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朝文DMU

    要想中肯的評價司馬懿,還是要從他主要的幾項重要經歷,以及他對周圍人包括親人、敵人的態度展開。主要包括司馬懿受家族出身影響、優秀的軍事才能和陰毒嗜殺的性格等三個方面。

    (一)出身世家大族,儒家思想體系

    之所以要提及司馬懿的出身,是想和出身寒族的諸如劉備、孫策等人物的思維行事形成出對比。我一直覺得無論無論是亂世還是治世,最穩的就是普通司馬家祖一樣的地方大族,河內司馬氏,是世家大族,自漢初司馬卬開始就穩穩的落戶河內郡。

    司馬懿生於漢靈帝時期,179年,黃巾起義的前夜。很有意思的是,這一年還出生了一個同樣有手段又個性古怪的奇才:龐統。有知識、有實力、有人脈、有聲望,只需要觀望一個好時機出手就是了。司馬懿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在他二十二歲時,即建安六年(201年),曹操當時還是司空,打算徵召司馬懿到府中任職。這個時間點是:曹操剛剛在官渡擊敗袁紹主力,而退回冀州的袁紹尚未病逝。有理由推斷,此時曹操拉攏司馬氏的原因之一是想透過有效拉攏地方大族勢力,進一步穩定後方局面,為他接下來攻取河北,提供更穩定的後方環境,司馬懿個人聲望則是另一方面。不過,司馬懿拒絕了徵召,從他的考量,可以看出他三思後行的處事風格:

    不願意屈從閹宦之後,這一點和四世三公的汝南袁紹接近,世家大族對此時的曹操普遍持鄙視態度。

    朝廷已經被曹操控制,投入曹操陣營,就表示站在了漢王朝的對立面,司馬懿還打算觀望,以待大環境進一步明朗再做決定。

    另外,司馬懿拒絕曹操徵召的方式也顯現出他能堅忍、處事果決的一面,這部分放在後面描述。總之,出身世家大族的司馬懿處事謹慎,心思縝密,縱觀司馬懿的一生,幾乎看不到他衝動或者情緒外露的時候。稍微對比下諸葛亮:

    閒來墾荒哼哼《梁甫吟》,

    吹吹牛筆自比管仲、樂毅,

    對劉備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更是無以復加。

    可能如此的深沉性格,也是大部分人反感司馬懿的原因,城府深沉之人,連靠近他都會覺得寒氣逼人。

    (二)敏銳的洞察力

    司馬懿對於戰爭的敵我形勢分析常常十分準確,從他的幾處實踐表現來看,甚至恍惚有一些郭奉孝的影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就在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時,由於都城許縣距離前方襄陽戰區太近,附近眾多郡縣叛降關羽的緣故,曹操有了遷都河北的想法。

    此時司馬懿進行了勸阻,理由是:

    先前關羽能夠圍困襄陽曹仁、水淹于禁、斬殺龐德,都只是憑藉天時,並沒有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

    如果遷都就是向關羽示弱,那麼整個荊州、江淮地區都會人心浮動。

    並且給出了抵禦關羽的方案:

    江東孫權對於關羽勢力坐大一定會深感不安,可以聯合孫權牽制關羽,那麼樊城的困局就得解了。

    以上司馬懿的兩方面分析,從後來的發展來看,都得到了印證。就在曹操病逝,曹丕剛剛即為後,司馬懿又展現了他準確的判斷力:孫權帶兵向襄陽地區進發,多數朝臣建議曹丕放其襄陽、樊城,這可能是基於先前關羽給襄陽造成了巨大破壞有關,但是司馬懿認為:

    孫權剛剛得罪蜀國,此刻他更希望和魏國結盟共同抵禦蜀國。

    襄陽是連線南北的水路交通要道,不能輕易放棄。

    但是曹丕還是選擇放棄並燒燬襄陽,結果和司馬懿的判斷一致,曹丕後悔不及。我個人認為,孫權之所以此時興兵,主要目的應該是向曹丕炫耀兵威而不是和魏國結仇,顯現他在荊州地區的戰鬥力,以便為不久之後同魏國談判結盟增加籌碼,畢竟,能戰才能和。從以上可以看出,司馬懿具備對於戰前對於敵我雙方敏銳的判斷力。

    (三)優秀的軍事能力

    魏太和元年(227年),發生了司馬懿與孟達新城之戰,經過不細說了,總結一下孟達失敗的原因:

    孟達內心反覆,猶豫不決。

    諸葛亮急切督促孟達反叛。

    司馬懿表面安撫,暗地倍道行軍。

    司馬懿的策略是,假意安撫迷惑孟達,調兵不上報洛陽先斬後奏。不過此策略也存在明顯的風險:

    一是私自調兵沒有上報朝廷,司馬懿充分發揮了“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這也是孟達始料未及的,他估算司馬懿從宛城向洛陽請命往返,加上從宛城進兵至新城共需約一個月,因此認為自己有充足的時間考慮策略、構建城防。

    二是數日之間急行軍千里,不顧兵家“ 強弩之末,不能入魯縞 ”的大忌。

    另外值得說明的是,新城位於襄陽上游,可以順漢江之下威脅襄陽和樊城,蜀漢徹底失去新城,是一大重要損失。從此蜀軍出川,就只有從漢中北上這一路了。在諸葛亮逝世後,蜀大將軍蔣琬曾計劃出水路奪取上庸、新城等地,但因為此計行險,被群臣反對。

    抵禦蜀軍。諸葛亮和司馬懿在隴右鬥智鬥勇的戰爭經過歷來為大家津津樂道,分別是諸葛的:

    第三次北伐太和三年(229年)

    第四次北伐太和三年(231年)

    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青龍元年(233年)。

    在第五次五丈原之戰中,司馬懿以“ 堅壁拒守,以逸待勞 ”的策略,同諸葛亮相持百餘日。使得諸葛亮恢復中原的願望落空,這是英雄的末路,大漢的終結。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司馬懿有一段對諸葛亮軍事能力的評價: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晉書 · 宣帝紀》

    從結果看來,蜀軍在遠離後方補給,仍然堅持要同魏軍相持百餘日的策略,其靈活性確實有待商榷。

    平定遼東。景初二年(238年),司馬懿率領四萬步兵從洛陽出發,經過四個月抵達遼東,準備討伐公孫淵。戰爭過程不細說了,這其中有個有意思的小插曲,公孫淵聽聞魏軍到來,曾求救於孫權,孫權派兵援助並發表了一番對司馬懿用兵能力的讚歎:

    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深為弟(公孫淵)憂之。

    意思就是,我聽說司馬懿極善用兵,我為老弟你深深感到擔憂啊。以上戰場事例都是司馬懿精湛的戰略和戰術思想的重要體現。

    (四)陰毒嗜殺且深有權謀

    刻薄對待發妻張春華。張春華為司馬懿生養了司馬師、昭、乾和南陽公主,司馬師和司馬昭是後來晉王朝得以建立的重要奠基人。在這一點上可以說張春華對司馬氏家族功勳卓著,可是司馬懿對待這位夫人,卻十分冷漠、甚至是刻薄。他常用“ 老物 ”來稱呼她。我個人猜測大概於現代語中的“ 老東西 ”的意思。

    穿插一個題外話,在張春華的以上幾位子女中,景帝和文帝比較為人熟知,其中還有一個神一般的存在,司馬乾。那麼動亂的時局中,他居然可以飄然而過,如果不特意閱讀他的傳記,甚至都很難發現他和其他諸侯王的聯絡。也許正是淡漠名利的處世態度,使他得以終年八十歲高齡,不過他的怪異癖好還是不足為人道了。

    遠超常人的忍性。司馬懿拒絕了時任司空的曹操的徵召,而他採取的策略是;

    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

    竟然使得曹操相信了他。除此之外,為人熟知的是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更是把最佳演員的一面展露無遺。司馬懿自正始八年(247年)五月至政變前嘉平元年(249年)正月,一年多的時間一直裝病:

    形體表演,衣服都拿不起來了,粥喂到嘴裡都會流出來。

    語言表演,故意把“ 本州 ”聽作“ 幷州 ”。

    可見表演功底出神入化,最重要的是,曹爽信了。

    深以為不齒的陰毒和嗜殺,且置信義若無物。在政變中,司馬懿顧忌曹爽可能會帶小皇帝孤注一擲,因此首先對曹爽進行許諾安撫,只是免官,更指著洛水發誓,不久曹爽兄弟被夷滅三族,也因此曹真斷絕了後嗣。當初曹爽被司馬懿誘騙,舉棋不定時,為他出謀劃策的桓範也被誅殺。幸運的是他有一位優秀是子孫,名叫桓溫。

    司馬懿使用的是徹底拋棄政治信義的手段,這並不高明,只要做人無底線,大部分政客都可以做的到。被司馬懿誆騙的當然不止曹爽一人,還有" 淮南一叛 "的王凌。嘉平三年(251年),也就是吳國大皇帝孫權病逝、做出相應防禦部署的前一年。王凌意圖趁此機會,以攻伐吳國為名,獲取淮南地區兵權,但是當王凌在意識到無法剷除司馬氏之時,也像曹爽一樣,聽信了司馬懿" 赦免 "的允諾,結果可想而知。

    除了不講信義之外,更讓人值得唾棄的就是司馬懿極其嗜殺(得勝後耀武揚威的殺戮,不是戰爭過程中)的一面,以下是司馬懿滅族記錄:

    攻破東北人公孫淵的襄平城後:

    既入城,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把近萬具屍首堆積在一起,炫耀自己兵威的“ 景點 ”)。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

    高平陵誘降曹爽後:

    於是收(曹)爽、羲、訓、(何)晏、颺、(丁)謐、軌、勝、(桓)範、當等,皆伏誅,夷三族。

    俘虜王凌後:

    收其餘黨,皆夷三族。

    甚至司馬懿的後人,東晉明帝司馬紹對此種種的深以為不齒,王導為晉明帝講述晉王朝的創業歷程後:“ 明帝聞之,覆面著床曰:‘ 若如公言,祚安得長!’ ”其實這也代表了後世對司馬懿做法的否定態度。

  • 2 # 孤城裡的夢

    (一)

    司馬懿出身世家大族,儒家思想自成體系。和劉備、孫權等人相比思維方式、行為做法有著鮮明的對比。司馬懿出身於亂世之中,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在這個特殊的年代裡,既然有英雄,就必然有反派的梟雄。沒有對比是不可能出英雄的。這很客觀!曹操為了拉攏司馬氏也是費勁心機,一方面是為了穩固後方,司馬家族是世家大族,在地方有著絕對的聲望。另一方面則是:司馬懿個人聲望。不過司馬懿拒絕了徵召。葉門從此也可以看出司馬懿的大智慧之處!不選擇陣營,駐足觀望!如果此時選擇歸順曹操就選擇了站在朝廷的對立面,那可是滿門抄斬的死罪!所以司馬懿很猶豫,自然不敢私自下決定,但為了家族可以長期興盛下去,他就不得不做出決定,所以他在觀望!另外,從司馬懿拒絕曹操的徵召也可以看出司馬懿處事謹慎,心思縝密,的特性。縱觀司馬懿的一生,幾乎看不到他衝動或者情緒外露的時候。稍微對比下諸葛亮:司馬懿的隱忍可怕至極!甚至覺得此人很陰森!

    (二)敏銳的洞察力

    司馬懿對於戰爭的敵我形勢分析常常十分準確,比如關羽水淹三軍,讓曹操萌生了退意,想要遷都河北郡。司馬懿給出了自己獨到的且敏銳的洞察力。他先對當下的局勢進行了分析,又給出了獨到的見解:先前關羽能夠圍困襄陽曹仁、水淹于禁、斬殺龐德,都只是憑藉天時,並沒有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如果遷都就是向關羽示弱,那麼整個荊州、江淮地區都會人心浮動。

    並給出了聯合孫權抵抗劉備的政治觀念,樊城的困局就輕而易舉的得到了解決。

    在曹操病逝,新帝曹丕剛剛繼位,司馬懿又以他敏銳的洞察力,精準的判斷出:孫權雖然帶兵進犯,到他更希望和魏國結盟,原因是孫權得罪了蜀國。襄陽是連線南北的水路交通要道,不能輕易放棄。

    但是曹丕還是選擇放棄並燒燬襄陽,結果和司馬懿的判斷如出一轍。我個人認為,孫權之所以此時興兵,主要目的應該是向曹丕炫耀自己軍隊的強大,以此換來結盟的籌碼。不得不說司馬懿具備對於戰前對於敵我雙方敏銳的判斷力。

    (三)

    司馬懿的優秀軍事才幹:諸葛亮七出岐山,在諸葛亮策反孟達的時候,司馬懿表面安撫,內地裡調動軍隊,把風險降到最低。而且司馬懿把“將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發揮到極致!讓孟達始料未及。

    諸葛亮和司馬懿在隴右鬥智鬥勇的戰爭經過歷來為大家津津樂道,分別是諸葛的:

    在第五次五丈原之戰中,司馬懿以“ 堅壁拒守,以逸待勞 ”的策略,同諸葛亮相持百餘日。使得諸葛亮恢復中原的願望落空,這是英雄的末路,大漢的終結。

    以上戰場事例都是司馬懿精湛的戰略和戰術思想的重要體現。

    (四)

    司馬懿陰毒嗜殺且深有權謀,他刻薄的對待自己的髮妻。擁有遠超常人的忍性。就是曹操也對他防範有加。並且他一直裝病,為的就是博得曹氏家族的信任!演技更是不用說……

    司馬懿使用的是徹底拋棄政治信義的手段,這並不高明,只要做人無底線,大部分政客都可以做的到。被司馬懿誆騙的當然不止曹爽一人,還有" 淮南一叛 "的王凌。嘉平三年(251年),也就是吳國大皇帝孫權病逝、做出相應防禦部署的前一年。王凌意圖趁此機會,以攻伐吳國為名,獲取淮南地區兵權,但是當王凌在意識到無法剷除司馬氏之時,也像曹爽一樣,聽信了司馬懿" 赦免 "的允諾,結果可想而知。

    除了不講信義之外,更讓人值得唾棄的就是司馬懿極其嗜殺。

    送上所求,司馬懿,確實是個狠人!

  • 3 # 曹老師xixi

    第一,司馬懿私養死士,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私養死士是違反曹魏法律的,何況司馬懿私養死士的目的,就是為了高平陵之變而準備的。

    第二,曹魏明令後宮不的干政,但司馬懿脅迫郭太后下旨處置曹爽,並擅自出兵。

    第三,無皇帝詔命,擅自處置重臣王凌和令狐愚,並逼迫宗室曹彪自盡。

    司馬懿其實在去世前,早已預料到,子孫造反會造反,不然也不會把大權繼續讓兩個兒子接替,也不會心虛常常夢見賈逵和王凌索命。晉書記載:“帝(司馬懿)寢疾,夢賈逵、王凌為祟,甚惡之。”。

    如果司馬懿沒有反意,完全沒有必要去爭權,歷史當中,曹爽也沒打算拿司馬懿怎麼樣,對比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就怕子孫專權,寫《誡子書》告誡子孫,而且沒有把大權讓子孫繼承,這才是忠心,司馬懿光話說的好聽沒有用,曹操話說的還好聽呢,只想當一個“漢徵西將軍曹侯”,結果呢,殺漢臣殺帝后稱魏王。司馬懿也是如此,晚年沒有明目張膽的公開,無非就是對曹魏有那麼一絲絲的感情而已。

  • 4 # 迷你影視剪輯

    個人感覺司馬懿是個大智若愚,能屈能伸,忍柔負重,懂得臥薪嚐膽的人。

    司馬懿懂得審時度勢,知道怎樣為人臣子,在司馬懿跟隨曹操時,司馬懿知道曹操時刻提防著他,稍有不慎,將被曹操除掉,司馬懿為了避嫌,就向曹操提出為曹衝守靈,這樣就遠離了曹操,但司馬懿卻沒閒著,洞察天下局勢並讓曹丕向他透露曹營所發生的事情。

    司馬懿深知曹氏勢力的龐大,所以從不好大喜功,經常被曹氏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但從未表現出怨言,所以慢慢讓曹氏放鬆了對他的警惕。正如司馬懿所說我揮劍一次,可磨劍用了幾十年。也的確最終司馬家族成了最後的勝者!

  • 5 # 父母年代記憶

    司馬懿是什麼人呢?我們首先不要用後世對他的印象去看待,把背景倒放回東漢末年,司馬懿是大家族出身的人物,因為博學洽聞。浮生如教而知名。一方面他是有才華的年輕俊傑,另一方面他通曉儒學在當時社會中形象很端正,當時善於品評人物的催譚楊俊都給他極高的評價,並且他最開始拒絕了曹洪,曹操的徵招顯出不圖名利的骨氣就是這樣的人,如果你跟他是同在一個時代的人,很難會把它跟醉心於權力的豺狼聯絡在一起。

    在司馬懿30歲左右的時期,他就是那種老式辦公的人物,司馬懿工作能力只突出在曹操時期就已經數一數二,那位著名的楊修不過是再見安諾,擔任曹操的丞相。司馬懿早期擔任過黃門侍郎一郎,負責人才選舉工作出任丞相,管理公文轉任太子中數字跟曹丕讀書。

    呂思勉先生說曹操是大漢忠臣,司馬懿是奸臣賊子,我覺得這個觀點有待商鳩,在我眼裡曹操和司馬懿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農村人,但也都是全程,即便不是奸臣,但也絕對算不上忠誠。用時樂的話就是說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其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演。

    關於司馬懿是不是奸臣有個故事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盡林地成像成像王道詢問自己的祖先是如何取得天下的?王導不佳穎飾底敘述了司馬懿創業時種種兇狠餐飲的手段,又說起司馬昭殺害未必曹髦的所作所為,進營地聽後大殘。把臉埋負載床上哭著說,如果真像您說的那樣,進潮的設計怎能長久呢?

    一個人的所作所為,連他的子孫後代都覺得羞愧中達呀中達呀,這是你一生最大的悲哀。天道有常,無往不復,你用什麼樣的手段去對付他人,他們也會用什麼樣的手段去對付你?曹孟德若地下有知不知道會不會後悔當年強行徵招那位叫司馬懿的青年的?

  • 6 # 朕的書房

    曹操說自己的夢想很樸素,很簡單,就是死了在墓上題寫“漢徵西將軍曹侯墓”。

    是不是看著也是忠臣的肺腑之言?

    但一點不妨礙他恐嚇漢獻帝,誅殺伏皇后,加封魏王,建立了魏王府,給自己的兒子登基做鋪墊。

    所以評價一個人,不光要看他說過什麼,更要看他做過什麼。

    其實歷史上很多大人物,已經給司馬懿蓋棺定論了。

    比如說後趙皇帝勒就嘲諷過他。

    “大丈夫行事,宜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效曹孟德、司馬仲達欺人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唐太宗點評他,也說他做事不地道。

    “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 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

    連自家人談到司馬懿家族這段歷史都羞愧得無地自容,立國不正。

    晉明帝問王導司馬家是怎麼取得天下,王導實話實說,晉明帝聽後,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在整個歷史統一王朝裡面,晉朝是人氣差,口碑也差。皇帝是痴呆,皇后到處浪,首富不捐款,天天花樣鬥,瞎TM折騰。

    大多數人覺得沒有晉朝,也不會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

    要深究原因,還得司馬懿這個祖先背鍋。

    司馬家的天下本來就是來路不正,竊取了曹魏家的天下。雖然曹魏也是篡了大漢,但既然城頭已經變了大王旗,大家預設曹魏是正統了。你司馬家再來拔旗子,可謂是不要臉到極致。

    司馬懿是沒有稱帝,可如果沒有他公元249年那次雄起,關起城門搞政變,司馬家篡位之路不會走得這麼順。

    話說當年曹丕的兒子曹叡託孤,指定曹爽和司馬懿輔佐新帝。司馬懿透過高平陵政變,忽悠了曹爽,讓其乖乖交出兵權,另一方面找人嚴刑拷打,逼供曹爽謀反,然後誅殺曹爽,屠滅三族,心狠手辣。

    他的兒子司馬師也是狠角兒,因為妻子是曹魏宗室之人,發現了司馬家謀逆的端倪,司馬師二話不說毒殺了他。然而,司馬師也是倒黴催悲的人,打仗很行,偏偏短命,還沒個接班人,政治遺產全留給親弟司馬昭了。

    和曹丕接棒曹操一樣,司馬懿成為隻手遮天的權臣,讓司馬家成為第一大家族。

    到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這裡,更加肆無忌憚了,就差把做皇帝寫在臉上。不過這最後一棒還是由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跑完了。

    沒有司馬懿豐厚的政治遺產,怎麼可能有西晉,所以說司馬懿打得一手好地基啊。

  • 7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從史書中對司馬懿的記載來看,司馬懿是一個奸詐的偽君子,他的性格狡猾多謀,善於掩飾自己的罪惡。司馬懿一生中做過很多“背信棄義”的事情,為了能夠掩飾自己謀反的真相,司馬懿才會在死之前故意說一段振奮人心的話,實際上這番話根本不符合司馬懿的所作所為。

    曹魏對司馬懿恩重如山

    古代歷史上謀朝篡位的人非常多,但是唯獨司馬家族一直受到後世的唾罵,一直到現代都沒能翻身。而司馬家族之所以受到後世唾罵,主要就是因為司馬懿過於奸詐,他欺騙了曹魏所有的皇帝,卻沒能逃過後世的罵名。

    在曹操統治時期,司馬懿就被徵召做官,曹操看出司馬懿是一個奸詐的人,想要將司馬懿提早除掉。但是曹丕和司馬懿的關係很好,因此曹操不僅沒有殺死司馬懿,反而還任用了司馬懿。

    曹丕當權之後,司馬懿的地位逐漸提高起來,曹丕經常讓司馬懿坐鎮後方,司馬懿很快從一個普通的謀士,一路提拔成為了朝廷的重臣。曹丕去世的時候,將曹睿託付給了司馬懿,司馬懿第一次獲得了託孤重臣的稱號。

    曹睿當權時期,對司馬懿更加的尊敬,曹睿去世的時候,也將養子託付給了司馬懿。史書記載曹睿對著司馬懿說:“我之所以沒有嚥下最後一口氣,就是為了能夠見到您,希望您能夠好好輔佐曹芳。”司馬懿滿口答應了曹睿。

    司馬懿謀反的事實

    曹爽只是剝奪了司馬懿的軍權,並沒有對司馬懿趕盡殺絕,司馬懿的官職是太傅(高於大將軍),整個朝廷裡面除了王公貴族外,沒有人比司馬懿的官職更高。司馬懿當時已經步入老年,擔任一個養老的職位十分正常。

    然而司馬懿不滿於太傅的職位,挾持太后發動叛亂,殺害託孤重臣曹爽。之後司馬懿在朝廷裡面排除異己,大肆殺害忠於曹魏的大臣,還逼死曹魏有能力的宗室,將曹魏的宗室關到了鄴城統一管理。(曹魏後宮不可參政,司馬懿打著太后旗號攻擊曹爽,明顯是造反)

    晉明帝掩面

    無論司馬懿如何去掩飾,司馬懿謀反的事實都無法改變。在東晉晉明帝統治時期,晉明帝和王導談論晉國的天下,王導講述了司馬懿奪權的過程,晉明帝聽後掩面羞愧,對著王導說:“如果真的是這樣,晉國又怎麼能長久呢?”

    晉明帝是司馬懿的後人,他聽到祖先的故事都感覺羞恥。李世民在評價司馬懿的時候稱:一個人做一百件好事,可能沒有人會知道,但是一旦做一件大的壞事,立刻會被天下人都知道,司馬懿做了一輩子曹魏的忠臣,最後造反奪權落了一個罵名,就是這個道理。

    總結

    司馬懿受到曹魏三代統治者的信賴,先後被魏文帝和魏明帝定為託孤重臣,曹魏沒有做過任何對不起司馬懿的事情。然而司馬懿卻假借剷除權臣的名義,奪取曹魏的控制權,肆意屠殺無辜的大臣,將曹魏的宗室集中關押,扶持自己的兒子掌管朝政大權,為以後司馬師廢立皇帝,司馬昭殺害皇帝,司馬炎篡奪皇位打下了基礎。從司馬懿的所作所為來看,他亂臣賊子的罪名無論如何都無法洗清。

  • 8 # 晨光的日子

    司馬懿是怎麼樣的人?直接入主題:

    1,足智多謀:劉備剛死,劉禪繼位時,司馬懿為曹丕獻了一個五路兵馬攻打蜀國的大計,這計出的真是聲勢浩大啊,雖然被諸葛亮一一破解,但我想要是當時沒諸葛亮呢?劉禪繼位估計屁股還沒坐熱就被滅國了。後來司馬懿被重用,對抗諸葛亮北伐,雖不如計謀方面諸葛亮,但統帥全域性的才能不比諸葛亮差。

    2,很能潛水,能伸能縮:曹操在世時,一直壓著司馬懿,無論下大獄還是貶官他都不敢吭一聲,曹操知道司馬懿是個大賢,但也知道他有野心,老謀深算。司馬懿也畏懼曹操,曹操當朝時一言不發,對曹操俯首帖耳,曹操死的時候,曹丕當位立馬主動站出來出謀劃策,把朝堂當自己的專屬舞臺,曹丕重用了他。

    3,老奸巨猾:裝病奪權,曹操剛掌權的時候讓司馬懿做官,司馬懿嫌曹操是宦官之後出身低賤,就裝風癱不應召,曹操懷疑他裝病就派個刺客去試探,司馬懿直挺挺的躺在床上刀架在脖子上也不動一下,刺客相信司馬懿是真風癱,回去告訴了曹操,司馬懿怕曹操不會放過他,到第二次應召時,他的風癱好了,也答應了曹操。

    4,自己能活才是硬道理:這傢伙活到72歲,整整活到曹家三代人。曹操死,我活著;諸葛亮死,我活著;曹丕死,我活著;蜀國滅了,我活著;吳國滅了,我活著;魏滅晉生,我還活著。司馬老賊平時做事膽小謹慎,打仗也如此,諸葛亮的空城計就是太瞭解他了,每次中諸葛亮的計時,他必會大喊:中諸葛亮之計也,快撤!絕不會讓自己收到一點傷,即便是心理,每次失敗就給自己打氣,有點孔乙己精神,與其說是樂觀,還不如說他會催眠自己,會修身養性的他怎麼會不長壽。

    這就是我所認知的司馬懿,結合以上幾點可以看出司馬懿想不當人生贏家都不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姑娘們,當初你不圖錢不圖房只圖他對你好,堅持要嫁,現在輸得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