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煮茶道史

    崇德八年農曆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極猝死於盛京清寧宮。由於他死得太過突然,生前未立嗣子,在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之間爆發了奪嫡之爭。

    由於兩強相爭,僵持不下,最終在多爾袞的提議下,由皇太極年僅六歲的兒子、九阿哥福臨登基稱帝,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同為攝政王。

    因此,在誰當攝政王這個問題上,豪格並非如題主所言的不搶不爭,而是沒有逃過老奸巨滑的多爾袞的算計。以政治智慧和玩政治的手腕來論,豪格與多爾袞相差的又豈止是一個段位。

    作為努爾哈赤的笫十四子,多爾袞自幼聰明絕頂,思維活躍,仗著生母阿巴亥是烏拉部的公主,身份顯貴,很受努爾哈赤的寵愛。

    在他年僅八歲的時候,為了培養多爾袞的政治思維和政治智慧,努爾哈赤立其為和碩額真,授予他參以政務的權力。

    這個和碩額真的地位當真了得,努爾哈赤的麾下統共八位,多爾袞年僅八歲就和皇太極、濟爾哈朗、多鐸等人並列其中,史稱"八大貝勒",可見努爾哈赤對他確實寄予厚望。

    在充滿了爾虞我詐,殺機四伏的政治圈中摸爬滾打,漸漸讓多爾袞練就了非常冷靜的頭腦和異常敏銳的眼光。尤其在努爾哈赤駕崩時,他坐視母親阿巴亥被逼殉葬卻無能為力,讓他深刻地認識到了權力鬥爭的殘酷,從而在政治上遠超同齡人的成熟。

    因此,當皇太極猝死之後,面對豪格及其皇太極舊部勢力的步步緊逼,多爾袞顯得異乎尋常地冷靜,他一眼就找出了對手陣營中存在的最大問題。

    表面上看,豪格和皇太極舊部勢力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一個整體,實際上以鰲拜、索尼這些代表著皇太極舊部勢力的人來說,稱帝上位的人是不是豪格並不重要,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就行,這樣才能保證他們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因皇權的更替而受到損害。

    為此他們在這場權力鬥爭中,採取的完全是針鋒相對的方式,裝出一副不留任何退讓餘地的樣子,甚至聚集在皇太極的陵前,揚言如果皇位最終的繼承者是多爾袞而不是皇太極的兒子,他們將在陵前自殺謝罪。

    他們之所以一開始會選擇擁戴豪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作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在皇太極諸多兒子中是唯一一個己經成年的,加上豪格立下的赫赫戰功,擁戴他上位的可能性最大。

    換句話來,他們也不一定就非要豪格來繼承皇位。事實上在雙方僵持不下的局面下,豪格生性陰沉和優柔寡斷的性格並未讓他展示出應有的領袖氣質,這使得原本擁戴他上位的鰲拜索尼等人的態度變得暖昧起來,漸漸沒有了爭嫡之初的那種堅決。

    多爾袞看在眼裡,意識到自己"破冰”的機會來了。

    他明白,如果任由眼前這種僵持不下的局面發展下去,很可能就是兩敗俱傷的結局。以其如此,不如自己以退為進,用妥協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未嘗不是上上之選。

    於是,他果斷地提出,由福臨登基稱帝,自己和濟爾哈朗同為攝政王的方案來供對方選擇。

    這個方案非常巧妙,既能滿足皇太極舊部勢力擁立皇太極兒子為帝的要求,同時也能讓自己以攝政王的形式去掌控朝中大權。而曾經和自己一較高下的豪格,在兩種勢力相互妥協之下淪為犧牲品,從此遠離政治權力的中心。

    事實上從多爾袞一提出擁戴福臨為帝的方案,豪格就不可能再有染指攝政王的機會。從古至今,攝政王的誕生都源於"國危主幼",為了穩定朝野局勢,防止出現權力真空,就需要從王室宗親的長輩中找到能夠代替幼主管理朝政的人,來幫助幼主做出一些朝政軍事上的決斷。

    多爾袞雖然還小豪格幾歲,卻是豪格與福臨的親叔叔,從輩份上論就使得由他出任攝政王更趨合理。而如果讓與福臨同輩的豪格出任攝政王,自古以來未有先例,實施起來難度太大,很難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支援。

    而讓多爾袞與豪格共同攝政,這種可能性也幾乎為零。因為他們在爭奪皇位這個問題上己經鬧得水火不容,矛盾甚深,假如共同攝政,容易意見相左,相互掣肘,勢必會影響到國家的發展大計。

    在他們之間只能二選一的情況下,多爾袞勝出便成必然。

    正如前面所說,這既然是一個要求雙方都讓步妥協的方案,在多爾袞放棄了帝位爭奪,同意由福臨登基稱帝的情況之下,皇太極的舊部勢力就不可能因為豪格的個人原因而去反對多爾袞出任攝政王。

    由此可見,多爾袞能被皇太極封為睿親王絕非偶然,單憑這一個"睿"字就足見多爾袞其人的能力和才華。一介赳赳武夫的豪格和他去比拚權謀之術,等待他的,唯有失敗一途。

  • 2 # 江南飈

    豪格不是不爭不搶,而是不會爭、不會搶!

    我們看看豪格的成長曆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

    豪格出生的時候正是女真族處於上升階段的時期。所以豪格的成長環境是非常優越的,在一個富貴人家裡長大的豪格並沒有染上紈絝子弟的毛病,反而十分的勇悍好戰,而且他很早就跟隨他的父親皇太極征戰,先後出征蒙古董夔、察哈爾、鄂爾多斯等部,頗有戰功,被祖父努爾哈赤封為貝勒。

    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1626年),豪格參與了征討蒙古扎魯特部的戰役,此戰中豪格表現突出,親手殺了扎魯特部的貝勒鄂齋圖。此時的豪格才17歲。

    這麼早就已經是個屢立戰功的大將了。可見他是非常勇武的人。但是,這也說明他的一些不足,畢竟要成為一個衝鋒陷陣,斬將搴旗的將軍是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訓練的。將軍上陣面對的都是訓練有素的敵人,如果自己不進行長期刻苦的訓練是無法戰勝這些敵人的。所以,豪格的童年和少年的大量時間肯定都被用來練習騎射了,那麼他可以用來學習文化的時間就很有限,所以這就造成了他的一個大缺陷——勇武有餘,文化不足。

    皇太極死後沒有指定繼承人,這給了豪格一個絕好的機會,他是皇太極的長子又是戰功赫赫的大將,還是鑲藍旗的旗主。這些有利條件為他奪取皇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正黃旗和鑲黃旗也願意支援他上位,因為皇太極是這兩個旗的旗主,如果皇太極的後代繼承皇位這兩旗的尊貴地位保持不變,在滿洲八旗中有上三旗和下五旗的說法,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是上三旗,其餘的五個旗是下五旗。一旦皇太極的皇位被別人奪走,正黃旗和鑲黃旗的地位就不保。正白旗的旗主是多爾袞。

    在這樣的形勢面前,很多後金政權的老將和朝廷重臣比如鰲拜、索尼、圖賴、鞏阿岱、塔瞻、錫翰、譚泰等都支援豪格繼承皇位。但是,女真族的繼承製度是很不規範的,歷來都是靠實力解決問題,在皇太極沒有指定繼承人的情況下可以父死子繼,也可以兄終弟及。所以多爾袞也依仗著自己的實力參與到奪取皇位的鬥爭中。豪格和多爾袞的實力不相上下,一旦為爭奪皇位火併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當時的戰略形勢對女真族而言是關鍵時刻。明朝軍隊一面鎮壓農民起義,一面抵抗女真族的進攻,顯得力不從心,眼看就要被打敗了。女真族的後金政權認為此時必須加強內部團結,如果發生爭奪皇位的內部火併,必然會給明朝全力鎮壓農民起義提供機會,一旦明朝鎮壓了農民起義,恢復元氣,再反戈一擊,那麼後金政權就非常危險了。在這樣的形勢面前,後金政權內部爭奪皇位繼承人的鬥爭被有效控制了。沒有發生豪格和多爾袞的武鬥。

    但是,多爾袞與豪格的鬥爭日趨激烈,很難保證不出現武鬥。為了保持後金的國運,兩黃旗的大臣帶劍上殿要求立皇太極的兒子為皇帝。於是後金朝廷提出了一個讓皇太極的另一個兒子福臨繼位的建議。這個建議是豪格和多爾袞都能接受的。這個建議得到了兩黃旗的支援,因為福林即位,皇位還在皇太極一脈,兩黃旗的地位不會下降。這一個計策瓦解了豪格和兩黃旗的聯盟。豪格失去了兩黃旗的支援,自身的能力又不足以駕馭形勢,豪格也就失去了登基稱帝的機會。

    這給了多爾袞一個有利機會,於是福林被推舉為皇位繼承人。這還不算,到這個時候,事情還有希望,但是豪格卻離席而去,沒有繼續參加會議。代善在會議上提出福臨年幼要設立攝政王大臣的建議,結果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成了攝政王大臣。到這個時候事情也就清楚了,多爾袞當攝政王不是豪格不爭不搶,而是他沒有這個頭腦,沒有這個能力爭搶。

    到這個時候,豪格已經沒有任何希望了。豪格由於讀書少,沒有智謀,在關鍵時刻不能洞察全域性,所以失去了皇位繼承人的機會。這時候,他就成了多爾袞要整肅的對手了。

    清軍入關之後,多爾袞派豪格前往四川鎮壓張獻忠。多爾袞趁此機會在朝廷中上下其手,整肅了代善,成了唯一的攝政王。豪格鎮壓張獻忠之後班師回京,不久就遭陷害下獄,很快死於獄中。

    在特殊的歷史時期,豪格和多爾袞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受到內外各種因素的牽制,所以沒有激化成後金政權內部的武裝衝突,但是由於豪格的文化水平低,缺謀少智,不能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做出決斷,反而被多爾袞一次次的算計,最後成了一個揹負罪名死於獄中的罪犯。這個結局讓人唏噓。

    傳說豪格出生後,皇太極為他取名,女真族給嬰兒取名是根據長相取的,皇太極看豪格的耳垂比較小就給他取了個豪格的名字意思是小耳垂,這個小耳垂的人真的福薄命苦。多爾袞的意思是獾子。獾子吃了小耳垂。

  • 3 # 雍親王府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在皇太極改元稱帝,正式建立大清王朝後,被封為肅親王,位居“四大親王”之列,並且他還統領著正藍旗,在朝堂上的權勢與地位可謂是極為的顯赫。

    可就是有著如此強勁實力以及皇太極長子身份的豪格,卻也在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去世後的那場皇位爭奪戰中敗下陣來,不僅沒有能夠登上大清王朝最高統治者的寶座,就連被委以輔政王、與多爾袞平起平坐的資格都沒有獲得,以至於在此之後的豪格不斷遭到了多爾袞的排擠與打壓,並最終在順治五年(1648年)的時候含恨而終。

    而豪格之所以會痛失皇位,並且沒能夠出任輔政王,進而被多爾袞迫害致死,除了在心計謀略與政治手腕上遠遜於他的對手多爾袞之外,豪格在絕對硬實力上的明顯不足,也是導致其人生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句“福小德薄”,讓豪格痛失皇位。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整日都在意氣風發地處理朝政。可是入夜之後,天色驟變,烏雲突起,電閃雷鳴,52歲的皇太極驟然崩逝,朝野上下頓時是一片譁然。由於皇太極在此之前並沒有就繼位人的問題做出安排,隨之而來的就是長達十七天之久的皇位爭奪戰。

    此時,最為熱門的人選便是豪格和多爾袞。

    由於豪格有著皇太極皇子的身份,使得此時的豪格得到了皇太極生前親領的兩黃旗的支援,特別是以索尼、圖賴、圖爾格、拜音圖、何洛會、譚泰、冷僧機等人為代表的兩黃旗高階將領,非常堅定的表明了擁立豪格為帝的態度,再加上他自己統領的正藍旗,使得豪格就此坐擁了三個旗的支援,實力非常強大。

    而與豪格相比,同樣位列“四大親王”之列的睿親王多爾袞,其實力也是不能小覷,除了有著自己兩位同父同母的兄弟阿濟格與多鐸的全力支援外,兄弟三人統領的兩白旗也對其給予了堅定的擁護,並且在其他的幾個旗之中,也不乏多爾袞的支持者。

    由於豪格和多爾袞在實力上是勢均力敵,並且都對皇位有著強烈的覬覦之心,這兩人誰都不肯退讓,皇位爭奪就此陷入到僵局之中。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四大親王”中的另外兩位,即統領正紅旗與鑲紅旗的禮親王代善,與統領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先後表示應該由豪格繼承皇位,這就使得豪格瞬間在這場皇位爭奪戰之中佔據了絕對的主動。

    然而,看似已經穩操勝券的豪格,說出了那句讓他後悔終生的話:

    “我福小德薄,焉能堪當此任。”

    其實,如果按照中原漢族王朝由來已久的“謙讓”傳統,登上皇位前的“三辭三讓”是必須要走的“程式”,從這一點上看,豪格實際上並沒有做錯。然而,也正是這樣的一句話給讓幾乎已經放棄的多爾袞兄弟對豪格展開了反攻,雙方重新對峙了起來,不僅如此,此時宮外的兩黃旗和兩白旗都在暗中佈置,隱隱有了火併的跡象。

    於是,在如此危急的時刻,鄭親王濟爾哈朗主動提議,讓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承皇位,豪格和多爾袞對此也均無異議。

    就這樣,年僅5歲的福臨登上了皇位,這便是歷史上的順治皇帝。與此同時,經由滿洲貴族推舉,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擔任輔政王,共同輔佐年幼的順治。

    豪格無緣輔政王之位,其實也是一種必然的。

    伴隨著順治皇帝的順利登基,這場皇位爭奪戰就此落下了帷幕,而豪格無疑是最為失意的人,他不僅沒有最終登上皇位,成為最高統治者,就連輔政之位也沒有“撈到”,

    然而,對於豪格來說,在無緣皇位之後,就已然註定他無法再擔任輔政王一職,這其中,除了他與多爾袞之間激烈的矛盾導致這二人無法共容共存外,更為重要的是,豪格在與多爾袞的競爭中,實際上是毫無優勢可言的。

    首先,豪格此前所獲得的支援,是支援其皇太子長子的身份,而不是其本人。

    由皇太極統領的兩黃旗支援豪格,其目的是為了保住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要知道,滿洲人歷來以黃色為尊,這便是皇太極當年登上汗位之後,立馬就要進行“黃白對調”的原因所在。而如果真的是多爾袞繼承皇位的話,必然也會再來一次“黃白對調”,這樣一來,兩黃旗將領以及部眾,將失去現在的地位,這是他們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他們支援豪格,實際上就是為了保住自己能夠繼續呆在兩黃旗之中。而實際上,不僅僅是豪格,只要是皇太極的皇子們繼承皇位,他們都可以保持現狀,所以在順治登基之後,兩黃旗的目的已然達成,支援豪格的決心也就不會再有以前那麼強烈的了。

    而對於鄭親王濟爾哈朗來說,他現在所有的權勢和地位可以說都是皇太極所賜予的,他自然會堅定的站在皇太極一邊,支援將皇位傳給皇太極的子嗣,所以他這才會選擇先站在豪格一邊,隨後又主動提議讓順治繼位。由此可見,濟爾哈朗支援豪格,也是因為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而絕非真心擁戴。

    至於禮親王代善,他本意上就是希望有皇太極的子嗣來繼承皇位,況且他此時年事已高,無心政事,在看到由同樣是皇太極皇子的順治繼承皇位後,也就主動選擇退居二線,不再過問其他,同時他也更加不想因為再支援豪格而遷怒多爾袞。

    所以,在順治登上皇位的時候,曾經那些豪格的堅定的支持者們,也就只剩下了由他自己統領的正藍旗了。

    其次,在豪格失去兩黃旗與濟爾哈朗、代善的支援後,多爾袞在實力上,是碾壓豪格的存在。

    豪格的正藍旗,起初是由“四大貝勒”之中的三貝勒莽古爾泰統領,論坐擁牛錄的數量,本就在八旗之中排名倒數。之後,皇太極在除掉莽古爾泰之後,吞併了正藍旗,並在重新整合後,將其交給豪格統領,可實力上卻沒有顯著提升,還是排在倒數。

    而反觀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統領的兩白旗,實力則是明顯要強悍許多。多鐸的鑲白旗是八旗中最為強大的一旗,多爾袞的正白旗也排在了第三位,即便是將豪格將兩黃旗、正藍旗以及同樣由皇太極親領的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加起來,也僅僅是隻能佔到極為微弱的優勢。

    由此可見,豪格在硬實力上,確實沒有辦法和多爾袞相比擬。

    再次,就是在能力上,豪格更是公認的遠遜於多爾袞。

    這一點從多爾袞的封號上就能看出來。多爾袞是“睿親王”,“睿”就是聰明的意思,而多爾袞無論是在皇太極時期,還是在此後清朝定鼎中原、一統天下的過程中,都將他的才幹與卓識展現的淋漓盡致。

    儘管豪格在皇太極時期榮立了不少戰功,也算是功勳卓著,但是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源於皇太極在為其鋪路,豪格並沒有在其中獨當一面。並且豪格還多次效力於多爾袞的帳下,接受多爾袞的領導和安排,這就更加使得豪格無論是在朝堂上,還是在軍中將官,特別是中下級軍官的心中地位,根本無法與多爾袞相提並論。

    至於鄭親王濟爾哈朗,豪格更是無法與之比擬了,且不說對於順治皇帝的登基,濟爾哈朗有著擁立之功,就是在皇太極時期,濟爾哈朗的地位也是僅次於禮親王代善,位居文武百官的第二位。再加上他的年歲、輩分、名望與資歷,就連此時的多爾袞都要屈居其後,出任“第二輔政王”,豪格自然是無法與之進行競爭。

    所以,豪格在痛失皇位之後,也就此註定了他徹底的無緣輔政王之位,更為致命的是,多爾袞對於豪格的打壓和報復,也從這個時候開始了。

    西征得勝歸來,卻依然難逃一死。

    從出任輔政王的第一天開始,多爾袞就在不斷的鞏固和擴大自己手中的權力。

    一方面,多爾袞極力打壓濟爾哈朗,最終成功將其排擠出輔政王之列,而他自己也開始專權攝政;另一方面,多爾袞又在不斷扶持兩白旗的發展,打壓其他幾個旗,特別是曾經支援過豪格的兩黃旗高階將領,多爾袞對其進行了分化瓦解、殘酷迫害,索尼、鰲拜等人皆是險些喪命。

    與此同時,多爾袞也沒有忘記豪格,這個他最為危險的敵人與對手。

    順治登基後不久,多爾袞威逼利誘深得豪格信任的何洛會“叛變”,就此掌握了豪格言語中傷自己的證據。

    “多爾袞有病無福之人,身材細瘦,素患風疾,常常頭昏目眩,壯年猝死,大抵跟縱慾有關。”

    多爾袞藉此事大做文章,險些將豪格就此整死,最後是因為順治皇帝“涕泣不食”,豪格才保全了性命,但是也被貶為庶人。

    到了順治三年(1646年),多爾袞又以順治皇帝的名義,封豪格為靖遠大將軍,命其帶兵前往四川以平定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其實多爾袞如此安排豪格,就是要借豪格統兵在外,自己能夠進一步鞏固和提升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同時,他也是想要藉助張獻忠的用兵狠辣以及四川地形、民生的複雜,好讓豪格葬身其中,以實現“借刀殺人”的目的。

    只不過,令多爾袞沒有想到的是,豪格不僅從四川全身而退,更是完成了平定張獻忠大西政權的目標,豪格還親手射殺了張獻忠,就此立下了不世之功。

    然而,等待豪格的不是論功行賞,卻是滅頂之災。

    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得勝回京,多爾袞羅列了豪格諸如冒功領賞、用人不當等一系列“莫須有”的罪名,將其治罪下獄。

    這一年的四月,豪格在獄中悽慘的死去。

    有的說法稱豪格是在獄中遭到了殘酷的折磨與迫害,進而因精神分裂而死,還有的說法是說豪格為人所暗殺,也有人說豪格是不堪獄中酷刑,最後自盡而亡的。

    而在豪格去世後,不僅其統領的正藍旗為多爾袞所得,就連其福晉都為多爾袞以及阿濟格搶走。

    大清王朝功勳卓著的初代肅親王,竟是以如此悲慘且極富屈辱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不禁讓人感到唏噓和嘆惋。

    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去世。緊跟著到了第二年,也就是順治八年(1651年),剛剛親政後的順治皇帝立馬為自己的大哥豪格平反昭雪,同時將“構陷威逼,使肅親王不得其死,遂納其妃,且收其財產”的罪名,作為多爾袞的“十六大罪狀”之一,進行了統一清算。

    就這樣,豪格重新被追封其為和碩肅親王,並由其四子富綬世襲了和碩親王的爵位,“肅親王”也就此成為了可以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爵的世系傳承爵位。同時順治還奪下了多爾袞統領的鑲白旗交還給了豪格家族,也算是就此告慰了豪格的在天之靈。

  • 4 # 歷史的調調

    豪格心裡當然是一萬個不願意多爾袞當攝政王,他怎麼會沒爭沒搶呢,只是沒有成功。他從實力上說不如多爾袞,爭帝位又沒有成功,從輔政經驗上也不如多爾滾,整體實力上只有多爾袞輔政大清前景才會更有盼頭。

    清軍入關之後,多爾袞派豪格前往四川鎮壓張獻忠。多爾袞趁此機會在朝廷中上下其手,整肅了代善,成了唯一的攝政王。豪格鎮壓張獻忠之後班師回京,不久就遭陷害下獄,很快死於獄中。在特殊的歷史時期,豪格和多爾袞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受到內外各種因素的牽制,所以沒有激化成後金政權內部的武裝衝突,但是由於豪格的文化水平低,缺謀少智,不能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做出決斷,反而被多爾袞一次次的算計,最後成了一個揹負罪名死於獄中的罪犯。

    所以,並非豪格不爭不搶,而是其在政治上太無能,後知後覺,任人魚肉。在皇太極死後,其仍舊缺乏率先發難多爾袞強勢上位的魄力,優柔寡斷,也真的是時也命也,命當如此。

  • 5 # 史海泛舟擺渡人

    豪格同意多爾袞做攝政王,主要是因為豪格的實力不足。皇太極去世的時候,多爾袞控制了兩白旗的精銳,實力排在八旗諸王的第一位。豪格只控制了正藍旗一個旗的兵馬,實力根本無法同多爾袞一較高下。在兩黃旗貴族同意順治皇帝繼位,多爾袞做攝政王后,豪格只能被迫接受現實,放棄了爭奪皇位的打算。

    豪格為什麼失敗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皇太極去世之前,封豪格做了正藍旗的旗主。皇太極去世之後,多爾袞試圖爭奪清朝皇位,皇太極生前統領的兩黃旗貴族紛紛站出來支援豪格,八旗貴族中形成了豪格和多爾袞兩大勢力。

    豪格的支持者是正藍旗和兩黃旗,多爾袞的支持者是兩白旗,雙方的勢力一度不分上下。多爾袞看到兩黃旗貴族齊心協力,只能被迫放棄了繼承皇位的想法。不過多爾袞並不支援豪格繼位,兩黃旗貴族為了避免八旗內訌,只能同意讓年幼的福臨繼位,由多爾袞做攝政王總理朝政。

    豪格沒有做攝政王的實力

    兩黃旗將領不再支援豪格之後,豪格的支持者只剩下了一個正藍旗。多爾袞統領的兩白旗,是努爾哈赤留下來的親軍,兵力和戰鬥力都排在八旗的前兩位。即使豪格得到了兩黃旗的支援,也很難能夠透過戰爭擊敗多爾袞。

    而且多爾袞的態度非常明確,必須要把豪格踢出清朝的核心統治集團。兩黃旗貴族沒有擊敗多爾袞的把握,只能選擇犧牲豪格的利益,來換取多爾袞的妥協。當然多爾袞在繼位之後,不僅打擊了豪格,也對參與奪位的兩黃旗將領進行了打擊報復。

    豪格的結局悽慘

    順治皇帝繼位後,多爾袞為了穩固朝廷的局勢,並沒有立刻對豪格進行報復。順治五年豪格遠征張獻忠凱旋而歸,多爾袞妒忌豪格的軍功,又對豪格和自己爭奪皇位懷恨之心。最終多爾袞以豪格隱瞞部將冒功,任用罪人弟弟的罪名,將豪格削爵下獄。

    豪格入獄後受盡屈辱和折磨,在同年四月被迫害致死。豪格去世之後,多爾袞霸佔了豪格的妻子。按照清代野史的說法,豪格並不是被多爾袞在獄中迫害致死,而是被多爾袞設下伏兵殺害,不管豪格的死因如何,豪格之死的罪魁禍首肯定是多爾袞。

    豪格奪位失敗的原因

    豪格奪取皇位失敗,主要是豪格自身的實力不強。多爾袞控制的兩白旗,都是跟隨多爾袞兄弟征戰多年的老兵,內部十分的團結一致。而支援豪格的正藍旗和兩黃旗,除了正藍旗堅定地支援豪格繼位之外,兩黃旗支援皇太極的其他兒子繼位,這也就給了多爾袞分化瓦解的機會。

  • 6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豪格與多爾袞爭奪帝位,論單方面能力,多爾袞要遠勝豪格。

    雖然豪格年長十四叔多爾袞三歲,但皇太極在位期間,雖然任命豪格管理過戶部事務,也是短暫的,而多爾袞卻深得皇太極倚重,不但負責過吏部,而且長期綜理六部事務,且具有豐富的統兵經驗。

    就連同時出任輔政王的濟爾哈朗,也明確規定,百官處理事務,必須先請示攝政王多爾袞。足見,他是佩服多爾袞主持國政的能力的。幼主登基,國情難料,大清國急需多爾袞這樣的大才穩定朝局,圖謀發展。不僅濟爾哈朗贊同,同時得到了禮親王代善和兩宮皇太后等滿洲統治集團的支援。

    濟爾哈朗曾說,豪格之所以奪位不能,有一個致命弱點,即優柔寡斷。這樣的人,除了軍功卓著和大行皇帝長子外,並無其他優勢,自然受不到其他王公的推選。

    六齡童福臨能登基,離不開其生母永福宮莊妃(孝莊太后)和嫡母清寧宮皇后(孝端太后)的斡旋爭取,是她們聯合捨棄豪格另選皇子的兩黃旗大臣,並得到兩紅旗共主代善的支援,迫使多爾袞退出競爭。

    福臨勝出,朝政需要多爾袞主持。兩宮皇太后和兩黃旗大臣都明白,力挺多爾袞出任攝政王,於公於私皆有利,多爾袞擅權自立,不免投鼠忌器。但是,一旦讓豪格攝政,或輔政,都是明擺著方便他擅權稱帝。他是先帝的皇長子,在滿人擇賢而立的原則下,他是最有資格即位的。兩宮皇太后與兩黃旗大臣自然不會給豪格爭搶攝政王的機會。

    大家推選濟爾哈朗出任輔政王,其實就是對豪格的安撫和平衡。濟爾哈朗最初也是支援豪格競爭帝位的。

  • 7 # 古風散人

    接下來,阿濟格和多鐸便出來勸多爾袞即皇帝位。多爾袞見兩黃旗大臣劍拔弩張,猶豫不決,沒有立即答應。但多鐸卻急不可耐,高聲說:“如不同意,應該立我為皇帝!我的名字已列於太祖遺詔之中。”

    上圖豪格劇照

    多爾袞不同意多鐸的大膽自薦,反駁說:“肅親王的名字也是太祖遺詔中提到的,不只是有你的名字。”言外之意是說,並不是太祖遺詔中提到名字的就可即位,你不能,豪格也不能以此為條件。

    多鐸遭到哥哥的反對,就提出第三個候選人:“不立我可以,要立年長者,當立禮親王代善。”代善見形勢緊張,本不想摻和到裡面去,但這時多鐸點到了自己頭上,便不能不開口說話:“睿親王如果應允,當然是國家之福;不然的話,豪格是皇帝的長子,當承繼大統,我年老體衰,力難勝任。”

    上圖多爾袞

    事情進行到這裡,如果豪格沉住氣,再繼續參與會議,也可能出現另一種結果。可是,他鬼使神差的站起來說:“我福小德薄,哪能擔當此任?!”說罷力辭而去。他不過是見雙方意見相持不下,想以退席相威脅,事後後悔不已。

    豪格離開後,他屬下的兩黃旗按劍向前,齊聲說道:“我們這些人,吃的是皇帝的飯,穿的是皇帝的衣服。皇帝的養育之恩比天大,比海深。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們寧可死從先帝與地下!”

    上圖順治皇帝

    多爾袞見兩黃旗以武力相逼,不想讓豪格即位又要堵住兩黃旗的嘴,思索了一下,說:“你們大家說得不錯,既然肅親王豪格謙讓退出,沒有繼統的意思,那麼就立先帝之子福臨吧!不過他還年小幼稚,最好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我倆左右輔政,共管八旗事務。等到福臨長大,當即歸政。”

    這個提議被與會者通過了。至此,豪格發現自己弄巧成拙,見此建議,卻也不好再說什麼,當不上皇帝的懊惱只好嚥到肚子裡。

  • 8 # 禮襄研究室

    我講簡單點,

    1. 一開始的確勢均力敵,八旗中有支援豪格繼位的,也有支援多爾袞的

    2.提出順治繼位的方案後,支援豪格的分裂了

    3 多爾袞夠狠,軍功高,輩分比豪格大,特別是又有了孝莊的支援

    天平一下傾斜到多爾袞這邊

  • 9 # 有得觀史

    皇太極死後,豪格和多爾袞爭奪皇位,索尼和鰲拜等大臣支援豪格,濟爾哈朗和代善兩位親王也支援豪格,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支援多爾袞,多爾袞三兄弟是大清朝的作戰主力軍。雙方勢均力敵,一旦動起手來,誰都沒有必勝的把握。

    崇政殿開會議定繼承人那天,鰲拜提前帶兵包圍了會場,喊出了擁立皇子的口號,給多爾袞造成巨大心理壓力。但表面上多爾袞並沒有服軟的意思,劍拔弩張的態勢致使氣氛十分的緊張。在這種情況下,濟爾哈朗提出了折中的辦法,讓福臨繼位,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自己當攝政王。

    多爾袞當攝政王,代表一派力量,另一派代表為什麼不是豪格而是濟爾哈朗?

    論能力豪格和多爾袞沒法比,皇位應該是多爾袞的,之所以支援豪格,是因為豪格是皇太極的兒子。

    會議剛剛開始,鰲拜就粗聲大氣的喊,我們吃先帝的飯,穿先帝的衣,受先帝恩惠,沒有先帝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我們堅決擁立先帝之子!這話一出,實際的兩派成了皇太極之子和多爾袞,豪格是皇太極之子,是可選項而不是必選項。皇太極的所有兒子都是可選項。

    多爾袞做出讓步,同意福臨繼位。保皇子派勝利了,也要做出讓步,就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

    多爾袞當上攝政王,權力失去了平衡,另一派也要出一個人當攝政王。這時候,豪格顯然不是合適人選。

    豪格是多爾袞的侄子,輩分比較低,雖然是親王,但威望差很多。論能力在保皇子派中他也排不上號。而且豪格是多爾袞的競爭對手,以後配合工作上也會有障礙。

    濟爾哈朗就不同了,他輩分高,資歷老,威望也高,能力比豪格強,和多爾袞矛盾也沒有豪格那麼對立。多爾袞也容易接受。

    豪格和多爾袞爭皇位,優勢在於他是皇子,而且是皇長子。爭皇位失敗,再爭攝政王,豪格沒有絲毫優勢。所以,爭皇位失敗,豪格馬上被孤立,他想當攝政王沒戲。

    自己當不了攝政王,為什麼不阻止多爾袞當攝政王。實際上,被孤立的豪格想阻止多爾袞,勢單力孤,已沒有可能。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 10 # 北洋海軍炮手

    其實原因很簡單,不管是多爾袞還是豪格都知道,現在還不到徹底撕破臉皮的時候,因為還有一個取代明朝得目的,只有這個共同的目標達到了,兩人才能徹底撕破臉皮。

    其實福臨能繼承大統其實並非走了狗屎運,因為他能即位,就是多爾袞和豪格互放下成見相妥協的結果,以及皇太極皇后哲哲操作的結果。

    我們可以看一下豪格和多爾袞的實力,豪格有鑲黃旗、正黃旗、正藍旗的支援,因為這三個旗是皇太極親領的,他們支援豪格天經地義;代善一系的正紅旗、鑲紅旗屬於中間力量;濟爾哈朗表面上支援豪格,但是對於濟爾哈朗來說,他無緣帝位,因為他是舒爾哈齊的兒子,他只要看戲就行了,自己待價而沽。多爾袞則有正白旗和鑲白旗兩旗的支援,而且多鐸不僅有鑲白旗,還有努爾哈齊留下的15個牛錄的親兵,而且這15個牛錄必然是齊裝滿員的,所以多爾袞實際上實力並不弱。

    但是支援豪格的三旗未必會支援豪格,因為他們的底線就是立皇子,所以是否立豪格,他們未必會堅持;但是隻要是立皇子,他們絕對會支援。

    所以搞清楚三旗底線的多爾袞立馬給豪格設了套,並把豪格排除了繼承的可能,畢竟要立皇子嘛,只要不立你豪格就可以了,之後咱們再斗的你死我活。

    另外,為什麼會立福臨,因為福臨他媽布木布泰是科爾沁的女人,而皇太極的皇后哲哲也是科爾沁的女人,還是布木布泰的姑姑,所以出於維護科爾沁利益的以及維持愛新覺羅氏同科爾沁的聯盟這一角度來說,立福臨為帝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

    福臨此時乳臭未乾,主少國疑,那麼自然需要大臣來輔佐,代替皇帝行國政,也就是說要有人當週公。多爾袞自然不能放過這個機會,他是福臨的叔叔,是長輩,而周公就是成王的叔叔,叔叔輔政理所應當。同時,多爾袞為了避嫌,把福臨的堂叔濟爾哈朗拉出來,和他一同輔佐福臨。濟爾哈朗不是多爾袞得人,而是皇太極的人,所以有人牽制多爾袞,大家都能接受,豪格也說不出話來。

    所以,他們要做的就是維持表面的和氣,等大清入關的目的達成之後,再拼個魚死網破,你死我活。

    全文完

  • 11 # 談古論金

    豪格在推戴新皇帝的會議過程中途離場拿與會者一把,在技術上、程式上固然算是弄巧成拙玩砸了,但是並不是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

    試想,如果兩黃旗集團的代表人物堅持要立豪格,多爾袞提出的折中方案還是不能透過——當然,這樣一來也許會導致兵戎相向,鹿死誰手也未可知。但是,兩黃旗並沒有堅持要立豪格,他們的訴求是立先帝之子,那麼福臨(未來的順治帝)繼位在硬體條件上也是符合他們的訴求的,在己方的訴求已經在博弈過程中被對方認可的情況下,如果兩黃旗繼續要支援豪格來當這兩個攝政王中的一個,也又是一種掀桌子大家不玩了的行為,這自然為成熟的政治人物所不取。

    如果換一個角度,說豪格或者他的利益是被兩黃旗集團的代表人物出賣了,也是合理的。

    但是,從兩黃旗集團的代表人物角度,雖然皇太極已經透過一系列措施加強了皇權,他們對滿洲政治結構的認知還建立在諸貝勒共同治理的格局框架上——在他們看來,豪格作為一個擁有武裝擁有話語權的成年貝勒,即使不當皇帝不當攝政王,在滿洲統治集團內部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不當也就不當了,雖然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也不至於遭遇悲慘的命運。

    他們不曾想到的是,隨著滿洲實力的增強特別是入關之後攝政王多爾袞因為奪得江山的蓋世奇功和本人的威望實力發展成為不是皇帝的皇帝,局面徹底改變了,皇權本身負載的能量和實力得到了匪夷所思、超出預期的放大,這樣一來,豪格的死期就臨近了。

    換言之,本來豪格和多爾袞的政治鬥爭並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所以兩黃旗並不特別堅持擁立豪格,但是如果索尼、鰲拜等人知道豪格包括他們自己在多爾袞掌權期間會遭到如此打壓迫害,當初的選擇可能就不一樣了。

    只是,一切已經塵埃落定。

  • 12 # 不書

    從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晚起,豪格在滿清奪儲陣營裡就佔盡了優勢。那一晚,他的父親皇太極無端猝死了,作為皇太極長子,不論立長立嫡來說,豪格都能立於不敗之地。

    總之不論怎麼說,這帝位總歸是和他多爾袞挨不到邊兒的,子嗣尚在,何有傳位弟弟的道理?!

    豪格,到底是隨著皇太極沙場宿將,不論是出生、樣貌還是能力,都是諸多皇子中最適合克成大統的人選。(豪格)

    起初,來自兩黃旗將領圖爾格、索尼、鰲拜等與鑲藍旗主鄭親王濟爾哈朗等均欲推豪格榮登大寶,就連當時滿清最德高望重的禮親王代善也認為豪格名正言順。

    但是,豪格關鍵時刻的表現,實在有點對不起觀眾,對不起擁護他的這些王侯將相的厚望。豪格與三國曹操笑那袁紹一般,外強中乾,色厲內荏,遇事優柔寡斷,沒有半分獨斷霸道的天子氣魄。

    當時,皇太極死後,就克成大統的人選不外乎豪格與多爾袞。多爾袞在軍中威望並不比豪格低,乃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按照規矩他是皇太極弟弟,若是克成大統則顯得名正上欠缺些。

    從1643年9月21日一直到10月8日,崇政殿內來自兩方勢力唇槍舌戰,互不相讓。兩黃旗衛士更是帶刀衛戍會殿周圍。但是,皇選還是久懸未立,十七個日夜,光打口水戰了。

    最終來自各方勢力都深刻認識到,國不可一日無主,日子久了,夜長夢多,將動搖滿清根基,令人乘虛而入。

    (順治)

    最終,原本擁護豪格的人等均認為其關鍵時刻缺乏膽魄而棄之,於是折中打算立在豪格與多爾袞之外的另一皇子既六歲的愛新覺羅福臨為新君。

    豪格與多爾袞見大勢已去,只得作罷,終歸不是對方上去就好。

    但是,豪格此時卻又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在確定了新君人選為自己弟弟時,以為大勢已定便揚長而去。此時,皇權黨又議新君年幼,立鄭親王濟爾哈朗與睿親王多爾袞輔政。若是當時豪格在,這輔政怎麼也落不到他多爾袞頭上!

    (多爾袞)

    多爾袞輔政一到手,豪格的命運便被註定。

    順治三年,多爾袞先是以順治的名義讓豪格出兵四川滅張獻忠,整整歷時兩年。豪格離開京第二年,濟爾哈朗絕不是多爾袞對手,多爾袞聯合官員彈劾濟爾哈朗府邸與用具有違儀制,三下五除二便罷黜其輔政職務,多爾袞在朝中一家獨大,自封攝政王。此時,豪格還在與四川張獻忠浴血奮戰。

    順治五年二月,豪格班師回朝。此時朝中已經換了天地,三月便被多爾袞構陷下獄,四月被幽禁,五月死去,享年僅四十。

    所以,並非豪格不爭,而是其在政治上太無能,後知後覺,任人魚肉。在皇太極死後,皇權黨已經打算帶刀護衛其上位,其仍舊缺乏率先發難多爾袞強勢上位的魄力,優柔寡斷,也真的是時也命也,命當如此。

  • 13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多爾袞與豪格爭位的事情就不去詳細敘述了,之前已經寫過一篇東西,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豪格之所以同意多爾袞當攝政王,說到底還是形勢所迫,並不是豪格心甘情願。

    首先,清世祖即位之後,代善家族和濟爾哈朗既然倒向了清世祖,為了避嫌也不會站到清世祖的長兄豪格一邊。這是常理,畢竟兄長相對於叔父理論上對於皇位的威脅更大。更何況,支援豪格爭攝政王等於是繼續了多爾袞與豪格之間的爭鬥,只不過所爭的由皇位變成了攝政王之位。如此一來,之前的所有努力等於全部白費,重新回到原點,他們不太可能這麼幹。兩害相權取是輕,接受多爾袞為攝政王比豪格對自身危害更低,至少不會引起孝莊文皇后、清世祖母子的反感。

    其次,多爾袞謀求攝政王之位時拉上了叔伯兄弟濟爾哈朗。此舉,首先讓濟爾哈朗閉嘴了,作為旁支,這個待遇已經無以復加了,濟爾哈朗不可能不動心。此外,兩個攝政王的配置,在當時看來,濟爾哈朗多少可以對多爾袞起到一定的牽制作用,各當勢力勉強都可以接受,畢竟這一配置不是多爾袞一家獨大。至於多爾袞一家獨大,那是後來的事情了。

    再其次,一母同胞的多爾袞三兄弟手中掌握著正白旗和鑲白旗,兩個攝政王的配置等於是把濟爾哈朗的鑲藍旗也綁在了多爾袞的戰車之上。而彼時的豪格手中只有正藍旗。鑲黃旗和正黃旗的將領提出的擁立皇子即位的訴求已經達到,如果進一步為豪格謀求攝政王之位就顯得名不正、言不順了,明面上他們只能保持中立。更何況,鑲黃旗、正黃旗是皇帝親掌,既然新皇帝清世祖已經確定了,主子已經換人了,旗下的將領為了自己的未來考慮,也不宜公開支援豪格謀求攝政王之位。至於代善家族,對於皇位沒興趣,攝政王之位也輪不上他們,只要不損害切身利益,這些人自然也就不摻和了。如此一來,多爾袞三比一,形勢一邊倒,豪格即便想爭攝政王之位也沒有本錢。

    此外,多爾袞和豪格多少都是有那麼點兒公心和戰略眼光的。說大公無私有些誇張了,但是為了能夠入主中原、為了避免禍起蕭牆,做出理性的抉擇還是沒有絲毫誇張的。否則,如果多爾袞、豪格任何一方一意孤行,內訌在所難免。因此,既然在皇位方面已經妥協了,在攝政王之位方面,面對一邊倒的形勢,豪格也就沒有進一步採取行動、一意孤行,最終接受了既成事實。不得不說,清初的宗室王公在這一點上還是很能拎得清輕重的,也無怪乎彼時清王朝可以入主中原了。

    除了以上幾點,可能還有一個原因。清世祖和豪格雖然年齡相差較大,畢竟是平輩。搞一個平輩來當攝政王,始終有些不太說得過去。更何況,豪格是清太宗的庶長子,庶長子的身份歷來就十分敏感,如果再當上了攝政王、掌握了實權,誰能保證豪格不會生出野心、篡位謀逆?而且豪格可不是多爾袞,他是有一大群兒子的。即便他自己不想,他的兒子們呢?因此,豪格擔任攝政王不但多爾袞不會同意,孝莊文皇后、清世祖母子也不會同意。至於多爾袞死後,正式掌權的清世祖對豪格的那些兄弟情深,完全是兩碼事,那些都是做給活人看的。

    綜上所述,豪格之所以接受多爾袞成為攝政王的事實,並不是他心甘情願,也不是他高風亮節,而是根本無法改變事實,而且自己也爭不來攝政王之位,最終只能接受既成事實。

  • 14 # 歷史公元
    不是豪格不爭不搶,而是豪格沒有與多爾袞抗衡的能力。

    多爾袞想當皇帝,不就是豪格把多爾袞拉下馬的嗎?為什麼說豪格沒有與多爾袞抗衡的能力?

    此一時彼一時也。

    皇太極死後豪格之所以能夠與多爾袞相抗衡,是為了支援豪格代表皇太極一脈與多爾袞對抗。

    八旗子弟當中,兩白旗是完全忠於多爾袞的,這與多爾袞征戰多年立下的威信有極大的關係。反觀豪格身邊的兩黃旗是忠於皇帝的,在情況危急的時候可以與豪格齊心協力,一旦皇位交給福臨,兩黃旗就與豪格沒有任何關係了。

    其他的左右搖擺的六旗更是傾向於多爾袞,絕對不會忠於寸功未立的“公子哥”豪格。

    所以六歲的福臨一繼位,豪格就成了孤家寡人,沒有了利用價值,更沒有了“從龍之功”,根本不會有人冒著生民危險與多爾袞對抗。

    更何況雙方之所以妥協,就是因為各退了一步。

    多爾袞是放棄了唾手可得的皇位,兩黃旗則是拋棄了豪格,選擇擁立先帝之子福臨。

    皇位是多大的誘惑,兩黃旗這不光是得罪了多爾袞,更背叛了將皇位是為己有的豪格,所以兩黃旗的勢力巴不得離豪格遠遠的。

    儘管如此,兩黃旗的勢力還是遭到了多爾袞的打擊,兩黃旗的代表人物“滿洲第一勇士”鰲拜,就因此曾經支援豪格,深深地得罪了多爾袞。

    雖然鰲拜確實驍勇善戰,多次立下大功,卻被多爾袞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雖以大功凱旋,短短數月間卻被多爾袞論死兩次,多虧了鰲拜命大這才活到了康熙年間。

    威脅最大的豪格就沒有這麼好運了,雖然也立下了一些戰功,卻被攝政王多爾袞隱瞞戰功不報,下獄之後死於獄中,就連福晉也被多爾袞搶走,極其悽慘。

    所以,不是豪格不爭不搶,而是根本無法與多爾袞抗衡。

  • 15 # 莫山主說青史

    豪格同不同意有什麼卵用,智商不夠,玩心眼又玩不過多爾袞,硬實力吧又不如對方,還爭什麼呢?能安穩度日不被對手搞死就不錯了。但是偏偏這個武力值80,智商只有20的豪格本尊,永遠看不清自身實力和政治大局,還偏要硬剛,最終被多爾袞玩死也是正常。

    多爾袞和兩黃旗的妥協,豪格一直在局中沒有整明白。

    崇德八年的八月初九日,皇太極在一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深夜裡駕崩,年僅五十二歲,死時是坐在清寧宮中。

    皇太極駕崩的事很快就傳遍了宮中,悲痛之餘,還有一個棘手的問題放在眼前,那便是在他生前並未立下任何關於繼承人的遺詔,這也導致了伴隨國喪的同時,各種政治勢力之間的角逐也在悄悄醞釀。

    皇太極去世,統治集團亟需一個新的代理人,皇太極生前掌控著的兩黃旗,這個時候就擔任了儲存皇統的重任。

    在福臨繼位這件事上,兩黃旗其實發揮了巨大作用,兩黃旗支援福臨的原因很簡單,既想保證皇統還在太宗皇太極一脈上,又想保持兩黃旗的地位。

    兩黃旗本來是支援豪格的,後來兩黃旗大臣索尼等人改變了主意,拋棄豪格擁立了福臨,其實是和多爾袞妥協的結果。

    (康熙王朝索尼照)

    福臨繼位之前,皇位最大的威脅是兩白旗,也就是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三兄弟。但這三兄弟私底下並不齊心,互相給對方使小絆子也不是一天兩天,多爾袞必須得考慮這一點。

    而且除兩白旗以外,多爾袞沒有別的王公貝勒的支援,如果強行用武力的話,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思前想後多爾袞決定和兩黃旗妥協,主要目的當然是抵制豪格。

    所以福臨繼位,從客觀來講是八旗諸王相互衝突和妥協的產物,造成這個結果的直接原因,就是兩黃旗和多爾袞之間的合作。只可惜豪格一直在局中沒有整明白。

    福臨繼位,削弱了豪格的實力和支援率。

    豪格在皇位爭鬥會上以“福德微薄,非所堪當,固辭退去”,假意推辭了下,就是這一波傲嬌作死的操作,使他永遠失去了成為儲君和攝政王的可能。

    皇位鬥爭起初,就已經為豪格的失敗埋下伏筆。八旗里豪格控制著正藍旗,但這個正藍旗是天聰九年兼併了莽古爾泰兄弟的正藍旗後,又和兩黃旗人員參雜著組成的,成分非常不單一,人心不穩固。豪格表面上支援他的人很多,但其實沒有一派是真心幫助他的。

    自從多爾袞搞出擁戴福臨這一齣戲,豪格在實力上就已經被削弱了一大截。名義上擁戴福臨是多爾袞和豪格等人權力制衡的結果,但選完後豪格傻眼了,本來擁戴豪格的兩黃旗水了他,豪格只有一個正藍旗撐著場面,而多爾袞的實力卻大大增加。

    多爾袞能當上攝政王,主要是他和代表皇統的兩黃旗早有默契,從一開始豪格就被矇在鼓裡,看不清現狀。在多爾袞攝政以後,豪格也一直在尋求限制他,無奈智商實在無法和多爾袞抗衡,早該繳械投降,韜光養晦,卻又不甘心。

    多爾袞攝政後繼續和兩黃旗合作共贏。

    因為多爾袞在立福臨為儲君方面已經向兩黃旗妥協了,當多爾袞提議讓濟爾哈朗和自己輔政的方案時,攝政一事兩黃旗的那些個大臣也就沒有否定,算是對多爾袞擁立福臨的補償。

    福臨繼位以及鄭親王和睿親王攝政這件事,對豪格來講當然是非常出乎意料的,直到這個時候他才意識到已經被兩黃旗的大臣們給出賣這件事。

    此時,多爾袞的弟弟多鐸向他伸出了橄欖枝,剛剛說了其實多爾袞三兄弟內部矛盾重重,像之前圍繞皇位的爭鬥,起初本來說好是擁立多爾袞,到了現場多鐸卻毛遂自薦了起來,要求立自己,簡直不要太奸詐。

    多鐸和豪格化敵為友,形成新的結盟,引起了福臨、多爾袞、兩黃旗的一致恐慌,成為了眾矢之的,就憑豪格和多鐸哪能搞得過這麼多人。

    兩黃旗開始和多爾袞再次合作,開了一次諸王貝勒大臣會議,使攝政王成為集決策、行政、監督於一體的最高權力中樞,權力空前集中。

    豪格和多鐸當然反對了,但是光反對有什麼用?攝政王首倡,諸大臣把結果很快通知了各個王貝勒,這個諸大臣顯然主要是指兩黃旗大臣,這一波操作讓“豪多”組合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

    豪格一直蠢蠢欲動,盲目行動,確實夠蠢。

    而正是豪格的蠢蠢欲動,才導致這樣的結果,經歷了這麼一連串的失敗和打擊,豪格意識到透過正常途徑根本沒法和多爾袞繼續對抗,但是停止對抗吧,等於直接宣告自己向多爾袞俯首屈膝,這可不是他願意的。

    豪格只能加緊和多鐸的結盟,從暗地裡搞點小動作,直到公開兩人關係。在順治元年三月,豪格和多鐸公然結伴出遊,這兩人的結合,不僅對多爾袞有威脅,更是對福臨繼位的一種否定。

    作死的豪格還把手伸到了福臨的兩黃旗上,召見兩黃旗的甲喇章京碩兌等人,勸他們歸附他。這種行為再也不能被兩黃旗大臣所容忍,順治元年四月,豪格手下何洛會檢舉他圖謀不軌,多爾袞召集諸王開了個針對豪格的批鬥大會,把豪格手下七個牛錄的部隊都給沒收了,還罰了5000兩銀子,貶作了庶人。

    順治五年(1648年)的三月,豪格又被多爾袞構陷削了爵位,還被幽禁了起來,同年的四月死在了大獄裡,當時還不過四十歲。

    總體來看,豪格沒有政治大局觀,對問題的估算樂觀而自負,更是把籌碼押在兩黃旗身上,殊不知政治場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反觀多爾袞在考慮問題時是非常全面的,對每個人的意圖調查得一清二楚,看清局勢後再說話,往往扮演真正的黃雀在後。

  • 16 # 舍我談歷史

    清朝前期的皇位繼承人選擇,並不是嚴格執行父子相傳,也不是兄終弟及,而是類似於家族選舉制。這種皇位確定方式不僅在清(後金)存在,在契丹(遼)、金還有蒙古(元)都存在。這種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整個家族不出現分裂。如果能夠理解,推舉制的皇位繼承方式,就不難理解豪格,不得不接受皇位爭奪戰中敗給弟弟福臨,同時,不得不同意多爾袞成為攝政王。

    清朝興起於努爾哈赤,真正具備問鼎中原實力的是在皇太極時期。努爾哈赤靠十三副鎧甲起兵,並統一了女真各部,但當時的後金的勢力範圍侷限在遼東一帶,勉強可以擊敗明軍。而皇太極時期,蒙古各部歸附,實力增強,由偏居一方的豪強,開始正式稱帝(努爾哈赤是稱汗),併為清軍入關掃清了障礙。可以說,皇太極時期真正奠基了抵禦。但是皇太極卻在52歲突然病逝,主要原因是皇太極身體肥胖,有三高,再加上皇太極本人晚年在情緒控制方面是有很大一方面問題的,因為心愛的宸妃辭世,大悲導致身體變差。即使這樣以皇太極對清朝局勢的掌握,他還是可以確定繼承人的,但是很奇怪,他們確認,而他的父親努爾哈赤去世前也沒有確立繼承人,汗位繼承由八和碩貝勒共同推舉制,皇太極就是被推舉為新大汗的。那麼,基本就可以斷定,清初的皇位繼承方式就是推舉。

    按照正常來講,努爾哈赤的子孫都有資格被確立為皇太極的繼承人,天下是整個家族的。但一部分人已經被排除繼承行列了。

    首先被排除的是濟爾哈朗,他是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第六子,努爾哈赤的養子,本身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但此人對清朝皇位繼承人的確定很關鍵,他是努爾哈赤時期八大和碩貝勒之一,是皇太極時代四大親王之一,能力和地位可見一斑。當時他是鑲藍旗旗主,他和皇太極非常好,他目標的皇位繼承人是皇太極的兒子,這也符合他對皇太極的忠心。在豪格和多爾袞沒有開撕之前,他肯定是傾向豪格的。但此人避免被多爾袞三兄弟清算,還是不敢支援豪格。豪格和多爾袞劍拔弩張的時候,在丟擲皇太極幼子福臨這個折中方案後,他支援福臨繼位,順利實現清朝權力過渡,成為兩位攝政王之一(另一位自然是多爾袞了)。

    第二位被排除的是代善。代善是努爾哈赤嫡次子,地位是非常尊貴的。本來是有希望接努爾哈赤班的,非常可惜因為與大妃阿巴亥的曖昧關係,被排除在努爾哈赤繼承人行列。但此人作為努爾哈赤在世最年長的兒子,還是有很高的威望的。皇太極是他推舉的,皇太極死後,他又是整個家族的大家長,也有人提議他即位,但被他拒絕了,主要是年齡太大,不想參與皇權爭奪。他在豪格和多爾袞之間是保持中立的,他作為家族的最年長者,目的一個就是不能出現分裂,一旦分裂,努爾哈赤打下的基業就會白費。代善和兒子碩託掌握著兩紅旗,對於未來皇位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除了這兩位以外,其他人幾乎形成了兩派,一派支援豪格,其中在皇太極生前親自統領的兩黃旗還有豪格統領的正藍旗。一派支援多爾袞,由多爾袞三兄弟統領的兩白旗。在力量對比上,豪格佔據優勢,濟爾哈朗作為皇太極的死忠也是站在豪格這一邊的。但是豪格忽略了一個問題,兩黃旗雖然支援豪格,但並不是絕對的,索尼、鰲拜等人是忠於皇太極的,支援豪格是因為他是皇太極的兒子,一旦選擇皇太極其他的兒子,他們也是支援的。而且正藍、正黃、正紅三旗也有部分宗室是支援多爾袞的,這就造成了,豪格的優勢沒有那麼明顯。再加上多爾袞的聰明狡詐,豪格最終失敗也是情理之中了。

    多爾袞在爭奪皇位希望不大的情況下,選擇了折中方案,那就是選擇皇太極第九子,六歲的福臨繼位。福臨作為皇太極之子會得到兩黃旗的支援,濟爾哈朗的鑲藍旗也支援,代善父子的兩白旗中立,多爾袞三兄弟的兩紅旗也同意這個方案,豪格就不得不同意。表面上看,豪格和多爾袞誰也沒勝,實際上多爾袞勝了,因為多爾袞獲得了攝政王的位子。

    多爾袞的政治能力在這時候體現了,福臨繼位,他並沒有把自己推到最前面,他怕豪格反對。他讓濟爾哈朗成為第一攝政王,這樣豪格是服氣的。自己作第二攝政王,豪格是沒有辦法。而豪格犯的第二個錯誤是他以為濟爾哈朗能夠制衡多爾袞。很可惜的是,多爾袞找個藉口罷免了濟爾哈朗輔政大臣的位置,同時,找機會構陷了豪格,獨攬大權。

    多爾袞的結局也不是特別好,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最終39歲去世。他被追尊為清成宗,後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屍。當然這對於多爾袞是不公平的,清朝能夠入關並建立大一統王朝,多爾袞是有大功勞的。

  • 17 # 江湖小曉生

    皇太極白天出去打獵,感覺特別有精神,晚上還跑到辦公室加了個班。結果當場就猝死了。由於皇太極當時才52歲,壓根沒想到自己會早逝,所以沒有留下遺囑立誰為繼承人。

    這下麻煩大了,因為可以競爭皇位的人有好幾個。其中熱門人選就有兩個,分別是多爾袞和豪格。

    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十四弟,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按照中原王朝的傳統,一般都是父死子繼,可那時候的女真人,兄終弟及的情況也不少。因此誰來當皇帝,成了一個大問題。

    這明顯是在謙讓,結果多爾袞立馬錶態:既然你不行,那我們就換人吧!

    豪格差點沒氣吐血,因此大家選多爾袞繼位的時候,豪格帶頭表示反對。而且豪格還拉上了一大幫皇太極的粉絲們,極力要求立皇太極的兒子為帝。

    雙方要是這麼鬧下去,清朝就算提前崩盤了。因此雙方都讓了一步,多爾袞和豪格都退出競選,改由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但是有趣的是,多爾袞在會後得到了攝政王的位置,而豪格卻什麼都沒能撈著。這是怎麼回事呢?豪格能服氣嗎?

    一、多爾袞只是第二攝政。

    多爾袞作為豪格的十四叔,雖然年紀比豪格小3歲,可畢竟是豪格的長輩。在爭奪權力的時候,長輩的分量是可以給多爾袞加分的。

    因此多爾袞憑藉長輩的身份,拿到攝政王的位置,一點兒也不奇怪。可豪格能答應這件事嗎?豪格其實也很無奈,但不答應不行。

    當時安排的攝政王有兩位,一位是濟爾哈朗,另一位則是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

    濟爾哈朗過去是支援豪格繼位的,因此他成為了第一攝政王以後,豪格壓根就無話可說。在豪格看來,畢竟權力中樞裡,安插進了一個自己人。

    至於多爾袞擔任第二攝政王,豪格即使不服氣,也無法插手。畢竟多爾袞過去是要爭奪皇位的,如今已經做出了巨大的讓步,不僅讓出了皇位,還讓出了第一攝政王的位置。

    豪格認為,只要自己操作得當,那麼清朝的大權,依舊還是掌握在他們這一派手裡。他甚至有點竊喜,認為多爾袞在這場鬥爭中失敗了。

    二、濟爾哈朗畢竟是個外人。

    清朝八位鐵帽子王中,唯一一位非太祖系的就是濟爾哈朗這一脈。所以說濟爾哈朗雖然也是親王,也是鑲藍旗旗主,可畢竟不是太祖系的人,算起來就是個外人。

    既然是個外人,即使他成了第一攝政王,其實也不敢和多爾袞正面較量。畢竟多爾袞是順治皇帝的親叔叔,論親疏關係,還是他們比較親。

    此外,多爾袞手裡有兩白旗助陣,再加上正紅旗也有大量貴族支援,勢單力薄的濟爾哈朗可不敢獨自挑戰多爾袞。

    因此即使多爾袞是第二攝政王,其地位和實力,也遠超濟爾哈朗。那麼在處理朝政的過程中,多爾袞自然就成了主角。濟爾哈朗也不想為了一個競選失敗的豪格,得罪多爾袞,自然也就甘願充當綠葉了。

    豪格沒搞明白的問題是,當你還是皇位競選者的時候,濟爾哈朗才是你的支持者。當你競選失敗以後,誰還認識你呢?

    三、豪格也失去了3旗的支援。

    原本皇太極手裡有正黃旗、鑲黃旗這兩股勢力,後來為了加強皇權,皇太極又把正藍旗弄到了自己手裡。這麼一來,皇太極手握3旗,這3旗鐵定是支援皇太極的兒子繼承大統的。

    這也是多爾袞和豪格在爭奪大位時,豪格這一派有恃無恐的原因。後來多爾袞分析了一下,這3旗是皇太極的忠實擁護者,但不代表他們一定要擁護豪格,是不?畢竟皇太極有很多兒子,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繼位,這3旗不就沒話說了嗎?

    因此,當順治皇帝登基以後,這3旗果然就沒動靜了。畢竟皇位繼承人是皇太極的兒子,是不是豪格,對他們來說無所謂。

    由此可見,當順治登基以後,其實豪格已經失去了這3旗的支援了。這個時候,誰來當攝政王,還輪得到豪格說三道四?

    四、家族勢力均衡發展,不可能讓皇太極一家獨大。

    清朝是以努爾哈赤、舒爾哈齊哥倆的後代,為主要貴族體系,發展下去的。其中,努爾哈赤的後代佔據了主要角色。

    最初八旗當中,7個旗主,都是努爾哈赤及其後代,只有鑲藍旗的旗主是舒爾哈齊的兒子濟爾哈朗。

    正黃旗、鑲黃旗的旗主,是努爾哈赤本人,也只能由大汗本人領導。

    正紅旗、鑲紅旗的旗主,分別是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和代善的兒子嶽託。

    正藍旗、鑲藍旗的旗主,分別是努爾哈赤的第五子莽古爾泰,和舒爾哈齊的兒子阿敏,後來換成了濟爾哈朗。

    正白旗、鑲白旗的旗主,分別是皇太極本人,和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的兒子杜度。

    到了皇太極做老大以後,他當然想要把自己的實力提高了,因此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的旗主,全都成了皇太極本人。

    實際上,皇太極是將原來的正白旗、鑲白旗,改成了正黃旗和鑲黃旗,這就可以看出皇太極的無奈了,他很想獨攬大權,可又無法從其他貴族手裡公然奪取他們的旗。

    有人問,難道皇太極就不能找個由頭,將這些旗主做掉,拿走他們的牛錄嗎?不好意思,按照清朝初期的制度來看,這事兒還真不能這麼辦。因為即使旗主犯法,交出來的牛錄,依舊只能在本旗內部瓜分,輪不到外人插手。

    因此,當時皇太極即使想要一家獨大,也很難辦到,清朝內部,至少有這麼幾股勢力:

    第一,以皇太極、豪格為首的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第二,以代善、嶽託為首的正紅旗、鑲紅旗。第三,以多爾袞、多鐸為首的正白旗、鑲白旗。第四,以阿敏、濟爾哈朗為首的鑲藍旗。

    這4股勢力,各自背後都有一堆人支援,雖然往大了說他們都是一家人,可往小了說,他們還真的必須要親兄弟明算賬。畢竟他們背後的那些支持者們,可不是一家人。

    所以說,豪格在對付多爾袞的時候,失去了家族勢力的支援,而多爾袞依舊有兩白旗作為依靠,你說豪格拿什麼反對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呢?

    總結:多爾袞幾乎成了最後的贏家。

    當時順治年紀還小,等於說皇帝掌握的3旗,基本都由多爾袞所控制。而濟爾哈朗不敢招惹多爾袞,是個和事佬,結果還因為屁大點事,就被剝奪了輔政的資格。

    至於代善他們家,實力強勁,可他們家的人為了明哲保身,一部分選擇退隱,一部分選擇支援多爾袞。

    由此可見,多爾袞成了最後的贏家,他獨攬大權,把自己的親兄弟阿濟格、多鐸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只可惜,多爾袞、多鐸壽命都不長,而阿濟格又非常平庸,這才讓順治後來翻盤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工作挺枯燥的,厭倦了這種上班模式,現在到底要不要去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