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是是非非誰能詮釋

     魏延是一個剛強威猛,有勇有謀,既有勇於任事、不畏艱難的優點,也有桀驁不馴、任性而行的缺點,是一個難得的將才。但是關於蜀漢將領,我們談論最多的就是五虎上將,按照排名依次是關,張,趙,馬,黃,但是卻很少有人提到魏延,但是按照魏延的實力,是完全有能力上這個榜單的,為什麼?

    我們先來分析下五虎上將,雖然關羽喜歡讀書,但關羽只能算是有些軍事才能的“武夫”。 張飛不必多說,除了一身蠻力,沒什麼特別之處,他的做事風格和頭腦在五虎將中應排最後。 趙雲可以說是最全能的武將了,他智勇雙全,曹操對其也是深愛有佳,而且趙雲非常衷心,深受劉備諸葛亮信任,並且趙雲在軍事謀略方面也是五虎將之最,常勝將軍其實浪得虛名?論實力趙雲理應排第一。馬超,也是屬於張飛型別,就是謀略稍好與張飛,但被諸葛亮平地西川后,馬超打了幾個大戰役後就因為生病而英年早逝。黃忠,屬於那種各方面都不是非常出眾,但是各方面都挺優秀的型別,所以其綜合實力也很強。而魏延,武功相比張關趙可能略差一點,但是謀略都要比他們優秀,魏延更加像一個熟讀兵法,且少練了幾年武功的關羽。但為什麼後人很少談論魏延,或許和魏延在蜀漢後期做的事情有很大關係。

    劉備應劉璋之邀,入川幫助劉璋抵禦張魯,那時候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魏延在劉備入蜀過程中立下不少戰功,成為了牙門將軍。對沒錯,當初趙雲在長坂坡單騎救主後就被封為牙門將軍。趙雲可是除了關張之外,劉備最信任的人了,而且牙門將軍這一官職是在主公左右,平時為主公參謀,必要時要代主公統領親兵上前線。因此,能擔任牙門將軍的人必須得有勇有謀,而且深得信任。可想而知,魏延在劉備心中的位置或許超不了趙雲,那也差不了多少了!

    後來劉備去了成都後,需要找人守漢中。那時候大家都以為會是張飛,畢竟張飛資格老,武藝高強,戰功赫赫,還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就連張飛自己都覺得非他莫屬了。但是最終劉備選擇了魏延。為什麼呢?劉備認為,魏延的謀略相比於張飛高出太多,雖然武藝稍遜於張飛,但是漢中地理位置及其關鍵,而且有長期對峙的態勢,需要綜合屬性更強的將領,如果讓張飛去,或許會出什麼岔子,魏延才是最合適的人選。可以說魏延是深得劉備的賞識的,其地位在蜀漢中也是五虎上將級別的。

    很多人《三國演義》看多了,都覺得諸葛亮在排擠魏延,認為諸葛亮從一開始就覺得魏延會叛亂,所以一直不重用魏延,其實並非如此。

    諸葛亮對於魏延也是十分的賞識,劉備死後,諸葛亮準備北伐,進駐漢中,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曹魏三路大軍進攻漢中時,諸葛亮命魏延率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大勝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獲勝後被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

    能夠得到劉備以及諸葛亮的認可,讓本就孤傲的魏延更加高傲,最早蜀漢大軍中還有五虎上將能在實力上讓魏延信服,但是到了諸葛亮北伐時期,五虎將相繼去世,魏延成了開國元勳中碩果僅存的大將,地位越來越高,資Grand SantaFe來越老。這時,他那剛而自矜、目中無人的毛病就表現得越來越突出了,更是想建立吞強魏、復漢業的蓋世奇功。獻出一記,自己帶領5000精銳,偷襲子午谷的妙計,想直取長安,只可惜在當時蜀國危難時刻,5000精銳太過重要,如果攻下了長安,後續部隊補給不及時,或者後續曹軍大軍回來攻打,都可能致使這5000精銳白白葬送,因此思維謹慎的諸葛亮沒有同意這個計策。這也讓當時自視過高的魏延心存不滿,另外當時楊儀在軍中對於魏延的那種姿態非常不屑,因此魏延和他他勢成水火,甚至有數次魏延拿刀作勢要殺楊儀。當時諸葛亮也是很無奈,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而這些問題在諸葛亮死後徹底爆發,諸葛亮死前和楊儀、費禕、姜維定下了策略,讓魏延斷後,姜維其次、如果魏延不願意走,那就把他留在那裡吧。軍師死後,楊儀派費禕去問魏延,魏延說:“丞相死了,還有我呢,應該繼續打下去,憑什麼你一個人就要廢了蜀漢大業?!而且我魏延是什麼人,憑什麼給你楊儀斷後?!費禕說楊儀不懂軍事,我回去告訴他你的想法,就回去了。魏延可能覺得被耍了,立刻去追,晚了。魏延待人回去大本營,發現楊儀已經率人撤了,魏延很不高興,帶人也往回撤,還燒了閣道。楊儀魏延分別上表,說對方是叛徒,而中央的董允、蔣琬都更相信楊儀,還排了禁衛軍北上。魏延先到了南谷口阻住了楊儀大軍,何平在陣前大罵“諸葛公去世,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麼敢如此”,魏延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與其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於是誅滅魏延三族。

    可以說魏延是因為與楊儀起了衝突,才招來殺身之禍,並被扣上了叛徒的帽子,當了替罪羊,還被滅三族,魏延前半生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最後卻因為和軍中小人不和而死於非命,真是半世威名,毀於一旦,鑄成了千載悲劇。

    魏延最後悲慘的命運,和他自己剛而自矜、目中無人的性格有著很大的關係,關羽也是因為目中無人,瞧不起孫權,罵退孫權和親,才導致了後來孫權背信棄義,聯合曹操讓關羽敗走麥城,斬了關羽。可以說把魏延看做“小關羽”,一點都不為過!

  • 2 # 品茗論三國

    第一,魏延這人怎麼樣?魏延的勇猛自不必說了,智慧也是足足的,這都不是今天要說的重點。重點來說說魏延的性格,耿直剛正不阿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所以,才常常給諸葛亮提意見,希望大軍能按自己的想法行動。其實,也就是這種性格,最終害了他。

    第二,為什麼要殺魏延?諸葛在時,魏延怎麼跳都還管得住。但是諸葛死後,楊儀等人掌權,那時候,他們就嘀咕了,魏延這個人,都敢對丞相的命令說三道四的有意見,那咱們這些不如丞相的人呢?唉,為了除去個刺頭,楊儀等人借反叛之名,直接陣前斬了魏延。

    綜上,魏延其實,只是個不同政見者罷了,不太懂現實的殘酷罷了,不會人情世故罷了。可憐一代猛將最後的下場。

  • 3 # 曉木曰兮歷史系

    一、魏延的履歷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魏延直到去西川的時候才有記錄,“以部曲”有兩種解釋,一是他的身份是劉備的部曲,即私兵,二是率領部曲。這兩種都說得通,而共同點是表明魏延此時的位置很低,甚至沒有將軍稱號。而後有兩個亮點:一是被任命為漢中太守,因為漢中的戰略地位,這個任命足以體現劉備對他的肯定;二是建興八年後,與吳懿擊敗郭淮,取得大勝,進而封南鄭侯。南鄭縣是漢中的郡治,南鄭侯是縣侯,在此時的爵位序列中是人臣的最高成就。有人認為諸葛亮同時期為武鄉侯,因此質疑魏延的爵位,這其實似是而非。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哪些是可以肯定的事實:1,諸葛亮為蜀國百官之首,地位高於魏延;2,南鄭侯是縣侯。其次,哪些是待確認的結論:1,武鄉侯是鄉侯?2,諸葛亮的爵位必須高於魏延?武鄉縣,在琅玡郡,也就是諸葛亮的老家,當時常常會給功臣封爵在故鄉以示榮寵,而從史書記載來看,這個故鄉的定義頗為模糊,州、郡、縣都有例項。滕胤字承嗣,北海劇人也……進胤爵高密侯——劇縣與高密縣都屬北海郡(國),這是封邑在本郡但不在本縣的例子徐晃字公明,河東楊人也……進封楊侯……以晃鎮陽平,徙封陽平侯——這是封邑在本郡本縣的例子吳懿,陳留人也……,進封濟陽侯——陳留與濟陽都屬兗州,這是封邑在本州但不在本郡的例子不過,無論是鄉侯還是縣侯,都符合諸葛亮的地位。括號內部分為之前的回答,現在回過頭來看不準確,因此摒棄於正文之中。(但是在這裡不適用,因為諸葛亮的籍貫是徐州琅琊陽都縣,理應封為陽都侯。根據史書記載,當時沒有第二個武鄉縣,所以可以肯定這是鄉名,諸葛亮為鄉侯。)如果是鄉侯,豈不是低於魏延的爵位?這能說得通。蜀國承襲漢朝制度,自漢武帝時的公孫弘開始有丞相封侯,只是蜀國僅有一州之地,給大臣的封邑與大一統王朝相比大為縮水。儘管如此,鄉侯已經是當時蜀國的最高爵位,足以反映諸葛亮百官之首的地位,同期魏延僅為都亭侯。不相稱的緣由是,我們對諸葛亮的印象是他身後的總結,而諸葛亮封侯的時間點是“劉備去世、劉禪繼位”,他的政治生涯僅僅走到一半,名震天下的《出師表》、七擒孟獲、五出祁山還沒有顯於世間。假如這武鄉侯為鄉侯,接下來要解釋的是,作為蜀國實際掌權者的諸葛亮為什麼不給自己晉升爵位呢?漢朝還有軍功封侯的制度。李廣利、竇憲、班固、盧植、鄭玄、馬融、劉放、孫資等人,代表了外戚、文吏、大儒、重臣,從正反兩面都證明了軍功封侯、無軍功不得封侯的漢家制度。從以下記載中可見,諸葛亮的目標與抱負是復興漢室,與魏延不同,後者憑藉斬將奪旗、攻城略地的功勞足以加官進爵,對於前者而言則不足自矜。諸葛亮傳:人皆賀亮,亮顏色愀然有戚容,謝曰:"普天之下,莫非漢民,國家威力未舉,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賀,能不為愧。"於是蜀人鹹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答李嚴書:若滅魏斬睿,帝還故居,與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3. 在諸葛亮之後,蜀國的執政者相繼為蔣琬、費禕,他們也是百官之首,而根據史書記載,爵位卻僅為亭侯、鄉侯,低於同時期的王平、馬岱等人。這麼多執政者爵位低於前線將領的情況中,費禕與蔣琬的對比最為典型:蔣琬一直為亭侯,而與他履歷、背景高度重合又是接班人身份的費禕在興勢之戰後反而超車晉封為鄉侯,注意此時蔣琬總攬蜀國軍政已有六年之久。蔣琬,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死後,蔣琬繼其執政,拜尚書令,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再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延熙元年(238年),受命開府,加大司馬,總攬蜀漢軍政。延熙九年(246年)病卒。費禕,延熙六年(243年)十一月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延熙七年,魏軍次於興勢,假禕節,率眾往御之。禕至,敵遂退,封成鄉侯。馬岱,位至平北將軍,進爵陳倉侯。王平,建興十五年(公元237年),進封安漢侯。吳懿,公元230年(建興八年),進封高陽鄉侯,遷左將軍。十二年,丞相亮卒,以壹督漢中,車騎將軍,假節,領雍州刺史,進封濟陽侯。姜維,十二年,亮卒,維還成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總結來說,魏延為縣侯明確無疑,而蜀國其餘諸將如姜維、王平、吳懿,則要等到諸葛亮去世之後才晉封縣侯,由此可見魏延是諸葛亮主政時期軍方的第一人。與之同時的蜀漢武將,除關張馬黃之外,有吳懿、李嚴、趙雲、陳到等人。對於他與吳懿的官位高低,在戰前的記載中沒有非常明確的判斷依據: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建興八年,與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將費瑤。但是戰後,魏延地位明顯高於吳懿,佐證是官職的對比,前者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後者進封高陽鄉侯,遷左將軍蜀國軍制基本沿襲東漢,大將軍、驃騎、車騎、衛將軍地位最高,接下來是四方、四鎮、四徵,其他重號、雜號將軍。特殊的有兩點,一是鎮高於徵,二是鎮/徵加‘大’,則地位升高,超過四方將軍。同時期,蜀國諸將之中只有魏延享有假節的殊榮。另外,在公元231年(建興九年),諸葛亮上表彈劾李嚴時,附有眾將的署名,這個順序是按官位高低來的:行中軍師車騎將軍都鄉侯臣劉琰、使持節前軍師徵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南鄭侯臣魏延、前將軍都亭侯臣袁綝、左將軍領荊州刺史高陽鄉侯臣吳懿……再看趙雲。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五年……明年……軍退,貶為鎮軍將軍。在所提及的三個時間點,劉備入主成都、稱帝、諸葛亮北伐時,趙雲都顯著低於魏延。第一次北伐前是兩人最接近的時候,但是魏延為鎮北將軍,高於趙雲的徵南將軍。北伐後趙雲貶職,而魏延節節高升,兩人的差距更大。有人認為趙雲任中護軍高於魏延的督前部,以此來論證趙雲官位更高,但這實際上是謬誤。這裡概括一下要點:前、中都屬於五軍,沒有高下之分;護軍在魏晉時屬於第四品的雜號將軍,中領軍為第三品,中護軍應當介於二者之間,而四徵、鎮將軍為第二品,所以排序為 四徵、四鎮>中領軍>中護軍;考慮到三國政權在分別稱帝之前,大體上沿襲東漢制度,那麼還是能夠找到一些參考的依據。曹操勸進時,史書明確記載了以下幾人的官職:伏波將軍高安侯夏侯惇……中護軍國明亭侯曹洪……行驍騎將軍安平亭侯曹仁。毫無疑問,夏侯惇是曹操麾下武將中的第一人,曹洪不如他,那麼可以明確的說此時的中護軍低於雜號將軍,注意此時曹操名義上仍然是漢臣,仍然施行漢家官制;史書中以曹魏為正朔,不記錄蜀漢的官制,因此蜀國中護軍的級別找不到正面的詳細論述,但是有一則史料從側面反映了蜀國官位的秩序,即諸葛亮上表彈劾李嚴時所附的群臣聯署名單:輒與……使持節前軍師徵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南鄭侯臣魏延……督前部右將軍玄鄉侯臣高翔、督後部後將軍安樂亭侯臣吳班、領長史綏軍將軍臣楊儀、督左部行中監軍揚武將軍臣鄧芝、行前監軍徵南將軍臣劉巴、行中護軍偏將軍臣費禕……看看費禕的位置,排在他前面的也有雜號將軍;周瑜曾經在孫策死後擔任護軍,但是當時孫策、孫權僅為雜號將軍,而赤壁之後周瑜由建威中郎將升為偏將軍,以此看來東漢末期的護軍連中郎將都不如;司馬師曾經擔任中護軍,雖然他後來權傾一時,且不說蜀、魏的官制不同,就是這個中護軍的職責在正史中也明確記載為只是選拔人才,司馬師直到成為大將軍後才得以總統中內外諸軍事,中護軍的許可權不能任意拔高。總而言之,綜合各方面的資料來看,蜀國的中護軍低於雜號將軍,魏延與趙雲比較官職高低時僅需參考將軍職位即可。因此我們可以斷言,魏延勝過趙雲。陳到與趙雲資歷相近,略遜一籌,更不用比了。同樣是蜀國中期的大將,李嚴官位更高,劉備白帝託孤時僅次於諸葛亮,這一點魏延確實遜色。但李嚴加入劉備集團後的重要軍功不見記載,而且後世的歷史分析中把他視為東州集團的代表,李嚴在劉備託孤後為尚書令、中都護、光祿勳,已不是純粹的武將,重心轉向政治,那麼在諸葛亮時期這兩個人不適合進行比較。其他的大將,如王平、馬岱、張翼等人,比不上魏延,在此不做贅述。但是要注意,這個對比不能推廣到姜維、劉琰等人。相比姜維,魏延資歷更深,官位自然更高,同時期的比較不公平。劉琰身份特殊,在豫州時就已跟隨劉備,既是從龍老臣,又是名士賓客,在蜀國常會給這樣的人高位,但不予實權。例如劉備進位漢中王時,勸進表中馬超排第一位,高於關張;又如許靖,出自士族翹首的潁川許氏,法正明確說他沒有才幹,卻顧慮到名望仍然勸劉備予以高位,最終升至三公。另一個可以參考的例子是,與劉琰有相似背景的糜竺、簡雍、孫乾,在劉備進入成都後,分別封為安漢、昭德、秉忠將軍,高於諸葛亮的軍師將軍,雖然都是軍職,但是誰也不會認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地位,不如前者。二、軍功數有戰功……延大破淮等這是僅有的記載,陳壽就是如此簡略,所以才有宋文帝讓裴松之為《三國志》作補註。不過,魏延鎮守漢中,確實守住了。對比丟失漢中的姜維,這一點卻是勝出。魏延擊敗的郭淮也是名將,與陳泰、鄧艾並稱,是曹真、司馬懿之後魏國西線的三任主將之一。這場勝利是諸葛北伐中少有的大勝。在這裡,要重點講一下郭淮的地位。他在劉備、諸葛亮、姜維時期一直都活躍在與蜀國對抗的戰線上,有勇有謀,尤其是面對姜維,屢戰屢勝。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召回有宗室背景而且與曹爽交好的徵西將軍夏侯玄,取代他鎮守雍州、涼州的又是郭淮。能在政局動盪的情形下出任方面大員,穩定形勢,由此可以知道司馬懿對郭淮能力、威信的肯定。擊敗這樣的名將,魏延的戰績很有說服力。郭淮簡介:三國時期魏國名將,建安初(公元196)舉孝廉,先後任平原府丞、丞相兵曹議令史、夏侯淵的司馬。夏侯淵戰死時,郭淮收集殘兵,與杜襲共推張郃為主將而得以穩定局勢。曹丕建魏稱帝后,賜郭淮爵關內侯,又任鎮西長史。諸葛亮伐魏時,郭淮料敵準確,多立戰功。魏國正始元年(240),郭淮擊退姜維,升任左將軍、前將軍;嘉平二年(250)又升遷為車騎將軍,進封陽曲侯,封戶2780戶。正元二年(255)卒,追贈大將軍,諡貞侯。對於《三國志》的簡略,這裡要特別說明。能夠有列傳的人物,可謂三國時代的佼佼者;如果有單獨的傳記,或者詳細的事蹟,那更是風雲人物。魏延是與人合傳,而且功績中主要的記述就只有這幾處,這是事實。橫向比較,三國時期的將領,有獨立列傳者只有諸葛亮、陸遜兩人,與他人合傳而有顯赫戰功記載者不過十餘人,還有誰在史書中的待遇明顯高於魏延?李嚴、趙雲也沒有,所以到此至少可以下個初步結論:蜀漢陣營劉備、諸葛亮時期的武將中,魏延次於關張馬黃,高於趙雲、吳懿等眾人。三、同時代人的評價劉備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漢中無論在魏在蜀、是戰是守,都是蜀國的頭等戰略要地。魏攻蜀,必經漢中,蜀攻魏,必出漢中。漢中既是最前線,也是大本營。魏延能夠越過張飛,擔任漢中太守,獨當一面,足以體現出劉備對他的看重。劉備慧眼識珠和知人善任的能力在整個三國時期都是第一流的,正反兩面的例子都有,如馬忠、馬謖等人。從魏延之後的表現來看,這次超拔任用令人心服口服。有人認為史書中沒有記載魏延為漢中太守時發生戰事,所以漢中不是要地,進而貶低漢中太守的地位。這很荒謬。羊祜與陸抗相持時期有六七年無戰事,難道就能以此斷言他們鎮守的江陵、襄陽不是戰略要地,這兩位入選武廟七十二子的名將不過庸人而已?史書沒有記載,那麼確實有很大把握說此時漢中處於和平中,最多有一些小摩擦,不足掛齒。但這不是永久的和平,只是戰前的短暫平靜,因為魏蜀是敵國,這一點不會變。而且,兩國再啟戰事,有哪一次繞開漢中嗎?沒有。對於魏國,這是必經之路,是西部前線,三路滅蜀哪一路都得經過這裡;對於蜀國,這是北方的門戶,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都起自漢中,收於漢中。考慮到魏國是蜀國唯一的敵國,漢中的戰略地位任何時候都是毋庸置疑的。諸葛亮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這是楊儀傳中的描述,間接反映出二人在諸葛心中的地位。結合魏延後期的官位、爵位之高,魏延堪稱諸葛亮麾下的頭號將領。劉備、諸葛亮既善於識人用人,又是富有軍事經驗的統帥,他們對魏延的評價和任用是最有說服力的。其他歷史評價如下,無論是史家還是政治人物,對魏延的才能仍然是肯定的,而個人品性則是批評的。《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並鹹貴重吳大帝孫權: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晉書》中記載張耽的話:使以故之明君靡不慎於將相也。然議者舉將多推宿舊,未必妙盡精才也。且韓信之舉,非舊名也;穰苴之信,非舊將也;呂蒙之進,非舊勳也;魏延之用,非舊德也。蓋明王之舉,舉無常人,才之所能,則授以大事。把魏延與三名入選武廟的名將並列,肯定了其軍事才能,但是也直率的指出了他品德上的問題。蜀國射聲校尉,曾在諸葛亮、蔣琬幕府中任職的楊戲在《季漢輔臣贊》中寫道: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四、魏延的悲劇魏延的個人性格上有很多缺陷,與同僚,尤其是文官、名士存在矛盾,最為突出的就是楊儀,也因此而死。但是所有黑鍋都拋給他就不合適了。楊儀也是心胸狹隘的人,他在魏延死後的表現如下。當然,從三國志原文來看,二人爭執的起因主要在於魏延,後者得負主要責任。馬岱致(魏延)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儀…無所統領……於是怨憤形於聲色,嘆吒之音發於五內。……十三年,廢儀為民,徙漢嘉郡。儀至徙所,覆上書誹謗,辭指激切,遂下郡收儀。儀自殺,其妻子還蜀。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被諸葛亮否決了,考慮到諸葛一生唯謹慎,這也是合理的,但不能據此徹底否定魏延的謀略。魏延有叛亂之心?事實是,三國時人都很清楚並非如此。恢目禕曰:“可速言儀、延之不協起於私忿耳,而無黥、韓難御之心也。今方掃除強賊,混一區夏,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若舍此不任,防其後患,是猶備有風波而逆廢舟楫,非長計也。”權大笑樂。諸葛亮聞之,以為知言。魏延身死時,士卒離散。相關的記載為: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三國志中提到“軍皆散”還有一處,那就是關羽: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魏延的遭遇有相似之處,他率軍行至半路,被指為叛逆,不論士兵出自成都還是漢中,都意味著部下的家屬在敵人的地盤上,軍心動搖不可避免。在這種情況下,關羽也不能挽救軍心,那也不應該苛責魏延。另一方面,魏延已被成都定為叛逆,士卒不是他的私軍,不會違抗天子的旨意。這種例子非常多,古時名將即使手握重兵,一封諭旨要了腦袋也不見滿軍譁變。檀道濟,曾經追隨劉裕,後來是宋文帝時僅存的顧命大臣,而且官位、戰功、能力、名望都是第一人,一封矯詔就能要了他的人頭,甚至滅門和牽連部下,難道說得到劉裕看重、死後能讓北魏眾將彈冠相慶的“萬里長城”只是個庸人?高仙芝、封常清在西域征戰多年滅國無數,安史之亂時掌握幾乎全部的中央軍在最後一道防線——潼關抵擋安祿山,這種局勢下一個宦官就能要他們死,難道這倆名將也是假的?至於能夠做到對抗天子旨意、部下不散去的將領,歷史上卻也有兩個例子:爾朱榮,被皇帝撲殺後部下起兵復仇,導致了北魏的滅亡和又一個三國時代,這是廢立皇帝的強人,高歡、宇文泰都是他的小弟。郭威,平定李守貞的叛亂後受猜忌,得知後漢隱帝密謀除掉他,果斷起兵“清君側”,僅僅十一日便入主汴梁,進而建立後周。這兩人是半獨立的軍閥,而且是事實上的九五之尊。讓魏延偏出歷史軌跡,像他們一樣?這個腦洞太大了,我想象不出。事實是,歷史上所有相似的情形下,臣下如果不起兵反叛,下場都是一樣的。以此來指摘魏延眾叛親離,太過苛刻。五、總結魏延在劉備集團中,前期僅為雜號將軍,到鎮守漢中時登上人生第一個巔峰,在諸葛亮帳下時登上第二個巔峰,爵封列侯。他的軍事能力和功績,在劉備集團中,僅次於關張馬黃諸葛。題外話: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脫離史實是不準確的,特別是三華人物,因為三國演義中對人物的褒貶臧否已經在大眾心中植下了深刻的印記,很容易先入為主、為論點找論據。而且,距離現在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大部分史書都已經湮沒無聞,只憑借簡略的《三國志》,我們不可能得出當時歷史的全貌;品評人物,則必須承認我們知道的很有限,只能得出有限和不確定的結論。現代人沒有機會經歷刀光劍影和廟堂上的鉤心鬥角,對於歷史人物的點評,更得慎重。前些天有個不錯的問題:有哪些有名的人最終在歷史中湮沒無聞?魏延這樣,在三國志中有傳記,有豪言載於史書,有大功為史家錄下,能得世人點評臧否的,堪稱人傑。很多負面評價忽略了時代的侷限性,大都出自上帝視角,這種結論沒有說服力。歷史記載中,有許多的留白,不論是人還是事。如果先有看法,再有論據,那麼你總能在留白處找到想象的空間,繼續下去就是空對空的辯論,這樣不客觀。這也是一個提醒,如果遇到以揣測心理和動機替代史實的人,那就不用再討論下去了,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 4 # 懷疑探索者

    魏延這個人是三國時期罕見的軍事天才,說他是蜀國的中流砥柱也不為過。魏延的樣貌和關羽很像,個頭體型也類似,因為才能傑出,一直被劉備所重用。劉備重用魏延,不僅僅是看重他的傑出的軍事才能,而是看重了魏延對蜀漢國的忠心耿耿。劉備用人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旦劉備把一個重要的地方交給某一個人治理,就說明他徹底的信任這個人。

    劉備把漢中這樣無比重要的地方交給魏延,可謂是出乎別人的意料,因為魏延不是最早的劉家軍班底,論親近關係比不上關羽,張飛。當時,很多人都認為張飛才是鎮守漢中的不二人選,那可是鐵哥們(注,劉關張三人並沒有結拜,但義同兄弟)。可是,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中層將領魏延被劉備親自任命為漢中地區的最高長官。要知道,漢中可是劉備耗費了數年時間,用了全蜀的力量血拼下來的。為了佔領漢中,蜀國一次一次的添兵,投入了幾乎全部的資源大約12萬人,而對敵的則是強大的曹操。曹操可是"御駕親征",投入的兵力多達15萬。最後,是曹操實在堅持不下去,主動撤退。如果曹操再堅持一兩個月,倒下的就是劉備,因為劉備的力量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

    漢中一戰,如果劉備失敗,則是徹底的退出歷史舞臺,劉備的所有本錢會全部賠光,一敗塗地。可想而知,耗費如此巨大的代價,拼了老命打下來的漢中,對蜀國是多麼的重要,多麼的寶貴。劉備把如此意義重大的地方,交給魏延治理,可見他是多麼的信任魏延。而魏延可以掌管蜀國的命脈之地,自然本身就是擁有非常傑出的本領,才讓劉備高看一眼。

    可以說,魏延就是關羽的接班人,是蜀國中後期的擎天柱。這樣一個傑出的人才,由於性格桀驁不馴,所以不能被諸葛亮容忍,實在是讓人叫屈。蜀國後期人才凋敝,不是沒有原因的。

  • 5 # 我是俯首江左有梅郎

    魏延,在群雄逐鹿期間,因為當時魏延是“自由人”,所以今天投靠這個,明天投靠那個,給人印象不好,但劉備知道他一名全才,欲收留時,諸葛亮卻勸劉備不收此人,說“此人終有一天會背叛主公”。 諸葛亮的擔憂是建立在別人的流言基礎上,與現在的“事實求是”不同。魏延的性情:對於不看重他的主公,他會立刻離去,魏延始終想投靠曹操,但機會就是不出現。眼看跟隨自己的部將紛紛離去,魏延才不得以亂投靠。幾經周折後,他終於能面見劉備,他想一心為劉備賣命,因為世上人都說劉備最厚道。劉備真正聽從的是諸葛亮,諸葛亮才是掌握軍事大權的人,亮使用未給魏延重要任務,兩人的爭鬥從一魏延剛來就已經開始了。 平定西南孟獲的戰役中,魏延幾次獻計,均被做事保守的諸葛亮否決。 六出祁山,蜀國已基本無大將,魏延是軍中資歷最老的,但他說的話一點應有的威力都沒有。諸葛亮把姜維作為自己的心腹,繼續排擠魏延,魏延的計策一律被他看做是冒險的,不理智的,不妥當的。正是因為諸葛亮的過於“穩健”保守,才導致其最後的失敗。 諸葛亮死後,魏延心存多年的積怨一下爆發,導致燒燬棧道,欲獨自出山,征討魏國。卻被早已部下陷阱的諸葛亮害死,馬岱斬下其首。魏延落了個謀反的罪名,成為了千古罪人

  • 6 # 記施忘綬

    這是歷史最大文學冤案。此小說作者姓羅,羅就是田螺嘛。“四夕也”。躲在殼裡胡說八道,你比如羅援臭嘴軍事評論員,也不是一兩次禍國了,不知劉家怎肯讓他寫得阿斗幾百年不得翻身。外硬內軟,烏龜殼裡的蟲,編織文章還是可以的。我信你個鬼遭老頭子,壞得很。。

    讀此小說者眾所周知,魏延是後漢大守,開城關只迎劉家皇叔,忠於舊主,站在正統一邊,並無反情。只因“豬角村夫”玄學術士識人用形而上學,皆因一個“魏”字也。因為曹操扛的是大魏旗號,是畏之同化也!!!再說孔明點燈,意思是說鬼吹燈。本身孔明其壽限已到,作者意思是鬼來找他,奪他壽去了。否則子午谷奇計早取咸陽。本來豬葛村夫也想用此計,但即然能被魏先知,是畏計不能隱之故。用人競疑何稱大師之職。。

  • 7 # 囧恩

    魏延是一個深明大義、識時務的俊傑。想當年劉備攜民渡江投奔襄陽,劉琮拒不開門,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聲:“劉使君乃仁義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並砍死守門將士,要放劉備進城來。因文聘殺出阻攔,且劉備和諸葛亮並不領情,沒有進城,魏延只好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後關公戰長沙,與長沙守將老黃忠大戰幾百回合不分勝負,兩人頓有惺惺相惜之意。韓玄欲以外通內連之罪處死黃忠。在關鍵時刻,還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責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然後一刀砍下韓玄的人頭,投拜關羽。可見魏延對劉備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撓的。就是這樣一個有功之臣,諸葛亮卻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理由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還想當然地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所以要絕後患。這真是無稽之談!照此邏輯,所有的叛兵降將都應該推出斬首。最後還是劉備出來打圓場,救了魏延。但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卻影響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 8 # 海鏡清

    對於魏延,有一個評價再合適不過了:小關羽!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羽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羽剛而自矜。

    怎麼樣,是不是一個模子倒出來的?

    魏延的能力是沒說的,他出身行伍,從劉備的部曲(親兵)靠戰功升至太守。而當關張趙馬黃等蜀漢大將相繼去世後,魏延更是得到諸葛亮的重用,在短短三年中升為涼州刺史、徵西大將軍,封為南鄭侯(南鄭為漢中郡治所,可見對魏延的優待)。當時名位在魏延之上的驃騎將軍李嚴、車騎將軍劉琰先後獲罪,一被貶,一被殺,魏延已經成為蜀漢首席武將了。

    而這一切,都是靠其赫赫戰功換來的。

    (諸葛亮)使(魏)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諸葛亮北伐時期的兩次大勝利,都是靠魏延獲得的,在獲得榮譽和獎賞的同時,魏延也越來越驕橫,是的,用驕傲已經不夠了。

    一、誹謗上級。一天到晚說自己的頂頭上司諸葛亮是個膽小鬼,不能充分發揮我的才能。對比諸葛亮對他的看重,這算不算白眼狼?

    (魏)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諸葛)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二、威脅同事。魏延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唯獨楊儀不屑魏延,與他勢成水火,甚至有數次魏延拿刀作勢要殺楊儀的舉動。楊儀是丞相長史,是諸葛亮手下文官之首;魏延是丞相司馬,是武官之首。這樣公然搞對立,必然有害團結。

    正因為魏延情商極低,樹敵太多,所以諸葛亮死後,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要知道董、蔣都是正直的人,可想而知魏延平時給他們的印象如何。

    所以兩位蜀漢大臣的評價,都認為魏延是因為性格問題而自取滅亡。

    楊戲: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陳壽: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而關羽呢,他獨當一面,得罪的人比魏延只多不少。而且還不滿足,經常越界得罪人。

    得罪與自己老大同一級別的另一位黑社會老大孫權: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不許就不許吧,還罵辱其使,唯恐打人家耳光不夠響亮。

    得罪為自己保護後方、保障後勤的部下。

    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自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

    要治罪就治吧,只是威脅,繼續留在重要崗位上,這不是逼著人當反骨仔?

    得罪來投奔自己老大的前黑社會老大。

    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鬚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搞不團結也就罷了,被諸葛亮拍了馬屁還給自己手下看,太幼稚了。

    所以陳壽給他的評價和魏延大同小異:

    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 9 # 民眾關注

    題主,魏延很簡單,你翻看下《三國志•蜀書•魏延傳》就可以知道了。

    武力不清楚,書上沒表現;統帥很不錯,蜀漢第一檔;智慧是個什麼鬼,我可不清楚,反正情商不算很高,人緣比較差。當然和諸葛也只是戰略不一,沒別的太大矛盾。魏延也沒造反,只是和楊儀有點矛盾,兩個人爭權被殺了而已。

    至於好人壞人,魏延的人品脾氣一般啦,普通的壞脾氣吧——至於政權論好壞,就看題主對蜀漢政權怎麼看了╮(╯_╰)╭

    還有,三國時期(正史)沒幾個人的武器名字會流傳下來的,人家沒準就是隨手抄起一把普通長矛長戟上陣殺敵,然後環首刀割下首級請功而已╮(╯_╰)╭

    什麼青龍偃月、丈八蛇矛、方天畫戟、雌雄雙股、青釭倚天、龍膽亮銀、涯角無對都是統統沒有史書記載的,不過典韋的八十斤重雙鐵戟是有的,張遼也是拿戟的,呂布拿的是矛,畫戟這種儀仗隊專用的東東我大呂布怎麼會用╮(╯_╰)╭

  • 10 # 棍哥觀史

    拋開演義小說的影響,魏延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也是蜀漢政權中後期絕對的武將核心,而由於其政治敏感度的缺陷和自身孤傲的性格導致其人生的悲劇。

    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三國志.先主傳》

    拋開演義小說以及曲藝等文藝作品的偏見,魏延歸順劉備並沒有史料記載是殺其主韓玄,再獻城以降,劉備對於荊南四郡的討伐是大勢所趨,而劉備逃亡期間始終不丟下荊州十萬民眾這一事蹟,在荊州的影響力很大,而魏延本人被記載是“以部曲隨先主入蜀”,也就是說魏延都不一定是長沙守將,只是有自己的私人武裝,這種武裝有可能就是長沙郡下的一個小山寨,或者小莊園的守備力量。

    但魏延跟隨劉備入蜀的一路因戰功被堤為牙門將軍,而劉備稱漢中王時提拔了魏延做了漢中太守、拜鎮遠將軍。這是劉備對魏延的一種肯定,因為在此之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劉備會讓張飛提領漢中。可以想象出魏延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和其本人的能力。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三國志.魏延傳》

    隨著蜀漢諸多將領去世以及年邁,魏延也就成為蜀漢政權的第一將領了,在諸葛亮北伐期間,魏延也順理成章的成為北伐武將第一人,在北伐中,魏國名將費瑤、郭淮等皆敗於魏延之手。而在北伐中,最出名的是其“子午谷奇謀”未被諸葛亮採納,這也是將相失合的開端。“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換而言之,諸葛亮平生不喜用險,講究“十全必克而無虞”,因為其擔負著蜀漢的生死命運,多年幸苦積累的兵士不益做拿不準的事情。而魏延計策不得用,當然心存不滿,但閒言碎語太多終究會讓諸葛亮難堪。以至於諸葛亮臨終前做好撤軍安排時囑咐“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這也體現了諸葛亮的心態,那就是他死後魏延是沒人能駕馭的,但憑他自生自滅罷了,但也沒有像演義裡說的密謀處死魏延。

    魏延之所以會被斬殺,也屬於其政治頭腦簡單,樹立了諸多政敵,楊儀就是其最大的政敵,隨著事態的變化,本沒反意的魏延被告發要謀反,其諸多政敵也是認定魏延欲反,本就與楊儀有間隙的魏延也不顧後果,直接與楊儀大動刀兵,這一動便做實了其謀反之心。而在楊儀的策反下,魏延所部士兵紛紛倒戈,只剩得魏延父子二人逃奔漢中,楊儀派馬岱追擊並斬了魏延。

    魏延一生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論其治軍治民,頗有一套手段,但行伍之輩,多無政治謀略,加之高傲視人,以立己於孤立,不得善終。

  • 11 # David姚姚

    魏延在蜀漢集團還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將領。主要功績就是替蜀漢集團鎮守漢中40年。 戰功卓著!對蜀漢集團忠心耿耿,至於後世所說的反骨。主要也就參考演義裡面。為救黃忠而殺黃祖。但終究是演繹,史實是沒有發生過的。

    還有一件事可以證明他忠心的事,他跟楊儀鬥爭中戰敗。如果是普通將領的話,肯定是往魏國方向逃跑。這絕對是一條生路。但他並沒有這麼做,直接是往漢中方向跑的。這直接證明了他對這個國家是認同的。沒有想謀反的心思!

    關於他的子午谷奇謀。可行性很高。畢竟之前韓信有過成功的案例!從戰術角度上出發,這肯定是沒有錯的。成功機率很高。從諸葛亮的角度來說就算攻下長安,作為一座孤城。面對曹魏勢力的反攻。想守住的可能性非常小。畢竟蜀漢的國力就這麼多。一次效能出動的兵力也就這麼多。作為一名將領肯定是合格的!

  • 12 # 禁街虎1

    我和魏延不熟,不知道怎麼評價。說他腦後有反骨,估計是扯淡。魏延鎮守漢中不是一天兩天,想造反還要等諸葛亮死嗎?無論是曹魏還是少數民族,魏延到哪兒都是一塊香餑餑。

    從他鎮守漢中來看,此人不但武藝高強,而且相當靠譜,以一人之力抗衡強大的曹魏,還能震懾得曹魏不敢輕易進攻漢中,這實力絕對不俗。

    後期諸葛亮病逝,魏延撤軍。從過程來看,魏延並沒有過錯。倒是楊儀,看不上魏延,文武不和魏延謀反的大帽子就此摘不掉了。

  • 13 # 靖遠0204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因為演義的緣故,被描述成“反骨仔”,名聲不太好。我們說說歷史上真實的魏延。

    首先,魏延是一員難得的虎將,在益州之戰、漢中之戰和北伐中立下赫赫戰功,自己從牙門將軍逐步升遷到鎮北將軍、都亭侯,再到徵西大將軍、南鄭侯。我們知道,劉備成功的兩大法寶,一是百折不撓的精神毅力,一是能夠識知人善用,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魏延和馬謖。劉備拿下漢中後,需要選派一員大將鎮守漢中,當蜀漢將領們都認為非張飛莫屬的時候,連張飛自己也認為非他莫屬的時候,劉備卻選了當時為牙門將軍的魏延(牙門將軍和偏將軍、裨將軍屬於最低端的將軍),讓他做漢中都督、鎮遠將軍。事實上,劉備看人眼光確實毒辣,魏延鎮守漢中的十年間,魏國竟然一次入侵的記錄也沒有,可見魏延確實是員不可多得的良將。

    其次,魏延和諸葛亮關係並不差。我們知道,諸葛亮與黃忠魏延馬良馬謖等同屬荊州派別,他一直對魏延他們重用有加。諸葛亮北伐,基本都是以魏延先鋒。當時,魏延因性格原因與益州集團的很多人關係不好,諸葛亮經常親自勸解,甚至還因此寫信責備過劉琰,可以說是一直維護魏延的。顯然,因為子午谷奇謀的事,後世誇大了兩人的分歧與矛盾。

    再者,魏延不可能謀反。他在蜀漢是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南鄭侯,武將集團職位爵位都是最高,他沒有理由要反。如果真要謀反,他應該率部向北投降曹魏,事實上,魏延開始就沒往北走,他怎麼反?另外,楊儀為代表的益州人士與魏延積怨頗深,幾次拔刀相向,而上表說魏延反的正是楊儀,這話的可信度有多高?所以說魏延很可能是被冤殺的。事實上,如果不是被誣以謀反,以魏延的功績和影響力,他很可能會與關張馬黃趙在三國志中合為一傳,這樣後世就是六虎而不是五虎上將了。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雖然魏延被以謀反的罪名殺害,但在北方很多老百姓家裡請的門神中都有魏延,這也算是對這位被冤殺大將的一點兒安慰吧。

    附上幾張年畫,祝大家新年行大運,豬年發大財。

  • 14 # 緑威特新農人

    魏延,字文長 義陽人(今河南桐柏縣),此人身高八尺,面如重棗,深受劉備器重,卻不入諸葛亮法眼。劉備入川之時魏延因為屢立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領漢中太守,主要任務是鎮守漢中,成為當時劉備帳下一名獨擋一方的大將。

    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的時間,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也算顯著。其中三國演義中有這麼一節故事,就是在北伐中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也就是魏延自己親帶一隊人馬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迅速的拿下長安和潼關,諸葛亮則需要率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在潼關會師。向來謹慎的諸葛亮並沒有接受魏延的這一妙計而致使北伐失敗!今天來看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不得不說確是一條妙計。或許諸葛亮一直認為魏延“天生長有反骨,日後必然造反”而不重用於他!

    現在八戒透過以下三點,對魏延做一個簡單的評價!

    其一、歷史上的魏延和關羽到有幾分相像是個善於領兵、勇猛異常,確是看不起同僚人(最後也是因為這個而死)。

    其二、魏延是一個有能力且非常狂妄的人,諸葛亮死前曾經密謀退兵,而魏延是這麼說的“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耶?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第二件事就是劉備命他守漢中,他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從以上兩段話我們不難看出魏延狂妄的性格來了吧!

    其三、魏延是一個情商很低的人,三國志裡評價魏延說“性矜高”。魏延不但目中無人,而且心裡還藏不住話,用現在的話說他就是一個直腸子的人,因此很容易得罪人。在史書上也能看到魏延和別人吵架的,一著急就要拿刀去砍人的情景。

    總結:八戒給予魏延的評價是:有才能容易傲嬌,愛冒險就容易露把柄,再加上不善於交際,必定成為眾人攻擊物件的這麼一個人。這樣的人只能當低層,不能當領導,職位越高,得罪人越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再壞也得孝敬這句話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