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言君工作室
-
2 # 魯遼一家親
歷史不能假設,變局無法猜想,只當談資而已。日本南下是為了東南亞石油,美日交惡也是東南亞石油。日本不南下會如何?首先,減小戰爭消耗,與當時中國政府妥協,退到東北。(當時,中日還是友好國家,並未宣戰)。全力對蘇備戰,從中國戰場上退出的戰力,投入對蘇作戰,蘇聯兩頭作戰,蘇聯亡國機率非常大。中國戰場牽制了日本主要戰力,戰爭消耗極大。日本退到1937年中日戰爭防線,美國不對日開戰,中國不會對日宣戰。日本勘查石油,離大慶油田已經很近很近,如果發現大慶油田,又全力配合德國夾擊蘇聯,同時不挑釁美國,很難說。美國不宣戰,不開闢第二戰場,蘇聯亡國後,不知道國際社會會如何劃分勢力範圍。歐州亡蘇聯和美國亡蘇聯目標是一致的,日本不南下卻去攻擊蘇聯,美國可能會繼續發戰爭財!
-
3 # 遠火2020
不會改變,時間會拉長。蘇聯敗亡後,德國會全力進攻英國,而日本會全力進攻美國,中國處境更加艱難。最終,在美國的原子彈研製成功後,戰局將立刻改觀,結果也會明朗。
-
4 # 冰鋒1978
我說幾點看法。
當初德軍在對蘇戰爭中閃電戰應用到極致,坦克叢集大縱深,大穿插,大包圍取得的戰果非常顯注。為了儘快結束戰爭也力促日本從東邊向西進攻蘇聯,以達到兩面夾擊的戰略態勢。
從純軍事的角度看配合德軍助攻蘇聯達到利分配也不失為一個機遇。
而形勢對於蘇聯相對很不利,兩線作戰困難重重但要說滅亡蘇聯也絕非容易,日本強在海軍,弱於陸軍。
如果進攻蘇聯短期內能佔領蘇聯濱海地區及伊爾庫茨克以東的東西伯利亞和蒙古部分地區。但代價將極為慘痛,因為半摩托化的日軍對抗的是全摩托化和半機械化的蘇軍是經受不注損耗的。在往西受制於軍力及財力將不能為繼,最主要的是利益,日本能得到什麼?既沒有石油、銅、鋁、鐵、橡膠等支撐戰爭的軍備物資,也沒有大規模現代工業區作為財政收入和充實國庫的稅源保障。
中國作為戰場以經牽制了日本大部分軍力和財力。七.七事變前日本國庫儲存數億美元和幾佰噸黃金,到1941年中以耗費完並將無法支付進口美國的戰略物資貨款,為此向美國談判用貸款數億美元形式採購所需軍備物資。美國當然不會答應,這就為日本廷而走險埋下了伏筆。
美國作為全球第一經濟大國資本運作的完美無瑕,利用日本侵華戰爭升級迅速耗費日本外匯儲備,將日本經濟逼入絕境。
而作為西方英國的同情者美國不願意看到德國與日本的快速掘起,就算日本選擇北上進攻蘇聯,美國為了自身利益也同樣會對蘇聯申出援手。
戰爭的走向不會因日本選擇進攻蘇聯而改變,如果日本真選擇了對蘇開戰只會加速日本經濟的崩潰,或許為了美援日本可能接受美國提出的全面退出七.七事變侵佔中國的所有領土,那樣日本會更慘,到嘴的肉將全部吐出國力急速衰竭,引以為傲的日本海軍將無所事事。
-
5 # 照影吹笙
二戰的軸心國是政治同盟而已,日本和德國政治上互相呼應,共同命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但軍事上各打各的,從未聯合行動,日本偷襲珍珠港也只提前半小時通知德國;同盟國就是軍事同盟,叫做“盟軍”,英美的參謀部互派聯絡員,有權參加所有軍事會議,有知情權。
-
6 # 是凡人一樣
是這樣,二戰時期日軍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因為日本實際的崛起是源於日俄海戰勝利,才被西方列強認可,所以海軍不論裝備、訓練水準還是待遇都是一等的。空軍是二等的,陸軍是末等的。其中最著名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日本陸軍裝備的92式“坦克”,全重二噸,皮薄餡也不大。和海軍的大和號、武藏號感覺不是一個世界的東西。且日軍南下是海軍的動議,他們希望南下獲取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現在再說說日軍北上會怎樣吧。它將是陸軍獨自面對蘇聯的疲憊、虎狼之師,敗了就一瀉千里,僥倖勝了則海軍的臉往哪放?西伯利亞大平原又沒有完備的道路供給日軍的後勤運輸,就憑92式的小坦克,你該想到下場了吧!所以,不是日本去選擇北上還是南下的問題,因為日本沒得選,只有南下,無法北上。
-
7 # 都市南鄉子
先說沒有假如。以當時的現實,一則舊日本帝國不南下就是等死。當年,美國聯合西方盟國對日已實行全面政治經濟制裁,禁運了能源產品和工業原材料,日本的戰爭機器沒“油”和“血”了。只有認輸求和一途。以中國抗戰舉例,就是吐出被佔領土,恢復到“七七事變”前的狀態(還能保住所謂滿洲和朝鮮)。以軍國主義者的思維方式,可能如此嗎?二是當年德日雖已成立軸心國聯盟,但那是典型的“塑膠”兄弟情,各懷鬼胎,特別是德國在沒有與日本通氣的情況下,突然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而當時日本關東軍剛在諾門坎戰役中大敗而歸,由此,日本軍部鬱悶至極,認為希特勒根本不拿皇軍當朋友。既然這樣,那也怪不得帝國不配合你了。於是,主動與蘇聯談判,簽訂《日蘇中立條約》,擺回了德國佬一道。於是,皇軍掉頭南下,為奪取戰爭資源,悍然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然後,即便德日大義當前,聯合作戰,那二戰結果不會改變,但走勢會大變。至少中國抗戰就不是歷史那樣的情況了,東北和熱河大機率會失去!我們應該慶幸於鬼子當年的瘋狂和愚蠢。
-
8 # 月亮上的兔子7
不會改變,因為蘇聯紅軍也防著日本呢!雖然調走了很多主力去和德國作戰,但是還是留下了幾十萬部隊盯著日本!以日本的戰鬥力和裝備根本打不贏!
-
9 # 四川達州人
不會改變結果。甚至可能提前結束。
1941年12月,倭國偷襲珍珠港,然後乘美國太平洋艦隊的頹勢南下攻擊東南亞,最終被遏制於緬甸和澳大利亞,倭國獲得了最急需的石油橡膠糧食這三大戰略物資。
所以,倭國進攻南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奪取自己繼續的資源。
但是,倭國南下也不過100萬陸軍,這麼點人手能夠進攻蘇聯?廣袤無垠的西伯利亞,倭國有什麼實力去進攻蘇聯,最終達到與德國東西對進滅亡斯大林的目標?
協約國干涉蘇聯圖:
此外,倭國如果不進攻南洋,石油橡膠從哪裡獲得呢?指望美國人繼續出售,則就是自己火中取栗幫德國滅亡蘇聯,同時還要支付美國的貨款?
最最重要的是,倭國總體戰略是愚蠢的。
因為忽視了美國的選擇。
這麼說,大約1940年7月左右,美國就已經決定加入英國,對抗德國了。
證據是:1940年9月3日,美國以50艘驅逐艦換取英國殖民地上的駐軍權99年。這是羅斯福總統令的行政命令,不需要國會批准。但已能夠證明美國即將參戰。
接著就是著名的《租借法案》,1941年1月提交國會,3月11日正式生效,開始向英國提供物資,實際已成為準盟友,只等英國拖死德國再參戰而已。而倭國卻於1940年9月27日參加德意日軸心。
這是不是很蠢?
倭國無非看1940年的德國太猛,滅法壓英似乎就要一統歐洲,進而稱霸天下了。
不過這不奇怪,倭國曆來喜歡走捷徑,與世界霸主結盟搭順風車,最初當然是中國,然後是英國,二戰是德國,戰後是美國。
所以,德意日同盟協定簽署之後,倭國就已經是英國的敵人,只是沒有宣戰。則英國的盟友美國必定改變政策,開始逐步勒緊日本的物資渠道,公開逼迫同意退出中國戰場回到1937年之前的狀態,這就是美國的陽謀。
因此1940年9月27日後的倭國結局已定。哪怕進攻蘇聯也不會取得什麼進展。蘇聯大不了退到勒拿河防禦,倭國陸軍那點實力還能怎麼影響蘇德戰爭?
蘇聯哪怕丟了整個遠東,也不會有太大的實際損失。那麼,倭國海軍又能夠開到西伯利亞大草原上去作戰嗎?
如此,則一切準備好的美國當然會先參加對德作戰,倭國對美宣戰不?
倭國不宣戰,在英蘇美三國對德大局已定的局面下,蘇聯必定要求英美對日作戰,倭國會死得很快。理由現成,倭國是德國盟友。
如果倭國對美宣戰,則又是太平洋戰爭,只不過美國不會再損失那麼大,倭國三線作戰之下死得會極其迅速。
-
10 # 劉142233935
應該講假如日本不跟中國打戰,讓中國軍閥去混戰,而是集中兵力,學習德國的閃電戰把美國消滅,現在就不是美國霸權而是日本了,因為美國哪時根本就沒防範日本會突擊它,所以完權可以學習德國的閃電戰消滅美國
-
11 # 有時聊人文歷史
為何南進
相對而言,舊日本的工業設計製造能力不如歐美同期。現在強大的日本工業設計與製造能力,是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在美國的支援下,加入西方技術科研與市場體系的結果。但舊日本並沒有這種當小弟的優勢。在日俄戰爭之前,西方觀察家就認為,日本不可能戰勝沙俄,因為日本海軍的軍艦全是買的,一旦打沒了就沒辦法補充。也就是說,與歐美相比,舊日本軍隊的工業基礎相對薄弱。根據美國戰後的評估,差距在15-20左右。
日俄戰爭中日本揚長避短,採用突然襲擊的戰術,封鎖沙俄的旅順港,圍點打援。然後利用出色的外交與情報工作,在沙俄艦隊在上海靠港補充煤炭時就掌握了沙俄艦隊的動向,然後動員軍民全體海上船隻,在從中國東南沿海到日本南部的海域間進行拉網式搜尋,終於追蹤到了沙俄艦隊的動向。在對馬海戰中,舊日本海軍又採用近乎玩兒命的戰術,在沙俄海軍面前進行了U型轉向,冒著旗艦被擊毀的風險,取得了全體艦隊的最佳射擊角度。最終一戰殲滅沙俄增援海軍的主力。從而避免了進入消耗戰中。
之所以扯那麼遠,是因為對馬海戰深刻影響了舊日本軍事戰略。形成了如下思維定勢:
一,賭博式戰略心態。
二,偷襲式的主動進攻。
三,不要自己命的打法。
四,舊日本海軍天下無敵。
這些思路都可以在二戰中找到。
(對馬海戰作戰路線 藍色為沙俄海軍 紅色為舊日本海軍)
日本戰略決策過程導致南進簡述一下二戰時期舊日本戰略決策層面的特點。
天皇朝廷,最高統帥。但別緻的是,天皇朝廷沒有制定海陸軍戰略的權力。天皇有質詢的權力,但是質詢以後,按照傳統上的預設規則,從沒有明確否決過任何重大決策。這麼說的重點不是為當時的天皇開脫,實際上在日本語境中天皇的質詢差不多就是一種否決。而是強調,日本決策層的最高負責人,很可能是空的。
這也是天皇朝廷在數千年的政局變動中為了儲存自己而養成的一種生存策略。保持威嚴,弱化干預能力。
大本營,舊日軍最高軍事統帥機構。戰時建立。
參謀本部,實質上的舊日本陸軍最高決策機構。也是日本國外情報收集的主要幕後操縱者。在日俄戰爭等戰爭前期,參謀本部在海外部署了大量日本間諜為日軍蒐集情報。
海軍軍令部,實質上的舊日本海軍最高決策機構。當然,海軍軍令部的太平洋戰略最終被山本五十六否決,改為後來的偷襲珍珠港。
之所以說是實質上的,是因為名義上海軍軍令部的級別不如參謀本部。這涉及到舊日本陸海間的爭風。
此外,外相松岡洋右也在當時的決策層中。
(斯大林與松岡洋右 簽訂蘇日中立條約時的合影 塑膠姐妹花)
日本高層內部的戰略分歧:
當時,主張北進進攻蘇聯的主要是松岡洋右。這傢伙是德日同盟的主要推動者,簡言之,屬於親德派。1941年前後,松岡認為,在德國的快攻下蘇聯將快速潰敗,日本可以利用蘇聯的潰敗。到最後,松岡被迫同意南進。
舊日本陸軍的意見是南進。主要原因是在張鼓峰與諾門罕衝突中,日本陸軍精銳在炮兵火力、裝甲車質量與規模方面不如蘇聯。當時蘇德的裝甲師已經很成熟,日本尚不具備。在諾門罕衝突中,關東軍僅能調集11個師團的兵力,而西伯利亞蘇軍擁有30個師的兵力。不僅火力處於劣勢,兵力也處於劣勢。
而法屬東洋(法屬印度支那)的宗主國是德國傀儡的維希政府,軍事實力很弱。舊日本陸軍可以輕而易舉的拿下。
舊日本海軍當然支援南進,要不然他們那麼多航母,那麼多經費,實在說不過去。
這樣一看,日本高層內部,北進派處於絕對劣勢。根本不是南進派的對手。
舊日本當時的海陸軍戰略構想是由參謀本部和軍令部的幕僚們設計的。舉例說明,參謀本部的參謀上報一個軍事計劃給參謀本部,本部一看,同意。再上報,參謀本部請來海軍軍令部商量,海軍沒啥意見,召集內閣等官僚開會研討。最後,上天皇御前會議,也就是最高級別會議。
據說偷襲珍珠港前,舊日本前後一共舉行了四次御前會議。可想偷襲珍珠港這次行動的重要程度。
這樣的決策過程,說明舊日本國家層面的軍事戰略啟動程式幾乎掌握在陸海軍的參謀幕僚手中。也就是說,舊日本的內閣、外交行政機構在戰略層面只能配合日本的軍事機構。在1936年的二二六兵變發生後,行政官僚甚至無力提出反對意見。整個舊日本成為被軍閥綁架的國家。這也是松岡洋右等北進派外交官僚不得不對軍隊讓步的因素。
同時,舊日本社會當時具有狂熱的排外與好戰傳統。這是武士社會的後遺症,也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外部影響導致的。這種狂熱為軍事冒險主義提供了所謂的合理性。主張限制軍備的官僚往往會遭到全社會的口誅筆伐,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往往下場不妙。而那些冒進主義的官僚、軍官則被視為英雄。
舊日本擴張侵略的極點出現在1939年前後。相對而言,這段時期也是國內抗日力量最為艱難的時期。這在不少革命軍人的晚年回憶中都出現過。華南戰場的長沙會戰,華北戰場日軍的大掃蕩、三光政策,全部出現在1939年。諾門罕衝突也發生在1939年。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從沒打過這麼長時間的仗。戰線之長,更是日本有史以來從沒經歷過的。但這種戰爭規模對於動輒百萬大軍對戰的中國來說卻並不算誇張。抗日戰爭如料進入持久戰階段。日軍在華北陷入游擊戰,無法奪取戰備資源。在華南,日軍則面對進入所謂湖南一線的中國大後方、所謂絕對國防圈後中國軍隊的大規模阻擊與反覆爭奪。這些情況都是舊日本不曾預料的情況,給舊日本決策層帶來了相當大的混亂與被動、互不信任。
在當時,如何結束所謂的中國戰事,成為非常棘手的問題。所以,南進的主要動因有二。
第一,切斷中國抗日力量對外聯絡的海路。
第二,奪取南洋資源,繼續維持戰爭。
而這兩點都是北進無法達到的。
此外,還有戰略方向的問題。
當時的舊日本,在大陸的主要戰略後方是朝鮮、東北,並且已經佔領了華北、華中的部分地區作為所謂的緩衝地帶,日軍整體戰略是向南。南進與日軍整體戰略方向一致。
如果北進,那麼東北與朝鮮就會從後方變成前線。戰略方向會出現大逆轉。日本的佔領區會面臨中、蘇夾攻,腹背受敵的境地。只要拿下東北或者朝鮮,日軍將出現全面潰敗。略微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作繭自縛。這也是舊日本為什麼要簽訂蘇日中立條約、穩住蘇聯的原因。而蘇聯也是在極力避免與德日同時作戰。
OK,下面是開腦洞時間。北進又如何?
按照當時的局勢,舊日本是不可能在蘇德戰爭前施行北進,單挑蘇聯的。那麼,北進的時間必然1941年,在全面抗戰爆發之後,那時日本陸軍已經陷入大規模戰爭中。
1939年中,美國決定廢止美日航海通商條約,廢止時間是半年後,也就是1940年。那時,日本的機床大部分依賴進口,廢止通商條約後,日本將無法進口機床,不具備精密機械加工能力。之後,1940,美國開始限制鋼鐵石油對日出口。1941年夏,也就是蘇德戰爭剛開始之後不久,美國對日本實行全面禁運。
也就是說,在日本可能北進的1941年夏,日本實際上已經沒有資源可用,也早已沒有精密機械加工能力。無論是航母還是坦克,只能是越打越少,越打越糙。
在這種情況下,舊日本將無法建立機械化裝甲師團。幻想舊日本在蘇聯攻城拔寨,像德國一樣長驅直入,是不現實的。
從自然來說,一旦進入冬季作戰,蘇聯西伯利亞內陸的最低氣溫將在零下30-40度左右,比德軍作戰的俄羅斯東歐地區還要冷。雖然日本人扛凍(女生冬天穿裙子),但那是在日本列島的溫帶海洋性氣候中。西伯利亞乾燥酷寒的冬季已經超越了人體承受的極限。沒有動力資源,沒有機械化運輸車隊,沒有供暖裝置,讓數十萬日軍在數千公里縱深的西伯利亞野外作戰?舉例說明一下結果吧——
十月革命時期,75萬白俄民眾抄近道,試圖穿越貝加爾湖冰面逃亡遠東。這裡面有公爵、教授、藝術家、流氓、哥薩克、貴族夫人、歐洲僑民、歐洲僱傭兵、騎兵軍官…在他們穿越貝加爾湖的時候,連續幾個晚上出現低溫,貝加爾湖的冰面又無法搭窩棚,挖地穴,也無法躺下休息,只能往前走…北風一刮,75萬人啊,說沒就沒了…不管你是誰,有多麼高的社會地位,有多麼深刻的思想,有多麼強烈的意志,在西伯利亞酷寒的夜晚,你都將凍僵。然後在第二年春天湖面化凍後,沉入湖底……
(在中國淪為舞女的白俄貴族們 只恨生在帝王家)
所以,按照當時的局勢和日本的戰略,舊日本最有可能以東北為基地,進攻外蒙。這樣可以避免與蘇聯直接交戰。也與現實中舊日本的征服滿蒙策略相符合。然後,再伺機侵略中國西北地區。
如此,期待坐山觀虎鬥的朋友們可能會失望了。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日本進攻外蒙、中國西北,蘇聯會出兵嗎?
很可能不會。
諾門罕衝突發生在1939年,而1941年,蘇日已經簽訂中立條約。蘇聯將部署在蘭州的蘇聯援華航空隊盡數撤回。也就是說,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只要日本不進攻蘇聯本土,蘇聯不會主動尋戰,也不會幫助任何國家抵抗日軍。蘇日開戰的可能性極低。
(諾門罕地區的日軍 注意日軍帶著防毒面具 此次衝突中 日軍違反國際公約 對蘇蒙軍使用了生化細菌武器 )
那麼美國呢?
綜上所述,1941年,美國已經對日本展開全面封鎖。所以說當時美國遏制日本的戰略是存在的。但是美國國內反戰聲浪極高,羅斯福當選前也一再承諾不會主動參戰。所以美國很可能不會直接與日本開戰。最大的可能是飛虎隊那種僱傭形式的作戰,以及物資支援。
不過,如果日本北進,一定會牽制一部分蘇軍。為什麼?
因為西伯利亞鐵路就在外蒙以北不遠處,為了保住西伯利亞鐵路,蘇聯必須部署兵力,以防日本空軍轟炸西伯利亞鐵路,切段蘇聯東西的聯絡。這很可能會對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兵力調動造成影響。
不過,退一萬步講,日本到最後也一定會輸。為什麼?
首先日本拿不下中國,戰爭時間拖得越長,對中國越有利。在西北沙漠地區,日本的後勤動員能力將極端低下。西北那幾馬,諸如騎兵暫一師等西北民族武裝不用去內地作戰了,就地守家,那戰鬥力加成……
其次,日本沒有直接攻擊美國本土的轟炸機,無法摧毀美國的工業生產。
第三,美國的核武器研發是高度機密的,就連美國軍方高層都不知道。而當時美國的日裔已經全都進了集中營,日本更無法得到核武器研發的具體情況。雖然美國前期的核武儲備很少,但是對付日本那樣狹長的群島國家,已經足夠。
-
12 # 島主說事
假如二戰日本不南下而是配合德國攻打蘇聯,二戰的結果是否改變?可以肯定地說,不會改變。即使日本不南下發動太平洋戰爭,美國也會加入亞洲戰場,而日軍很可能會遭遇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威脅。我們一起來分析下這個結果。
一方面,日軍北上進攻蘇聯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首先是北上的時機和氣候影響。由於日本單獨北上因為1938年1939年兩次與蘇軍在邊境的作戰失利,所以在這之前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選擇北上的時機只能是蘇德戰爭爆發的時候,也就是傳統意義上說的1941年底莫斯科戰役蘇軍打得最艱苦的時候。
先說日軍北上的有利因素,當時日軍是北上還是南下,在日本國內已經展開過幾次交鋒了,海軍部認為日軍北上更有利些,因為當時日軍聯合艦隊在亞洲來說還是首屈一指的,起碼在與蘇聯海軍的作戰中還佔有一定的優勢,何況日本北上時,已經佔領了東北亞地區,從陸路和海上同時進攻是可行的。
不利因素,日軍北上能不能戰勝西伯利亞寒冷氣候,這是一個未知數。另外一個,1941年,日軍已經全面展開侵華戰爭,能不能從亞洲戰場脫身是個大問題,何況戰線太長資源缺乏,能不能保住既有佔領區也是未知數,一旦日軍主力北上,中國軍隊在美國支援下打退侵華日軍完全有可能的。
另一方面,日本進攻蘇聯沒有勝算,甚至輸得更快。
由於有張鼓峰和諾門罕兩次邊境作戰的經驗,蘇軍打敗日軍完全是不費吹灰之力的,這從日軍兩次試探性進攻和1945年蘇軍在東北對日軍最後一戰就能看出問題,在蘇軍強大的火力和坦克大炮面前,尤其當時蘇軍的喀秋莎火箭炮,日軍在武器裝備方面根本不是一個等級。
但日軍北上輸得更快,並不是輸在武器裝備有差距這方面,而是輸在蘇聯與盟軍南北夾擊上面。為什麼這麼說呢?很多人認為,如果日軍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就不會發生,那樣的話美國也會始終保持中立國狀態,這對軸心國作戰就非常有利。實際上是那樣的嗎?
1939年9月1日,當德軍閃擊波蘭二戰爆發之時,美國實際上已經介入了亞洲戰場的軍事行動,不僅在援華物資上給予了大力支援,還切斷了對日本的經貿往來,不僅以志願航空隊的形式在華南展開軍事援助,還在東南亞地區開闢了空中走廊以及運輸通道,雖然說軍隊沒有公開參戰,但作戰行為已經具備了。幾乎同時,美國也為了加入歐洲戰場在做準備,二戰爆發前後,美國就一直在跟英法德等交戰國同時做生意,英法對德宣戰以後,美國也迅速站到了盟國一邊,共同打擊軸心國是不可分辨的事實。
退一萬步講,莫斯科戰役打響後,日本配合德國兩線進攻,但日本必須要考慮一個後果,那就是蘇聯紅軍在西伯利亞早就做好了準備,因為二戰爆發以後,斯大林早就做了兩手準備,一是為遷都做準備,要把西伯利亞做大後方,二是防止腹背受敵。雖然日蘇簽訂了中立條約,但斯大林是不會相信紙面上的東西,因為蘇德也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最終還是讓蘇軍吃了大虧。所以,僅這一條,日軍就會吃不了兜著走。
當然,日軍北上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從中國正面戰場抽調兵力。這是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戰略,日軍北上必然導致侵華的兵力削弱,一旦中國軍隊在美軍支援下打日軍一個措手不及,那日軍輸得連本錢都沒了。因為日軍在二戰當中就數海軍戰鬥力最強了,而與蘇軍的作戰又面臨西伯利亞大片戰場,其海軍發揮作用有限,而日本陸軍在亞洲戰場可以有得一拼,但與蘇聯陸軍交戰,其結果大不一樣,失敗的成分要佔多數。
從上面分析看出,日本即使不南下招惹美國,北上進攻蘇聯,同樣會遭到毀滅性打擊,畢竟蘇聯早就做了準備,而且前期還交過手,雙方底數都清楚。尤其是日軍北上,會迅速改變整個亞洲戰場局勢,日本不僅會丟失已有佔領地,還會遭遇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慘痛失敗。
-
13 # 呂品38797118
如果,假設真的有意義,那還不如假設的更徹底一點。
如果,當時或者以後,日本,德國,美國,俄國,中國都有可能成為世界的霸主,你希望誰是霸主?你認為誰能把這個世界治理的更好?
什麼是大國?具備什麼條件才能稱為大國?大國尋求發展的最終目的到底是什麼?什麼樣的國家才能統治世界?
別覺得這個假設太荒唐,因為,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個好士兵,同樣,不想征服世界的國家,也不是一個好國家。
回答這些假設的時候,請將自己抽離出來,不要帶本民族色彩。
-
14 # 軒轅林
個人認為就算日軍出兵西伯利亞,或許短時間內會給蘇軍帶來很大的壓力,但結果並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首先,二戰時期蘇軍最大的優勢是什麼?當然是廣闊的戰略空間和寒冷的氣候,面對德國的入侵,蘇軍最開始的表現並不比法國好,但正因為活用了這兩大優勢,所以蘇聯挺到了最後;而日本在蘇聯剛剛成立的時候也曾經派遣過八萬人的干涉軍突入西伯利亞,但面對無窮無盡的西伯利亞荒原,蘇聯人根本不需要堅壁清野就讓日本吃足了苦頭,那裡除了冰天雪地還是冰天雪地,而日本干涉軍更多時候對付的敵人是野狼,最後不得不狼狽的退出了蘇聯;二戰時期蘇聯雖然處境困難,但自身條件還是比國內革命時期好了很多,所以即使日軍入侵蘇聯也能守住大部分領土,而日本軍隊一旦在西伯利亞荒原被擊潰,能有多少人能活著逃回來都是個問題,拿破崙的軍隊就是前車之鑑。
其次,日軍也有自己的困難,侵華戰爭那時已經打響了多年,日軍雖說節節勝利,但畢竟攤子鋪的太大,為了保持住中國戰場的穩定,日本在中國戰場至少要保證100萬以上的兵力,這樣要再開闢蘇聯的戰場,能用到的軍隊就不多了,而與蘇聯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全面開戰,沒有個一兩百萬軍隊都不好意思出手,日本人即使再瘋狂在這個問題上也會再三慎重的。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日本根本就沒有動力去打西伯利亞,即便最後響應了德國,最大的可能也就是在邊境上小打小鬧一通,敷衍了事;畢竟日本最強大的還是海軍,打蘇聯海軍派不是什麼用場,而日本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資源尤其是石油的短缺,蘇聯當時主要的產油區在高加索一帶,離了十萬八千里;當時無論怎麼看都是富庶的東南亞一帶對日本更有吸引力。
-
15 # 鹽坪冰舞
客觀分析不管北進和南下均不是好棋。事實上曰本全面侵華己經是走錯了最重要的一步,在戰略層面上,當時日本控制偽滿北韓半島和臺灣最重要的是消化,而不是進食。
也許是東北吃的太爽太輕鬆了,日本人的內心澎漲了作出迅速佔領中國全境的決定。世界是變化的現代名國家的聯絡早就與清兵入關時大不相同,同樣的殘忍殺戮沒有把“天皇”送上神壇。反而因為米帝干涉制裁而欲罷不能。
當然有人會炒作北進與德軍合擊蘇聯,但從日本當時缺的燃油,鋼鐵,橡膠等戰略資源南進更為實惠。更何況在寒冷的蘇聯作戰,單是缺燃油就夠喝一壺了,難不成能指望遠在天邊的希特拉給它們麼?
遙想唐宋,中曰關係父慈子孝。及宋亡,曰本全境舉孝,甚至不惜與強大的蒙古人開戰。“曾經相親,何至相殺"不勝今人唏噓!這裡面故然有曰本人的偏執,但主要責任還是漢奸。
-
16 # 一介常人
首先說答案:不會改變。
然後再分析:
1.二戰期間,日本不是沒有攻打蘇聯的想法並且也付諸實施了,只是結果並不理想。
日本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就已經提出了“北進南進”的戰略,意圖透過奪取蘇聯西伯利亞(包括外蒙古)實現“北進”戰略;透過向南佔領東南亞(那時候叫南洋)實現“南進”戰略。從而實現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夢想。
在1939年5月——9月,日本(以偽滿洲國的名義)與蘇聯(以外蒙古的名義)在諾門坎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役,稱為諾門坎戰役,也叫哈拉哈河戰役。
此戰以日本慘敗、蘇聯慘勝結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一下這方面的資料),但是,蘇聯人(指揮者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元帥)的大縱深作戰和多兵種聯合作戰的戰術使得日本人非常忌憚。日本人認為自己無力抵抗蘇聯的強大力量(那個時候德國也已經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選擇了與蘇聯和談,於是雙方簽署了《日蘇互不侵犯協議》,從此,日本的二戰大戰略中的“北進”戰略宣告失敗。
2.在二戰期間的蘇德鏖戰過程中 ,蘇聯一直沒有放鬆對日本的警惕,保持著足夠的兵力,以防日本與德國雙線夾擊。
根據資料,蘇聯在諾門坎戰役之後,就迅速組建了遠東方面軍,以防止日本的進攻,並且,為了防止日本與德國(納粹)進行雙線夾擊,蘇聯在遠東一直保持著超過一百萬的軍力部署(1942年7月份的兵力人數超過了144萬人),即使是與德國(納粹)衛國戰爭進行到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減少遠東方面軍的兵力部署(1943年到1944年兵力人數在115萬以上),因此日本不敢進攻蘇聯。
3.日本的南進戰略是其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根本戰略,不能更改。
自從十九世紀末期日本不斷髮動對外侵略戰爭以來,隨著日本不斷取得戰爭的勝利和日本國內工業化的實現,日本人野心不斷膨脹,建立一個由日本人主導的“世界新秩序”成為日本人的共同心聲。
然而,戰爭需要大量的工業原料支撐,日本本身是個資源匱乏國,已經佔領的中國東三省雖然說擁有大量的煤炭、鋼鐵和木材等資源,但是石油匱乏(那個時候大慶油田還沒有發現),而南洋各國擁有眾多的石油資源,因此,要想實現夢想,就必須要奪取南洋各國的石油資源,就必須要向美國、英國等宣戰(那個時候東南亞各國基本上都是美英法各國的殖民地)。
4.日本的軍事力量不足以支撐其同時開闢對蘇聯的第三戰場。
隨著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中國軍民的抗戰激情被點燃,特別是到了1938年之後,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敵後革命根據地的不斷建立和擴大吸引了日本大量的兵力和精力,在日本與美國開戰(偷襲珍珠港)之後,日本又派出兵力侵佔東南亞各國,同時與美國、英國等開戰,也耗費了大量的兵力。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已經沒有更多的兵源讓其再發動針對蘇聯的“第三戰場”了。
綜上所述,二戰期間,日本如果不發動南下戰爭(侵佔東南亞),而是繼續發動北進戰爭,進攻蘇聯,只能讓日本滅亡的更快,二戰的結果不會有任何改變。
-
17 # 理性多角度的觀察世界
整個歷史上,曰本就沒有出現過真正的戰略家,它就只是一個東亞地區的強國罷了,既然是三國軍事聯盟,德國戰敗,日本何存,就是在偷襲珍珠港時,他們自己上層軍方都擔心,一旦半年攤瘓不了美海軍,戰爭就失敗了,但還是壓命去賭,美英法內心打的主意都是日德進功蘇聯,而日本想稱霸亞洲,如果他一開始和德國進攻蘇聯,美國找不到參戰的理由,日本人拚進全力,蘇聯必敗,蘇聯,包括沙俄的軍力總是被很多人吹棒,但稍微學點軍事史的人,都會明白、就是在沙俄整個征服戰爭,沒有幾場戰爭打得乾淨漂亮的,俄羅斯領導人的智慧很高,合縱聯盟,所以俄羅斯從一次一次危機中,總能最後險勝,所以俄羅斯反而越做越大,俄羅斯人知道什麼時候出手,什麼時候妥協,反觀日德,士兵,軍隊,作戰有素,勇猛,但最終失敗,就是工業強國。這些除天時,地利外,與他們過渡自信,不會隱忍,缺少眼光有很大的關係,當然希特勤的戰略是,日德西東夾擊蘇聯,而日本人內心是大亞州,而不是去西伯利亞 ,還有可能擔心拿下蘇聯後,日德關係咱發展,日本人很多時候硬搬死理,現在他都還在爭吵蘇聯進軍東北違反曰蘇條約,這個世界上什條約都是隻管一時,那能管一事 ,所以有部真實的電影叫佐爾格,就獲得了日本的機密,日本無意進功蘇聯,使西伯利亞幾十萬休息很好的大軍投入到西線,戰爭在僵持階段,這股有生力量多可怕。1905 年的在東北的曰俄戰爭,強大的沙俄還是退出了東北。海軍失敗,一戰在東線,與拼湊的奧匈帝國打了幾年,差點蹦潰,蘇芬戰爭,那就叫幾百萬人的小芬蘭那麼膠著,所以不是不能夾擊蘇聯,而是蘇聯給了它利益後,撿了芝麻,輸了整個戰爭,如果日本軍隊真的不經打,美華人不會丟原子彈,美華人估計戰領日本有可能死傷幾十萬到百萬。在緬甸戰場,新加坡英軍也是敗退,不管現在日本人怎麼樣解讀戰爭,也解脫不了它就只是一個拼命三郎而已,戰略上就是小兒科。入侵中國就是趁人之危,偷襲美國那叫自不量力。
-
18 # 讀心讀世界
真是有如果的話,日本不如招惹美國,把南進的100萬兵力,加上關東軍100萬兵力,和德國對攻蘇聯,真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率。當時中國軍隊跟日本人打仗六比一才有勝算的可能。蘇聯人打打小日本最少也得三比一。才有勝算的可能。這樣的話蘇聯人至少得有700萬的兵力對付日本西邊的德國最少也得800萬的兵力,試問蘇聯人能挺得過去嗎?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必敗無疑。
-
19 # 揚帆金色海岸
日本政府的野心不在於與德國合作,他要獨佔東方,珍珠港事件發生後就表明了日本的滅亡,一個弾小島國怎麼可能東方眾國,美國與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兩個國家,日本政府想以中國為基地,達到以戰養戰的效果,但是他萬萬沒想到,中國4萬萬同胞的力量,怎麼可能在我們國家開釆、生產,南運參戰。
-
20 # 秋意梵行
若假設成立,在德日夾擊之下蘇聯必然崩潰,中國在沒有蘇聯全力外援的情況下也會被打殘,遠東、華東、半島盡是日本囊中之物,只是日本野心太大了太自信了,就算得到這些領土仍會進攻東南亞,美國肯定看不下去,也絕不允許在遙遠的東方出現一個比分離的蘇聯和中國更統一更強大的大帝國。所以,二戰日本能不能穩住,在於能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戰略野心。德國攻下蘇聯後必然把俄國肢解,只留下中西伯利亞西西伯利亞給俄華人,東歐和義大利瓜分,勢力抵近中亞,如果德國能夠就此作罷,穩住江山,天下大勢美國又奈何?美國有核武器,德國就沒有黑科技嗎。盤古大陸,將被整體分割為八個部分:東六點五線以東歸日本,東三線至東六線從北至南是俄羅斯、中國、印度,歐洲分為兩個部分,北歐德國,南歐義大利,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中東,誰都想要,可誰也得不到,最後剩下東南亞!其實這樣省去無數個小國家更有利於人類的可持續性發展,這也是我們跨越星際文明的必然道路。但是,現實是殘酷的,華人必然奮戰到底,最後中國會順利搞定日本統治下的遠東華東,打敗恆河印度河民族,搞定高棉和澳洲平分馬來群島。至於非洲,大家想要但也無能為力,於是讓南美洲,非洲各成立一個聯盟。當然,這一切都是德國和日本在穩住大陸然後分別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壓制住美國下才可能出現的局面!最後地球只有:北美,南美,澳洋,中國,德國,義大利,非洲!大家誰也滅不了誰,這是消滅戰爭的不二法門,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和平相處,全力發展,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跨越星際文明得到昇華。。。
回覆列表
不會改變德日必然滅亡的結果。北進一直是日本政府及軍部的戰略重要選擇,並且日軍為北進配合德國進攻,由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號稱百萬舉行關東特別演習(簡稱關特演)還先後兩次挑釁蘇軍,發動張古風戰役(38年)與諾門坎戰役(39年),均遭蘇軍痛擊,特別是諾門坎戰役使日軍整個23師團建制被殲滅,蘇方估計日軍死傷60000人,日方自己承認死傷近2萬人,致使日軍徹底放棄北進念頭,而確定南進戰略,即從東南亞奪取資源,40年9月侵佔鎮南關及法屬印支,使之與英美徹底反目,日軍最終為永遠霸佔中國而挑起太平洋戰爭,在中美英蘇等盟國打擊下,大日本帝國”徹底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