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馬談古今
-
2 # 玄齋堂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北宋宰相呂蒙正的《破窯賦》啊!
世間流傳呂蒙正的醒世恆言《破窯賦》又名《寒窯賦》《命運賦》《勸世文》等,版本諸多。本人這個答案所採用的版本較之其它版本韻律上更加流暢,例證上也更為飽滿,是本人所看過的最好一版。實乃難得一篇觸我心絃,引我共鳴的曠世奇文!這裡分享給大家。
《破窯賦》——北宋·呂蒙正
蓋聞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蜈蚣百足,行不如蛇;雄雞兩翼,飛不如鴉。
馬有千里之能,非人力不能自往;人有凌雲之志,非時運不能自通。
文章蓋世,孔子厄於陳蔡;武略超群,姜公釣於渭水。
顏淵命短,原非兇惡之徒;盜蹠延年,豈是善良之輩?
堯舜聖明,卻生不肖之子;瞽鯀愚頑,反有大孝之男。
張良原是布衣,蕭何曾為縣吏。
晏子無五尺之軀,封為齊國宰相;孔明無縛雞之力,拜作蜀漢軍師。
霸王英雄,難免烏江自刎;漢王柔弱,竟有江山萬里。
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安邦之志,一生不遇。
韓信未遇,乞食瓢母,受辱跨下,及至運通,腰繫三齊之印;白起受命,統兵百萬,坑滅趙卒,一旦時衰,死於陰人之手。
是故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滿腹經綸,皓首仍居深山。
青樓女子,時來配作夫人;深閨嬌娥,運退反為娼妓。
窈窕淑女,卻招愚莽之夫;俊秀才郎,反配粗醜之婦。
蛟龍無雨,潛身魚鱉之中;君子失時,拱手小人之下。
衣敝縕袍,常存禮儀之容;面帶憂愁,每抱懷安之量。
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
初貧君子,已成天然骨格;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
有先貧而後富,有老壯而少衰。
福祿豈可強求?冥冥之中有命定;富貴誰人不欲?八字裡面有根基。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波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
昔居洛陽,日乞僧食,夜宿寒窯。思衣則不能遮其體,思食則不能飽其飢。夏日求瓜,失足矮牆之下;冬日取暖,廢襟爐火之中。上人憎,下人厭,人道吾賤也。非吾賤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今在朝堂,官至極品,位居三公。鞠躬一人之下,列職萬人之上。擁撻百僚之杖,握斬鄙吝之劍。思衣則有綾羅綢緞,思食則有山珍海味。出則有虎將相隨,入則有佳人臨側。上人趨,下人羨,人道吾貴也。非吾貴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恃,貧賤不可盡欺。聽由天地迴圈,週而復始焉。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3 # 東方白542
沒覺得有什麼奇文可以讓人豁然開朗。
能讓自己豁然開朗在於個人的人生經歷,包括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生命現象的觀察、理解、感悟和認知。
人生,必然要經歷很多事,有順境有逆境;有幸福有痛苦;有快樂有憂愁;有失敗有成功。人,只有經歷了豐富的人生體驗後才會有所謂的豁然開朗。對某一道理的突然領悟、明白,必然生髮於多次的、長時間的人生思考之後,也就是說,沒有對人生經歷的思考,就不會有對某一道理的突然領悟和明白,某一時刻的“突然”,實際上蘊涵著一種必然。
奇文欣賞,從某種程度上講可以啟迪人的思想,而要真正理解、領悟和認識人生要義,必然是經歷了豐富的人生。
-
4 # 野駱駝9777
奇文共欣賞,有什麼奇聞可以讓人豁然開朗?
您的題意是獵奇: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遊金山寺》詩的大致意思是,他站在長江左邊金山寺的石頭磯上,
望著滔滔東去的長江水感慨萬千,即興寫出此詩。
我今天給大家推出這個奇聞:詩人當時見到的景象,自己也都無法解釋,甚至對自己產生了自責心理,認為自己在這裡望月出而驚動了天神下凡,來怪罪他的頑固。
他的所見所聞在今天科學高度發達也可能還是無法解釋的懸案。
原文:
我家江水初發源,
宦遊直送江如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
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冷南畔石盤陀,
古來出沒隨濤波。
試登絕頂望鄉國,
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
山僧苦留看落日。
是時將月出生魄,
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
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臥心莫識,
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
江神見怪驚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
有田不歸如江水。
簡述;
蘇軾自己認為滔滔東去的長江水是從他家鄉那裡發源流出來到這裡,他出來做官也是那江水湧送出來的,並且宦海無邊。
仕途不順,猶如江水潮起潮落,江濤險惡拍岸湧起一丈多高的浪,早春二月,天寒地凍,但是江邊被浪推上岸邊的沙灘依然存在。
中間冷不丁在南畔出現一個石盤陀,據說自古來就處沒在波濤之中。
這時蘇軾自己嘗試著登上石盤陀的絕頂極目望著家鄉,江南江北滿是鬱鬱蔥蔥的青山。
停留這裡害怕今晚找不到歸去的舟楫,這是寺中的僧人苦苦挽留看日落的餘暉。
正是看江上一彎月亮正在西面降落時刻將近二更月落天色深沉漆黑一片。
#//這時詩人忽然看見江心中間好像炬火通紅一片猶如飛騰的火焰照著山崖驚起棲息的飛鳥撲稜稜的飛起來。//#
就這樣帶著未能全面觀察悵然若失的心情歸來臥床也理不出頭緒?這又不是鬼,又不是人竟然是和種物體?
江山如此不盡人意,江中的神仙肯定是見怪了吃驚的以為我太頑固。
我只有感謝江中神仙是豈非得已,有我該去的地方卻讓我不能歸去,只有把心情隨著這滔滔江水流走。
備註:
據近現代科學家考證在1100多年前,大詩人蘇軾見到的場景,有可能就是外星人光臨地球,明亮的物體是UFO,這隻能是猜測。
當時依照蘇軾的博學多才,見多識廣,都沒有確切猜測出是什麼物體。
留給後人的只是懸念罷了!
收起
-
5 # 2050年橄欖型社會
我來分享一段話。傳說弘忍大師,在五祖處出了一個題,來談談大家對於悟道的想法。弘忍大師的大弟子神秀寫了一首悟道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而當時有一個看著普通的佛門弟子,叫慧能的,也寫了一道悟道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看了神秀的悟道偈在此基礎上而作。
神秀大師的偈子是慧能大師偈子的基礎。當時神秀大師當然也已經悟道了。
這兩首悟道偈,一個是講修行的方法和過程,另一個是講修行的結果。當然慧能大師的偈子更高一籌,後世把慧能大師尊為禪宗六祖。
-
6 # 經典智慧國學
首先是《大學》的第一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也;其所厚者薄,而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再有就是《文昌帝君陰騭文》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鷙,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於是訓於人曰:昔於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蟻中狀元之選,埋蛇享宰相之榮。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忠主孝親,敬兄信友。或奉真朝鬥,或拜佛唸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憐貧。措衣食周道路之飢寒,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家富提攜親戚,歲飢賑濟鄰朋。鬥稱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奴婢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印造經文,創修寺院。舍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煩。或買物而放生,或持齋而戒殺。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勿宰耕牛,勿棄字紙。勿謀人之財,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權勢而辱善良。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常須隱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剪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垂訓以格人非,捐貲以成人美。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鷙中得來者哉!
-
7 # 申強老師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出自東晉陶淵明的《移居二首·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蓆。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賞析
公元408年(晉安帝義熙四年)六月,陶淵明隱居上京的舊宅失火,暫時以船為家。兩年後移居潯陽南村(今江西九江城外)。《移居二首》當是移居後所作。第一首寫移居求友的初衷,鄰里過往的快樂。
吟味全詩,每四句是一個層次。
前四句:“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追溯往事,以“昔”字領起,將移居和求友聯絡起來,因事見意,重在“樂”字。古人迷信,移居選宅先卜算,問兇吉,宅地吉利才移居,兇險則不移居。但也有如古諺所云:“非宅是卜,惟鄰是卜。”(《左傳·昭公三年》)移居者不在乎宅地之吉凶,而在乎鄰里之善惡。詩人用其意,表明自己早就嚮往南村,卜宅不為風水吉利,而為求友共樂。三、四兩句,補足卜居的心情。“素心人”,指心性純潔善良的人。舊說指殷景仁、顏延之等人。數,計算。詩人聽說南村多有本心質素的人,很願意和他們一同度日,共處晨夕。陶淵明生活在“真風告逝,大偽斯興,閭閻懈廉退之節,市朝驅易進之心”(《感士不遇賦》)的時代,對充滿虛偽、機詐、鑽營、傾軋的社會風氣痛心疾首,卻又無力撥亂反正,只能潔身自好,歸隱田園,躬耕自給。卜居求友,不趨炎附勢,不祈福求顯,唯擇善者為鄰,正是詩人清高情志和內在人格的表現。 中間四句:“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蓆。”由卜居初衷寫到如願移居,是詩意的轉折和深化。茲役,指移居搬家這件事。“弊廬”,破舊的房屋,這裡指簡陋的新居。詩人再次表明,說移居南村的願望早就有了,現在終於實現。其欣欣之情,溢於言表。接著又說,只要有好鄰居,好朋友,房子小一點不要緊,只要能遮蔽一張床一條席子就可以了,何必一定求其寬敞?不求華堂廣廈,唯求鄰里共度晨夕,弊廬雖小,樂在其中,詩人曠達不群的胸襟,物外之樂的情趣不言而喻。在對住房的追求上,古往今來,不少有識之士都表現出高遠的精神境界。孔子打算到東方少數民族地區居住,有人對他說:那地方太簡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杜甫流寓成都,茅屋為秋風所破,愁苦中仍然熱切呼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推己及人,表現出憂國憂民的崇高情懷。劉禹錫為陋室作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銘》)其鄙視官場的卑汙與腐敗,追求高潔的品德與志趣,在審美氣質上,和陶淵明這首詩有相通的一面。
最後四句:“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具體描寫得友之樂。鄰曲,即鄰居。在公元411年(義熙七年)所作《與殷晉安別》詩中,詩人說:“去年家南里,薄作少時鄰。”可知殷晉安(即前所說殷景仁)當時曾與詩人為鄰。抗言,熱烈地對談。在昔,指往事。詩中所說的友人,多是讀書人,交談的內容自然不同於和農民“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限於農事(見《歸園田居》),而帶著讀書人的特點和愛好。他們一起回憶往事,無拘無束,毫無保留地交心,他們一起欣賞奇文,共同分析疑難的文義,暢遊學海,追求精神上的交流。詩人創作《移居二首》時,正值四十六、七歲的中年時代。這是人生在各方面均臻成熟的時期。中年的妙趣和魅力,在於相當地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而且也願意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和讀陶淵明歸田以後其它作品一樣,《移居》二首給人的感受是鮮明而強烈的:詩人厭惡黑暗汙濁的社會,鄙視醜惡虛偽的官場,但他並不厭棄人生。在對農村田園、親人朋友的真摯愛戀中,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生命的歸宿,心靈的慰安和休息。高蹈、灑脫而又熱愛人生,戀念人生,獨特而親切的情調,情趣與理趣共輝,陶淵明其人其詩的的魅力,首先來自對人生與自然的詩意般的熱愛和把握。
陶淵明田園詩的風格向來以樸素平淡、自然真率見稱。這種獨特的風格,正是詩人質性自然的個性的外化。從這首詩來看,所寫移居情事,原是十分平常的一件事。但在詩人筆下款款寫來,讀者卻感到親切有味。所用的語言,平常如口語,溫和高妙,看似淺顯,然嚼之味醇,思之情真,悟之意遠。如寫移居如願以償:“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蓆。”純然日常口語,直抒人生見解。“何必”二字,率直中見深曲,映出時人普遍追名逐利的心態,矯矯脫俗,高風亮節,如松間白鶴,天際鴻鵠。又如詩人寫和諧坦誠的鄰里友誼,僅以“時時來”出之,可謂筆墨省淨,引人遐想。欣賞奇文,狀以“共”字,分析疑義,狀以“相與”,均是傳神筆墨。如果奇文自賞,疑義自析,也無不可,卻於情味銳減,更無法深化移居之樂的主題。而“共”與“相與”前後相續則熱烈抗言之情態呼之欲出,使“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成為絕妙的詩句,贏得千古讀者的激賞。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評陶淵明《止酒》詩云:“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裡。好味止園葵,大歡止稚子。’餘反覆味之,然後知淵明用意……故坐止於樹蔭之下,則廣廈華堂吾何羨焉。步止於蓽門之裡,則朝市深利吾何趨焉。好味止於噉園葵,則五鼎方丈吾何欲焉。大歡止於戲稚子,則燕歌趙舞吾何樂焉。”要達到這種心境和生活,是要經過長期的思想鬥爭和痛苦的人生體驗,才能對人生有睿智的領悟的,正如包孕萬匯的江海,汪洋恣肆,波濤澎湃之後而臻於平靜。陶詩看似尋常,卻又令人在低吟回味之中感到一種特殊的魅力——“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蓆”等。讀者讀著這樣的詩句,往昔對生活中一些困惑不解的矛盾,也許會在感悟詩意的同時豁然開朗,得到解釋,以坦然曠達的胸懷面對萬花筒般的人生。陶詩淡而有味,外質內秀,似俗實雅的韻致,在《移居》一詩中也得到生動地體現。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8 # 鄉下老果
晉陶潛《移居》詩中有“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之句,原意是讀見好的少見的文章,一定要與別人一同欣賞。後來人們把那種荒謬怪誕的文章讓大家共欣賞,本來是褒義的,最後卻演變成了貶義的了。
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的四大奇文
其一:《誡子書》,由三國時期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曕的一封家書。諸葛亮在信中一字一句無不寓含著對兒子的諄諄教導 ,寄託著自己對兒子的無限希望。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至今仍為人們作為座右銘,來規範自己的修養與品德,以達到自己的遠大目標與志向。
其二:《錢本草》,唐朝時期名臣張說,於七十歲時,仿《神農本草經》將自己一生對錢財的理解寫成《錢本草》一書,把錢當作治病救人的藥材,把錢的性質.利弊.積散之道等方面描寫的淋漓盡致,他的觀點獨具匠心,另闢蹊徑,讓人不禁歎為觀止。
其三:《破窯賦》,又稱《寒窯賦》.《勸世章》,由北宋名相呂蒙正所作,書中列舉了一些歷史名人與自己的坎坷人生,各種命運起伏,得到與失去,成功與磨難,天道無常與人情冷暖,提示人們順應命運的安排 ,坦然面對一切人生坎坷。許多經典之句皆出其中,像“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等,用來勸誡世人。
其四:《馭人經》,明朝帝師張居正所著。他以馭吏.馭才.馭士.馭忠.馭奸.馭智.馭愚.馭心八個方面進行詳細描述,其中君子馭愚,施以惠也;小人馭愚,施以諾也。大任不予,小諾勿許;蹇者近之,達者遠之。各種馭人之術,透過此篇文章,皆可以從中學以致用。沒有人甘心居於人下,願受他人馭使,而人又不同,心思更是千差萬別,想要使人甘心情願被自己所用,沒有高明的手段與方法,那是無法辦到的。
-
9 # 再聚時把盞言歡
記得多年前讀過一首迴環詩,當時第一感覺就是太神奇了,深感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那時起我就對詩詞歌賦引起了極大的興趣,也更加迷戀上了文學,無論是詩歌,散文,小小說,都令我愛不釋手。原本只有十四個字,卻一字不增瞬間變為二十八字的詩,而且韻腳工整,旋律優美,實在是堪稱奇文。有如佛語中的醍醐灌頂一樣,當頭棒喝,把一個懵懂無知的少年從此引導成文學的痴迷者,當然稱得上奇文。
-
10 # 勁草
奇文共欣賞,妙手偶得之。
納蘭性德 之人生若只是初見。
東坡 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潤之先生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屈原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猶未悔。
左思三都賦 能使洛陽紙貴。
每一篇都能使我浮想聯翩,感慨良多。
恨我生於此世,未能與諸君相識。
我們一起慶餘年吧。
-
11 # 風吹過9906
銘心
氣軒品正情商浩,善行雅仗索玉高。
低眉永珍徵疑路,恆斷千坷勇平合。
大靖福貴濟家國,談笑清風落界河。
回覆列表
十篇奇文,醒世養心:是非不入東風耳,花落花開只讀書
1、莫生氣人生就像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該去珍惜。
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
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
我若生氣誰如意,況且傷神又費力。
鄰居親朋不要比,兒孫瑣事由他去。
吃苦享樂在一起,神仙羨慕好伴侶。
2、知足歌人生盡是福,惟人不知足;
思量肩擔苦,步行便是福;
思量走路苦,騎驢便是福;
思量飢寒苦,飽暖便是福;
思量疾病苦,健康便是福;
思量露宿苦,藏頭便是福;
思量荒亂苦,平安便是福;
思量無業苦,傭工便是福;
人生能幾時,不要不知足!
3、好了歌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待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4、楊升庵清平樂詞閒行閒坐,不必爭人我。
百歲光陰彈指過,成甚麼功果?
昨日羯鼓催花,今朝疏柳啼鴉,
王謝堂前燕子,不知飛入誰家?
5、長春子莫愁詩衣食無虧便好休,人生世上一蜉蝣。
石崇未享千年富,韓信空成十面謀。
花落三春鶯帶恨,菊開九月雁含愁。
山林多少幽閒趣,何必榮封萬戶侯?
6、邵堯夫養心歌得歲月,延歲月,得歡悅,且歡悅。
萬事乘除總在天,何必愁腸千萬結?
放心寬,莫量窄,古今興廢如眉列。
金谷繁華眼底塵,淮陰事業鋒頭血。
陶潛籬畔菊花黃,范蠡湖邊蘆絮白。
臨潼會上膽氣雄,丹陽縣裡簫聲絕。
時來頑鐵有光輝,運退黃金無豔色。
逍遙且學聖賢心,到此方知滋味別。
粗衣淡飯足家常,養得浮生一世拙。
7、醒世歌南來北往走西東,看得浮生總是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杳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來來往往有何功。
田也空,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了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大藏經中空是色,般若經中色是空,
朝走西來暮走東,人生恰是採花蜂。
採得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場空。
夜深聽罷三更鼓,翻身不覺五更從。
從頭仔細思量看,便是南柯一夢中。
8、石天基忍耐歌忍耐好,忍耐好,
忍耐二字常奇寶。
一朝之忿不能忍,
鬥勝爭強禍不小。
身家由此破,性命多難保。
休逞財勢結怨仇,
後來要了不得了。
讓人一步有何妨,
量大福大無煩惱。
9、行香子詞清夜無塵,
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休去勞神!
似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
且陶陶樂取天真。
幾時歸去做個閒人,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10、高人自詠茅屋蓬門不用關,書齋散步暫偷閒。
客來自有兒童報,只在山間與水間。
懶似門前長者車,有山堪採水堪漁。
是非不入東風耳,花落花開只讀書。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