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滑膛槍時代,火槍的射速較低,射程近,大規模會戰時為什麼不先選取少數精銳的死士騎兵對火槍兵方陣進行衝擊,利用少部分騎兵的犧牲攪亂對方的陣線,然後主力發動全線進攻。
10
回覆列表
  • 1 # 鈿車寶馬

    (現在我們國家除了邊防,還用一少部分騎兵,幾乎這個兵種基本可以說是被淘汰了。)

    滑膛槍時代基本還屬於初期熱武器時期。

    一過冷兵器時代,騎兵的位置就特別的尷尬。那時間汽車還沒有普及,還得必須用馬匹,但是馬匹的侷限性就無疑的暴露了出來。

    真正讓騎兵沒落的是自動火器的出現。

    自動火器出現前,火槍部隊的火力投射縱然可以靠三線陣之類的戰術彌補,依然是斷續的,騎兵憑藉速度、突然性完全可以承受一兩次齊射就衝到步兵面前,而自動火器如重機槍不間斷的火力投射能力則讓騎兵幾乎完全無法衝到步兵面前,也就從戰場上被淘汰了。比如一戰期間,戰壕密佈、鐵絲網和重機槍遍地的西線戰場是完全沒有騎兵的餘地的。

    但即便是一戰的年代,在地域廣闊、火力密度不大的東線,騎兵依然發揮著不可或缺的突擊作用,蘇俄內戰時期紅色騎兵或許是人類戰爭史上騎兵最後的絕唱了。

  • 2 # 愛看愛思考

    在自動化火器出現以前,對付騎兵衝鋒,就只有三段擊和火炮壓制。隨著自動火器出現了,尤其是裝甲兵器出現後,騎兵就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了。騎兵在現代化戰爭裡,就是後勤通訊部門在保留使用。作為攻堅克難的主力?它們退出了歷史舞臺。

  • 3 # 九品侍衛

    首先要明確一個誤區,那就是滑膛槍時代非常的長,另外由於出身問題騎兵非常的少且不可能變成死士,最後就是步兵方陣除了裝備滑膛槍之外,同樣有著剋制騎兵的長槍。

    在熱兵器剛剛出現的早期時代,滑膛槍和長矛在步兵方陣中是搭配使用的,首先會用滑膛槍打一輪騎射,消弱騎兵遠距離衝鋒時的數量,等到騎兵衝到近前時在抗出長矛將方陣變成鐵刺蝟,迫使騎兵無法使用戰馬衝鋒,等消弱騎兵的衝鋒力度之後,再繼續來一輪熱兵器騎射。

    等到滑膛槍時代稍後一些的時候,由於刺刀的誕生,滑膛槍既可以發射金屬彈丸又可以當長矛使用,所以長矛就被淘汰,刺刀與滑膛槍成為了當時不可或缺的標配。也正是因為如此,當年滑鐵盧戰役中,法軍正是由於過早的投入騎兵,結果被步兵全滅,最終才導致法國的戰敗。

    最後就要說一說騎兵的組成了,無論是冷兵器時代還是滑膛槍時代,騎兵永遠都是起著馬威風凜凜的存在,而這些騎兵們的身份也非同反響,基本上都是貴族出身。畢竟騎馬這個技能在歐洲是隻有貴族才能掌握的,這中間農夫除外,因為農夫只會使用馬車,而且那些馬只適合拉車並不適合作戰。

    在一次大戰之前,貴族可謂是歐洲政治、軍事、經濟的核心人群,你指望著這群人組成死士騎兵朝敵人的火槍方陣衝鋒?這群貴族加入騎兵,其實只是為了到戰場上獲得戰功,然後回去好繼續封官進爵,畢竟歐洲的爵位不是世襲制的,兒子想要繼承父親的爵位就必須立相應的戰功才行,所以他們才回去當騎兵。說白了人家上戰場是來升官發財的,不是來當炮灰送命的。

    當然騎兵也的確有衝鋒的時候,電影愛國者中就有進行詳細的描寫。在英軍步兵進行一輪線列設計之後,在加上一輪炮擊將敵人的陣線打崩潰。當敵人開始潰散的時候,就到了騎兵衝鋒並開始屠殺逃兵的時刻。

  • 4 # 七品闡史官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請各位大神多多指教。

    滑膛槍時代的大部分時間裡,火槍手並不是作為單一兵種獨自作戰的。

    火槍兵、長矛兵騎兵多是組成方陣中是搭配使用的。如果對方騎兵貿然衝鋒過來,首先面對是如牆一般的彈雨,接近後還要面對我方長矛兵和步兵的聯合絞殺。最後打的筋疲力盡之後,我方騎兵還可掩殺過去,驅趕對方騎兵反向衝亂地方的陣型。

    清末八里橋之戰時,按清軍指揮官按照以往的經驗,清軍騎兵最多損失20%,就能衝到可以屠殺英法步槍兵的距離。

    但實際上,英法軍隊在經歷過拿破崙戰爭、克里米亞戰爭之後,軍事技術非常先進,步炮兵幾波齊射就殺傷了清軍半數以上的騎兵,這大大超出了清軍指揮官的估計,導致形勢逆轉。

    在正面遭受巨大損失後,僧王的騎兵部隊也想繞到對面的兩翼,從側面打擊敵人,但英軍保護火炮的騎兵逆襲,最後演變為一場騎兵追擊戰。

    與大家印象中,英法聯軍只會放排子槍的形象相反的是,英法聯軍利用優勢遠端火力轟擊中國軍隊後,真正起到一錘定音作用的還是騎兵部隊。

  • 5 # 真正鱷魚不哭

    火槍兵作戰更講究軍陣戰術。早期滑膛槍時代,步兵方陣中仍編有大量長矛兵,火槍兵實際是取代冷兵器時代弓弩手的位置,與長矛兵互相掩護協同作戰。

    比如著名的西班牙方陣,一個完整方陣一般由一個1000人以上的團組成。中心方陣由長矛手組成(2~3個連,約500-600人),四角部署火槍手小方陣(每陣一個或半個連,150-250人)。一般還有三到四門三磅團屬火炮支援。

    應戰時方陣陣型嚴整,首先以火炮攔阻射擊,破壞敵軍陣型;待敵軍到達百米距離,轉入火槍分段射擊;如果敵人訓練有素能承受傷亡並進一步迫近,火槍手退後,長矛手前進肉搏;當敵人不支後退,長矛手即發起衝鋒,火槍手則由兩翼輸出火力掩護。

    西班牙方陣的配置,使他們可以對任意方向輸出全隊一半以上火力,因此他們不怕側翼包抄。除非騎兵有幾倍於他們的優勢,並願意付出巨大傷亡,否則不能衝散其陣型。

    後來火槍輕型化,並可以安裝刺刀,長矛兵便走向消亡,西班牙方陣逐漸發展為普魯士線式戰術。

    中國明朝後期軍陣與西班牙方陣相去不遠,戰術上沒什麼問題。但是兵員素質太差,以衛所製為基礎的農奴化明軍,根本做不到令行禁止,經常因為敵人騎兵佯動引誘,就在射程外輕率開火,自廢火力輸出。另外匠戶制度出產的火器質量毫無保障,經常發生炸膛事故,以至將士對火槍缺乏信心,也就不會認真強化相應戰術。

  • 6 # 金甲戰象

    因為不需要這樣。

    滑膛槍固名思義就是沒有膛線的槍,那個時代不僅沒有膛線,它的槍管內徑還大於子彈,所以不但射速低、射程近(只有100米左右),而且精準率低。那為什麼這種火器還會代替弓箭和一部分刀槍出現在戰場上呢?因為它方便、對戰士身體素質要求低,試想從槍管前裝彈然後瞄準是不是要比拉開強弓或硬弩來得輕鬆?而它的殺傷力又和弓弩相當或稍高。另外製造火器可以工廠化生產,拋棄了原來完全靠個人手藝的作坊模式。如果彈藥充足的話,作戰人員在戰場上的永續性更好一些,也就是說在戰場上體能下降比冷兵器近距離拼殺要慢很多。

    是這個嗎?

    基於滑膛槍實戰的考慮,在它有效射程一百米的距離上,對騎兵的速度來說,只有五到六秒的時間優勢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就算採取排槍輪射的方式也不能改變這一劣勢。所以在那個時代,滑膛槍部隊並不是每個國家或陣營主要作戰單位,對付這種方陣也不需要先犧牲少數死士騎兵的問題,直接派主力騎兵發動全力進攻既可。如果當時火器在戰場上起決定性作用的話,就不會有清軍入關這種事情發生了。

    當時作戰的場景雖然沒有錄影和照片,但先人留下很多油畫和描述,我們從中可以窺視一斑。比如雨果的《悲劇世界》就以拿破崙滑鐵盧戰役為引子。雖然是小說,但和當時實際作戰出入不大。

    當時,已經對英奧聯軍取得優勢的法軍在拿破崙的指揮下高歌猛進,這時我們的英雄決定發動一次衝鋒打挎他的對手,當他舉起望遠鏡發現敵方陣地前彷彿有一段不明地形,就問他的嚮導,那個嚮導不知出於什麼目的,竟說前方沒有任何阻礙。於是拿破崙大手一揮,他的將士們——法國的騎兵像颶風一樣衝向敵陣。可前方的騎兵跑到近前發現那段不明地形是一道天然壕溝!大部分的騎兵就因速度太快剎不住而填了大溝,跑過去的騎兵因人數差距和英奧軍隊打了個平手,這時敵人的支援——普魯士軍隊到了……

    滑膛槍在那個時代並不是能起決定性作用的武器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那時主戰的部隊仍然是騎兵,主要武器仍然是長槍、大刀,火器只是實際作戰的一個補充。即使到了二十世紀初,在保衛新生的蘇俄政權時湧現的一個英雄——恰巴耶夫不也是跨馬掄刀衝鋒的形像嗎?如果當時火器那麼有效他不是“螳臂當車”那麼可笑嗎?還哪來的鼓舞士氣的英雄!理論上講,二十世紀初火器還沒有改變戰場上的戰術打法。

    二十世紀初火器還沒有改變戰場上的戰術打法

    所以,滑膛槍不是今天的重火力,排槍輪射也不是加特林。當時的火器在戰場上也只不過是解放體力的新嘗試,清軍的大刀長矛打敗了持有“現代化”火器的明軍,“滑膛槍們”就退出了當時的中國軍事舞臺;Continental國家沒有那麼多有體力的騎士,火器就僥倖留了下來。

    排槍輪射也不是加特林

  • 7 # 沉140769451

    步兵有對付騎兵的專用隊型,如果一開始就計劃用騎兵衝鋒,遠遠的,敵人已經看見了,會採取反騎兵的密集空心方陣,而且他自己也有騎兵,如果想先用少量精銳騎兵去攻擊,首先會遭到敵方騎兵阻擊,然後,在接近步兵前,火槍兵已經可以開火首先攻擊騎兵了,最後,當騎兵接近時,迎接他們的將是林立的刺刀。著名的滑鐵盧戰役中,當拿破崙短時間犯病不能指揮作戰時,代替他指揮的法國元帥錯誤的認為英軍要撤退,莽撞的下令法軍騎兵全面展開追擊,結果正撞上早已擺好反騎兵陣型的英軍,英國步兵對法國騎兵展開了一場大屠殺。當拿破崙清醒過來,才發現他的騎兵已經完蛋了,滑鐵盧之戰敗局已定。

    實際上,拿破崙慣用的方法是先用步兵方陣進攻敵人,讓敵軍擺成對抗步兵的線列陣型,一輪交火後,當敵方步兵已有傷亡,隊形不整,忙於裝填子彈時,他再派早已躲在己方步兵身後的騎兵突然發起衝擊,衝散對面敵軍,趁著造成的敵軍潰散,一舉擊敗敵軍。但他的對手也不是傻子,會永遠吃他這一套。

    當戰爭進入火藥時代,騎兵已經開始走向衰落,成為將滅亡的兵種。

  • 8 # 瘋狗的輕武

    得先說個事兒,不管是啥時代,騎兵都很少會去正面衝鐵板一塊的步兵陣,雖然能起到破陣的效果,但是一個騎兵可比吃瓜步兵金貴太多了,這麼換損失是肯定划不來的。

    正確的做法是,先由遠端兵種破壞對方步兵陣型,兼以輕騎兵騷擾,比方側後擾襲,以動搖對面軍心,對面步兵陣已經出現鬆動時,發動重騎兵一波擊潰。

    火器在歐洲普及併發揚光大大概是從16世紀開始,代表就是西班牙大方陣,但西班牙方陣可不是你想想中那種只能針對前方的那種馬其頓方陣

    (下圖為馬其頓)

    西班牙方陣是全方位無死角的長矛手+火槍手,攻擊時火槍兵在外圍,當對面近戰靠近時四角的火槍兵靠近內圈,而超長矛兵將矛朝外形成刺蝟陣,騎兵壓根不敢靠近,從哪個角度都不敢靠近,靠近就變成刺蝟。

    而且中世紀騎兵由於負重問題,一般襲步衝刺距離也就3-400米,大約耗時一分鐘。如果只是小股騎兵,那麼大個目標還沒等接近就被打死了。況且馬也是動物,面對寒芒的尖刺也會害怕,面對硝煙和巨響也會不安,雖然可以透過訓練讓馬克服恐懼,但這種高成本的兵種不是用來送人頭的。

  • 9 # 王司徒軍武百科

    不!騎兵一直都存在正面衝擊火槍陣的行為,而且近現代騎兵連機槍陣地都衝過。

    騎兵在戰場上的存在時間非常長,他們不僅僅稱雄於冷兵器時代,在幾百年的前裝槍時代裡也十分活躍。

    也正是因為騎兵的威脅,這才讓火槍兵作戰產生了“結硬陣,打呆仗”的早期模式,他們必須透過密集的隊形與持續的火力,避免自己不被騎兵摧毀。

    不可否認的是,火槍兵的出現也讓步兵、騎兵的戰爭模式發生了改變,在火槍和大炮面前,保持密集的隊形其實是相當危險的。但早期火槍一個熟練的射手每分鐘也只能打2-3發,火繩槍還得持續保持火捻不滅,槍械炸膛問題頻出,這些都影響了火槍的發揮。

    明朝的火槍兵就經常面對來自後金的挑戰,女真人很直白的歸納了明軍火器的問題——火器雖然犀利,但裝填十分費時,只要一鼓作氣衝上去,他們大不了幾下就會被衝散,而分散的火槍兵毫無威脅。

    歐洲早期其實也沒有摸索出什麼好的火槍使用戰術,所以弓箭等武器仍然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直到西班牙人在16世紀探索出了一套“西班牙方陣”時,歐洲人才找到了一套比較有效的火槍戰法。

    西班牙名領貢薩洛·德·科爾多瓦(Gonzalve de Cordoue 1453-1515)被稱為“開創火器時代的將軍”,歐洲歷史中將他奉為火槍武器使用的奠基者,也就是從他開始,歐洲火器才開始真正佔據地位,並越來越犀利的發展起來。

    但貢薩洛的做法在今天看來沒什麼特別,他總共做了3點戰場改革:

    1.把火槍兵的地位提高到主戰兵種的高度,淘汰弓手,讓槍兵改用瑞士長矛

    2.在戰場上挖塹壕、設障礙以阻擋敵軍快速突擊

    3.將火槍隊與傳統步兵陣結合,利用傳統步兵掩護火槍兵的裝填

    貢薩洛的改革把弩手、弓手裁撤出了部隊,還削減了大量的前排劍盾步兵,他的軍陣基本就留下了兩個兵種——長槍、火槍。兵種職能也做出了調整,總結起來就是“長槍為盾,火槍為矛”。

    這種正確的設計打開了火槍世界的大門,貢薩洛利用自己“長槍加火槍”的陣型大殺四方,在幫助義大利對抗法國的戰爭中,貢薩洛用塹壕+長槍+火槍的陣型給予了衝鋒的法軍以嚴重殺傷,數萬法軍倒在塹壕和火槍陣面前。

    貢薩洛的軍陣以軍團方陣構成,一團分為6個千人隊3,每個千人隊有600長槍、100長戟、300火槍,方陣內部是空的,方便火槍兵隨時調整撤退。尤其是在遭遇到騎兵的威脅時,火槍會很快的撤入陣內,長槍兵將成為對方破陣最大的麻煩。

    面對這種陣型,所謂“精銳突擊騎兵”根本靠不近就讓火槍給噴死了,而大隊騎兵則會在遭遇慘痛的打擊後被長槍刀戟阻擋,只能望而興嘆。

    這場義大利戰爭還促成了一個新兵種——龍騎兵,他們是法華人為了對付西班牙人而建立的。廣義上的龍騎兵就是騎馬的火槍步兵,法華人為了應付隨時出現在背後的西班牙軍隊,讓火槍手們乾脆騎上戰馬機動,這樣火槍兵們便成了機動靈活的兵種。

    後來的龍騎兵還會帶上土工用具,以便搶佔有利地形後迅速的開挖塹壕,這種壕溝在義大利戰爭中被驗證了可行性,它們既可讓人員躲避炮火和藏身,還能成為障礙阻擋對方的突擊,還能讓高高在上的騎兵無可奈何——人要躲進坑裡,騎兵只能一躍而過,否則就會被坑那邊的火槍手幹掉。

    拿破崙時期龍騎兵到達一個巔峰,法軍擁有龐大的龍騎兵部隊,他們或者以散兵線戰鬥,或者發揮機動能力搶奪戰機,要麼乾脆就被當做純步兵使用。正因為這種特性,龍騎兵無論是對付步兵還是對付騎兵,都能使出萬金油一樣能力,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地位也一直比較尷尬。

    拿破崙時期前後火槍、大炮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工業革命讓槍械的成本急速下降,火槍手的訓練也遠比騎兵、弓兵要簡單的多,這使得各國的火槍隊成為真正的主戰兵種,而那些擋在前方的槍兵則被淘汰了。與此同時,刺刀被大規模的裝備到步槍上,前排的火槍兵在必要時刻可化為冷兵器槍兵,只要刺刀的密度夠大,騎兵照樣不敢捋虎鬚。

    實際上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白刃戰都佔據了相當多的戰鬥時間,火槍兵這種職業在完成了槍械的輕型化和刺刀武裝後,等於變成了遠近皆宜的兵種。步兵陣線也形成了“線列”、“散兵”等概念,徹底完成了“打呆仗”的演變。這時候計程車兵聞鼓則進,得令即退,被訓練得如同木頭人,再加上彈雨橫飛,“少部分精銳”在他們面前只會被打成篩子。

    不過這個時期也是騎兵的黃金時期,面對彈雨他們並非沒有機會,只是不像題主那樣搞兩軍佯攻,騎兵們一般選擇側翼和迂迴作戰,想方設法從兵線側翼進行攻擊,一旦突破到位,火力孱弱的火槍兵只能被屠殺。所以這愈發的凸顯出騎兵的價值——它們也成了火槍的盾牌,用以佈置在兩翼,負責抵擋敵方騎兵的突擊。

    此外騎兵也有硬衝的時候,比如胸甲騎兵,在大炮等武器的幫助下,18-19世紀騎兵進行突擊衝陣是很常見的事情,依靠馬速優勢,騎兵只要突入步兵陣列,薄薄的線性隊形將很容易讓火槍兵成為蹄下亡魂。像拿破崙的滑鐵盧之戰中就出現過這樣的情景,戴爾隆軍團攻擊拉海聖,殲滅4000英軍,結果被尤布里騎的騎兵旅趕上,一頓亂衝打得法軍4個師潰不成軍,還追砍到法軍大營,把火炮給敲了。就是這種事兒做多了會很虧。

    實際上滑鐵盧之戰的法軍也是二愣子一樣的打法,基本都是靠蠻衝硬懟,雙方陣地前死傷枕籍。比較突出的是內伊指揮的騎兵,他們在衝擊英軍陣地時被密集的彈雨打得極為悽慘,連預備隊都打完了。話說回來,面對這種戰場根本沒有什麼花巧可講。

    類似的場景在許多電影中也有描述,步兵衝鋒過不了槍陣,騎兵便一股腦拼著血氣衝了上去,以巨大的傷亡突破了陣地。這也是當年的常規操作,騎兵作為關鍵時刻的突擊力量使用,必要時還得掩護撤退和負責給步兵制造戰機。

    至於古典式的騎兵突擊,早已在槍械如林的戰場上消失了,騎兵賴以開啟突破口的東西是己方的大炮和步兵,它們也成為了守護步兵的盾牌,阻止著對方騎兵的威脅。

  • 10 # 薩沙

    因為沒什麼用處。

    滑膛槍時代分為兩個時期:

    第一就是落後時期。

    當時滑膛槍以火繩槍為主,相當落後,射速很慢。

    所以,滑膛槍部隊都需要配備長矛手進行保護,用於近距離肉搏。

    另外,作為增強,滑膛槍部隊會配有很多輕重火炮。

    尤其是一些可以迅速裝彈的輕型火炮,主要就是發現霰彈,用於衝到近距離的敵人騎兵的。

    所以,這個時代,對付騎兵主要是依靠長矛手和火炮。

    如果火繩槍兵可以獨自對抗騎兵,大明也就不會那麼容易被滿清的騎兵打敗了。

    只是,想要大規模編組騎兵也不是這麼容易的。

    騎兵是非常昂貴的兵種,只有遊牧民族才能比較容易組建騎兵部隊。

    第二就是先進時期。

    隨著燧發槍的裝備,火槍的射速和精度都有所增加。加上刺刀的普及,火槍手也可以肉搏,長矛手逐步被淘汰。

    同時,火炮技術也有很大發展,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軍火炮已經可以發射榴彈。

    所以在張家灣和八里橋戰役中,滿清的蒙古騎兵都被英法聯軍的步兵殺得落花流水,後者傷亡很小。

    清兵人數三萬九千多人,其中包括蒙古馬隊一萬人。

    當時洋人回憶:“炮彈和子彈無法徹底消滅他們,騎兵們似乎是從灰燼中重生。他們如此頑強,以至於一時間會拼命地衝到距大炮只有30米遠的地方。我們大炮持續和反覆地排射,炮彈於他們的左右飛馳,他們在炮火中倒下了。

    顯然,無論是哪一種,步兵都要有完整的對付騎兵的戰術,不然還是難以對付騎兵的。

    自然,一旦機槍發明以後,騎兵就是個渣渣了。

    這種手搖加特林機槍出現之後,騎兵的衝鋒就比較容易被擋住了。

    到了馬克沁水冷式重機槍發明以後,騎兵的時代實際上已經結束了。

    1895 年喀土穆北部思圖曼的一塊空地之上,八千多名英國士兵已經在此等候多時。

    7點鐘,1萬2000阿拉伯騎兵一窩蜂的衝向英軍防線的時候,英華人抬出了40挺馬克沁重機槍,在英軍陣前形成一道彈幕。有好幾挺機槍冷卻筒裡的水沸騰起來,不得不更換冷卻水。

    每一挺機槍的旁邊,彈殼堆成了小山。在這種滴水不漏的火力封鎖之下,阿拉伯騎兵象秋收的麥子一般被成片割倒,無人能夠衝到英軍陣營前300米的距離。

    上午9點鐘,槍聲漸漸稀落下來,衝鋒的騎兵軍團幾乎全軍覆沒。

  • 11 # 小約翰

    與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樣,滑膛槍時代,騎兵大多數時間是根本不怵它的,是一直在挑戰它的。

    線膛槍是滑膛槍的更新換代產品,在1838年法華人發明第一支現代意義上的步槍之前,騎兵一直是戰場上絕對的王者。

    在18世紀之前,滑膛槍一直在歐洲戰場上高頻率使用,可是騎兵卻始終在發展壯大。

    在17世紀四十年代時,通常各國軍隊參戰部隊有百分之四十都是騎兵。

    甚至到了一戰的時候,德國和法國以及俄國的部隊了,騎兵都是挑大樑的角色,他們部隊裡甚至有騎兵集團軍的編制。

    到了二戰爆發的時候,騎兵已經退而居其次,蘇軍也還有17個騎兵軍,80多個騎兵師。

    由此可見,是線膛槍問世之後,騎兵的作用才開始慢慢弱化,風光不再,不能勝任現代步槍的高密度殺傷,但在此之前,騎兵的作用還是不能低估的。

    在滑膛槍時代,騎兵仍然是戰場上的佼佼者,他們完全可以對使用滑膛槍的敵人陣地採取正面衝擊,掩護大部隊隨後發起大規模進攻。

    說到這裡,有人會納悶,滑膛槍再怎麼也是槍,那些騎兵胯下的馬可都是皮包骨頭,難道不怕嗎?

    滑膛槍的確有殺傷力,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滑膛槍有它致命的弱點。

    首先是滑膛槍射擊效率低。

    大家也許不太瞭解,滑膛槍從裝藥到把子彈打出去需要時間有多長。

    因為滑膛槍需要點燃火藥才能把子彈打出去,不像現代步槍直接扣動扳機就可以了。

    而且黑火藥每次燃燒後,都會毫不例外地在槍管裡面留下一些殘留物。

    這樣的殘留物慢慢增多,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射擊,需要及時清理,這就不得不停下來進行。

    按照滑膛槍的設計,每分鐘每制支槍在沒有故障的情況下可以發射兩到三發,這對騎兵的衝鋒速度來說是非常寬裕的。一分鐘的時間,騎兵可以衝幾百米了。

    其次是滑膛槍的射擊精度太低,也就是命中率低。

    滑膛槍射擊之前需要點燃,在扣動扳機之後進行點燃裝藥的這段時間內,槍口很自然就會晃動。

    而且滑膛槍只射擊有前準星,而沒有後準星,加上抖動,射擊準確率就無法保證。

    而且戰場上的環境對士兵心理的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

    點燃火藥之後產生煙霧,影響射擊者視線,士兵心理的恐懼,戰場上的吶喊和其它噪音,都會影響射擊精度。

    而且由於擔心火藥燃燒後產生的殘留太多影響射擊順暢,設計的彈丸都較小,跟槍膛之間有一定的縫隙,這對射擊精度的影響也是致命的。

    18世紀英國軍隊曾經做過一項統計,在實戰中英軍士兵每打出去150發子彈才能造成一名士兵受傷,打出350發子彈才能造成一名敵軍死亡。

    據有關資料記載,一支500人的滑膛槍裝備部隊,對一百米內一個向自己陣地衝鋒的騎兵縱隊進行兩次打擊的話,在理論上可以達到500發左右,這是個很恐怖的資料。

    但實戰中裝填耽誤的時間過久,根本就不等你進行第二次射擊,敵人的騎兵已經來到跟前了。

    戰場不是靶場,戰況相當激烈,戰士無法從容操作。

    往往會在射擊的時候,發現擊發槽中沒有裝上引燃火藥,火石不行了卻沒有及時更換,槍管火藥殘留太多無法影響射擊等等。

    根據一項統計,到了實戰中,士兵滑膛槍實際使用率最多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說,戰場上滑膛槍的故障率在百分之二十左右。

    所以在拿破崙時期,法國軍隊的騎兵依舊可以所向無敵,始終採用放馬過來的進攻形式。

    理論上每分鐘2到3發的射擊速度,加上那麼高的故障率,那麼低的命中率,滑膛槍的殺傷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遠距離射擊,射程達不到;近距離射擊,還沒有打出去,騎兵已經到了眼前。

    而且每次戰鬥,每個士兵所攜帶的子彈只能射擊60次,無法進行大量補充。

    影響射擊精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子彈太金貴,很多國家的軍隊在平時根本就沒有射擊訓練這一項安排,士兵只能透過實戰提高自己的射擊水平。

    所以說,滑膛槍時代,騎兵的正面衝鋒還是很奏效的。

    線膛槍問世後,對騎兵的殺傷增強了,但在曾國藩使用洋槍隊鎮壓太平軍的時候,還要採用多佇列輪番射擊,才能阻擋騎兵的衝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步時呼吸需要與動作結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