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燦禹珠寶

    一、諸葛亮的“觀其大略”讀書法

    諸葛亮隱居荊州隆中之時,與穎州石廣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並一起拜師遊學。其他三人

    讀書學習“務於精熟”。諸葛亮讀書卻與諸生不同,他他沒有鑽進書堆,死記硬背,而是泛讀大

    概,擷取精華。

    二、陶淵明的“會意”讀書法

    晉代文學家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曾寫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讀書時注意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

    三、蘇軾的“八面受敵”讀書法

    蘇軾在他的《又答王庠書》裡,介紹了他首創並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他說:“書富如入海,百貨

    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並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為書籍

    豐富地如同在海洋中遨遊。人的精力,不能夠全部收取看盡。只要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書就行。

    四、鄭板橋的“精當”讀書法

    清代書畫家鄭板橋的“求精求當”讀書法中的“求精”,是讀書要有選擇,選好書,讀精品;“求

    當”就是恰到好處,要適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

    五、錢鍾書的筆記讀書法

    錢鍾書先生淵博、古文功底之深厚、著述中引用之廣博。常人所不知的是,錢鍾書的博學,不僅與

    他的天才有關,更與他的勤奮有關。據錢鍾書夫人楊絳回憶,錢鍾書做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大學圖

    書館讀書時養成的,歷時十餘年的時間。

    擴充套件資料:

    閱讀方法是理解讀物內容,從中接受資訊所採用的手段或途徑。有不同類別和層次。

    1. 綜合類,有朗讀法、默讀法、精讀法、略讀法、速讀法等;

    2. 分項類,有解詞、釋句法,文章結構分析法,文章中心思想歸納法等;

    3. 與思維方法結合,有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歸納和演繹閱讀法等;

    4. 閱讀筆記方法,有劃重點、寫標題,編寫讀書提綱,寫讀後感及讀書心得等方法;

    5. 按文體閱讀,有散文閱讀法、小說閱讀法、詩歌閱讀法、劇本閱讀法、科技文閱讀法等。

  • 2 # 康康的西居筆記

    一、朱熹:循序漸進法。

    “或問讀書之法,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漸進”。這是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在《讀書之要》中提出的基本讀書方法。朱熹對此方法作了詳盡的解釋:以兩本書而言,則“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本書而言,則“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他還要求:“未及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

    為什麼要循序漸進呢?朱熹以生動的比喻說,“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處,不知自低處不理會,終無至高處之理。”

    朱熹的這個主張說明,讀書要選定一個目標由淺入深,從最基本的書讀起,讀通一本然後再讀另一本,讀通一節然後再讀另一節;而不能不分主次先後,雜亂無章地亂讀一氣。只要做到循序而漸進地讀書,就會收到“意定理明,而無疏易凌躐之患”的效果。《弟子規》中將這種方法概括為“此未終,彼勿起”。

    二、梁啟超:注意法。

    梁啟超是我國近代的社會活動家和大學問家,寫過《讀書法》、《治國學雜話》等文章,專門論述讀書方法和治學方法的問題。

    他說:“昔人常說,好打燈謎的人,無論看什麼書,看見的都是燈謎材料;會做詩詞的人,無論開啟什麼書,看見的都是文學句子。可見注意哪一項,哪一項便自然會浮凸出來。這種工作,起初做時是很難,往後就很容易了。……最初的方法,最好是指定幾個範圍,或者作一篇文章,然後看書時,有關係的就注意,沒關係的就放過。過些日子,另換題目,把注意力換到新的方面。照這樣做得幾日,就做熟了。熟了以後,不必十分用心,隨手翻開,應該注意之點立刻就浮凸出來。讀一遍,專提一個注意點;讀第二遍,另換一個注意點。這是最初的方法,其實也是最好的方法。幾遍之後,就可以同時有幾個注意點,而且毫不吃力。”

    梁啟超所提倡的“注意”讀書法,對我們是很有啟發的。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書報讀了不少,可是閉起眼睛一想,腦子裡竟然“空空如也”,收穫不大,有時甚至是一無所獲。讀書的時間用去了,精力也耗費了,卻沒有什麼收益,這實在是不合算的事情。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細細分析一下,原來是讀書時腦子裡缺少一根“弦”兒。也就是說腦子裡沒有帶什麼問題,沒有明確的目的,所以書讀完了就如同過眼煙雲,留不下什麼印象。

    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梁啟超所說的“注意”二字。讀書時,你注意哪一項,哪一項便會自然地跳躍出來,映入你的眼簾,鑽進你的腦子裡。

    梁啟超告訴我們,讀書時圍繞著一個題目,與此有關係的就注意,沒關係的就放過。隔一段時間,再換一個題目,將注意力轉移到新的方面來。這樣讀書就像在海灘上拾貝一樣,每次都能拾到幾枚自己需要的、漂亮的貝殼。

    三、毛澤東:高誦恬吟法。

    毛澤東同志青年時代讀書時,往往“採取"高聲朗誦’和"密詠恬吟’相結合的方法。每讀一文,總是反覆誦讀、吟詠,用心領會它的意義、氣勢、節奏和神味”。

    高聲朗誦,就是要大聲地朗讀;密詠恬吟,就是要靜靜地吟詠品讀。將高誦與恬吟結合起來,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高誦便於記憶和提高演說能力。許多老一輩的學者都有這樣的經驗:年輕時學習一篇文章,高聲朗讀幾十遍,就可以終生不忘。恬吟便於思索,細細地品味一篇文章,不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而且能夠更深刻地領會氣勢、節奏、神味。

    正因為高誦恬吟讀書法有諸多優越性,所以古人都是以此為樂的。宋朝有個“漢書下酒”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說的是宋人蘇舜欽住在其岳父家中,每天晚上都要喝一斗酒。他岳父覺得奇怪,於是就偷偷地從門縫中往裡看。原來蘇舜欽正在朗誦《漢書·張子房傳》。當讀到張良狙擊秦始皇誤中副車時,他不禁拍案叫道:“惜乎擊之不中!”〔意思是可惜沒有擊中。〕遂斟了滿滿一杯酒,一飲而盡。當讀到張良對漢高祖說:“此天以臣授陛下。”〔意思是我來輔佐皇上,這是天意。〕蘇舜欽又拍案道:“君臣相遇,其難如此!”又喝了一大杯酒。他的岳父看到這裡,忍不住開懷大笑道:“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誠不為多也。”

     

  • 3 # 枇杷哥vlog

    首先讀書我覺得得有興趣,有興趣才能讀好書……讀書方法有很多種,你可以看看胡適先生寫的一些書籍,他裡面有介紹一些讀書的方法,他說讀書: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言必有證的讀書方法。同時他讀書要求大家要準備一下讀書工具,比如字典,相關文史資料以備研究。

  • 4 # 藍天無垠666

     ̄、加緊學習,抓往中心,寧靜勿雜,寧專勿多——周總理

    二、五到:

    魯迅小時後讀書,為集中注意力,他時常要求自己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腦到。

    並把這五到寫在一張書籤上用以自勵,這種學習方法至今被人們傳為佳話。

    ——魯迅

    三、科學幻想之父儒勤.凡爾納,為了寫出更好的科學幻想小說,在平時收集資料時做到“五多”。

    即:多讀、多想、多比、多用、多記。

    他為了寫作《月亮探險記》就認真閱讀了五百多冊圖書資料。

    他一生中共寫了一百零四部科學幻想小說,光讀書筆記就寫了兩萬五千多本。

  • 5 # 佩玉的爸爸

    古人的讀書方法一曰讀二曰抄。

    讀的故事我們就可以看曾國藩老師小時候的一個典故,當然這個典故無法得知是真是假,我們只是來描述一下這種形式的存在。

    一位樑上君子,寄希望於在曾國藩的書房裡面偷一點東西,於是他握在書房的每一個角落,或者是在牆外,曾國藩一夜讀書結果讀了一夜也沒有渡會,甚至無法背誦,而小偷聽了一夜之後,已經爛熟於心,最終這位小偷實在是忍不住了,跳出來戲弄了曾國藩,然後朗朗的把曾國藩讀了一夜的書背了下來。

    故事雖然簡短,也提示給我們一個問題,也就是說古人的讀書基本上是要出生的,我們現在讀書中所謂的默讀,在古詩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四書五經,我們所見到的一些古老四書的讀書方法,都可以用朗朗的讀書聲來形容。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需要關注的就是一個讀書到底是默讀還是出聲,知識爆炸引起了我們一種錯誤的感覺,就是讀書要快,知識才接受的快,但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不出聲的讀書其實和不用心的讀書是一致的。

    抄書的故事我們就從班固開始吧。

    喜歡抄書的人不在乎抄書的內容,而在乎抄書的時候,能夠與古人進行心靈相通的一種體驗,中國人讀書向來講究的就是心有靈犀,我們如古人對話,其實就是透過文字進行的對話,很多時候我們讀書就是讀一些經典的書,而不是一些花邊的書,更不是一些無病呻吟的雞湯文學,這些不能夠引起我們知識的增長,人生閱歷的豐富,思維方式的增加。

    當然抄書也是一種淨化人的心靈的問題,很多人抄書,或者在抄書過程中練習書法的過程,更多的體會在。抄寫佛經的一些內容上,這一點由於本人對於這一點是不太認可,所以說只能是提供一個簡單的例項而已。

    我想古人讀書也就是這兩個方案,一曰出聲大聲讀;二日用心靜心抄。

  • 6 # 三點文墨

    全文1200字,閱讀需要兩分鐘。

    人類有文字記錄起始就有了知識的傳承,知識的海洋浩瀚如煙,各種文化著述更是參差不齊;在當今日新月異、知識大爆炸的社會如何接受新的知識並加以利用,我們可以借鑑一下古今名人的讀書方法。

    新時代文豪魯迅的讀書筆記

    泛覽。魯迅先生說:“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麼,總要拿來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讀幾頁內容。”

    他認為這種方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壞書的欺騙,還有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增長知識等好處。

    專精。在以“泛覽”為基礎,選擇自己喜愛的一門或幾門,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則,讀書雖多,終究還是一事無成。

    魯迅先生18歲在洋務運動中所建立的西洋學堂接受教育的時候,讀了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作的《天演論》,使得先生明悟了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併為之奮鬥了一生。

    活讀。魯迅主張讀書要獨立思考,注意觀察並重視實踐。他說:“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正是因為帶著獨立思考並與現實社會實踐的方法讀書,魯迅先生成為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在當時的年代成為了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梁啟超的讀書態度‘書宜雜讀,業宜專精’

    梁啟超先生告誡思成的這句“書宜雜讀,業宜專精”讓人受益無窮。

    梁啟超寫過《讀書法》《治國學雜話》等文章,專門論述讀書方法和治學方法的問題。

    他認為讀書分為三步才能得知書中三味,真正做到精讀一本書

    1、鳥瞰

    基本等同於魯迅先生的泛讀,即拿起一本書看一看序幕,從頭到尾的大略翻一遍,大體瞭解一下書的內容,瞭解書中寫的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並帶著這三個問題進入第二步。

    2、解刨

    所謂解刨,一就是在讀書的時候標記重點,覺得需要反覆研讀的地方打上重要符號,二就是讀書筆記,讀著有所感悟的地方要及時的將感悟寫下,三就是摘抄經典的語錄以方便引用。做完以上解刨的三點後就要學以致用,進入第三步、融會貫通。

    3、會通

    在將書上的知識全面瞭解之後,讀書的最終目的就是產出自己的知識,形成自己的理念與觀點,提升自己的能力。第三步中想要掌握一本書並且加以運用的話,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同別人一起對書本的內容進行討論和提問了;透過與別人對同一本書的討論和提問發現自己的不足,拓展思路,最終成為自己的知識。

    毛主席的“一庭花草半床書”

    毛主席談讀書問題:讀書應先博後約,博學是基礎;在博學之後,就應該返回精專,由博而返約。

    毛澤東主席一生酷愛讀書,讀書時終身的一大嗜好;據統計毛澤東中南海故居存放主席生前讀過的圖書十萬餘冊,內容涉獵廣泛,文史、哲學、軍事、科學,古今中外,無所不至。

    在如此廣博的讀書基礎上,

    毛澤東自己說,《共產黨宣言》至少讀了100遍。

    《資治通鑑》讀了17遍,每讀一遍,都獲益匪淺。

    《紅樓夢》讀一遍不行,最少看三遍,不看三遍沒有發言權。

    毛澤東逝世前的一天,昏迷中醒來要的書是他萬年最喜歡讀的《容齋隨筆》。

    這位偉人,幾乎是在他的心臟停止跳動的時候,才結束了他一生的讀書生活。

    我們大部分人都不能像這些名人偉人一樣成功,也有可能一生都不能達到他們的高度,但是不妨礙我們在通往知識的聖堂之路上借鑑他們的讀書方法;

    選擇對自己有用的書精讀,選擇自己喜歡的書雜讀,選擇自己專業的書硬讀。

  • 7 # 啟瑞人文歷史

    讀書沒有方法,老老實實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就行了。關鍵在於自己多思考和多做筆記,對於不懂的問題在生活中多悟。讀書不能只信書,書是培養一個人獨立思考的精神,對於不同的書就有自己不同而且深刻的認識。舉個例子,海德格爾初期視同胡塞爾為自己的老師(也許不是我們所想的視同其為老師,可能在他看來只是他的朋友),在自己有了較成熟的想法後,甚至諷刺挖苦胡塞爾在哲學上的見解。

    以上是我所想的,當然,鑑於目前市面上特別是文軒裡銷售的書籍大多為商品書籍,比如心靈雞湯成功勵志管理攻略,如果你所說讀的書就是這類書,可以對我的答案選擇無視。

  • 8 # 起心動念皆因果

    天下蒼生會因為環境的不同而產生善或者惡的行為,動物尚且如此,人類也不例外。 由此可見,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大,因此,我們應該遠離邪惡的環境。

  • 9 # 李撒歡

    各種各樣的名人讀書方法實在是太多了。

    記得之前看過馮侖曾經分享過他的讀書方法。馮侖絕對是一個鬼才,既能從商,文化水平也很高。

    之前很早的時候就讀過馮侖的《野蠻生長》。其中對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沒有是非。包括講商業圈子的一些事,都讓人很有啟發。比如,有些老闆有錢了,就喜歡追女明星。這種都是大忌。

    那馮侖是怎麼讀書的呢?

    ①挑著看

    不再是從頭第一頁,慢慢的翻到最後一頁這種讀法。而是直接去看書中的論點,看看開頭和結尾就行了。

    原因就是馮侖讀過太多的書,很多知識其實都已經知道了。主要是找差異。

    如果再開頭和結尾能看出不一樣的知識點,就會再細緻看中間的內容。如果是自己已經知道的知識點,就沒必要細緻的讀了。

    所以,這種閱讀方法速度非常快。

    ②知識點的串聯

    跟很多人只看一本書不同。

    由於馮侖已有的知識積累,會首先看這本書想要解決什麼問題。

    自己腦海中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是什麼?

    然後把自己腦海中的答案和這本書的答案進行對比,對比相同點和差一點。透過對比的方式就能迅速把握到知識點的精髓。

    而且對比不同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大幅壓縮需要記憶的資訊量。

    比如,同樣是一篇枯燥的政府檔案,別人可能看半天都看不明白這次的重點是什麼。而馮侖則會把之前的檔案也找出來,去對比,這次檔案跟之前檔案的差異點,表述方式不同的地方在哪裡。而這些不同就是這次政策的核心點。

    這樣讀書的效率又快又好。

    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感興趣的讀書主題是不一樣的。

    比如,在上學的階段,可能更喜歡看故事,讀金庸小說,看江湖上的事情。等到工作以後可能就需要看更多工作相關的書,工具書之類的。

    馮侖提到他目前主要看兩類書:

    一類是滿足好奇心的。

    比如,講劊子手如何在斷頭臺上使閘刀,這種比較小眾的知識。容易激發人好奇。

    另一類就是跟公司的事、社會的事情,以及在琢磨的事情有關。

    比如,馮侖一直在做房地產,所以對於未來城市的規劃,智慧城市非常感興趣。這個主題是他持續關注的重點。也會不斷跟圈內的朋友交流最新的進展等等。

    總結:

    馮侖目前讀書主要是三點,一個是挑著看,找差異化的知識點,從而快速的讀書。

    第二點就是知識點的串聯,知識不是零散的,而是能有機的聯絡在一起。透過看作者的想要解決的問題,聯絡自己已有知識的答案,進行對比差異,從而獲得新的知識點。

    第三點就是閱讀的主題,主要是滿足好奇心以及跟自己公司的事情相關的主題為主。

  • 10 # 雲鶴凌空

    讀書的方法有多種,目的不同,方法不同,年齡不同,方法也不同。

    我可以把我自己的讀書方法介紹給題主,不過,我必須首先申明:我不是“名人”!我只是想將自己讀書的做法和體會說出來,跟題主分享。

    我讀書一般分為三種:床頭書、茶几書、桌上書。

    一,床頭書。

    中午睡午覺之前,看二十分鐘,晚上睡覺前,半小時。主要是知識類的書,增長知識,豐富自己。看這類書可以不必太動腦筋,看過之後,也不一定非要記住,記得多少算多少,日久天長,看得多了,自然就“厚實”了。

    二,茶几書。

    平時閒來無事,看幾分鐘,十幾二十分鐘均可。主要是開闊眼界,新聞、美文、事件分析等等,充實自己的頭腦。

    三,桌上書。這類書是看書學習的重點,放在書桌上,坐下來,沉進去,慢慢看,細細想。這類書主要是專業方面,以及與專業相關的書,既求寬,也求深。比如語文教師,除了文學類的書,還要多看科學技術方面的書,因為你得給學生講科技文,論說文。再比如教育學,學派很多,各有側重,各有所長,兼收幷蓄;學習心理學,青少年心理學,學科心理學,交際心理學等等。當然,還有古今中外的典籍,名人佳作等等,看得最多的,是作品爭鳴,文學評論,文學分析之類,爭取做到一篇文章(古代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一首詩歌,爭取無需藉助資料,能看出門道,看出精髓。

    讀書要做批註,特別是眉批,勤動筆,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同一個問題,別人是怎麼看的,怎麼分析的,如果時間許可,還應該寫書評。做讀書卡片,然後將卡片分類。這是最重要的。

    讀書學習,是一個人一輩子的事,儘可能多讀書,讀好書。但是,一個人,在幹事業的時候,業餘時間是有限的,因此,這個時候讀書,要分清主次,既要不斷地豐富自己,又要使自己有深度,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多讀書,不求甚解”,不是沒有道理的。

    到退休了,還得讀書,讀什麼書?讀帶孫子的書。時代不同了,社會發展了,孩子也會不一樣,孩子的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等等,都可能不一樣了,要與時俱進。

    我記得在我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父親便對我說,書讀到你自己肚子裡了,任何人都偷不去,“腹有詩書氣自華”!那時,後面一句不太懂,參加工作之後,慢慢地悟出了一些道理,也養成了讀書的習慣。

    如果說讀書有什麼方法,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將書分類,不能鬍子頭髮一把抓!

  • 11 # 涓葉

    成仿吾是我國當代的著名作家,他4歲開始讀書,記憶力很好。

    成仿吾一生酷愛讀書,並且有一套很好的讀書法。寫課堂筆記和讀書心得,是成仿吾多年養成的讀書方法和習慣,他讚賞徐特立的“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書格言。

    成仿吾喜歡在讀過的書上寫眉批。他讀過的書,都用小楷在書的上下空白處以及字行之間寫上眉批和提綱,密密麻麻,最小的字要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楚。

    而且幾乎將全書逐字逐句都用紅筆和黑筆接上圈點、單槓、雙槓、三角、叉等符號,凡是書中比較精闢重要的內容,他總是用濃圈密店,甚至圈上加圈,點上加點。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成仿吾讀書的認真刻苦和獨立思考的精神。成仿吾這種在讀過的書上進行圈點批註的讀書法,使他對書的內容理解得更加深刻,也促進了他對書本內容的思考。

    這種讀書法可以用在預習中和課堂筆記中。就是有很多一線教師都會推薦給學生的最簡單最常見的一種符號預習法和筆記法。

    一位特級教師在談到學習時曾經說過:“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不要只是看教材,看的時候手裡可以拿一支筆,隨手把自己疑惑的、思考的、體會的東西記錄下來,在課本上做一些簡單的記號。

    例如你覺得語言優美的,或者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可以用波浪線畫出來;把影響事件發展的關鍵人物和事件用三角號標出,不認識不理解的生詞生字用省略號標記,然後使用工具書自行查閱。

    不理解,不好理解的文句可以用橫線標出,並在旁邊打上問號,這樣當老師講課時你就能有針對性的去聽課,對知識的理解就能夠深入細緻,印象更加深刻,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

  • 12 # 蟈蟈漫步

    01

    我們知道,古今中外的名人都自有一套讀書方法論,比如:陶淵明的“不求甚解”、諸葛亮的“觀其大略”、朱熹的“熟讀精思”,蘇軾的“八面受敵”,這些方法在很多講讀書方法的書中都提到過,用現代語言理解,陶喜歡泛讀;孔明喜歡略讀;朱熹喜好逐字逐句的精讀;蘇東坡則喜歡將一本書多讀幾遍,但每次讀的主題不同。

    在這裡,分享下蘇東坡的“八面受敵”法和鄒韜奮的“分層次閱讀”。

    02 蘇東坡-八面受敵

    “八面受敵”法的典故,源於一個讀書人向蘇軾請教讀書方法,蘇軾便分享了自己是如何讀書的。在這裡,就不摘抄原文了,大意是:書中內容豐富,而人的精力是很有限的,只閱讀一次呢,不能獲得全部,最好分多次閱讀,每次只關注一個主題,將這個主題研究透徹後,再開啟下一次閱讀,但下一次閱讀的主題和上一次不同,這樣閱讀了很多遍後,雖然比較費時間,但閱讀效果比略讀一遍要強很多。

    具體如何運用這個方法呢?蘇東坡舉了自己讀《漢書》的例子,他在讀《漢書》的時候,列了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財貨等主題,每次閱讀都只關心《漢書》中是如何講述當前主題的,比如,想了解《漢書》中是如何講述兵法的,那麼此次的目的只是關心書中涉及兵法的部分,研究完這一主題後,下回再換個主題,研究書中是如何說官制的。

    這個方法,運用到現代,我覺得特別適合讀單本經典名著,比如《紅樓夢》之類的,以不同視角多讀幾遍,收穫也大有不同。之前看到一本書叫《紅樓夢教你的10堂理財課》,是以理財的角度分析紅樓夢,雖然有點蹭IP的嫌疑,但視角值得借鑑。

    03 鄒韜奮-分層次閱讀

    三聯書店創始人-鄒韜奮,曾經分享過自己是如何讀書的:

    “特別為自己所喜歡的,便在題目上做個記號,再看第二次,尤其喜歡的,再看第三次,最喜歡的,一著偷閒的時候就常常看。”

    這個方法被稱作“分層次閱讀”,可以理解為,我們常說的泛讀、略讀、精讀。

    泛讀,就是隨意瀏覽,感興趣呢,就繼續往下讀,不感興趣呢,就中止閱讀。

    略讀呢,就是將泛讀時選出的書,通讀一遍。

    精讀,將略讀時選出的可以精讀的章節,逐字逐句閱讀。

    04

    《士兵突擊》中,許三多的團長對他說:

    "想到和得到之間,還有兩個字:做到!"

    僅僅瞭解方法論是不夠的,每個人的知識體系、閱歷都不同,名人的讀書方法也不一定適合我們,只有多讀、多實踐,才能根據名家的閱讀經驗,量身定製出我們自己的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從支援敘反對派挑起敘利亞戰爭,到準備撤軍,是否說明美在敘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