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鵬一一挑戰自我
-
2 # 江延灝能源
古代沒有玻璃,只能用紙糊窗戶,透光不好也罷,難道就不怕雨淋嗎?其實古人在這窗戶方寸間,也有蘊含眾多智慧
玻璃是清朝時期才傳入中國,十分珍貴稀有,而在這以往的漫長曆史長河中,窗戶紙卻伴隨了我們老祖宗數千年。在遠古時期,那時候人們生活在山洞中,後來為了生活方便,開始部落群居,並搭建了自己的房屋,當時主要用動物毛皮來遮擋窗戶。在秦漢之前,古人一般都用麻布、絹紗等封窗戶,當然這只是權貴人家,普通平民只能使用草簾當窗紙,透氣倒不錯,可透光就很一般了。
紙張的使用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那時都是用比較粗糙的麻紙,直到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後術,紙張開始推廣,但由於價格相對昂貴,只有少數權貴富人家才能使用。由於當時紙張非常脆弱,並沒有作為窗紙使用。到了隋唐盛世,隨著紙張得到進一步改進,這時出現一種韌皮紙,韌性很強,不容易破損,但防水效果很差。時期,油窗紙出現,油紙傘便用此材料製成,不僅韌性十足,透光性也很好
除了紙張,宋朝後期很多王公貴族家中開始使用明瓦作為窗紙,這東西有點類似於今天的玻璃,但透光性略差。明瓦主要用貝殼、羊角、天然透明雲母片等為主要材料打磨成方形薄片製成。明瓦在古代江南很普及,用量也大,南京就有條街叫明瓦廊,明瓦的生產製作開始成為一項傳統的手工產業。到了清朝時期,蘇州明瓦行業還組織了聯合會,稱"明瓦公所"。直到清朝晚期,隨著玻璃的出現,明瓦和窗紙開始逐步退出上流社會的歷史舞臺,但民間窗紙依然在使用。
很多人有帶著這樣疑問,木材遇水都會腐爛,更何況窗紙?即使油紙、明瓦等,透光性也太差,豈能日間長期使用?其實,古代的窗戶上除了窗紙,如果出現天陰下雨,外面還設計有一層窗板,天氣寒冷的季節,窗板與窗戶間還會裝上棉簾,即使寒風暴雨、漫天大雪也不會淋溼窗紙的。
遇到雨季,古人如果透風觀景?其實我們還是太小看古人的智慧了,為了讓古人能夠隔窗觀看,在房屋設計時,都採用迴廊設計方式,既使一般窗戶也要延伸出長長的房簷,一般風雨很難入窗,當然不會影響古人觀景的美好心境。
-
3 # 睢陽一哥
北方用的那種窗紙比牛皮紙還結實,而且不怎麼透風,聽祖母說每年到過年換紙的時候還得把周圍的糨糊先用水弄溼才能扯下來.
關於下雨的問題,有錢人家的廈簷能達到將近1.5米(以前老聽說"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估計典故來自這裡,猜的哦不可當真)不但不怕雨,還可以在底下作飯呢.普通老百姓家裡的屋簷雖然不能作飯但防雨應該沒什麼問題.
窗紙的缺點就是採光非常不好.
-
4 # 精彩影片瞬間爆炸
古代窗戶很多都是紙糊的,遇到有人偷聽,沾點口水捅一捅也確實能夠捅破,但是你可不要小看這層窗戶紙,下雨下雪的,這窗戶紙可不會有事,這種紙叫做油紙,就是我們古代說的油紙傘的那種油紙,這是一種防水效能比較好的紙類,下雨天淋上來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而且,古代的窗戶其實也是“雙層”的,其實是兩個窗板中間夾著這個油紙,為的就是防止颳風將這層紙給刮跑了。到了冬天古人們還有專門的“窗簾”,只不過這個是在窗戶外面,這個窗簾是棉簾,為的就是能在當天遮擋住 窗板,防止寒風吹進家中,而且就算是積雪和結冰,也不會影響到窗紙。
而且在古代,一些權貴人家中,讓他們的房屋設計都是非常巧妙的,他們本身在設計房屋時候就已經考慮到了雨雪的問題,尤其是那些文化人,他們最想看到的就是風花雪月,所以在設計時候,專門加大了屋簷,這樣省去很多在窗戶上的工序,讓這外面不必再有那麼多繁雜的東西掛著,能夠開啟窗子就看到雨雪還不會淋溼,所以自然也不會冷。
而在宋朝以後,還出現了一種叫做明瓦的東西,他和玻璃很像,但是卻並不是玻璃,而且製作的工藝更復雜,透光性也更差。主要用貝殼、羊角、雲母等等混合燒製打磨,最後成型。看看這個工藝也知道,早古代也只有那些富貴人家用的起。後來清朝時期有了玻璃,大家都開始使用這種保護性更好,也更加廉價的產品,現在油紙和明瓦可能只能在一些老建築或者偏遠的鄉村中能看到了
-
5 # Aurevoir未來
其實我們都想多了,古人可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傻,因為古人用的這種紙叫做油紙,是平常做油傘用的材料,它的防水性超級好。將油紙糊在窗戶上,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讓屋子亮堂,還可以起到禦寒作用,就算是下雨下雪也沒有有事。
-
6 # 登山看雲
不大,國家這次做的盡乎完美,前期反應慢了點。開工沒什麼問題,疫情的防疫控制已大幅提高,治療經驗豐富,開完沒問題
-
7 # 玩轉門窗
古人窗戶沒有玻璃只糊紙不冷嗎。其實古代的窗戶上除了窗紙,如果出現天陰下雨,外面還設計有一層窗板,天氣寒冷的季節,窗紙與窗板間還會裝上簾棉,即使寒風暴雨,漫天大雪也不會淋溼窗紙。
那麼遇到了雨季,古人想要透窗觀景該怎麼辦呢?為了讓古人能隔窗來觀看風花雪月,在房屋設計時都採用了迴廊設計方式,即使一般窗戶也要延伸出長長的房簷,掛上草簾"竹簾。一般風雨很難入窗。
而且南北方的窗戶也是有區別的,北方寒冷,窗戶紙糊在外,防止積雪打溼紙面,但是實際上時兩面都會糊紙的,加強保暖,還會防止積雪的侵入。南方的窗戶紙時糊在內測的,主要時為了美觀,窗稜也能看得很清楚,上面的雕花也能很好的表現出來。古人
唐代以前的窗戶是固定的,不能開啟。宋代之後,窗戶做成橫披的樣式,通風采光都不錯。元代後橫披流行起來,窗欞的樣式也變得複雜多樣。而明代的時候似乎要簡介一些,多是井字格、柳條格、枕花格等。清代後,窗欞發展成套疊式
-
8 # 下雨來了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起以前用報紙糊牆的事情,我們住的都是木房子,房子一旦上了年代,就會顯得特別的破舊不堪,所以,有條件的人家就會重新翻修或刷漆,次之就是買一些薄膜把牆和房頂糊上,再有的就用報紙糊。向這種情況下,一般都用不了幾年,薄膜、報紙都會脫落,反而很難看。但條件如此,也沒有辦法。
上面這張圖片的房子,是我們的小學學校,木質結構,還是四方倒水形狀,算起來當時的投入還不少,也是村子裡最好的房子了,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所有的窗戶都是沒有玻璃的,都是木製的窗戶,沒有糊紙,也更沒有玻璃,大概是在94年左右,得到國家的支援,村裡投工投勞,才給學校安上了玻璃窗戶。
隨著時代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村裡已慢慢的蓋上了磚房,人們都用上了玻璃窗戶,用紙糊牆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所以,古代人的窗戶用紙糊,雖然沒有玻璃好,但是那是時代的條件允許,用紙糊,總比沒有的好。
-
9 # 仨核桃倆棗
確實,古代窗戶很多都是紙糊的,但是你可不要小看這層窗戶紙,下雨下雪的,這窗戶紙可不會有事,這種紙叫做油紙,就是我們古代說的油紙傘的那種油紙,這是一種防水效能比較好的紙類,下雨天淋上來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而且,古代的窗戶其實也是“雙層”的,其實是兩個窗板中間夾著這個油紙,為的就是防止颳風將這層紙給刮跑了。到了冬天古人們還有專門的“窗簾”,只不過這個是在窗戶外面,這個窗簾是棉簾,為的就是能在當天遮擋住 窗板,防止寒風吹進家中,而且就算是積雪和結冰,也不會影響到窗紙。
而且在古代,一些權貴人家中,讓他們的房屋設計都是非常巧妙的,他們本身在設計房屋時候就已經考慮到了雨雪的問題,尤其是那些文化人,他們最想看到的就是風花雪月,所以在設計時候,專門加大了屋簷,這樣省去很多在窗戶上的工序,讓這外面不必再有那麼多繁雜的東西掛著,能夠開啟窗子就看到雨雪還不會淋溼。
而在宋朝以後,還出現了一種叫做明瓦的東西,他和玻璃很像,但是卻並不是玻璃,而且製作的工藝更復雜,透光性也更差。主要用貝殼、羊角、雲母等等混合燒製打磨,最後成型。看看這個工藝也知道,古代也只有那些富貴人家用的起。後來清朝時期有了玻璃,大家都開始使用這種保護性更好,也更加廉價的產品,現在油紙和明瓦可能只能在一些老建築或者偏遠的鄉村中能看到了。
-
10 # 伊洛川373
古時候窗戶糊紙確實沒有現在玻璃保溫效能好,但受制於古代材料技術的侷限,用紙糊確實是無奈之舉。
房子居住,不僅要考慮採暖,更重要的是通風采光,通風可以做窗洞,但通完風你得把窗戶關上,畢竟颳風下雨需要遮擋。關上後窗戶得有透光材料,要不整個黑屋子住著也不舒服。古時候透光材料沒多少種,而紙既能採光且隔風效能只能選擇紙,透光還能隔風。
紙材質較薄,古人發明了窗欞既窗格子,來固定紙,使紙能牢固固定在窗上,並且美觀!!!
-
11 # 隨緣是福
我們現在的人是無法想像出古人在門窗沒有玻璃的情況下,是怎樣度過寒冬的,這種惡劣的天氣,能夠生存下來已經很不錯了。
對這年輕人可能沒什麼體會,對於從艱苦年代過來的人都有親身的體驗。我家鄉在寒冷的北方,下雪過後,屋簷下,那冰柱掛滿房簷。
一晴天,滴滴答的向下流。人在屋裡跟在外沒啥區別,手腳凍的和小饅頭一樣。糊窗戶上的紙,瞬間打溼不少,屋裡向冰窖一樣。
小時候聽我媽講,我2歲左右不懂事,我媽又忙著幹家務,沒人照看我,一不留神,就站窗臺上,把窗紙撕壞了,攔下來了,沒一會沒注意一眨眼功夫又撕破了,一天糊了好幾次。那時候,都是用面加點水,熬一下,就是漿糊。晚上只能找個東西擋上。想想那時候人多受罪。
現在有了玻璃,再也不用紙來糊窗戶了。窗戶也更新換代鐵窗,鋁合金,單層雙層。它們保暖性更好,人們在也不用受我小時候的那樣的罪了。
-
12 # 曉陽xy
古人窗戶上糊的紙,是一種很厚的窗戶專用紙,雖然沒有玻璃好,但也可以遮風擋雨,總比什麼都沒有要好很多,而且唐宋以前。古人的窗戶,是不糊紙的。
雖然漢朝蔡倫完善了造紙術,人們開始使用紙張。但是這東西剛開始的時候,價格很貴,主要用於書寫和記錄。根本想不到要糊到窗戶上,當時的百姓在蓋房子時,就把窗戶開的小一點,下雨時。掛上竹蓆,或者堆上稻草,而大戶人家要好一些,一般糊上捐,布,或者紗。來保持室內的溫暖。
到了唐代,造紙技術已經非常的普及,工藝也更成熟,造出的紙張更加厚密緊實,韌性更好,還可以雙面書寫。寫過字的紙張也不能浪費,才開始糊在了窗戶上。後來人們為了提高紙張的防水性,開始使用一種浸泡過桐油的紙張,也就是韌皮紙,開始被廣大百姓所接受。這樣的紙防水性好,不易破損,柔韌性強。還有很好的採光,可以很好的遮擋風雨,後來窗欞的發明讓窗戶的承受力更強,也更結實,窗戶紙價格低廉,百姓都能買的起,即使損壞也能及時更換,
而南方地區較北方溫暖,雨水較多而河流密佈,平民百姓的窗戶也糊紙。而富裕的人家就使用一種。貝殼打磨後做成的材質,因為比紙的透明度和採光度更好。被人稱為明瓦,明瓦也可以用羊角煎熬成湯。放置到快冷卻時,在壓制成薄片。因為還可以和成很多色彩,很受當時人們的青睞
古人雖然沒有玻璃,有了窗戶紙和明瓦一樣可以起到隔絕風雨的作用,在加上過去的房屋比較寬敞,室內可以生火去暖,古人呆在家裡還是很暖和的
-
13 # 聾王異史
紙糊的老式窗戶並不是像現在的又大又敞亮,而是每扇窗戶又分成很多小花格子,我老家的窗戶糊的是厚厚的麻紙,為了保暖、防風、防雨,窗子外面冬天要掛棉窗簾,夏天颳大風下大雨時要掛草簾子,有了這些防護措施,屋子裡就暖和多了。糊紙的窗戶透光透氣性差
爺爺家是從醫的,清朝末年的房子,在村子算是很排場的,窗子是菱形小木頭格子的窗子,糊著厚厚的麻紙,這種窗戶有一個大缺陷,就是透氣性、透光性都不好,夏天家裡悶熱,就得用窗子下面的的支架支起窗扇,但蚊子、蒼蠅、金巴牛就有機會飛進屋裡,窗子邊經常點一條艾草繩,由來驅趕蚊蟲;遇到颳風下雨時,窗子上面卷著卷草蓆,就是用小麥杆編成的,又密實又防水。
冬天有點慘,北風呼呼地吹,窗戶紙再嚴實有細小的孔,肯定沒有玻璃保溫,窗子外面換上了棉窗簾子,風是透不進來了,可屋子裡特別黑,尤其是下午,到了四五點鐘不點燈啥也看不見。
麻紙很耐實?麻紙這東西看起來粗糙,但非常結實,好的麻紙是用麻皮做成的,差一點的是用麻皮加藤子皮、爛草皮製作的,顏色有的發黃,有的灰黑,上面能看到明顯的草纖維。鎮子上賣麻紙的作坊是前店後廠,後面總是熱氣騰騰的,很小的時候大人領著進去看過,記不太清,只記得一頭用黑布捂著眼睛的毛驢拉著石碾子把亂七八糟樹麻皮碾爛,兩個光著膀子的後生用大棍子在一口很大的鍋裡一邊熬一邊攪,再打成漿子,最愛看的是抄漿,用一個箍著絲網的木框,在熱騰騰的紙漿槽子裡一抄,然後扣在旁邊的席子上,涼幹後就變成一大張白白的毛邊麻紙。做麻紙的麻皮纖維長,柔韌性好,小時候不懂就用手使拽麻皮,結果手指上被拉掉一大塊肉,現在想起來心有餘悸。
麻紙雖然結實,風吹不破,但畢竟是紙,最怕水,小時候調皮,爬在窗戶口想看外面,有紙擋著看不到,就用舌頭尖一點一點的舔,刮出一個小窟窿,向外張望,總讓奶奶打屁股。
窗紙還怕一種東西——老鼠。家裡的老鼠經常半夜咬窗戶紙,啃窗戶稜子磨牙,咬出洞來,西北風呼呼的灌到炕上,大人不得不半夜起來,一邊罵,一邊堵窗紙洞。
窗紙擋風,暖和靠炕老房子在大冬天冷的像冰窟窿,窗戶紙充其量能擋住風,起點保溫作用。到了八十年代窗子上換上了玻璃,惟一的優點是亮堂多了,但並沒有暖和多少,冬天加溫全靠火炕取暖,不論是家裡人,還是親戚鄰居,一進門先上炕,坐在炕上熱氣從屁股下面湧上來,在寒冷的冬季,那真是太幸福了。
-
14 # 老七35341
窮人在門窗掛〈草簾)避寒,富人官員掛〈棉簾〉,加慄炭烤火。富翁大官家中一個烤火銅火盆(爐)價值百姓平房三間。這是在中國北方。南方用不著喲。
痴長六七。
-
15 # 最後的守門人
首先,要更正一下,古代中國是掌握玻璃製造技術的,但是不同於西方國家的“無色玻璃”,中國的玻璃由於含有的元素不同,主要為鉛鋇,所以表現為有色,也被稱為“琉璃”。
在紙發明前, 遮風避寒主要是草蓆,木板等物品。在紙發明之後,在很長時間內,因為稀少和昂貴,也不是一般人家能夠用來糊窗戶的材料。但是對於富貴人家,紙不過是其中之一的選項。
其他的用來糊窗戶的的材料還有以下幾種:
從上圖密集的窗欞來看,漢代的窗戶,自然也是要糊東西的。
一、是可以用寶石。
《世說新語》裡說晉武帝的房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這時候紙已經發明,但人家仍然用琉璃來裝窗戶,比今天的玻璃貴多了。
二是可以用雲母。
雲母為天然礦產, 揭成薄片是透明的,古人用來裝在窗戶上。這也只能用於富貴之家。
梁簡文帝《謝惠屏風啟》稱: “雲母之窗,慚其麗色;琉璃之扇,愧其含影。
三是貝殼,有一種窗貝,即海月,貝殼近似圓形, 極扁平, 薄而透明,古人嵌在門窗上,可以透光。《昭明文選》有郭璞《江賦》: “ 玉姚海月, 土肉石華。”這種東西雖然也不便宜,但比起寶石來算是容易得的了
四是骨膠製品。羊角熬膠,做成透明薄片,如魚枕明角,魚類頭部軟骨、鱗甲或鰓蓋颳去不透明物,浸蒸壓平後,可以鑲在小窗上。
今天的老宅子,還保留著一種叫“明瓦”的東西,鑲在窗戶上,可以透光。
這種明瓦,材料各不一樣,北方沒有貝殼,就用雲母磨成薄片;南方有用貝殼的,也有把羊角熬成膠,做成透明薄片的。
明代南京有一條街叫“明瓦廊”,就是專門生產羊角膠片明瓦的地方。
五、玻璃
清朝康雍乾時代,採用西方技術生產的玻璃已經在中國開始製造,故宮裡就已經開始在窗戶上安裝玻璃了。
但是,不管糊窗戶用的材料是什麼,要想保暖效果更好一些,還要取決於屋內的採暖設施和房屋的保溫效果。
-
16 # 圖文繪歷史
還別說,古人的窗戶真是紙糊的,比較低廉的是一種韌皮紙,是用樹皮、粗草打漿壓制而成,比較厚實,古人用來糊窗戶或糊牆,但這種紙透光差,比這種稍好些的叫毛頭紙,是用竹子、蘆葦等打漿壓制出來的,這種紙偏黃,有透光性,又能擋風。
但不管什麼紙,終究很容易損壞,就像人們說的,手指就能捅破,如果窗戶紙壞了,一般拿個草蓆來代替,可擋風遮雨的,只有到了逢年過節或者結婚佈置新房了,才會買來窗戶紙重新糊上,現在北方還有過年糊字貼窗花的習俗。
有錢人家裡的窗戶用油紙,就是普通的乾性紙塗上桐油,晾乾後成為油紙,不易破損,還大大增加透光度,白居易的《六帖》有載“糊窗用桃花紙塗水油,取其甚明”,到了明清時期,達官貴人們流行一種綿紙,是從高麗進貢來的,不但透明白亮,而且質地堅韌,上窗戶紙的上品。
清中葉以後,玻璃漸漸多了起來,但還是很貴,那時蓋房子,工匠師傅會做木格窗子,中間留一塊專門用來鑲小塊玻璃,其他地方還用紙糊,門外來人了一眼就能從玻璃孔看見,這也是“窗戶眼”的由來,後來的窗戶逐漸換成玻璃後,窗戶紙退出歷史舞臺,過年糊窗戶的習俗也消失,但貼窗花的習俗還存在。
紙糊的窗戶,當然冷,冬天除了御點風,外面有多冷,屋裡就有多冷,元朝以前根本沒有普及棉花種植,那時有條件的家庭,屋裡整個冬天有火盆炭爐,穿著皮衣,冬天自然能過,如果是窮得連火盆都沒有的,沒有皮衣,麻衣保暖又差,晚上睡著覺,血液流動差,一不小心就永遠睡過去了。
-
17 # 讀春秋思無忌
一首《風賦》描繪出來兩個不同階層的生活
戰國時期,楚國有個美男子叫宋玉,是屈原的弟子,曾經在楚襄王手下當差。
一日,宋玉陪著楚襄王在蘭臺宮遊玩,一陣清風颯颯吹來,楚襄王敞開衣襟,說道:“好爽快的風啊!我的子民應該也能享用吧?”
宋玉答道:“非也。”
楚襄王問道:“風是天地間流動的空氣,哪能分什麼高低貴賤呢?”
宋玉答道:“環境不同,風也不同。”楚襄王感到十分疑惑,讓宋玉解釋原因。
宋玉說道:“外面的風凌越高牆,進入深宮,拂過花草,夾帶著香氣在院子裡徘徊,吹進宮室,掠過絲織的帷帳,抵達深邃的內室,這便是大王的風,清清涼涼,人吹之則耳聰目明,身心安寧。”
楚襄王說道:“那老百姓的風呢?”
宋玉答道:“外面的風穿過偏僻小巷,颳起地上的塵土,捲起腐敗的垃圾,迴旋著侵入門戶,鑽進用破甕口做的窗戶,一直吹到百姓住的草屋裡。這就是老百姓所受的風,人吹之則心煩意亂,容易生病發燒。”
一首《風賦》描繪出來兩個不同階層的生活。王公貴族外有高牆深宮,內有帷帳,這樣環境形成的風讓人倍感涼爽。而普通百姓身居陋巷草屋,破門殘窗,這裡產生的風令人心煩意亂。
造紙術發明之前的窗戶老子曰: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從古至今,建造房屋,牆上必須留出空洞裝門窗,人才能出入,空氣才能流通,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
古代大戶人家住宅包括門、廳、堂、室。其中窗戶用詞也頗講究:室和堂之間的窗子或開在牆壁上的窗叫“牖”,室的北面還有一個窗子叫“向”,開在屋頂上的天窗叫“窗”。
眾所周知,造紙術發明於漢朝,紙張如之前文中提過的油、蠟一樣都是奢侈品,非尋常百姓家所用之物。
賈誼曰:陳涉,甕牖繩樞之子。陳勝有多窮?家中以破甕做窗,以草繩系戶樞作門軸。
因此,在紙張未普及之前,普通老百姓家中的窗戶大多如陳勝一樣,用一個破甕鑲嵌在草屋或泥牆中。我沒找到這樣的圖片,估計大概是在陶甕的底部打個洞,其主要功能還是透氣採光。
古代百姓如何禦寒?大家都知道,在雙層玻璃門窗進入千家萬戶之前,一到颳大風的時候,那寒風便將門窗吹得嘭嘭作響,在門窗縫隙處來回拉鋸,發出令人膽顫的鬼哭狼嚎之聲,並將一陣陣寒意送入室內。因此,入冬之後,西北風一刮,家中的幼童生病發燒者為數眾多。
別說玻璃,就連紙張都買不起的古代老百姓該如何過冬呢?
詩經《七月》記載:“穹窒燻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這段文字什麼意思?堵塞鼠洞燻老鼠,封好北窗糊門縫。嘆我妻兒好可憐,歲末將過新年到,遷入這屋把身安。
原來,遠在2500多年前的周朝,在入冬之前,老百姓都要提前做好禦寒準備。窗戶是破甕做成的,便用茅草、破布之類的東西將其堵塞。門是用柴竹編成的,便用泥糊好門縫。就連老鼠洞都要堵住,如此才能安然把新年過。否則,他們極有可能會患上冬季流感。
當然,大戶人家的禦寒手段便多了。家中本有院牆、門廳多重屏障,如在室內掛上門簾,牖和向上掛上厚厚的窗簾,烤著取暖的炭火,想要著涼都難。
至於到了紙張普及的時代,窗戶便如電視劇中一般,木頭框子加上橫豎木條,貼上窗紙,雖然較之前美觀結實了些,但等到隆冬季節,室內恐怕還是一樣的寒冷吧。至於這點,即便是在現代裝有雙層玻璃門窗的淮河以南地區,都深有體會吧,每年一入九,總覺得房間內外還是一樣寒冷。
據《明史》記載,明代宗朱祁鈺在位期間,江南之地的常熟縣一個冬季便凍死1800多人。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數千年以來,饑饉寒冷從來都是窮人的專利,你說呢?
-
18 # 白河沙灘
回答。古人窗戶沒玻璃。不冷嗎?古人中的富人家的房子牆很厚,小方磚鋪頂,上面加厚泥巴在加小 柴瓦,室內有取暖的土裝置。再穿上厚厚的綢緞棉衣。而窮人的房子也是一些 柴草上頂,很厚的土坯牆。房子很低。穿的是土布棉衣。雖然窗戶上只一層紙,應該是不會太冷。比現代的水泥房子。要暖和的多。
-
19 # 史海泛起舟
我們可以從電視劇中看到古代的住戶大多都是木房子,然後窗戶也不是用現在的玻璃遮風擋雨的,上面大多糊的紙,那古人這樣做能抵擋得住冷嗎?
其實,我們要知道的是,古人並不是用的寫字那種薄薄的紙來糊窗戶的,而且糊窗戶的紙也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易燃易撕,聰明的古人早就想到了解決的辦法,他們會將專門用來糊窗戶的紙用桐油泡過之後,就變成了質地很厚,可以防水防潮的油紙了。並且油紙傘,就是用這種紙做的,所以說遮風擋雨並不是什麼問題,並且這種紙的透風性還很好,可以在夏天的時候防止蚊蟲的進入,還可在炎熱的夏季夜晚是深入清涼的風。
並且紙糊的窗戶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知道自己在家是否被偷窺,是否有小偷來過,因為這種油紙糊的窗戶,表面是有一層油相當於保護膜的,要是有人戳開的話,也會有聲音,還會留下一個明顯的痕跡,有的力氣大了,還會把一整張紙都給弄下來,這樣動靜一大,主人家當然會發現了。
雖說這紙糊的窗戶在夏季是很吃香,那寒冷的冬季,古人又該怎麼辦呢?這時候,古人又想到了明瓦,這是一種主要是用貝殼,羊角,天然透明的雲母片等為主要材料,打磨成正方形的薄片。明瓦在古代江南很是普及,用量也大,南京就有條街叫做”明瓦廊”,明瓦的生產製作開始成為一項傳統的手工行業,到了明朝時期,蘇州的明瓦行業還成立了聯合會稱“明瓦公所”,直到清朝晚期,隨著玻璃的出現,明瓦窗紙開始逐步退出上流社會的歷史舞臺,但民間窗紙依然在使用。並且還可以換一種說法來說,明瓦就相當於現代的玻璃。
雖說紙糊窗戶是很簡單的做法,但這裡面卻蘊含了古人的大智慧。
-
20 # 瀟瀟風雪夜
紙是漢朝發明的,可是之前那個時候是封建社會,大家都是農業為基礎,手頭上自然都是農業原料或者簡單的工業製品。所以:拿牛皮羊皮?冬天保暖棒極了,但夏天熱。拿稻草蓋住?倒是省錢了,卻不美觀。拿布透氣,但自己做衣服都還沒料子。拿玻璃,雖說4世紀古羅馬人已經開始這麼幹了,但真正被使用的還是清朝雍正時期,那個時候只能由王侯將相等級別的人物才能用,玻璃窗這玩意兒,在清朝末期的洋務運動才初見端倪。
漢朝以後,紙開始大規模量產,並且紙的價格最便宜,尋常百姓都可以負擔得起。紙窗在功能上也不遜色與傳統的紗窗、錦窗、絲窗。漢朝以後,有專門再生產紙窗的工坊,而且還會根據需求生產能防水、透光更好的油紙窗。
用紙固然好,但颳風下雨怎麼辦?其實不必擔憂,因為古人早就考慮了這一點,要是每逢颳風下雨就要大面積換一層窗戶紙,真是又累又花錢,所以他們用了三種方法:第一呢?就是建築設計。在建房子的時候,就設好寬大的屋簷,能遮風擋雨,雨水不容易打到窗子上。第二呢?就是紙的材料。即便有了屋簷,還有一些雨水會落到窗戶上,所以要用特殊的造紙材料,大家可千萬別以為古人糊窗戶用的就是我們辦公桌上的A4紙,人家用的叫做“毛頭紙”,纖維很粗,厚度很厚,有一定韌性和張力,雨水打在紙上,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影響。所以基於這一點,古裝劇裡用唾沫戳窟窿眼兒的行為,看起來合理,但架不住實操。第三呢?就是日常護理。颳風下雨的時候人們往往還會在外面掛一層草簾、竹簾或者木板,還經常還會在窗戶紙外面定期刷一遍防水防潮的桐油,一旦出現破損或者老化就會更換。所以在古代,只要不遇上暴雨颱風,一般的紙窗就夠用。因為,人家有很先進的防水紙呢。
回覆列表
古人沒有玻璃不冷只用紙當然冷啊!我記得我小時候家裡還用紙糊窗戶。這個估計是現在年輕人無法想象的,因為你們沒有經歷過。冷,當然冷了。可古時候哪裡有玻璃,都是用紙糊的。用玻璃也是清代末期才在皇宮或者達官貴人或者有錢人的家裡出現。古時候冷也沒有辦法啊!隨著人類的科技進步,才慢慢的全部用上了玻璃。所以感恩這個時代,感恩這個國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