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炒米視角
-
2 # 南方的溼
應該來說主導的還是朱棣本身。本來朱棣兵權都交了,認命削藩了,是建文帝缺乏自己的政治主見和社會閱歷,四書五經並不能教會他做皇帝,他太信他的老師們,但他的老師政治權謀太差勁,只想要削而沒想好妥善安排,削藩削得赤裸裸,半年以莫須有連削五王,最嚴重的就是湘王闔家自焚諡為戾,讓朱棣明白建文帝耳根子軟有黃子澄他們說話是不見得念面叔侄之情的,想用親情打動人也得立馬能見到,而交了兵權後撲向燕王府的大網卻越來越緊,文臣們又不真是什麼正人君子,玩兒個什麼栽贓有理都沒嘴說去,全家性命危在旦夕到了懸崖邊上了,不想死必須反戈一擊了,所以設計騙取了寧王的兵權,以邊軍精銳和朵顏三衛騎兵起兵靖難。
-
3 # 鍾二
道衍和尚俗家名號姚廣孝,他天生就是一個亂世之人只為了造反而生。沒有他或許真的就沒有靖難之役。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選派和尚分給各個潘王講經說法,姚廣孝似乎早就有了自己的意中人那就是燕王朱棣。就在二人錯身的時間裡姚廣孝迅速推薦了自己,朱棣很好奇為什麼要跟隨自己,而姚廣孝當時的回答足以殺讓朱元璋他一百遍,他說要送一頂白帽子給大王,朱棣當時就震驚了,他清楚一個“白”加“王”是個“皇”字,就這樣二人以這種驚心動魄的方式見面了。
姚廣孝究竟有什麼本事呢?姚廣孝十四歲出家當和尚,但他這個和尚不好好吃齋唸佛卻拜了道士席應真為師,席應真也是一個奇葩,他不好好研究煉丹修道卻整天研究陰陽數學之術,這在當時絕對屬於旁門左道,科舉考試是沒有這些內容的。
不會造反的道士不是一個好和尚。他會謀斷、有韜略一直將造反視為己任,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他當初選擇朱棣可能也是提前算了一卦。
終於造反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姚廣孝已經六十四歲,對於一個老頭來說造反這個工作實在不輕鬆,但是姚廣孝的一生所學終於得以施展。四年後朱棣靖難成功,而姚廣孝卻不要錢、不要官,白天上朝工作晚上回廟唸經,還是如此特立獨行,讓人懷疑他真的是單純為了造反而造反,“黑衣宰相”果然讓人猜不透。
一個巴掌拍不響,而姚廣孝和朱棣就湊成了一對。他為朱棣策劃謀反、出謀劃策都是第一負責人,可以說兩人就是這樣互相攙扶一起走到了最後的勝利。 -
4 # 安平144796971
沒有這個離經叛道的姚廣孝,朱棣未必敢起兵篡位。那麼,建文帝的削藩,就會成功,漢族就不會在近三百年間,被龐大的宗室吸血,朱明虐我大漢三百年就不會出現。姚廣孝是大漢的千古罪人!
-
5 # 夏有涼風61
其實說歷史上,如“八王之亂”玄武門之變,靖難之變等,為世人所詬病,就是因族親內鬥,如果說玄武門之變是奪嫡的話,那靖難就是公然造反,道衍和尚“姚廣孝”在朱棣身旁就是主要幫兇之一,而造反和奪嫡是不一樣的,明建文帝是繼了位的正統皇帝,在行政施政上並沒有什麼過錯,就是因藩王勢力威脅到了皇權,削了五位藩王,“燕王朱棣”在“姚廣孝”及其請的方士的蠱惑下,陰謀造反,尤其是族親造反和異姓王造反又不一樣,可以說“姚廣孝”就是“亂臣賊子”一個,像“姚廣孝”這種顛覆朝廷的人,不管放在哪朝哪代也及其的危險,就算有“張良、諸葛亮”之才也為世人所不齒。靖難雖然成功了,但“姚廣孝”這個歷史人物,我呸。。。
-
6 # 喧囂平原
有史料記載,道衍和尚與朱棣的第一次見面是在馬皇后去世後,朱元璋決定選拔有道高僧侍奉諸位皇子。朱棣之所以選擇道衍和尚是因為那句“貧僧願意送頂白帽子給大王”。如果這段記載是真實的,那麼足以證明朱棣早有不臣之心。道衍不過是個推波助瀾者。
(道衍和尚)
古人都喜歡玩兒文字遊戲,拆字啦、合字啦什麼的。朱棣是藩王,“王”字上面加個“白”字,就是“皇”。
一般人要是聽到這句大逆不道的話,早就嚇得離道衍遠遠。而朱棣卻將道衍帶回北平,讓其做了慶壽寺的主持。
古代帝王擁有無上權力,不論你是叔叔、大爺,還是哥哥、姐姐,都得跪拜在帝王面前,宣誓效忠。可憐生在帝王家。或許,這也是皇子皇女的一種悲哀吧。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病逝。對於朱棣來說,心裡也是難過的。拋開骨肉親情,平日裡朱標對待弟弟妹妹也是很照顧的。對於這位慈愛大哥的逝世,朱棣絕對是傷心的。
傷心難過之後,朱棣開始興奮。大哥死了,雖說還有二哥、三哥,但總是離那無上權力以及擺脫悲哀又近了一步。
只不過,朱元璋不是這麼想的。朱棣是個好兒子,更是個不可多得的帥才,但是卻不是帝位繼承者的合適人選。
不久之後,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
我想,此時朱棣的心情是極其不好的。
三年後,老二朱樉死了。又三年,老三朱棡也死了。朱棣的心情越來越差。
如果朱標做皇帝,雖然不甘,但又不能不服。畢竟是自己的哥哥,長兄如父,而且論能力、威望都在自己之上。自己宣誓效忠,做一輩子藩王,也行吧。
可現在自己是諸皇子中最大的,不論能力還是功績都不是那個乳臭未乾的小子所可以比的。多年後,自己的老爹一旦不在人世,自己就要跪拜在這個小子面前。大家都姓“朱”,憑什麼我要在戰場上流血拼殺,而這小子卻舒舒服服坐在那高高在上的位子上,而且我還是他叔叔。
如果說之前朱棣只是抱怨,那麼朱允炆繼皇太子位就是朱棣密謀造反的開始。
回到題目,如果沒有道衍和尚,靖難之役一樣會發生。
(朱棣與道衍和尚)
朱棣已經決定造反,他不缺兵、不缺將、也不缺糧草,但他缺一個人,一個給他信心的人。說白了,就是一個能夠鼓動他的人,一個能給他出謀劃策的人。道衍的出現,正好彌補了這個空白。這就是像是我們去參加英語四六級考試,這是註定要去考的。如果這時有個人對你說;“沒問題,以你的能力一定能考過”,順便再給你點複習建議,那我們考過的機率會大大增加。
所不同的是,考試考不過,來年還能再考。造反的次數就一次,輸了就要賠光家底,順便搭上全家老小的性命。
道衍做主持實在是不稱職,因為他平常的活動地點不是在廟裡,而是在燕王府。誦經唸佛已不是他的主要工作,他的主要工作只有一件,就是勸朱棣造反。
道衍雖不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但也學貫古今、胸有韜略,而且懂權謀,厚黑學功底很深。他的抱負是“做大事”。這個“大事”,一定要“大”,但無所謂是什麼,造反也是可以的。
道衍為了自己的抱負,選擇了朱棣,甘願去做那個推波助瀾者。事實證明,他的眼光確實毒辣。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繼位。繼位後的朱允炆馬上開始著手削藩,周王、代王、齊王、岷王、湘王相繼獲罪。
道衍又跑去勸朱棣,這時朱棣問了句:“叔叔征伐侄子,萬一失去了民心,怎麼辦?”
人就是這樣,總是喜歡給自己披肩道德外衣。
道衍根本沒搭理那茬兒,直接回答:“我不知道什麼民心,我只知道天道。”
好吧,天道就天道。反了吧。
(靖難之役)
在之後的靖難之役中,道衍沒有上過戰場,基本都在北平待著,但很多重大的戰略決策都有道衍的影子。每當前方戰事膠著無法決斷或者戰事不利的時候,朱棣總是會寫信給道衍,道衍每次都會給朱棣一個滿意的答覆。
朱棣擊敗盛庸後,道衍建議朱棣不要去進攻或佔領城池,應該直取防守薄弱的南京。南京是關鍵,只要拿下南京,就大功告成。朱棣聽從道衍的建議,在淝水、靈璧擊敗南軍,直接渡江進攻南京。之後,沒費多大功夫就拿下南京。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道衍和尚被拜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恢復姚姓,賜名廣孝。
-
7 # 黑句本
推手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
道衍和尚是明初的一個奇人,出生在蘇州的一戶行醫家庭,十四歲出家為僧,法號道衍。在他身上,儒、道、佛三家相融,極善吟詩作畫,與明初文壇盟主宋濂、高啟交往密切。但舞文弄墨的同時,道衍又向靈應宮道士席應真求教,學習道家的陰陽術數之學。
雖然披著和尚、文人的外衣,但道衍很早就顯露出了他的非同尋常處。
早年間,他遊歷嵩山古剎時,相士袁珙看到他,大為驚訝地衝他說:什麼地方來的寧馨胖和尚,一對三角眼,身形好似病虎,性情必定嗜好殺人!
道衍不但不怒,反而大喜,足見其骨子裡有著鐵、血、風雲。
朱元璋因為早年當過和尚,對佛教有特殊感情,於是讓禮部選一些精通儒學的和尚,到他諸位兒子身邊做隨侍僧人。
道衍在應試歸途中,賦詩懷古,抒發雄心大志:樵櫓年來戰血幹,煙花猶自半殘凋殘。五洲山近朝雲亂,萬歲樓空夜月寒。
同行的和尚宗泐(le)說他,好一個唯恐天不亂的和尚。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接受宗泐和尚推薦挑選道衍作為燕王朱棣的隨從,一同前往北平。
幾乎剛到朱棣身邊,道衍就扮演起了“如虎添翼”式的推手角色。
朱棣問他,你能占卜嗎?
道衍說,能。
說完道衍就從衣襟中拿出五枚太平錢。連擲幾下後,對朱棣說,殿下將在燕地做皇帝。
朱棣大聲斥責他:和尚勿謬說!嘴上雖這麼說,心裡卻暗自高興的厲害。
因為內在風雲合拍,朱棣名義上讓道衍兼任大慶壽寺住持,實際上大部分時間道衍都住在燕王府,充當核心智囊,積極策動朱棣做奪取天下的陰謀打算。
據野史記載,有一年冬天,朱棣在燕王府設宴款待道衍,酒酣耳熟時,兩人玩起了“對對子”遊戲。朱棣出上聯:“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道衍應聲對出下聯:“國亂民愁,王不出頭誰做主。”
上聯談天氣,亦是談風雲;下聯談朝政,亦是談江山。
好一個志在天下的“狼狽為奸”。
這麼說,道衍還覺得不過癮,他又對朱棣說,由我來輔助你,幫你帶上白帽子。
“王”上加“白”,“皇”也!
為了讓朱棣儘快下定奪取天下的決心,道衍在推波助瀾的手段上可謂是無所不用。
其中他和早先認識的相士袁珙唱的一處雙簧戲,是有名。
洪武二十三年,道衍將袁珙請來北平,為朱棣看相,預卜未來吉凶。朱棣也會配合,早早地把自己裝扮成侍衛,混雜在九個同樣裝束的侍衛裡,在酒館裡和袁珙見面。
袁珙一眼便認出了朱棣,當場跪在面前說:殿下何必如此作踐自己。回到燕王府,袁珙更是把帝王面相的絕佳說辭一股腦都用在了朱棣身上。
這份心照不宣其實大家都明白,不點破,作用大得很。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建文帝即位,鑑於分封各地的藩王們蠢蠢欲動,朝廷決定削藩,先從周王、湘王、代王、齊王、岷王下手。
道衍屢次秘諫朱棣起兵對抗朝廷。
朱棣有些猶豫,問他:民心向著皇帝,奈何?
道衍回答的相當牛叉: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說完這一套,道衍隨即把相士袁珙、占卜師金忠引進燕王府,一起力勸,以求讓朱棣相信,起兵是在替天行道。
朱棣終於下定決心,選拔將校,收羅各方異能之士。道衍不僅敢說天道,更有行天道的大才。
籌備時,他在燕王府後院巧妙練兵,挖掘地下室鑄造兵器,為掩人耳目,還特意造厚牆,放養大批鵝鴨,擾亂視聽。
一切準備妥當,朱棣決意起兵的那天,天空突然狂風大作,屋簷瓦片紛紛落地,嚇得朱棣大驚失色。
結果道衍一句話就扭轉了此等凶兆,他說:這是吉祥之兆,飛龍在天也!
正是因為有道衍反覆向朱棣灌輸替天行道的霸道說法,朱棣起兵時,便打出了名正言順的旗號,他的軍隊號稱“靖難之師”,軍事行動號稱“靖難之役”。
建文元年十月,朱棣率軍奔襲大寧,朝廷派大將李景隆乘機包圍北平。留守北平輔佐燕王世子的道衍,穩固防守,多次擊退攻城部隊,直到援軍趕來,內外夾擊,李景隆兵敗撤退。
甚為難得的是,之後朱棣率軍南下,道衍留守北平,雖從未親臨戰場,卻能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
朱棣圍攻濟南三個月,毫無進展,道衍派人快馬加鞭送去錦囊:“師老矣,請班師。”
攻打東昌大敗,大將張玉陣亡,朱棣灰心喪氣,打算停止軍事行動。在這關鍵時刻,又是道衍極力鼓氣,招兵買馬,再度出征,並給朱棣捎去關鍵之信:“毋下城邑,疾趨京師。”
無論是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還是西晉的八王之亂,在中國歷史上,藩王以“清君側”名義起兵奪權,在朱棣之前沒有成功的。朱棣能創造這一歷史奇蹟,他本人百年難遇,道衍和尚也是百年一遇。
因人是奇蹟,風雲才是奇蹟。
朱棣當上皇帝的第二年,授予道衍太子少師,恢復他的原姓姚,賜名廣孝。朱棣以帝王之身與他對話,從不直呼其名。
朱棣要他蓄髮還俗,他執意不肯;朱棣要賞賜他宅邸美人,他都婉言謝絕。
位高權重時,他仍長期居住在寺廟,上朝才換上官衣官帽,退朝仍是一身袈裟——風雲未起時,他何等世俗張狂;風雲已成後,他又何等明智脫俗。
-
8 # AUTUYG
總感覺姚廣孝與成昆有幾分神似,這個人有可能是朱元璋明教的什麼人甚至可能就是彭瑩玉或彭瑩玉的徒弟,朱元璋打壓明教大小頭目彭瑩玉失蹤了,彭瑩玉可是個能人。有這種可能,
-
9 # 謝金澎
如果沒有道衍和尚,很大機率就不會有靖難之役。
道衍和尚窮盡一生的主要工作,就是慫恿朱棣造反。你要以為他是貪圖榮華富貴?錯了,他就是覺得造反好玩。因為朱棣造反成功後,他是第一大功臣,他既不為官也不要賞賜,“是了拂袖去,深藏功與名”。
洪武十八年,道衍跟隨朱棣去了北平,在慶壽寺做住持。從這個時候開始道衍便不務正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勸說朱棣造反。直到道衍和尚六十四歲那一年,眼見身子骨離埋進黃土不遠了的時候。他念叨了一輩子的機會終於來了,那一年朱元璋死了。
朱元璋死了,道衍立即去找朱棣,闡述他的主張,道衍認為,朱元璋駕崩,老大、老二、老三都不在了,現在就是朱棣排行最高,最有實力,應該振臂一呼,接管天下。原本朱棣聽了這話,也不敢當真,笑一笑也就算了。
恰巧建文帝朱允炆在一幫書呆子慫恿下,腳跟還沒有站穩就開始強行削藩、奪叔叔們的封地和兵權,朱棣退無可退,還想再退,道衍又跑來裝神弄鬼,說明厲害,朱棣在他的成功保證下,才接受了道衍的主張,正式發起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的中途,朱棣原本也遇到過挫折而有些灰心喪氣,又是道衍這個老和尚跑來給他打氣出主意,讓朱棣堅定了信心,一路殺到南京,逼死朱允炆,殺了朱允炆身邊的一干書呆子還有一些真正的忠臣。
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授官給道衍,任命他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正二品),並且正式恢復他的名字,姚廣孝。此後姚廣孝的行為怪異起來,他白天換上官服上朝,晚上回廟裡就穿上僧服。他不但不要官,也不要錢。在回家探親的時候,把朱棣賞賜給他的金銀財寶都送給了自己的同族。
其實道衍本是出世之人,所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是他是一個奇怪的出家人,他有抱負,有志向。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貫古今、胸有韜略,總想做一番驚天動地大事來證明自己。正可謂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揹負殺名而行大義,不為取悅眾生而行小善,這就是姚廣孝的人生哲理。
-
10 # 西府趙王爺
這個和尚乃是一位奇人,關於道衍和尚的傳奇一生,我覺得完全可以拍一部電視劇,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和尚宰相》!
其實這個法號許多人應該會很陌生,不過他的另一個名字想必許多人都聽說過!
姚廣孝,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也是僧人宰相劉秉忠之後中國又一位和尚宰相(明朝沒有宰相了,只是其地位相當),明成祖朱棣最為倚仗之人,永樂王朝的建立,他居功至偉!,
姚廣孝本是醫家子弟,他們家族世代為醫,其祖父姚菊山和父親姚妙心都是當時有名的醫者。或許是醫者善心所致,姚廣孝年輕時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當然,他並不是敲鐘和尚,而是一代大家,他曾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精通儒釋道三教學說,在當時頗有聲望。
而這樣一個人,是如何與朱棣扯上關係的呢?
這還得提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髮妻馬皇后去世,諸皇子請求朱元璋挑選有道行的高僧到各自藩國,為皇后舉辦法事。道衍作為被挑中的僧人之一,被派往燕王朱棣封國,為慶壽寺主持。
二人因此而結識,在這個過程中,道衍逐漸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
當年朱元璋身死,朱棣想要回京奔喪,然而朱元璋死前留下遺命,燕王朱棣不許渡江進香,所有藩王不能擅自離國。朱棣想要硬闖,雙方在江畔劍拔弩張,是道衍勸阻了朱棣,否者當時的朱棣應該就已經囚於南京了。哪還有什麼靖難之役!
提到靖難之役,道衍的功勞可是最大的,從開始主張謀反到成功,這中間一系列的環節,都是他在謀劃。同時在這場叔侄大戰中,道衍雖然坐鎮北平,但卻能運籌帷幄於千里之外,多次幫助朱棣走出困境,反敗為勝!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道衍,就不會有後來的明成祖!所以後來才會說,靖難之役的成功,道衍和尚是第一功臣。在朱棣登基後被封為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人稱“黑衣宰相”。
你很難想象,他一個出家人,本該超脫紅塵,不問世事,但是精於政治,通曉軍事,熟悉整套權利遊戲中的手段,簡直可怕。
更值得一提的是,道衍和其他俗世中人不同,他所做的這一切似乎與名利無關。輔助朱棣登基之後,他依然還是那個和尚,做的依然還是學問。修京城,編撰《永樂大典》,以身護佛,他還是最初的樣子!
-
11 # 談古論金
先說結論,如果沒有道衍和尚(姚廣孝),當然還會有靖難之役,朱棣造反,是朱允炆的激進削藩政策和朱棣本人的個性以及所具備的資源決定的,狗急還會跳牆,況吊睛白額猛虎乎?!
然而,如果沒有姚廣孝,靖難之役不會進行得這麼順利——其實靖難之役進行得當然也不能算很順利,這只是相比較而言。
這就回到第二個小問題:姚廣孝在朱棣身旁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通常認為,姚廣孝是朱棣的謀士,但是實際上姚廣孝在朱棣身旁扮演的角色要複雜得多。
比如,所謂『臣知天道,何論民心』不僅僅是獻計獻策,而是幫助朱棣下最後的決心;輔佐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對抗李景隆等敵軍,實際上姚廣孝才是真正的軍事主腦;在濟南城下久攻不下之時姚廣孝建議朱棣退兵,在東昌城下朱棣想要休整姚廣孝卻建議繼續進軍,說明姚廣孝是最核心的軍事決策者。
史書對姚廣孝的評價是所謂『定策起兵』、『首贊密謀,發機決策』、『智謀堪比劉伯溫』、『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對照上面的描述,可能還是相對片面的,或許可以這麼說,姚廣孝既是謀士,也是獨當一面的大將,總之是朱棣的主心骨。
回覆列表
靖難之役,道衍首功!完成了兩千年來中原王朝唯一一例和平時期,藩王透過造反,成功奪嫡的案例!
道衍和尚,俗家名諱姚廣孝,字思道,蘇州人。被稱之為“黑衣宰相”,他是一個出色的陰謀家,一個取得成就的政治家,還是一個儒釋道皆修者。《雍正王朝》中鄔思道的原型之一。(鄔思道的名字也是從姚廣孝的字裡面來的。)但是他比鄔思道更傳奇更厲害!
姚廣孝一生做了三件事:勸燕王造反;奉命監修永樂大典;奉命組織遷都北京。這三件事情對明朝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姚廣孝生於元至正元年(公元1335年),很顯然生不逢時,若早生20年,恰逢天下大亂,正可以實現其封王拜相的志向。然而等他長大了,天下早已太平。朱元璋像個殺神一樣鎮著,彷彿在說,年輕人,沒機會拉啦!
果然除了進京趕考,苦練八股文,似乎真的沒有任何一絲希望了。那自己苦學而成的陰陽術數、兵法奇謀、帝王心術豈不是都沒有用武之地了?當然做和尚還是有機會的,朱元璋就是從和尚做起的嘛!可是即便朱元璋給了一次機會,道衍和尚因為長得奇特,最終也無功而返。
但是馬皇后的死,再次給了姚廣孝進京的機會。這一次無論如何他不能再錯過了,在好友宗泐的幫助下,他跟隨燕王朱棣去了北京。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建文帝繼位。這一年道衍和尚64歲了,上天姚廣孝終於迎來了實現他畢生夙願的機會!北方的風沙本已經將一個年輕亢奮的心磨滅成灰了。道衍和尚早已經不是那個壯懷激烈的年輕人,而是一個沉著冷靜的老者。可是這次他興奮了,上天啊!你終於還是沒有放棄我姚廣孝,機會來了,燕王,我要送個白帽子給你。
而此刻朱棣肯定在認為這人莫非是瘋子吧,一開始挺牛逼,就忽悠我要給我個白帽子,結果一下沉寂16年,現在都快入土了,卻又開始發瘋,要給我白帽子。
但是很快事情的發展開始印證了道衍和尚的說法。建文帝繼位後,聽從齊泰、黃子澄等人的意見,實行削藩之策。很快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繼獲罪,被廢除藩國。
道衍和尚對燕王說,大難臨頭了,快反了吧!朱棣則非常猶豫,其實這可以理解,一個藩王造反,是沒有回頭路的,這個決心是很難下的。
可是道衍不遺餘力,你現在下不了決心,但是好歹也應該準備起來吧。燕王聽從了道衍的意見,同意道衍在燕王府後苑訓練兵馬,還修建厚牆環繞的地穴,打造軍器,用飼養的鵝鴨來掩蓋聲音。
道衍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推著燕王往造反的道路上走去。後來果然有人告燕王造反。燕王就不得不反了。道衍說我和世子守北平,你不能呆在北平等著被剿,你得打著“清君側”之名去京城奪位!
朱棣造反一造就是4年,這種煎熬沒人能夠體會,有時候實在太心累,想放棄了;貌似南京建文帝也投來橄欖枝。道衍大聲喝醒朱棣,“王爺,你這是在造反啊!沒有回頭路的啊!”
最終在無數次煎熬和思維定勢之後,在朱棣造反的第四年,在道衍“不要去攻打城池,應迅速直取京師”的建議下,朱棣繞開濟南,只取南京,最終奪嫡成功。
到這一刻可以說,沒有道衍,朱棣甚至都沒有造反的勇氣和機會;即便造反了,也沒有堅持下去定力;即便堅持下去,也找尋不到徹底勝利的方法!在整個靖難之役中,道衍對事態發展的預見性和對朱棣心理的準確把握,帶著朱棣突破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對建文帝內心的準確把握,使得朱棣一次又一次化險為夷;抓住問題的核心,直戳要害,畢其功於一役!在這短短的問答裡,無法徹底展開來講了,如果讓劉和平將這段歷史改編成一部40集的電視劇,應該也會成為一個經典!
終於一朝功成,道衍其實也和鄔思道一樣,希望功成身退,而不能。鄔思道選擇了”半隱”,而道衍選擇了”大隱隱於朝”!所以朱棣勸他還俗,他拒絕了,他白天上朝,晚上枯守青燈!道衍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對朱棣的忠誠,贏得了朱棣的信任。但此後的道衍更像是一個奉命辦差的。無論是奉命監修永樂大典,還是奉命組織遷都北京。一生孤苦一人,不積家財,最終得以善終!
永樂16年(公元1418年),道衍和尚(姚廣孝)病逝慶壽寺,被追贈為榮國公,諡號恭靖。朱棣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張廷玉的待遇),為有明唯一一人。結局似乎要好過鄔思道。鄔思道雖說後來在田文鏡處出逃了,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又能逃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