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喵喵歷史君
-
2 # 天枰
記得賈誼的過秦論中有一句“奮六世之餘烈”印象很深。這六世是從孝公開始的,他任用商鞅變法是秦走上強國之路的根本。可以說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秦的強大和統一。當然幾代君王的勵精圖治,居崤函之固的戰略位置,戰神白起、王翦一批名將的攻無不克,張儀等外交家的縱橫捭闔,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真正細說起來,估計出本書沒問題,所以就不一一列舉了。中華歷史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喜歡的話,可以慢慢研究學習。
-
3 # 可食中國
《過秦論》是 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 過失,故名為《過秦論》。此文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歷史教訓,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治的借鑑,是一組 見解深刻而又極富藝術感染力的 文章。
《過秦論》上篇先講述秦自孝公以 迄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優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幾世秦王的苦心經營等。
過秦論
賈誼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施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秦王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而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懮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時期,經過長期諸侯割據戰爭,諸侯各國盛衰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許多弱小國家被消滅,中國境內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個大的諸侯國,史稱戰國七雄。七雄局面的形成,既是春秋以來兼併戰爭的結果,又是中國統一的前奏。為增強國力,統一全國,七雄相繼展開了富國強兵的變法活動。魏國任用李悝變法,楚國使用吳起變法,趙國有武靈王改革,但最有成效的是秦國商鞍變法。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改革,國力逐步強盛。從秦孝公到秦王嬴政的100多年時間中,秦國在軍事制度方面實行按郡縣徵兵,完善了軍隊組織,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士卒勇猛,車騎雄盛,遠非其他六國可比,國力更加強盛。在軍事策略上改變了勞師遠征而經常失利的戰略,採用範睢遠交近攻的策略,逐漸蠶食並鞏固其佔領地區。秦國相繼滅掉西周、東周,攻佔南韓的黃河以東和以南地區,設定太原、上黨、三川三郡,領土包括今陝西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和四川東北部的廣大地區。
史書記載秦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崤函之固”,在地理位置上進可攻,退可守;“戰車千乘,奮擊百萬”,軍事力量遠勝於其他六國。
秦國這種戰略優勢為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與此同時,山東六國統治集團內部則相互傾軋,爭權奪利,政局很不穩固。
六國面對強秦的威脅,雖然屢次合縱抗秦,但都在秦國連衡策略下先後瓦解而失敗。當時的有識之士子順就曾經說過:“當今崤山以東的六國衰弱不振,韓趙魏三國向秦國割地求安,二週已被秦滅亡,燕齊楚等大國也向秦國屈服,照此看來,不出20年,天下必然是秦國的了。”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周密佈署統一六國的戰爭。李斯、尉繚等協助秦王制定了統一全國的戰略。秦滅六國的戰略有兩個內容,一是乘六國混戰之際,秦國“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秦王政採納了尉繚破六國合縱的策略,“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從內部分化瓦解敵國。二是繼承歷代遠交近攻政策,確定了先弱後強,先近後遠的具體戰略步驟。李斯建議秦王政先攻韓趙,“趙舉則韓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拔荊,東以弱齊燕”。這一戰略步驟可以概括為三步,即籠絡燕齊,穩住楚魏,消滅韓趙,然後各個擊破,統一全國。在這種戰略方針指導下,一場統一戰爭開始了。
【戰爭經過】
秦始皇公元前236年,秦王政乘趙攻燕、國內空虛之際,分兵兩路大舉攻趙,拉開了統一戰爭的帷幕。秦國經過數年連續攻趙,極大地削弱了趙國實力,但一時無力滅亡趙國。於是秦國轉攻南韓,公元前231年,攻下南韓南陽,第二年,秦內史滕率軍北上,攻佔南韓都城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虜韓王安,在韓地設定潁川郡,南韓滅亡。
公元前229年,秦大舉攻趙,名將王翦率軍由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出井陘(今河北井陘縣),進攻趙都邯鄲。趙國派大將李牧迎戰,雙方屢有勝負,陷入僵局,相持一年之久。後來趙王中了秦的反間計,撤換李牧,由於臨陣易將,趙軍士氣受挫,失去了相持能力。公元前228年,王翦向趙國發起總攻,秦軍很快攻佔了邯鄲,俘虜趙王遷,殘部敗逃,趙國滅亡。
秦國在攻趙的同時,兵臨燕境。燕國無力抵抗,太子丹企圖以刺殺秦王的辦法挽回敗局。公元前227年,燕丹派荊軻以進獻燕國地圖為名,謀刺秦王政,結果陰謀暴露,被秦國處死。秦王政以此為藉口,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國,秦軍在易水(今河北易縣境內)大敗燕罕。第二年10月,王翦攻陷燕國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率殘部逃到遼東(今遼寧遼陽市),苟延殘喘,燕國名存實亡。
秦國滅掉韓趙、重創燕國以後,北方大部分地區已為秦有,只有地處中原的魏國,孤立無援。公元前225年,秦將王賁率軍出關中,東進攻魏,迅速包圍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秦軍引黃河水灌城,攻陷大梁,魏王假投降,魏國滅亡。
-
4 # 關注趣味多
大秦帝國之天下一統
2019年最期盼的電視劇是《大秦帝國之天下》,從去年6月份官微發了先導片花到現在還沒有播出,今年有望播出,騰訊獨家買了播放權。講述秦始皇從出生到一統六國約40餘年的戰國風雲故事。
戰國晚期,秦國獨大。一代雄主秦昭襄王與承位之秦孝文王相繼離世,秦廷陡現嫡庶之爭。巨賈呂不韋陽謀篡國,扶植流亡在外的公子異人上位。長公子嬴奚恨別咸陽。政亂平定,秦伐六國,漸有一統天下之勢。惟與宿敵趙國之戰,敗績頻仍,且將星凋零,民苦國累,秦趙結仇愈深。王子嬴政與母親趙姬返秦之後,在仲父呂不韋的訓教下,母后的呵護下,顯王者之尊。為了兒子的王位,趙姬與呂不韋聯手,打壓華陽夫人為首的楚系。而嬴政用王弟成蟜之血,洗清通向王位的道路;汙穢內宮的嫪毐日益做大,且有篡國之念。嬴政利用呂不韋、宗室嬴奚,鐵腕滌盪嫪毐之亂。動亂平息,嬴政再無情驅逐母后趙姬,貶相國呂不韋。至此,嬴政攬政於手,主國於秦。
秦國一統: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的王朝,他的建立者秦始皇嬴政。秦國的統一,是秦先輩幾百年的努力換來的。
春秋時代:秦穆公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稱霸西戎,開闢國土千餘里並穩定大後方以後,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基礎。可是秦穆公死後,歷任之君,雖勵精圖治,縱碌碌無為,霸主地位漸漸消失,原因就不做過多分析。直到戰國時秦孝公開始變法,秦國裂變崛起,直至完成一統。
戰國時代: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取消世襲的特權,規定按軍公給予爵位和田宅奴隸,使秦國開始國富民強,奠定秦國崛起,統一六國的基礎;而後,秦國出現第一個“王”秦惠文王,任用公孫衍、司馬錯、張儀合縱連橫,滅蜀國,開疆拓土;秦武王重武好戰,在位期間,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然舉鼎身亡;秦昭襄王在位56年,任用白起長平之戰中大破趙軍,滅亡東周/西周國(此西周不是作為朝代的“西周”,而是戰國末期的西周公國),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孝文王在位僅3天;秦莊襄王在位3年,任用呂不韋攻滅東周國,周朝徹底滅亡,然盛年早逝;秦始皇接班。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秦從孝公始,歷六世,無一昏君,終為嬴政統一六國開闢道路。
大秦帝國之天下一統,開啟統一:嬴政即位,用10年平定六國。13歲即位,21歲親政(呂不韋把持朝政),39歲稱帝,在位37年,活了49年。親政後,便開始統一事業。此時的關外六國開始衰落,秦王政掌權後,任用王翦、恆率、王賁、尉繚和李斯等人,最先滅掉南韓。(秦滅 韓 趙 魏 楚 燕 齊)
殲滅六國:10年時間
公元前230年,南韓滅亡。
公元前229年,趙國滅亡。(公元前228年滅)
公元前225年,魏國滅亡。
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
公元前222年,燕國滅亡。
公元前221年,齊國滅亡。
1.率先滅韓:公元前230年,揮師滅韓,秦始皇派內史騰率軍長驅直入,俘虜了韓王安,在南韓故地設定了穎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縣),南韓宣告滅亡。南韓的滅亡是秦統一戰爭全面展開的標誌。
2.破趙逼燕:秦軍滅韓之後,第二個目標就是趙國。公元前229年,趙國接連發生大地震和大饑荒,秦始皇再次命王翦、楊端向趙國發動全面進攻。王翦施行反間之計,用重金收買趙王寵臣郭開,大肆誹謗李牧等人,說他們要謀反,促使趙王將李牧殺害。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趙軍,攻克邯鄲,俘獲趙王遷,佔領趙國本土。接著揮師北上,屯於中山(河北定縣),逼近燕國。
3.攻破燕國:秦軍逼近燕國,引起燕、代一片恐慌。燕國的太子丹收容秦國叛將樊於期,並透過燕國勇士田光結識了刺客荊軻,企圖刺殺秦始皇,但荊軻未能殺掉秦始皇,反而激起了秦始皇對燕國的憤怒。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佔燕都薊城(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遼東。
4.攻入魏地:秦軍攻克燕都薊城後,把打擊的矛頭指向了魏國。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王翦的兒子王賁率領10萬大軍去攻打魏國。王賁看到大梁城地勢較為低下,又離黃河、鴻溝不遠,遂令秦軍開渠,將黃河、鴻溝之水引至大梁城下。三個月後,城垣崩塌,秦軍攻入大梁。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殺,魏國滅亡。
5大舉伐楚: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李信率軍攻楚。李信輕敵冒進,先勝後敗。公元前224年,秦始皇親請老將王翦,令率60萬大軍伐楚。大破楚軍於蘄南,殺楚將項燕,佔領楚國大片領土。公元前223年,王翦與蒙武合攻楚都壽春,俘獲楚王負芻。次年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楚國的江南地區,降服百越之君。楚國宣告滅亡。
6.吞滅齊國:楚國滅亡後,秦始皇派王賁率軍深入東北,掃除燕、趙殘餘勢力。公元前222年,王賁攻佔遼東,俘虜了燕王喜。接著攻下代城,俘虜了代王嘉。燕、趙兩國徹底滅亡。至此,東方六國中就只剩下齊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王賁率秦軍從燕國邊界南下進攻齊國。王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沒有遇到什麼抵抗的情況下,猝然攻入齊都臨淄(山東淄博)。齊王建入秦投降,齊國也被納入秦國的版圖。
10年,滅諸侯,成帝業,終天下統一!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於公元前219年開始百徵南越.......
-
5 # 劉哥是個傳說
秦朝之所以能夠統一中國,主要是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1個方面,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處於中國七雄的西方,周邊沒有大敵。在秦惠文王攻下蜀國(即今四川)之前,長達近三百年間,秦國的國土一直大致穩定在今陝西關中地區。在他的西北南三個方向都沒有強大的敵人或者國家,他的西方是廣漠的半乾旱草原,散佈著一些叫戎的落後的部落,邊境較其他國家要好。
第2個方面,透過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擁有了較強的經濟實力。商鞅變法改革內容:(1)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國家承認私人的土地所有權;(2)重農抑商;(3)獎勵軍功; (4)遷都咸陽,推行縣制 ;(5)嚴明法令。第1條第2條極大的推動了農業的發展。井田制改為私有制,極大的刺激了人們對土地的熱情,糧食有了,經濟就活了,我們知道戰爭打的就是經濟。強大的經濟實力才有可能贏得戰爭。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3個方面在較強的經濟實力基礎之上,有了錢之後,才能武裝出一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秦始皇兵馬俑出土的秦弩,據說射程可以達到300多米,有效殺傷射程也有150多米,且秦國的鐵礦資源豐富,開始使用鐵製兵器,相對於其他六國使用的青銅兵器而言,戰力提高的不是一點半點,還有他們使用的馬登,可以將弓箭兵固定在馬背上,成一個個移動的箭陣,加上獎勵軍功,人人奮勇殺敵。
當然秦朝統一全國還有其他各個方面的原因,但我認為這個三個方面是主要的原因。
-
6 # 小籽
秦朝統一六國,這是歷史的必然。而完成這一壯舉的,為何是秦王朝而不是其它東方六國呢?個人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
1.自商鞅變法以來,使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遠遠領先於其它諸侯國,為秦一統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舉賢用能。大爭之世,秦王朝能夠打破用人限制,大力招攬四方遊士,使天下英才聚集秦國。而與此同時,六國所用之人,仍以宗族及華人為主。這在格局上,秦王朝已不是其它諸侯國能夠相比了。
3.秦始皇的雄才大略。秦始皇能夠把握歷史潮流,利用秦國經歷代發展所攢下了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發動的統一戰爭,完成這一功載千秋的偉大壯舉!
-
7 # 天上人間文史鑑
用一句爛大街的雞湯來形容:凡是不能殺死我的,都能是我變強。
史學大師呂思勉總結了秦之所以滅六國的三大最重要的原因:異族磨礪、地勢優越、風氣樸實。
以下內容整理於呂思勉先生的史學著作《中國大歷史》
秦國和戎狄競爭最為激烈,在磨礪中變強。春秋時期齊近萊夷,晉近狄,秦近戎狄,楚近黎族和粵族,吳越皆與粵族雜居。
根據以上六國可以得出一個公例--諸國中接近異族的都強,居於腹地的都弱。
商周兩代的興起都適用於這個公例,都是面臨著異族的侵擾。
根據春秋時期齊楚晉秦吳越六國的情況來看,唯獨秦國異族之患最為嚴重。
晉在太原時近狄,遷絳之後,距敵較遠,和楚競爭的“黎”、“越”二族,和齊競爭的萊荑,都不是強敵,比不上犬戎。
其實在接近異族不僅可得以磨礪而強,而且也有地方荒漠,開疆拓土更加容易的便利。
再看看幾乎沒有異族外患的魯、衛、曹、宋、鄭、蔡、許都只能算是國力二等的諸侯國,無法和以上六國相比。
秦國所據的地勢,和商周先世相似。商滅夏,周滅商,都是從陝西用兵於河南、山東,和秦的滅週一樣。從秦地出函谷關攻山東,出武關攻南陽、襄漢,都是上流之勢。
秦國攻楚的路,和楚國先世拓土的路,也是一樣。
古代軍事對於地形地勢有極大的要求,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都極為被看重。
秦國開化較晚,所以風氣樸實,國力較六國為充足。列舉當時淫侈的事情,秦國竟沒有一件。
大抵文明進化已久的國家,往往不免於暮氣;文明程度太淺的國,因為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強盛的元素都太缺乏,又興旺不起來,就暫時強盛,也不能持久。
春秋時期吳、越屬於後者,戰國時代的六國屬於前者。
只有新進於文明的野蠻國家,最為可怕,秦國就屬於此類。
商鞅變法秦能夠統一六國是在歷代國君奠定的基礎下,由秦王嬴政實現的。
其中最為重要的莫過於秦孝公支援商鞅主持的變法。
孝公即位之後,用了商鞅,定了變法之令,把全國的人,都驅到“農戰”一途,於是秦國的國勢,就驟然強盛起來了。
秦國的商鞅變法,可以說是封建貴族的掘墓人。
按照西周承襲而來的封建秩序,權利、地位以及教育都掌握在世襲的貴族手中。
而商鞅變法獎勵軍功的策略就讓平民也可以成為貴族,這勢必對原始貴族造成威脅。
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封建制度已經無法適應當時的社會了。
所以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期,其實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紛紛解體的時期。
秦滅六國的概述:秦國的攻六國,可以分做兩截看:
其第一截,是“自完主義”,就是要全有如今陝西的地方。
公元前340年,商鞅出兵伐魏,大敗魏兵,魏入河西以和。
於是魏惠王棄安邑(如今山西的夏縣),徙都大梁(如今河南的開封市)。
秦國既除了肘腋之患,又開了一條渡河而東的路。
公元前328年,秦華人又伐魏,取了上郡,於是如今陝西地方,全入秦國的版圖。
公元前316年,秦國又滅了蜀。
蜀的地方,本是最為富饒,而且因山川之險,從戰國以前,從沒和別國交過兵。
秦國得了這一塊“處女的富源地”,更其“富厚輕諸侯”(漢高祖和項羽相持,就是用的關中的
兵、巴蜀的餉。
戰國時代的秦,想必也有這種情形。
所以《戰國策》上說得蜀之後,“益富厚,傾諸侯”。
秦國進取的兵,可以分做三路看:
公元前313年,敗楚,取漢中。
到公元前280年,司馬錯伐楚,取黔中,楚獻漢北之地。
次年,白起伐楚,取鄢(春秋時的鄢陵)、鄧(如今河南的南陽市)、西陵(如今湖南的東湖縣)。
再次年,白起再伐楚,拔郢,燒夷陵(在東湖縣,楚先王墳墓所在)。
楚東北徙都陳(如今河南的淮陽縣,後來又遷到壽春,如今安徽的壽縣),這一支可以算是“出長江流域的兵”,攻楚的(其中又分為兩支,從江漢上游,順流而下)。
其“出河南的一支兵”所走的,便是如今從陝西出潼關的一條路。
公元前311年,伐韓,拔宜陽(如今河南的宜陽縣)。
從此以後,韓和東西周,都入秦人掌握之內。
它卻又“出一支兵於河北”:公元前262年,伐韓,拔野王(如今河南的沁陽市)。
於是上黨(如今山西的晉城市)路絕,上黨的人不願意歸順秦國,就降了趙。
秦國的白起,大破趙軍於長平(如今山西的為高平市),坑降卒四十萬(有誇張的因素),就攻破了上黨,北定太原。
於是過娘子關到直隸,出天井關到河南的路,都在秦華人手裡。
公元前257年,秦國就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如今河北的邯鄲市)。
這時候,列國救趙的兵,都不敢進,幸而有一個魏國的公子無忌,奪了晉鄙的兵,擊敗秦軍於邯鄲下,三晉才算苟延殘喘了幾年。
公元前249年,秦滅東周,又伐韓,取滎陽(如今河南的廣武縣),成皋(如今河南的汜水鎮),地界直接大梁。
滅六國: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立。
立後十九年,就是公元前228年,滅趙,趙國的公子嘉,自立為代王,和燕華人合兵,駐紮在上谷(如今河北的懷來縣)。
秦始皇派王翦駐紮在中山(如今河北的定州市)以圖燕。
燕國的太子丹,派勇士荊軻到秦國去,想要刺殺秦始皇,事情沒有成功。
秦始皇大怒,發大兵圍薊,燕王奔遼東。公元前225年,秦滅魏。
次年,攻楚,又次年,把楚國滅掉了。
公元前222年,大發兵攻遼東,虜燕王喜,還滅代,虜代王嘉。
次年,就把滅燕的兵南攻齊,虜齊王建。
於是六國盡亡,秦國就統一天下了(周赧王的滅亡,在公元前256年。先是敬王從王城〈洛邑西城〉徙居成周〈洛邑東城〉)。
考王時,封弟揭於王城,是為東周桓公,桓公的孫惠公,又自封其少子於鞏〈如今河南的鞏義市〉,是為東周惠公。
赧王時,又徙都西周。
赧王入秦,西周君也同時滅亡。
東周君又奉周祀七年,到公元前249年,才給秦國滅掉。
其餘諸小國,許亡於鄭,鄭亡於韓,曹亡於宋,宋亡於齊,魯及陳、蔡皆亡於楚,只有衛國,到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才給秦國滅掉。
-
8 # 鴆羽仟葉
如果我說原因是因為天命,不知道有多少人反對!
七大戰國都曾經輝煌一時,但最後都各自遇到了時代的難題,有些解決了,有些沒解決,而偏偏是秦國能夠披荊斬棘,大出天下!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國不缺明君!這些個明君都是慧眼識英才的伯樂!敢用人會用人!
就在秦穆公時期,秦穆公能夠成為一代霸主,跟他任用百里奚為相(其實那時候全國還沒有設立丞相職位,但百里奚當時相當於這個職位)是脫不關係的!秦穆公之後至秦獻公之前秦國多代內亂,國力日衰,接連失地,被其他國家壓過,天下悲秦!
秦孝公上位後,大膽起用衛鞅,20年變法下來,國力大盛追趕上其他的國家!這點有別於其它的國家,有趣的是,因為在商鞅之前已經有不少的國家都變法過,最有名的如李悝,吳起等!但是他們都幾年後失敗了,人亡政息!而吳起等失敗的原因,商鞅跟秦孝公在實施變法時候也都遇到過,為什麼他們成功了?其原因,絕不是商鞅比吳起他們更加的智慧和強大!歸根結底還是時勢!
每一國在立國之初有很多的功臣,受封之後成為王族分支,貴族,世族,他們都有的各自土地,掌握著國家的部分權利,一方面支援著國家的發展執行,同時也刑成一種掣肘!很多事情都不是一國之主能完全說了算!而變法的最大障礙就是這些氏族人群!因為變法首先影響到的就是他們的利益!吳起的變法最後就是栽在這些人手裡。秦國在變法的時候也遇到過,但最終卻沒有失敗。有一個原因,秦國的立國的時間沒另外六國長。就這一點來看那些世族比起其他國家也就沒有那麼根深蒂固,當然,這其中也跟秦國的民風有關,直接,沒那麼多彎彎繞繞!
在秦孝公商鞅相繼死去之後,變法卻並沒有消失,這就有賴於有良好的繼承人!很多國家只能強一時就是因為一代英明的君主死後繼位者無能或者昏庸!
贏駟,秦惠文王!是秦國首位稱王者,也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手下能人頗多,例如贏疾、 張儀,司馬錯等!在後面其子贏稷,史上在位最長的秦王,在其母羋太后等人的 輔助下 開創了一代盛勢!當時文臣有范雎,戰場有白起,史稱戰神!實施遠交近攻的國策,無往而不利!也就是這幾位明君給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有意思的是以上幾位明君手底下的能人絕大部分都不是秦華人!在戰國那個百家爭鳴的時代,從來不缺人才!缺的是慧眼識珠的明主,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例如強橫一時的魏國,是那個國家的“人才市場”,很多在那個時代發光發熱的能人大多出自魏國,例如上面所說的吳起,衛鞅,張儀……!
齊國也曾輝煌一時,齊國的稷下學宮,相當於現在的最高學府,天下士子趨之若鶩,齊王也引以為豪,但是奇怪的是齊王經常去稷下學宮和士子們探討辯論學問,可手下臣工基本就沒有出之這個學宮的!耐人尋味!
燕國是周室的分支,正統!所處的地方相對偏遠,一直守著傳統,抱殘守缺!後面經過了子之的叛變,國力衰弱!
南韓經歷申不害變法失敗,本就不強的國力大弱!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變法,國力大盛,本有爭雄之力,可惜卻遇到後代爭權奪位,最後還被活活的餓死!
楚國處豐饒之地,但是朝上仕族林立,只顧自己的利益,不思進取!楚商王死後沒有遇到如楚商王一般的英主!仲有如黃歇,屈原這樣的賢臣都無力迴天!
說來說去,這個結果就是時代的形勢造成的!
-
9 # 舟亢5661
第一,古代中國主要依靠農業,農業就是中國的命脈,為啥大家要搶地盤啊,因為地多了種的糧食就多。糧食多了人就多,人多了,就能去搶別人的地盤兒了。所以,地盤內長得莊稼越好越多,這個國家就越有實力。那麼哪裡土地肥沃產量高呢?哎,函谷關以西,渭水沖刷形成的大片土地,關中沃野!
第二,那麼有人要說了,土地肥沃的地方就這一片嗎?黃河兩岸的土地不比關中沃野更肥沃?您說對了,but!黃河兩岸中原地區,地是你的了,我不會搶嗎?中原地區平原居多,想要防禦敵人搶地盤只能修人工城牆,費力費時,秦人不用啊,有函谷關呢,修個門就行了。這就是為什麼齊國圍魏救趙的時候能隨隨便便就跑到魏都大梁城下罵娘,然後又隨隨便便跑回去的原因。一句話概括:陝西有天險可守,出了天險隨隨便便就到天涯海角。而五國伐秦,到了函谷關門口,就嚷嚷著散夥了。唐朝安史之亂,若不是哥舒翰、高仙芝和封常青被奸佞所害,潼關不會失守,潼關失守,李隆基就註定完蛋草了。
第三,好了陝西對於中原的優勢大家知道了,對於當時的鄰國呢?那就沒什麼優勢了,當年諸葛亮六出祁山,你可以看看諸葛亮的行軍路線在哪,文字形容就是,出了岐山,一支部隊守衛街亭截西涼,一支部隊從西向東直接挺進長安城,途中也幾乎是無險可守。唐代安史之亂,吐蕃人就曾一路殺入長安城實行三光政策。所以自從周人建朝以來,到隋唐,在陝西建都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天子守國門。周秦守西戎,大漢守匈奴,隋唐守突厥和吐蕃。另外從漢代開始西域正式納入中國版圖,陝西作為中原門戶,建都於此也有益於絲綢之路的建設和對外文化交流。
綜上所述:題主我喝多了都是瞎說了,你看看參考參考就得了別罵我!
-
10 # 豫冬涉川
尚鞅變法,吊動起平民的積極性,是底層人民能夠參與到建設中來,尤其軍工能夠改變命運,所以秦朝軍事強盛,以致統一六國
-
11 # 世界人文通史
秦國是戰國時期大規模兼併戰爭的最終勝出者,先後攻滅韓、趙、魏、楚、燕、齊多國,第一次統一中國。秦人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以亡諸侯。無論是春秋時期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還是戰國時期的霸主魏文侯、楚威王,都沒有得到統一中國的成果。可以說,春秋戰國以來連續500多年的戰亂局面,直到秦朝的建立才劃上句號。秦國的統一對古代中國意義重大,標誌著中國從分裂進入大一統時期。筆者認為秦國之所以要滅亡六國,主要還是有3個方面的原因。
結束軍事割據,政由一國所出自春秋以來,列國之間各自為政。諸侯長期割據造成道路不通,政治混亂,百姓苦於戰事。兵起連年,社稷傾倒。周王朝的號令早已經失去意義,而一些霸主如齊桓、晉文雖然強盛一時,但也沒有改變分裂的大趨勢。秦國經過多代的努力,無非是為了消除列國割據。
統一各種制度,消除地區隔閡秦國統一以前,列國使用不同的文字、貨幣、容器,使得不同地區的人交流困難。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貨幣,貫徹了“四海定兮書同文,萬世開兮車同軌!”的指向標。秦朝統一各種制度,加強了地區交流,促進了南北、東西的融合。對中國2000多年的經濟、文化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加強中央集權,奠定皇權至上秦朝一貫奉行法家的學說,主張君強臣弱、駕馭百姓的觀點。早在秦國(秦始皇稱帝以前)時期,中央集權的概念就已經慢慢顯露出來。從秦孝公到秦王政以來的歷代秦君在位時期,都在不斷加強君權。但秦國君王的號令還到不了別國,六國的割據非常不利於秦國實現中央集權,因此秦的統一實際上也是為了更好地貫徹中央集權。秦始皇統一六國以來,自比三皇五帝,設立三公九卿,這些都對後世封建王朝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
12 # 橘子7954
謝謝邀請。秦統一六國是綜合原因,首先是歷史原因,秦自從孝公商鞅變法,逐漸強大,又經惠文王、昭襄王等發展,國力遠勝於其他各國,尤其是軍事力量空前強大;二是秦王嬴政個人能力,深謀遠慮,在猛將能臣的輔佐下,橫掃六國;三是其它各國自身原因,或君王昏庸,或國力下降,或缺賢臣。
-
13 # 18345292601
因為秦長期實行先進封建制,其它國家也有實行封建制但都不長很快就以改革之名恢復奴隸制。國家制度是先進還是落後太重要了。
-
14 # wly7007
一代一代國君都有遠大的理想目標-統一中國!另外,無論什麼情況都不會動搖決心!一句話 不僅傳承理想更是不斷前進!
-
15 # 小史微課堂
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在打仗,有實力的都想征服對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等都想對外擴張,建功立業,那時秦國非常強大,滅六國不需要理由,不滅六國才需要理由。
是什麼能讓秦國在六國中脫穎而出的,第一,秦國幾代幾乎沒有發生太大的內亂,其他六國一直不穩定,最主要原因是商鞅變法的成功,多勞多得。由於觸犯的貴族的利益,死後被分屍,但是變法並沒有廢除,幾代之後秦國變得異常強大,有了統一六國的家底。
-
16 # 從歷史看創業
謝邀請,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原因其實很好理解,當時的局勢是國家眾多,文字眾多連錢也是多種多樣的。這樣在使用起用是非常不方便,當時即使不是秦始皇來統一天下,也將會由另一個人來統一,這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所以在當時保證別人不吞併你,就要強大,但是一旦強大起來就必然會想要統一。
當時秦國是最強的國家。既然是最強的國家,那麼就是有能力攻打別人的,即使秦始皇不想打,當時秦始皇的臣子也會進諫攻打,這就像是你有能力賺更多的錢,為什麼不去賺。
人民渴望統一。前面也說了因為當時國家眾多各種制度規範不統一,十分的麻煩,更何況國家多了紛爭也就多了,戰爭應該是人們最不想要的,所以統一應該是民心所向。
秦始皇本身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大家應該都知道秦始皇是一個暴君,這樣的秦始皇本身就是想要做天下之主的,再加上秦國當時是商鞅變法,獎勵軍功,頒佈了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秦始皇作為領導者自然要想著怎麼養活這幫人,有了土地和封地這些問題自然解決了,所以攻佔其他國家是最好的選擇。
-
17 # 燕月閣張某人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齊國,至此秦統一六國,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的王朝。事實上,秦欲統一天下的野心很早就有了,或者說統一天下的野心諸國都是有的,只是最後成功的是秦國。那麼為什麼秦國要統一天下呢?也可以說為什麼會統一天下。在下學識淺薄,有一點拙見。
人民渴望和平安定,希望結束春秋戰國以來割據混戰的局面。畢竟只要是正常的人類,沒有誰會喜歡戰爭,戰爭的苦是難以承受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春秋戰國以來,社會生產力提高,井田制的瓦解,小農經濟的出現,推動著社會制度的變動。
社會階層的變動,地主階級的興起。春秋戰國,地主的階級的出現,迫切要求政治權力,希望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家。因此統一天下,建立新的制度是有必要的。
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關於“統一”的思想源於夏商周三代(畢竟三代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最早正式提出“大一統”的概念是在《春秋公羊傳》。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又將之進一步完善,系統化理論化。因此,謀求統一也是文化思想上的推動。
民族進一步融合。春秋戰國以來的連年戰爭,也推動著中原地區內部的緊密聯絡,更推動著中原於周邊少數民族的緊密聯絡。各族的聯絡日益密切,文化不斷融合和認同,也推動著天下的統一。
中國獨特的相對獨立的自然地理條件。古代中國東靠大海,西部地勢險峻,而中原是平原大河,因此共同推動了該地區的發展趨於向內,因此統一戰爭是必然發生的。
秦國曆代君主的願望,制定了相關的國策戰略。秦國曆代君主追求發展,企圖東進爭霸天下(一說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進而統一天下。
始皇帝本身的雄才大略,志向高遠,有著強烈的主觀意願。統一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五百多年的割據混亂,建議一個統一的國家,對於有著遠大抱負的始皇帝來說本身就有著強烈無比的吸引。誰又不想做一個手握天下,流芳萬古,後世稱讚的皇帝呢?身前身後都佔齊了,豈不美滋滋?
秦國本身有著東滅六國,統一天下的資本。秦國改革變法比較徹底,歷經商鞅變法、張儀連橫、魏冉相國、范雎遠交近攻以及各代君王的努力,秦國實力強大,軍隊戰鬥力強。
因此,戰國末期統一天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只不過是由秦國來統一是歷史的偶然。
感謝閱讀!我是燕月閣!
如有不對,煩請指正!
-
18 # 海闊天空愛閱讀
統一,是歷史趨勢,無人可以抵擋。
秦國強盛、六國疲弱,是秦始皇統一的主觀驅動和客觀條件。
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
主觀方面不管是對於歷史、國家、民族還是對於個人,統一天下都是最大的歷史功績,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沒有人會對這樣青史留名的機會說NO。
對於秦始皇這樣雄才大略的帝王而言,他的先輩們已經給他打好了地基、鋪好了鐵軌,他要做的不是披荊斬棘白手起家,而是在站在先輩的肩膀上,駕駛者秦國這趟高速賓士的列車馳騁天下。
事實也充分證明,秦始皇和他的秦國有這樣的能力,順應歷史潮流統一華夏,造福中華民族。
客觀方面有了地利人和,天時是什麼?
天時包括兩方面:一是在秦國曆代君主的持續打擊下,六國的國力已經十分衰敗,國土、人才大量流失。同時,六國之間的內鬥也消耗了自身實力。二是秦始皇時期六國後院著火,國家沒有明君,能臣被奸佞排擠打壓,秦國長期重金賄賂導致六國國家機構嚴重破壞。
-
19 # 平凡人寫天下事
1地理因素,秦國位於關中地帶,關中地形崎嶇,易守不易攻,函谷關素有天險,是真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也是六國軍隊齊出,也滅不了秦國的原因。
2秦人好戰,經常與西戎等少數民族做戰,作戰勇猛,擴地千里。
3重視人才,大批的人才湧入秦國,如百里溪,商鞅,張儀,讓秦國越來強大。
4位於西面邊陲地帶,與西戎為伍,受周禮影響小,變法好施行。
5商鞅變法,打擊關中貴族勢力,獎勵耕戰,人人以戰為榮,奮勇當前。
6歷代君王的努力,如獻公霸西戎,打擊關中老貴族勢力,孝公商鞅變法,收復河西,惠文王吞併巴蜀,昭襄王稱霸天下,最終始皇帝一統河山。
7名將輩出,如白起,王翦。
其它幾國,韓,燕皆小國,魏國處四戰之地,地理因素不佔優,趙國在趙武靈王之後開始衰落,長平一戰趙國兵力損傷嚴重,失去稱霸的資本,
楚國貴族勢力龐大,變法不易施行,吳起便因為變法被貴族所殺,無法對抗靠變法變強的秦國,齊國在閔王時期被五國攻打,差點亡國,自此之後也不是秦國的對手。
-
20 # 腦波小蟲子
秦統一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春秋戰國以來,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各地區之間聯絡加強。這是統一的必要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二,經過春秋和戰國長期的民族融合,華夏族勢不可擋,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鞏固的民族共同體,經濟、文化水平較高,作為核心民族的華夏族需要建立一個更加鞏固的民族,克服周邊民族的離心力,促進各族融合。
三,各階層都要求統一。割據所帶來的紛爭混戰,給各階層帶來了痛苦和負擔,田地荒蕪,市場蕭條,社會發展止步不前,地主階級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於是,長期的兼併戰爭,大國爭霸,優勝劣汰。秦國應運而生,成為了統一的中心力量。
就秦本身而已,完成統一,也絕不是偶然。一,自商央變法以來,經過幾代秦人的努力,秦國社會變革比較徹底,建立了比較鞏固的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權,新興地主階級的力量比較強大。
二,經濟發展比較迅速。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使得農業勞動力和納稅服役的人口增加,保證了財源和兵源。封建性的小農經濟得到比較好的發展,為戰鬥提供了物質基礎。
三,軍隊裝備精良,各種獎勵軍功的政策也使得戰士士氣大振,戰鬥力強。
秦首先從六國中最弱小的南韓下手,公元前230年,進攻南韓,俘虜韓王安,南韓滅亡,韓地置為潁川郡。之後,滅趙、燕、魏、楚、齊。於公元前221年實現了大一統。
回覆列表
當時的六國之中,南韓與秦國相鄰,實力也最弱,所以秦國先攻打南韓,因為秦王賞識南韓的韓非子,南韓逃過一劫,韓非子被李斯設計毒死後,南韓最後還是被秦國吞滅。
接下來秦國出兵趙國,但卻被趙國大將李牧擊退,秦國大將王翦設計賄賂趙王寵臣郭開,郭開就詆譭李牧,結果趙王就殺了李牧,趙國也隨之走向滅亡。
趙國的滅亡讓燕國感到了危機,所以有了荊軻刺秦的故事,可惜荊軻沒有成功,但卻激起了秦王的怒火,所以秦王就命王翦攻打燕國,燕王逃到了遼東。
在攻入燕國之後,秦國又出兵攻打楚國,秦國將領李信年輕氣盛,認為區區楚國,輕易就能拿下,結果卻失敗而歸,秦王只能請老將王翦出馬,楚國這才滅亡。
隨著勢力的增強,秦國大將王賁決黃河大堤,一場大水淹了魏國的大梁,隨後又率軍攻打齊國,加上後勝的投降派蠱惑,六國最後的齊國也走向了滅亡。