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好像很多著名的喜劇大師都得過抑鬱,甚至有的因抑鬱而死 作為普通人,其實有點難以理解,有大神出來解釋一下嗎
8
回覆列表
  • 1 # 鋼蛋導演

    謝邀請,有一句說的好,一個好的、真正的喜劇演員一定是把自己的傷口撕開給大家看,臺上短短的幾分鐘的笑料需要付出幾倍的心血與汗水,大部分的喜劇演員私底下大多以嚴肅為主,與舞臺上的喜劇風格恰恰相反,而私下的這種“嚴肅”也成為抑鬱的罪魁禍首,陳佩斯如此,憨豆先生如此,因為壓力過大得不到釋放很容易患抑鬱症。

  • 2 # Dora11117107586

    大多數人都覺得我們需要喜劇演員,因為他們可以帶我們的生活歡笑。他們在臺上是“人來瘋”,但是在舞臺下,卻是不苟言笑的。這種低調的性格,跟舞臺上的喜劇形象正好形成兩種極差。有人說,喜劇演員就是把歡笑帶給觀眾,背後卻要咀嚼痛苦,他們是抑鬱症最大的襲擊物件。

    ​其實,我們眾所周知的喜劇演員,像周星馳,就被傳有抑鬱,有人說,這主要是他太過追求完美才導致的;喜劇大師葛優,也曾表示,“焦慮症讓我到現在都睡不著”,葛優雖追求盡善盡美,但不是苛求之人。於是我想,他們成為抑鬱症的主要襲擊物件的原因之一,在於喜劇人的性格比較細膩。正因為這份細膩,讓他們發現其中的樂趣,也是這份細膩,讓他們想的更多一點。

    ​喜劇演員易患抑鬱的第二個原因,在於喜劇演員是“雙重人格”。說他們是“雙重人格”,在於,他們的職業要求他們,帶上別人的身份,在舞臺上過他人的生活,長期扮演別人,就會讓其中的性格因素帶入自己。換句話來說,敬業的喜劇演員,容易“入戲”,“入戲”容易“齣戲”就難了。

    ​我喜歡看喜劇,也希望我們的喜劇演員們,身體健康,生活上做回自己,舞臺上,過好另類人生。

  • 3 # 粲粲4

    抑鬱症有很多表現,比如對自我評價很低,對生活貧苦有消極的負面認識,對未來不報有希望等等。那喜劇演員為何更容易得抑鬱症呢?下面舉幾個例項來分析分析看看。

    卓別林,世界喜劇大師,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分居,他隨母親生活。由於母親嗓子失聲而失業後,父親又在他12歲時因酗酒去逝,當時母親又患了精神病。父母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心裡創傷,由於家庭貧困且又不和睦導致小時候的卓別林生理和心理雙重創傷,對他的情緒狀態有著深刻的刺激,得抑鬱症那是順理成章。​ 金.凱瑞,加拿大喜劇演員,以模仿名人而出名。他也有不幸的童年,父親的失眠導致他不得從15歲就綴學,開始工作幫家庭減輕負擔。除此之外,還要照顧患有嚴重慢性病的母親,他自己也患有注意缺陷障礙(ADHD),在重重壓力之下,更增加了他患抑鬱症的機率。​ 周星馳,著名的香港喜劇演員,從小家裡就窮,7歲時父母離異,他和4個兄弟姊妹由母親獨立養大。在周爺感情方面,對愛情也是報有遺憾的,一生交往過四個女人,到最後還是獨身至今。星爺被喜劇界譽為中國的"卓別林",是傳統喜劇的繼承者,也是.開拓者,他能將毫無邏輯關聯的語言、肢體、動作,形成自己一套無厘頭的表演方式,深入人心。可是星爺也有得過抑鬱症。​ 也許是巧合,這三位喜劇大師,從小家庭都很貧困,其中二位父母離異。在喜劇演員表現的世界裡,很多時候生活是不盡人意的,但他們能用"歡笑驅散悲傷″的方式去面對。其實,歡笑面對悲傷,是逃避悲傷,貶低悲傷。這就是使一些喜劇演員入戲太深,分不清"角色是角色,我是我",從而無法使自己從當中抽離。在現實生活中,好多人認為快樂是一種財富,而不快樂是一種羞恥,這種風氣更容易讓人不能接納自己悲傷的一面,其實,在人生的里程中,或多或少人人都有悲傷和快樂,而面對這些真相,勇敢承當,勇於去做,勇往直前。

    最後,在科學發展的今天,需要好多人去弄明白,是不是喜劇演員的抑鬱症發病率確實比其他行業高?是做喜劇的演員更容易抑鬱?還是有抑鬱傾向的人更有做喜劇的天賦?有待於醫學科學去研究,等待確切地答覆,給人們一個完善的解釋。期待吧!

  • 4 # 阿布愛吃魚

    在臺上笑的太多,臺下就不想笑了。誰沒事都有陰沉的幾天,壓力大弄不好就抑鬱了,還有一種是天生小心眼,愛多想。​

  • 5 # 志6139

    聽聽美國喜劇演員對抑鬱證的描述!TED:一個抑鬱喜劇演員的自白講師:凱文布萊爾 | 語言:英文 | 型別:哲學 心理 TED 醫學簡介:凱文布萊爾並不像一個抑鬱的人:他是籃球隊隊長,喜劇演員,參加各種派對,幽默自信。但它講述的是有一個晚上他認識到 “拯救他自己的人生” 他需要的只是說四個字。​【原創筆記】1)真正的抑鬱是當你生活中的一切都好的時候悲傷;2)很長一段時間,我擁有兩種人生,一種是很怕別人看到的樣子,並不是每個人都認為我是的樣子,其實我並不完美;3)你真正害怕的不是你內心的痛苦,這是別人眼裡的恥辱,它是恥辱,是尷尬,這會讓你隱藏它,假裝它不存在,它並不會好;4)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認識它的存在,我們要在恐懼中找到答案,我們需要說出自己的感受,我們需要成為那些為我們相信的事情而勇敢的人;5)如果有一件事是我知道是最要緊的問題,它並不是創造了我們消除他人的無知的世界。而是創造了一個接受我們真實的自己的世界;6)當我們真實面對自己的時候,我們會看到我們所有的鬥爭和所有的苦難,無論是抑鬱症,還是別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什麼是痛苦的,我們知道療傷是重要的;7)抑鬱症沒什麼,因為如果你克服了它,你就知道你沒事,知道雖然你病了,但你並不脆弱;8)雖然我很討厭它,它拖我進低谷,但告訴我高峰的存在;它讓我感受黑暗,但只是為了提醒我有光;9)學會愛自己,學會接受我們自己,我們不是別人想要我們成為的那個人,因為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擁抱光明並不意味著忽略黑暗;10)我們是人,我們並不完美,而這沒什麼,我們有克服逆境的能力,而不是逃避它們,堅強的站起來!因抑鬱而自殺的:張國榮因​抑鬱而自希殺的喜劇演員:羅賓,威廉姆斯因抑鬱而自殺的:金凱瑞喜劇演員患有抑鬱症的似乎很多,比如卓別林、憨豆(羅溫•阿特金森),以及2014年以自殺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的的羅賓·威廉姆斯,香港演員張國榮!還有幾乎已經淡出公眾視野的金·凱瑞。從外表看,金·凱瑞一直樂觀開朗,但他實際上長期難以擺脫心理低潮和鬱悶對他的困擾。他坦言已經服用抗抑鬱藥很長時間,然而這些藥物並沒有徹底治癒他的病症。 我們應當理解他們創作喜劇與現實生活的落差,超越以前的作品與觀眾要求的落差?!珍惜我們喜愛的喜劇演員,而不是無限地去要求與索取?!理解他們的現實狀況,支援他們美好的人生。支援原創,並希望得到共鳴的點贊!

  • 6 # 述娛

    喜劇演員,就是給大家帶來歡樂的人,為什麼他們會得抑鬱症呢?其實這個問題很容易分析,接下來就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許多喜劇演員都患有抑鬱症。

    首先,被環境所逼。現在的觀眾口味越來越重,笑點也越來越低,一般的套路和包袱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了。觀眾覺得不好笑,自然下次就不願意繼續看你。無可奈何,只能埋頭苦想怎麼寫段子才能讓觀眾樂出來。然而,想出來好的搞笑包袱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如果隨便就找出來好笑的包袱,那麼人人不都能搞喜劇了。這得需要找各類新聞,知道當下網路上流行的一些網路語言,然後自己再在其基礎上創造出新的風格。當然,還要在適當的時候引出這個的包袱,不能生硬。由於已經成形的一些劇本很難再新增新的東西,所以他們不得不寫出一整套新的劇本來襯托,這個工作量之大讓喜劇演員廢寢忘食般的工作,長時間的精神高度緊張,就會有抑鬱的狀態。

    其次,演員本身心態上過不去。喜劇演員,就是兩種狀態。一種是臺上逗大家笑;另一種就是臺下緊張寫段子、背臺詞、排練。有時候這兩者之間的銜接太緊,就會讓演員的心態發生變化。大家想想,一個人在臺上高度緊張2小時候,回到臺下,休息不了多久又要精神高度集中去創作。在臺上表演的時候,演員會看到有人哈哈大笑,也會看到有人面無表情,當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準備的表演沒有讓每一個人都樂的時候,演員本身也是多少有些消極。久而久之,這種消極的態度轉變成了抑鬱,有的人心理防線不強,就被抑鬱症攻陷了。

    如果我們到劇場去看錶演,不管你認為好笑不好笑,希望大家的臉上都要露出笑容,告訴喜劇演員們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在電視上、網路上看喜劇演員表演後,不要隨便在網路上批評一個喜劇演員,如果看不慣可以以後不要去看他的表演,但是你的一句批評,就會無形地傷害他們。我們不應該傷害給我們帶去歡笑的人呀,不是嗎。

  • 7 # 開心一笑樂翻天

    晚安,羅賓 之 無語問蒼天

      1951.7.21-2014.8.11

      以喜劇表演聞名的美國影星羅賓·威廉姆斯去世的訊息傳出,伴隨著逝者得了嚴重的抑鬱症,為人震驚。事實上,喜劇演員當中得抑鬱症的不乏一二,卓別林、金·凱瑞、憨豆先生……大家對抑鬱症是否存在誤區?很愛笑的人就不得抑鬱症?

      抑鬱症有很多表現,比如說對自我評價很低,對生活的體驗很消極負面,對未來不抱希望。這三個消極感知是抑鬱症的核心。

      心理疾病本身有一定的主觀性和隱秘性。我們之所以聽說某些人得了抑鬱症很吃驚,例如喜劇演員或是身邊朋友,是因為他通常在我們面前展現出來的是符合社會角色的表現。抑鬱症的核心是主觀痛苦,如果沒有嚴重到破壞社會功能,別人很難察覺出來。別人更多看到的是你的職位成就,看不到與外在評價不一致的自我評價。

      說到喜劇演員,他們代表著一類職業,事實上職業與人的性格有著相互影響。具有某種性格特點的人會更喜歡、更適應某種職業,而這種職業一直要做的事情、一直要扮演的身份,又會反過來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及其他心理特徵。像喜劇演員這樣的職業,真的只有少數人才適合做。

      適合喜劇演員這個職業的人,他需要在平凡生活中具有某種敏感性,對於別人忽視無感的細節,他卻能被觸動,捕捉到其中的趣味。同時另一方面,他需要有一種獨有的應對風格,常常用歡笑或嬉笑去面對生活中的痛苦和困境,所以他才能創造出喜劇作品。很多喜劇作品展現的是生活中人們常有的困境、侷限、失敗,但經由演員表現得誇張或是出乎意料,讓人們覺得很好笑。

      在喜劇演員表現的世界裡,很多時候生活是不盡如人意的,但演員能用“歡笑驅散悲傷”的方式去面對。這種面對困境的方式有利也有弊,雖然當時歡愉解脫,但用歡笑面對悲傷其實是逃避悲傷、貶低悲傷。如果過度地單一使用這種做法,會使一個人不完整,更不能面對真實的自己和生活。更健康的方式是直面悲傷,接納悲傷,允許自己有時是悲傷的、低落的,允許生活有時是悲傷的、無奈的,允許人們在必須難過時並不是馬上要歡笑起來。

      也許不僅僅是喜劇演員,演員這個職業也有心理健康的風險。因為演員需要細緻入微地深刻體會他所表演人物的內心。真正的好演員是從內心流露出歡笑或悲傷,所以要求演員在扮演時完全將自己轉換,真正進入到角色中。

      其實這是一種人都有的自由,你可以選擇對生活的體會,看待生活的方式。但是演員的職業在於運用了這種特殊的能力,不斷地去體驗各種角色。有的角色心理可能很不健康,當演員演得出神入化,深深地變成了不健康的視角去體驗後,生活中就要調整自己——與這個角色抽離,這點上是有一定困難的。有些演員可能因為入戲太深,沒有分清楚“角色是角色,我是我”,而無法從當中抽離,那麼他的心理就可能深深地被“角色”影響。

      認知治療學者認為,人有兩種內心深處的恐懼或者脆弱性——擔心自己失去愛,擔心無能。這也是抑鬱問題深層的兩個根源,但其實這是人人都有的脆弱性,只是強度大小有區別。當演員扮演的某個角色深深觸動了他本來的脆弱性,在這個角色上體驗得更充分,他就沒有辦法很好地抽離,從而陷入自我懷疑的打擊中。

      現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人們似乎過於推崇快樂的地位。很多人認為快樂是一種財富,是一種能力,而不快樂甚至是羞恥的。這種風氣更容易讓人不接納自己悲傷的一面,使我們更加不真實不完整。悲傷作為自古以來人類就有的情緒,它是具有功能性的,它意味著我們認識到某些現實的侷限,然後放棄努力、節約能量。生活中會有一些不如意,人會有一些對自己的不滿意,這些是可以真實存在的,面對這些真相,同時承擔該做的事,就是一種力量。

      □陳祉妍(中科院心理所教授)

      限制級脫口秀剖析自我

      BBC曾製作過一部關於脫口秀的紀錄片《單口喜劇的藝術》,其中多位表演者都透露自己長期處在狂躁、抑鬱和強迫症狀的狀態中。

      很多人認識羅賓·威廉姆斯是因為他參演的電影,其實早在40年前,年輕的羅賓就開始了單口喜劇表演,也就是俗稱的“脫口秀”。他現場演出內容轉換迅速,題材豐富,生冷不忌,時事政治、流行文化、娛樂熱點無所不包,充滿了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和充滿想象力的類比;表演時語氣抑揚頓挫,情緒極端飽滿,形體動作誇張而富有感染力,模仿生動形象,風格幾近癲狂,打個比方,如同大咖秀裡的“百變五俠”不小心把紅牛錯當成礦泉水喝完上了臺。

      羅賓的單口喜劇不像前輩喬治·卡林那樣探討宗教、生命等深刻命題,也不像克里斯·洛克直面種族、貧困等美國核心社會矛盾,和最近流行的路易CK緊貼生活娓娓道來的風格也相去甚遠。他的表演是將劇場脫口秀表演的形式技巧發揮到了極致,一人滿場飛奔一個多小時,說、演結合,絲毫不令觀眾覺得舞臺空蕩。

      HBO曾錄製多場他的劇院演出實況,但因為演出內容尺度過大,播出時都要加上建議觀看年齡、提示家長輔導的字幕;這些演出的音像製品儘管片片暢銷,但也被定為18歲以上方可觀看。劇場中的羅賓豪放至此,跟電影中的長者形象形成強烈反差。

      BBC曾製作過一部關於脫口秀的紀錄片《單口喜劇的藝術》,其中多位表演者都透露自己長期處在躁狂、抑鬱和強迫症狀的狀態中。有論者稱“單口喜劇是一人表演,容易因創作中的孤獨而陷入抑鬱;中國相聲則多捧逗搭檔做藝,所以相聲演員不易抑鬱”,這種比較看似有趣,實則流於表面。這兩種表演形式的差別遠不是人數多少這麼簡單。相聲,特別是傳統相聲是帶有一定程式化的藝術,節目的內容、臺詞相對固定,經過行業系統培訓的演員大致都能演繹;而單口喜劇則是演員根據自身條件和生活經驗,自出機杼創作的,千人千面,兩人演出有1%內容的重複,都犯了行業大忌。

      羅賓·威廉姆斯去世後,活躍在北京酒吧、咖啡館和小劇場的脫口秀表演者,我的朋友@梆梆頭君發了這樣一條微博:“他們說抑鬱症是喜劇演員的歸宿。對現在的我來說,喜劇是抑鬱最好的歸宿。我在臺上分享的一切,都來自對自我血淋淋的剖析。”可能我們永遠無法深入另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但希望從此我們會更加珍惜那些鏡頭前、舞臺上才華橫溢的人們。

      □靳海舟(娛評人)

      小規模商業片基調清新

      羅賓·威廉姆斯在演過《心靈點滴》中的醫院開心果之後,再映入我眼簾的作品,幾乎清一色的陰鬱,卻也因此更見此君的深沉。

      驚聞羅賓·威廉姆斯辭世,當然是驚聞。跟很多人一樣,學生時期因為《死亡詩社》認識這個演員,或者說,在那個對電影懵懂,不曉得明星、導演的年紀,至少這位風趣的老師已經烙在我心中。這部影片在臺灣被喚做《春風化雨》。幾年後,臺灣上映了另一部《春風化雨1996》(《生命因你動聽》),顧名思義又是一部講述教師如何對學生人文化成的努力過程。

      掐指一算,在我還會按時收看好萊塢電影的那些年(約整個1990年代到2002年左右),幾乎羅賓演的每一部片我都看了。在一定程度上應該都沒讓我失望,所以才會一部接一部看,無怪乎這麼多年來,直到現在還是有人會爭議到底看電影是該挑導演看還是演員。像羅賓這樣的演員,一般來說不會接爛片,即使科波拉圓滑的《家有傑克》在他演來也是相當傳神,事實上,還為影片加了分。

      既然連科波拉都和他合作了,想當然,羅賓也不是一個非常商業化的演員。事實上,就我的印象,他在許多作品中展現了不一樣的面貌,其中像《鳥籠》裡的Gay爸爸、《美夢成真》裡的現代奧菲,甚至像《勇敢者的遊戲》(其實這部片是衝著克斯汀·鄧斯特看的)這樣的片由他演出的“勇敢者”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有趣的是,這位銀幕上的開心果在演過《心靈點滴》中的醫院開心果之後,再映入我眼簾的作品,幾乎清一色的陰鬱,卻也因此更見此君的深沉:《失眠症》中焦慮的兇手;《最終剪接》的創傷剪接師;《真相大白》中連犯罪都蹩腳的失敗者;《世上最偉大的父親》中那位自責卻反而因此重新發現自己以及發現空洞的無助父親;就連《房車之旅》中本來應以《死亡詩社》的那種“心靈導師”面目出現的父親,卻成了在進入孩子世界過程中處處碰壁的逞強父親;還包括極端人格的《一小時快照》,這部片中看起來就像是有抑鬱症的照片沖印店老闆,是不是正好貼近於他在真實生活中抗爭已久的宿疾呢?

      上述提及的作品(除了《家有傑克》和《勇敢者遊戲》)基本上都相當好看,可以說在我們刻板印象中俗爛的好萊塢商業片,還能看到一些清新的基調。雖說他主要的亮點都是中小規模的作品,或許說明了因為影片的規模反而讓他有更多發揮的空間(製作團隊最初看中的應該也就是他的才華與吸引力),換來的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如今這位曾經陪伴我成長的演員過世了,雖然我不曾期盼他能繼續陪伴我的孩輩成長,但尷尬的是,像這樣的演員,在他之後沒能見到一個了。

  • 8 # 捕魚小分隊

    談起喜劇,有一個非常怪異的事實:明明是一項能給人們帶來歡樂的事業,卻往往是抑鬱症的重災區。著名演員卓別林、羅溫·艾金森、羅賓·威廉姆斯、周星馳都不幸得過抑鬱症。

    中國喜劇演員陳佩斯曾說到,“喜劇演員都是把自己當做了祭品奉獻給觀眾”。

    心理疾病本身有一定的隱秘性和主觀性。喜劇演員通常在我們面前展現出來的是符合社會角色的一面。而抑鬱症的核心是自身主觀的痛苦,一般情況下,別人很難察覺出來。別人更多看到的是喜劇演員的職位成就。然而,幽默的演員具有什麼重要的特質?我認為是“敏感”,只有敏感的人,才善於在稀鬆平常的事物中發現或者創造幽默。敏感的生理基礎,我認為是神經活性高。然而,敏感的人有時會過度使用自己的敏感,使神經負擔過重,於是誘發抑鬱症。

    喜劇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當演員塑造角色的同時,角色也塑造著演員自身。

    認知治療學者認為,人有兩種內心深處的恐懼或者脆弱性,人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只是強度大小有區別。當演員扮演的某個角色深深觸動了他本來的脆弱性,在這個角色上體驗得更充分,他就沒有辦法很快的從角色中抽離出來,從而陷入自我懷疑的打擊中。其實說到底,喜劇演員也是個人,只是他的職業是喜劇而已,笑只是一種謀生手段,在銀幕前的笑是喜劇演員的職業素養,無關內心真正的悲喜。

    文\L

  • 9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喜劇的核心是什麼?即使是在最好的環境下,人類也會想方設法把事情搞糟。

    喜劇要透過誇張的人物和劇情將這一核心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而人物的誇張該如何表現?透過他的盲目執迷。

    喜劇人物的顯著特徵就是盲目執迷,他的執迷不悟不僅是很誇張的,而且還是他不自知的。

    而且,圍繞喜劇人物展現出的往往是社會中的負面現象:芸芸眾生的愚蠢、傲慢和殘忍,他們肆意欺侮天真善良、認真執著的主人公。所以,當我們撥開喜劇那憤世嫉俗的譏誚面紗時,看到的會是一個飽受挫折的理想主義者。他渴望美好,但他從人性中看不到希望,於是只好帶著無奈與憤怒嘲笑他人,也嘲笑自己。

    作為這一切觀點和感受的載體——喜劇演員,如果他們不是這麼看待世界的,至少也必須深深沉浸於其中,這樣他們才能把人物的天真與執著入木三分地表演出來,從而打動觀眾。

    事實上,真正優秀的喜劇演員,內裡幾乎都是上文所述的悲觀的理想主義者。他們將自己的痛苦進行深加工,然後製造出歡樂提供給熒屏前的觀眾,但自己卻在聚光燈移開後體會在歡笑的映襯下更加沉鬱淒涼的悲哀,他們生命的底色是蒼涼的。

    希望與樂觀是偏執的解藥,而“不瘋魔不成活”是喜劇成功的關鍵。因此,真正優秀的喜劇演員如果稟持著這樣的世界觀,他們不會在生活中感受到太多希望和歡樂。他們與身邊人的相處也不可能很深入貼近,甚至如果貼近了,反而會讓他們感到痛苦,因為他們會不可避免地看到人性中負面的部分。但長期離群索居又會讓他們內心的負面情緒沒有合適的渠道宣洩,於是,有很多人只能寄情於工作之中。但如果事業上又遭遇不順……

    也許他們的不順在我們看來並沒多嚴重,但別忘了,他們的內心戴著悲觀負面的有色眼鏡,因此,很多喜劇演員就是在這種他們認為“走投無路”的境地之下,陷入抑鬱,甚至結束自己生命的。

    榮格的那句話“性格決定命運”,在這一刻得到了長足的體現。

  • 10 # 影視雜貨鋪子

    因為讓人發笑很難,讓人哭卻很容易。既然發笑很難,做喜劇的就要絞盡腦汁去琢磨作品,去提煉素材,壓力可想而知。一旦笑料冷場,尷尬程度不言而喻。做久了,難免在舞臺之外就會疲憊 乾澀 嚴重的會慢慢絕望,想遠離喜劇。就好比,如果你的工作是在單位不斷和人講話,包括面對人,或面對電話,講一天,那一天下來到晚上,你還想滔滔不絕麼?肯定是想要清淨,安逸下。又或者白天不斷面對電腦,晚上回到家你還想繼續面對電腦麼? 同樣,喜劇演員也經常是工作和生活是相反的。反而那些聚光燈前很嚴肅的,結果好多一去他們微博卻發現很逗比....

  • 11 # 暖心理

    情緒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東西,有低谷,也有高潮,但總體上會趨於平穩,起伏的程度也會越來越小。剛剛出生的時候,情緒是最不會被控制的,高興就大笑,難過就悲傷哭泣,所以撫養小孩的媽媽們一般都知道,在快要上床休息的晚上,一般不會讓孩子太過興奮,當然也不要讓它太過悲傷,不然在睡夢中也可能會大叫或者大哭,這對孩子的脾性會有較大的影響。隨著成長和成熟,我們管理情緒的能力越來越強,兒童和青少年已經越來越多地運用一些情緒的規則去控制情緒,當然,也有很大一部分兒童和青少年會放縱自己的情緒,抱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青春態度,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也有非常年輕充滿活力的身體基礎去體驗情緒的大起大悲,不會有太明顯的不舒服的體驗。但是一旦到25歲往後,大部分人慢慢開始嚮往規律的生活,渴望趨於平靜淡然的心境,有意識地避免大喜大悲。總之,情緒起落雖然是常態,但是人在長期的生活經驗中發現,唯有趨於平靜的情緒狀態會讓人感覺到更加健康和幸福,而且是可持續的滿足。

    而喜劇演員作為利用自己的情緒工作的職業,明顯地會違逆這個規律。他們要在工作的時間內充分地調動起自己情緒比較高潮的那一面,他們深知唯有這樣,才能真正感染觀眾,而不論他們在臺上表演的時候內心有多麼的無奈和低落。工作中情緒被調動得越高,那麼情緒要平穩下來,勢必要往下走才可以,尤其是工作時間特別長的演員,需要在較短的休息時間,將自己的情緒調到一個平靜的狀態,那麼這個往下的趨勢就會比較急促,這種情緒往下走的感覺不會太好。就像我們徹夜狂歡之後,多多少少都會有一種空虛寂寞的感覺。喜劇演員長時間在這種情緒的衝刺和下墜中重複,很容易讓他們的情緒跌破谷底,而缺乏招架之力,如果日常生活中缺乏很好的調節,比如做一些能夠幫他們平靜的事情,如手工,音樂,瑜伽等,他們的情緒任由自己跌落到一定的點,比較容易到我們說的“抑鬱症”的程度。當然這也是因人而異的。可以從與人的交流中獲得精力的外向型人比起需要靠獨處獲得精力的內向型人,要有更高的閾值,就是說,同是喜劇演員,外向型比內向型更加不容易抑鬱。

    而我們一般人在工作場合,一般只會要求心情平靜就好,所以一般人會比喜劇演員少一些風險。

  • 12 # 電影縱貫線

    還記得電影《守望者》裡,羅夏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我聽過一個笑話。一個男人去看醫生,說他很沮喪。人生是如此無情和殘忍。他說在這個充滿威脅的世界上覺得很孤獨。醫生說:“這病很好治,偉大的小丑帕格里亞齊就在城裡。去看他的演出吧。他能讓你振作起來。”男人嚎啕大哭,他說:“我就是帕格里亞齊”。

    回到現實中,卓別林、羅賓·威廉姆斯、羅溫·艾金森、金·凱瑞等,每每談起他們,不會有人質疑他們是世界上最偉大傑出的喜劇大師。

    他們用最滑稽的表演逗樂了全世界,可銀幕背後他們也都有一張共通的臉,傷感。

    喜劇的本質,在於取悅他人,在於怎麼把自己當成搞笑祭品奉獻給觀眾。

    就像綜上所訴的這些喜劇大師,銀幕上和銀幕下,完全判若兩人。

    想讓別人發笑,就要你自我折磨,精神或者肉體的折磨,才能達到被別人笑的效果。

    所以,關於喜劇,就有了一個非常弔詭的事實,明明是一件能給無數人帶來歡笑的創作,但創作本身卻往往成了抑鬱症的引發區,重災區。

    有時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喜劇大師在讓別人發笑的時候,動機是真的,可搞笑卻不是發自內心的,甚至是假的。

    黃渤曾說過一句話,他看自己的喜劇,從來沒有笑過,因為笑不出來。

    看自己的喜劇,笑不出來,是大多數喜劇演員的共通點,這種笑不出來並不是因為看自己作品尷尬,重點在於他們知道這種開心對觀眾而言是幸災樂禍的。

    有一段時間看《百年酒館》,充分的詮釋了那句“喜劇的核心就是個人的悲劇”。

    裡面有一句臺詞說:“為什麼那麼多活得很糟的人不安安靜靜的死了算了。”

    “痛苦的事情用調侃的語態講出來,表演出來。”

    這般不符合喜劇套路的臺詞,正是他的創造者LouisC.K內心的真實想法,是他對”讓喜劇演員在自我折磨的過程中引人發笑”這一觀念的反抗。

    我很喜歡的一個喜劇大師金凱瑞曾經也是一個重度抑鬱症患者,我們為他做過這樣一期節目,看完你會對為什麼喜劇演員容易得抑鬱這個問題更加清晰。

  • 13 # 霸王課

    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是非常準確。喜劇演員和容易得抑鬱症其實沒有很明顯的因果關係。其實,如今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患抑鬱症的人也是明顯增多,但是恰好幾位喜劇演員得病,並不算太普遍的現象。

    並不是喜劇演員更容易得抑鬱症。抑鬱症的發作是由一系列因素決定的。比如:個人生理情況、性格、家庭環境、人生經歷、還有社會環境等。

    各因素所佔的比例也是因人而異。所以根本就沒有大資料能夠證明喜劇演員容易得抑鬱症。我們不能因為有個人是喜劇演員,而他剛好得了抑鬱症,就肯定地說,喜劇演員容易得抑鬱症。

    仔細觀察喜劇,你會發現喜劇中有大量的攻擊性和嘲諷性。就好像我們平時開玩笑一樣。有一天你穿了一件新買的衣服,花了個美美的妝去上班,可是其中一個同事看了你的打扮,直接就說:哈哈哈,你今天穿的太像一個企鵝啦。

    然後其他同事看了之後,也跟著笑了起來。可能同事看到你有點不高興就說:“不要生氣啦,我跟你開玩笑的。”開玩笑的人笑了,旁人也被逗笑了,那這樣的玩笑不也是建立在被開玩笑人的尷尬之上嗎。

    喜劇其實也是這樣。很多演員都是儘可能讓自己出糗,讓自己難堪來博得觀眾的喜愛,來逗笑大家。他們為了找更多的靈感,會經常把自己處於一個小丑的角色之中。時間久了,就很難從角色之中抽離出來。如果不能把角色和生活區分開來,就很容易迷失自己。

    喜劇演員在舞臺上扮演著搞笑的角色,但是生活中的他可能就是不一樣的性格。突然的反差可能也會讓演員們無法適應。另外,總是想方設法地逗笑別人,迎合別人,讓別人來嘲笑自己,其實也是一種壓力。而且,還得絞盡腦汁相出不同的點子來逗笑大家,這更是一種挑戰。

    因此有很多喜劇演員如果無法排解這些壓力,可能就會誘發抑鬱症。其實每個行業都有患抑鬱症的人,並不是因為是喜劇演員才容易患抑鬱症,這樣的推斷其實是不合理的。不過,無論是從事哪種職業確實都應該學會正確排解壓力。

    ——END——

    責任編輯|一二三你說撒

  • 14 # 知我心理學

    我們總以為只有擁有內向、悲觀、憂鬱性格的人才會患上抑鬱症這種心理疾病。然而,與我們想象不同的是,有時像喜劇演員一般愛笑的人,也會受到抑鬱症的困擾。那麼,抑鬱症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為什麼愛笑的人也會抑鬱?聽聽專家怎麼說:

  • 15 # 時雨甜菓子

    我平時習慣在吃飯的時候,邊吃邊看喜劇節目,笑一笑十年少嘛,可以舒緩壓力。最近偶然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無論舞臺上的表演多麼搞笑,氣氛多麼熱烈,鏡頭轉到後臺的其他人臉上,多數人的表情是木然的,或者只是扯扯嘴角,似乎並不開心的樣子。

    可能作為一個喜劇演員,他們首先研究的總是其中的包袱和笑點,看自己的表演卻並不會笑,這是多麼諷刺的一件事情啊。這些擅長給別人帶來歡樂的人,現實中卻可能過得並不快樂,甚至會陷入焦慮、抑鬱的泥沼中無法自拔。

    許多優秀的喜劇大師如卓別林、憨豆等,都備受抑鬱症的困擾。《歡樂喜劇人》裡的崔志佳也曾患過抑鬱症,甚至在錄節目的時候因為壓力過大,導致病情復發。在脫口秀節目中幽默風趣的王自健,也自曝因為抑鬱症暴瘦了35斤。

    我個人認為,並不是說喜劇演員更容易得抑鬱症,而是我們一般都以為喜劇演員應該會比較快樂,所以對他們得抑鬱症的事情覺得奇怪罷了。畢竟舞臺上的工作和現實中的生活根本不是一回事情,喜劇演員需要絞盡腦汁去取悅觀眾,甚至不得不以博得歡笑的多少,來評價自己的演出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他們需要絞盡腦汁地思索素材,反覆修改劇本,琢磨裡面的笑料和包袱,一遍遍地與自己較勁,一次次地推翻重來,排練到凌晨也是常事。越是專業和追求完美的喜劇人,對自己的要求越高,對自己也越嚴苛,越是精益求精,同樣的動作、劇情排練無數遍,對觀眾來說可以捧腹大笑的包袱,對喜劇人來說,有多少快樂可言呢?

    之前聽過一個類似的笑話,說是一個人去找醫生尋求幫助:“醫生,我得了抑鬱症。”醫生建議他:“去鎮子上的馬戲團看看吧,那裡有個小丑表演特別搞笑,能夠讓你開心一點。”病人說:“可我就是那個小丑呀”。

    製造歡樂的人,內心並非永遠是快樂的,那只是他的工作,而不是他所有的生活。其實,每個人都可能得抑鬱症,引起抑鬱症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環境因素、個人經歷、性格因素等等。

    而喜劇演員由於工作的特殊性,展現給觀眾的都是搞笑的一面,在舞臺上他們內心的壓抑和悲傷都不容易表達。負面情緒得不到釋放,久而久之,就特別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 16 # 七七八八的

    2014年8月11,美國著名的喜劇演員羅賓威廉姆斯在加州的家中自殺,據警方調查結果是患嚴重抑鬱症。時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都對他的去世表示惋惜,他高度評價威廉姆斯:他像一個外星人一樣進入我們的生活,給我們帶來深刻的影響。他把我們逗樂,現在又把我們拋棄。

    可以說這個評價是很高的。同樣患有嚴重抑鬱症還有幽默大師卓別林,變相怪傑金凱瑞。。。。等等。

    如果你對這些國外喜劇明星不瞭解的話,我們再看看咱華人裡的那些優秀的喜劇人。

    比如實話實說節目的崔永元,小崔的實話實說,給人的感覺他很幽默。可是偏偏這樣一個人,卻得了抑鬱症。用他自己的話說:抑鬱症的感覺太可怕了,整晚整晚睡不著覺。剛有點睏意想睡覺,天卻已經亮了,有時候站在視窗往下看,想我要跳下去就有多好。

    比方說郭德綱。老郭在臺上說相聲時活蹦亂跳的,只要他一張嘴就能給你逗樂。跟于謙恰恰相反的是:他下了臺就基本上不怎麼說話的。從來不參加別人的聚會,而且不抽菸,也不喝酒,也不打牌,也不去卡拉OK唱唱歌啥的。他在生活中就是聽聽戲,看看書,練練字,寫寫段子,大部分時間是獨自一個人呆在家裡。雖然老郭沒得抑鬱症,但你能想象到那麼容易搞笑的人,在生活中竟然是這樣的不愛交際,是如此的沉悶不語。

    他雖然沒有明確診斷患上抑鬱症,但是他總給我們的感覺:他和他喜劇裡的無厘頭角色完全不是一個人。是個總也快樂不起來的人,就好像是一個孤獨的老人一樣,這和他在電影中的那種放得開的無厘頭表演,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為什麼搞喜劇演員臺上臺下反差那麼大,甚至容易得抑鬱?咱作為普通人對這個真的難以理解.

    第一:喜劇明星發洩方式比普通人少

    作為一個普通的人,咱們只要有負面情緒,往往會透過某種方式發洩出來。比如說夫妻兩在家裡吵架,吵著吵著,作為女方的老婆往往會痛哭起來,什麼你這渣男,老孃嫁給你真是瞎眼了。。。什麼什麼的。這其實這對她來說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她就是能透過這種哭的方式來發洩不滿和委屈的情緒。這個時候老公只要不在上面火上添油,過段時間就沒事了,因為把不良情緒已經排除走了。但是喜劇演員他缺少這些發洩心中不良情緒的方式。

    本來喜劇明星可以透過喜劇快樂起來,但他自己本身就是搞笑的。外界因素很難把一個喜劇大神給逗樂。所以首先第一個原因是喜劇演員發洩情緒的方式比普通人要少得多

    第二個 喜劇中悲劇

    你不要以為喜劇就是搞笑。像周星馳的喜劇有悲劇核心,而不是鬧劇。喜劇演員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他就往往表現得蓬頭垢面呀,粗鄙低俗呀,言行無忌呀,內心虛偽呀,怎麼誇張怎麼來,甚至瘋瘋癲癲。透過自我醜化低人一等的狀態來表演。

    這能給觀眾帶來快樂。帶來一種優越感,讓人感覺自己比電影中的喜劇演員高人一等。可喜劇演員每次表演前後都承載著悲劇結局,這是喜劇演員得抑鬱症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點 壓力太大承載不起了

    知名的喜劇演員大家往往對他們的期望過高。但現實是要把大家持續地逗樂,這很難,所以壓力是特別大的。這個先不說喜劇演員,就是我們普通人在生活當中也需要被認同。和朋友一起吃飯,說講個笑話的,可講笑話沒人笑,弄得瞬間太尷尬了,因為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同感。

    咱普通人都這樣,所以那些職業的喜劇演員更需要得到這種認同感,經常有可能一個包袱不響,他整個自信都沒有了。

    我們看綜藝節目會發現,那些喜劇演員在演節目有時候一點都不搞笑,可為什麼臺下安排觀眾在那叫好鼓掌,它一方面給讓觀眾感覺這節目反響不錯,製造一種假象,就是那種託。另外一方面給演員一點自信心來減輕壓力。萬一包袱打不響,臺下觀眾也不叫好,這對正表演著的喜劇演員打擊是相當大的。所以說壓力大是喜劇演員得抑鬱症的第三個原因。

    用羅賓.威廉姆斯一句話結束回答:我是一名喜劇演員,卻不能讓生活變成喜劇!

  • 17 # 阿鼎AD

    有句?話叫樂極生悲!名嘴崔某元,當他的收視率下降,心裡不好受就得了抑鬱,李詠不是因為癌症,也是得了抑鬱。也是心理學與生活的調整範圍!

  • 18 # 深海水箭龜

    喜劇的核心是悲劇,好的喜劇演員內心承受的壓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他們既要呈現出自己的作品不讓觀眾失望,還要用一種風趣幽默的形式呈現出來。

    很多人都會覺得喜劇演員在生活中也是樂觀開朗的,即使是在資訊大爆炸的今天,依舊有人那麼想當然的認為。但是喜劇演員只是一個職業,職業能決定人工作時的樣子,但是無法決定人在私底下的樣子。

    我們心情不好,可以看喜劇調節心情,但是喜劇演員心情不好,看喜劇似乎沒用,笑點太高不說,很有可能還會看到自己的作品。大吵大鬧也不行,似乎違背了大眾想象中的喜劇演員的樣子。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算不得抑鬱,人也肯定是很沉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個多月寶寶最近一星期都不怎麼吃奶是厭奶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