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陳說情感

    快過年了,你知道過年有哪些習俗?

    快過年了,大家也都開始忙碌了。地方不同,各地的過年習俗也跟著不同。我們是浙江天台的。天台人過年有天台人自己的風格。

    【一】搗年糕。

    搗年糕是天台人過年習俗之一。每年的冬至前後,家家戶戶都開始搗年糕了。

    年糕一般都用粳米做的,在搗年糕三四天前將粳米洗淨,再進行浸泡,三四天後再取出就可以搗年糕了。

    【二】過年豆腐。

    每年的年二十七八,天台人都做過年豆腐。

    以前都是純手工製作,做起來比較麻煩。現在好了,都用機器了。自己家做的豆腐香、好吃。

    【三】過年粽。

    包粽子也是天台人的一大過年習俗。到年二十幾,每家都要包上粽子過年。

    【四】吃五皮粥。

    每逢大年初一,各家各戶都熬上一大鍋五皮粥。裡面除了大米外,有紅棗、豆腐、花生米、排骨、赤豆等,其意象徵五穀豐登。

    【五】舞龍舞獅

    天台人過年還要舞龍舞獅,以示來年風調雨順,過個豐收年。

    天台人的過年習俗很多,比如搗麻餈、做糖糕、爆米花等等。可熱鬧了。最後提前祝大家過年快樂!年年有餘!

  • 2 # 胖亮叔叔樂

    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農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時間立春是在農曆臘月下旬),現在定名為春節;節日具體時間最後的確定相信和這個時間對農業勞作影響最小有關。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團圓吃年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飯以後有熬年夜(守年歲)和發壓歲錢的習俗,表示從農曆上年的最後一天守到來年的第一天,因此,對這一節日又稱之為過年。從陽曆看,春節在1月21日至2月20日遊動。立春在2月4日或著是2月5日。

    在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有過小年和大年的習慣。

    小年,即農曆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參見討論頁中的說明),送灶王爺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畫火化),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的一家,在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要供奉糖瓜,送行時還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讓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來,就是請(買)一張新的灶王畫(畫上畫有灶王爺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廚房。畫的兩側通常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

    大年從臘月最末一天開始,一般認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說法。

    民俗現象雖然千差萬別、種類繁多,但是它也並非無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於集體,在時間上,人們一代代傳承它,在空間上,它由一個地域向另一個地域擴布——壓歲錢的風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證。當然,民俗也不是鐵板一塊,它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不然為什麼過年時北方吃餃子南方卻吃年糕呢?民俗學家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民俗的變異”。雖然民俗常常因為時過境遷而不斷改變,卻自有分明的型別或模式,您知道嗎?南方的吊角樓與北方四合院就是兩種不同型別民居建築。

    國古代有“六禮”之說,現今部分地區也有這個 習俗,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實際上各地區民間約定成俗的婚禮習俗並不完全為這六禮所限,它將相親、訂婚階段的過程簡化,比如,將請期(商定迎娶日期)並於納吉(送禮訂婚)中。而親迎之後的合巹(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鬧洞房和婚後的“回門”等儀禮過程受到更加的重視

    在古代,男方下帖,下帖的基本步驟是:男家經媒人之手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後,放在家中一個具有占卜意味的場所,比如壓在香

  • 3 # 海南旅遊攻略

    各地過年習俗不同,在海南人看來,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願望,人為地做出來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為前面均加上一個“做”字,如做清明、做親家(即結婚),而北方人“過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說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舊年”即過春節。而北方所說的過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過在海南鄉下,“新年”是不當年來“做”的。

    海南俗話“年怕中秋,月怕十五”:

    一過中秋,鄉下就籌備著“做年”:閹公雞、填肥鴨、圈家豬、備做年錢。一進入陰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烈了!

    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

    傳說中,“灶公”是玉帝派來人間監督善惡之神,每年的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彙報。為此,家家戶戶都用竹把或竹枝將屋前屋後、屋內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掃乾淨,香爐也要打掃乾淨並換上新爐灰,夜間則備酒果設祭,為“灶公”送行。

    一送完“灶公”,一家之長就忙於“發市”

    在過去,各鄉鎮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年前幾天“市”,才“發”一“發”!賣三鳥的、賣金銀香燭的、賣京果糖糕的、賣“公仔幅”(年畫)的、賣“王樂膏藥”的(即走江湖)、賣碗筷陶盆的、賣“祭年桔子”的、賣各種衣服的……有賣就有買,買豬肉的、買乾菜的、買溼菜(即時令蔬菜)的、買“拜公”祭品的、買過年穿的衣服的、買年畫對聯的……整個上午,每個“市”上,挑擔子的、提籃子的、推車子的、抱小孩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來人往,川流不息。農民們用擔子挑年貨、用車子推年貨。他們把辛苦一年的積蓄都掏了出來!把一年的消費能量在這幾天內都迸發了出來!

    “發年市”的熟人見面互問的話語便是:“哥二!‘雞閹’(即已閹了的公雞)肥了不?”“三嫂!有‘雞閹’做年不?”“三婆!您屋(即您家)做工作麼仔(在外面做工作的孩子)要回來做年不?”“二公!你屋南洋有‘年批’(指南洋親人寄回來的過年信)寄回不?”

    初一凌晨,無論老少都得起床吃“齋飯”(即為清淨潔白以懷念祖先)

    “齋飯”不但類似於伊斯蘭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過年必吃魚(年年有餘)一樣,吃的東西還須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話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與“勤”諧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勞勞)、長粉絲(寓意過日子細水長流)、黃黃的像金元寶狀的豆腐乾(寓意招財進寶)……

    初二是出嫁的女兒帶丈夫孩子回孃家拜年,如是新婚第一年回孃家拜年,則自備鞭炮,進門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女兒女婿給老丈人、丈母孃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這一天,家中其他人(特別是長輩)都得在家,接受拜賀。岳父岳母得準備豐盛的筵席宴之,下午女兒女婿走時,還得給用紅紙包的糖果、年糕等給女兒做“迎路”。

    從小年開始年味會越來越濃,各種年俗都寄託著人們對來年的濃濃期盼,這些充滿情味的年俗習慣,都是民俗文化的香火傳承,親身體驗,用心感受,讓美好的傳統年俗一直延續。

  • 4 # 早晨的太陽兵哥

    我是山西人,我們山西過年有好多習俗給大家分享一下,每年的小雪殺羊,大雪殺豬,為過年準備肉食,過年的時候要磊旺火,寫春聯,過年女兒吧能回孃家,年夜晚上要到處跑,玩通宵,好懷念以前,不知道現在還是這樣嗎

  • 5 # 步行人2389935806997

    我們這裡的習俗是,年三十上午上墳祭祖,中午貼對聯,掛紅燈,放鞭炮,閤家團圓吃水餃。正月初一拜年,中午擺酒設宴,閤家賀新春!

  • 6 # zhhwy

    1、辭灶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相傳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時買麥芽糖日晚間供奉灶王,送灶王上天,祈求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後把舊灶王爺揭下來,與紙馬一起焚燒。爾後,全家分食供品糖果。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3、守歲

    守歲謂之“燃燈照歲”,即大年夜遍燃燈燭,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

    4、拜年

    到親朋好友家和鄰里那裡祝賀新春。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5、放鞭炮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6、掃房

    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乾乾淨淨喜迎新春。

  • 7 # l夏沫微涼l

    我是東北人下面就來說說我們東北過年的一些習俗。

    在東北過年之前要貼春聯和福字,還要掛燈籠,燈籠要掛到正月十五,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包餃子,在眾多餃子當中放幾枚硬幣,誰要是吃到了預示著這一年都有好運,現在一般都用乾果代替硬幣了,長輩還要給晚輩壓歲錢,每個人都換上帶踩小人的襪子,踩踩小人,家裡有小朋友的還要給小朋友抻抻個子,整個三十晚上都要點燈,意味著延年益壽,香火不斷。東北人一般整個正月都不剪頭髮,因為有方“舅”的說法,所以一般很少有人去剪頭髮,此外到了初五還要吃餃子,有“破五”的說法,寓意著把不好的事都破壞。

  • 8 # 青春給了華強南

    說說客家人的習俗

    除夕日,上午貼門神對聯,敬天地祖宗和過往神靈,家家響鞭炮。午餐後洗澡穿新衣,(客家習俗,年三十會用長命草,松柏,大桔葉煮水洗澡。)晚餐一般提早,一家匯聚一堂,隆重而豐盛,俗謂“團年飯”。

    臨近入夜,家家戶戶燈燭輝煌,一直亮到子夜過後,謂之“接財神”。夜幕降臨,每室起碼要有一盞燈亮到通宵,謂之“點年光”。長輩們給小兒女發“壓歲錢”,多少不等,取“人人有錢”的吉利。

    未過子時,大家都不入睡,謂之“守歲”。至子時,家家戶戶鞭炮煙花一齊鳴放,震耳欲聾,燦爛輝煌,整個天地為之沸騰,謂之“接新年”,節日歡樂的氣氛達到高潮。

    大年初一,大家早起拜年,晚輩祝長輩健康長壽,同輩之間互相恭賀新禧,說新年如意、恭喜發財等吉利話,不爭吵,不罵人,不講粗話取一年吉利。舞龍隊、舞獅隊大清早就出動,敲鑼打鼓到各家各戶拜年,大家都高高興興地迎接,並饋贈紅包。

    年初二和年初四,親戚朋友互相拜訪,婦女們“轉妹家”(回孃家)和新女婿上門,大路小路上人們來來往往,大家喜氣洋洋。

    年初三,“窮鬼日”,客家人初一初二不動掃帚,初三大清早即起來拿起掃帚掃除垃圾,謂之“送窮神”,取一年吉利發財。

    年初五,“出年架”,從這天起,春節算基本度過,大家可以出門的出門,開市的開市,各奔前程了。

  • 9 # 安風眼裡的娛樂

    我們哪裡的習俗是,早上很早就要起來大概五點多,然後一家人吃個餃子,先給父母說個新年好,紅包是肯定有的啊,我每年都是要給奶奶磕頭的,還有爸爸媽媽!然後就去別的親戚家去拜年!!說聲新年好啊!

  • 10 # 閒雲悠悠書畫

    記得小時候,過年的習俗很多,比如,吃餃子,年糕之類的年飯;放鞭炮,村裡唱大戲;舞龍燈,跑旱船,穿新衣,戴新帽,等等等等還有祭灶,祭祖,上墳,祭天等.這些習俗,大都已經消亡了.只是作為一種記憶,偶爾被記起.

  • 11 # AAA大道至簡

    小E是山東人,即便是山東省內,各個地方的風俗也不盡相同,主要有:

    1.臘月二十三,請灶神上天言好事,保佑一年風調雨順,衣食無憂。

    2.大年三十,早上喝寬麵湯,中午大魚大肉,貼春聯,家裡擺祭祀用品,晚上,主角餃子!!

    3.大年初一,餃子!!!在本村本家拜年

    4.大年初二,晚上,餃子!!送年

    5.大年初三以後,到親戚家串門問好!

    整個過年期間,基本上就是吃喝睡打牌。

    現在環境汙染很重,希望大家過年時少一點鞭炮燃放,減少pm2.5。過一個快樂祥和的春節!

  • 12 # 平凡人w小廖

    廣西的,感覺現在過年跟小時候不一樣了,沒有那個味道了,也不熱鬧了,適應不了這個節日感覺沒有了年味,我出來多年,去過廣東過年,福建,湖南等地,感覺都不熱鬧。不知道其他地方怎麼樣?每個地方的風俗不一樣。引以為常吧!

  • 13 # 庚午娛樂手記

    我是客家人,過年風俗各地不同又大致相同,都是演變而來,又根據地方風俗不同變化!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除夕當天得將所有房門大開,迎財神財氣,然後接下來就是一天的忙碌各的。

    除夕當天要擺四方,祭祀祖先,然後在大約12點的時候選擇吉時封閉所有門,大人們當天是不睡覺的,必須守到初一早上開了財門才去,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要守,一般是一家之主!小孩兒們12點前一定要回家,否則就得被關在外面第二天早上家裡放了爆竹開了財門才可以回來!這個嚴格程度我深有體會,有一次跟小夥伴貪玩兒沒回去,還差點在過年捱揍。除夕當天還是有捱揍的可能,但到了初一隻要沒點著房子,那絕對是大人最寬容,最縱容你的一天!

    再就是小孩子最關注最期待的壓歲錢,大人們會在你睡著後放在你枕頭底下,每次滿心期待的睡下,起床後摸摸枕頭底下總會有一個足夠你買菸花爆竹開銷的紅包。這應該是過年最期待的事情了。

    正是因為這些祖宗們沿襲下來的過年風俗,才會讓我們的童年過年期間那麼快樂,才會那麼刻骨銘心!不像現在長大了,再沒有了過年的感覺,到了需要穩重的年紀也不能出去瘋跑了,真是成長的煩惱!

  • 14 # 心態非常好

    年前有臘月初一吃爆米花,蹦一蹦,臘八喝臘八粥,醃豬八蒜,二十三蒸年糕,二十四掃房擦玻璃,二十五六開始燉肉,蒸饅頭,三十貼春聯。正月初一拜年,後開始走親戚了。十五看花燈。

  • 15 # 人民歌者

    洗邋遢,炸油香,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燒炮竹,燒煙花,遊神,押舟,廟會,遊鑼鼓,遊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

    從舊曆臘月二十九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整個和諧社會都處在濃濃的喜慶年節氛圍中。

  • 16 # 樂樂tomo

    我是湖南人,在我小時候特別喜歡過年,因為一到過年,就有新衣服穿,還能玩花炮特別的有意思,要說習俗,就是在過年的前幾天,需要把家裡四周打掃乾乾淨淨,貼對聯,掛燈籠,然後大年三十吃飯前得先燒紙給親人,告訴他們今天是過年,然後就是放花炮,然後就吃飯,初一的時候就走親戚一般都是走自己村裡,我記得的大概就這些

  • 17 # 奔跑吧小韭菜

    我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說一下老家過年的習俗吧,小的時候感覺進入臘月就像開始過年了,那時候的交通訊息什麼的不發達,記得購年貨都要去集市採購好幾次,物資匱乏說白了就是小時候窮,一次不敢買太多,家裡有小孩的怕小孩偷吃完了,不夠過年的。臘月二十四我們那裡要除塵掃灶臺,然後的年前的日子裡,家家戶戶都開始緊張忙碌的準備過年的食材,我是北方人,我們那裡過年要準備好多饅頭備用,然後也會包很多大包子,還有那種裡面帶棗的大饅頭,俗稱大饃,閨女走孃家必備,晚輩去長輩家也是必須帶的。臘月二十八的時候家家戶戶會貼春聯,下午的時候會去給已去世的長輩燒紙錢,除夕的中午家家戶戶也會放鞭炮慶祝新年,不過中午的餃子是肉的,除夕晚上一家人會吃個團圓飯,然後和和氣氣,其樂融融的坐在一起看春節晚會迎接春節的到來,到了12點鐘聲的響起,家家戶戶會用最響亮的鞭炮聲歡慶表示一下,我們春節第一天吃的是素餃子 韭菜餡的居多。早晨起床我們會去給家裡的長輩們拜年磕頭討要紅包,也是兒時的我們最幸福難忘的時刻,過了初一,家家戶戶會開始走親訪友,互相交流一下這一年來發生的大大小小事情。正月初五是小年我們早上會放鞭炮吃餃子,正月十五元宵節,煙花炮竹照亮了整片天空,那晚的夜景是最美的,小孩子們會挑著燈籠,滿處跑,看著他們童真的身影,高興的奔跑著真幸福。

  • 18 # 奮鬥中的老牛

    你好。我是老牛。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新春賀歲活動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佈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1][2][3]

    我國過年曆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燒炮竹、燒煙花、遊神、押舟、廟會、遊鑼鼓、遊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拜祭祖先不僅涵蓋了中國所有的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民俗節日永遠的主題。

  • 19 # 大山農村小劉

    距離除夕還有1個多月的時間,每年除夕前,農村都熱熱鬧鬧,年前大家置辦年貨,走親訪友,有哪些習俗需要我們做的,你知道嗎?

    一、臘月二十三祭灶神

    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據說這天是灶王爺上天,因此要祭灶神,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王爺要向玉皇大帝稟報人們的善惡,人民為了討好灶王爺就在灶王爺像前供放一些食品。

    二、臘月二十四掃塵日

    年底了家家都要進行大清掃,不僅是為了過年能有個新氣象,有個舒適的環境,也是希望清掃掉一年的晦氣,那麼大家可以在臘月二十四這天進行大掃除,這天是掃塵日,利用這一天把家裡收拾乾淨,來迎接新的一年。

    三、正月不能理髮

    農村流傳一個說法,如果正月裡剪頭髮就會死舅舅,其實這是誤傳,古代以剃髮之故思念舊君,故日“思舊”。正月不剃頭,原意是思舊,後來諧音成死舅,後來以訛傳訛。不過呀,大家儘量不要在正月裡剃頭,還是等著二月二再剪吧。

    關於農村過年的一些習俗,你們還知道多少呢?

  • 20 # 粗布風情

    儘管現在年味兒一年不如一年濃了,但作為奔四的大齡青年,小時候的在北方的過年習俗還是記憶深刻的。

    基本放寒假後沒幾天進入臘月二十,掃房迎新年,掃去上一年的土氣和晦氣,嶄新地迎接新的開端;然後是小年,好多家裡會將賣剩下的一頭豬留到這個時候殺掉,找到專門的屠戶,花錢或者送一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遇到一個謊話連篇,推卸責任的男人,婚姻還要繼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