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時光隧道2019

    鄭和寶船供鄭和船隊的指揮人員、使團人員及外國使節乘坐。同時,用它來裝運寶物,有明朝皇帝賞賜給西洋各國的禮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國進貢明朝皇帝的貢品、珍品,還有鄭和船隊在海外透過貿易交換得來的物品。為此,稱為“寶船”,意為“運寶之船”。

    鄭和寶船是船隊中最大的海船,是鄭和船隊中的主體,也是鄭和率領的海上特混艦隊的旗艦、主力艦。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鄭和航海寶船共六十二艘。將士二萬餘名,最大的寶船長約148米,寬約60米。鄭和下西洋的翻譯官馬歡所著的《瀛涯勝覽》有三種定稿本,分別是《說集本》,《淡生堂本》和《三寶徵夷集本》。明抄本《說集本》:“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瀛涯勝覽》明抄本《淡生堂本》:“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瀛涯勝覽》明抄本《三寶徵夷集本》:“寶船六十三隻,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在明代人編寫的《國榷》中稱“寶船六十二艘,大者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在明末羅懋登所著《西洋記》中詳細地記載了鄭和船隊中各種船型的尺度,其中,寶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根據以上的資料,可以判定,鄭和寶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寶船共有四層,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三百人才能啟航。海船採用全木結構,具有精巧的設計和精密的結構。

    歷經28年,鄭和船隊到達亞、非30餘國,跋涉10萬餘里,與各國建立了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聯絡,完成了七次下西洋的偉大壯舉。

  • 2 # 玉潤萬古
    實際上明代官方並沒有鄭和寶船尺寸的任何記載,而現在所說的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的資料是一本名叫《三寶太監西洋記》的小說裡提到的,後來被清人收錄進《明史·鄭和傳》,從此作為正史資料流傳開來。但實際上這個資料是很不現實的,長一百三十多米寬五十多米的木製帆船太大了,不太是古代的技術水平可以達到的,實際上中國以前曾按照這個資料復原鄭和寶船,卻以失敗告終。目前,能跟寶船扯上聯絡的只有南京寶船廠出土的鐵力木舵杆,這根舵杆可以對寶船尺寸有一個大約的猜測。南京寶船廠出土的鐵力木舵杆長11.07米,而根據造船法式的規定舵杆長度大約等於船身寬度(比如萬曆年封舟船寬三丈一尺六寸,舵長三丈一尺),也就是說舵杆11.07米≈船寬11.07米,明代船隻長寬比在1:4~1:5之間,也就是說使用該舵杆的船隻長度為44米~55米左右,換算成明代尺寸就是寬三丈五尺長十四丈~十七丈之間。這個大小正好符合明代封舟的尺寸,也符合明代時候遠洋大船的真實大小,所以我個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所使用的寶船大概就是封舟,而封舟本身具有冊封藩屬、宣揚國威的屬性,也契合鄭和出海的目的之一。            葡萄牙文學史上最傑出的詩人卡蒙斯(Luiz Vaz da Camoes,又譯賈梅士)在其1572年初版的不朽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Lusiadas,又譯《葡國魂》)中寫道:   馬丁斯用精通的阿拉伯語,   半通不通與他們進行交談。   獲悉有與我們一樣的大船,   在此處海域上下往來航行。   他們從日出之地遠遠而來,   沿海岸駛向南方然後返回。   他們所居之地有一種人民,   有同我們一樣的白皙膚色。   (路易斯.德.卡蒙斯:《盧濟塔尼亞人之歌》,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227頁)      這是描述1498年達-伽馬的船隊在莫三鼻克得到的訊息。“他們從日出之地遠遠而來”,顯然是指中國。“沿海岸駛向南方然後返回”,說明中國船隊曾沿東非海岸南行至莫三鼻克,然後返回。事隔幾代之後,鄭和航海的事蹟仍在當地人中流傳,並傳播給東來的葡萄牙人。看來,下西洋確實對南洋、印度洋以及後來的西方航海者產生過巨大影響。葡萄牙人的航海大舶在當時的西方是最先進的,當他們得知“有與我們一樣的大船”時,其內心的震撼可想而知。

  • 3 # 故了個裡

    明代開國幾十年後,中國廣州等沿海的大都市發展得十分繁榮。在經濟獲得良好的發展之後,發展海外交通和海外貿易已經是十分迫切的事。明成祖也想利用對外活動, 展示自己的實力,並建立自己的聲望。

    因此,遠航活動就勢在必行了。要航海就要有能 264經受大風大浪的海船,明代能造出巨型海船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鄭和7次下西洋都 使用了巨型海船,並順利出訪遠在地球另一邊的國家。 不過據史書描述,鄭和用的船卻不是一般的大,而是驚人的大,明代真的能造出這樣的船嗎?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5種類型的船舶。

    第一種型別叫“寶船”。最大的寶船 長44丈4尺,寬18丈,載重量800噸。這種船可容納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 它體式巍然,巨無匹敵。 它的鐵舵,須要二三百人才能舉動。

    第二種叫“馬船”。馬 船長37丈,寬15丈。第三種叫“糧船”。它長28丈,寬12丈。第四種叫“坐船”,長24 丈,寬9丈4尺。第五種叫“戰船”,長18丈,寬6丈8尺。人們從這些原始記載裡瞭解寶船的概貌,可是疑問也就從此產生了。

    船到底有多大?這是難解之謎。 有的研究者把馬歡記述的寶船尺度換算成現代公制,因明代的1尺 相當於今天的31釐米,故寶船竟長達138米、寬為56米,這種巨型的木帆船,其排水量估計在3萬噸左右,比現代中國產萬噸貨輪還要大得多!寶船規模如此之大,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濃厚興趣,這樣在研究中便產生了一個疑問:如此大的“寶船”在明代可能出 現嗎?第一種觀點,有人相信史籍中關於寶船尺度的記載,他們認為,從歷史淵源、明代生產技術水平、中國以及世界造船能力來看,出現鄭和寶船那樣的奇蹟,並不是不可能 的。

    漢朝時,我們已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洋大國。中國是有航海傳統的國家,鄭和下 西洋,不是一個偶然,而是一個必然,它是在我們前面航海傳統上的延續。鄭和下西洋也需要造那麼大的船,一是裝載官軍及應用物資的需要;二是裝載賞賜品和貿易物資的需要;三是“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的需要。

    由此可見,不單是遠 洋航行的需要,特別是明朝政治上的耀兵、經濟上示富的需要,促使鄭和下西洋建造起 這麼大的船舶來。鄭和寶船與當時的其他船舶和現代船舶相比較,是很寬的。寬的船體對航行速度不利,為什麼用於遠洋的鄭和寶船卻如此之寬呢?原來,當時船舶均由木材建造,作為遠 洋航行的船隻,就需要隨帶大量的人員和食品以及應付各種需要的財物,也就是說需要 大的載重量和眾多的艙室,而要增大載重量和艙室,就需要增加船長和船寬。

    第二種觀點,認為《明史》沒錯,船的大小卻不同。他們說《明史》記載寶船尺度是可信的,只是其使用的尺度不一樣。其使用的度量尺度與明代通用的尺度不同,明代 通用尺寸1尺相當於現在的31釐米,而量古船的尺度為更古老的“七寸”尺,這種尺在 上古是通行的,相當於20多釐米。

    不過即使這樣,古船也是大得驚人,充分說明中國造 船業的先進。第三種觀點,認為不會有那麼大的船。他們認為,如果按照《明史》對古船的描述,古船大到超越現代萬噸巨輪的程度,這顯然不可能,因此,只能是史籍中的記載發 生了錯誤。

    真正的史書已經被毀,《明史》本身的真實性受到懷疑,而且古人也一直有 誇大的傳統。 他們引用了南京靜海寺出土的鄭和下西洋殘碑,碑文裡說鄭和船隊為2000料或1500 料的海船,據此推算,這種船隻能是十幾丈長寬而已。

    因此,鄭和下西洋所乘寶船的尺 寸,頗有可能是:長18丈,寬4。4丈,在明代有可能出現這樣大小的船,但也不可能造得太多。明代能否造出這麼大的海船還有待考證,但中國當時的造船、航海技術是一流的,這一點卻是不容懷疑的。

  • 4 # 外匯託管之王普頓

    最大的長148米寬6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有四層,九桅可掛12張帆。錨重幾千幾,用二三百人才能啟航。

  • 5 # 薩沙

    寶船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航空母艦。

     《明史·鄭和傳》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以次遍歷諸番國。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

      據此,以明尺為0.317米,則最大的鄭和寶船的長與寬約為140米和57米。

    《鄭和家譜·下西洋船舶》:“撥舡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闊十五丈”。

    明羅懋登《西洋通俗演義》對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有較詳細的敘述,鄭和船隻,最大的一號船,上有九桅杆,名為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共36號:二號船立八道桅杆,名為馬船,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共700號;三號上立七桅杆,船名為糧船,,長二十八丈,闊一十二丈,共240號;四號船上立六桅杆,名為坐船,長二十四丈闊九丈四尺,共300號,五號船上立五桅杆,名為戰船,長一十八丈,闊六丈六尺,共180號。

    伊本·白圖泰所著的《遊記》有記載對宋元時代來往印度洋的中國海船的描述:“大者張12帆,載1000人,其中六百名水手,400名士兵弓箭手等。大船用20至30搖櫓,每櫓15至30人搖,單是操作搖櫓,需要300至900人。”

    2010年,由中國南京鄭和寶船廠所製造的一艘可進行遠洋航行的仿明代鄭和寶船的寶船主體,經已完成三分一;該船長逾71米,排水量達一千六百噸,自上而下共五層。寶船以中國的傳統工藝方式建造,預料於2011年完成船體的安裝。

    簡而言之,寶船最大至少可以為60到75米,這在古代已經相當驚人了。

    有些人質疑這麼大的船,其實航行效能並不好,也不適合遠洋長期航行。

    但大家要知道,鄭和船隊的主要目的是宣揚明朝國威,開闢舊有的航行路線,而不適用於探險或者商業貿易。

    所以,寶船可以建造的非常巨大,以張楊大明國威。至於航行效能以及做生意的價效比,不在考慮之列。

  • 6 # 做好一個真正的人

    鄭和訪問亞非各國,船隊中的大海船稱作寶船,是船隊的主體。鄭和下西洋時,使團領導成員所乘坐的,以及所攜帶的各種物品和從西洋換回來的奇珍異寶,都裝在這種船上。寶船究竟有多大?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分歧很大,至今還是一個謎。

    根據《明史。鄭和傳》、《鄭和家譜》、馬歡《瀛涯勝覽》、顧起元《客座贅語》、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等古籍記載:“大船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有人根據明代工部尺1尺相當於0.311米,明代造船習慣用淮尺,而1淮尺合現在0.342米。因此大型寶船長度約合151.8米,寬61.6米。這麼大的船體,堪稱“體勢巍然,巨無與敵”。

    從事造船史研究的專家,從船的長度與寬度推算“寶船”排水量約3萬噸,比中國現代的萬噸輪還要大,在古代要造這樣大的船,是難以置信的。他們曾對中國各地的木帆船進行廣泛調查,考察了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及長江各口岸的許多木帆船。調查了不少造船廠,訪問了許多熟悉木帆船製作的技術人員和老工人,認為要造長44丈、寬18丈的大船是難以想象的。他們根據木帆船廠老工人估計,鄭和寶船長60米左右,寬11米左右,排水量1000噸左右,是較為切合實際的。

    所以綜上所述,明代的寶船就是放在現在這個年代也是挺偉大的存在,我們也要為我們中國歷史上有這樣偉大的時代而驕傲!

  • 7 # 老森

    明代開國幾十年後,中國廣州等沿海的大都市發展得十分繁榮。在經濟獲得良好的發展之後,發展海外交通和海外貿易已經是十分迫切的事。明成祖也想利用對外活動,展示自己的實力,並建立自己的聲望。

    因此,遠航活動就勢在必行了。要航海就要有能經受大風大浪的海船,明代能造出巨型海船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鄭和七次下西洋都使用了巨型海船,並順利出訪遠在地球另一邊的國家。

    不過據史書描述,鄭和用的船卻不是一般的大,而是驚人的大,明代真的能造出這樣的船嗎?

    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5種類型的船舶。第一種型別叫“寶船”。最大的寶船長44丈4尺,寬18丈,載重量800噸。這種船可容納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它體式巍然,巨無匹敵。它的鐵舵,須要二三百人才能舉動。第二種叫“馬船”。馬船長37丈,寬15丈。第三種叫“糧船”。它長28丈,寬12丈。第四種叫“坐船”,長24丈,寬9丈4尺。第五種叫“戰船”,長18丈,寬6丈8尺。

    人們從這些原始記載裡瞭解寶船的概貌,可是疑問也就從此產生了。船到底有多大?這是難解之謎。有的研究者把馬歡記述的寶船尺度換算成現代公制,因明代的1尺相當於今天的31釐米,故寶船竟長達138米、寬為56米,這種巨型的木帆船,其排水量估計在3萬噸左右,比現代中國產萬噸貨輪還要大得多!寶船規模如此之大,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濃厚興趣,這樣在研究中便產生了一個疑問:如此大的“寶船”在明代可能出現嗎?

    第一種觀點,有人相信史籍中關於寶船尺度的記載,他們認為,從歷史淵源、明代生產技術水平、中國以及世界造船能力來看,出現鄭和寶船那樣的奇蹟,並不是不可能的。漢朝時,我們已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洋大國。我們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經延伸到了波斯灣。中國是有航海傳統的國家,鄭和下西洋,不是一個偶然,而是一個必然,它是在我們前面航海傳統上的延續。

    鄭和下西洋也需要造那麼大的船,一是裝載官軍及應用物資的需要;二是裝載賞賜品和貿易物資的需要;三是“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的需要。由此可見,不單是遠洋航行的需要,特別是明朝政治上的耀兵、經濟上示富的需要,促使鄭和下西洋建造起這麼大的船舶來。

    鄭和寶船與當時的其他船舶和現代船舶相比較,是很寬的。寬的船體對航行速度不利,為什麼用於遠洋的鄭和寶船卻如此之寬呢?原來,當時船舶均由木材建造,作為遠洋航行的船隻,就需要隨帶大量的人員和食品以及應付各種需要的財物,也就是說需要大的載重量和眾多的艙室,而要增大載重量和艙室,就需要增加船長和船寬。

    第二種觀點,認為《明史》沒錯,船的大小卻不同。他們說《明史》記載寶船尺度是可信的,只是其使用的尺度不一樣。其使用的度量尺度與明代通用的尺度不同,明代通用尺寸1尺相當於現在的31釐米,而量古船的尺度為更古老的“七寸”尺,這種尺在上古是通行的,相當於20多釐米。不過即使這樣,古船也是大得驚人,充分說明中國造船業的先進。

    第三種觀點,認為不會有那麼大的船。他們認為,如果按照《明史》對古船的描述,古船大到超越現代萬噸巨輪的程度,這顯然不可能,因此,只能是史籍中的記載發生了錯誤。真正的史書已經被毀,《明史》本身的真實性受到懷疑,而且古人也一直有誇大的傳統。

    他們引用了南京靜海寺出土的鄭和下西洋殘碑,碑文裡說鄭和船隊為2000料或1500料的海船,據此推算,這種船隻能是十幾丈長寬而已。因此,鄭和下西洋所乘寶船的尺寸,頗有可能是:長18丈,寬4.4丈,在明代有可能出現這樣大小的船,但也不可能造得太多。

    明代能否造出這麼大的海船還有待考證,但中國當時的造船、航海技術是一流的,這一點卻是不容懷疑的。

  • 8 # 山騾

    造這麼大的船,修這麼大的船,是要船塢的,先考古找到能裝下寶船尺寸的古船塢遺址一切問題都解決!在考古中,六百來年並不算長,巨大的船塢不可能湮滅無跡可尋,比口水墨水更有說服力!

  • 9 # 鋒在起時

    鄭和船隊是明朝鄭和下西洋所組織的遠航船隊,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一支大規模的遠航船隊,也是一支史無前例的海上特混艦隊。鄭和船隊由200餘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遠洋海船組成,將士二萬餘名,規模宏大,人員眾多,組織嚴密。

    在《明史·鄭和傳》中記載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編寫的《國榷》中稱“寶船六十二艘,大者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在明末羅懋登所著《西洋記》中詳細地記載了鄭和船隊中各種船型的尺度,其中,寶船“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

    鄭和航海寶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長148米,寬6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層,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三百人才能啟航。海船採用全木結構。明代船舶工藝發展到有鍬釘、鐵鋦、鏟釘、螞蟥釘等,使複雜的木結構可以輕而易舉地透過各種船釘拼合、掛鋦、加固在一起,不至於“散架”。

    “杭州”號,為俄製現代級驅逐艦。1988年在俄羅斯聖彼德堡北方造船廠開工建造,1994年5月下水。1999年12月試航,2000年初遠涉重洋回國。途中於2月11號穿越臺灣海峽,抵達浙江舟山軍港。

    鄭和寶船:長148米,寬60米

    杭州號引數:艦長:156.37米,艦寬:17.19米,吃水:7.85米

    兩者長度相差不多,但是鄭和寶船大約寬3倍多於杭州號,可見鄭和寶船是多麼雄壯!!!

    鄭和是中國明代著名的Nautilus。永樂三年(1405年)7月11日,他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領龐大船隊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至1433年,漫長的28年間,鄭和船隊歷經亞、非30餘國,涉10萬餘里,與各國建立了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聯絡,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偉大歷史壯舉。中國明代Nautilus、外交家。

  • 10 # 還在路上的平凡人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的船隊裡,總共240艘左右的船隻裡,包括寶船63艘,最大的長44丈4尺、寬18丈,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木質),它們主要建造於南京寶船廠。

    船有4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200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1000餘人,載重量800噸,可謂體式巍然,巨無匹敵。《明史·兵志》又記:“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龍江船廠是明代設於南京的一個著名造船廠,大量商船與戰船建造於此。明朝嘉靖年聞的工部主事李昭祥,曾經主持過龍江船廠,他後來撰寫了一部《龍江船廠志》。

    在這部志書中,李昭祥雖然沒有明確記載5000料船舶長寬幾何,但卻有100料、150料、200料、400料戰座船的船長資料,它們的長度分別是49.2尺、55尺、60.8尺和80.95尺。《瀛涯勝覽》中記載的大型寶船船長4丈4尺,比推算的資料還要小,說明這種寶船還達不到500料還不是鄭和寶船中最大的,其存在是毫無疑問的。至於馬歡為什麼在《瀛涯勝覽》中沒有將最大寶船的尺寸記錄在案,可能是因為每次下西洋鄭和船隊的最大寶船尺寸都不一樣,馬歡所參加的是第四次、第六次、第七次下西洋,他所見到的最大寶船長度是44丈4尺,而洪保出海時所乘坐的最大寶船是5000料。與《瀛涯勝覽》中記載的長37丈、寬15丈的中型寶船是一致的,有力地證明了《瀛涯勝覽》記載的可靠性。

    洪保曾奉皇帝之命七下西洋,其中有四次是以副使太監的身份跟隨鄭和一起出使西洋的。洪保不僅是一名外交家,而且是一名Nautilus,從這一點我們完全可以斷定,洪保在壽藏銘中對船舶大小與法是:“船料一船底長(尺)×船面寬×艙深(尺),再除以十而得。”根據現代造船的資料給出了一個大致推斷,認為5000料寶船的排水量當在5000至10000之間,相當於一艘中型導彈驅逐艦的噸位。雖然鄭和寶船未必有那麼大,但即使在5000噸至10000噸屯之間,也是古代華人民了不起的偉大成就了。

  • 11 # 吾乃零陵邢道榮

    源自《明史•鄭和傳》中下面這段記載了:“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賚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國”。

    《明史》的這段記載,明確提出:永樂三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船隊中即包括“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的大號寶船62艘。鄭和率領著這支總排水量100多萬噸(大號寶船的復原排水量問題,下面再細細道來),規模比當今的中國海軍還大的艦隊(當今世界大概只有美利堅海軍的排水量能超過這支艦隊了),先從蘇州劉家河(今瀏河口)抵達福建,等待季風到來後,再從五虎門(閩江入海口處)揚帆啟航,下西洋去了。

    當然,通常我們都說“孤證不立”,只有這一條史料記載,那不能完全說明問題。 於是,學者們又找到了以下幾條史料: 馬歡《瀛涯勝覽》:“寶船六十三隻: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注意,這裡又出現了長37丈寬15丈的“中號寶船”)。”

    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寶船三十六號,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戰船一百八十號,長一十八丈,闊六丈八尺;坐船三百號,長二十四丈,闊九丈四尺;馬船七百號,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糧船二百四十號,長二十八丈,闊一十二丈。共計一千四百五十六號。”

    顧起元《客座贅語》:“寶船共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談遷《國榷》》:“寶船共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後來,又有學者發現明代皇甫錄所著《皇明紀略》中有如下描述:“永樂五年命太監鄭和使古裡國,……二十三年八月詔停止,和與王景弘之,二率官兵萬七千六百有奇,船三十號,大者長四十五丈。”數量和前面大多數史料搭不上,長度差不多,寬度未描述,綜合來看,也能看做一條有用的史料。

    簡單分析一下上面的幾條史料,誰可信度最高? 還用問麼?當然是馬歡的《瀛涯勝覽》了。因為馬歡是鄭和船隊的翻譯官,是鄭和下西洋活動的親歷者。理論上說,他的記載屬於第一手史料,可信度很高。

    說實在的,這條證據是“小船派”難以反駁的。 但是很不幸,2005年有人證明:《瀛涯勝覽》中的這段記載,很可能並非出自馬歡親筆,而是後人加進去的。

  • 12 # 東秋妮
    1405-1433年,"三寶太監"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在世界歷史上堪稱空前絕後!

    鄭和所率的船隊,滿滿載著優質絲綢、精美瓷器、上等茶葉和漆器等各類中國非凡的特色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銀貨幣。

    這些特色物品,有的是用於慷慨送禮,展現大國之風度;有的是用於貿易,互通有無,互補互利。

    鄭和遠航船隊最多的時候就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餘艘。

    其中最大的寶船,可乘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海船。(見上圖寶船)

    鄭和的船隊有嚴整的編隊,船隻分工明確,分別承擔載人、載貨、運糧、裝淡水等任務,還有戰船護航。

    僅首次下"西洋"時,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術人員、財務人員、宗教人士、翻譯、醫生、廚師、工匠等。

    鄭和的船隊採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遠洋航海技術,能夠準確地測定航區、航線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風、海流進行航行。

    鄭和的船隊為保證航行時的協調一致,採用了多種通訊手段:

    白天升旗為號,夜間懸燈為號,遇到天氣惡劣視野不良時,則用吹喇叭、敲鑼打鼓的方式。

    整支船隊的進退、集合、升帆、拋泊等行動都在統一號令下進行。

    明代的大寶船,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強國的風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俗語“曬穀不曬米,曬米虧不起”是啥意思?為何大米不能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