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建議最好是心中的第一個想法,因為代表了你的初衷。當然,任何想法都可以,說不定還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18
回覆列表
  • 1 # 藍天bluesky

    法國電影《無法觸碰》賞析

    法國電影《無法觸碰》講述的是一位白人殘疾富翁與一位貧民窟出來的黑人之間的感人故事,這是一部情感很細膩,讓人笑中帶淚看完的好電影。

    白人富翁菲利普因為對妻子接連不幸的遭遇感到悲痛萬分,情感無處宣洩而去高空跳傘,卻不幸發生意外,導致脖子以下器官全部失去觸覺與活動能力,因此需要請一位傭人幫忙照顧。而黑人德瑞斯是剛因為搶劫珠寶店而坐完6個月牢出來的無業青年。跟其他很多有著專業護理證書的應聘者不一樣,德瑞斯並不是真心來應聘的,他只是想得到僱主的簽字而領取救濟金而已,然而菲利普卻被他的幽默感所吸引,所以決定給他一次試用機會。德瑞斯本無意接受這份工作,但當他看到菲利普為他提供的帶豪華浴室的獨立房間時,正好被“母親”掃地出門的德瑞斯根本無法拒絕。

    故事就從這裡開始了。剛接手這份工作時,德瑞斯顯得很生硬,他不僅鬧了各種笑話,還總是忘記菲利普是一位失去自主活動能力的殘疾人,有時還拿他的“殘疾”來作為自己娛樂的笑料,這看似對工作有點不夠認真負責,但德瑞斯真誠的眼神、總是咧著嘴哈哈大笑和那種沒心沒肺的幽默感,不僅沒有讓菲利普感到反感,反而活躍了他沉悶的生活,並且讓他“不想被視作殘疾”的自尊心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菲利普帶德瑞斯去看畫作,德瑞斯因為菲利普竟然花4萬多歐元去買“一灘留在白紙上的血”而感到不可思議,同時想作畫賣錢的念頭也在他心中悄悄萌發。

    菲利普的朋友調查了德瑞斯的個人檔案,發現他案底豐富,力勸菲利普不能把這樣的人帶進家裡,但菲利普卻認為他看中的恰恰就是德瑞斯的沒同情心,因為他其實並不希望得到別人的同情,所以執意把他留了下來。而德瑞斯對自己的工作也已開始慢慢熟悉了。

    一個晚上,因為藥物的副作用,菲利普感覺呼吸困難,德瑞斯細心地照顧他。當後半夜菲利普再次呼吸不上來時,德瑞斯趕緊把他推出去散步以呼吸新鮮空氣,還讓他嘗試抽菸以減輕痛苦。半夜的巴黎,寒冷的天氣,兩個大男人散步街頭,反倒讓人感到一種溫暖而難得的寶貴。走到了一個餐廳,菲利普也在這種特殊的氣氛中向德瑞斯講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並且告訴德瑞斯試用期已過,現在正式錄用他,但要求德瑞斯把偷走的一個彩蛋還給他,因為那是他送給他妻子的禮物,有著特殊的含義,德瑞斯雖口中不承認,但卻暗自為自己的偷竊行為感到異常羞愧。

    德瑞斯知道了菲利普有一個書信來往了6個月卻還沒見過面的女性筆友,就硬是幫菲利普打通了人家的電話,把菲利普弄得又生氣又尷尬,但不得不承認,這通電話還是讓兩人的關係往前發展了一大步。女性筆友想要一張菲利普的照片,這又讓菲利普陷入了為難,經過幾番掙扎,最後他還是選擇給她寄了一張沒有坐輪椅的站立著的帥氣照片。

    德瑞斯暗自創作畫作被菲利普發現了,菲利普也暗自為他張羅賣畫,最後竟然為他賣出來1萬多歐元的高價,作為對他盡心照顧的回報,德瑞斯驚喜不已。

    菲利普的生日宴上,在德瑞斯的帶動下,來了一場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的完美結合,大家都摒棄矜持,盡情舞蹈,不得不說,德瑞斯的到來,給菲利普和他身邊的人都帶來了不少的歡樂,大家的友誼在不斷加深,而大家的內心也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菲利普的女性筆友要來巴黎出差,約他見面。大家為他細心打扮赴約,他卻在關鍵時刻因為過度緊張而爽約。為了緩和自己緊張、忐忑的心情,菲利普帶上德瑞斯乘坐私人飛機再次去跳傘,好好放鬆了一把。回來時,德瑞斯的弟弟卻因為惹了禍而找上門來,德瑞斯向菲利普坦白了自己複雜的身世,為了安全著想,這次菲利普不得不辭退了德瑞斯。

    德瑞斯和弟弟親自去接“母親”下班,兩個人懂事的為“母親”提包的情景,讓人能真切感受到作為一名母親對自己孩子“浪子回頭”的欣慰。德瑞斯繼續帶著自己風趣幽默的性格去應聘新工作,菲利普也找來了新傭人繼續生活,但他始終感覺沒人能替代德瑞斯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所以過得非常不好。無奈之下,管家又把德瑞斯給找了回來。這回德瑞斯直接帶菲利普去超速飆車,此時憑兩人的默契,兩人直接給警察們上演了一場好戲,順利躲過懲罰。為了菲利普的終生幸福,德瑞斯這次偷偷做了一個決定。他把菲利普帶到一個擁有無敵海景的酒店,風趣地給他梳妝好之後,把好不容易找回來的彩蛋歸還給了他,並且親手把他交給了他心儀已久的女性筆友,這次他決定不再讓菲利普逃避了。在德瑞斯的幫助下,兩個有情人終成眷屬,菲利普不僅收穫了新的幸福,與他也成為了一輩子的好朋友。

    影片名《無法觸碰》,寓意菲利普由於高位癱瘓失去觸覺,沒有人能觸碰到他內心真實的情感,他只能孤獨而無助地蜷縮在自己的世界裡。然而,好的友誼是你能透過這個人和世界相連。而德瑞斯對於菲利普來說,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德瑞斯知道菲利普需要什麼,他幫他打開了一扇通往未來生活的窗。不得不說,兩位主人公在影片中的表演都尤為出色,自然而生動。人物的情感也真實細膩,回味無窮,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體會不得不看的佳作。

  • 2 # 除夕倒計時

    Intouchables是一部法國電影,譯名《觸不可及》。觀影時讓人感覺很舒服,故事有趣又會帶些感動: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因為教育、知識、習慣等各種不同造成情節衝突及笑料;而彼此的影響和同化則是感動的部分。下面結合管理溝通的藝術與技巧這門課程的內容談談我的觀影后的感想。

    該影片改編自真實的故事。

    因為一次跳傘事故,白人富翁菲利普幾乎全身癱瘓,欲招聘一名全職陪護。雖然應聘者如雲,但菲利普並不感到滿意,直到德希斯的出現。一開始德希斯就顯得比其他應聘者有活力、生龍活虎的,這無疑讓菲利普眼前一亮。德希斯說話非常爽快,而且充滿幽默感。特別是說到音樂,兩人有了共同語言,因為興趣愛好的相同,他們說的很投機,所以菲利普對德希斯產生了好感,就想留下他來照顧自己。藉口自己現在不能簽字讓他下次再來。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充滿活力和幽默感的人跟受人歡迎,當彼此興趣相似有共同語言時就會更加喜歡對方,想繼續交往下去。不管是卡耐基還是其它成功學或人際溝通類書籍,都重視微笑。微笑能讓對方感到你的善意和友好、熱情,繼而回以微笑,雙方的交往都會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繼而可以找出雙方的共同話題和相似觀點、立場,找到相似點後就可以繼續聊下去,為接下來的交往奠定了感情基礎和話題準備。再說幽默感,雖然幽默感的強弱大小因人而異,但還是可以培養的,比如多看一些書籍優秀有品位的影視劇,多向一些有口才、幽默的同學學習,豐富自己的詞彙量和見識,談話時就能信手拈來滔滔不絕。

    為什麼其他應聘者不能討得菲利普歡心?因為第一,菲利普沒有感覺被受到尊重,即使照顧他的人顯得彬彬有禮小心翼翼。第二菲利普覺得他們沒趣,太死板而不能給生活帶來樂趣。對於菲利普來說,有時需要的未必是小心翼翼的服侍,而是像對待普通人一樣的無歧視對待。所以我們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要弄懂對方需要的是什麼,瞭解對方的處境和需要,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懂得尊重對方,尊重需要是“滿足人的各種需要”的金字塔中較為上層的。還有,自己要變得有意思,人們都喜歡和有意思的人交往。

    人際交往也要遵循保持適度距離的原則,就像片中菲利普和德希斯談及德希斯家庭的時候,雙方心領神會、適可而止。人際溝通的原則除了互相尊重、平等、保持適度距離外,還有擇善而交、互利共贏、主動溝通、誠實守信,這些都是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要遵循的。

    《觸不可及》這部電影與我們課程中人際交往的一章聯絡很大,觀影后對理論知識有了更形象的認識。自己以後還要更多的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才是,活用知識,為生活服務。

  • 3 # 山雨成珍

    接觸這部電影是幾年之前了,也不知道是在什麼機緣之下,但是看過這部電影不只是兩三遍了。

    我想每次看我都會有些不同的感受。

    我先說第一次看吧,如果我還記得的話。

    當時我最直觀的想法就是種族之間的和諧,一個白人一個黑人,社會層面完全不同,黑人的生活簡直糟透了,而白人當著十分富足的體面人,在一次應聘私人助理的機會下,天上地下有了交叉,從此生活多了歡樂,也多了不同。

    種族歧視在國外一直存在,而且現在依然嚴重,所以當這部電影出來的時候打動了很多人,最重要的是這是真實故事改編的。

    當然,我想起了《綠皮書》這部電影。

    再來說說我的第二次感受吧。

    富人,身有殘疾,表面風光,其實過得暗淡無趣,窮人,身體健康,蹦蹦跳跳,不夠體面,卻有很多樂趣,似乎對生活沒有那麼多的追求。

    當他們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時候,有的時候很無奈,但也很有趣,黑人在白人的生日會上跳的勁舞把死氣沉沉的氣氛帶動了起來,打破了一直以來的沉悶,其實他們早就想這麼做了,但似乎世俗禮教比什麼都重要,壓抑自己,結果是不快樂。

    當黑人走後,想想曾經的那些粗魯行為反倒讓人懷念。我一直記得這樣一個鏡頭,很多時候黑人都忘記了白人是個殘疾人這件事,其實我覺得是他從來沒有把他當成個殘疾人,他的很多行為都是在對一個正常人來做的。

    這一點我很感動,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殘疾人需要得到特殊關注,其實他們更多的需要我們一個平等的心態和眼神。

    最後講一個第三次的感受。

    朋友的緣分真的很微妙,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淡了,有些人卻越走越近,能夠成為一輩子的朋友,很難得。

    當然這是我在知道幕後故事之後的一個感受。

    所以我常想人要懂得珍惜,哪怕是轉瞬而逝的緣分,也希望我們不曾有遺憾。

    感謝,你讓我說了這麼多。

  • 4 # 靖歌閣娛記

    看這部電影,像是收到了一封私人小詩,有些粗劣和潦草的文筆,卻充溢著款款的深情,字裡行間訴說著,我曾如此信任依賴的你。他是一位強者,紳士,高雅聖潔,無形中給自己戴上了枷鎖。而他粗鄙,嬉笑怒罵,卻活成了最可愛的模樣。得緣今生遇到你,已是來之不易。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殘缺形狀,需要和別人契合才顯得完整。無論友情還是愛情,即使你是近乎完美的太陽狀,但可能別人需要卻是參差不齊的鋸齒狀,人生在世能找到知己談何容易。所以潮汐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毫不猶豫,給了所能給的最高評價。

    電影是第八藝術,不僅僅是視聽的享受,更多時候電影應該是一個藝術品。經得起推敲和歲月的沉澱。《觸不可及》恰好滿足了這些條件,評分和口碑居高不下,因為這是一部難得的不刻意煽情的電影。

    電影中的白人富翁菲利普和黑人德希斯雖然是不同的膚色,不同階級,不同年齡的人,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很微妙,德希斯雖然當上了飛利浦的傭人,但是並非由於德希斯在照顧殘障人士方面的專業技術十分過硬,相反德希斯絲毫不具備這些素養。也並非德希斯有其他的閃光點。

    菲利普之所以選擇了德希斯,只是因為,德希斯的天性,他嬉皮笑臉,他還不把菲利普當做殘疾人對待。這便是菲利普最喜歡德希斯的地方,對於一個殘疾人來說,能夠被當成正常人對待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尊敬。菲利普不想被可憐和憐憫,菲利普知道這個人是適合自己的。

    由於德希斯天性使然,這部電影還有著許多笑料,但是溫情、貼切、卻不低俗,能讓你笑的開懷而又舒暢。德希斯帶著菲利普一起滑輪椅,一起抽平時不該抽的煙,一起玩弄鬍子,還把“耳朵弄硬起來了”

    德希斯還會在菲利普的生日會上關掉古典音樂,載歌載舞,他會帶著腿腳殘疾的菲利普去飆車,而且面對警察演技也是好到不行。這也是菲利普想要的,他不需要別人為了照顧自己的感受,都不敢跳舞,把生日會弄成音樂會,他不需要別人給他的區別對待,不想被當成殘廢。而這些德希斯給了他,讓他知道生活的意義,知道生活應該是積極的,刺激的。

    德希斯雖然只是一個傭人,拿工資工作,工資只能買他的服務,他的真誠、笑容、關懷和他帶給菲利普的快樂不是工資可以買來的,這沒有原因,不是因為利益而為,而是因為德希斯他的天性。反觀菲利普,沒有計較德希斯的偷盜行為,對於他一些不恰當的玩笑也可以一笑置之,這也是一種寬容和豁達,同時也是對於菲利普而言真正的放鬆。菲利普甚至把德希斯創作的畫作賣出“高價”,這讓德希斯喜出望外。

    看得出菲利普很喜歡德希斯,他會告訴德希斯自己的許多難以啟齒的事情,關於疾病,愛人,生命。作為觀眾我們看到的,不是刻意描繪強拉邏輯的狗血電影,相反在電影中展現出的,是人與人之間由內而外的、源於自信的、真正的平等、尊重和接納。

    這種讓人覺得舒適的的感覺是來自於菲利普和德希斯的兩個方面,兩人都在相處中都由於對方發生改變,不是某一個人胡亂的付出,和莫名其妙的感動。而是每個人都得到恰當的尊敬,每個人都希望感同身受的理解,這無關金錢,地位,是內心最誠懇,真摯的交流。加之電影的音樂也會電影加分不少,大量的鋼琴樂優雅卻富有情調,一點點撩撥人的心絃,在最後德希斯為菲利普安排的海邊餐廳約會處達到高潮。而攝影,也是一樣美好,航拍的鏡頭配合音樂,將法蘭西的美景呈於銀幕之上,令人神往,再加上這一份堅如磐石的友誼,誰不會為之動容?

    你突然要我說,這部電影哪裡比較感人,我真的說不出,可是看到最後的畫面,看著這部電影最後兩人相視一笑,好像所有的感動都集中在這兩人的相互一笑,他們最後彼此溫暖了彼此,也溫暖了我們這些影迷,所有的感動都聚集在這一刻,讓我們也溫暖著我們自己。

    我相信菲利普的人生將變得不再是以前作為富豪,貴族一樣聽古典音樂,欣賞4萬歐元的藝術品的模式化生活方式,他更熱愛生活,內心也更勇敢和開闊。德希斯也不再是以前那個對生活沒有希望,得過且過的德希斯,他變得更加的美好和純粹,就像他笑起來一樣,Sunny而又充滿力量。

    得緣今生遇到你,已是來之不易。

  • 5 # 滿堂阿明

    對德里斯來說,社會用以資助失業人的失業補助金、惦念著他,給予他家庭的養母的眼淚、他離開家庭後米娜發給他的許多條簡訊,哪怕是他自己的桀驁不馴和放蕩不羈,也全部都沒能觸及到他的內心。

      對菲利普來說,名貴的跑車和用以緩解病症的藥物、生日趴上出席的親朋好友和前來演出的樂隊、每一個對他抱有憐憫和同情心的護工,都沒能觸及到他的內心。

      說不清是什麼讓這兩個人的日漸封閉,難以觸及。但他們心中始終記得那些曾經讓自己靈魂為之顫動的人事,那自己原本的姓名和熱烈的愛情。

      然而他們的幸運是遇見了彼此,讓自己心重新得以被觸動,進而面對真實的自己,承擔真實的自己所需要正視的情感和所指而來的責任。

      德里斯和菲利普的故事是真實的,因為它真切的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無論感情如何融洽深厚,都需要包容對方的那些自己所不能理解的喜好和觀念,甚至需要放棄一些自己的堅持。

      想到這裡不由得有些羨慕德里斯和菲利普能夠遇見彼此的幸運,但說到底這份幸運與他們來說是應得的,他們當得起這份真摯的友情。

      當自己坐在歌劇現場最棒的位置上觀看演出,朋友卻大聲狂笑,把歌劇演員說成是一棵會唱歌的樹,你會同菲利普一樣忍俊不禁,跟著笑起來,不顧身邊人們的噓聲陣陣麼?

      當你的朋友身患重疾,無法自理生活時,你可還能把他看為一個不需要被人憐憫、被人同情的普通人並支援他如普通人一般表述自己的感情和慾望麼?

      生活中有多少人願意同那些與自己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經歷和經濟基礎的人平等自然的交流共事,而不帶有絲毫的傲慢和自卑呢?

      這一切很難做到,包括對德里斯和菲利普來說也是一樣。在電影中,不難看出德里斯對“絲襪”和“掏屎”的拒絕,還有菲利普對德里斯時而不顧他感受的“笑話”的惱怒。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但他們兩個人卻都不約而同的選擇包容對方,選擇接受這些在與對方交往的過程中,所必須存在的小問題。

      他們給予對方的包容和理解,讓對方的真情得以觸及自己的內心。也正是因為被對方觸動,才能夠有足夠的溫暖和力量,去面對自己的問題。對德里斯,是面對自己的家庭和事業;對菲利普是面對自己的女兒和與筆友的愛情。

      這一切,太難了。因為在面對過許許多多的“決不讓步和惱羞成怒,進而積怒成怨”的我看來,也許感情是值得堅信的,但人類常常不是。所以這部電影的名字終究還是叫做“觸不可及”。

      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要努力讓自己平和真摯,讓自己的心,可觸而可及——這是擁有任一種可貴的、能夠抵達我們內心深處的感情的基礎。

  • 6 # 細說往事

    前不久剛看過這部電影,劇情我就不重複了,看完這部劇我明白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一個有趣的人能像Sunny一樣喚醒沉睡的生命

    黑人幽默風趣又有些我行我素的性格,這和以往那些一板一眼的人相比較,像一陣春風拂過,溫暖喚醒了男主那顆快要枯萎的心。

    是黑人讓他明白,他同所有的人一樣,沒有什麼值得別人可憐或是同情。

    是黑人讓他明白,他也有資格擁有愛情,只要心靈相通。

    是黑人讓他明白,他也可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是黑人讓他明白,他還活著,也依然年輕有活力。

    是黑人讓他明白,他也值得擁有幸福的人生。

    這部電影最讓我感觸的是,一個原本陌生的人,因為他的風趣幽默,盡給另一個人帶去了新的希望和生活,影響如此之大。

    所以讓我們試著從現在開始,做個有趣的人吧!

  • 7 # 調皮小師妹

    帶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故事情節能讓你笑著笑著就有點想哭。

    這部電影是由真實故事改編,電影開頭採用了倒敘的方式,一下子就把人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在電影情節裡面。

    黑人小哥從一開始的暴力威脅到學會用交流告訴別人禁止泊車,從一開始的分不清樂隊歌手和藝術家,耳機裡全是流行音樂到學會品味懂得聽鋼琴曲,菲利普則是從墨守成規到學會表達心情學會戴耳釘學會抽菸學會自信。這是兩個不同階層的人因為命運而相互影響相互改變甚至嵌入對方生活的故事。

    從表面上看來小黑哥似乎是很不服管教:他抽菸喝酒撩妹甚至還搶劫坐過牢,但他心中有一個天平,會讓人發現他其實是一個三觀很正的人。他偷偷的去看他的母親工作然後淚目,他會管教他的弟弟什麼不該做,他會幫著菲利普的女兒教訓前男友即使嘴上說著不情願,他會帶領菲利普體驗不一樣的生活,而且他還很刀子嘴豆腐心各種實力打臉…跳傘也是照顧菲利普也是,他很真性情也很幽默,他知道是是非非,這樣一個人菲利普很難不被他感染。

    那麼菲利普呢?曾經的人生贏家,除了親生孩子應該說想要的什麼都有。跳傘導致頸部以下全部癱瘓,其實這裡有個萌點就是大叔只能透過耳朵高潮啊233真的很可愛!!他其實內心是自卑的他沒有勇氣去見喜歡的女孩,他看著小黑哥的生活即使貧苦但是眼神裡滿滿的都是羨慕,同時他是一個特別有藝術修養的人會去畫展會聽音樂會會寫情詩,而且對身邊的人很好尤其是小黑哥無論怎樣開玩笑都不會生氣,脾氣超級好。大叔後期也是開始學會改變自己,最終贏娶美女姐姐(๑•̀ㅂ•́) ✧

    影片中有很多小細節更是令人感動。菲利普與小黑在飛機上時小哥自然的把他的手扶起,在生日party小黑哥跳舞時和結尾小黑哥在窗外看他時菲利普的笑容,第一次有人在菲利普家門前停車和他要離開的時候看到有人停車小黑哥的態度,影片中後段會發現菲利普的左耳上的耳釘,菲利普女兒的前男友在後面出現時會發現他頭上有前文提到的髮卡,最後的時候女管家給了他一個資料夾裡邊有一張小黑哥為菲利普選的最好的照片,以及女管家真的和園丁在一起了…貫穿全片的bgm等等。

    影片中的幾個女性角色也都很鮮明。小黑哥一直想撩的妹子居然是les,女管家很可愛性格很好,大叔的真愛顏值超級高,大叔的女兒顏值也不錯!!還有入境一秒鐘的小蘿莉特別可愛。

    或許大叔和小黑哥的感情達到了友誼以上吧,在最後一起去看海的時候,我從菲利普的眼睛中讀出了一句“只有你懂我”。

    他們倆彼此都非常為對方著想,這就是淚點所在,菲利普知道小黑哥要照顧家人不能永遠陪在一個殘疾人身邊所以忍痛割愛辭退了他,任自己的生活一塌糊塗。小黑哥最後要離開大叔之前還為大叔找來了真愛才放心離去,他們分開的時候彼此卻都習慣了對方在身邊,虐。

    全片淚點與笑點並存

    我最喜歡的便是菲利普所說所想的,我並不在乎他怎樣他是否坐過牢他是否暴力,我在乎的僅僅是他並不像別人那般憐憫我,他不對我抱有同情,我們是平等的,我們是朋友。

  • 8 # 強哥說劇

    《觸不可及》是一部法國電影,該片於2011年11月2日在法國上映。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黑人小夥和一個白人富豪之間友誼的故事,黑人小夥叫德瑞斯,從小生活在一個貧困的黑人家庭裡,後來因為犯事進了監獄,剛被釋放沒多久,一直沒有工作。後來在找工作的時候遇到另一個男主菲利普,菲利普是一個富豪,因為一場意外導致全身癱瘓,一直想找一個看護,後來德瑞斯前來面試,德瑞斯的無拘無束給菲利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決定給德瑞斯一個月的實習期,後來透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彼此建立了深厚友誼。

    影片採用一種常見的倒敘的敘述方式,影片一開始是德瑞斯開著車帶著菲利普在高速公路飆車,後來因為超速被警察攔了下來,接著兩人演了一場戲騙了警察。緊接著開始進入影片正題,交代了德瑞斯家庭環境,以及他現在的經濟狀況,從而引出後來他找工作遇到了菲利普,剛開始兩人相處的並不融洽,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彼此敞開了心扉,然後很自然地交代了菲利普癱瘓的原因。兩人之間已經不是單純的僱傭關係,更成為了知心的朋友。兩人互幫互助,彼此為對方著想。最後在透過德瑞斯和其他看護的對比,從而引出電影要表達中心思想。

    導演在人物的設定上也別有用心,一個黑人,一個白人;一個窮光蛋,一個大富翁;一個正常人,一個殘疾人;一個溫文爾雅,一個脾氣暴躁。兩人之間即形成對比又形成互補,這也為後來兩人互相影響埋下鋪墊。德瑞斯用他的真誠和幽默感化了菲利普,讓他忘記了自己是殘疾人,讓他找回了自信和笑容,德瑞斯不僅讓菲利普找到了快樂,還讓菲利普做了一些他想做又不能做的事,帶他飆車,跳傘,還幫他約筆友見面。同時菲利普也在影響這德瑞斯,讓德瑞斯有了藝術氣息學會了畫畫,還幫德瑞斯把畫賣出了高價,從側面提高了德瑞斯的熱情。還帶德瑞斯欣賞高階音樂,接受藝術的薰陶。讓德瑞斯從一個流裡流氣的社會無業青年,變成了一個熱愛藝術處事冷靜的有志青年。

    看完此片讓我想到了另一部影片《綠皮書》,兩部影片都很多相同之處。都是講述了一個黑人和一個白人之間友誼,兩部影片中的主角在身份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差距。本來都不可能有交集的兩個人,都因為一些原因而聯絡在了一起。剛開始都相處得並不融洽,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都對彼此產生了影響,改變以前對事物的認知。都表達了同一個中心思想,友誼是不分身份和地位的,只要彼此用心對待,就能成為真正的朋友。兩部影片中都加入了很多音樂,在觀看電影的同時還能欣賞一下美妙的音樂。

    電影的名字叫觸不可及,寓意兩位主角的差距太大,沒有任何交集,更不可能成為朋友。電影正是把這種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透過兩位主人公的故事闡述了一個道理,交朋友最重要的是交心,千金易得,知己難求,人生難得一知己。整體來看《觸不可及》這部電影,是一部劇情豐富寓意深刻的電影。不但有飆車、跳傘等緊張刺激的場景,還加入了畫畫、音樂等藝術元素。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雖然他們都已經有了各自的家庭,但兩人依然保持著密切聯絡,他們的故事也成為一段佳話,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

  • 9 # 就是這樣開心

    電影創造了現實,賦予了意義,滿足了社會的期待和理想,由此完成了童話書寫。因此,《觸不可及》其實是主旋律影片,它用光明而虛幻的未來替代悲慘的當下,指向的仍然是人類解放的大敘事,對主流社會,這是一種安慰,對邊緣社會,這是一種教育。

    沒有懸念的故事

    深夜,交通繁忙的巴黎城市主幹道上,一輛豪華轎車闖過紅燈,超速行駛,瘋狂變道,在車流中左衝右突,猶入無人之境。這自然引來一串警車的追捕,警燈閃爍,警笛長鳴,貓捉老鼠的遊戲開始了……如果僅就這個片頭而言,《觸不可及》像警匪片,而且是不入流的警匪片。

    結構主義盛行時,有一種敘事分析方法是專注於作品的首句,認為首句必然包含整個故事的雛形和意義,尤其是能建立一種閱讀契約。比如,《三國演義》的“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敘述者以歷史學家的身份、立場和視點闡釋歷史規律,其後的故事只是對此的展開和證明。電影的片頭在功能上大致就是小說的首句。那麼這個最初的場景試圖告訴觀眾的是什麼呢?當然,如同常見的那樣,它交代了故事的時空,也預示了某種喜劇風格,特別是引出了兩個主要人物,菲利普和德里斯。但有意味的地方在於,他們兩人是作為差異體或矛盾體出場的:一個年長,一個年輕;一個癱瘓,一個健康;一個是白人,一個是黑人;一個是主人,一個是傭人;一個安靜而寡言,一個活潑而嘮叨;一個貌似有點修養,一個顯然相當粗野。總之,兩人身上的一切都構成了最明顯、最簡單、最直接的二項對立。

    至此,我們已經可以初步理解片名的意思了。Les Intouchables(英語譯為The Intouchables,漢語譯為《觸不可及》或《無法觸碰》),作為名詞使用的複數形容詞,顯然是指這樣兩個一切都正好相反的人互為“不可接觸者”。考慮到這個詞特指印度那些作為不可接觸者的賤民,這裡強調的尤其是兩人社會身份的不同,他們的出身、教育、價值觀、生活方式、經濟狀況和政治地位全都不同,分屬兩個對立的階級,相互之間橫貫著難以逾越的鴻溝。

    其實,整部電影就是圍繞這種身份差異建構的敘事。但在這裡的片頭中,表面上如此不同的兩人,在戲弄警察時,卻心有靈犀,配合默契,顯現出一種相互之間的信任與和諧。“不可接觸者”不僅已經變成了“可接觸者”,而且幾乎是親密無間。換句話說,這裡並非常見的那樣是故事的開始,而是故事的結束,因為電影講述的就是兩人怎樣相遇,經過沖突與磨合,最終建立起互幫互助、誰也離不開誰的關係。這裡當然可以看成是一種形式的預敘,它事先交代了結尾,同時也就排除了懸念。

    在《觸不可及》的片頭中,這兩個主要人物開著車在凱旋的樂曲聲中駛向遠方時,一個長長的拉鏡頭有意營造出一種結束感,把特寫的主體重新放入整體的背景,放入城市的大街小巷,這幾乎就是我們常見的電影尾聲。電影的開始成為了故事的結束,那麼這是一個沒有懸念的故事,說穿了也就是沒有故事的電影,也就是必須重寫故事、解釋故事的電影。電影的慾望和邏輯在這裡要求展現的只能是一種證明,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證偽,對“不可接觸者”這一主題和命題的社會學證偽。

    電影《觸不可及》

    顯然,這不是以情節取勝的電影,而是用各種平淡的日常場景串聯起來的電影。就像傳統的法國電影風格一樣,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瑣瑣碎碎、雞毛蒜皮構成了電影的主線,既沒有暴力,也沒有色情,更沒有科幻,甚至除了幾處的誇張之外,所謂的喜劇片都沒有什麼新鮮一點的笑料。但問題是:作為商業片,它能吸引人嗎?

    莫名其妙的反響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觸不可及》在2011年底一上映,立即就打破了法國票房的一切歷史紀錄,讓人目瞪口呆。就連半年前隆重推出、年後收穫五項奧斯卡獎和另外100多項各種世界大獎的《藝術家》也望塵莫及。當年仍在臺上的法國總統薩科齊也終於按捺不住,接見了《觸不可及》的劇組人員,為這場全民狂歡加上了一點官方色彩。

    法國電影市場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幾十年來一向是好萊塢獨霸鰲頭。如果在其他國家這還算自然,可以心安理得,那麼在法國這隻能被看成是奇恥大辱。畢竟法國是電影的發源地,曾經佔領過世界巔峰,引導過國際潮流,為這門藝術的奠基和發展做出過不可替代的貢獻。因此,每當法國電影取得某種成績時,就會泛起一陣“本土電影復興”之類的議論。不過,眾所周知,電影的現代工業生產,從製作到發行,往往與跨國資本的運作緊密相關,民族主義話語掩蓋的未必不是各種複雜的資本關係和利益。

    除此之外,如果不算觀眾在網際網路上發表的大量觀影感想的話,《觸不可及》在媒體上引發的專業影評,和票房相比,似乎顯得有點冷清。概括地說,讚揚這部電影的人基本都是在強調故事真實感人,生活場景溫馨,具有樂觀向上的力量,友誼關係跨越了一切障礙,散發出坦誠、平等、理解、尊重、和諧、救贖的光芒;批評這部電影的人則大多指出劇情設定的童話性,是老套的模式化敘事,是勵志片、治療系的型別化寫作,是按照大眾口味標準化生產的娛樂產品,既沒有深刻思想,也偽善地遠離了社會現實。

    雙方的評論雖然尖銳對立,但也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電影實際呈現的某些面貌。不過,如果把這裡的正反意見作為價值判斷放入電影史考察,那麼雙方也都不見得經得起推敲。首先,溫馨感人的電影比比皆是,拿常見的言情片來說,這甚至是最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反過來說,描述人際關係冷漠無情的影片也不一定就意味著失敗,否則大部分的戰爭片、犯罪片、恐怖片等就沒必要拍了。另外,在我們今天這個連藝術片本身都是型別之一的時代,一定程度的型別化或模式化是電影難以逃離的樊籠。因為說到底,哪怕在最簡單的意義上理解,這也只不過是佔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文化領域追求高效的表現,隨之而來的意識形態也早已深深地浸潤了文化產品的定義本身和評判標準。不過,這樣的文化機制既不能保證優秀,也不會必然地導致低俗。如果對《觸不可及》引起的正反評論做進一步的辨析,我們也許可以說,一方意見關注的主要是電影的所指,另一方關注的則是能指;一方討論的是倫理維度,另一方則是藝術維度;一方參照的是生活經驗,另一方則是文化經驗。有意味的是兩派意見儘管截然相反,但是卻有一個公約數,即對雙方而言,“真實”都是不容置疑、不證自明、理所當然的最高評判標準:一方因真實而肯定,另一方因虛假而拒絕。

    那麼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到底是真還是假呢?真假是對再現的故事而言還是對故事的再現而言呢?這裡涉及到了電影藝術存在的根本問題,似乎一言兩語還說不清,我們來具體考察一下文字的發生和敘事的策略,看看能不能找到相對合理的答案。

    難以還原的前身

    其實,這裡所謂的真人真事經歷了多次變形。按照時間軸來說,首先有一本自傳《第二次呼吸》,然後有一部紀錄片《生死與共》,然後自傳又有了續篇《護身魔鬼》,最後才是故事片《觸不可及》。

    《第二次呼吸》的作者就是《觸不可及》中那個富翁的原型,在現實生活中名叫菲利普·波佐·迪·博爾戈,是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下屬伯瑞香檳公司的副Quattroporte,也是法國兩大名門望族的財產繼承人。在這本自傳中,作者回憶了家族史,講到自己的童年和接受的教育(比如讀過馬克思、恩格斯、阿爾都塞,參加過1968年學生運動),特別是重點描述了和前妻貝阿特莉斯的相遇、熱戀、結婚以及婚後的生活。妻子多次流產,不能生育,確診患有某種罕見的血癌,經常住院,長期接受各種痛苦的治療,於是他們收養了一個女孩和一個男孩。後來作者自己又在滑翔傘運動中發生事故,高位癱瘓,臥床不起,妻子在照顧他的過程中去世。通讀下來,可以說這本書基本上是一篇對生活和生命、疾病和死亡的哲理思考,同時也是一首愛情的頌歌和輓歌。在他發生事故後,是重病纏身的妻子在生活上的幫助和精神上的支援給了他第二次呼吸,讓他走出絕望,獲得心靈的拯救。

    全書共四章二十多節,只在其中一節裡重點談到阿布代爾,即《觸不可及》中那個年輕黑人的原型。他是阿爾及利亞移民後代,自小送給了親戚,長在巴黎遠郊。在作者的筆下,這個護工有好有壞,而且似乎是缺點多於優點。他虛榮,傲慢,粗魯,仇恨全世界,立志做惡人,整日不是打架,就是用一些相當卑鄙的手段泡妞。不過,在作者看來,他也顯現出一種獨特的個性、一種隨機應變的智慧和一種近乎母性的人情味。這段有關阿布代爾的文字,在自傳中相對而言並非重要,但卻在以後蔓延開來,最終成為了電影《觸不可及》的基本情節。

    電影《觸不可及》

    愛情的主題變成友誼的主題,始作俑者是《生死與共》。在這部紀錄片中,阿布代爾取代菲利普的前妻佔據了中心位置。當然,拍攝這部紀錄片時,她已去世,但阿布代爾來到這個家庭時,她仍在世,他們有過交集,打過交道,但卻被導演有意無意忽略了。

    影片拍攝了癱瘓病人的一些日常生活場景,他在周圍各行各業護理人員的幫助下,起床,洗澡,治療,穿衣,吃飯,出門,參加社會活動和娛樂活動。在這些場景中,阿布代爾永遠陪伴左右,是主要人物,風頭甚至蓋過僱主。作為紀錄片,反常的地方還在於,除了這些有限的實錄鏡頭,整部片子基本上是由採訪片段聯接而成,一個女記者的畫外音提出問題,菲利普、阿布代爾以及他們的親朋好友做出回答,問題全是圍繞他們兩人的關係設定的,試圖探究這種關係的本質。於是,在這部紀錄片的話語中而不是在畫面中,我們聽到而不是看到,他們兩人形象的建構和每人對這種關係的理解。眾多受訪者論述的角度不同,結論也有差別,但一般都強調了雙方的品質,雙方的互補和互助。其中也許多少有點新意的是作為最後一個受訪者的菲利普女兒的看法。她認為,他們兩人關係獨特,他們之間肯定發生了很多事情,但他們沒有表現出來,我們不瞭解,也就無法解釋,無法進入他們的世界,那麼就讓他們保留秘密吧,不要解釋了。

    如此一來,一部試圖尋找真相的影片,結果卻帶來了更多的謎團,指向了多種可能性,甚至沒有排除同性戀嫌疑。影片的開始處,阿布代爾以開玩笑的方式給臥床的菲利普安上了一付碩大的假陰莖和睪丸,這一情節除了製造歡樂氣氛外,很難說就一定不是某種暗示。整部紀錄片最後結束於一群人在山巔詠唱《聖母經》的神秘場景,把這個故事的意義導向了宗教的彼岸,提升到了人類苦難的普遍主義高度。不過,這既是主題的深化,也是求實的挫折和無奈。

    自傳的續篇《護身魔鬼》的寫作大致和《觸不可及》的拍攝同時,出書與電影上映亦同步。電影的劇創人員多次接觸癱瘓病人菲利普,瞭解情況,挖掘素材,尋找靈感,而後者則在出版商的建議下,為了再版已經售罄的自傳,補寫了這個續篇,使自己的故事在時間上正好吻合電影,也就是都到認識現妻結束。自傳和故事片,這當然是兩種不同的文類,有各自獨特的遊戲規則和訴求,但在相互關注下同時創作的這兩部作品,在內容上的參照、指涉和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有趣的是,這種關聯在兩部作品中往往朝相反的方向展開。

    在這個續篇中,主角變成了阿布代爾,自傳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他傳。作者儘管在這裡仍然提到這個年輕人對自己的長期幫助和照顧,提到他多次挽救了自己的生命,但同時也毫不留情地大量描寫了“他那流氓無賴的一面”。阿布代爾的形象開始變得豐滿,但也開始徹底失去以前那種閃閃爍爍的神秘甚至神聖的光環。他偷盜,還向菲利普推銷贓物;他吸毒,而且把僱主也帶上了迷途;他濫交,甚至不斷為我們的癱瘓病人找來妓女……總之,阿布代爾與巴黎街頭的小混混從思想到行為都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他對菲利普而言,確實很像浮士德的護身魔鬼墨菲斯托。

    以上對《觸不可及》故事起源的簡單梳理,我們至少知道了,電影根據的真人真事本身就成疑,這裡的自傳和紀錄片也都是某種敘事策略的結果。裁切現實、轉換主題、問答的語言遊戲、自相矛盾的陳述、不斷延宕的真相和意義,這一切告訴我們,我們面對的是一段已經迷失在文化史中的個人史,它不能作為判斷電影故事真假的天然依據,因為它甚至說不清自己的真假。

    模式生成的模擬

    我們看到,《觸不可及》的現實本源模糊不清,幾近喪失,它不大可能在準確意義上像開頭的字幕說明的那樣“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其實,電影中這種性質的說明,雖然相對於故事而言,似乎處於另一個更真的層面,但從來也都是敘事策略的一部分,遊戲的一部分,它企圖證明故事真實,但在文字內部卻沒有什麼可以證明它自己真實。比如,這部電影結束處的字幕,“菲利普•波佐•迪•博爾戈今天生活在摩洛哥,再婚,是兩個小女孩的父親”,就只是部分正確,因為我們透過他的自傳知道,他有三個女孩,還有一個男孩。這當然不會是電影劇創人員的疏忽或無知,他們和菲利普一家非常熟悉,電影拍攝期間一直都有密切的聯絡,因此這裡的說明幾乎是在提示我們,影片和現實之間僅保持了一種半真半假、亦真亦假、非真非假的關係。一方面,影片脫下厚重的現實外衣,踏上不可承受之輕的旅程,大量生動的片段,感人的場景,如此逼真,讓人以為採自生活,但實際上卻是完完全全的藝術虛構,例如無心插柳的招聘過程、峰迴路轉的女兒戀愛睏境、追求女秘書的尷尬失敗,等等;另一方面,影片也沒有徹底扔掉這件脫下的外衣,它還與生活保持著某種若離若即的關係,至少是保持著這種關係的幻象,因為這是故事合法性最簡單、最廉價、也最有效的保證。

    電影《觸不可及》

    在影片中,癱瘓病人菲利普最主要的故事就是他的戀愛。他不斷給一個女性筆友寫信,情意綿綿,但出於自卑和膽怯,不敢求愛。是護工德里斯在每個關鍵點都冒出來促進此事,開導他,強迫他,甚至自作主張安排了見面。整部影片最後的場景就是這對戀人的第一次約會,一個風姿綽約、面容模糊的少婦出現在病人的面前,她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然而,如果對照《護身魔鬼》,這個賺足了觀眾眼淚的故事在現實中卻比較無聊,既不浪漫,更無詩意。菲利普是寫過幾封像情書一樣的信,但那是寫給和自己上過幾次床的一個無關緊要的情人,而他的現妻卻是自己在摩洛哥的大街上偶遇的,有過幾次平淡無奇的交談就結婚了,作者在自傳中甚至都基本沒描述過自己對這個女人的情感。

    《觸不可及》劇情的高潮應該是那場為癱瘓病人精心準備的生日慶典。燈紅酒綠,杯光斛影,管絃樂隊演奏的古典音樂在大廳迴響。但在結束時,德里斯卻放了一段流行歌曲,跳起了街舞。這種本該與上流社會格格不入的草根文化卻意外地大受歡迎,典雅的晚會變成了瘋狂的舞會,每人都在盡情地搖擺,扭動,旋轉,臉上寫滿了快樂。社會的和諧在這裡實現了,對立的價值觀不僅冰釋前嫌,而且學會了相互欣賞。不過,說來有點可悲,在現實中,這個晚會是為菲利普教子的生日舉辦的,阿布代爾特意請來了一個脫衣舞女,她的全裸出場和大膽挑逗讓男女賓客發出恐怖的叫聲,避之猶恐不及,晚會徹頭徹尾搞砸了。

    以上兩例可以讓我們大致瞭解《觸不可及》選擇、處理、整合現實元素的方式。生活的碎片在這裡再次攪拌,重新排列組合,像積木一樣搭建,呈現新的形態,產生新的意義。同時,這種操作也就遮蔽、排斥、淘汰了更多的現實元素,漸行漸遠,直到與現實徹底分離。這種敘事技巧一般被人稱作拼貼,它本身並沒有什麼可指責的地方,是文學藝術創作的基本方式和普遍現象,電影尤其如此,它本來就是拼貼藝術,所謂的蒙太奇就已經是典型的拼貼了。

    不過,這裡的拼貼並非雜亂無章,它是一種電影語言,有完善的語法,受到嚴格的操縱,從頭至尾都在服從電影的主題,即“不可接觸者”變為“可接觸者”。因此,我們前面提到的在這部電影中占主導地位的二項對立結構模式,也是它的內在生成模式。與紀錄片《生死與共》相比,《觸不可及》在視覺上最直觀的變化是我們的護工從白人變成了黑人。阿布代爾的家鄉是北非的阿爾及利亞,屬歐羅巴人種,而德里斯的家鄉則是西非的塞內加爾,屬尼格羅人種。這樣的變化當然不會是出於選角的考慮,在法國找一個白人演員肯定比找一個黑人演員要容易得多。因此,這種黑白互換隻能是為了強化二項對立的邏輯、效果和意義。

    我們國內有評論說,這部電影是黑人版的《灰姑娘》,男人版的《風月俏佳人》,青年版的《為黛西開車》。這樣的例子其實還可以舉出很多。熟悉這些電影的觀眾輕易就能認同這樣的類比,它恰好說明這裡是基因的遺傳與變異,是模式生成的故事,是電影生成電影,藝術生成藝術,文化生成文化。

    這種模式生成,尤其是二項對立模式的生成,波德里亞稱為模擬,而這樣生成的世界則被他叫做超級現實,因為它比真實更真實。在他看來,今天,隨著資本的普及化,我們早已超越了機械複製的工業時代,進入以程式碼為標識的後工業時代,即資訊社會,它受價值的結構規律支配,結構維度自主化,參照維度被排除,符號的能指和所指分離,不再依賴真實世界而獲得意義,符號與符號相互交換,自我交換,生成自己的自然,也即仿象。

    電影作為現代技術的集大成者,作為可以調動聲色光影等多種表現手段的綜合藝術,作為橫跨戲劇表演的模擬系統和文學語言的象徵系統的符號系統,幾乎必然地成為了模擬的絕佳場所,也許就是最佳場所。它透過整套複雜機制向我們表明的首先是它自己作為現實的存在,其次是把自己創造的現實強加於我們,用結構、模式、符號、程式碼控制我們的思想、情感和慾望,讓我們生活在現實的美學Phantom中,生活在超級現實中。超級現實之所以比真實更真實,是因為它沒有了作為來源和本原的現實參照,沒有了本來意義的真實。其實,真假的問題在這裡已經失效了。

    藝術解決的方案

    在《觸不可及》中,兩個主人公的主僕關係體現的二項對立模式,在橫組合方向以換喻方式生成菲利普和筆友的男女關係以及德里斯和母親的母子關係,即影片故事的兩條副線,又在縱聚合方向以隱喻方式生成更廣泛的社會不同階級的關係,當然還可以繼續上溯,指向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關係。

    《觸不可及》人物原型

    這裡也許難免讓人想到遙遠而著名的黑格爾主僕辯證法。不過,如果說黑格爾強調的是自我意識透過他者認識自己,滿足自己,雙方在鬥爭和征服中相互承認,又在勞動中相互逆轉,那麼《觸不可及》則在某種意義上否定了這一思維,因為這裡大力書寫的恰恰是自我在他者的慾望中學習他者,靠攏他者,改變自己,最終取消自我與他者的差異,實現融合。

    菲利普在黑人護工的幫助下,在戀愛中經過猜疑、煩惱、恐懼、逃避、絕望等各個階段,最終找到了幸福的感覺,重新獲得了生活的動力和活力。他那輛代步的機動輪椅車找人改裝,速度變快了,甚至超過了健康人駕駛的雙輪平衡車。德里斯在影片一開始便被母親趕出家門,他後來在和癱瘓病人的相處中,開始懂得親情,體會到母親當保潔工養家的艱辛,認識到自己的家庭責任,為母親買了昂貴的禮物,回家參與處理家庭問題。

    至於階級、種族、文化等層面的對立與融合,影片顯然在有意淡化這樣的政治色彩,直接描述並不多。但一是菲利普和德里斯本來就是僱主和僱工的關係,這是不言而喻的社會等級制,他們的行為不論怎樣驚世駭俗,也無法擺脫階級差異的規定和限定,影片也不斷強調他們由於出身和教育的不同而顯現的文化品位的不同;二是今天的巴黎作為故事的環境,一直包圍著我們的主人公,如影隨形,顯出社會意義,因為我們知道,法國的首都早已分裂為對立的兩大區域,一個是遊客如織的中心城區,一個是頻繁騷亂的邊緣郊區,兩者幾乎沒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影片中德里斯家狹小、擁擠的住房,周圍昏暗、髒亂的街道,東遊西逛的失業人群,角落裡的毒品交易,這一切和菲利普的豪宅以及裡面的生活方式形成強烈反差,任何人都能看出這是社會的微縮景觀。

    這部電影中有一個很容易忽略的細節,可以當症候來閱讀。富翁名叫菲利普,他在現實中,即他的原型在自傳中也叫這個名字,可謂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正像我們已經看到的,護工德里斯的原型卻叫阿布代爾,他在電影中不僅形象變得高大,膚色變得黝黑,而且有了新名。當然,阿布代爾(“Abdel”,經常也譯為“阿卜杜勒”)這個名字帶有明顯的穆斯林特徵,電影人物已從阿爾及利亞白人後裔變成塞內加爾黑人後裔,改名似乎是這種變化的附帶結果。但我們知道,塞內加爾其實也是伊斯蘭教國家,因此叫阿布代爾也毫無問題。這裡的改名對電影劇創人員而言,恐怕還是有避免穆斯林色彩的嫌疑,法國主流社會不大能接受穆斯林,而穆斯林也可能對自己的形象太過敏感,所以整部電影都淡化甚至遮蔽了宗教維度。但在《第二次呼吸》和《附身魔鬼》中,這一維度卻相當明顯。阿布代爾喜歡打人,打男人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打女人的原因只有一個:他被女人叫做“骯髒的阿拉伯人”。如果電影創作時的考慮真是如此,那麼這部宣揚社會和解的作品自身恰恰做得不夠到位,不夠真誠,不夠自信,為了其他方面的利益而回避了不該回避的問題,也透過這種迴避,凸顯了這確實是一個關鍵而尖銳的社會問題。

    更驚人的地方是,在影片中,黑人護工告訴我們,德里斯這個名字也不是他的真名,他真名叫巴卡里(Bakary),但因為附近有好多同名的人,所以他就被人胡亂叫成伊德里斯(Idriss),後來又被人莫名其妙地叫成德里斯(Driss),再後來他也就只好認了。如此複雜、囉嗦的個人姓名史,在這裡的出現無論如何是反常的,也純粹是冗餘的,無法整合到電影故事的任何脈絡中,但也正因如此,它必定是有意義的。黑人護工實際上是一個匿名的人,無名的人,喪失個性、品質、身份的人,他只是作為群體的符號而存在,隨時可以替換,隨時可以消失,沒人在乎,就像我們的農民工一樣,只在複數的指稱中才能獲得有效的命名和統一的形象,作為個體則幾乎沒有生存權。那些像這裡的富翁一樣的社會精英卻各有各的精彩,都是有名有姓有粉絲,姓名本身就是廣告,可以估價,可以出售。

    《觸不可及》有點像歐洲文學史上常見的成長小說,敘述的重點是人物領悟生活真諦的變化過程。菲利普是身體的殘疾帶來心理的障礙,黑人護工的陪伴加上愛情的力量使他最終得到了治癒。德里斯是精神的缺陷造成行為的怪異,他在剛出場時很大程度上是一個野蠻人的形象。但他在和貴族出身、受過良好教育的富翁的接觸中,開始變得文明瞭,文雅了,不論喜歡與否總算可以聽古典音樂和歌劇了,還略懂詩歌音律了,甚至主動畫畫了,創作的抽象畫還賣出了一萬一千歐元的高價。影片中有一個重複出現了兩次的相同情境,很典型地說明了他的這種變化。兩次有人把汽車停在僱主家門口,第一次他暴怒,揮動雙拳解決了問題,第二次則是彬彬有禮地說著“對不起”“謝謝”,指給車主看牆上禁止停車的指示牌。德里斯從野蠻人、邊緣人變成了具有良好修養的守法公民,最後人人都開始喜歡他了,不僅在電影故事中,在電影院亦如是。

    電影《觸不可及》

    大團圓的結局,對立消失了,不論是個人還是階級、種族、文化,全都走向了和諧、合作與同一。電影創造了現實,賦予了意義,滿足了社會的期待和理想,由此完成了童話書寫。因此,《觸不可及》其實是主旋律影片,它用光明而虛幻的未來替代悲慘的當下,指向的仍然是人類解放的大敘事,對主流社會,這是一種安慰,對邊緣社會,這是一種教育。從票房看,它應該是取得了成功,當然演員出色的表演、精彩的配樂、絕美的畫面、順暢的情節、輕鬆的幽默等也功不可沒,極大地增強了影片的美學感染力。不過,老實說,影片的這番努力對它真正想教育的群體卻未必有效,原因很簡單,巴黎街頭的小混混們是不進電影院的。

    現在,回到《觸不可及》的片頭,回到此文的開始,我們可以發現,黑人護工德里斯在編故事騙警察時,他講述的內容,除了去醫院這一點外,其餘全都是事實,比如他說自己是受僱的護工,老闆是癱瘓病人,不能動,連車門都打不開,後備箱裡還放著輪椅,等等。警察作為聽故事的人,作為看錶演的人,在交流的這個節點上,既是接受的客體,也是審查的主體,他要判斷真假,信或不信,懲罰或不懲罰。最後警察信了,還產生了同情,主動提議用警車開道護送他們。德里斯發出勝利的笑聲,這是敘事的勝利,是謊言的勝利。我們的觀影過程與這個場景同構。最後我們也被這部電影說服了,征服了,淚流滿面,無比感動,票房隨之全面飄紅。整個劇組人員以及掩藏其後的各路資本自然也會發出成功的笑聲,這是模擬的成功,是超級現實的成功,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電影的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真實的“宋江起義”去剿滅“方臘起義”的話,能否如同《水滸傳》裡的結局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