記載,在當時的齊國故都臨淄,蹴鞠就已發展成一種成熟的娛樂方式,而且在民間廣為盛行。

      秦統一六國後,蹴鞠運動一度沉寂。西漢建立後,又復興盛。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就很喜歡觀看蹴鞠運動。《漢書》記載,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蹴鞠比賽,寵臣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鞠客",類似於今天的球星。可見,在當時蹴鞠運動的興盛。並且在漢代還出現了研究這項運動的專著---《蹴鞠二十五篇》,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書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體育專業書籍。

      唐代在制球工藝上有兩大改進:一是把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的形狀更圓了。二是把球殼內塞毛髮改為放一個動物尿泡,"噓氣閉而吹之",成為充氣的球。據世界體育史記載,英國發明吹氣的球是在十一世紀,比我國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時間。唐代的球體輕了,可以踢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並且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門的,以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稱為"白打"。

      宋代蹴鞠基本沿襲唐代風格,深受人們喜愛。蹴鞠運動直到清代初年,清政府提倡滿族傳統體育,才漸漸衰落。

      角抵---

      角抵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競技類活動形式,它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據《述異記》記載,上古時的蚩尤民族頭上長著角,耳鬢旁長著劍戟。他們在與黃帝打仗時,就以頭上之角抵人,敵方對此很難防禦。這種所謂的"以角抵人",其實是一種類似現在摔跤、拳鬥一類的角力活動,透過非常簡單的人體相搏來分出勝負輸贏。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禁止民間私藏兵器,作為徒手搏鬥的角抵興盛起來。秦漢時期,角抵活動非常盛行,但當時的角抵已不再是一種爭鬥相搏的手段,而變成為一種帶有一定表演成分的遊戲活動。

      晉代角抵出現了另一名稱"相撲"。到了唐代,相撲、角抵二名稱並行,其特點還是賽力性的競技,且多在軍中進行。後傳入日本。相撲在民間盛行是到了宋代以後。北宋首都開封每年都舉行一兩次相撲比賽,並且成為一種流行娛樂表演節目,甚至出現了女子相撲。

      雜技---

      雜技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原始社會就已經出現雜技的萌芽,人類生活、原始宗教、上古樂舞都對雜技的起源產生影響,早在幾千年前的商代和西周時期的樂舞中就含有雜技表演。

      雜技藝術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雜技在漢代稱為"百戲",隋唐時叫"散樂",唐宋以後為了區別於其他歌舞、雜劇,才稱為雜技。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很早就有關於雜技的文學記載了。《列子.說符》就介紹了民間曾有在空中擲投五劍、七劍的表演。

      漢武帝劉徹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特別喜歡雜技藝術。在《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漢武帝為了誇揚國家的富庶廣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召集了許多外國來客,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和賞賜典禮。在宴會進行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雜技樂舞節目。節目中有各式角抵戲的表演,七盤和魚龍曼衍,還有戲獅搏獸的馴獸節目。這些奇技異巧,場面盛大的演出,使四方來客大為驚歎,深服漢帝國的廣大和富強。達到了漢武帝誇示帝國昌盛富庶,吸引西域諸國結好漢室,共同對付強敵匈奴的外交政治目的。

      雜技到了唐代又有發展,當時許多著名詩人的詩中都有反映。白居易的新樂府《西涼伎》中有描寫"舞雙劍,跳七丸,嫋巨索,掉長竿"的詩句。唐代雜技出現了許多技藝高超而美豔動人的女雜技藝人。《獨異記》中記載著一位女藝人能頭頂長竿載十八人而來回走動。正是有此種神技,唐代達官貴人的出行儀仗中往往以載竿雜技表演為前導。最典型證明是唐代敦煌莫高窟中壁畫《宋國夫人出行圖》中就是以"載竿"為前導的。出行儀仗中雜技樂舞表演,既有顯示豪奢氣派之意,亦有與民同樂之好。

      明、清兩代是中國最後的兩個封建王朝,雜技與舞蹈等傳統表演藝術很少在宮廷演出。特別是雜技更被視為不入流的玩藝,宮廷中基本沒有雜技演出的記載,只有明憲宗"行樂圖"中有雜技表演的形象。

      戲曲---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戲曲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儺戲,到秦漢時期發展成為優戲,圖中您看到的是一組漢代的俳優俑銅鎮,"優"是最早的由貴族豢養起來的職業演職人員,他們都由男性充當,俳優是優的一種,以幽默表演為主,擅長滑稽諷刺。元代時,中國戲曲藝術發展到成熟階段。到了清代,地方戲曲迅速崛起,其中程度最高、最具影響力的是京劇。除此之外,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還有越劇、豫劇、川劇、秦腔、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

      山西的代表劇種為山西梆子,按照形成時間和流行地域不同主要分為四種,即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其中蒲州梆子流行於晉南地區,時間上最古老。

      古人的娛樂活動還有很多,比如放風箏、打獵、投壺、下棋等,它們不但豐富了古人的生活,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厚的娛樂文化。

  • 9 # 使用者2313350616488

    別說古代了就說我們小時候七十年代:小孩子們平時格房子跳牛筋、打六磚鬥火花、扇噠子等,過年蘇錢道跳白果等。男人喝小酒吹牛逼下大雨了就連夜到水溝抓魚摸蝦回來一家改善伙食,過年打打小牌。女人晚上最莘苦了燈下做針線,特別到年關全家每人一雙千層底的布鞋都出自她們的雙手。

  • 10 # 王萬能

    1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2-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3,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4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古人就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簡單快樂

  • 11 # 賢者ws

    這個問題再遠的古代,咱們不知道,但是近代的聽父輩和爺爺輩們常說,老一代的人,老百姓是不允許談論國家大事的,那麼也就嘮嘮家長裡短,春種秋收的農家事兒,聊聊哥們兒,爺們兒的情誼僅此而已。

  • 12 # 曉風殊月

    古代茶餘飯後,無現代網路,文人聚會聽曲歌舞,傳花吟詩,賞月作賦,各種聚會,文筆酒會,有時約會,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逢年過節,社祭,廟會,上元節,香車寶馬,鼓樂喧天,婦女出遊,平常則待字閨中。

  • 13 # 郭洋嘉

    一個村裡,或多或少都會有幾個喜歡擺龍門陣,說典故的人,我的爺爺就是這樣的老人,他曾說過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一直在我心裡:話說當年曾有一位舉人,進京趕考,去到京城客棧住下等待,這期間有一人手舉竹杆,竹杆上橫掛了一件衣服,整天都在大街小巷到處走動。這位趕考的舉人在客棧等了好多天,都沒有等到考試的通知,等的不耐煩了,就問店老闆,今年是怎麼回事啊?到現在都沒有出題?客棧老闆聽了回答說:“題目不是早就出了嗎?難道你還不知道?”。

    總結一下:世上看起不是很聰明的人,有時候還真難說。

  • 14 # 馬德才

    其一是,富貴人家一天就享受著歌舞什平的時間。

    其二是,文人墨客們飯後就以琴棋書畫會友來打發時間。

    其三是,住在城鎮裡的普通民眾飯後就去聽聽戲,看看雜耍,逛逛商鋪,打打長牌等等去打發時間。

    其四是,鄉下農民,那時以農耕為主,農民是社會的主體,也是社會中最底層和被壓迫的人。他們白天機本沒有空閒時間,最多也就晚飯後聚在一起訴訴苦和吹一下聊齋。(因為那時的人都很迷信,所以講鬼故事都很繪聲繪聲。)

  • 15 # 遙哪兒亂逛蕩

    有躬耕田畝者,有苦讀書海者,有孜孜習武者,有長河泛舟者,有邊疆驅敵者,有長歌山間者,有高踞深宮者,有踡臥寒屋者,有…………人間百態千姿萬種,此方為大千世界……

  • 16 # 其實不懂丶

    他們的休閒時間是很豐富多彩的,遊戲有陀螺、毽球、跳繩、迷藏、鞦韆、風箏等等,文化娛樂有聽戲、練武、看書、玩牌(柳葉、塞子)等等。

  • 17 # yiyi不倒翁

    老百姓找零活幹,當官的去妓院,去戲院子,去賭場;不得志的文人,尤其是唐朝,宋朝的文人就寫詩,販賣憂愁,高興時,慷慨激昂;悲傷時,哭哭啼啼……看到一顆歪脖子柳樹也大發感慨;看到一顆小草也描繪得惟妙惟肖;而且對月亮和小水灣的水也情有獨鍾,他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被禁錮著,想掙脫掙脫不開,像困獸一樣,會仰天長嘆,發出哀嘆和怒吼,把全部精力用在文字遊戲之中,還自命不凡,以此博得大家的同情,留下幾首對人類進步起不了多大作用的歪詩,在飢寒交迫中了卻了自己的一生。

    到了明清時期,這些文人墨客已經厭倦了寫怎麼理解都行的詩歌了,開始寫白話文小說了,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但還是比較隱晦的,怕文字獄。

    總之,在古代,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茶餘飯後的消遣方式是不同的。茶餘飯後幹什麼也反過來說明了不同人的不同層次與地位。

  • 18 # 青花瓷老五

    我想大致有以下幾種打發時間的方式吧:

    首先說農民,農民的生活一般都是男耕女織。男人早出晚歸忙耕種,所謂“鋤禾日當午,粒粒皆辛苦。”

    晚飯以後應該睡得比較早。女人侍奉老人,洗衣做飯帶孩子一樣不輕鬆。晚上可能會熬夜織布,紡紗,縫衣服。我小的時候,我母親就是白天工作,晚上在油燈下縫衣服做鞋的很辛苦。

    再說一說讀書人,一是為著功名光宗耀祖,二來也是夜深人靜方便學習。有一句詩說“數間茅屋閒臨水,一盞秋燈夜讀書”,說的就是這個。即使現在,我們也是更多的人喜歡在夜晚來安靜的讀書。

    再有就是喝酒,下棋,練武,彈琴,論劍,以及聽小曲,會朋友等等。其中比較熟悉的李白,晚上去會汪倫,有詩為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還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等等恕不多說了。

    聽小曲聽得最明白的《琵琶行》,還有那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不吹蕭”!

    當然還有約會這件大事不能忘,不妨說一說比較著名的約會。就是宋徽宗他老人家和李師師的約會,也就有了那首著名的“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箏。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

    只是可憐了周邦彥這位大哥,因此被趕出了京城[捂臉][捂臉]

  • 19 # 新疆有料

    只能穿越到古代看一看。因為階層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與風俗等的不同,同古代茶餘飯後的消遣是難一致的。如果一致,除了清代與民國茶餘飯後吸大煙,那就一致有茶餘飯後男人吸旱菸,女人縫補紡棉麻線。還有茶餘飯後沒男人洗碗搞衛生,都是女人忙裡忙外。

  • 20 # 洞庭湖邊一浪子

    我們是現代人,茶餘飯後娛樂消遣方式可以豐富多彩。但在生產力低下文化娛樂設施匱乏的古代,茶餘飯後的消遣方式應該很單調。平民百姓聊天侃大山應該是一種,男人哼幾曲鄉間小調,女人們繡花做鞋墊等針線活也是一類消遣。

    至於古裝戲裡的那些權貴家的娛樂消遣,我想在等級森嚴的古代,不會有如今社會那麼開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女兒嫁個像你一樣的男人,你會同意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